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上海交大將於 2018 年取消博士統考,全面實行申請考核、碩博連讀和本科直博?
http://mp.weixin.qq.com/s/5WfyNA7Pch2-Phn88dcPWQ
類似美國的申請制會在未來成為中國主流研究型大學的選擇嗎?
算來已經是在交大直博的第四年了,通過這幾年的觀察,一個比較明顯的現象是,通過「考博」這種方式來讀博的同學幾乎已經看不到了,這個錄取方式本身已經名存實亡,所以交大取消了博士統考也只是順勢而為,不過看到這個話題下的很多評論,讓我覺得有必要把這個問題鋪開了來說一說。全面取消博士統考其實只是這些年國內高校科研環境變化和進步暴露在外的冰山一角,對很多不在科研圈的人來說,海面以下的很多變化在日常生活里實際上是感受不到的,所以在突然面對這樣的一個新聞的時候,就會有一種很震動和質疑的感覺。
首先,在國內讀博一個核心的問題是,它不是課程成績導向,而是研究成果導向,對於交大而言,這個現象尤為明顯。對於交大的碩士和本科來說,能否優秀畢業,能否評定高水平獎學金,課程績點是核心評價標準,考試能力非常重要。但對於交大博士生來說,課程成績並沒有實際意義,不參與評定獎學金,只需要達到分數和績點的畢業要求就好。而最重要的是研究成果,也就是SCI論文,SCI論文的質量和數量直接決定了博士生的獎學金、補貼、國際交流機會和以後畢業找工作的的難易,這也是國內目前重科研輕教學的一個集中體現。在這樣的一個大的考核要求下,通過博士統一考試,其實很難對學生的科研能力做出合理判斷,這個方式本身對於博士生的錄取而言,有先天弊端。對於大部分博士生而言,其實對於專業領域的general知識的掌握,意義不大,最重要的是某一個細分領域的了解深度,所以導師對於學生的考核,更傾向是工具的考核(數學、計算機和英語)和細分專業知識,最好是學生的碩士研究組跟導師的研究有強相關,而且學生碩士期間有過一些相應的SCI、EI論文發表,這些具體的個人素質問題,通過簡歷篩查和面試更容易得到確切結果,相比而言,具體的考博分數,能體現出來的就太局限。
其次,交大的博士畢業要求很高,或者說具我所知,華五高校和清北的工程和科學類博士都很難畢業。這個難度首先是體現在學術論文的發表上,比如目前交大的工程類專業,博士畢業一般至少需要2-3篇SCI(2017年行情)+EI、中文核心若干,這是基準線,具體的質量要求(影響因子、分區)根據專業情況和導師水平有上下浮動,但是總體而言,畢業難度是逐年上升的,而且大部分博士生最後畢業發表水平都比這個基準線高。其實學校官方定的畢業要求幾乎相當於沒有,但是由於學校國際、國內排名和學科ESI排名都跟具體的SCI論文發表數、引用率有關,所以實際上學校對於學院和各個專業的考核壓力是很大的。這個壓力從院里傳到系裡,再從系裡傳到導師,特別是還在為正教授教職努力的年輕教師身上,最後往往通過博士生的具體工作而執行出來。所以實際上,博士生是整個考核體系里壓力傳遞的最後一環,如果導師的博士生能力不行,導致導師自己發不出成果來,第一,過不了學院每年的考核;第二,也拿不到自然科學基金或者科技部一類的縱向研究項目。年輕的聘任制的助理教授、副教授可能會面臨轉崗、辭退和不續簽的問題,常任制的副教授、教授可能會面臨學院逐年縮減你的招生指標,最後可能的結局是雖然掛著碩士生導師、博士生導師的名譽,但是實際上沒有什麼學生的光桿司令。就算是有一些老師在外面開公司,但這些商業項目也得有學生幫你做才行啊。
在這樣的一個背景下,通過申請制、本科直博和碩博連讀的方式,招錄一個能力不足的博士生實際上對導師負擔非常大,因為很多正教授博士生導師實際上一年也只有1-2個博士生的招錄指標,研究做不下去,整個課題組的運轉就有問題。所以很多導師實際上自己會非常注意招生,大部分情況每年新招的博士都是申請制、本科直博和碩博連讀的方式進來的。碩博連讀意味著這個學生碩士階段是自己的學生,當初通過保研或者考研進來,經過幾年的相處,能力和性格都很熟悉;本科直博意味學生在本科時候學習成績和科研水平有所保證(本科直博按交大研究生院規定只招錄985高校本科生和211高校國家重點專業的本科生,211高校普通專業的本科生除非有交大特聘正教授(一種榮譽教職,類似於美國大學的Distinguished Professor 或者Chair Professor)向學院寫信舉薦,否則不能錄取,而且這種舉薦的方式一年一個系名額只有一兩個);申請制一般意味著導師和學生的碩士研究組有學術聯繫,或者學生碩士期間學術發表很強,對導師有吸引力。通過三種方式進來的學生,一般已經經過了層層篩選,能力不足的概率很低,而且研究生院和研究生教務對學生資質查的很嚴。其實說來唯一可能能通過走後門進來的只有博士申請制入學,但是進來以後如果達到不了學院的畢業標準,導師也沒有辦法保他畢業。
所以在招錄博士生這個事情上,每年導師們如履薄冰,學生們戰戰兢兢,申請制、本科直博和碩博連讀三種方式基本上就用掉了所有的招錄指標,「考博」這種方式實際上已經只是名義上存在了。如果一個外校碩士覺得自己水平還不錯,而且交大的教師也認為他不錯,那麼實際上他通過申請制入學就沒有問題。如果一個外校碩士在通過聯繫導師、遞簡歷和面試後都無法打動導師或者通過評審委員會的審核,沒有辦法達到申請制入學的標準,那麼通過考博這樣的方式,也很容易在複試或者面試的時候被刷下來。導師對考博往往也有偏見,一是幾門專業課的考試沒有辦法看出一個碩士畢業生的科研能力、實驗水平和性格,招錄風險高,二是如果你實力夠得話,為什麼不去通過申請制入學?
第三,公眾對於讀博和中國高等教育的刻板印象,造成這條新聞讓讀者心生疑慮。首先讀博是科研和技術導向的,並不是說博士畢業就高工資高收入,這是個苦差事,要坐四五年的冷板凳湊夠了研究成果才能畢業。畢業以後從事科研的話,基本上還需要再做兩三年的博士後,博士後出站後,除非你學術能力卓絕,背靠大組年年大paper,手上人才計劃的帽子熠熠生輝,否則至少前五六年,生活還是比較冷清,收入也不高,這就是科研人員在35歲左右的情況,所以很多時候做研究是需要興趣和情懷的,想掙錢的話普通博士還是得去工業界。如果去工業界的話,這就更看個人的性格、社交能力、學歷背景和技術水平,個體差異太大,屬於各展神通了,博士文憑這張紙的背書能力就更不好統計一定之規。而且很多時候也感覺,一些博士生其實性格都有點怪,如果脫離了技術崗位的話,在生活里可能並不是很容易相處的人。同時讀博也意味著畢業時候已經要接近30歲,用這麼多年的精力耗盡心血去換一個學位是不是值得?這是見仁見智的問題。
就我的感受,從本科到博士,學校對於學生畢業後的背書實際上越來越弱,在這個過程中,個體的差異性越來越強。比如說在上海的金融和諮詢行業,這些公司對交大工程和科學類專業的本科生的認可度就非常高,因為這相當於有高考和交大為這些本科生兩次背書。但是對於交大碩士生認可度就差一些,對本科學歷篩查的很嚴格,對於博士生來說,就更個體化,更看重這個文憑背後具體每個人的技術能力、學歷背景、工作能力。所以如果家境不太好,本科和碩士的學校都不太好,在本科和碩士的前六七年都沒有把握好機會,想通過讀博一舉翻身,說實話挺不容易的,需要斗破蒼穹。有太多的科研和工業界單位還是要看本科和碩士的出身,除非說讀博期間科研能力極強,爆髮式的強。但這又是個悖論,如果一個人科研能力強,文章發表的好,往往意味著他數學和英語寫作不錯,這樣的人一般高考不會太差,即使高考嚴重失常去了普通院校,學習能力和吃苦精神也大大勝過周圍同學,往往在本科的學習中也早已抓住機會通過保研或者考研進入到985或者211高校的研究生院,再退一步講,即使他本科沒反應過來,碩士期間非常努力,Publication很多,也往往能通過申請制入學獲得導師的青睞。
所以人們為什麼對讀博和中國高等教育有這麼大的誤解?我覺得跟中國高校的馬太效應很強有關係。前兩天跟一個省屬普通高校的副教授聊天,他說起最近兩年壓力很大,因為評教授要發4篇SCI,感覺實現起來困難重重。但實際上目前在交大,中等偏上水平的工程類博士生畢業時都能實現在較好影響因子和分區的期刊上發表4篇SCI,特別是對於那些有志於未來從事研究工作的同學,這個標準只是為找到好的教職(博士後或者講師)的起始線。但是對於普通人來說,如果不是在高等教育發達的地區,平時能接觸到的大部分高校都是普通高校,人們的既有認知會持續很久。但實際上中國高校時間維度上的進化速度和空間維度上的分化差距讓人很感慨,時間維度上2010年一篇只要是SCI收錄的文章在交大的工程類專業博士畢業都毫無問題,很多工科的副教授那時候總共只有寥寥兩三篇四區SCI文章甚至沒有SCI,如今我們院新評一個副教授,代表作要4篇SCI一區以及自然科學基金若干,新進一個講師的標準比10年前評一個教授的論文發表要求都高。空間維度上,對於目前的交通大類專業而言,國內這些交通專業的知名985、211高校,有的一篇EI就能博士畢業,有的兩篇EI,還有的一篇SCI,還有的一篇SCI加一篇EI,但實際上我們系碩士的畢業標準就是發表一篇英文EI,去年能發表一篇SCI文章的碩士生有7個人,發表一篇SCI+一篇英文EI的有三四個人,但我們系每年只有十幾個碩士生。所以不同學校的校情區別很大,具體研究政策和招生政策,不能用全國高校的某種定義去考慮,一定要具體問題具體看待。
其實說句題外話,目前對於中國高等教育進步最明顯的一個側面例子就是海外高校畢業的PhD在中國高校和企業找工作門檻越來越高,難度也越來越大。跟國內一些985高校負責招募faculty的老師交流以後的感覺是,現在美國綜排30名以外的高校畢業的工程類博士在國內找研究崗位,其美國學校的留學背景對於招聘的加成已經很弱了,主要就是競爭論文的發表情況。如果沒有博士後經歷的話,想在國內的985高校和好一點的211高校找到講師的職位不太容易。比如在我訪問的佛羅里達大學,比較熟悉排名也比較接近的馬里蘭大學、匹茲堡大學,工程學畢業的博士如果發表比較普通(2篇SCI左右)想在國內的985高校直接找到講師職位挑戰很大,往往要面對國內高校畢業的有高論文發表的博士的阻擊。去年交大我們組畢業的一個師兄在國內一個綜排必進前10的985高校找到了聘任制的副研究員的崗位,他的論文發表就很強,在跟幾個美國高校回來的工程學博士及博士後的競爭中最終勝出。在工業界最近也有個有意思的事兒,國內一個排名坐二望一的大型地產企業有一個高級管培生計劃,收入不菲,在全球高校招募博士畢業生,三年前我有一個同學在美國綜排100左右的高校博士畢業,通過了面試加入了這個計劃,但今年這個企業再來美國為這個計劃招募博士生的時候,我認識的幾個佛羅里達大學的同學去紐約面試,全軍覆沒,最後進入到這個計劃的人幾乎全都是美國東西海岸Top20高校的博士生,其中不乏藤校畢業的博士生。短短三年啊,我在美國讀工程學博士學位的一些同學常常感覺讀書的速度還沒有學歷貶值的速度快,入學時候看到課題組的博士畢業生能在中國找到的工作,自己快畢業的時候已然達不到了同一份工作如今的招募要求。當然CS類專業除外哈,CS畢業生和其他工程學科的畢業生相比,他們的行情簡直是另一個星球來的。
總結起來來看呢,其實大致上的感受是如果本科和碩士有所失利,想在讀博的這個節點上一舉扭轉,不太容易,在國內的好一些的985高校讀博,不太容易畢業,在美國的大學讀博,頂尖大學的博士生招生比國內更看本科碩士的學歷背景和研究背景,想拿全獎讀博簡直是要跟全世界留學生競爭,30名以後的美國高校,博士畢業能給的加成也越來越有限,可能讀博的速度還沒有國內就業行情變化快,如果趕上導師管的松,對發表要求不高就相對容易的拿到了博士學位,就業行情就更嚴峻了。總的而言呢,就是想僅僅通過一紙博士學位文憑來證明一個人越來越難,如今這個時代也越來越看重博士學位背後每一個博士具體的個人特質,慢慢的就能看到同一個高校畢業的博士以後出路簡直天差地別,這很大程度上不是學校的鍋,是博士生自己的鍋。所以呢,其實考博這個錄用形式要不要廢除的問題,是象徵性的問題,早早籌謀一舉翻身打破家境、高考失利桎梏的人,往往不太用的到這個方式,真到一定要用這個方式的時候,其實也說明這些同學可能不太適合讀博,低估了在交大博士畢業的難度,也高估了博士畢業後給自己工作和生活帶來的收益,我覺得可能相比而言,碩士畢業就工作是個更好的選擇。
博士需要考試本來就不科學 博士需要的是創新能力科研能力通過考試是考察不出來的 看文獻看科研成果才是選拔博士的標準
還有沒有偉大的科研志向和過硬的研究能力還是不要讀博士了吧 畢不了業很痛苦 畢業了不從事相關工作很可惜 從事了更痛苦
那些擔心走關係走後門的,試問有幾個是讀了博士的?
上交這種,博士畢業一般都是有文章要求的,現在導師的名額都非常有限,廈大化院博導一般每年只能招兩個博士,招過來肯定是要你幹活發文章的。如果像你們想的那樣招個水貨關係戶進來,活干不好不說,還佔用自己的名額,每個月還得給他發補貼,到最後還得畢業吧,畢業也有文章要求啊,你水平太low沒成果發不了文章還得導師給你擦屁股,試問這種破事有誰願意粘上?要真是關係硬到那種程度的,人還需要讀個博士來刷學歷?去個小學校讀個在職博士不就行了(有好些學校專業已經不招在職了,就是不想太水砸了自己的招牌)。
當然也會存在某人推薦過來的學生直接就要了的情況。比如我們老闆會經常送學生出國交流或者讀博,一般推薦過去的學生對方也會直接收了。之前有送過某個學生出去交流,後來那邊的老師主動過來跟老闆要學生去他那讀博,因為對方覺得之前送過去的學生做的挺好的。其實這就是對方認可你老闆,不過歸根結底,你碩士導師是誰這本身也是實力的一部分吧!而且你要老闆推薦你首先你自己得夠資格,不然老闆把你推薦過去了啥都做不出來就是砸老闆的招牌啊,像我這種學渣我們老闆是鐵定不會幫我推薦的2333~
再補充點吧,有人說我拿別人沒讀過博士來懟別人,那是因為你沒讀過你根本不知道實際情況是怎樣的。博士跟本科生碩士生不一樣,後兩者競爭基本都很激烈,博士說實話願意讀的人真沒那麼多。相對於招外面的博士來說,導師更願意要自己學校的學生或者自己組內的學生,很多時候都是哄著自己組內的碩士轉博士(轉了以後立馬變臉嘿嘿嘿當然我並沒有暗示我的碩導博導都是這樣)但是據我這麼幾年的觀察,大多組內的碩士讀到一二年級就想趕緊滾蛋了誰還給你轉博啊,四個碩士裡面能騙一個轉博就很不錯了,然後就只能招外面的學生了。所以,考博真不是你們想的那樣導師有很大的權利,尤其是現在博士可以報很多學校的情況下,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有個專業對口或者能力很強文章很好的學生,導師真的都是搶著要的,我還見過某導師(青千)一看某人文章不錯主動打電話聯繫學生的,因為導師要成果要文章要經費啊!我之前聯繫導師的時候,有次郵件剛發過去對方立馬電話打過來了,因為他當時做的項目卡住了,正好需要我這個方向的,後來我沒去那就是另一個原因了。說穿了,讀博跟工作真的差別不大的,導師就是老闆就是HR,招你來是要好好乾活創造效益的,當然你能提升能力獲得學位(補貼那麼少不提也罷),關係戶啊走後門啊這些當然會有,可是工作中不也會有這些嗎?個人覺得這種制度確實是利於考生跟導師雙方的。
-------------------------------------------------------------------------------------------------------------------------
博士多成狗的知乎還是有很多人覺得讀博是個香餑餑穩賺不賠?讀博有多苦多累壓力多大就不贅述了,知乎隨便一搜就有好多了,算筆賬吧。我是91年的,現在博一,按照廈大學制申請考核的博士四年畢業的話我畢業的時候是29歲,很多學校學制三年延期半年到一年實際上一樣,而且我上這麼多年學沒有過留級復讀這些,江蘇的學生一般上學偏早,所以我從本科開始到現在基本上算是同級裡面年齡偏小的,也就是說很多人畢業的時候基本30+了,更別說工作一年再考研或者考博的一抓一大把。對自己來說,高中大學同學的小孩都上小學了二胎都去打醬油了自己才剛畢業啥都沒有,自己琢磨下什麼壓力。碩士同學畢業了工作個三四年了待遇肯定也不差所以也別幻想博士畢業待遇碾壓碩士啥的,有時候甚至都不如而且博士能找到工作就不錯了,至於為什麼不好找工作說起來也複雜。對家庭來說,基本都會催著你結婚生小孩吧,就算一些博士在讀期間領證了但生小孩的還是極少數,另一方面家庭條件差點的本科畢業了就去工作了根本沒條件讀研,撐到碩士基本是極限了,所以家庭條件這一項也讓一些人無法讀博。讀完博如果想進高校,現在一般的一本基本都要國外經歷所以你還得出去個一兩年嗯回來後至少32了。我之前實驗室有師兄自費出國讀博後的,意思是那邊一分錢不給你免費打工自己出錢解決衣食住行,所以科研吧真的是有錢人才玩得起的。當然知識改變命運這點肯定是沒錯的,相信大家身邊的例子都很多,但是知識不代表就要讀到博士啊。說點自己的情況,讀博前家裡是不怎麼同意我讀博的,希望我碩士畢業就去工作,無奈自己還對學術有那麼點幻想,仗著父母收入還算穩定,就任性的去讀了。今年父親查出來胃癌,我當時就想著退學了。所以,你們還覺得讀博有那麼吸引人嗎?
博士本來就是為了給人類的智慧做突破的,不是像高考一樣服務於階級流動性的,要改變的不是博士公平問題,而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思想。
現在的人,一旦生活不順利就想著去考試改變命運,這才是根源。
國家應該多在鼓勵創業和就業的政策上再想想辦法。
這個事件標誌著國內社會多樣性已經建立,對於職業發展評估不再像以前一樣單一。
而博士學位已經回歸到其「研究職業技術培訓」的本源上,社會也意識到讀博士對大部分人是浪費時間這個事實。今年剛剛考上漢東某大學博士,碩士在滬上某211就讀,關於這個問題,我來答一些自己的看法吧。
申請-考核制已經在北大、南大、同濟等高校實施了,交大並不是第一家。其他學校有的是實施全面的申請-考核制,比如北大,有的是大部分學院實施申請-考核,個別學院實施普通招考(南大、同濟的一些學院等)。我所在的外國語學院,仍舊是普通招考制度,即首先有初試(外語+兩門專業課),然後有複試,一般對你的科研成果和科研潛力以及知識儲備進行考核。
國內至少C9聯盟大學非常看重你的第一學歷,即本科,雙非的學生如果在研究生期間獲得了過硬的科研成果,是一個很好的砝碼。就文科來說,如果你是雙非,而且在碩士期間沒有什麼亮眼的成績的話,可能性是非常可憐的。而申請考核制度加重了對你的簡歷的看重程度,現在的申請制度把你的本科學歷以及碩士期間的成果提到了更重要的位置。
個人認同考核制度的地方在於,可以選拔那些真正熱愛科研的人去做博士。畢竟讀博重要的是產出,類似於工作,說白了就是去當學術界的底層工人,如果對科研沒有興趣,那麼就缺少了讀博的動力。普通招考的方式,會因為初試的成績卡住一批科研能力過硬,但考試能力不強,或者說沒有太多時間去準備考試的人。畢竟真正在碩士期間做學術的人,再去苦讀書本準備考試,會無形中增加很大的壓力。
不太認同申請-考核的一點,是在於有些學校在申請考核制度中提高對學生本碩學校層次的要求。其實,二流學校裡面的一流學生,並不比一流學校里的二流學生差,如果不能給這些二流學校的一流學生一個向上攀登的機會,那麼中國 教育制度真就要走向精英化了。同時我也覺得,大學需要做到海納百川,有時候能夠跳出中國現有的教育制度,敢於以寬闊的胸懷挖掘並接納不同背景的人才,這樣才對得起大學二字,而不是搞教育制度裡面的階級固化。
總之,目前讀博對個人的素質和背景要求整體是越來越高的,但是目前國內博士待遇和就業,還存在與之前的付出和努力不匹配的地方。交大的簡章中至少做到了博士待遇超出了大部分高校,這一點還是值得稱讚的。
我是2017級上海交通大學的博士生,碩士在中國農業大學就讀,正是通過申請—考核的方式進入交大。
從高中的自主招生,到碩士的推免,到博士的自主招生,標準化考試不再是唯一的衡量依據,而到攻讀博士階段,完全沒必要再採取公開招考的制度。讀博一個核心的問題是,它不是課程成績導向,而是研究成果導向。如果要統一招考招收博士,大家還需要花額外的時間來準備考博英語以及專業課等。碩士階段的英語學習,更多的是通過文獻閱讀來保持水平,國家一直以來都強調英語的學習,但研究生階段更多的是專業英語的學習,所以公開招考進行博士英語考試 沒有必要。博士需要的科研能力,創新力和科研成果更適合作為選拔博士的標準。
第二:全部實行申請制,有利於更好的選拔人才,殊不知很多導師的名額都讓碩博連讀,申請考核的同學佔了,其餘非211,985的優秀學生只能等到春天的統一招考,才能進來,失去了寶貴的時間和機會。允許所有學生都來申請,一方面加大的競爭,一方面更利於選拔人才。學生可以選擇導師,導師也選擇學生,申請考核制更方便於學生與老師的交流。
第三:攻讀博士和碩士的最大區別在於研究領域的深入,導師本身就具備更大的話語權,我所報考的學院,招生辦的老師都是需要導師的確認信 才能發布通知錄取學生。導師想錄取誰,看重學生哪一方面的能力,都是導師的自由。
排名第一的小狼同學的回答 我很贊同
從本科到博士,學校對於學生畢業後的背書實際上越來越弱。上海的公司對交大工程和科學類專業的本科生的認可度就非常高,但是對於交大碩士生認可度就差一些,對於博士生來說,就更個體化,更看重這個文憑背後具體每個人的技術能力、學歷背景、工作能力。家境不太好,本科和碩士的學校都不太好,在本科和碩士的前六七年都沒有把握好機會,想通過讀博一舉翻身,說實話不容易。很多有實力和上進心的學生,雖然高考發揮不好,但往往在本科的學習中也早已抓住機會通過保研或者考研進入到985或者211高校的研究生院,再退一步講,即使他本科沒反應過來,碩士期間非常努力,Publication很多,也往往能通過申請制入學獲得導師的青睞。
至於李雷說到的申請考核,增大導師許可權,是否會引發背後的不平等和交易。我只能說當一項新政策出台時,潛在的問題或多或少都存在,上海交通大學的「大學」之道,是承載著儲才興邦的建校理想,秉持著培育第一等人才的辦學理念,在建設雙一流大學的過程中,我也希望交大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暗箱操作的潛規則發生,任何政策,當增加人為因素後勢必需要加強監管。李雷博士,上交的張傑校長,今年剛來你們中科院擔任副院長,並簽署了兩校的戰略合作協議,我們就不要相愛相殺了 。
最後要說,今年來上海交通大學銳意進取的態度大家有目共睹,2017年QS世界大學排名中,學校有20個學科進入全球100 強,其中8個學科躋身全球50強,自然科學基金多項指標保持全國第一,清北復交浙都進入世界百強大學之列,交大全球排名62。
我本科畢業於華五之一,說實話,在跟我差不多學校的同學裡面,現在已經完全沒有「考博」這種概念了。
如果你要讀博,大概有一半(?)是在本科的時候直博的,尤其是生物化學材料這些學科。
剩下的就是先讀了碩士又要讀博的,這種一般都是直接(通過我不是很清楚的某些具體過程)就轉成博士了,包括所謂碩博連讀,也可以算在這種裡面吧。
所以我要說什麼呢?
在很多人看來,「考博」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因為他們覺得博士跟本科碩士一樣,都要考的。
實際上博士是career的開端,博士和導師之間的聯繫要緊密的多,不同組對博士的要求也細緻而多樣性的多。錄取博士的時候進行統一考試的意義非常小,而國內top學校的主流科研序列裡面也早已基本淘汰了考博這條路。
雖然這個通知會讓很多人驚詫,但是實際上這就是早已發生而且非常合理的事情。
至於李雷提到的所謂權力尋租問題,我只能說他能說出這個話,說明他本科學校不大好吧。。。。。。一方面現在讀個博士不是啥太好的事情,根本不是導師的買方市場。而且國內稍微好點的學校的老師是很指望招到好學生給自己幹活的,好學生是他的核心利益之一,沒那麼容易被別的東西收買的。什麼「絕大多數導師看來,大部分考生基本屬於半斤八兩」,也真是說得出來啊,可能他跟別人比較半斤八兩吧。
另一方面,這件事情已經事實上執行這麼久了,你聽說過什麼舞弊案嗎?沒有吧?以前基本沒有,以後也會基本沒有。因為這一紙通知對於事實情況的改變是非常小的,李雷真的這麼不了解這些事情嗎?
導師招生其實面臨的是兩個問題,一個是生源問題,一個是選擇權問題。
先講選擇權:理想的導師選擇權應該是這樣大的:你再優秀,導師不想要你就能不要你。資格統考只是一個篩選門檻,不是對你入讀該校的一種應承。理論上,哪怕你統考成績排名第一,要是真沒有導師要你,你也得失學。反過來講,如果沒人報考,或者沒人願意報讀某名導師,那這導師空有無邊的選擇權也難為無米之炊。
統考有意義,前提是「攻讀博士的基本資格」具有普遍性,可通過統考進行篩選。但這一前提是否成立有很大的討論空間,而且哪怕成立,現行統考方式的具體設計是否很好地實現了這個目的?
申請審核制,其實也是有統一性的,不是單由你報讀的導師來審你,而是學院的博導組團審你。審的時候不以你具體報讀哪個導師為前提的,所以審的也是一般能力,這種做法針對的還是「攻讀博士的基本資格」,基於的前提還是其具有普遍性。因此統考存在的疑問,申請審核制仍然存在。二者的區別只是考試方式從筆試改成面試。
所以說白了後者最大的區別僅僅是:你叫學生過來了!這才是目的。你們來來來!我跟你親自聊。公開的審核報告會其實都不是全部的重點,更重要的是我找你私下聊。
光知道你某專業課考了滿分是沒有用的。
所以,取消統考無非就是說「咱們只招來聊過的學生,不來聊過天的就不招了!」
有人可能覺得這是生源好的底氣。其實如果是生源差的學校, 最好就別搞博士點了。雖然這些學校也拚命跑點,但我內心希望它們跑不到。
我自己在國內考過兩次博士,分享下經歷,應該也能從一個側面說明新政的好與壞。
我第一次考博是2013年春,大概在2012年九月時,我與東華大學的導師聯繫了幾次,他沒說建議報考,也沒說不建議報考,總之態度很模糊。我考慮了幾天,最後報了名,結果初試通過,到複試時告知我名額沒了,原因是學生沒有如期畢業,導師無法接收,這也是導師當時態度模糊的原因。
第二次考博是2014年春,這次我提早聯繫了江南大學的導師,導師對我較為滿意,但也說了當前學院的具體情況,就是學院現在對考生的材料進行無記名核審,如果五位評審有三位投不通過,那即便報考導師認可也是沒用的。結果我就被刷了。但還好,結果出的很早,最後我決定出國。
結論和觀點:說實話,國內考博沒有很多人說的那麼好考,特別是社科專業,難考的原因不是題難,其實題比較簡單,複習十天半個月足夠了,線也很低。難就難在近幾年國家對導師帶的學生數量開始限制,有的學校只允許導師帶三個,畢業一個考一個,但問題是,導師有時很難確定學生何時畢業,如果按規範考試,就會出現第一種情況,熬一年好不容易考過了,卻發現沒名額。相對於這種情況,申請制就會好很多,學生可以先申請,有名額時再入學。
但申請制也有一個問題,如果讓導師一票決定,那確實缺乏監督,容易產生問題,如果讓委員會決定,又會出現我遇到的第二種情況,就是導師認可,但導師決定不了委員會。綜合來說,申請肯定好過考試,唯一的問題就是誰決定,怎麼決定。大家的回答都好複雜呀,尤其不明白那個已經完全偏離新政策重點的最高票回答為什麼會是最高票。作為小透明來默默答一發。
規定出台之前,和上交免疫所的青千老師討論過這個問題。交大課題組PI們對這個政策表示一萬分支持。
之前碩士2-3年,博士3-4年(或繼續延期1-2年)的制度有很多弊端,早就應該改改了。
首先是博士年限短,可是大多數學校要求發表一定影響因子的文章才能畢業,導致博士們在承擔需要長期攻堅的課題時處於十分尷尬的境地。很多人為了完成課題不得不選擇延期,然而延期也不等於文章能及時發表。這一政策導致許多博士更傾向於選擇難度小、出文章快的課題(其實就是灌水)或者自願降低文章檔次,以保證及時畢業。
其次是生源問題。實驗室流行一種說法,叫做「沒有畢不了業的碩士,沒有考不上的博士」。可見博士統考難度並不大,導致考入國內所謂世界一流大學的博士素質參差不齊。現在國內很多在讀博士甚至都不具備獨立尋找課題和撰寫文章的能力,當然不排除這也和某些導師「放養」的工作態度有關。總的來看這是極不正常的現象,需要徹底改變。
然後是招生制度問題。科研啊實在是一個又窮又累的行當,因此博士需要的是擁有學術抱負,有志於推動科學向前發展一點點的人(就是歐美一直強調的highly-motivated)。初試考英語,複試考專業課+面試的博士統考不能立體的展現學生是否具有科研潛力,即便是複試階段導師具有一定的選擇權,顯然申請制度更能讓導師招到適合做科研的人。
上海交大取消博士統考,實行碩博連讀,可以讓學生在同一課題方向上接受更加系統的訓練,能夠有時間挑戰難度大的課題,尤其對有志於做cutting-edge research的課題組有很大益處。另外,通過考研刷高學校檔次以後想考博再刷背景的同學,在這個新政策下就進不來科研這個大坑了,這樣子能做科研的就來做科研,做不來的還能早點去找工作,其實對學校對學生自身都好。
考博這個玩意早就名存實亡了,目前主要還在靠「考試」招收博士的學校很少,好學校更是一個都沒見,連我讀這個小破山東二本廣州分校,都沒見幾個考進來的博士。
而且現在申博士sci說話,比考試要靠譜多了。有些碩士的技能樹都已經細分到了「湖北省宜昌市猇亭區」這個等級,你再讓他去花時間學「世界地理」這個層面的知識,而且日後還大概率用不上,未免浪費時間。
最後吐槽:有能耐走後門的怎麼可能願意讀全日制博士,尤其是交大這種頂級學校的博士,人家隨便在小學校讀個在職刷刷學歷還不美滋滋?這問題估計沒人比我更有回答的資格,因為我有這方面的經歷——申請制+跨一級學科,我的經驗應該會很有價值。
其他答案里提到了所謂監督問題,然而你們想錯了——為什麼要監督?誰讓你監督的?你有什麼資格監督?
導師願意招誰本來就是導師的自由,就算是以前,考博跟考研也不一樣,你初試考上去,然後沒有導師要你,那你也一樣得滾粗。
學碩和博士的本質是一種以科研為內容的工作,根本不存在什麼「受教育權」——因為國內學碩部分承擔了專碩的職能,所以考研的錄取需要保證儘可能公平(至少不能比高考差太多),但博士不一樣。導師對國家基金委的承諾是出成果(文章),而不是什麼「公平錄取」。 招水貨,一樣也是導師的自由——當然水貨佔用名額和經費,發不出文章畢不了業,那也得導師自己來擦屁股。
我們學校包括化學系和信息學院在內的一些院系前兩年就開始改審核制了——都是初試交材料,然後進行複試。材料的內容是個人簡歷、自我介紹和科研構想、工作和發表成果,以及專家推薦信。
一般來說只要你跟導師聯繫好了,導師確定要你,那麼初試你能100%過,但複試就不一定了。
化學系那邊的複試流程是先考英語,然後面向所有導師做一個十分鐘的Presentation,講你在研究生期間的工作(當時我的碩士導師問我複試準備的情況的時候還問我「PPT做好了沒」,我一臉懵逼,後來才知道化學系這邊的複試是這樣的)。信息學院的話先是一群導師對你進行集體面試,然後下午是英語和專業課筆試(計算機系是本科的數據結構和資料庫/操作系統二選一),再加上機試(兩道POJ風格的編程題),我是跨一級學科所以第二天還有一個加試,上午考離散數學,下午考程序設計(在紙上寫三個函數,比較簡單)+操作系統(比複試難一點)和編譯原理。
總的來說複試對於我來說並沒有那麼難——但還是刷掉了一些人,並不是走過場。
PS:有人想讓我詳細講講考博的事嗎?
說了點不討喜的話,就被踩成這個鬼,
按理說都是碩博,怎麼理解水平讓我汗顏,本文中我可有任何否定申請考核的看法?
我只是說要加強監管啊。
部分人的言論或者出發點,實在是有問題
1,沒有考不上的博士?
請問您是生活在哪一年?去問問清華招生辦,每年刷多少考博的人?
2, 試問:考博英語誰不是突擊一兩個月來準備?
這是我看到某反對我的人提到的,我感覺說出這麼絕對的話的人,科學素養亟需提高。
3,我堅信交大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暗箱操作的潛規則發生
呵呵,我就問句,你算老幾?你堅信如果管用的話,漢芯事件怎麼發生的?
不想著去完善制度,反而去閉著眼睛說「我堅信」,如果一個科技工作者缺乏基本的社會責任感,我覺得挺危險的。
漢芯事件(Hanxin events)是指2003年2月上海交通大學微電子學院院長陳進教授發明的「漢芯一號」造假,並藉助「漢芯一號」,陳進又申請了數十個科研項目,騙取了高達上億元的科研基金。
上海紀委巡視交大醫學院的內容如下
巡視中,巡視組發現和幹部群眾反映了一些問題,主要是:黨委落實「主體責任」不夠有力,執行「三重一大」決策機制不嚴;紀委履行「監督責任」不夠嚴格,對個別違紀問題查處不嚴;違反財經紀律的問題時有發生,校辦企業管理比較混亂;基建工程項目管理存在違規現象,部分工程項目投資控制不嚴;存在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的問題,因公出國(境)管理不嚴;幹部民主推薦程序不夠規範,執行幹部交流輪崗、個人有關事項報告制度不嚴等。同時,巡視組還收到涉及一些領導幹部的問題反映,已按規定轉有關部門處理
中共上海市紀律檢查委員會 上海市監察局
另外我都沒看出他到底反對我哪一點了,我開篇也提到了這是個好事,只不過是提了句需要加強監督,這不是應有的內容嗎。
說明:此處隨手翻了幾個新聞,只是論證一下,監督的必要,並無對交大惡意,這種內容,每個學校都不例外。
4, 為什麼要監督?誰讓你監督的?你有什麼資格監督?
能問出這內容,讓我汗顏,你是想讓學校紀委下崗?
hahahaha!
這種申請制已經在逐步推行,我記得清華已經從最初的試點擴大了不少,目測未來會成為一種主流。
其實本來考博很大程度就是類似於申請考核。
比如你可以同時報考多個學校,只要錯開時間就行。比如考博每個學校自命題(科院是公共課統一命題,專業課部分學校自命題)。
然後初試後,複試更關鍵,複試其實就是很強的考核過程,導師具有重要的決定權。
申請制的好處是可以增大導師的選擇權,畢竟很大程度上,博士才屬於很多人認可的師承範疇。
———我相信制度,期待監督———
但是由於我國現在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所以,這種增大導師許可權的結果,是否會引發背後的不平等和交易,也是需要值得考量的。
溢價高的機會往往會伴隨著腐敗滋生。
對於絕大多數導師看來,大部分考生基本屬於半斤八兩,但是,對於學生,北大和北大青鳥的意義卻截然不同。
如果一個導師有多個選擇,而各個選項彼此有半斤八兩的時候,其他一些內容就成為決定是否選擇的一個重要因素了。
廈大教授「誘姦」女學生的真問題_騰訊網。
如何評價「北電侯亮平」 實名舉報北京電影學院攝影學院宋靖、吳毅等教授涉嫌潛規則、受賄?對於越出名的高校,競爭越激烈,而如何制衡導師,也要亟需提上議程。
不能單方面學習美國的部分經驗,畢竟人家工會以及監管很厲害啊。
其實不光是博士,就算是碩士推免的也越來越多,通過考研錄取的比例和名額也在下降。
畢竟研究生和博士,絕大部分是要做科研任務的。哪怕說是在給導師打工。那也不是說考研或者考博成績高就能幹的了的。而且考過研或者考過博的應該都知道,那張試卷究竟能體現多少科研方面的能力。
而且考這麼個試,老師最多知道的就是一個分數,這很大程度是還真不如推薦的時候和老師之間交流聯繫,讓老師對你的能力和性格等方面了解的多。
至於公平這方面的考量,我更傾向於把人脈關係等方面的因素也放進個人能力里作為一個方面來綜合考慮。
而且話說回來了,就算是高考這個最公平的考試,現在也有自主招生,自薦等等途徑。更何況碩士、博士這種指著平時導師發錢,畢不了業還要導師來擦屁股的費力不討好的事情了。勉強作答,只表述個人見解。我國博士教育將逐漸向美國方式靠攏。申請考核制已成為當前的大趨勢,可以有效的增大導師的選擇權,招錄更合適的博士生,更好的做課題發文章。而碩士研究生將逐漸被淡化,成為本科和博士間的過渡階段,年制縮短,漸漸失去跳板作用。這也能一定程度上提高博士生源,篩選出高智商,高執行力的博士生(強力包身工)潛在人群。上交這個做法已是行業趨勢,也是博士精英化的必然。
一句話總結:全面實行申請政策,對導師、學院、學校都有利,受損失的是沒有任何關係、碩士導師也混日子、準備靠考博翻身的普通高校碩士。
原因:對於這一類碩士來說,在有入學考試的時代,雖然說如果導師不想要的話即使通過了入學考試也不會收,但是畢竟有參加複試的機會。說不定導師可以看到自己的閃光點而被選擇,或者出現臨時狀況可以走運留下來(比如導師想要的人英語掛了、導師臨時多出了個名額等等;不要覺得這種情況少見,我知道就有好幾個,並且交大有考博的時候是可以跨院調劑導師的),而現在這個口子已經基本堵死啦。所以普通高校的碩士們,真的要讀博,那麼只能讀研期間多發幾篇文章了。。
我覺得吧,讀博士依然是非常少數人的選擇,無論是取消統考、直博還是碩博連讀,都是在放寬讀博的門檻,鼓勵更多人將讀博列為可以考慮的選項之一。
現在隨著大學擴招,本科生遍地,而為了增加競爭優勢,考研對很多人來說也幾乎是必然之選。但考博不是。一個根本的原因,博士時間長,畢業難,投入產出的性價比低。對於很多想要混文憑的人來說,代價太大了。無論你對國內的學術水平有怎樣的懷疑,有博士點的學校以及能帶博士的人,終究是少數。然後出於各種原因不能按期畢業的人(比如我)大有人在。所以,很多本科生可以隨便考個研再說,不需要太糾結意義。畢竟碩士時間短基本上都能按時畢業。但是真要下決心讀博士,就是另一回事了。
在這個前提下:博士生的待遇水平,呃,大家看到的吐槽其實也挺多了……博士讀個7、8年出來,你的付出能不能回本,呃,這事也不好說……再然後至少從我們院近幾年的情況來看,畢業條件卡得越來越嚴了。更不要說一些人遇到某些院校導師時,遇到的一些特殊困境。本來生活就已經人艱不拆了,還特么要考試,一大群人直接看著就呵呵呵了。
而反過來說,從目前一些學校試點直博、碩博連讀的情況來說,有的人真的只是因為,比如本科學習成績不錯,就被忽悠就讀博士了。小朋友,來吧,讀個博士吧,報個夏令營就行啦。其實呢,最後讀下來發現根本不適合走學術路線,畢業反覆延期,各種苦逼。
想想本科生的爆炸趨勢,現在碩士學歷也在大規模泛濫,然後大規模消化不掉的碩士生就開始被勾引去讀博了……
不光是上海交大,大部分985高校早就開始實行申請考核制度了,只不過一般是和博士統考同時進行。說實話很多人可能不了解(比如樓上中科院的 @李雷 同學),現在很多985高校的理工科面臨嚴重的博士生源危機,已經嚴重到了快招不到博士的地步了。我們系的教授們經常為了爭取一個博士名額撕破臉皮,爭得你死我活。我覺得造成這個局面的主要原因如下:
(1) 由於國家對海歸博士的重視和對土博的嚴重歧視,現在哪怕稍微有一點點出息的學生想讀博都出國了。國內的博士畢業後想繼續做科研除非出國做博後否則只能進很差的高校從講師做起,一個月領幾千塊錢的薪水。比如上海交大的博士去上海大學當講師都很難。而海外博士畢業做兩年博後或者在海外工作幾年回國各種人才計劃高薪聘請。
(2) 很多人可能以為美國或者德國的博士比國內的博士難畢業,事實完全不是這樣,國內985高校的博士差不多是世界上最難畢業的博士了。很多國內土博到美國訪學後發現,原來美國這邊的實驗室博士畢業要求比國內的低。至於德國,法國,英國,日本等國家的博士更是比國內的博士好畢業的多。
(3)國內博士補助太差,除中科院外,大部分高校的博士讀博期間只能勉強維持溫飽,毫無生活質量科研。而且由於博士畢業困難,大部分博士都要延期,讀個六年,七年,八年的博士多的很,而很多高校的延期博士基本沒有或者只有非常少的補助。
當然雖然想讀博的學生很少但總還是有人想讀的。但是統考制度卻很可能是這些人的障礙,因為這些想考博的碩士們不可能像考研的本科生一樣有大把大把的時間全身心投入到複習當中。所以很多導師們相中的學生卻過不了博士入學考試這一關。所以近些年統考已經越來越水了,我們系的博士入學考試以前考三門現在考兩門,兩門總分200,考個120分就行了。改成申請制度就好辦多了,導師想要誰直接過就行了。
上面是我所了解的理工科的情況。不知道文科和醫學是什麼樣的。說實話這和我讀本科和碩士時候的情況大為不同。我本科還算是個不錯的985學校,那時候直博名額很少,很多保研的學生還要搶直博的名額,現在的學生保研時一聽說要直博有的直接放棄保研了。
我只能說說我們組的情況,現在我們老闆(傑青)招個博士太苦難了,碩士基本都想早點畢業,老闆各種勸碩士讀博,而且如果讀博的話還能給數據給文章去申請直博,然而並沒有啥用,主要是博士畢業太困難了,有求太高,我們組要求總影響因子大於16才讓畢業,而且影響因子小於4的不讓發。取消統考實行申請考核制確實影響不大
推薦閱讀:
※該不該去讀博士?
※Stanford大學Jens K. N?rskov組怎麼樣?
※博士在讀,但不喜歡自己的專業,而且要面對巨大的科研壓力,想要放棄,卻又沒有很好的退路,該怎麼辦?
※那部分不喜歡科研但讀博的人是什麼心態?
※博士找工作主要看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