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何時起「汪精衛」代替了「汪兆銘」的本名?
「精衛」只是汪兆銘的筆名,現在聽起來也是頗有諷刺,如此粗暴固執的鳥兒倒是很映襯這位以刺殺起家以叛國終結的曾經孫中山最看好的繼承人。
只是有一點很不明白,在看一些回憶錄時全篇都是「汪兆銘」,是什麼時候開始汪精衛取代了汪兆銘呢,或是什麼事件,什麼場合?追問一句,既然汪兆銘字季新,那為什麼大家不叫他汪季新?這麼一個重要的歷史人物,在歷史上以筆名完全代替了真名,總有一個原由吧?
謝邀。
汪兆銘,字季新。字是尊稱,平輩和晚輩在禮貌上應該稱字。名則是自稱或者長輩叫的。
例如汪精衛如果見蔣介石,他應該自稱兆銘,而蔣則叫他季新。
蔣以字來稱呼他的學生,比如叫杜聿明「光亭」,則是一種特別親熱,折節下士的態度。
我不知道你看的什麼人的回憶錄。對汪精衛投日,當時國內罕見的意見一致,大家都聲討。
所以黨國諸公叫他汪兆銘,其實和你媽喊你全名一樣。是一種不客氣含有鄙視的叫法。
寫史書最好不帶擠兌人的,但是尊稱他的字顯然也不合適。那麼叫他給自己取的「號」,自然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順帶一提,「介石」是蔣公的字,中正是他的名。所以蔣公自稱「中正」,這是謙遜的態度。
而名字分立的傳統,到蔣公這輩人,也算是最後一輩了。
已經有朋友講得很清楚了,我再畫蛇添足補充一下。在古代直呼其名是很犯忌諱的事情,只有做人家長輩,上官時,才能叫對方名字。身為對方的同輩,晚輩時,千萬不能對人家直呼其名,這是極不禮貌的。杜甫曾在醉酒時直呼時任劍南節度使嚴武的父親嚴挺之的名字,使得嚴武暴怒而動了殺心,差點成了刀下鬼。
字是供對方叫的。有時上官愛護下屬,也會避免叫下屬名而用字,表示對其親近和照顧。
名往往是自謙用的,在和別人交談時,用名來稱呼自己,表示,我知道各位稱呼我的字是給我面子,但我不敢裝大,在自稱時還得用名。
舉例,三國演義雖然是小說,但是對名和字的運動還是準確的。比如,亮有一計,這是諸葛亮自稱亮,而不是自稱孔明。但其他人喊他,都是說孔明,沒有直接喊他諸葛亮的。
所以在古代,如果出現身為同輩,晚輩的人指名道姓地叫別人,他們不是有仇就是故意搞事。
補充一下,汪因為做民報主筆,而且文采飛揚而漸漸積攢名氣,精衛就是那時取的筆名,以後也常用此筆名發表文章,本人也愛拿自己比精衛...所以這個筆名就越來越出名了,叫他季新的就不算多
我老婆平時都叫我燎原,但是她喊我李讓榮的時候,我基本酒就醒一半了!
前面有講了,名是自稱,朋友同僚乃至上級為禮貌,一般稱表字,稱名則為侮辱。但還有一個關節,那就是名是正式稱呼,在正式場合,文件乃至墓碑等等中必須是名,而不能是表字。也就是說,表字是個人與個人之間的禮貌稱呼,是一種私人間的禮貌。如果用在正式場合,則倒過來是一種侮辱。所以大陸解放後不分場合一概用蔣介石來稱呼,其實也是一種輕蔑的表達。稍微注意下,台灣用老蔣命名的中正紀念堂還是中正機場,統統是中正這個名,而從來沒有介石。
那麼回到汪精衛的稱呼上來,叫他名字,不能表達輕蔑,用他的表字,不成體統。那麼用他自己的號,算是一種辦法吧。
推薦閱讀:
※為什麼會有人希望日本當年侵略中國成功?
※甲午戰爭,如果清朝不肯投降,會打出個什麼結果?
※中國人在吸鴉片前吸過毒嗎?
※怎麼評價《北平無戰事》裡面的馬漢山?以及和方孟敖的關係?
※為什麼19世紀五十年代的太平天國運動「沉重打擊清朝的統治,」卻沒有推翻清朝,而清朝直到20世紀才覆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