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航母是否比美國更具有攻擊性?
翔鶴的機庫有5500平米,大鳳和信濃4000+平米,對位的約克城,列剋星敦和埃塞克斯也不過2、3千平米(餃子大一點4000出頭)搭載的飛機就已經和日本的數量差不多了。那要是翔鶴到了老美手裡裝全裝F4F按照美國人機庫放一層甲板拴一層天花板吊一層的裝法豈不是搭載得破200架了?
這問題問的好奇怪……
問題中的「攻擊性」暫時放一邊,先說說載機量問題。美國航母的大載機量是通過甲板系留得到的,這個眾所周知了。按美國航母的機庫面積,比如約克城級差不多只能帶四十架左右,剩下的都放在甲板上——但甲板系留數量不是無限制增加的,也不是想帶什麼飛機就能帶什麼飛機。從1942年的情況來看,約克城級的攻擊機差不多保持在50架左右的水平(以中途島為例,約克城級三艦攻擊機總數分別為50架、52架、52架;聖克魯茲的大黃蜂號是51架),戰鬥機則從20餘架(珊瑚海,約克城號,20架;中途島,約克城號,25架)上升到了30餘架(聖克魯茲,大黃蜂號,36架),這部分增長必然全部來自於甲板系留。原因不難理解,航母上可以長時間泊機的位置只有中段飛行甲板,前段要拿來起飛後段要拿來降落,而魚雷機俯衝轟炸機這種重載起飛的飛機需要較長的滑跑距離,只能大部分放在機庫,放飛時提到飛行甲板後段,戰鬥機則從中段甲板就可以滑跑起飛,又經常需要出動不太會擠在甲板上,因此增加數量相對容易。當然了有人會問是不是這些飛機一直都待在甲板上?那當然不是,需要維護的時候也會進機庫,或者甲板調度的時候有時會以機庫作為中轉,這裡不展開講了。
另一方面是備用機,美軍間戰期間設置的備用機搭載量高達艦載機聯隊的50%(兩個月的量,預計月損失率25%)。這些飛機大多以散件形式存在,也有整機,整體吊在機庫天花板上,零件則見縫插針存放,用於修理損壞的艦載機或者直接補充戰損,它們並不佔編製,沒有對應的機組,也不能拿出來立刻就使用。但戰爭爆發之後美軍很快認識到並不需要如此之多的備用機,所以到了埃塞克斯級上備用機數量迅速縮減。日軍的情況比較複雜,討論實際搭載量意義不大,我們知道日軍一般是湊不齊編製的……日軍採用的是全機庫收容,甲板系留倒不是沒有但是極少,所以平時看到的搭載量比如翔鶴的18架艦戰27架艦攻27架艦爆這些是可以全部收進機庫的。但日軍的問題在於雙層機庫限制了機庫高度,因此美國人那種把備用機掛在機庫天花板上的做法,日本人學不來。赤城加賀有第三層矮機庫可以存放備用機,其他航母就很難辦,至少從翔鶴級的相關圖紙上看不到專門存放備用機的地方,所以只能是把飛機拆碎了然後見縫插針堆放。日軍如果搞甲板系留會怎麼樣(先繞過日軍湊不齊艦載機這個令人心碎的問題)?應該說還是有的搞,史實也不是沒有過,但也有制約因素,一是甲板長度(赤城加賀翔鶴瑞鶴和約克城持平,蒼龍飛龍還要短一截);二是沒有彈射器,飛行甲板前段需要留出比較長的一段來讓飛機滑跑,而美國人就可以先彈射再滑跑,可用的飛行甲板長度比日本人要長;三是艦載機較低的摺疊程度,很吃空間。但不管怎麼說,日本航母如果採用甲板系留法的話,載機量增加20(蒼龍飛龍)~30(翔鶴瑞鶴)架問題不大。接下來就可以考慮問題中的「攻擊性」——也就是增加的這些艦載機對航空母艦的攻擊能力究竟有多大提升了。攻擊能力涉及的方面又很多,這裡討論和艦載機數量直接掛鉤的問題,即一個deckload所能放出的最大艦載機數量。
這裡要說明幾點。一是攻擊波的組建。美軍在間戰時期早期的艦隊問題演習中經常放出超大規模的攻擊波(薩拉托加號放過83架),這個時期艦載機以雙翼機為主,滑跑距離短,飛機體積小,大規模的機群可以在一個deckload中放出。但到了三十年代,艦載機開始重型化、單翼化,想放出這樣的機群就不能在一個deckload內完成了,艦載機要分幾次放飛,前面先放出去的艦載機盤旋等待後面的艦載機。這樣做,一方面損失航程,另一方面延誤戰機,實際還不一定能操作好(比如中途島)。二是艦載機的整備和暖機,美國航母從突擊者號之後採用開放式機庫,機庫側面有可通風的大型捲簾門,可以直接在機庫暖機同時加油掛彈,日本航母則不行,所有飛機都必須在飛行甲板上暖機。然後舉幾個例子1942年3月10日美軍TF11和TF17突襲Salamaua、Lae,列剋星敦號放出8架F4F、31架SBD、13架TBD;約克城號放出10架F4F、30架SBD、12架TBD。1942年5月7日珊瑚海,列剋星敦號放出10架F4F、28架SBD、12架TBD;約克城號放出8架F4F、25架SBD、10架TBD;5月8日,列剋星敦號放出9架F4F、15架SBD、12架TBD;約克城號放出6架F4F、24架SBD、10架TBD。1942年6月4日中途島,大黃蜂號放出20架F4F、34架SBD、6架TBD。
1942年5月7日,翔鶴號放出9架零戰、19架九九艦爆、13架九七艦攻;瑞鶴號放出9架零戰、17架九九艦爆、11架九七艦攻;5月8日,翔鶴號放出9架零戰、19架九九艦爆、10架九七艦攻;瑞鶴號放出9架零戰、14架九九艦爆、8架九七艦攻。1942年6月4日,赤城加賀各自放出9架零戰、18架九九艦爆;蒼龍飛龍各自放出9架零戰、18架九七艦攻。1944年6月19日菲律賓海,翔鶴號放出16架零戰、18架彗星艦爆、9架天山艦攻;瑞鶴號數量相同;大鳳號17架彗星艦爆,其他相同。我們可以看到,在以攻擊機為主的情況下,約克城級一次deckload的上限是大約50架;若減少攻擊機增加戰鬥機,則數量可以上升。甲板更大的列剋星敦級也沒有表現出更強的發機能力,可以認為是封閉機庫的局限。攻擊前提前排布整備艦載機可以增加數量,但實際作戰不太可能總是做好這樣的準備,突襲Salamaua、Lae這樣的攻擊波,海戰中或許會略微打折扣。而到了1943年之後,美軍單艦基本上沒有發出超過50架的艦載機,這就與具體戰術的變化有關,也與美軍航母兵力的迅速擴充有關。
日軍方面,珊瑚海的攻擊波是比較大的,但仍小於美軍的規模,可能與艦載機不滿編有關(翔鶴號放出9架零戰19架九九艦爆13架九七艦攻之後,艦上僅剩9架零戰5架九七艦攻)。其他海戰的攻擊波較小,且經常是單艦僅放出艦戰+艦攻/艦爆中的一種,不太有參考價值。另,蒼龍飛龍飛行甲板較短,可能達不到這樣的攻擊波規模。
總體來看,飛行甲板長度800英尺級別的航空母艦,如果以攻擊機為主,則一次deckload能放出40~50架艦載機,占艦載機總數的一半出頭,這個基礎上即使進一步增加艦載機數量,單次攻擊能力也不太會有本質上的提高。另外補充一條不太直接相關的。美國航母普遍高幹舷,又是單層機庫,機庫甲板到核心艙之間都有三層甲板的艙室,能提供很充裕的生活空間——但即使是這樣,戰爭後期也出現了居住空間不足的情況。而日本航母干舷本就比美國航母低,又是雙層機庫,艙室空間被大量擠壓,居住條件可想而知。若進一步增加艦載機數量,機組和勤務人員都要增加,雪上加霜。這肯定是影響要素,但沒法量化,最後姑且列出。全甲板攻擊是米軍航母隊破罐破摔演習10年,練了至少5年才搞出來的技術,包括甲板飛機停靠,換裝,一次最大出動量,哪是那麼容易學的。
靠這個+船便宜,才勉強拿了個次級主力戰艦而不是輔助船隻的地位,比日本人研究的其實深刻多了。
以為是教主...
是的啊所以趕緊批預算再造幾艘航母壓壓驚
於是你多出來的人員打算住哪?多出來的備件放哪?用哪裡裝多出來的燃油彈藥?
航母的攻擊性體現在飛機性能上,以馬里亞納打火雞的戰果來看,日本航母的攻擊性在後期基本為0
如果當時的日本和美國一樣有錢....
看來當年二戰日本對中國的陰影太大了,八十年了!還有很多人留在陰影了,不是說輕視敵人,做出誤判總沒必要吧。日本那倆逗逼航母對嚇得國人嚇得一愣一愣的
推薦閱讀:
※航空母艦上艦載機降落有哪些難關需要克服?
※如何評價中美航母建造能力?
※以常規海空軍力量打到美國本土到底有多難?
※製造航空母艦,需要哪些關鍵技術?為何遼寧號只是改裝的,不能獨立製造嗎?
※首艘國產航母是否會被命名為「山東」號,或者是「海南」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