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羅輯思維被傳 IPO,且估值達到 70 億?

IPO的消息被證實為假,但羅振宇並未否認羅輯思維估值達到70億。

1.羅輯思維B輪融資後,估值為13.2億元人民幣。兩年後估值憑什麼達到了70億,翻了近6倍?

2.70億估值是否存在水分?是「羅輯思維」的品牌價值還是羅振宇個人的價值?亦或者其他?

3.知識付費的概念已經被炒作一年多,但是仍未完成主流迭代。怎麼看待知識付費的未來?是偽命題嗎?


不少投資資深人士已經說得很清楚,提供一個矮矬窮的角度來看待羅輯思維的商業模式。不談知識付費,咱們就把羅輯思維的得到當成發行雜誌的出版社,相似之處在於:

  • 個人消費者訂閱模式付費,定期發行內容
  • B2C或中心化方式製作內容,即使是請有影響力的作者來製作專欄內容,公司也會不同程度得介入來運作和規劃以及後期宣發

如果把上述觀點說得更加具象,那麼可以參考我們小時候的《知音》或者《讀者》等,他們之間沒有本質區別,都是付費購買,看似給了我們許多美好的感覺但大部分然並卵,大部分人看了《知音》也沒學會撩妹,大部分看了《讀者》也沒培育出自己讀書的操作系統。這些雜誌很大程度上就是打發時間的口水讀物。

(我知道這樣說,肯定會被人罵水軍。但是公正地說,得到上面內容的格調和品味,是不是比下圖還是要高那麼一點點。)

如果用財務和投資的角度來看,根據文件披露,羅輯思維在2017年Q1的利潤是3805萬,而2016年全年利潤為4462萬,所以2017年對比2016年的利潤年對年增長至少為240%(=3805x4/4462-1)。按照這個年對年增長率,未來12個月的滾動利潤估個2-3億完全不是問題,基於2017年的利潤不會低於1.5億(=3805x4)。對應70億的估值,Forward PE大概在23-35倍之間,所以是非常合理的區間。

如果大家認可上述將羅輯思維比作出版社業務的邏輯,下圖列出了16家A股上市的出版公司在2015年及2016年的利潤情況,在利潤2-4億區間的幾家公司,市值大約都在70億人民幣左右。同時,他們的利潤率都不足20%,增長率也大都在50%以下。而羅輯思維2017年Q1的利潤率為25.2%(正在逐步增加),同時利潤保持翻倍的增長率。這大概就是估值的邏輯。

…更多文章請到數據冰山 - 知乎專欄

…更多回答請看何明科


一、事件起因:

這次新聞曝光的源頭是一個機構的募資文件。

這個文件曝光出來的內容,核心關鍵點是:

1、收入:15年-16年-17年Q1,分別是1.59億、2.89億、1.51億(再次強調這是Q1,一年有4個Q);

2、利潤:15年-16年-17年Q1,分別是1860萬,4462萬,3805萬;凈利率分別為11.7%、15.5%、25.2%;

3、融資信息:估值70億,新股3.7,即5.3%不到;老股5.9,不知道有沒有打折,如果沒有打折那就是8.4%;

4、新投資人:騰訊、紅杉、英雄互娛;

二、文件曝光後,羅振宇的回復是:

核心內容其實特別簡單,文件不是我們做的,上市暫時內部沒有時間表,以及FA是華興。

結論是什麼?

那個文件里的營收數據是真實的……這是要回答現在這個問題的最大基礎。

(至於什麼時候上市,要看政策變化,最近一段時間國內資本市場對於虛擬經濟整體的趨勢是偏差的,但誰知道政策什麼時候會發生變化;加上最近的敏感時期,一切都是未知數。)

三、回到題目的第一個問題,為什麼估值翻了這麼多?

我們首先看羅輯思維B輪的情況:

15年10月20日曝光,那代表真實的成交時間應該要早於這個;

15年那一輪融資,大家投資羅輯思維,當時的故事還是所謂的「社群」;就是早年羅振宇通過短視頻和語音獲取用戶後,收取會員費以及給會員賣書和各種商品。

這個故事本身不那麼的sexy,但羅輯思維在當時就已經有了相較於其他早期內容類互聯網項目更強的獲得營收和利潤的能力。

多說一點,那一輪的投資者是中國文化產業基金、啟明、優酷和正心谷,其中起決定作用的是中國文產,負責項目的人後來去了正心谷,所以他們兩家的決策其實是一個人;其他倆投資人啟明是老股東,當時羅振宇的視頻在優酷。

四、之後呢?

15年11月「得到」上線,然後是16年整年以及17年上半年「得到」的發展、這一波知識付費的爆發,以及更加重要的是羅輯思維通過「得到」實打實的獲得了真金白銀的收入。

這輪融資,羅輯思維的故事就是「得到」,羅振宇你就當他是得到的總編輯+代言人+KOL就好,你說這些會不會有加成?當然會有,但大家買單還是買「得到」的單。

900萬註冊用戶,16年全年2.9億收入,4400多萬的利潤;17年Q1-1.5億收入,3800多萬的利潤;

得到上每個付費專欄的單價和訂閱數字、每個課程的單價和購買量都是直接看得到的,有心的人去算算,和目前曝光的營收數據是對得上的;

五、再說說估值;

70億,看上去挺嚇人的是吧?

你還記得上一次看到70億估值是什麼時候么?

對,映客當年也是這個估值……

哦對了,也一堆人天天吐槽映客估值虛高;

我們就按照國內資本市場最簡單粗暴的演算法,看利潤以及上市公司PE不超過23倍算;

一家一年有3億利潤的RMB公司,就值70億;

(當然了,我前面也提過了,上不上,什麼時候上那是後話)

按照目前曝光的數字,一個季度羅輯思維3800萬利潤,保守算,乘4,一年1.52億利潤;

20倍算,30億估值;30倍算,45億估值;

70是稍微多了點,但很不切實際么?沒有吧……

當然我個人覺得還是稍微高了一些,這個東西最後的成交價格就是投資方和項目方博弈的結果了。

七、知識付費

靠譜么?未來還有多久?這行業還能變出什麼?

至少我不知道……

我只知道,所有的知識類付費平台上,「得到」是目前用戶以及收入還在穩定有序增長的;

類似的情況還有喜馬拉雅。(當然不喜歡喜馬拉雅的人也很多)

多說一句,個人情感每個人都有,我也有;喜歡就是喜歡,不喜歡就是不喜歡。

我在之前關於Papi融資的回答中說過這樣一段話,我覺得今天依然適用在這個問題下:

這無關對錯,喜歡就貼近,厭惡就遠離。


羅輯思維的價值在於「得到」而非羅胖,古往今來唯一一個從個人KOL成功轉型為平台的公司。

1. 繼B輪Close後,得到數據翻了不止6倍。

2. 考慮到創業板的估值,70億對於我而言是貴了。但得到作為真.知識付費平台Top1,盈利性和成長性絕對值50億+,至於到底值多少,仁者見仁。

3. 知識付費不是偽命題,年輕人永遠願意以更少的時間學習更多的人生經驗,焦慮永不滅。


有很多大 V 一邊賺著知識付費的便宜一邊黑著酸著羅輯思維。

跳出來挑刺兒的時候對別人毫不寬容,什麼惡毒的話都用上了,一個內容的錯誤就推理出對方是黑心老闆罪大惡極天理不容,自己義憤填膺代表正義,告訴群眾不要信了他的邪。

寫答案、開 live 的時候就對自己要求很低,評論里有質疑的通通拉黑,順便曬出來讓大家批鬥,圖都是「侵刪」,文都是「引用」,依然代表正義。

我是相信這個世界是靠實幹出來的,至少人家在想盡辦法做出產品,內容和體驗日益改善,另外一群鍵盤俠除了擁有政治正確,帶大家隔三差五罵一輪,什麼都沒做。

我在知乎從來不敢點評兩個老羅,無非都是招黑。我接觸過他們倆,我知道他們有各種問題,但他們即使做出比現在爛十倍的產品,我也願意跟他們交朋友、一起共事,而不是知乎上這些鍵盤俠。

風涼話誰不會說呢?不是嗎?


無論你喜歡還是不喜歡,邏輯思維這個估值是比較合理或者至少是說得過去的。具體@庄明浩(rosicky311) 老師這樣更專業的有投資背景的人應該更有發言權。

知乎氛圍的價值在於認真,在於專業,而不是拿起鍵盤來隨意開火。其實在互聯網創投領域,很多用戶的知識和見識並不夠,似乎覺得投資人都很好騙,動不動就被忽悠之類,其實大家都是人精。很多事情,只是自己思考還不夠。

知識市場,以及與之關聯的在線教育等,未來的空間仍然很大,用戶的習慣、付費意願在這一兩年里逐漸在養成,而對於內容形式的接受度也不斷被教育,放到這樣的背景下,類比當初的電商市場,邏輯思維顯然可以算其中一個點。

一個好時代。


我從創業者的角度說幾句。對於羅振宇個人, 我不黑不粉,我說過,我連羅振宇和羅永浩都分不清楚。不過,作為一家創業公司的創始人之一,我心疼所有醜聞纏身的創業公司(產品),這是我的立場。利益無關,我家是科技類技術型的創業公司。

以下是我的思考:

首先,羅輯思維(含得到APP)是中國互聯網難得的「創新驅動型」創業產品(公司),請大家好好愛護他。 我是說,你可以罵,但要罵在點子上。情感喜惡當然可以理解,但,造謠,編故事黑,高級黑,屬於道德和人品問題(這是一句題外話)。

講真,我真的不明白你們這些搞公號(自媒體)的精英們,同為「內容創業者「,你們在「酸」你們這位領路人什麼?他在用他的生命在幫你們做探索,他的模式過幾年成功以後(如果將成功上市定義為成功的話)——從創業角度上來說,他為你們「開啟了一個新的行業」,第一受益人就是你們這些搞公號(自媒體)的。你們這樣黑他酸他,搞臭大眾這種消費習慣(知識付費),我真的深深好奇,你們在掘誰的墳墓?

其次,我想說一些「產品想法」。

大概是15年年初的時候,朋友之間出於好玩打過一個賭,就是賭:哪個「個人KOL」能成功轉型為平台型產品。我賭的就是羅胖羅振宇。接下來的日子裡,我只要開口說「羅胖真的是腳踏實地做內容的生意人」,這話我應該也在知乎在說過的。忘記哪個答案了。我都會就被人教育。

15年11月「得到」上線。 我忘記去下載,還被諷刺是假愛。(這個梗來自「愛,就供養,不愛,就觀望」羅振宇的語錄。)

誠然,「羅輯思維」有很多短板和硬傷。

(請注意,以下「短板分析」不涉及得到APP)

比如:

1在知乎上取材不給作者本人「錢」。

2批量生產「莫名其妙」的「知識」(你懂我的意思)。

3羅輯思維一個搞知識變現的產品,最有價值的東西居然不是知識。

4產品很功利。創始人心態不好。沖著「顛覆現有的知識體系」的心態在做產品。沒有想過尊重知識,沒有敬畏心。

5產品價值觀單薄。內容看上去強行拼湊,缺乏一而貫之的知識體系和方法論,常常前後矛盾。(簡稱洗腦)

6強行消費「魅力人格體」,有意無意表現出「你是在我的個人魅力買單」,但產品的口號卻是稱「愛智求真」。前後矛盾。

7產品市井氣質太濃了,對科學知識喜歡捕風捉影,太容易誤導現在的年輕人。

8他家產品眼光獨道,對於亮點嗅覺靈敏。分析的能力,知識解釋能力,推論的能力,都是一流的。羅胖的表達能力一流,能用大白話解釋複雜的事情( 科學知識)。但他的這個路數,很容易就迫害了知識(特別是科學類的)。

如果將他比做「知乎大V」,你可以這樣理解,他什麼都不懂,他擅長的就是「答題」這件事情。不要小看這種「模板識別」能力。真的沒幾個擅長。這種思維和能力與搞傳銷的那些公司,有所不同。但我今天沒有時間展開說。

9好吧,最後一條,想說的是:如果是按照開始的「替別人讀書」的產品定位,他,做到了。

再說說「得到APP」:

1一個極其精妙絕倫的商業模式。(你如果認為「得到APP」是作為內容付費大潮中一款現象級的APP,明天說沒有了就沒有了。我會覺得你想多了)

2從個人KOL成功轉型為平台第一人。

3如果他們能上市,他是為你開拓了一個新的行業。

(事實上,羅胖的第一次還是挺多的,從羅輯思維到得到app,羅振宇一直都在「吃螃蟹」!比如:產品本身,比如:得到APP的商業模式,比如:發誓一生不做開放的平台,比如:一個訪談節目一聊就是9個小時,不小心就破了保持了40年的電視訪談節目時長紀錄。重新定義了訪談的節目形態。我說這句題外話的意思就是:內容策劃和新聞生產畢竟是羅胖、脫不花這種媒體人的強項,不論是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人家都玩得溜。這,是他們團隊的核心競爭力。

衷心希望羅胖以後能建設一個技術團隊(大數據類AI類),可以更好的完善產品。以知識為內容,以產品為導向。努力讓「知識領域老大」的標籤名副其實。畢竟知識產品的下一個趨勢是「智能內容」。

做好:內容分發,市場分析,各種數據分析,用戶精準營銷。以及二次營銷。

接下來說幾句心裡話: 我以前吧,真的為「羅輯思維」惋惜過(不奇怪,我還為咪阿姨惋惜),看到他們這個估值雖然驚訝,卻還是感謝互聯網和用戶們給予創業者的寬容。知識變現靠譜么?未來還有多久?這行業還能變出什麼?都是未知的。你如果覺得「先付錢,再看字,離櫃概不負責」這種「知識付費」模式是一個偽命題。你其實忘記了淘寶才出來的時候,大家也在質疑「哪個笨蛋會買自己沒有試過的衣服」。所以,一切都是未知的。但,這是一個很好的時代,請大家一起珍惜。

最後,羅輯思維如果真的估值70億,什麼感想?

團隊核心競爭力(又擅長內容製造又擅長吃螃蟹)+商業模式+未來發展空間+技術革新(至少立足於大數據+人工智慧之類的吧),也算合理。


它在商業上可能確實有高的估值,因為羅胖書、大米等等賣的很好,而且他有一個非常大的粉絲群體,很多還是被洗腦過的死忠。但他能不能配得上相應的德行,我覺得要打個大大的問號。得到app上的所謂的知識不一定是真的知識,很多只是生產出來吸引你的眼球的。下面是我另一個問題下的答案,我貼過來看看。

---------------

曾經在羅輯思維實習過的粉轉黑來回答一個。我認為他們是在批量生產假的知識。

當初老羅要做得到app,招了一幫實習生寫稿子,號稱要顛覆互聯網(嘴皮子就是老羅,也是羅輯思維最有價值的東西,而不是知識)。我早些年也算個羅輯思維粉,買過幾本書,那個時候我覺得羅輯思維還是有些質量的,所以看到這個招聘就憑著情懷投了簡歷。然後主要的工作方式就是寫稿子,給得到提供素材。

他們的稿件要求有一套標準,具體就不透露了,但是有一條:越顛覆現有的知識體系越好,就是要吸引眼球。而且這一條是沒有先驗條件的,比如保證知識準確前提下的顛覆,沒有,只求顛覆。至於稿子的來源,基本是二手三手以上,從其他網站app書籍上扒下來的。

那個時候稿費比較高,兩三百字就有幾百RMB,高產的同學一天能寫十幾篇。結果就是大家爭相投稿,有時候一些大V的公眾號剛更新就被一個同學挖坑佔領。這些也沒什麼,到後來,為了吸引眼球,大家的標題越來越誇張,簡直就是在批量生產假知識,甚至逆民族主義、極端思想這種容易引起大範圍爭論的東西有時候都能看到。UC震驚黨什麼的跟這個比起來弱爆了。投稿池就像街邊的地溝油一樣,骯髒,但是就是吸引你。

後來實在有一天,我受不了這種垃圾信息泛濫的情況,悄無聲息退群保平安了。

老羅自己的節目也可以看出來這種跡象。早年的節目還是過得去的。到後來,各種強行拼湊,缺乏一而貫之的知識體系和方法論,常常前後矛盾,以顛覆為目的,進而洗腦賣書。

老羅就是個書販子,至於知識分子的良心,我覺得是沒多少的。


聽了邏輯思維三年,同期也聽了曉說,曉松奇談這類節目。

說實話,在地鐵、公交這類通勤的路上,用來打發時間挺好的,偶然間也能有所感悟,吸取一些名言警句。但這種形式的節目與【讀書】和【學習】比起來根本不是一回事,也不可能去替代讀書。

視頻也好、音頻也好、APP推送的文章也好,這些都重度依附在手機這個終端上,而手機上全部是碎片化的操作和時間,很難專心去用來學習然後冷靜思考,因為在日常的大多數情況下,手機被操作應該是:解鎖——微信——刷下朋友圈——點贊評論一下——看下天氣——刷個微博——看個新聞——回兩條信息。。。諸如此類的鏈式操作。說白了,在手機上難有沉浸感。

所以,書是不會被替代的,看書與聽書與聽別人講書都是不同的事,找人【替你學習】、【替你讀書】這種想法本身就存在問題。回想下,我們讀書難道每次都是被那所謂的核心思想觸動嗎?有沒有那幾句話,那幾段,也許對於整本書沒那麼大的作用,但你卻為之深深震撼,與作者產生共鳴。讀書能夠隔空與作者對話,能獲取新的知識,能慰藉心靈,能體會生活。

從這個角度來說,不管你估值是70億還是700億,知識付費的商業模式就有問題。

你總不是第二個今日頭條,對吧?


支撐這個估值的要素有:

  • 面板的盈利水平:技術成本不高,主要在運營上,產品服務可無限拓展複製,利潤有保證;
  • 用戶數據:用戶粘性真的高,日活月活會不錯,尤其是停留時間;(早上隨便一聽半小時過去了,別說深度訂閱用戶)
  • 消費水平:聽說/下載知識付費軟體的人本身就是門檻,購買力OK;(幾百塊不是問題,大多數都願意先花個幾塊錢)
  • 行業前景:知識付費不水,焦慮年輕人如韭菜,一茬又一茬;
  • 競爭情況:坐實知識領域老大,坐收馬太效應;
  • 市場營銷:做好產品設計,口碑已經有了,發朋友圈解鎖等設計也促進自增長等;(外加很多講師KOL已經開始自己做PR、branding了)
  • 羅振宇及其團隊從KOL轉型至今所做的正確戰略決策與執行力都加分;

怎麼看?我覺得這個數字虛高但還行。

PS:我其實是羅黑,非常討厭得到app這個名字,我更認同所謂知識付費只是安撫焦慮、走偷懶便捷的路徑而已。但商業模式這個玩意不是看你路正不正,而是市場買不買單。很不好意思,天朝子民正吃著一套,想讓我每天真的讀書?門都沒有。


為明浩兄仍然堅持普及常識點贊,因為老被人說公關洗地,我已經轉型情感博主了。

有句話叫做有錢能使鬼推磨,金融行業玩的是錢,雖然有很多不專業的從業人員,但嗅覺相對仍然是最靈敏的。醜聞纏身的Uber,估值由最高峰的680億美元下跌至500億,幾乎瀕臨賣盤的Lyft,忽然在四月宣布喜獲六億美元融資,九死一生的格局已被改寫。一個公司值多少錢,雖然可能被低估或者高估,但通常都會經過一些基本的判斷和計算而來。

投資過熱的確可能導致產生泡沫,但只要控制合理,並不一定都是壞處。舉個反面的例子,香港很少誕生科技獨角獸,一大原因就是融資困難;融資困難,因投資者看不到回報的出路,所以不敢輕易投資。過去十年,在香港上市的內地企業佔總市值64%,從行業來看,金融與地產業佔香港交易市場總市值44%,而「新經濟」只佔3%(不計騰訊)。這樣的環境,更難吸引增長強勁的科技公司來港上市集資,形成惡性循環。

就像我在「高噴」那個回答里說的,可能知乎上許多人比較認「道理」,所以常常表現出「批判性思考」的一面來,也或者是教育的影響,使得他們都詞鋒銳利,那麼喜歡爭辯和愛批評別人。有的時候我寫一篇上萬字的回答,多數評論只針對其中一兩個質疑點或筆誤,幾乎沒有完整的討論,從不放過運用他們的「批判性思考」。

我猜很多人以為自己的角色如辯論比賽中的反方,是要找出對方的缺點和錯處去大力批評,以令對方因此而失分,以讓自己留下一個懂「批判」別人的象,認為這就是批判性思考能力。

不看對方的優點,只顧著批判別人,分析出作品有何不是不妥之處,這是辯論的要求,不是批判性思考能力的原意。真正的交流是,是先放下「批判」的負面態度,以一種善意的態度來指出別人可以改善之處,這才是雙贏。

以欣賞對方的態度,學習對方的優點,有需要時更會請教對方,以達到互相學習的效果。一方從錯誤中得到教訓,是學習;另一方從欣賞中有所得著,這也是學習。對不符合自己觀點的內容就一味打倒,有什麼用處呢?


粉轉黑,從第一集開始看,到買了兩本「假書」交了智商稅。實在看不下去每年都有不經事的新韭菜被割,出來說兩句。

老粉們你們覺得好,繼續就好。新來年輕們你們要覺得他講的有道理呢,不如花這個錢請朋友吃頓飯聊天收穫大。至少知道切實的現實生活。

羅輯思維挖的坑你以為你花錢賺了,其實還浪費了時間,接受了一堆帶有明顯傾向的新時代洗腦。

羅胖為了掙錢,不斷更改內容,凈撿喜歡聽的講。對於沒有知識篩選能力的人,付費知識也不能替你進步,充其量就是交點智商稅。而對於有知識篩選能力的人,不需要付費知識。而這種學習能力,就是我們的教育工作者真正的職責所在。

所以在高速公路上大開倒車,看起來很新鮮,其實危害不小!


先看看這不到一年半的時間,羅振宇都做了什麼。

2015年10月,《羅輯思維》完成B輪融資,估值13.2億;

2015年12月,羅振宇作為創始人,推出知識服務App「得到」;該年最後一天,羅振宇《時間的朋友2015》跨年演講在北京水立方落幕。

2016年3月,真格基金、羅輯思維聯合注資papi醬,總投資額1200萬。後,先是羅振宇聯合papi醬搞了一次廣告拍賣,然後又退股撤資。

2016年6月,「得到」推出《李翔商業內參》等17個付費訂閱專欄。

2016年10月,加盟《奇葩說》,與高曉松、馬東、蔡康永下場打辯論。

2016年12月,羅振宇在深圳進行《時間的朋友2016》跨年演講。

2017年3月,羅振宇發聲《羅輯思維》轉型,All-in知識付費領域。

2017年4月,羅振宇與羅永浩來了次《長談》。

2017年5月,羅振宇優酷全網獨播《001號知識發布會》。同時,羅振宇宣布,《李翔商業內參》第二季更名為《李翔知識內參》,年費由此前199元/年變為0元/年。

總體一看,一個「得到」APP,再加上羅振宇的四處吆喝、演講、出演節目等,讓羅輯思維的估值從13.2億,增至70億。

再看羅一直鼓吹的得到和知識付費。

《李翔商業內參》鼓吹了一年之久的內容付費、知識變現,最終還是回到了老路上,依舊是傳統的廣告變現,由企業主最終買單。

去年的這個時候, 「得到」以《李翔商業內參》等內容創業產品試水付費訂閱,來試圖為內容付費開個好頭,做個鼓風機。現在,這個產品免費了。一個很多人默認的事實是,知識付費的風口並未到來,連羅振宇自己都親口承認:內容付費,也是一個坑。

用戶願意付費閱讀,核心的原因就是內容的實用稀缺性,無可替代。對很多人來說,付費看具體技能的教程,好過看虛頭巴腦的成功學。

比如曾創下4000萬元銷售額的馬東團隊的《好好說話》播放率也從一度長期穩定的30%跌落至如今的10%。

根據羅振宇透露,「得到」的總用戶558.48萬,日均活躍用戶45.45萬,專欄周打開率63.1%,專欄日打開率29.3%。這個打開率有些低迷,但在羅振宇看來,這並不是個問題。他橫向比較了微信公眾號,說現在的微信公眾號是免費的,不花錢的打開率應該是不足5%。

「得到」的發展運營好壞,還是全靠羅振宇一張充滿勢能的嘴。

對於70估值這件事,與其說是對羅輯思維的估值,不如說是對老羅本人的估值。資本明明知道羅輯思維的核心價值,不在於產品,而在於羅振宇這個人。

有人願意花50萬美元跟巴菲特共進一次午餐,也有人願意交19999元一年,從而獲得摸一摸高曉松的機會(當然,高曉松拒絕了)。

本質上,羅輯思維並不是知識經濟,而是粉絲經濟,IP經濟。

別忘了PingWest是怎樣寫羅友的。「勢能」、「U盤化生存,即插即用」、「愛智求真」、「去存量求增量」、」不買房只租房「、「自由人的自由聯合體」、「魅力人格體」、「有種、有趣、有料」……張嘴就來,就像語錄一樣,隨時引用,隨時背誦。即使這些話羅胖本人也是說了就變,啪啪打臉。

如果真的有70估值,那麼得到值多少,脫不花值多少,會演講、會當嘉賓、會辯論、會講課、會製造理論、會洗腦、會籠絡粉絲的羅振宇值多少,真可以好好算算了。


觀點:不覺得70億有水分,或者說不覺得有太多水分。

原因如下:

1.得到APP之前的羅輯思維和之後的羅輯思維其實是兩個公司。最早期只是個脫口秀節目,然後開始做電商,賣書(當然還有大米、機械鍵盤這種東西。。。)這時候他們本質上還是一個講故事的公司,那些書啊,大米啊,機械鍵盤啊,都是願意聽他們故事的人才會買的。

得到APP之後的羅輯思維雖然很少再賣紙質書、大米這種東西,但卻真的變成了一個賣東西的公司,即賣「知識」的公司。之所以說他們現在不是在講故事了,是因為這個領域確實有需求(中產階級受眾握有小閑錢、同時有著極度的時間焦慮症和知識焦慮症),同時,這個領域的其他產品質量和他們比還有一定距離。(喜馬拉雅質量參差不齊,知乎LIVE有點偏學術范)

在這個時代,賣東西的公司永遠比講故事的公司靠譜!

2.羅輯思維的壁壘已經形成

在羅輯思維開設專欄的人,基本都是行業里排的上號的大佬。再看其他內容付費平台請的嘉賓,有的還需要平台本身幫他積攢人氣,質量可見一斑。

3.作為一個局外人,感覺上這個團隊還是相對靠譜的。

這個不用多說,可以對比一下得到APP和其他相關產品的使用體驗,確實得到要好一點(雖然沒有到達好很多的地步)包括跨年演講啊,還有羅胖自己的粉絲效應等等,這批人還是可以的

最後

為了防止被當做過來打廣告的,就提一個他們的不足吧。那就是他們提供的內容,容易讓人覺得無用,覺得疲勞。他們總是說我們提供方法論,但其實提供的只是碎片化的小方法,這些小方法在沒有積攢足夠的量之前是用處不大的,也容易因此流失用戶。


羅輯思維不值70億,那你知呢?上知乎的人真是自大,這個社區的整體對外印象跟你個人的水平沒有什麼必然聯繫。

既然有大佬要說估值方法的問題,我就不說估值方法的問題了,我就談談羅輯思維的內容創作質量問題。

先放結論:比起知乎,羅輯思維的內容質量高的不是一星半點。

我從兩個角度來解讀這個質量問題:創作人的質量和創作的時長。

創作人質量:

知乎是UGC社區,用戶人數多,質量參差不齊,有特別牛逼的人嗎?有,但是一定是特別少的一部分,總體水平我估計跟微博的差別也沒有那麼大。

況且知乎Live這些變現方式對於這些特別牛逼的用戶來說,賺錢效率是遠遠低於他們日常工作的收入,況且還有一堆噴子看著免費的內容嘴上卻罵著作者的娘,所以很少很少有非常牛逼的用戶持續穩定的輸出高質量內容,很多人只是找個消遣的而已。

而得到呢?如果你在知識付費領域創業,你可以認為得到的內容質量不高,但是你絕對無法否定得到的流量能力。無論是得到的專欄還是精品課,其收入都完爆(說完爆我估計還不能表達這種量級上的差別)知乎的變現渠道。

這就導致得到能夠吸引到非常優質的作者。吳軍、薛兆豐、王煜全、寧向東等等,說的好像他們在知乎就吸引不到關注一樣,就連知乎er覺得最神棍的李笑來,在知乎開了場史上人數最多的Live以後,有沒有在這再說幾句話了?為什麼?

拋開專欄,精品課、每天聽本書等,裡面的作者很多都是在知乎有賬號的,曲凱、徐小平老師……哪個不又是知乎er捧起來的大V呢。

總之一句話,收入決定平台對優質創作者的吸引能力,收入又決定創作者對平台內容的重視程度。

創作時長:

我算是知乎的重度用戶,每天刷知乎的時間可能跟朋友圈的時間差不多,自己也有 16k 的贊同,身邊也有認識的知乎大v,所以在知乎的回答一般都是什麼「時間投入」我還是我知道的。

一般而言,一篇看起來非常乾貨的文章,創作和找資料的時間往最誇張了說,不會超過三天,可能有些例外,但是非常少,而且大量高贊回答還是爆照,我就不多說了。

而得到里最類似UGC的產品「每天聽本書」,一本書的音頻稿的創作審核周期超過半個月是常有的事。可能抓取來的「知識新聞」的質量和「知乎乾貨」差不多。

所以說人創作者質量遠超知乎,用心程度也遠超知乎,人 http://Zhihu.com 自己都心知肚明,怎麼村通電剛上知乎的三無用戶優越感這麼強呢?

我也不懂知乎的社區氛圍怎麼變成這樣了,對不了解的事情的態度就是看不起,今天覺得韓國不是發達國家,明天覺得除了清北都不算大學,越來越自大,我感到痛心。

謙虛一點不好嗎?

我想之所以有得到的知識很「水」的印象是因為得到比較集中於社會人文職場之類的「軟科學」,而知乎的上還有一部分物理數學類的「硬科學」,那當然是後者看起來更「科學」。

而且得到是要求作者的內容「交付感」很強的,也就是用一套標準要求作者的作品讓普通人都聽得懂,而且輕鬆聽懂。

人吶,有時候就是要費腦子的東西放那你不一定有耐心學,把內容變簡單了又好高騖遠覺得Low,這讓人說點什麼好?

比得到的知識更「知識」的,不是「知乎」,而是「知網」,常年刷知乎,你估計可以達到不會開車的北京計程車司機的水平。

所以,實名反對以上以「得到的知識不是知識」為理由認為羅輯思維不值70億的答案。如果羅輯思維(羅輯思維的主要產品是得到)遠遠不值70億,知乎有什麼理由說D輪融資過後估值接近10億美金的?

利益相關:主動和被動為得到供應內容


補充得到的數據(月活/萬人和增長率):

行業前景可參考華興資本分析:1500億的知識付費大蛋糕,得到、知乎們該怎麼吃?

得到和知乎是目前在知識付費領域最領先的兩個玩家,他們分別代表了PGC與UGC的行業高度,在一個很大的未知市場上撕開了一點小口子。

知識付費的群體和高學歷、白領、買書者三類人群都有高度重合,估測人群基數約1.5億,動態來看2020年可達2億人。

有望成為知識付費平台型公司的估值分別是300億和150億。


給大家一個參考吧,我微信公眾號剛剛完成融資,現在估值3000萬!

投資人是我多年的同事兼好基友

他很滿意這次投資、我們只用一分鐘就愉快的完成了這次骯髒的交易

過程是這樣:

中午訂餐的時候他幫忙付了30塊,我不打算還了,給他我微信公眾號的百萬分之一股份!畢竟老羅現在估值70億,我沒有那麼牛b,打個折將來預期6億好了,都還有20倍預期盈利空間,他很相信我能做到,加上他這個月業績不錯,又投資了好項目,現在開心的不得了,說要包我一個月午餐追加投資!

需要持股的各位趕緊來了喂

自己去微信公眾號打賞就行


看了一下高票答案,一片看不上,但是作為得到的一個用戶給大家說說我的感受。

估值多少我不知道,但是在得到里真是有一些值得學習的東西,我訂了《精英日課》,《熊逸書院》,《清華管理》,《矽谷來信》並且堅持每天聽,收穫還是蠻大的,還可以和一起聽的朋友交流想法。

有些專欄,使得我看世界的方法,看問題的角度發生了變化。

有些專欄,增加了見識,增加了談資,和別人聊天時也能多提提想法。

不過說實在的邏輯思維的節目再轉成音頻之前是有質量滑坡的,我都不怎麼聽了,現在轉成音頻了還是有些不錯的,希望自己能分辨。

邏輯思維能賺多少錢,可以去看看訂了多少,上面都有數據顯示,多的有十幾萬,少的也有1,2萬吧。

希望通過這種形式能繼續優化,吸引到大牛能給大家分享想法。


核心業績成長驅動力-中產階級知識焦慮症


70億肯定是低估了,起碼也值2000億。羅永浩開的,品質保證,沖這名字就300倍市盈率往上。

咦,不是一個羅?不是一個羅你學什麼吹牛逼呢。


這麼多答案,我一正牌羅黑有點看不下去了。

很多人張口就說「我聽了幾年他的節目」,「我很喜歡老羅」,或者「他這個節目怎麼怎麼騙人,怎麼怎麼爛」,接著分析一大堆。

結果隨便一划屏幕,隨處可見寫的都是「邏輯思維」。

拜託,羅振宇當年還在優酷辛苦地教你怎麼找女朋友的時候,片子里就一再強調「是姓羅的羅,沒有走字底的羅噢!」

也許有人會覺得這只是個細節問題,我不這麼認為。千萬別小看這一個字,無論是品牌傳播角度還是營銷技巧的角度,這個字可以說凝聚了一個資深媒體胖子的眼光和智慧。不然他也不會不厭其煩的去強調這個字。

但是很多分析的頭頭是道的答案都在寫「邏輯思維」

——發現沒有,這就是羅振宇能成功的根本,有一天他的公司如果能上市我也不奇怪,因為這個世界,「愛智求真」的人實在太多了。

無論求學問,做事還是生意,如果大部分人都能真正做到安心踏實,羅振宇也許根本沒有今天。


推薦閱讀:

風險投資(VC)盡職調查有哪些 knowhow?
中國醫藥行業未來 3 年內將會是怎樣的一個發展方向?
四大、投行和 PE /VC都需要什麼樣的人才?
為什麼比特幣的最大市場會在中國?這正常嗎?
如何評價神奇百貨 17 歲 CEO 王凱歆?

TAG:創業公司 | 風險投資VC | 自媒體 | 羅輯思維網路節目 | 知識付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