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道是不是必須得具備宿命通?

俱舍論和成唯識論說見道必須生起八忍八智(證悟四諦),而長阿含經又說一切諸佛都以證悟12緣起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更有雜阿含經說釋迦牟尼佛以宿命通順逆觀12緣起而證苦集滅道最終成佛。

縱觀大小乘經論,見道必須要證12緣起和四諦,可是12緣起和四諦是要靠三世因果才可以體現出來,更有雜阿含略微提到世尊以宿命通觀12緣起而成就,所以我推測開悟見道是不是必須具備宿命通才可以?

還有俱舍論說見道必須具備六種禪定之一(未到地定,中間定,初禪至四禪),瑜伽師地論說必須具備五種禪定之一,而具備禪定的根本原因是不是因為禪定可以引發神通?


第一,見道分多鐘,最起碼有聲聞見道、緣覺見道、菩薩見道之分。聲聞見道證須陀洹,菩薩見道證初地。緣覺見道、修道、悟入極果往往是一時成就。《成唯識論》及《瑜伽師地論》等所說的見道,有時候是說菩薩見道,有時候是說聲聞見道,有時候是三乘通說,應予以區分。

第二,聲聞見道需要的禪定下限是未到地定。而獲得神通的禪定下限是初靜慮。所以依未道地定證悟四聖諦得須陀洹者,並不具備引發神通的條件。

第三,菩薩見道必須依第四禪。佛陀的證悟,是依第四禪,直接證悟佛果。

第四,依據未到地定,能證得須陀洹,也能證得二果、三果、四果。所以,乃至證得阿羅漢,也不必具備靜慮的能力,更不要說依據禪定力引發的神通。

《大乘阿毘達磨集論》卷6〈得品 3〉:

「復次如說預流果補特伽羅,此有二種。一、漸出離。二、頓出離。

漸出離者,如前廣說。

頓出離者,謂入諦現觀已,依止未至定發出世間道,頓斷三界一切煩惱。」

《集論》中說,有兩種證阿羅漢的套路,一種是先證初果,然後再二、三、四果漸次地證。還有一種是先證初,然後依未到地定直接證到阿羅漢。後一種在《雜阿含經》中常見。譬如某外道在馬路上拉著世尊非要請法,世尊為他略說法要,此人頓時證得須陀洹。回頭此人被牛抵死了,世尊卻安排人說按照阿羅漢的標準火化起塔,因為他在臨終前證得阿羅漢然後入滅了。這就是頓證,不經二果、三果。另外一個例子就是阿難尊者,他是從初果直接證到阿羅漢的。這種情況下不安立二果、三果。

第五,有足夠的禪定,若不做相應的引發神通的加行,也不一定能引發神通。如佛陀時代的蓮花色比丘尼,身具四禪且已證悟阿羅漢,但是並未做神通加行,不能引生神通。

第六,引證。如《瑜伽師地論》中闡述初果的果德中,並不包含必須具備某種神通。

《瑜伽師地論》:

1、謂證如是諦現觀故,獲得四智 。謂於一切若行若住諸作意中善推求故,得唯法智,得非斷智,得非常智,得緣生行如幻事智。

2、若行境界、由失念故,雖起猛利諸煩惱纏;暫作意時、速疾除遣;

3、又能畢竟不墮惡趣;

4、終不故思違越所學,乃至傍生亦不害命;

5、終不退轉,棄捨所學;

6、不復能造五無間業;

7、定知苦樂,非自所作、非他所作、非自他作、非非自他無因而生;

8、終不求請外道為師,亦不於彼起福田想。

9、於他沙門婆羅門等,終不觀瞻口及顏面。唯自見法、得法、知法、證法源底,越度疑惑,不由他緣;於大師教、非他所引,於諸法中,得無所畏;

10、終不妄計世瑞吉祥以為清凈;

11、終不更受第八有生,

12、具足成就四種證凈


這應該能說明問題:

-------------------------------------------------------------------------------------------------------------

有一次,世尊與五百位比丘全都是阿羅漢的大比丘僧團,住在舍衛城東園鹿母講堂。

....

舍利弗!沒有任何這五百位比丘的有關身體或有關言語我應該責備的,舍利弗!因為,這五百位比丘的六十位比丘是三明者,六十位比丘是六神通者,六十位比丘是俱分解脫者,而其他是慧解脫者。 --SN.8.7


是人既得生機全破。乘於眼根八百功德,見八萬劫所有眾生,業流灣環,死此生彼

。只見眾生輪迴其處。八萬劫外,冥無所觀。便作是解,此等世間十方眾生,八萬劫來,無因自有。

由此計度,亡正遍知,墮落外道,惑菩提性。

即使看到了八萬劫的生滅,仍然不一定得正見,不能了解本自不生,今實不滅的道理。

定起輔助作用,為的是能更專註的正思維佛理。


宿命通是在禪定中得到的,如你所說,一切佛陀都是通過禪定,觀察十二因緣得道。但是聲聞弟子不同,聲聞弟子可通過佛陀的教導而不是通過宿命通得到解脫。這類阿羅漢稱為慧解脫阿羅漢。


初果聖者必未得禪定
見道位的初果,必定是尚未得禪定的,若新見道者哪怕只證得斷盡欲界一切煩惱的初禪,就必定是斷五下分結的三果(阿那含)以上聖者,必非初果。
  比如:
  「若汝修習此定極善修者。汝於二果必得其一。或於現世得究竟智。或復有餘得阿那含。」(《中阿含經》)
  「為舍斷五下分結(成阿那含果)有何等道,何等道跡耶?阿難!在此,比丘由離依,由舍諸不善法,由止息一切身之粗惡,而離諸欲,離諸不善法,有尋、有伺、由離生喜樂,成就初禪而住之。」(《中部》)

初果是聖者與凡夫的分水嶺,初果及以上的聖者都是無我、無相的,而一切凡夫都是有我、執相的。此段經文,是佛陀以最低的聖者初果為例,來說明一切聖者都是不執著任何相的。
  「須陀洹」,是梵文音譯,即得初果的聖者。其他義譯還有很多,如有譯為「入流」的,即入聖人之流,或入八聖道之法流;也有譯為「預流」的,預,入也,及也,參預也;也有譯為「逆流」的,斷盡三界見惑,初見真理,即證初果,從此開始逆生死之流;還有譯為「溝港」的,是指到達聖者流的入處。
  達到初果的聖人,已經斷盡對三界內一切現象在見解上的迷惑,即了知一切皆眾緣集起,都是無常、無我、苦的生滅之法,此時又稱法眼生或見諦,即見真理之意。前面講過,於緣起法凈信的初果,必定於佛、法、僧三寶凈信,而且聖戒成就,稱為「四不壞凈」。所謂「不壞凈」,就是堅固不可破壞的凈信,「佛說見諦終無毀破。四大可破。四不壞凈終不可壞。」(《阿含經》)判斷自己是否證得初果的方法之一,就是觀察「四不壞凈」是否成就,「名為聖戒(成就)。又復於佛不壞凈成就。於法、僧不壞凈成就。是名聖弟子四不壞凈成就。自現前觀察。能自記說。我地獄盡。畜生、餓鬼盡。一切惡趣盡。得須陀洹。不墮惡趣法。決定正向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邊。」(《阿含經》)
  判斷自己是否得初果還有其他方法,比如,是否斷「三結」,是否「四聖諦」成就等等。所謂三結,就是妄認身、心中有一個「我」的「身見結」、行邪戒的「戒禁取結」和懷疑一切皆眾緣集起的「疑結」。初果在斷盡見惑之時,和見惑俱生的三結也同時斷盡,「當聖弟子生起遠離塵垢之法眼時,諸比丘!與見俱生之己身見、疑、戒禁取之三結即斷。」「三結盡。得溝港。離三惡道。生天人中。不過七世。當得應真。」(《阿含經》)
  「四聖諦」,諦,就是真諦、真理之意。四聖諦是由緣起法推演出的四個世間真理,即苦諦、集諦、滅諦、道諦。簡單說就是,苦諦,一切物質與精神現象等緣起諸法,都是無常生滅的,都是苦的;集諦,是眾苦產生的原因。因眾生有無明妄想,而有眾緣集起諸法,一切苦惱因之而生;滅諦,是眾苦滅盡的原因。若眾生的無明妄想滅盡,眾緣乃至諸法隨之而滅,一切苦惱因之滅盡;道諦,是滅盡眾苦的方法。為了滅盡眾苦,就要修八正道,也就是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和正定等。
  見緣起法,即見四聖諦,所以,於此「四聖諦」斷除疑惑的,就是初果。比如,「於苦斷疑惑,於苦集斷疑惑,於苦滅斷疑惑,於順苦滅道斷疑惑者,諸比丘!此聖弟子名為預流。」「又三結盡。得須陀洹。一切當知四聖諦。何等為四。謂知苦聖諦、知苦集聖諦、知苦滅聖諦、知苦滅道跡聖諦。」(《阿含經》)


當然是非必須,見道或者說入聖者之流的關鍵在於體證諸法不生的涅槃境界,就這一點,其他的修行在純解脫道的層面都可視為是這一步的前行法。

不過一個菩薩在其成佛的最後一世必定會具備宿命通,因為一個被稱為佛陀的生物他不僅得道出邁向解脫的具體方法,還得給人解釋清楚為什麼,我覺得這才是十二緣起理論最大的意義,而要如實體證十二緣起唯有依靠宿命通(話說我記得清凈導論里提過只有佛陀的宿命通能追溯到無始劫,這麼說能親見緣起之始的只有那些被欽定過的菩薩啊,其餘人都只能玩下歸納推理)。

在我們可追溯的歷史裡有著許多了不起的人憑自力摸索到了涅槃境界,但在描述這個終極解脫的時候幾乎無一例外的都偏向了永恆、存在、進化,這也難怪畢竟涅槃是快樂的嘛。唯獨只有喬達摩捅破了無常無我、諸行皆苦的窗戶紙,我認為這也能視作辟支佛與佛陀最大的區別之一。

再說一些題外話,俱舍論我沒詳細研究過不過前幾天看了一位學者的整理說一切有部之禪定論研究 (豆瓣),單說那些論師對禪定的討論...我個人覺得看看就好,一個勁的玩邏輯思辨,有一些甚至是明擺著就沒入過禪定的鬼扯。


不用,原因有二:

1.緣起法,顧名思義要觀察緣起,即導致當下發生的直接原因,所以並不必須觀察輪迴中的根本原因;

2.雜阿含經347明確證明觀察十二緣起無須禪定,說明十二緣起支在當世全部含攝。


宿命通是個什麼鬼?

我知道今天吃的飯還不錯,明天一定會拉翔,不知道我這個算不算宿命通? →_→


不是,這個很明確

須陀洹不可能証入任何禪定,一旦證入禪定立刻成為三果。

為什麼?因為禪定已經斷除欲界貪愛。

可以看看早期經典,裡面帝釋天聞法立刻初果,但是梵天人聞法都是立刻三果,原因就是如此。

見道的關鍵在於破除身見,觀察十二因緣。

不過在最後的阿羅漢果有分歧,在北傳須深經中,阿羅漢不必要證得任何禪定神通。而南傳的經文只明確了不必要神通。

對此我相信的解釋是證得阿羅漢需要定力,不過是一種正定,


首先要明確佛教是不求神通的,如果有了神通也只是副產品。佛教的根本目的在於熄滅煩惱,小乘是出離輪迴,不受後有,大乘佛教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第二,什麼是見道?此道應該是根本真理,諸法實相。而見此真諦,並不需要宿命通。見道法門很多,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進一步說,有了宿命通,也未必能證悟此真理。


唯論見道不言神通才是正途。宿命通等其它神通均由禪定所發,屬副產品,若執神通則十人中有十個都會被困而阻礙見道。


不需要,證第一義諦需要禪定,但不一定要有神通。


但見道而不能語道,不求宿命通。


小乘的見道位是初果,不必有宿命通,只要現觀緣起證悟「無我」的觀智,就算見道了。其實小乘見道並不難,這裡面最重要的是破我見,目前南傳上座部佛教當中還有很多證悟的聖者。根據經典,破我見、戒禁取見和疑的行者,至多七返人間,即可證得涅槃。但須注意的是,初果聖者只是破我見,依然有我執,只有四果阿羅漢才斷除我執。


大乘的見道位是初地菩薩,標準其實很高,因為初地菩薩又稱歡喜地,見萬法本來清凈,同時還要有能力證得法性光明。如標準放低一點,禪宗講的破本參可以勉強稱為見道。


小乘見道是破人我見,大乘見道是同時證人無我和法無我。


推薦閱讀:

悟道,悟的是什麼?
中國現在有什麼唯識宗的寺廟嗎?如果現在沒有,將來會不會出現?
監寺之後是不是往住持、方丈進修?
佛學中的佛經,教義近年來是否在發展?
一個信奉大乘佛教的人,應該怎樣正確地擺放朋友贈送的泰國的佛牌?

TAG:佛教 | 佛學 | 佛法 | 佛理 | 唯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