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學和唯心主義是矛盾的嗎?

馬克思主義認為自然科學是真實地描述客觀世界的,這有別於唯心主義思想,但是歷史上有很多科學家是唯心主義者,比如笛卡爾,甚至牛頓在晚年也信神。所以這二者是否存在矛盾?


謝邀。

形而上學亘古永存四大學派:

  • Materialism(唯物論)
  • Dualism(二元論)
  • Panpsychism(泛心論)
  • Idealism(唯心論)

實際上,任何一個學派都與自然科學不矛盾,甚至任何一個它們的子學派都與自然科學不矛盾。

在這裡集中說唯心論。唯心論的核心思想在於,一切實在根本上是精神,或一切事實都依賴於精神事實。一個極端卻有趣的唯心論的可能性是:

整個世界只是一個超然存在的一個夢。在這個夢裡的一切存在和一切法則的存在在根本上依賴於那個超然存在的表象。將一個夢中的實體的存在歸結於某種「夢中的自然法則」是缺乏形而上學意義。

再比如,如果在夢中夢見一個科學家為你講述夢中世界的一切自然規律,那麼如果你意識到自己在做夢(或把這個想像成一個夢),那麼就不可能會把這些自然規律當成宇宙的終極。注意:即使如此,也不會認為夢中的自然規律是荒謬的,就如同我們很多時候無法操控夢境的內容,夢境世界的規律也是如此。

一些不極端的唯心論可能會說整個世界也許不是一個人的夢,而是很多很多人的夢,甚至很多很多動物,植物,原子、光子、基本粒子的夢。捨去「夢」這個詞,一般用「精神」來指代這種普遍的性質。小的精神聚合成了大的精神。

=========

雖然看上去十分的詭異,但哲學大體上就是這樣。為了說明一切根本性的問題,產生了各種稀奇古怪的想法,憑藉著理性,為這些想法找出儘可能合理的假設和邏輯推理,看看究竟能走到何種地步。就比如這個唯心論,也許一開始只是一個念頭:「假若世界只是一場夢呢?」對於其它人來說,這個命題基本是無趣的、沒必要的、不能接受的,卻總是有一幫古怪的人,硬是付出成噸心血去辯護它。

========

其它的哲學話題的回答:哲學回答

=========

回來發現多了許多贊(以哲學話題來說),很感謝。之後儘可能的填補這個回答,或發一篇更細緻的專欄,以進學習。歡迎任何合理的討論。


謝邀……

並不存在直接的矛盾……你希望從「自然科學的真」直接推得「唯心主義的假」,這點是不現實的……

但可能存在一些比較微妙的悖謬之處……

如果我們承認,以物理學為中心的自然科學研究的那些,或者說自然科學以內的對象,是「物質的」的話……

那麼你就會發現,在這裡假設一種嚴格「非物質」的「精神存在」甚至可以說是相當多餘的,它並不解釋任何現象……或者說,加入這麼一套「精神存在」並不比不加入它,對於任何現象的解釋更加優越……

而我們如果要反過來否定物質的存在而只承認精神的存在,就要完全用各種不同的「精神存在」來達到與現在的自然科學相同程度的描述……同時還要進一步闡述這種精神與我們所說的「我的精神」的關係……這種理論看起來簡單,其實反而過分複雜,至少比現有的科學理論要複雜得多(不信你就把現在的任何一個化學反應的微觀變化相應理論,例如「在氫氣和氧氣燃燒生成水蒸氣的過程中,氫分子中的兩個氫原子之間的化學鍵斷裂,氧分子中的兩個氧原子之間的化學鍵也斷裂,隨後氫原子和氧原子之間生成化學鍵,由此兩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結合成了一個水分子」翻譯成一套以「精神」為表述的理論,別忘記和「我的精神」結合哦,而我們是通過儀器現象才能承認這些微觀粒子的變化的,所以說別忘記把那些儀器也納入進去翻譯成「精神」的表達哦,因為你不是直接用「你的精神」「感知」了那些你或許不承認是物質的東西的)……

我當然承認無論何種科學都要從知覺經驗出發,但是從這如果想要直接得到任何一種「精神存在」的存在,那還差著十萬八千里呢……任何把這種從知覺經驗出發的科學,和某種「精神存在」的存在聯繫起來的行為,都是犯了混淆認識論和本體論的嚴重錯誤……(我說的就是現在第二高票的康讓:自然科學和唯心主義是矛盾的嗎? 這個答案,這種幼稚的感覺材料論被吐槽了幾十年了居然還有這麼多人反覆跳出來重複這個錯誤;多說一句——「可是,假使沒有這種意識,難道你就不能知覺它了嗎?如果你不知道你在看或聽,難道你就不能憑視覺或聽覺認識對象了嗎?」 「絕對不能。」 ——這一句問答是個顯而易見的十分荒謬的錯誤,完全混淆了操作的層次問題,一個最簡單的反例是,一個夢遊者不必知道自己在夢遊也能執行夢遊這一行動,同樣的,一個人不必知道自己在看或者聽也能看或者聽,可能與大多數人的想像正好相反的是,我們「知道自己在看或者聽」,僅僅是一個對於「我們在看或者聽」的高一層次的處理,而我們還可以有更高一層次的處理)……


謝邀,我一個學數學的怎麼就回答這個問題了呢?一般來說「自然科學」和「唯心主義」是不矛盾的,甚至和「上帝的存在」都不矛盾。很多優秀的科學家是基督教的虔誠信徒。 他們的主要想法歸納如下:這些自然規律都是上帝創造的,而研究自然是對上帝最大的讚美。很多早期的科學院是宗教人士支持和創立的。 至於」唯心「」唯物「這種分類是馬哲系統裡面的。」唯心」是很大一類的哲學,其中很多和自然科學是不矛盾的,比如康德的體系,在他這個「唯心主義」哲學中,自然科學最多就是研究「現象界」的學科而已,和「本體界」是無關的,而他的哲學也認為人類能夠認識的極限就是「現象界」而已。唯物主義的特徵是認為「物質第一,意識附著其上「,但是」自然科學「只是研究「物質」的規律,他不關心上帝的存在問題,也不關心」本體界「的存在,也不關心柏拉圖所謂的「理念」構成的世界。反正根據定義,那些都是無法觸及的東西,就像車庫裡的「一條看不見的、無實體的、浮在空中的、噴著沒有熱度的火的龍」一樣,否認它在邏輯上都是不可能的。

在事實上,雖然大家很喜歡拿「布魯諾」和「哥白尼」舉例子,但是大家如果真的去查點資料就知道布魯諾被燒死最大的原因不是支持「日心說」,而是以此來支持「泛神論」,這才是一神教的大忌。布魯諾本身招教會記恨不是因為 他是科學家而是因為他是「神學異端」,他支持泛神論。 哥白尼的學說並未在他生前並無掀動什麼大風大浪,實際上:

1533年,克萊蒙教宗七世的秘書Johann Widmanstetter將哥白尼的日心說理論向教宗和兩位紅衣主教進行了介紹。教宗非常高興,還贈予了秘書非常貴重的禮物以示感謝。

原因是哥白尼把自己的發現歸功於「上帝的啟發」 ,而他弄個日心說也不是為了懟基督教。而依據他的理論的曆法也確實更加准,真正搞出事情的是他的繼任者。反對哥白尼的學說是17世稱為教會主流是17世紀的事情了, 而伽利略一開始提出自己的理論的時候不斷聲辯這和教義是不違背的。 但是他的《對話》還是被禁止了,但是那個時候他本人沒有被「異端審判」。後來伽利略的好朋友成為教皇,沒錯,你沒聽錯,伽利略和教皇烏爾班八世是好基友,伽利略高興壞了,他覺得自己的書可以出版了。可惜他的好基友陷入了和政敵的鬥爭,對手拿伽利略說事,烏爾班為了顯示自己是鐵鐵的上帝的子民只能擺出強硬的姿態。這就和華裔的美國官員無人敢親華是一個道理,後面伽利略只能接受了異端審判,教皇打點了一番,只要伽利略認罪,他就不會受刑也只會被監視居住。他於1634年被允許回到他在佛羅倫薩阿克特雷旁的小宅,在那裡他度過了自己的餘生。伽利略被要求在三年中每星期朗讀七篇懺悔詩。他的女兒瑪利亞·塞萊斯特向教會請求。在那個年代,「上帝」就是政治正確,沒人可以碰的,想都不要想。伽利略也許壓根就不想對宗教宣戰,結果後人急吼吼地給他立功勞。也許伽利略的發現客觀上促成了教會的衰落,但是很難說那是他老人家的本意。如果你了解歷史背景,那麼牛頓煉金什麼才不稀奇。

我說這些是給宗教洗地嗎?不是,我對一神教並無好感,但是專業的素養不允許我簡單地騙自己。我只是希望大家多了解點真實的歷史。 歷史不是看成簡單的黑白兩色,二元對立。 那樣很小學生水平。 而且,就算我說的都對,那麼宗教在客觀上牽制其他思想也是板上釘釘的事情。

----------------------------

我個人由於是學數學的,所以我討厭不必要的假設,因此我雖然會被很多形而上學美妙的思辨折服,比如笛卡爾的「靈肉」分離的argument,但是我實質上不太能接受不必要的假設,比如上帝。 但是無法否認,它們可以給人帶來終極關懷,讓普通人面對死亡(已經其他巨大苦難)的時候不至於過度害怕,而這個是自然科學無法解決的


首先,自然科學和唯心主義是兩種不同的劃分方式。

基於人類社會和自然世界的分離,對自然世界的研究稱為自然學,對人類社會的研究稱為社會學。

科學是一種方法論,以重複性實證為最根本要求,以數學和邏輯為基礎工具。

古代自然學主要是以邏輯的歸納和演繹為工具,也需要實證,但與數學結合很少,重複性實驗也就不可能實現,故而實證的第一重要性在早期自然學理論中被忽略。

伽利略牛頓等科學巨人建立了使用科學方法研究的現代自然科學,促成自然學與社會學的分離。而且隨著自然科學的迅猛發展,已證明科學方法是一種高效的認識方法,當然科學方法也進入了社會學領域。

區別於古典自然學和社會學,使用科學方法的現代自然學和社會學稱為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但是還些社會學無法使用科學方法,諸如哲學本體論;還有些社會學不能接受使用科學方法,比如宗教神學。

唯心和唯物,是基於物質和意識誰是第一性來劃分的。

從邏輯上說,唯心和自然學是有交集的,地心說,天圓地方說都是唯心自然學。

但現代自然科學中,我們預設的是意識只作為觀察者存在,不對觀察結果產生影響;因為如果存在影響,那我們得不到任何自然規律。哥本哈根學派解釋觀察者效應時,認為意識參與了導致,這一點是不被科學界接受的。

(觀察者本身與物質是有交互的,對於宏觀物質,這種觀察可以忽略不計。但微觀世界,被觀察者已近乎是最基本的微粒,任何獲取其信息的方式都足以影響被觀察對象的狀態。)

科學以實證為基礎,當然是以唯物論為基礎。所以自然科學與唯心主義是矛盾的。但科學家可以信仰唯心主義,然而他們在研究時,只有使用科學方法的成果才是科學界認同的。


自然科學本身並不能解決到底是物質第一性還是精神第一性的問題,正如護教學裡提到的「自然科學不過是上帝忘記留給人們使用的宇宙說明書」。

即使用這種字眼來解釋世界,體系內部仍舊是自洽的。

如果唯心主義對這個世界的解釋方式真的有這麼大的矛盾,也不會這麼多年才式微了。

----

我特別怕這個問題底下出現奧卡姆剃刀理論的典型論證,那個證明本身就是一種取巧之策,其次這種取巧之策用來反駁一個邏輯體系本身的封閉與否本身就是反邏輯證明的,用勿增實體一類的證明你最多只能否定特稱,而不是全稱。


科學就是科學,哲學就是哲學,二者根本就不是同一個層面上的東西。

現在比較流行的一種界定科學的辦法是「可政偽性」,也就是說一個理論是科學的當且僅當這個理論存在能夠被實驗否定的可能性

當然這也只是一種科學界定的大眾上比較流行的說法,事實上科學界從來沒有廣泛認可這種說法,就我的認知來看,做科學的人,包括常見的物理、化學、生命科學、地球科學等等……都並不關心科學的定義,而這個可證偽性的定義,是科學哲學的一個流派而已。

也就是說:

1.科學家本身並不關心科學的定義,從而也不會去關心科學背後的哲學基礎;

2.哲學家對科學的定義有很多方式,這些都是科學哲學研究的問題,可證性是其中一個為大眾所熟知的代表。

當然科學家多少都有哲學信仰,而作為中國科學家,受教育的影響,有唯物的信仰是比較正常的事情。但這並不代表科學家的哲學信仰就是哲學上比較完美的,因為大多數科學家並不是哲學家。

比如我就比較相信,量子力學裡的坍縮是由宏觀儀器與微觀粒子的作用的結果,而觀測者的意識並無作用,但這無法通過實驗證明,因為任何實驗都無法排除實驗人員的意識。

所以唯物和唯心根本就不是一個科學問題,因為任何科學實驗都無法避免實驗人員意識的影響,就算是我擁有一整套的智能儀器和機器人助手,甚至論文都可以讓機器自動生成,但總歸這個實驗結果為人所知都是要人看的,除非人都不搞科研了,全都是機器人在搞,甚至連機器人的教育都不接受,那麼人類還有資格談科學嗎?

所以科學的態度就是,一切無法用實驗驗證的東西,都沒有討論的價值,包括什麼是科學,包括量子態的坍縮究竟與意識有沒有關係,也包括物質和意識誰是世界的本源。所以所謂可證偽性,本身就無可證偽性,因為它不是科學,是科學哲學。

哲學、數學、科學的共同特點都是講邏輯,但數學的邏輯最強,只有數學家有分裂出一個敵人不停找自己論證不對之處的勇氣,哲學家和科學家多多少少要為自己的論證argue一下。但科學比起哲學有底氣的一點就是,我們講實驗,實驗對不上,管你argue得多麼輝煌,都不管用。

最後我們發現:

1.數學有很多分支,大家都邏輯自洽,不同意我的假設,大可以自己再做一套理論,大家和平共處。

2.科學的分支完全由能標和尺度決定,每個能標和尺度有自己的一套實驗方法,對得上實驗的生,對不上的死,學科成熟以後沒有任何流派的分別,只有一個真理,所有的學派只有模型上的差異。

3.哲學的不同學派,各有各的基礎,各有各的邏輯,分為各種學派,誰也說服不了誰。


首先這個問題本身有幾處錯誤:

1、牛頓一開始就是基督信徒,而不是在晚年才信神的。牛頓對力學的狂熱研究本身就是為了揭示上帝的秘密,並且他在自己的理論中給上帝留出了位子「第一推動力」

2、信神並不意味著是唯心主義,兩者說的是兩碼事。例如笛卡爾就是非常典型的二元論者,而不是唯心論者。

3、信神也不意味著必然不是唯物論者。對於泛神論者,很多人其實就是唯物論者。例如愛因斯坦宣稱他信仰斯賓諾莎的自然神。

所以總而言之,有神論還是無神論和唯物唯心是兩種概念

然後,我來說一下自然科學和唯心主義。

一句話,兩者之間的關係就是蘋果和桔子

自然科學家所關注的,是提出符合觀測結果的定律。當然,這個定律必須做到精準、定量,而且簡潔。也就是說,自然科學注重描述自然界運動規律。這中間「符合觀測結果」意味著什麼?或者是,被描述的自然界是什麼存在?這屬於形而上學或者是本體論的問題,無論科學家持何種態度,都屬於對物理定律的「詮釋」,而非自然科學本身的問題。很多人甚至不屑於去談論它。比如幾個量子力學大師,比如:

泡利:「這連錯誤都不算!」

狄拉克:「我還有更加根本的事情去思考(沒空談論詮釋)」

費曼:「閉上你的嘴,去計算!」(著名的「shut up and calculate」)

當然,作為自然科學背後的信仰,相當一部分人堅信,有一個「真實存在」獨立於觀察者,來被這個定律描述(最著名的是愛因斯坦)。這種信念類似於唯物主義,但是其實略有不同。所謂的「真實存在」並不必然是物質的。但是持有相反意見的人也不在少數。尤其是量子力學展現了它諸多奇葩之處後,主流的看法已經不支持一個獨立於觀察者的客觀實在了。

但是,可能令你驚訝的是,對於此,絕大多數的科學家所持有的態度是什麼?「shut up and calculate!」也就是說,我不知道量子力學描述的東西是什麼,在沒有一個能讓我信服的說法之前,我也根本不關心,只要它可以被觀察驗證就可以啦。對這些沉默的大多數而言,他們既不是唯物的,也不是唯心的。他們認為這些沒什麼意思!

最後,再來說一說科學家和宗教信仰的事情。

有人對英美兩國的科學院院士們做過一個調查,在英國,5.3%的科學家信神而86.6%是無神論者。而美國科學家的數字分別是7%和72%。而對「是否存在不死的精神」這個問題,85%的英國科學家不相信,而76.7%的美國科學家不相信。與此同時,8.2%的英國人相信人死後某些部分會繼續存在,美國人則是7.9%。原文鏈接在這裡: http://whyevolutionistrue.wordpress.com/2013/06/04/atheism-among-anglophone-scientists-ii-the-uk/

相對於經典科學的時代,絕大多數科學家持有宗教信仰,現代科學家已經越來越遠離宗教了。為何?我個人的看法有兩點:

1、現代科學的發展迅猛而且極具顛覆性,它背後的哲學含義已經深刻到了超越現有任何哲學流派的地步了,因而現代很多科學家對哲學不屑一顧(例如費曼等人),這並不意味著他們沒有哲學信仰,而是他們認為他們的哲學思想已經遠遠超越了現在作為一門學科的哲學發展了。並且,這種自然科學所揭示的哲學含義,其深刻程度,遠超宗教所能帶來的精神慰藉,所以科學家們已經不需要宗教了。

2、如上所述,現代科學的思想已經超出了宗教所能handle的能力了,以至於很多科學家無法從宗教中獲得哪怕是安慰性的答案。很多科學家寧可懷著逃避式的「shut up and calculate」態度,也不從宗教和哲學中尋求幫助。(這可能讓哲學家們不愛聽,但是現實確實如此,現在自然科學越走越專,越來越依賴艱深抽象的數學和邏輯語言,非專業人士甚至都看不懂皮毛,而其內涵卻又是顛覆性的。現代的哲學家必須同時是物理學家,否則,不但難以解決物理學的帶來的困惑,甚至連跟隨物理學的腳後跟都難以做到。)


先擺出結論:可以不矛盾。

自伽利略以降,自然科學藉助數學語言以及實驗這兩大工具,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科學的發展使得世界得以更精確的描述與更高效的預測。當然,也極大的提高了人的生活質量。

然而,即便是再精確的描述,也只是一種描述,而不是解釋:世界何以會按照牛頓力學或量子力學的規律在運轉?

正如牛頓在他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一書的序言中所寫:
一切(自然)哲學的困難似乎都在於這一點——從運動的現象分析出自然之力,再用自然之力來證明其他現象。

而唯心主義等形而上學,正是在試圖尋求對世界何以如此的理解。例如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一書中對自己提出的問題:先天綜合判斷何以可能?這其實就是在試圖解釋被用來描述世界的數學、自然科學何以可能?

唯心主義作為一種基本的世界觀,現在基本上成了笑話,所以可能很多人並不太了解也不屑去了解,以致存在非常大的偏見。其實並沒那麼不堪,甚至很多時候充滿思辨的趣味。

費希特在他的《人的使命》——「知識」一章中虛構了他與一個精靈的對話,是唯心主義世界觀的一次經典呈現,比較適合掃盲。

原文比較長,我撿其中比較思辨和有趣的部分摘錄如下:

精靈:「你認為這些對象也好,那些對象也好,實際上都存在於你之外嗎?」

我:「對,我當然這樣認為。」

精靈:「那你怎麼知道它們存在呢?」

我:「我看見它們,我在伸手觸摸它們時就觸摸到它們,我能聽到它們的聲音;它們通過我的一切感官向我顯示出來。」

。。。

精靈:「因此,可知覺的對象之所以對你存在,只是由於你的外部感官的一種屬性:你知道它們,只是由於你知道你的視覺活動、觸覺活動等等的這種屬性。你說『對象在我之外存在』,這句話是以你看見對象、聽到對象、觸摸到對象等等為依據的。」

我:「這正是我的意思。」

精靈:「但是,你究竟又怎麼知道你看見、聽到和觸摸到呢?」

我:「我不明白你的意思,你的問題在我看來甚至是古怪的。」

精靈:「我想把這個問題說得更容易理解一些。——你能又看到你的視覺活動,又觸摸到你的觸覺活動嗎?或者說,你還有一種特殊的高級感官,藉助於這種感官你才知覺到你的外部感官及其屬性嗎?」

我:「絕對沒有。關於我在看和觸摸,關於我看見和觸摸到的東西,我都是直接知道的;在這類東西存在時,我知道這類東西,並且因為這類東西存在著,就不必藉助和通過另一種感官。——因此,你的問題對於我顯得是古怪的,因為它好象懷疑意識的這種直接性。」

精靈:「這不是我提問的用意;我的提問只想促使你自己把這種直接性解釋清楚。那麼,你對於你的視覺活動和觸覺活動都有一種直接意識嗎?」

我:「有。」

精靈:「我說的是你的視覺活動和觸覺活動。這樣說來,你是視覺活動的主體和觸覺活動的主體;當你意識到你的視覺活動時,你意識到你自己的規定或變化形態嗎?」

我:「毫無疑問。」

精靈:「你對你的視覺活動、觸覺活動等等有意識,因此你能知覺對象。

可是,假使沒有這種意識,難道你就不能知覺它了嗎?如果你不知道你在看或聽,難道你就不能憑視覺或聽覺認識對象了嗎?」

我:「絕對不能。」

精靈:「因此,對你自己和你自己的規定的直接意識也許是一切其他意識的唯一條件;只有在你知道『你知道某種東西』時,你才知道這種東西。在前一種意識中不包含的東西,在後一種意識中也不可能出現。」

我:「是的,我想是這樣。」

精靈:「你知道對象存在,只是由於你看見對象、觸摸到對象等等,而你知道你在看和觸摸,只是由於你正好知道這一點,由於你直接知道這一點。

凡不是你直接知覺的,你就根本知覺不到了嗎?」

我:「我看是這樣。」

精靈:「在任何知覺中,你首先只知覺到你自己和你自己的狀態;凡不包含在這種知覺中的,那就根本知覺不到了嗎?」

我:「你是在重複我已經承認的事情。」

精靈:「如果我擔心你對這一點還沒有徹底了解,還沒有把它不可磨滅地銘刻在你的心中,我就會不厭其煩地用各種方式重複這一點。你能說你意識到外在對象嗎?」

我:「確切地說來,我決不能這樣說。因為我藉以把握物的視覺活動和觸覺活動等等,並不是意識本身,而只是我首先最直接意識到的東西。嚴格地說來,我只能說我意識到了我對物的視覺活動和觸覺活動。」

精靈:「切不可再忘記你現在清楚地懂得了的東西。在任何知覺中,你只知覺到你自己的狀態。 」

。。。

我:「我假定我的感覺一定有一個根據,然後我就由此作出推論。」

精靈:「你願意不願意首先告訴我這個根據是什麼嗎?」

我:「我發現某種東西已經是這樣或那樣規定了的。但我不能只以知道它現在這種狀況為滿足;我以為,它之所以成為現在這樣,不是由於它自身,而是由於一種異己的力量。這種使它成為這樣的異己力量就包含著根據,這種力量由以使它成為這樣的表現就是物的這種規定的根據。說我的感覺有一個根據,即意味著這感覺是由一種異己力量在我之內引起的。」

精靈:「你給你所直接意識到的你的感覺虛擬了這種異己力量,這樣就在你那裡產生了關於對象的觀念,是這樣嗎?姑且就算這樣。

「現在你要好好注意,如果感覺必定有一個根據,那我承認你的推論是對的,也理解你有什麼充分理由假定在你之外的各個對象,儘管你對它們毫無所知,也不能知道。但你怎麼知道感覺必定有一個根據呢?你想怎樣向我證明這一點呢?或用你前面表述因果律的一般方式來說,為什麼你不能只以知道某物現在這樣為滿足呢,為什麼你要假定它是變成這樣的呢?或者,如果我想向你了解這一點,為什麼你假定它是通過一種異己力量變成這樣的呢?我發覺,你不過是始終假定這種情況而已。」

我:「我承認這一點。但我實際上不能不這樣設想。這好象是我直接知道似的。」

精靈:「你說這是你直接知道的,當我們回過頭來把你這個回答作為唯一可能的回答加以研究時,我們就會看到它可能意味著什麼。不過,我們現在首先要試驗一切其他可能的方法,以便我們能夠得出某種東西必定有一個根據這個論斷。

「你是通過直接知覺知道這一點的嗎?」

我:「我怎麼能呢?因為知覺往往只說明在我之內有某種東西,真正說來,就是只說明我是怎樣被規定的,而不是說明這個東西是變成的,更不是說明它是通過一種在一切知覺之外存在的異己力量變成的。」

精靈:「或者,這是你通過考察你之外的物——你總是在這些物之外尋找其根據——而形成並提高為普遍性的一個原理嗎?這是你現在也應用於你自身和你的狀態的一個原理嗎?」

我:「不要把我當小孩看待,不要把明顯的荒唐事硬加在我身上。我通過因果律才得出在我之外的物,我怎麼又能通過這些在我之外的物得出這個因果律呢?難道地球是在大象上,而大象又在地球上嗎?」

精靈:「或者,這個因果律是從另一個普遍真理推出的一種定理嗎?」

我:「這樣的普遍真理既不能用直接知覺來證明,也不能用對外物的考察來證明,而且對它的起源你又會提出別的問題。——這種假定的基本真理我也只能直接得知。最好是我就因果律來立刻談談這種真理,而不對你的推測作出判斷。」

精靈:「姑且就算這樣。那麼,除了通過對於我們的狀態的感覺而得到第一種直接知識以外,我們還獲得關於普遍真理的第二種直接知識。」

我:「看來是這樣。」

精靈:「這裡說的特殊知識,即你的感受必定有一個根據,是完全不依賴於對物的認識嗎?」

我:「當然;只有通過這種特殊知識才能獲得對物的認識。」

精靈:「你在你自身絕對具有這種知識嗎?」

我:「絕對具有;因為只有通過這種知識,我才超出我自身。」

精靈:「那麼,你是由你自身,通過你自身,再通過你的直接知識,把規律賦予存在及其聯繫的嗎?」

我:「如果我好好考慮一番,那麼,我只是把規律賦予我關於存在及其聯繫的觀念。選用這個說法,較為穩妥。」

精靈:「姑且就算這樣。那麼,除了你按照這規律行事的方式之外,你還以另一種方式意識到這規律嗎?」

我:「我的意識是從感覺我的狀態開始的;按照因果律,我把關於對象的觀念直接與我的意識聯結起來;這兩者,即對於我的狀態的意識和關於對象的觀念,不可分割地聯結在一起;在它們之間決沒有任何意識,在這一個不可分割的意識之前決沒有任何其他意識。——不,在我按照這規律行事之前,我不可能意識到這規律,除了我按照這規律行事的方式之外,我也不可能以其他方式意識到這規律。」

精靈:「這麼說,你是按照這規律行事的,而沒有以特殊方式意識到它;你是直接地、絕對地按照它行事的。但你剛才說,你已經意識到這規律,並且把它表述為普遍原理。你是怎樣得到這種特殊意識的呢?」

我:「無疑是這樣的:我後來考察自己,我確認我是這樣行事的,並把我的做法中的這種共同東西概括為普遍原理。」

精靈:「可見你是能意識到你的做法的?」

我:「毫無疑問,可以意識到。我猜到了你提這些問題的用意。在這裡有上面提到的第二種直接意識,即關於我的行動的意識,而感覺則是第一種直接意識,即關於我的受動狀態的意識。」

精靈:「正確。我說,你事後可能通過對你自己的自由考察,通過對你自己的思考,意識到你的做法;但你不一定會意識到它,因為一俟你只是內在地行動,你就不會直接意識到它。」

我:「但我必定原來會意識到它,因為我在感覺的同時,也直接意識到關於對象的觀念。——我找到了問題的解決:我直接意識到自己的行動,只不過它不是作為這樣一種行動由我意識到的,而是作為一種既定的行動呈現於我的。這種意識就是關於對象的意識。此後,我可以通過自由思考,也把它作為一種行動加以意識。「我的直接意識由兩個因素構成,一個因素是對於我的受動狀態的意識,即感覺,一個因素是對於我的行動的意識,即對於依據因果律創造對象的意識,這後一種意識是直接與前一種意識相連接的。

關於對象的意識不過是一種關於我創造對象的觀念的意識。雖然它還不被認為是這樣的意識。我之所以知道這種創造,全然是由於我自己是創造者。所以,一切意識都不過是直接的意識,都不過是對我自己的意識,因而現在都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你看我的推論正確嗎?」

精靈:「妙極啦!不過,你用以陳述你的原理——如這裡的因果律——的必然性與普遍性是從何而來的呢?」

我:「來自這樣一種直接的感覺,那就是:我既然有理性,就非這樣做不可,任何在我之外的理性生物既然是理性生物,也都非這樣做不可。一切偶然的東西——在這裡是指我的感受———都有一個根據,這就意味著:我向來都設想一個根據,而每一個只要思想的人,也同樣不得不設想一個根據。」

精靈:「由此可見,你看到一切知識都只是關於你自己的知識,你的意識從不超出你自己,凡你認為是關於對象的意識的東西,都無非是關於你建立對象的意識,而這種意識是你按照你思維的內在規律,與感覺同時必然完成的。」

。。。


首先唯心主義唯物主義是早已過時的陳舊理論,其次馬克思本人並沒有說過自然界是客觀的,而是恩格斯列寧斯大林扭曲改造過的庸俗馬克思主義的陳述

科學是研究世界的規律的,至於世界本身是物質還是精神的,人家根本不在乎的

現代哲學早已拋棄唯心主義唯物主義這種非黑即白的過時理論了,現代哲學最主要的流派是存在主義和分析哲學,對於這兩大流派而言,爭論世界究竟是物質還是精神根本是無意義的本體論範疇

並且我國所推廣的馬克思主義,是被恩格斯列寧為了搞革命而庸俗扭曲化了的,你去看馬克思原著,根本不是教科書上的那些教條

馬克思本人從來沒有證明過自然界的客觀存在,馬克思拒絕傳統意義上的形而上學,所以沒有在這個問題上做出系統的證明,自然界在馬克思的哲學中,只有實踐意義,沒有本體論意義,就如他在《提綱》中說的,脫離了實踐的思維是否具有現實性,是一個純粹經院哲學的問題,馬克思對之避而不談

後來恩格斯對馬克思的理論系統化的時候,(可能由於黑格爾的影響),總不自覺地回到形而上學,這就出現了後世政治教科書上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自然界是客觀的一說

馬克思本人在自己的哲學思考中,並沒有對物質的本體論地位進行論證,這一論證首先是由恩格斯在《反杜林論》 中提出來的。列寧則在《 唯物主義與經驗批判主義》中對恩格斯的思想從認識論的角度作了進一步的發揮。正是通過恩格斯與列寧的分析,認識論的唯物主義原則與物質本體論獲得了邏輯的統一性,並且在馬克思哲學研究中,以自然為本體的物質本體論構成了馬克思哲學體系的基礎。而在斯大林的《論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一文中,對物質本體論的地位進行了最為系統的表述:第一,它將辯證唯物主義理解為是對自然對象的唯物的、辯證的理解;第二,「世界按其本質說來是物質的」, 「自然界、存在、物質世界是第一性的」,思維、意識等都是從物質中派生出來的;第三,歷史唯物主義是辯證唯物主義在歷史領域的應用與推廣。

由此,有的學者認為教科書作為哲學的體系化,並非馬克思所制訂,而是蘇聯學者以斯大林1938 年9 月發表的《 論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一文為藍本編寫的,是「蘇聯模式」的馬克思主義哲學

我國的很多政治教材,哲學科普書籍,只講西方古典哲學,只講教條式馬克思主義,而忽視現代西方哲學與西方馬克思主義,實際上現代哲學的維特根斯坦,海德格爾等人我覺得成就比古典的康德,黑格爾還要大,他們化解了古典哲學很多毫無意義的鑽牛角尖問題,而西方自身對馬克思的解讀,也比我國客觀深入

物理學教材或者科普也是,只講牛頓,不講相對論量子力學,實際上牛頓物理是很枯燥無聊的,完全磨滅了很多人對物理學原本的興趣

好像中國的大眾科普,哲學,都喜歡忽略20世紀,似乎在國家看來,馬克思以後的東西都是腐朽的沒落的。。。。

推薦劉放桐寫的&<新編現代西方哲學&>


不矛盾。

自然科學追求的是放之四海皆準的客觀理論,包括唯心主義的那顆心。

唯心主義強調主觀感受,但是主觀感受也是客觀存在的事實。

唯心主義是自然科學的研究對象。


你可以持有任何哲學觀點,只要別試圖用哲學扭曲科學結論就行。

等科學家先下定論,哲學再跟進,這樣你不會錯。

或者先多方下注,等科學結果出來以後,你至少對了一次。


@劉鎮銳 的回答其實說明了一點,就是作為一種形而上學的視角,實際上「純粹」的唯心主義理論在細化研究本身反而是不夠形而上的,唯心主義的本質是將一切的實在統歸為一種假設,但這種假設本身並不妨礙自然科學共同體層面的科學哲學的運作,亦即自然科學研究的基礎背景本身就在某種意義上包含了精神力對世界運作的影響可能,故而會產生——以自然科學研究視角觀察唯心主義,可以將其看作一種世界構成方式的假設,但如果反過來以唯心主義視角來還原自然科學研究,就需要許多極其複雜的,對自然規律運作的精神還原。並且這種精神還原本身也並不指向終極圖景,它可能只是更高層次的物質運作的一種模擬罷了。

所以唯心主義如果有作為一種驗證工具的可能,更多的作用或許在於反向證偽,而不是上趕子迎合自然科學去細化代入,因為唯心主義作為闡釋工具過於孱弱了。

經典的例子還是射手與農場主,自然科學研究的失效之中,才包含著唯心主義主導的較強的存在感

但這裡仍然有兩個問題

其一就是辯證唯物主義承認,而自然科學研究體系由於其內在限制也必然指向的一點——絕對真理不可達到。即我們實際上無法在終極層面對農場主式的反邏輯進行根本驗證,那麼出現農場主指向的歸因,唯心主義就仍然不具備其必然的存在價值

其二,這種存在價值的非必然性和唯心主義的弱實在性有關,即源於唯心主義無法從邏輯上確認自身的本源性意義,無論是主觀唯心主義還是客觀唯心主義,無論是自然神還是天啟神還是所謂的某種「科學哲學」意義上的「終極性」的神格化,都不能用唯心主義內部的邏輯去做自身的終極存在性證明,這種「存在大全集」的假設必然導致自指悖論。

所以唯心主義在自然科學體系中的存在既不是「必要」的,也不是「充分」的。


完美自洽的自然世界和規則本身並無法證明這個世界不是由無所不能的上帝所創造的。

發現總結上帝制定的規則,和保持對上帝的信仰並不衝突。

牛頓不是晚年開始信神的,他一生都是個基督徒,雖然嚴格來說應該算是個泛神論或者自然神論者。


終於見一個我自己能回答的問題,怒答一下。

首先聲明,雖然國家一直在宣傳唯物主義,但是我是一個唯心主義者。再而言,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並不矛盾,他們描繪的是不同的「世界」。唯心主義和宗教和迷信不是一回事。

唯物主義描述的是客觀世界,一些科學事實,自然規律是遵循一定規律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人類的歷史發展現象,是遵循一定規律發展的,但是又不是平坦的,因為又摻雜了人的很多主觀因素在裡面。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是正確的。

唯心主義有點特別,描繪的是人類精神現象和精神活動,帶有非常強的主觀性。當我們評價一個人的好壞時,可能不同人了解這個人的方面不一樣,或者不同人對同一件事的認識會有偏差,導致我們會給出不同的答案,佛教里有一個說法,叫相由心生,所見即所想,從某種程度上說明了唯心主義的本質。就那一個人的心情來說吧,我們能用自然公式去描述它嗎?可能我們遇見了一件小事或者突然想起了什麼我們的心情就會突然翻車,或者就是莫名其妙的改變,這些能用公式去描述嗎,顯然不能,因為人是複雜的人性是複雜的,自然科學規律以簡潔著稱,然而並不能用來描述精神現象。

人類的文明說到底我認為是屬於唯心主義性質的。帶有很強的主觀性。因為大的文明也是由每一個人類精神個體構成的,這些個體間有微妙而複雜的聯繫。

唯心主義也是客觀描述了人類精神文明和精神活動,包括宗教。宗教的存在是必然的,因為他是一種精神文明的延續,因為作為個體存在的時間是有限的,而一種信仰,能夠在個體間不斷傳承,達到精神活動的永生,比無神論要更好,看看我們現在浮躁的社會,沒有精神信仰,對金錢和權力至上的追求,有人說共產主義,那是信仰嘛?哪裡提到精神活動和精神追求了?

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本來是相輔相成的,非要給割裂開,來達到某些目的,你又能怎樣?


你是否認為自然科學中那些理論公式是真實的,你是否覺的一個由公式和抽象理論構造的模型揭示了事物的內在本質,你是否覺得世界的本質就是我們的這種認識,並毫不懷疑地使用這些它們,即使它們存在偏差。

如果是,那麼本質上這種認識方式就是唯心的。唯心主義的核心是世界的本質是意識。換言之,將世界的運動看作是一種有邏輯的可以解釋的方式進行重述,這種想法本身依賴於唯心假設。如果世界本身並不存在為人類邏輯準備好的運動規律,你們利用邏輯去闡述這種不存在的規律本身就是唯心的。而那種妄想大一統理論和大一統邏輯解釋出來的宇宙就是宇宙的本質的這種想法本質上就是唯心的。

但這並不是說科學就是唯心的,作為方法論的科學要求人按照客觀事實改動自己的認知,它的本質是唯物的。但作為結論的科學理論和模型則是唯心的,所有的理論原則上只是人的一種暫時有效地認識,而不是等同於世界的本源

所以,一個盲從與某種理論,即使它是科學方法得到的結果,本身也是唯心的。如果一個人是科學方法論的信徒,並在反面證據顯現的時候會自動懷疑現有理論結論的,那就是唯物的。

不過我不喜歡唯心唯物這種分法。即使科學研究的來源是物質的,它的目的,即理論結果,卻是意識的。所以你會發現,純粹的唯物論最後都墮落為機械論,因為他們不相信人的認知能動性,而純粹的唯心論都發展成了未經證實的假想,其可靠性大大折扣。因此,懸制真相,保持質疑態度,才是科學精神的本質

我們試圖發現真相,但我們懸置一切已知的真相,一旦證據確鑿,就推翻它們

不過大部分人需要這麼費力的認識世界嗎?不用啊。很多理論只是為了方便人去使用,你需要一個個質疑和證明一遍嗎?顯然那太耗費時間了。所以絕大多數人默認已有的結論是真的,直到某個聰明人發現它存在偏差為止。所以大多數時候,人對世界的認識方式是唯心的。我們並不總是在認識這個世界本身,而是通過那些準備好的理論,認識我們覺得是真實的世界而已


有個叫@ 隨意 的,標新立異,別具一格,覺得在座各位都是....人家就偏認為自然科學可以推翻唯心論,認為自然科學是以經驗主義為基礎,而經驗主義顯然是反唯心的啦;還宣稱自己拿了個哲學學位。回答裡面堆砌了一些名詞,把經驗主義當成科學研究的硬性基礎(還自創個「科學經驗主義」),接著後面實證主義證偽主義唯物主義全副上陣,顯得很牛逼的樣子,然而在我看來都用錯了地方,明明相差較大的概念被他不加區分拿來一起混著用,比如經驗主義,歷史上的經驗主義,有的導向了唯心(貝克萊),有的導向了懷疑論(休模),但此答主偏偏欽點經驗主義就是要導向唯物論,無視這一概念在哲學史上的涵義而完全照著自己個人的偏好來使用(其實照他的立場,明明用實證主義更為合適)。我想作為一個有過嚴謹的哲學訓練的科班人士,為什麼論述起來這麼隨意?天知道。哦,人家名字叫隨意。

(暫時放這,有時間專門寫下自己的想法)

---------------------

先更點

自然科學是研究自然的學問,其得到的知識是關乎自然的。然而,對於這種「知識」的態度,卻可以存在不同分歧,如果沒有分歧,哲學(至少科哲)大概也沒有存在的必要了。如果你是科學實在論者,那麼,科學的知識當然反映了客觀世界的本質規律。然而,即使承認這點,科學實在論也不必然導致唯物主義,這還需要你同時承認還原論原則,承認將物理學對象作科學的基礎對象——一切科學的知識,原則都可以還原為物理學知識。如此才可以最終得到唯物主義(或者本體論層面的強物理主義)。

可以看到,如果想論證自然科學可以邏輯地推導出與一般唯心論的矛盾,其中的過程何其艱難。

而我上面提到的那位答主,上來就以所謂「經驗主義」作為切入口,認為科學知識嚴格地立足於、來源於經驗(看他的態度,經驗就是科學知識的唯一合法性來源,這種較極端的經驗論,別說康德,波普爾都看不下去),然後直接欽定經驗主義可以必然地推導出唯物主義

我想,一大片哲學家看到這裡都要哭了。稍微了解些哲學發展史都能明顯知道,此答主隨意甩出的一個個既定結論,在具體論證上都是困難重重。

順便抄下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導論中開頭的一段,對於經驗主義的論述,康德基本說到點子上了:

我們的一切知識都以經驗開始,這是無可置疑的;因為認識能力受到激發而行動....因此在時間上,我們沒有任何知識先於經驗......但是,儘管我們的一切知識都以經驗開始,它們卻並不因此產生自經驗。因為很可能即便我們的經驗知識,也是由我們通過印象所接受的東西和我們自己的認識能力從自己本身提供的東西的一個複合物。

因此關於科學知識的合法性來源,單純的經驗主義是有問題的。經驗對象對我們的感官造成的刺激,形成感覺材料,而甚至這個感覺材料也具有非經驗的成分,更別說將單純的感覺材料概念化了。這點在波普爾那裡也有相關分析,我也懶得找材料了。。。

而由經驗主義發展出唯物主義,那更是一廂情願。


一個東西,不同描述,何來區別


不矛盾。題主沒有明白哲學和自然科學的關係。

再多寫幾句。題主提到那些著名科學家晚年會信神,那麼,「神是存在的」這個論點可以證明是錯的么?很難,或者說,沒法證偽。因為他是邏輯自恰的,你所想到的所有證據,他都可以說這是上帝故意的來反駁。再拿唯心論的「存在即是被感知」來說,你仔細想想,你能證明他是錯的么?不能的,相似的還有莊周曉夢迷蝴蝶和缸中大腦。

所以,科學才管對錯,哲學討論好壞。唯物主義有很多優點,適合現在的科學發展,所以我們都是唯物主義了。


呃,一水兒說不矛盾的,我也是服了。

1.自然科學和唯心主義不僅僅是兩個名詞,而是兩個宏大的體系。

2.按嚴格邏輯來論證矛盾,只要論證了一處(一個視角)矛盾就是矛盾的。例證其它視角的不矛盾並不是靠譜的證明方法。當然,事實上我們還是證明兩大體系的主體有矛盾才更有價值。

---------------------------------------------------------------

先下結論:大多數時候,自然科學和唯心主義是有衝突的。

先說自然科學的基礎。自然科學有一個特徵是,它是從經驗中發展起來的。例如從研究事物運動和變化中產生的物理,從「自然數」發展起來的代數,從測量中發展起來的幾何,從冶煉金屬等發展出來的化學,還有生物學……基於自然的經驗主義是接近於(也必然發展成)唯物主義(物理主義)的。從這個角度來看,自然科學當然和唯心主義有衝突。

基於經驗的要求,自然科學(科學哲學)追求經驗邏輯(包括基於同一邏輯的實證主義和基於區分邏輯的證偽主義)。經驗邏輯的基礎是邏輯前提和依據都是經驗的。然而唯心主義(包括理念論)並不要求邏輯前提和依據的經驗性,什麼「天賦……」、「普世……」、「原理……」等等毫無依據的假設前提都出來了。最大的虛無假設就是各類神了。顯然,二者是有衝突的。

這個衝突,反映到現實中,早期經典是歐洲中世紀的宗教神學統治的「黑暗時代」,布魯諾都燒死在廣場上了。現在網上流行的各種「玄學」和科學經驗主義的衝突也很常見。

而且,「玄學」和經驗主義的衝突何止在民間呢,在科學界何嘗不是如此。有很多流行的科學觀點都經不起經驗主義的檢驗,例如物理中量子理論的哥本哈根學派。還有很多很多,其實大家也經常見到。

當然,現實中最大的衝突依然存在於宗教和科學經驗主義之間,涉及人群最廣,意識形態衝突最激烈。(那些試圖調和的,別調和了,沒這種可能性的)

也有很多或避免衝突或做鴕鳥或不求甚解的,覺得研究中採取經驗主義,生活中信仰宗教,各走各的路就挺好。求同存異,擱置爭議。好吧,其實他們挺幸福的。

但是,凡事都怕但是,自然科學發展著發展著,先是數學越來越抽象了,抽象到數學家都不知道數學算先驗學科還是經驗學科了,數學哲學就有四大流派。後來化學、生物、物理、天文學……實證越來越難,於是抽象和想像越來越多……以至於我們有很多人都開始要懷疑:自然科學是經驗學科嗎?23333……

很多人覺得自然科學和唯心主義(包括宗教信仰)沒有衝突,和自然科學內部的「分裂」類似。既然自然科學可以不追求經驗實證了,那些追求自然科學「玄學」的人當然覺得和唯心主義沒衝突,因為他們自己的研究方法都是唯心主義啊(出現這種情景和歐美普遍的宗教信仰背景也有很大關係)。

不過,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一方面是人的抽象能力的局限,覺得「玄學」理論說了也沒啥,他人的反駁頂多是「爭論」而已。另外一方面,為了理論的「可預測」,啥假說都先說了再說,搶先發。

好的一點是,隨著腦科學和認知心理學的發展,感覺唯心主義要和唯物主義統一了,心靈很可能被「證實」為物質世界在某個層面的屬性特徵。也就是說,將不存在唯心和唯物的對立,大腦意識只是對外部世界的一種模擬。這樣,這世界又少了一個大衝突,世界是不是更和平了些呢?23333

此後,唯心主義將退到一個次級層次,它將留下豐富內涵里的意識層形式規範等內容,作為認識世界的一部分,成為這世界的「客觀規律」之一。當意識科學也是自然科學之一,當然就沒有自然科學和唯心主義(那時叫意識科學?)的對立了。


謝邀,我沒系統學過自然科學和唯心主義的哲學,聽別人講過自然科學的基礎是唯物主義,那和唯心主義是不同的兩個系統吧,別的我就不清楚了~


推薦閱讀:

行列式的本質是什麼?
數學phd有很多內容要學習嗎?
歐拉數 e 為什麼是無理數?
洛倫茲力更為本質的解釋是什麼?
有哪些物理學反哺數學的理論?

TAG:哲學 | 自然科學 | 數學 | 唯心主義Idealis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