英國光榮革命早於大革命,為何影響力遠不如後者?


首先,光榮革命並不是什麼「不流血政變」。上面是Steve Pincus: 1688的有關內容。

所謂「不流血政變」是麥考萊等保守派自由主義者製造的歷史敘事。

其次,法國革命當然比光榮革命更加徹底,達到了資產階級革命所能容許的最大群眾動員和參與限度,因此也超出了保守派自由主義所能容許的限度,引起的震蕩與迴響比光榮革命更大很正常。


因為光榮革命根本不是什麼革命,它就是一夥唯恐自己從宗教改革里撈到的好處被國王奪走的英國貴族,與發現自己老爹續弦以後居然生了兒子失去了繼承權而憤怒的女兒還有外國女婿發動的無恥政變。用伏爾泰風格的格言說:它既不英國也不光榮更不是什麼革命!

沒有什麼比1688年以來的所謂英國輝格黨更無恥的了。英國的王位如果是世襲的那麼斯圖亞特王朝的詹姆斯三世就是合法的國王,但他不能回到英國。如果英國王位是選舉的,為什麼喬治一世是靠繼承權登上英國王位?而且漢諾威王朝靠血統統治了英國一百年,薩克森-柯堡-哥達憑婚姻成為英國君主?

英國建立了一個既不神聖也不民主的制度,說到底只有一個拿不上檯面的理由,那就是英國貴族不能接受一個天主教作國王!因為英國貴族都靠掠奪修道院發了財,誰威脅到他們的錢包他們就讓誰死!

吹捧光榮革命是歷史學家能做的最噁心的幾件事之一!


光榮革命的實質就是一個宮廷政變,算不得什麼革命。

光榮革命的意義在於英國議會(及其背後的國教、新教勢力和資產階級)在和英國國王長久的政治權利鬥爭終於取得了勝利。

革命沒有在英國以外地區造成什麼重大影響,也沒有突然間改變英國的國家性質,或者進行什麼根本性的政治體質改革。

甚至我們直白一點說:如果光榮革命這種事情不是發生在日不落的大英帝國,可能根本不會出現在教科書上。

而法國大革命是大革命,即便是蘇聯革命也不能叫大革命。

大革命只有這一次,就是因為這一次大革命為幾乎所有的(除了英美)近代國家塑造了一個模板,標誌資產階級力量已經成熟足以替代封建社會而正式登上歷史舞台。

如果要準確評價光榮革命,請結合英國內戰看。


「光榮革命」本身並不是什麼革命,反而恰恰是它的反面:復辟。

不過如果說約翰·漢普頓是在粉飾或者美化這場政變,那未免太冤枉他了,因為revolution一詞的本義就是「旋轉」,被用來形容一次復辟那是再恰當不過了。在此之前,1660年斯圖亞特王朝的復辟就曾被稱為「革命」,而1688年的「光榮革命」,更多的是宗教意義上的復辟。而這個詞被用來形容試圖建立新制度的暴力性政治運動,是法國大革命之後的事情了。可以說,正是法國大革命重新定義了revolution

當然,「光榮革命」一點都不革命,不能作為否定整個英國革命的理由。如果要回答「為什麼英國革命影響力遠不如法國大革命」,重點不在於看到前者有多少「黑點」,而在於認識到後者有多特殊。

以法國大革命中誕生和成熟的理念去要求一百年前的英國人當然不公平,但是法國大革命的影響力並不主要來自於啟蒙思想帶來的先進理念。幾乎同時發生的美國革命,從理念上來說並不落後,甚至有的學者認為《人權宣言》就是抄的美國各州權利法案,但是其影響力仍然遠遠不能與法國大革命相提並論——甚至很多人可能對「美國革命」這個詞都感到非常陌生:什麼,美國還發生過革命?

區別不在於革命所主張的理念,而在於革命發動的形式,或者說革命的動力源泉。

在共產主義者看來,法國大革命的理念當然是落後的,或者說有時代局限性的,但是共產主義革命很大程度上仍然繼承了法國大革命的形式。甚至可以說,法國大革命是其後幾乎所有革命的榜樣和教科書。而我們很難想像另外一場革命會以英國革命為榜樣,以英國革命帶來的理念作為革命口號,事實上也的確從來沒有。

因為英國革命是被動的——內戰是國王發動的,難道要後來的革命者學習英國議會派如何被動挨打么?同時是貴族主導的——這就意味著只有和英國一樣貴族勢力強大的國家的貴族可以效仿它。

在法國大革命中,「人民」登場了,而且是主動的登場。

法國大革命稱不上是「被壓迫到極點的反抗」,《舊制度與大革命》已經指出了這一點,法國革命者也不同於英國內戰中被動反擊的議會派,他們是懷著明確的、嶄新的政治理想,進行了一次一次主動的政治實踐,而在革命開始之後,「人民」迅速成為了其中的主導力量。

這種主動和自下而上,讓革命變得更容易被模仿和複製,從此星火燎原,不可遏阻。

所以,只有它有資格被稱為「大革命」。

這是人民的覺醒,這是一個光輝燦爛的黎明。

Vive la révolution!


馬克思是一個人類歷史上非常偉大的思想家,他的很多觀點和方法論對歷史學的發展確實有一定的貢獻,但是在探討英國光榮革命,尤其是將這個歷史事件放在17世紀的歐洲歷史發展這個大背景下的時候,我們需要非常小心和謹慎。

事實上,我們當代意義的資本概念,主要來源於19世紀(儘管這個詞在此之前就已經有了,但是內在的政治含義不同),路易·布朗在1850年,率先現代意義的使用這個詞,而卡爾·馬克思的《資本論》開始寫於1867年。而「光榮革命」這個詞,創造於1689年(光榮革命成功/結束的那一年),來自議會派政治家,約翰·漢普頓。在光榮革命之前,漢普頓曾經因為反政府舉措兩度進入監獄或者被罰款,甚至被判死刑(通過支付高額罰金抵消了)。所以對於這樣一位政客而言,結束舊政府統治的光榮革命,和我們當代意義的資產階級和封建貴族的鬥爭,並無太大的關係,而是真的很光榮,而且真的該被美化稱革命(在他的立場上來說)。無疑的,光榮革命一詞是有點太過於英國導向,和過於渲染了這一歷史事件的高貴程度。

回到題主的問題上,當我們在對比光榮革命和法國大革命的時候,結合當時時代背景發展的潮流是非常重要的事情。17世紀的歐洲和18世界的歐洲,無論從大洲的政治格局,社會經濟水平,還是文化思想的發展上都有很大的差距,在這種前提條件下,英國光榮革命影響力更小實在是再正常不過了。

貫徹整個16世紀,英國是一個更加關注本地挑戰和苦難,對大陸勢力影響相對很有限的歐洲邊緣國家。相對更少的人口,沒有常駐職業軍隊,地方貴族和勢力可以輕鬆自己組織部隊(在英國內戰中間,牛津大學還捐了一隊騎兵),議會的組織和召開都存在致命性問題,政治的平衡取決於國王/女王的手段和與議會之間的協調,殖民事業方興未艾,王室比較羞澀的財政能力,蘇格蘭和英格蘭的結合關係並不緊密。而17世紀,是對英國歷史的發展決定性的一個世紀,馬克·基詩蘭斯基的書的標題,很適合這個時代的主題「一個君主制度的轉變,不列顛1630-1714」。但是我們同樣需要關注的是,在歐洲的其他地區,政治發展的潮流迥乎於不列顛島的局勢。在法國,路易十四的強權專制大放光彩,在西班牙,君主的缺乏才幹和政治系統的僵化和貴族的阻礙導致了專制能引導的改革能力的下降,在奧地利,對於波西米亞和匈牙利的統治如何加強是一個複雜的問題,在勃蘭登堡-普魯士,三十年戰爭後不斷削弱貴族的能力和軍事化國家(集權化)成為了未來,在俄羅斯,風雲變幻中一個歐洲最為專制的帝國即將誕生。而反對集權化和專制化的尼德蘭和波蘭-立陶宛都將面對非常致命的發展難題,和自己難以對付的危機。在這裡,需要說明的是,儘管這些歐洲君主國追求集權和集中,但是絕不是等同於使他們自己成為無法被質疑的暴君,恰恰相反,今天的發達國家的總統其實在一些方面比路易十四還要強大。路易十四也沒有辦法廢除國內的關稅壁壘,徹底的動搖特權階級的社會財富的掌控力。而今天的法國總統可以修改遺產稅,可以制定個人所得稅和奢侈品稅。我們不能將這個早期近代君主制度加強的過程看作相對自由和民主理念的歷史的退步,而應該是歐洲國家的近代化,政府機構的權利的無限升級。

所以我所想要強調的是,英國內戰和光榮革命,是一場反歐洲政治發展潮流的歷史事件,是一場非常孤立於大陸上正在發生的事情的歷史事件。被斷頭的查爾斯一世不是一個聳人聽聞,前所未見的暴君,一個賤淫民女,貪圖自我享樂的殘暴之人,他只是一個當時時代背景下,非常正常和正統的「君主集權主義者」。只是他的行為,在經濟,宗教和政治上,都觸怒了反對派,再加上自己能力的有限,引發了一場顛覆他個人的內戰。而詹姆斯二世或許確實更加暴君一點,但同樣因君主極權主義而導致了光榮革命的使命。(英國內戰和光榮革命高度相關聯,因此我將他們看作緊密相關的一個大的歷史變革的不同部分,因此在比較光榮革命和法國大革命的時候,我會將英國內戰的討論看作和英國光榮革命的討論是高度一致的)

而法國大革命,是一場對整個歐洲的撼動力更加強大的歷史事件。大革命所顛覆的君主,是歐洲最君主不過的君主,其他大陸君主眼中,和自己高度一致和有著相同統治基礎的君主;大革命所顛覆的國家,是18世紀列強中的一員,而17世紀的不列顛,與大陸上的三十年戰爭無關,在整個路易十四的軍事生涯中間,很長時間也只是扮演一個次要的角色,甚至在查爾斯二世的統治下,國王接受路易十四的財政支持,提供海軍幫助路易十四,期盼路易十四的力量能帶給英國天主教徒的保護,和瑞典一般,宛如法國的協助國,輔助國。在兩次盎格魯-荷蘭戰爭和不列顛-荷蘭君主聯盟帶來的貿易擴張,財政擴張和經濟發展之前,不列顛的經濟地位也相對沒那麼重要。

所以就當時來看,法國大革命帶給國際社會的影響力,確實是更加強大的。


在1740到1770年代,法國人(比如伏爾泰和孟德斯鳩)和英國殖民地人民(比如亞當斯)都承認英國是當時世界上最自由的國家。伏爾泰、孟德斯鳩和亞當斯都被輝格史觀洗腦了?不見得吧。

回答問題前,首先要做一個概念上的解釋。我們通常所說的「法國大革命」一詞代表了法國從1789年大革命爆發到1794年督政府成立(或者某個更晚的時間點)的一整段歷史。但是「光榮革命」一詞卻無法代表英國從1640年到1689年之間「內戰--護國政體--復辟--光榮革命」的全部歷史。而且從對其他國家的影響來說,光榮革命是這一段歷史中比較不重要的一個環節(儘管對於英國本國歷史和政治,這一環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中國的歷史教科書中,使用「資產階級革命」一詞來總結「內戰--護國政體--復辟--光榮革命」的全部歷史。我個人並不贊同「資產階級」一說,但至少我們用「英國革命」而不是「光榮革命」來概括這一段歷史是比較合適的。所以本題比較恰當的問法是「為什麼英國革命的影響不及法國革命」。

就我個人的觀點,這一段歷史中,光榮革命的意義被過度誇大了,而內戰和護國政體時期的影響卻被大大低估。由此形成一種英國革命的神話傳說,即英國革命是不流血的、是漸進式的,而這種神話傳說又被進一步和充滿暴力的法國大革命做對比,以體現英國革命的優越性。我個人的觀點這完全是睜眼說瞎話。1740年的英國之所以不同於1640年的英國,之所以可以被當時的人譽為最自由的國家,是因為內戰時期的吶喊和鮮血,而不是所謂的英國式的謹慎和理性。

說回正題,以美國獨立的視角,可以很明白的看出英國革命和法國大革命的差異。在1770年代早期,殖民地開始抗議英國議會時,殖民地的主要依據是「普通法賦予英國人民的自由」。殖民地人民相信,英國的政體強有力的捍衛了這種「普通法賦予英國人民的自由」,所以英國是當時最自由的國家。然而到1770年代後期,殖民地宣布獨立時,殖民地的主要依據已經變成了「自然法賦予每一個人的自由」。很顯然,「普通法賦予英國人民的自由」只是英國內部事務,不具有普世性,不可複製,而且其覆蓋的範圍也是比較有限的;而「自然法賦予每一個人的自由」則是一個具有普世性的、可以影響其他地方的思想。

當然要苛責英國人在1640到1660年代沒有發展出普世性的自由觀念是不公平的事情。因為自由的觀念在近代本來就處於不斷發展的過程。「每一個英國人的自由根植於英國歷史和傳統,受到普通法的保護而不受國王的侵犯」這個觀念已經是英國革命的突破性成就,很難要求當時的英國人接受更具有革命性的自由觀(其實當時「平等派」確實有更激進的觀點,但並不成氣候)。而啟蒙運動所具有的普世性的平等和自由觀念要到1740年代之後才慢慢形成。所以,英國革命時根本不具備現代政治的理論基礎,自然也就沒法要求當時的英國人採取符合現代政治理論要求的行動。

如果要說英國人有什麼黑點,並不是英國人在17世紀不夠革命,沒有提出足夠革新的觀點,而是17世紀的革命性觀點在18世紀已經顯然落伍了。美洲殖民者的叛逆精神其實也來自於輝格黨自由觀中最激進的部分,也可以說來自於英國17世紀的革命遺產。但是殖民地人民把這種激進的觀點和來自法國的啟蒙運動精神結合在一起,並且進一步豐富了啟蒙運動的思想。而英國本土卻堅決的拒斥了啟蒙運動的思想,以至於到19世紀才極為遲緩的接受了邊沁主張的各項改革措施。簡單來說,到了美國獨立和法國大革命的時代,英國本土的政治觀念就是落後的。

而法國大革命發生時,啟蒙運動已經在歐洲有了幾十年的傳播和積澱。所以法國大革命發生的當時,在法國人主動「輸出革命」之前,歐洲各地的人民已經意識到這是一個決定性的、革命性的事件。事實上,與其說是法國大革命影響的世界,不如說是啟蒙運動的思想早已影響了世界。法國大革命這個事件本身反而改變了很多人對啟蒙運動的樂觀幻想。


更新一段托克維爾引用海因里希·斯特芬斯的回憶錄里的話。當時斯特芬斯的父親在德國的埃爾瑟諾伊爾做醫生,斯特芬斯本人只有七八歲。

在得知美國革命的重要性之後,我極其敬佩那個勇敢爭取自由的民族……簽訂和平協議、自由得以確保的那一天在埃爾瑟諾伊爾發生和海港里發生的事情,我記得清清楚楚。那是一個晴天,海港里聽著各國的船隻。前一天晚上,我們焦急的等待著白天的到來。所有船隻都被裝飾的節日一般漂亮,桅杆上裝飾著長長的彩帶,到處都覆蓋著旗幟;天空萬里無雲,彩帶和旗幟在風中輕輕飄揚;隆隆的炮聲和聚集在甲板上的船員發出的陣陣歡呼使這一天成為節日。我父親邀請他幾個朋友來家裡就餐,我們慶祝美國人的勝利和民眾自由的實現;在這歡慶的氛圍里,也有人對偉大勝利後的前景表示隱隱的悲觀。我的父親想讓我們感受政治自由的情感。一反家族的常規,他讓我們到餐桌上與客人一起就餐。他試圖讓我們理解,我們剛剛見證的事件具有重大的意義,並讓我們和賓客一起為新生的共和國的健康而乾杯。

托克維爾本人對此的總結是:

在那些居住在老歐洲的偏僻角落裡的人們當中,雖然有許多人為這個新世界的小民族獲得獨立而感動,但是誰都預料不到該事件將帶來的後果。極少人知道這樣一次強烈的感動會給他們的內心帶來什麼;但人們全都感到激動,把那遙遠的聲音視為一個信號,而信號的內容他們卻不得而知。那彷彿是施洗約翰從沙漠腹地發出的吶喊:新的時代即將來臨。

這段話雖然說得是美國獨立,但我們同樣可以感受到啟蒙運動對歐洲的巨大影響。這種影響是一百多年前的英國革命在根本上不具備的。


大革命是天塌地陷的大變動,是人類歷史罕見的大事。十月革命勉勉強強能與之相論。

大革命前的歐洲和大革命後的歐洲,無論在地緣格局,還是思想觀念上,都發生徹底的改變,而後者改變之影響,直至今日尚未消退。


前面 @高林 的高票答案一語中的。光榮革命壓根就不是什麼革命,更準確的字眼應該叫政變。其歷史價值與意義恐怕也僅在「限制住了王權」。而終究都還是統治階級內部的鬥爭與妥協的成果。

而法國大革命則是原本被壓迫和統治著的普通民眾,在啟蒙運動(一系列極具現代意味的新的價值:平等,自由,人權)的感召下,自下而上地發起對於壓迫的反抗的舉動。在此之前的歷史上,一群人統治和壓迫另一群人總是無比尋常普遍到人們認為理所應當的程度。統治是正當的舉動,而反抗這種壓迫則是被舊時的律法與倫理斥為最大的罪行。

光榮革命從更早幾百年的《大憲章》獲得法律與理論支持。而留給後續的遺產有,「將權力關進籠子」(憲政)這樣的觀念。(或許也包含著「司法獨立」觀念)而法國大革命卻因為啟蒙運動的關係,在觀念、價值與思想上則就要進步得多了。其特出的特徵還在於站到了與以往歷史慣性的對立面(封建、愚昧,人壓迫人的),因而相對而言在許多方面更具現代性。(具體詳細的了解還得去百科下啟蒙運動,這裡不贅述)

也就好比我們一百年前的「新文化運動」對於我們整個國家、社會的深遠意義一樣。沒有「新文化運動」,怕是我們社會當中的普遍觀念怕是「壓制人性」的傾向要遠遠地大於「尊重人性」的聲音。(雖然在這些方面我們確實還有待進步,但是它持續深遠的意義卻是毋庸置疑的)

法國大革命第一次以如此決絕激烈的方式告訴世人,人生來是平等的,不該受到壓迫的。而反抗那些壓迫是具有正當性的。而在此之後,伴隨著歐洲一頂頂皇冠的落地,人權、自由,這些極具現代意味的價值被更廣大的人群所接受。君主、貴族的那一套玩法越來越不被人們買賬了。我覺得這個底層人民尊嚴才開始被意識以及尊重的時刻。

法國大革命為「革命」這個姿態與舉動在歷史的長河之中正名了。在此之前同樣的舉動都被稱作「叛亂」,而叛亂,暴動,都是不正當的! 而如此之後,有著一系列的革命,美國獨立(與法國大革命同時期,但也是深受其思想的影響),俄國的十月革命、中國的革命,以及各原殖民地的民族獨立運動等。革命的火種也許都可以追溯到法國大革命這個源頭。人類文明史上的政治面貌從此再也與以往不同了。(雖然其間會走彎路,但這是歷史的進步是毋庸置疑的)

近幾年輿論方面有人拿法國大革命,引發人頭滾滾的血腥說事。將反抗壓迫的鬥爭進行污名化,斥為暴虐。近看確實如此。但是把目光拉長遠了看,它對於人類歷史的意義卻是不容抹殺的。馬克吐溫有言,「人們對於歷史長河當中幾千年,蓄意地緩慢地謀害視作理所當然,而對於短時間內的反抗時的血腥感到驚駭、詫異,斥其為暴行,表示譴責!」(大意如此,原話忘記了)

我想,法國大革命之的意義和影響如此深遠,怕就是,啟發了世人開始去認清、譴責與反抗了原本在歷史長河當中普遍且長期存在,並因此被視作合理、置若罔聞的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與壓迫了吧。

願自由,引導人民!


因為所謂的「光榮革命」說白了就是盎格魯—撒克遜新資本貴族和舊封建貴族之間的狗咬狗罷了。詹姆斯二世走了,尼德蘭資產階級革命的背叛者,害死聯合省共和國大議長德維特的幕後黑手,令荷蘭民族從此變成盎格魯—撒克遜可憐附庸的、尼德蘭民族的千古罪人——威廉三世來了。

千古罪人威廉三世

我認為無論從那個方面來看,作為全球歷史上第一場真正意義上的資產階級革命,尼德蘭資產階級革命的意義,都遠遠大於所謂的「光榮革命」。尼德蘭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沉重打擊了以哈布斯堡家族為首的全歐洲的封建體系,為人類文明開闢了全新的道路;革命後建立的尼德蘭聯合省共和國,與盎格魯撒克遜斯圖亞特新資本貴族集團、哈布斯堡封建貴族集團、波旁封建貴族集團進行了百餘年的殊死搏鬥,在政治、經濟、文化、輿論、科技、軍事上為人類文明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尼德蘭資產階級革命的偉大勝利,劃破了歐洲封建貴族體系的黑夜,尼德蘭資產階級革命的先輩,是之後的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先驅!

尼德蘭資產階級革命萬歲!「海上乞丐」萬歲!「森林乞丐」萬歲!聯省共和國議長德維特萬歲!歐亞各國人民的功臣海軍上將德魯伊特萬歲!竊國大盜威廉三世萬碎!偽荷蘭王國政龘府萬碎!

————————————————————————

舉個並不恰當的例子:在22.115MPa的氣壓以上,水永遠也燒不開。這個時候燒水,水永遠不會沸騰,而是連續過渡到氣態。同樣,在社會變革領域也可能出現這種情況:沒有轟轟烈烈的革命,沒有強度極大的階級鬥爭,但是卻從一種社會形態連續過渡成另一種社會形態。具體到英國,就是如此。尼德蘭的「水」燒開了,法國的燒開了,俄國的燒開了,中國的燒開了;而英國的,只是冒了幾個氣泡,一直沒有沸騰。


我第三次發關於《論革命》和貢斯當的說法了…

強調:不要錯誤的把漢語詞義概念套用到西方詞義概念……

請參考漢娜.阿倫特的《論革命》與邦雅曼.貢斯當的政治論著。

革命一詞在西方語言中的含義與漢語不同(這點很重要,理解外來辭彙時要區分本土字意與外來概念的區別)。 「革命」在西方語言中來源於天文學,是指天體運行的軌跡。而當偏離了軌跡就要進行「革命」,所以更準確角度來講,「復辟」或「回到正道」更為準確,這一點可以參考英格蘭光榮革命和美國革命(美國獨立戰爭是美國革命的一部分)。

例如英國是因為國王破壞了原有的規則,秩序,打破了以往(加稅,管制等等)所以引發了「革命」,但是正如同「歸回正道」一詞,所以只是改變國王而不是廢除(所以中國教科書批「資產階級革命」不徹底非常無意義,一是混淆了「革命」,二是根本無推翻國王之意)。

而美國革命也是如此,由於英格蘭總督對美國原社區(見托克維爾《論美國的民主》)的干預和加稅等,引發了「革命」。

另一個革命:中文語義中為「革新以順應天命」,也就是我們常常理解的「革命」,類似於推翻,起義等,但是與平常的「反抗」不同,這一層革命上更側重對社會問題的控訴。

而法國大革命,正是由此。

前一種革命重點在於「構建制度」,而後者則是「控訴社會問題」,但是缺乏了制度和程序,如何「控訴」?

也正是由於此,導致了法國大革命的變質,從「構建制度」(吉倫特派的君主立憲)轉向了雅各賓的血腥統治。對社會問題的控訴沒有解決,最終解決了自己。乃至後來的熱月黨與拿破崙,與其說是延續革命,不如說是對「革命」的背叛。

至於為什麼影響力不如法國大革命:因為英國光榮革命的範圍是在國內,而沒有延伸到整個歐陸範圍並且與法國大革命不同的是前者側重於內部政治建制而後者則帶有激進與部分民粹色彩,同時擴張到了很多歐陸國家(英國受法國大革命的影響最少,具有諷刺的是法國大革命能夠實現的在英國遠遠就實現了,並且通過了和平和穩定的手段 這也是為什麼貢斯當這樣的自由主義者後來轉向支持英國建構模式而反對法國的建構模式的原因。)

如果帶上塞巴斯蒂安.哈夫納講述德意志地區的觀點,同時法國大革命也促使了歐陸相比共和國反制度問題進行了一定的革新(比如德意志地區和俄羅斯的各種改革)。

所以如果單純意義上按照之前的答主所言的是內亂 叛亂而不是革命,那麼二月革命,十月革命,辛亥革命都可以納入這個內亂範疇,所以是不成立的。

如果從宮廷政變的角度來稱呼為什麼其它的內部政變不稱為革命而叫做XX之亂 或 政變… 。為什麼貼上革命一詞是絕對具有內部含義的。

Ps.:「大革命」單從翻譯角度上更準確上是和法國大革命的影響和程度不同於以往,以此來襯托。

但是有些答主所言的「法國大革命」與「文化大革命」,其實兩者有一點很相似:控訴問題而不是解決問題。 不斷的針對人而不是制度。

最後再強調一點:千萬不要用漢語詞語語義去解讀西方詞語的概念,這隻會引發各種概念混亂 改變含義 語義錯誤 等等一系列問題,例如:自由就是不加限制的… 民主就是民粹… 共和就是… 無政府狀態就是…(這還需要區分霍布斯—權威概念和無政府主義概念) 還有比如任命制度等等。


不想撕本題下各種答案,就光懟一下題主吧,能不能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暫且不說光榮革命能否完整指代英國那一段時期的各種動蕩,以及其意義是不是真的比不上法國大革命。光影響力這個詞的含義實在過於模糊寬泛,至少界定下要用哪門學科的視角來分析解答在何種時段,對哪些人群在哪些方面的影響力等最基本的幾個要素再來問吧。是對哲學思想,社會經濟結構,法律制度,歷史進程的影響還是人頭滾滾的恐怖刺激,是要當時的評價還是後世不同時期的各種所謂的蓋棺定論。光這麼泛泛而談那隨便找個大v也可以把本朝五十多年前的那場革命說成是最具影響力的,有任何意義么。

說句不好聽的,題主典型的懂得太少想的卻太多,基礎沒打牢就迷戀比較各種大詞宏大概念。真要套用伏爾泰風格,只能說問出這種問題就說明題主既不專業,也不認真,更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哪方面的知識。與其在網上聽各色大v吹逼,不如先好好讀讀稍微專業點的歷史讀物先把那幾百年的英法基本歷史脈絡理清楚比較好,至少知道自己想問什麼。不過我估計真要沒打瞌睡讀完了怕是也看不上逼乎這裡的大多數回答了(包括本回答)想知道什麼也知道該怎麼找相關資料。


因為光榮革命是要捍衛已存在的秩序而不是摧毀它。

大革命則相反。


同法國大革命同時發生的它的原因是啟蒙運動,啟蒙運動中創造和實踐了太多前人,大家想過很久很久的政治,哲學,對人性的想法。

法國大革命是近代「國家」概念誕生的分界線,在那之前,還沒有民族國家這個東西,後面不管是美國的出現,中國這個特例的出現,還是傳統點的英國和法國,都可以溯源到法國大革命和罪魁禍首盧梭,孟德斯鳩等。

還有一點。自柏拉圖,亞里士多德,洛克,霍布斯等人著書立說以來,爭論不休的一個前提就是,撤掉一切建制,先天,自然狀態,享受自然權利而沒有法律約束的情況下,人民(暴民)會怎麼樣行動?會從0開始創造出一個和現在一樣的社會,國家么?還是創造出更好的國家?還是變成霍布斯擔心的亂世,地獄??

事實上,法國大革命這個案例,說明了人民在沒有國家,法律的約束下,會導致多麼可怕的後果,說明了多數人的暴政和人在沒人管理的情況下只會讓社會變成人間地獄。

假如按黑格爾,馬克思的理論來看,法國大革命的這個不光彩的一面,也是警示後人,任何國家,文明的歷史都可能來上這麼一段,不可避免,就像牛痘和天花,早得早好早免疫。

也是預示了中國的文化大gm


讓我來姨學一下

因為英國革命所要保留下來的那些可以維護自由的傳統早就消磨得一乾二淨了,甚至當時的歐洲英國都是一個個例。私以為英國革命和法國大革命完全代表了兩條不同的路線,前者只引導了另外一個國家,而後者席捲了整個歐陸,從歷史上說可能也是必然。


什麼時候黑英國革命成了政治正確?權力法案及其一系列法律是不是限制了王權?是不是落實了有產者特別是資產階級的權力?是不是實現了權力的平穩運行?是不是建立了證券交易所?是不是支持了東印度公司?是不是出現了早期啟蒙思想?你不能因為英國革命影響力沒有法國大革命影響力大就否定它的進步之處吧。英國革命之所以沒有引起巨大的反響和英國政治傳統的延續是密切相關的。一是英國人捍衛的自由是英國人自己的傳統,並沒有輸出革命,而是英國彼時國力有限不具備那樣的影響力,三是英國的孤立政策和現實主義外交決定了英國不會對大陸施加什麼影響。可是即便如此,英國革命過程中一些理論思想對回來的啟蒙思想都提供了寶貴的財富。

至於法國大革命,因為法國是歐洲大陸上人口最多,國力最強,封建勢力最頑固的國家。革命從一開始就是歐洲秩序的顛覆者,平民開始走向前台,貴族和宮廷開始退出,同時向歐洲輸出了自由主義和民族主義兩大思潮,而且兼具某些社會主義色彩。伴隨著大革命的進程,法國大革命更是演變成大國爭霸的戰爭,是一個受困於落後的工農業且社會矛盾劇烈的農業國試圖改變自身命運的努力但卻最終失敗的悲劇。這個過程中既有人民的轟轟烈烈,也有野心家的陰謀詭計,是法國和歐洲的歷史命運相交錯的產物。

最後還是應該說,你不能指望一個海洋民族像大陸民族一樣充滿拯救世界的彌賽亞精神。


人頭落地,黃金萬兩


光榮革命不符合社會達爾文主義敘事邏輯,關鍵的是,這種所謂復辟,「復」出了一個日不落帝國,後來又附帶一個美國,這種現實打擊,社會達爾文主義者無法解釋,只能忽略。

法國大革命,看著熱鬧,實際是人頭滾滾,絕大多數是第三等級的腦袋。對經濟發展更是副作用。但是符合社會達爾文主義的直線思維,為後世各路xx家所推崇就很正常了。


大革命之所以大,是因為拿破崙以革命的成果橫掃歐洲,削弱了各國封建勢力,客觀上也傳播了革命思想。從此歐洲人人皆談革命。


一幫貴族為了自己的宗教利益不被削弱而採取的一場政變,既不光榮也不革命。

但法國大革命就不一樣了,是自下而上的一場「徹底改變這個世界」的革命。


號為革命,實為改革。


光榮革命後,英國首開憲政,並且發明了工業革命、代議制度,然後日不落帝國誕生啦,現在殖民地獨立了也是發達國家,比如十多艘航空母艦的美國。

法國大革命,屠殺受過教育的人,法國國慶日——攻佔巴士底獄那天,殺了一個典獄長。典獄長負責幹嘛呢?一個手下也沒有,就幾個罪犯和一個精神病,歸典獄長管。

日本的侵略者,美打敗的,希特勒,海軍、工業被英美摧毀,陸軍被蘇聯消滅,法國幹嘛了?

自古以來,法國一直是內鬥強國。孔子云:危邦不入,亂邦不居。


題主的這個問題,反應了我們對英國史的一個錯誤觀點:1640年英國革命是資產階級革命。其實1640年英國尚無資產階級,內戰雙方沒有一方是資產階級,都是土地貴族。只不過一方是國王為首的國教,另一方是清教徒。因此,1640年英國革命屬於宗教革命,而非資產階級革命。到了1688年,有天主教國王繼承者的危險出現,有可能推翻1520年代開始的整個英國宗教改革的全部成果。這次連國教徒都不幹了,所以發動政變,趕走國王。但光榮革命並未結束斯圖亞特王朝,而是讓其信新教的女兒女婿繼承王位,保住宗教改革的成果。光榮革命的本質是繼承1520年代的宗教改革成果,保住英國革命和內戰的新教統治,在英國歷史上最終解決了宗教改革問題。

1688年光榮革命後,英國國王、首相一直是國教徒,直到20世紀的布萊爾首相,在卸任後改信天主教。


我簡單以我的觀點談一下吧。前者是一個基本成功的案例,後者則爭議很大。首先要明確一下詞義:光榮革命應該沒什麼問題,指的就是1689年政變;法國大革命我指1789年起義到1815年拿破崙第二次覆滅這段時期。我個人針對這個問題可能更多會從意識形態角度來談。

首先當然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光榮革命的歷史影響應該確實沒有法國革命大,但我會認為光榮革命有很大的意義,主要是從改良式的憲政和自由主義這方面來說。光榮革命它總的來說是保守主義的,換句話說它不是我們現在理解的革命。它是為了捍衛一些東西,而不是為了顛覆政權。它捍衛的東西,是早就寫在1215年的大憲章中的英國自由主義的傳統。它不激進,一點也不激進,它是相當保守的。你把它理解為類似政治派系鬥爭也沒有太大的偏差,但是它通過派系鬥爭,維護了英國的自由主義傳統,並且為近現代英國憲政立下基礎,直到現在英國人都沒有對這個體制有大的改變。

所以光榮革命也有英國特殊國情的因素在內,未必就能用在別的國家身上,這是限制其影響力的原因之一。當然,我本人有一定的保守主義傾向,所以在我看來光榮革命是近代歷史上最偉大的政治成就之一,而且它遠比法國大革命要更為我所欣賞,很關鍵的一點是,在死得人比法國少得多的情況下,就奠定了英國的憲政基礎,而法國人做到同樣的事花了不知道多少時間,死了無數的人。應該說英國的模式還是需要一點天時地利人和,而法國人做的事雖然很糟糕,卻可能在更多的國家發生。所以他們影響力之區別,這是很重要的一點,後世其他國家的民主革命和憲政化,甚至所謂共產主義革命,可能很多採用的是法國的方式,而非英國的方式。

英國革命和法國革命的一個區別是意識形態上的差別,是左和右的差別,英國革命的意識形態更多的是對他們原有的傳統的維護和捍衛,而法國人本質上是一幫理論哲學家,他們革命的理論依據是一些空的東西,比如「天賦人權」、社會契約理論和盧梭的其他東西。他們想要破壞整個國家的基礎,然後重建一個新法國,去實現他們這些東西。這些東西理論上講得很好,但是在實際的政治中是會走樣的,所以法國人是很難實現他們的目的的。法國大革命之所以與英國革命不同,就在於它想要摧毀一切舊制度,注意是「一切」,並重建起新的符合理性的制度。它在實踐上依據的信念是很naive的,它認為人們既然創造了國家和社會,那麼他們也就有能力去按照他們的想法去改造或者重建它們。

這種想法是怎麼來的呢?是盧梭發揚光大的,盧梭的社會契約理論將社會的組成視為人們有目的的行動的結果,同時也賦予了人們運用理性建立一個更好的社會的權利。問題在於人類有沒有這麼完美的運用理性的能力?事實上人類的理性在行動上是會出問題的。在人們運用理性改造社會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的是與他們計劃不相符的結果。法國革命有著各種很好的理論,有著很好的開端,結果後來搞成個什麼鬼樣子你也知道。

法國革命呢,歸根結底在意識形態上是受一種近代理性主義思潮的影響,而且不僅僅是理性主義,更接近於理性萬能主義,哈耶克可能會把這個叫做建構主義。它是十八世紀的一種狂熱的自信。由於牛頓物理學的影響,很多人覺得理性是可以完全解決社會問題的,這些人主要就是法國的啟蒙哲學家,這幫人和其他國家的啟蒙學者(比如蘇格蘭的)是完全不同的,他們很熱衷於搞出一些很空的政治理論,想通過這些哲學理論解決現實問題。他們有一個信念就是一切問題可以用理性設計一個藍圖然後解決,如果它現在沒有解決,說明我們要用理性去重新設計一個更好的藍圖把它解決,不是因為設計藍圖這種做法不行,只是因為我們還沒有用理性找到那個最好的藍圖,找到它是遲早的事。

但是這種想法其實是很麻煩的,因為人性與社會是錯綜複雜的,用理性設計一個藍圖去解決這些問題是很難的。如果你想著要用純粹的理念來建立起現實的政治,那很可能是要出錯的。然而法國議會中的平民代表很多就只是善於空談的理論家,對現實政治生活的種種並不熟悉,卻要憑著一腔熱血改造世界。這個如果你問我支持不支持,我一句話不說也不好,只能說他們的想法很好,但是很困難。較好的做法是根據前人的經驗來逐漸改造政治,如果你要去憑空建立一個烏托邦,這是比較困難的。

但是法國人從意識形態上來講就是要建立一個烏托邦。用卡爾·波普的話可以叫一個「烏托邦工程」。這是他們失敗的一個原因。但也是他們影響力之大的一個原因。因為法國革命基本上是激進勢力第一次登上政治舞台。這是之前的起義/革命/暴動/造反所沒有的情況,而且又是發生在法國這樣一個大國,自然對後世造成了很大的影響。某種意義上來說,後來的社會主義作為一種激進的政治立場,它的任何一個派系都和法國大革命有著很大的關係。因為如果沒有法國革命在先,你很難去想像任何一種激進的政治立場能夠出現在政治舞台上。不管是馬克思的社會主義,還是後來蘇聯的共產主義,還有社會民主主義,中國的毛××,歐洲共產主義……通通有繼承法國革命的遺產。

社會主義作為一種激進勢力,或者叫左派,受啟蒙運動影響是十分大的,你會發現馬克思和恩格斯本人對於法國的啟蒙思想家的評價是非常高的,他們會說這些人「本身都是非常革命的」(原話差不多吧,不一定準確)。而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等等某種意義上也是繼承了這個激進革命的路子,而不是英國的路子。共產主義者也覺得可以通過理性摸清楚歷史的某種規律,然後憑空建立一個烏托邦式的新制度。所以我會認為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更多是啟蒙主義和法國革命的一個後繼者,他們跟保守主義或者說自由主義的差別是顯而易見的。這一點就是大革命的一個影響。

其實仔細想想,你會發現後來蘇聯搞的東西,和法國革命是多麼相像啊!俄國人砸爛「資本家」的狗頭,就像法國人當年砸爛貴族的狗頭一樣。斯大林幹掉那些反對他的人,就像羅伯斯庇爾幹掉那些反對他的人一樣。蘇聯打著輸出共產主義的旗號到處侵略,就像法國打著輸出自由平等的旗號到處侵略一樣。布爾什維克用極權和意識形態統治,就像雅各賓用極權和意識形態統治一樣。結果最後無不是人人自危、流血漂櫓的情況。如果再延伸一下就是某國了,這個不講。所以為什麼我不喜歡激進勢力,他們每次都是這樣,說得很好,做起來就不可名狀。

還有一點就是法國大革命對民族主義有很大的影響。法國人民在革命中被迫拿起武器去保護自己的國家。而在那之前18世紀的其他戰爭,比如七年戰爭、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什麼的,更多地可能是歐洲各大家族爭奪殖民霸權的戰爭,很少有現代意義上的民族主義成分在內。而且大革命的影響不僅是對於法國國內的民族主義的興起,而且是對於各國,包括被法國侵佔的國家,佔領活動也激起了當地的民族主義。這一點是它對於現代民族主義的影響。從這一點來說,後來的民族主義者,比如義大利的馬志尼和加里波第,就是法國革命的產物。再往後推,納粹德國、昭和日本,也繼承了法國革命的遺產。如果再延伸一下就是現在某國被稱為「小粉紅」的那群人了,這個也不講。

由於法國大革命的持續時間遠比光榮革命長得多得多,因為裡面涉及的東西遠比光榮革命複雜得多。因為它時間長,所以影響大;因為它涉及的東西多,所以它意義大。在1789-1815這二十幾年中,政權更迭多次,派系鬥爭亂七八糟,死人無數,對外戰爭很多次,各種大大小小的起義暴動不知道多少次。總的來說把整個法國和歐洲攪成一灘渾水,你很難說這是個好事還是壞事,但是它的影響肯定是十分巨大這個毋庸置疑,而且這種影響是多層面、多維度的。法國革命之後整個法國和歐洲都已經是一個完全不同的樣子了:政治、社會、宗教、意識形態、文化……都是巨變。但是必須要說明的一點是,它影響大,不代表它就是一個完全好的東西,不代表法國革命的嘗試是足夠成功的。納粹德國影響一樣很大,甚至給現代世界提供了很大意義的借鑒,但是這種東西還是能避免就避免對吧?同樣法國革命也不是一個完全的正面教材,甚至在某些意義上它挺失敗的。而且它的過程中造成的很多東西並不是什麼好事。不過它的意義在於為後世很多國家提供了一個借鑒,所以之後的人們可以在某種意義上避免法國的失敗。

以上簡單講了法國革命的一些影響,我主要想講的大概三件事:一個,確立了激進民主主義和左派意識形態;第二個,把民族主義列入了歐洲的思想裡面;第三個,就是我們知道的,從各方面把整個法國和歐洲攪得亂七八糟。因為因為我主要想講意識形態方面,所以著重講了前兩點,當然政治制度、社會和宗教等等的變化也是很大的,在這裡先不講。


推薦閱讀:

最近在入黨上黨課,發現黨章裡面沒有黨的初始創始人留在的思想痕迹,李大釗,張國燾,陳獨秀等思想隻字不提?
相同歷史背景下 為什麼資產階級具備軟弱性和妥協性 而無產階級不具備局限性 並成功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
在目前的科技水平之下,無產階級有革命成功的可能嗎?
紅軍長征路上有哪些軼事?
小資產階級為什麼不能是無產階級革命的領導者?

TAG:社會學 | 革命 | 法國大革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