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成道後不久為何要梵天勸請,才願意教化眾生?佛陀成道後已成就正遍知,不是已知還有善根深厚的眾生?

在佛經中,表示佛陀成道後不久,曾表示眾生很難教導,曾生起早入涅盤的想法,後來經梵天勸請,佛陀才願意教化這世界眾生。

但佛陀成道後,已成就正遍知,不是已知道還有善根深厚的眾生?佛陀經歷了多劫菩薩道成佛,目的就是度化眾生,為什麼成道後卻生起放棄度化眾生的想法?


本題目中後半段的描述是經典在長期流變中,報道出了偏差的結果。實際上梵天請法的記錄,在巴利經藏和增一阿含經中都有記載。其中巴利經藏的版本是這樣描述佛陀初現正覺準備入滅時的心裡狀態的:

  「被我證得的這個法是甚深的、難見的、難覺的、寂靜的、勝妙的、超越推論的、微妙的、被賢智者所體驗的。然而,這世代在阿賴耶中歡樂,在阿賴耶中得歡樂,在阿賴耶中得喜悅;又,對在阿賴耶中歡樂,在阿賴耶中得歡樂,在阿賴耶中得喜悅的世代來說,此處是難見的,即:特定條件性、緣起;此處也是難見的,即:一切行的止,一切依著的斷念,渴愛的滅盡、離貪、滅、涅槃。如果我教導法,如果對方不了解我,那對我是疲勞,那對我是傷害。」

不過梵天感知到佛陀內心的想法時,當即來到佛陀面前說:其實還是有一部分人是「少塵垢」的,是可以理解佛陀教法的:

  「大德!請世尊教導法!請善逝教導法!有少塵垢之類的眾生由[該]法的未聽聞而退失,他們將會是法的了知者。」

然後,佛陀緣於對眾生的悲憫,以佛眼觀察,發現梵天說的沒錯,於是開始了演說佛法的生涯:

  那時,世尊知道梵天勸請後,緣於對眾生的悲愍,以佛眼觀察世間。當世尊以佛眼觀察世間時,看見少塵垢的、多塵垢的;利根的、弱根的;善相的、惡相的;易受教的、難受教的;一些住於看見在其他世界的罪過與恐怖的、另一些不住於看見在其他世界的罪過與恐怖的眾生,猶如在青蓮池、紅蓮池、白蓮池中,一些青蓮、紅蓮、白蓮生在水中,長在水中,依止於水面下,沈在水下生長;一些青蓮、紅蓮、白蓮生在水中,長在水中,與水面同高而住立;一些青蓮、紅蓮、白蓮生在水中,長在水中,升出水面而住立,不被水染著。同樣的,當世尊以佛眼觀察世間時,看見少塵垢的、多塵垢的;利根的、弱根的;善相的、惡相的;易受教的、難受教的;一些住於看見在其他世界的罪過與恐怖的、另一些不住於看見在其他世界的罪過與恐怖的眾生。看見後,以偈頌回答梵王娑婆主:

  「不死之門已對他們開啟,讓那些有耳者捨[邪]信,

   惱害想的熟知者,梵天!我不在人間說勝妙法。」

所以根據以上經文記載的內容看,實際的過程是:佛陀悟道後並不知道還有善根深厚的眾生,也沒有想法驅使佛陀去具體的查看眾生的根性,佛陀當時唯一的想法就是演說緣起法是甚深、難見、離覺、寂靜、勝妙的,而對浸淫在欲樂中的眾生講法,會對佛陀造成疲勞和傷害;然後緣於佛陀的悲憫,加上梵天請法,機緣巧合,於是發生了佛陀觀察眾生根性不一的事實,最後開始了演說佛法的生涯,直至涅槃。從這個過程看,就沒有題目中的問題了。

經典的流變是不可避免的。所以這段記載在後世的解讀中有了好多變化,比如後大乘學派認為佛陀證悟後說過「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這種說法最開始是源自《華嚴經》,而且並未明確指出是佛陀證悟後對著天上的星星說的,然而到了當代,南懷瑾《圓覺經略說》中把這段文字懟到了梵天請法的事件中;另外,在佛陀觀察結束後對梵天說:「惱害想的熟知者,梵天!我不在人間說勝妙法」。這句話的含義有不同的記載和解釋,比如佛陀沒在人間說過勝妙法,而是在其他地方說過勝妙法,或者是阿毗達磨,或者是大乘等等;還有的人認為這句話中的「人間」指代的是非修行者的俗世眾生;還有的說法認為這句話是指代對佛陀觀察眾生之前的心裡狀態等等。甚至在對應的增一阿含經19品1經中,這段乾脆掐了不播。這些都是流變中沒辦法避免的,所以只能多比較下資料的來源,選一個自己相信的版本。


這個問題涉及到對 佛的境界的理解。

末學不自量力,來回答一下。

佛,入於空性,如如不動,絕不起心動念。祂不會起念頭說,我要度眾生,或者,我不度眾生。

但諸佛如來又能夠隨眾生心往來示現。所謂眾生心想佛,如來影現中。

眾生動,祂就動;眾生不動,祂就不動。眾生念佛,佛就住世;眾生請法,佛就說法;若沒有眾生念佛,沒有眾生請法,佛就安住於涅槃,如如不動。涅槃,即空性,不是沒有,不是死的,而是活潑潑的。

所以,世尊成道,即已住於涅槃中。若沒有眾生請佛住世,請轉法輪,佛就入滅。所以,就有了大梵天王請佛住世講法的事。假使沒有大梵天王來請法,在當時的機緣下,也應該會有

別的眾生來請。


搜了一下,有部經是這樣說的:

大寶積經卷第一百八

以何緣故,如來本行菩薩道時,修無量阿僧祇行,願諸一切眾生與解脫樂,何以方待梵王請,然後說法?善男子,如來有如是知,多有天人歸依梵王,尊重梵王,彼諸眾生作如是知:『梵天王化生我等,世界最尊。若除梵王,更無有能造世界者。』善男子,爾時如來如是知已:『今我等待梵王勸請。若彼梵王一傾首者,諸可歸依梵王眾生悉皆歸依,當相謂言:梵王勸請如來說法,非為不請。』善男子,如來有大威德故,梵王來至我所,勸請說法轉於法輪。善男子,若我不以神力令梵王請者,然彼梵王先無有心能來請佛。善男子,由諸眾生依梵王故,欲令眾生離於梵王,待其勸請,以梵王為證故。善男子,爾時梵王勸請如來轉於法輪,彼時六十八百千梵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作如是言:『此真是佛,於眾生中最尊最勝。』作如是願言:『我來世得成就如是智慧威德。』是名如來方便。

另有文說:佛又思及諸佛皆經梵天勸請方轉*輪,故眉間現白毫光,遍照三千大千世界。時大梵天得佛加持,前來啟請道:「唯願世尊哀愍,為諸眾生轉妙*輪。」


你這個問題問的不對,佛並不是要梵天勸請才願意渡眾生。

  • 「天雨雖寬不潤無根之草佛法雖廣不度無緣之人」首先要搞清楚,到底什麼是佛法?

  • 《金剛經》:「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
  • 所謂佛法本無定法,不過是因病與葯,隨眾生根性,行種種方便,開誘化導。
  • 他是:「隨眾生意、隨眾生行、隨眾生界,悉皆了別,不待時、不過時,處相應、時相應、行相應、說法相應」。所以他是依緣起,非是定法,非是佛有一法可說,不過依眾緣具足,佛法現前,從法界空性中自然流露。
  • 佛經開始,多介紹「法會因由」,這就是緣起。或因弟子請問,或因時,或因地,因人。所以教中有句話:佛並沒有渡眾生,不過是眾生自解、自悟、自度。依眾生緣起,因眾生緣滅。
  • 而梵天請問,即是「大教緣起」。(當然這只是其中一個因緣之一),還有眾生緣熟。
  • 《地藏經》中這段:「是時如來含笑,放百千萬億大光明雲」。。。笑「因緣具足」


因為佛陀不好違背因果。

只有大家每天請佛住世講法這個因,才有佛住世講法這個果。

佛陀涅槃的時候不是暗示過三次阿難挽留一下自己嘛,可惜這哥們不機靈。

然後魔來三次請佛涅槃,佛最後只好涅槃了。

為什麼佛要聽魔的請求? 因為魔也是眾生呀……

佛原本可以住世一劫

佛告阿難。諸有修四神足。多修習行。常念不忘。在意所欲。可得不死一劫有餘。阿難。佛四神足已多修行。專念不忘。在意所欲。如來可止一劫有餘。為世除冥。多所饒益。天人獲安。

爾時。阿難默然不對。如是再三。又亦默然。是時阿難為魔所蔽。曚曚不悟。

……………………

時魔波旬來白佛。佛意無欲。可般涅槃。今正是時。宜速滅度。

佛告波旬。且止。且止。我自知時。

這段大概的意思是,當時世尊對賢者阿難說:「得到了四神足的人,能夠住世一劫的時間;我現在已經非常好地修成了四神足,那麼還能住世多長時間呢?」這樣反覆問了三遍。當時阿難被魔給迷惑住了,雖然聽到了世尊的問話,卻默然沒有回答。。。。

然後魔就來請佛速滅度。


因為要貶低大梵天。梵天是印度教的創世神,說要創世神請它,實際上是要明褒暗貶,暗示印度教不如佛教。只可惜如今印度80%的人信奉印度教,信佛教的人不到1%


因為佛法太高深難懂了,一般人接受不了,加上佛已經完成了個人解脫,他已經不會有來生了。所以心想:我還是自殺吧。

這時候梵天感應到了他的心念,去祈請,告訴佛世界上還是有人可以理解的法的。佛這才用神通觀察眾生根器,發現確實如此。

這個故事現在人聽不懂有兩個原因,一是不相信世人皆視生命為快樂,視死亡為痛苦,而佛視生命為累贅,視死亡為解脫。二是神化佛陀越來越嚴重,佛被塑造為全知全能的神。而佛並非全能,也並非在所有範圍內都全知。佛只在想知道時才能全知。

在原始經典中,佛知道的都可以很快說出答案,而不知道的就需要入定觀察才能說出答案。你可以想像佛聯通了一個資料庫,他不知道的時候就上去搜索。搜索之前他是不知道的。


打個比方,競選的時候會說一定讓你們富裕,但當上總統後,你如果問,為什麼他不來給我們送錢,他不是說要讓我們富裕嗎?是不是很沒道理?

佛不是要等梵天勸請後才願意教化眾生,佛從發心做菩薩開始一直都願意教化眾生,但佛教化眾生是有一定的規矩的,是要等梵天勸請後才開始教化眾生。

就像總統不能簽發命令,讓國家支付給特定人金錢一樣,除非有特別的因緣,佛也不可能主動去教化某個特定的人,一個原因是眾生平等,另外一個原因,沒有人有這麼大的福德,當得起佛這樣做,太陽能給你溫暖,但太陽太近,也會把你燒焦。世人供養清凈比丘,都當不起清凈比丘一聲謝謝,或者行一個禮,就不要說佛了。

同樣道理,比如阿難,發願做佛的侍者,就不能在佛未涅槃前證阿羅漢果。因為阿羅漢是不能做侍者的。

所以,成佛後,剛開始,一定是觀察世人因緣,如果說法,會有善人得度,也會有惡人誹謗正法下地獄。憐憫眾生的緣故欲入涅槃,這時天人要來請佛說法,然後以此因緣佛開始轉法lun。

所以請佛轉法lun的功德非常的大!!!


認為自己比別人高明,認為別人是愚痴凡夫、低等生物,所以要教化他。這不就是「我慢」嘛。

我這樣的凡夫有這種心思是習氣是慣性,但佛陀如果也有這想法,俺就有些不理解了。

以我淺陋知見揣測,佛陀成佛之後,看一切都是完美的,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沒什麼缺陷,也沒什麼不足。so.....哪有眾生可度呢?哪有需要教化的眾生呢?

如果這個時候遇到個人就去跟著他、給他嘚啵嘚啵講法,這不純屬沒事兒找事兒嘛。

所以,佛陀在成佛之後如果產生了教化眾生的想法,那才是值得奇怪的。不是佛陀「放棄度化眾生的想法」,而是佛陀發現沒有什麼眾生需要他去度。

但如果有人祈請就不一樣了。祈請也好,請益也好,這都是個緣,此時應機而答那叫有求必應,叫隨緣應物。

所以你看,大梵天王請佛講法,佛陀就留下。魔王波旬請佛涅磐,佛陀就涅磐。佛陀無所謂,有什麼緣就辦什麼事兒。

法不孤起、仗緣乃生。至少要有求離苦、求解脫這個緣起,才有可能聽聞佛法。

緣起,是基本法,佛陀不會去違反的。


我抖個激靈吧

佛陀是裝裝樣子,知道得大梵天來祈請,否則他修三大阿僧祇大劫成就佛道幹嘛?

大梵天也是配合佛陀,好讓眾生知道,佛法乃第一稀有。

所以,戲演足了,眾生也就上鉤了。

真·善根深厚 的眾生,佛陀只要一句「善來,比丘」估計就完事了。


這是上乘的玄妙之理,估計這裡無論學南北傳還是道家的都難看懂。

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成佛後是無眾生相的,根本無眾生可度。無為之為。無欲之欲。無名之名。

這是緣起法,不敢為天下先。之為,之名,之欲,都是緣起而後生,所以必須有緣起才會說法。


因為入滅是最爽、最自在的事情,無法入滅是最痛苦的事情。


因為所謂的成佛就是跟石頭沒差,意識完全泯滅

梵天是虛構的


佛陀覺悟成佛,已通達實相,實無一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三輪體空故。但因梵天請法的因緣,釋迦佛與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眾生情深難盡,是故轉動法輪,是佛陀出世的大因緣。諸法因緣生,這個緣,有無量甚深秘意在內。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所謂度眾生是佛在發成佛大願的時候,所立的誓願,也就是在沒有成佛之前,尚有自我中心的時候所抱持的心愿,所以在未成佛前的凡夫或菩薩,是有眾生可度的。可是,在成佛之後,既沒有了眾生,也沒有佛,否則便是對立。既然有能度與被度的關係,便不圓滿,並沒有親證法身的全體。因為一旦親證法身的全體,那就無內,無外,無彼,無此。因此,到了成佛之後,便已不度眾生,實無眾生可度,而是眾生自度,以其善根、福德、因緣的多少,而能感得佛與菩薩的化現而做救濟。那是眾生心中的佛與菩薩,不是佛與菩薩本身。」

—《學佛群疑》聖嚴法師


就像印宗法師拜六祖惠能一樣,大家一看就有了興趣


一千個人口中有一千個佛陀,你要說佛陀不是梵天祈請回世間講法,是哆啦A夢祈請的,那也可以啊,只要把這些奇思妙想寫進佛經里就行了。

反正釋迦牟尼涅槃那麼久,也不會回來澄清了。

任後世人怎麼說都行


那些想法也是「示現」。華嚴經雲:諸佛亦如是。世間妄分別。過去未來現在的一切成等正覺的諸佛都是眾生與菩薩共業的顯現。舉個例子阿尼陀佛的凈願亦不離於眾生。他的凈土也有成住壞空。因為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並且菩提屬於眾生。


佛陀,要教化的是眾人。

眾人好裝逼。

佛陀屈尊就卑,為普渡眾生,入鄉隨俗,裝裝逼罷了。

賊諸葛不也得等三顧茅廬。即使早就閑得蛋疼。

黑老大也懂配個大金鏈。即使自己不喜歡。

老總都坐司機右后座。即使后座最抖。

小姐都是本科畢業。即使連自己都笑場。

記得,我朝,三年自然災害時期,毛主席體恤民情,連紅燒肉都不吃了。

在我輩舊社會百姓目中,唯一體驗過的最至極珍味就是紅燒肉了。

要是說,主席鮑翅肚都不吃了。百姓還不一臉萌逼。


佛說:你們另請高明?

梵天說:大家都定了,就你了。


推薦閱讀:

請問年輕人適婚女性應如何處理學佛和婚姻的關係呢?
擺脫輪迴了斷生死的人(羅漢、菩薩、佛),他們在證得果位前的因果和業力作用是否就隨之入滅後而消失了呢?
怎樣讓自己的心靈完全靜下來,不再那麼匆忙?
想信佛,遇到奇怪的人?
舍利子是什麼成分?有歐美人佛教徒火花生成舍利子的嗎?

TAG: | 修佛 | 佛的功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