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社會階級越高的家庭里,各個家庭成員之間關係越傾向於禮貌的淡薄和疏離?

這是我自己在平時與身邊人以及客戶(資產管理)打交道時觀察到的,覺得很有意思,想於大家討論下。或許其中一個原因是就像一家人住房子,四世同堂擠在一個小隔間和住大四合院所產生的家庭關係肯定是不一樣的。但我的想法只是停留在非常淺層的理解上,想聽聽大家的看法。

相關問題:為什麼和未成年人有關的職業,社會階層總是相對較低? - 心理學 - 知乎


動物的本性就是:越能適應周圍的環境,就越傾向於遠離同類。

比如,將生活在美國中部平原的土撥鼠和生活在奧林匹克山上的土撥鼠進行對比。前者生活的環境溫和、濕潤,草木茂盛,這裡的土撥鼠在出半年後就離開父母,傾向於獨來獨往,對同類較為冷淡。後者生活在氣候嚴寒的荒蕪的山區,這裡的土撥鼠就傾向於抱團取暖,對同類友好,甚至有特定的打招呼的儀式。

~~~~~~~~~~~~~~~~~~~

評論區有想看萌萌噠土撥鼠同學的,我只能去維基搬磚了......

美國東部土撥鼠也叫Goundhog:

奧林匹克土撥鼠:

要說明的是這個例子確實是托福TPO聽力中的一段,沒有鏈接哦,在這裡把相關原文和譯文貼上吧。


回想了一下身邊的家庭好像不少都是這樣。

尤其是親子之間的關係,優秀家庭的父母給後輩的影響是:支撐的平台高,兜底的能力強。

打個比方,比較優越的家庭,保證孩子在受教育階段,初高中進名校、大學能出國。整個成長階段都能支持孩子自由發展。那麼家長對孩子的干涉會相對比較少。會讓孩子儘可能自由健全的成長。所以哪怕孩子談戀愛影響了學習也好,或者是沉迷在課外生活也好,家長的干涉要相對少一點。對孩子的要求,只要你在進步,我不管你是在交友也好、鑽研別的東西也好,都能理解並且支持。

換句話說這是一種自由的向上,你想做學問也可以,以後你想創業也可以,想從政也可以。孩子積累的點點滴滴,最後形成的方向,都無所謂,因為整個家庭可以支撐起來這部分自由。

但是如果家庭環境相對較差,那麼成才的路徑相對窄很多。拿高考來說,為什麼有些家庭的父母很緊張,因為鯉魚躍龍門最大的可能就在這裡。我高考那年,有個姑娘一二三模都非常優秀,全市前列那種。但是因為父母的教育層次比較低,家庭條件也比較差。當時幹了一件非常牛逼的事情...就是高考三天每天考完試...都找答案跟他們的女兒對答案...那一點江蘇語文特別難...第一場妹子的選擇題基本上全錯...心態直接崩掉了最後沒過二本線。

在這種情況下,很多高層次的家庭你看不到父母天天給孩子送牛奶、買腦白金,兒子在學校談戀愛干涉也很少。這種情況下看起來就是要淡漠、冷漠。但是相反其實這種親子關係更加融洽:

父母約束少 → 孩子和父母之間無話不談 → 父母對孩子的情況更加了解 → 有針對性的給予指導建議 → 孩子的行為得到改善

這樣一個正循環里,父母很省心,因為他們不要去偷看孩子手機、日記,花很大的功夫去獲取孩子的信息。孩子如果比較努力,父母又節省了教育上的精力投入到工作當中去。很多情況下,不是說父母要去應酬、去經營自己的事業,所以大家相處的時間很少。而是孩子省心,整個家庭運轉起來的內耗降低,父母們才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工作當中去。大家的圈子裡肯定有父母賊牛逼,孩子一塌糊塗的,看看教育問題給他們帶來的困擾,真的非常非常大。

所以整個家庭各司其職,相互支撐,是一種在中國家庭當中相當和諧的場面。在這種情況下,大家互相之間很有禮貌、很尊重。反常嗎?


你玩過跳蛋沒有?

有線的跳蛋連著控制器,其實控制力有限,玩法也不多。

無線的跳蛋控制器看不到,但控制力其實更遠,除了常規play,亦可外出play,或者運動控制,玩法可以更多。

你所謂的冷漠,不過是他們之間沒有連著讓你看的見的線罷了。

世俗所謂的親情,噓寒問暖、扎堆成團、一碗面、一片瓜、白天扇扇子,夜裡掖杯子,怕孩子接觸暴力,怕他接觸妒忌,怕他過分虛榮,怕他經受現實的洗禮。親情就是擺拍幾個乏味的標準姿勢,互相假高潮。溫暖而廉價,就如同那根線。

無線的親情是什麼。從小給他最好的教育,讓孩子體驗最真實而冷酷的叢林,在逆境中讓他學會獨立而堅定的個性,不約束他的想像允許他尋找屬於自己的天空。當他跑太偏了,就偷偷把開關開大一點,提醒他別走太遠;當他眼看要崩潰了,隨時關電源,幫他力挽狂瀾。看起來他們之間冷漠,其實他們之間的默契高級得多。


因為「階級」越高的人,越不需要通過干涉別人來實現自己期望擁有的價值,更不需要偷窺別人的隱私來滿足自己對世界的好奇感,更能夠通過身體力行告訴自己的後代如何成長為一個獨立的個體。

於是,也就沒有你老媽天天神神叨叨的數落老爹沒出息,沒有你家親戚逢年過節問噓寒問暖其實只為問你找了啥對象每月能掙多少錢,也沒有那寶媽把兒子當祖宗一樣哄著什麼家務都別干,好好讀書就好,只希望你能考上一個她可惜不能讀上的大學。

表達的不好,大概這個意思。

===========================

7.6補充: 評論中好像對我最後一句話有不同解讀。家庭的經濟自由程度是否影響到家長能否讓孩子自由發展,是否經濟不富裕的家長能做的也就是攢點錢幫你交學費交首付,希望子女不要像他們一樣生活在底層,我覺得也是個蠻有意思的話題,所以我把我的回復也貼上來,作為我回答的補充:

這裡,其實我更加詬病的是前半句,為了讓孩子考上好大學,生活各方面全面代勞的這種養育方式。小時候吃飯靠喂,長大了家務也不讓沾,學習的時候從茶送水送糕點,甚至孩子有點很健康的小愛好,比如喜歡踢球和朋友出去玩,都各種以要學習為由不準或者極度限制。給外人的直觀感覺卻是,這個家庭的「親子互動」好密集。

而比較開明的父母或者有實力和自信,覺得成績不是也不需要是一切的家長,則很可能鼓勵孩子的興趣愛好,想踢球自己和朋友去,我不接送也不圍觀,想戶外玩自己和朋友組織,必要的時候給予經濟支持,但不會幫你忙前忙後準備零食收拾書包。

確實,當初沒上好學校的父母經濟能力有限,但是我們成長起來的這一代的父母,也是時代問題學歷都普遍不高,不過父母的眼界和開明度還是不完全和學歷正相關。所以我說「階層」,其實還是「水平」。這個和家庭財力、學歷程度、職務權利等有關,但不等於。

家庭經濟條件更好,學歷更高,事業上更成功的人,確實會有更多見識。不過在孩子教育方面仍舊持有保守頑固思想的家長,不管他是否能有世俗意義上的成功,親子關係還是很可能會一團糟。要麼父母遊手好閒不思進取,卻妄想孩子好好學習天天向上;要麼家長一心拼事業,覺得掙錢養家買最貴的玩具進最貴的學校,孩子就理所當然就擁有了一切可以所向披靡勇往直前。這都是誤區。

相反,我更傾向於做中間。做事業家庭都能兼顧,對孩子教育能花時間且保持健康關係的家庭。不需要掙大錢,夠用就好;不需要追求純粹的學歷多高,只要覺得讀書讓我快樂,即使不奮鬥學位也會不斷自我學習;不需要職位多高多事業通達,作為一名有學歷,有掙錢能力,但是非常熱愛家庭生活,覺得孩子就是一個偉大事業的女性,我對自己的成功的定義,就是經營家庭兼顧事業,在孩子小最需要父母的時候,時刻在他身邊;在孩子慢慢長大的時候,給他空間;當他成家立業的時候,放開手,重拾自己的生活。

畢竟,一輩子還有太多的事情可以去做。我也不知道我這算是什麼階層,也許是中間階層吧。但是,我希望這是家庭關係中最好的境界。


會不會相對富裕的家庭,因為父輩可以更多的從自己的生活獲得精神滿足和快樂感,就會比較少的把自己的精神快樂都寄托在孩子身上?

之前有人說越富裕的人越忙,管著幾千人所以沒工夫管孩子,人情淡薄。

我覺得說的不對。

我們家最富裕的時候,我母親生活非常有序節制,反而在頗為落魄的時候,母親才開6始忙碌,經常晚歸。

我見過一些家庭,有貧窮且閑的,有貧窮且忙的,也有富裕並忙碌的,貧窮富裕和忙碌清閑並不是一定相關的,同樣,跟對孩子的關心也未必相關連,只是父輩的生活方式教育方式不同。

國內很多家庭和情侶都有一點讓我感覺很奇怪,就是好像只有一方把另一方當做巨嬰,無微不至的呵護,繞著他轉,滿足他所有的需求才叫做愛。

怎麼叫愛,那就得噓寒問暖,對他緊張,為他提心弔膽,滿足他的需求,給他最好的,生怕他行差踏錯半步。

甚至愛人的一方沒有自我,以被愛的一方幸福為幸福。【都是為了你】【你xx我就開心了】

這種一人吃飽全家不餓的感覺,我其實不太能理解的。

你十歲以前父母這麼愛你很正常,十歲之後如果依舊如此,我覺得就有點不好了。

可問題是,大多數家庭都這樣,大家都覺得,這叫愛,連情侶之間都這麼奇怪,必須寵著粘著,時時刻刻在一起,你是最重要的,才是愛。

○| ̄|_問題是你們不覺得,這其實是一方生活缺少樂趣,只能把樂趣從孩子身上獲得產生的結果么?

這些家庭的父母通常不是很熱愛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也沒什麼特別的興趣愛好,對自己的人生不甚滿意。

於是他們就會把快樂的源泉變成了孩子。

寵溺孩子,讓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過分的關注和親密,說白了,就是精神世界的荒蕪,心靈上太過空洞,養個孩子既傳宗接代,又能讓自己有點事干,還能獲得現實中獲得不到滿足感和成就感,有個精神支柱。

他們的心靈支柱不是自己,而是孩子。

相反,相對富裕的家庭,父輩有自己興趣事業的幾率會高一些。

他們不需要孩子像他們想的一樣,他們自己活成這樣就已經能過得足夠的成就感。

他們不需要時時刻刻關注孩子在做什麼,對他們來說他們自己做點什麼也很重要。

他們也會炫耀孩子的成就,但是那是他獲得所有成就之中的一個,而不是今生唯一的成就就是養了一個優秀的孩子。

他們生活重心並不是全都在孩子身上,自然而然看起來沒有那麼膩歪。

但是其實這樣也挺好吧?

——題外話

我和母親的相處方式在你們看來可能就有些人情淡薄。

我讀大學,生活費固定,不會多不會少,撒嬌也沒有多的,這陣子計划去義大利旅遊還需要向母親貸款。

我在網路上寫小說賺錢,母親知道,但是沒什麼興趣看,反而小姨很有興趣的找來看。

我打工,母親知道,剛打工時累的像狗母親也不心疼,只有特別晚歸的時候會來開車接我。

我大學其實考的很爛,母親知道,讓我自己注意未來發展的方向。

現在我準備考研心理學,母親也知道,問了我準備報考的大學之後給我提供了一條人脈。

她做飯很難吃,我總跟她開玩笑說萬一那些【xx媽媽菜】【媽媽的味道】指的是你那一定倒閉。

也不會半夜敲我房門給我好吃的,我餓了都得自己覓食。

我大學離得近,她連偶爾開車接我回家都懶,懶得理我,讓我自己滾去考駕照自己開車。

不是很喜歡看書,喜歡看歷史劇,我推薦的所有安利一概不吃。

現在是個下崗女工,最近在炒股,玩來玩去沒賺多少也沒賠多少。

′_&>`聽起來多冷漠。

但是絕對是親媽。

我很清楚她愛我,就像我愛她一樣。

我很高興她有自己的愛好,不用像電視上那些廣告上一樣,天天守著空房間做一桌菜給孩子打電話。

也很高興她有自己的生活,不用對我的成長獨立感到沮喪失落。

比起她愛我,我更我希望她快樂。

當然啦,她也很愛我。

龍應台書上說,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我寧可我母親一直這樣,同我各自有各自的生活,卻又彼此重合,她不必追,我不必等。

——

另:並不同意部分答主高階層人將孩子當做籌碼一說。

在我看來,這種現象普遍存在於所有階層,只跟父母為人有關。

你打開民生頻道看看,就能知道,有多少人以孩子做要挾來與前夫/前妻獲得財產,有多少人等著孩子出人頭地來讓自己過上很好的生活,有多少人強行改了孩子的高考志願逼迫孩子以自己的意志為人生方向,而理由是「為了你好。」

這些人真的都是所謂的高階層么?

這跟階層無關,只跟父母有關。

父母性格如此,他是人中龍鳳,會逼著子女子承父業,改日他落魄了,照樣會強迫子女照著自己的意志生存。

‖‖‖‖‖‖‖‖‖‖下面與問題無關,是一點回答相關的個人生活瑣事

評論有好多人說羨慕我的,也有說更喜歡自己家庭的方式的。

我覺得每種人和人交往的方式不同,淡如水是朋友,甘若醴也是朋友,舉案齊眉是夫妻,你儂我儂也是夫妻。

每個人的性格和需要都不一樣辣!

怎麼說呢,我一直有一件事特別感動。

我在高考前一直壓力很大,畢竟是人生的一個一個轉折點。我跟媽媽說,我說會不會我考不到想去的學校和專業,看不到想看的風景,最後跟很多人一樣一輩子都庸庸碌碌,結婚生孩子,最後就這麼過去了。

我媽媽跟我說,不會的,想做什麼就去做,有媽媽在,你永遠都有選擇。

當時的對話真的是這樣,我非常感動。

真的是媽媽的這句話,讓我之後的所有選擇都非常的寬廣。

我果然沒有考上理想的大學,但是結果並沒有讓我難以接受。

我去旅遊,就去了,我想碼字投稿,就去了,想買東西,自己攢錢,想學什麼,自己報班,我想回家走讀想考研想學一個根本沒有就業前景的專業甚至想以後出國交換,我這麼想了,就這麼去做了。

這是讓我感覺自己最幸福的一點。

我是單親家庭,一直跟麻麻生活,其實可以說是相依為命吧。

媽媽是大學生,生我很晚,她的半輩子像是一本小說,有時連我都覺得挺傳奇的,在他們那一輩絕對算是見多識廣的。

我覺得我不如媽媽,哪怕長大了也不如她。

其實我跟媽媽這樣有很多因素在,兩個人都是喜歡獨處愛好多的人,有時候又會特別想跟人交流,媽媽早年在國外受西方思想影響也挺大。所以家庭就變成了這樣的一種狀態吧。

我其實也會高興的時候衝到麻麻的房間跟她說我要抱抱嚶嚶嚶不抱抱我就不走了。

我媽媽有一次看新版水滸傳看到魯智深坐化,眼淚汪汪的來我屋,跟我說她知道後面是悲劇,不敢往下看了。

究竟好不好,見仁見智吧。


其實我不同意這個觀點。禮貌的淡薄和疏離只是作為一個外人、旁觀者看來是這樣,事實上並不一定。

先說為什麼會形成禮貌冷漠的表徵。

1.社會階層比較高的家庭,家庭成員之間的相互依賴性更小。這一點你可以理解為每一家庭成員的能量範圍都比較大,不用與其他家庭成員形成合力才能做一件事。因此,「同舟共濟」式的互動和協作比較少,所以看起來是禮貌的淡漠與疏離。比如說,普通家庭的人,你買個房子車子啊,可能會跟家人商量,很多事情都是這樣,因此與家庭成員的互動牢牢地建立在了現實生活的基礎之上。但社會階層較高的家庭,經濟實力也較好,這些問題可能他們根本用不著跟家人商量自己就去做了,這件事以及很多其他的事並沒有成為他們互動的因子。正是因為家庭成員能量都比較大,所以互相比較放心,對對方事務的關注關切就少了,而這種關注關切又是關係親密的推動因子。比如社會階層較高的家庭里,父親「不擔心也不怎麼關心」兒子,因為他知道兒子身上有足夠的錢,不會過得不好,這就夠了,隨便他怎麼折騰吧。兒子也「不擔心不關心」父親,因為他知道父親的事情,有一大群部下會為他解決。由此形成了禮貌淡漠的表徵。

2.社會階層較高的家庭,家庭成員與外部的利益關聯遠遠高於、多於與家庭成員內部的利益關聯。這種家庭的人往往有一定事業、成就。當他們與外部的朋友有更強更多的利益關聯時,那麼放在家庭內部的時間精力關注力自然就少了。當你有很多商業夥伴時,平時的聯絡,打點關係難道不會影響你跟家人在一起的時間嗎?相反,往往和外部世界處的不怎麼受歡迎的人,才把目光放在家庭內部。比如退休的幹部,曾經吃喝玩樂的部下不在,門前冷落鞍馬稀,才會把目光放在家庭內部。

再說看起來禮貌淡漠,不代表不親密。

禮貌淡漠,是因為沒有足夠重要的事情讓你看到他們親密的一面。很多事情彼此輕描淡寫間就已經解決完了,一兩句話的事,在他們看來就是很小的事,沒有必要搞得彼此都很在意很重視好像多大的事的樣子。比如,兒子找工作,位高權重的父親打個電話就解決了。可能兒子在說這件事時是很禮貌,然後父親很淡漠就解決了。讓人覺得關係禮貌淡漠,其實是因為這件小事情並不足夠能讓他們父子坐下來促膝長談。對普通家庭,那可能是全家的大事了。

我一個大學同學,她父親是市委書記,有一段時間我們在一起做事。當時我就覺得她跟她父親說話好有禮貌啊,簡直就像跟領導彙報工作一樣。後來,從一些小事中,我發現她父親其實特別關心她。禮貌冷漠或許只是外人看來罷了。


感覺大家把上層階級的家庭關係描述得太美好了。美好的一面肯定有,只有美好卻不全面。

前幾年我帶過一個小男孩,他來自社會地位較高的家庭,平時爸爸不在,家裡就媽媽和兩個保姆,但是媽媽不願帶孩子,嫌他煩,她親口對我們說:最好天天都上課,這樣我就輕鬆了。孩子也確實挺鬧騰的,絕對是大家口中的熊孩子,喜歡作惡,沒什麼道德感,6歲的他把3歲的小朋友推倒後用腳踩她的手,小妹妹哇哇大哭,老師問他為什麼?他說:她擋我路。

有天放學前最後一節是親子課,他爸爸也來了,看著比媽媽年紀大得多,我瞅了機會對孩子爸爸說,孩子很盼望爸爸,希望能和你多在一起,如果可以還是盡量陪陪孩子比較好。後來聽孩子說,爸爸第二天大早又走了,只在家待了一個晚上。

我起初以為只是個例,可是隨著時間過去,接觸到的孩子和家長越多,對不同階層家庭的關係越有比較清楚的認識。

首先,高社會地位的家庭成員都特別忙。

已不是謀生途徑的工作是事業也好,產業也罷,工作的父親或母親的責任很大,可能要面對的是好幾千的工人,好幾十人的管理層或董事會等等。客觀上壓縮了親子交流和互動的時間,孩子還小的時候沒有充裕的時間陪伴在身旁,等孩子長大後,更是難以彌補親子之情。

我有個小外甥,從小被父母送去私立幼兒園,住校的那種,一周回來一次一路上到高中,下半年就要出國了。他父親為人很是熱情幽默,但到孩子面前就有些彆扭,與童年時期父子相處時間太短有直接關係。

其次,不差錢的家庭有能力把孩子的教育交給外面。

有位家長很有意思,我和她講了孩子存在的不良傾向,希望她能多些心思在孩子身上,她的反饋卻是:有推薦的老師介紹給我嗎?錢不是問題。

抱著類似想法的家長不止一個,任何階層的家長,只要對教育沒什麼把握的都有。區別是低收入家庭會把希望寄托在孩子就讀的學校和老師身上,對老師說,我教不了全靠你了,而高收入家庭更傾向於給孩子請私教,或者送去機構學。

孩子身上的某些問題靠老師並不能解決,需要家庭的配合,甚至有些問題根源在家庭。不差錢的家庭因為不差錢,優勢是給孩子提供了多樣化的教育,劣勢是失去了與孩子一起解決問題的成就感,沒能促進家庭關係。

再次,有的高階層家庭的聯姻本質是利益交換,不免帶著算計。

描寫這種家庭的文藝作品非常多,不舉例了,就說個身邊的真實例子。二胎政策開不開放對這種家庭沒有影響,他們的孩子都是外籍,有位媽媽直言不諱地說:我就是喜歡二寶,二寶隨我姓,將來我娘家的財產都是他的,老大跟他爸姓,沒權利繼承。我問她:都是你的孩子,區別對待會不會影響大寶對你的感情?她說:我給他吃最好的用最好的,什麼都是最好的,他應該和其他孩子比,為什麼要和弟弟比。

當然這位是在遇到的家長中少見的公開談論未來家庭財產分割的,我也不知道其他家長的真實想法,說不定不同意的也大有人在。

最後,家庭關係不是死的,它是活的。

以家庭關係概念下包含的親子關係為例,嬰幼兒期與成年後的親子關係是一種『縱向』往『橫向』再往『縱向』變化的過程。孩子因為生活起居等多依賴父母,彼此之間是由父母到孩子的縱向關係,等孩子長大後,脫離了對父母的依賴,雙方的位置持平變成了橫向關係,等到父母老了後又要依附孩子時,又會變成由孩子到父母的縱向關係。這是客觀規律,不因為個人意志而改變。

在高社會地位的家庭中,孩子小時候對父母的依附更多體現在物質層面,原因前面講了,相處時間太短,而感情是需要時間維護的。因此他們會比較快地步入橫向關係階段,到父母年老時,由於經濟條件優越,不太需要子女承擔養老責任,進入縱向關係又十分緩慢。結果他們的家庭關係處在橫向階段更長,體現出一種疏離感。

說了這麼多,我個人的看法是:

1. 社會地位高的家庭在條件佔優的情況下,如果能注重家庭關係的維持,會對孩子的成長好上加好;社會地位低的家庭在條件缺失的情況下,如果能注重家庭關係的維持,會對孩子的成長起到彌補作用。

2. 家庭關係雖然不是幸福的決定因素,但家庭中成員關係疏遠與關係緊張比起來,沒有哪個一定就是好的。在社會高階層家庭中也存在關係緊張的情況,當矛盾激化的時候,他們通常多採取冷處理的方式,而且也不會告訴別人。

一點補充:沒想到有朋友認為列舉的只是有錢人不是社會較高階層。這麼說吧,我比較了解的家庭可以肯定不是暴發戶,也不是拆遷得利的市民階層,不太了解的家庭更不是,因為我們有個東西叫「家庭信息登記表」。。。


謝邀。因為他們自己本身就足夠強大啊!不需要抱團取暖啊!他們也有足夠的人脈啊!不需要那麼多的親戚圈啊!

類似的,每個省份或者大學的同鄉會老鄉會,參與的人也大部分是混得比較差的人。真正過得好的人,不會特別依賴同鄉會這種東西了。

另外,那些親戚關係近的,其實也不是感情深厚。也許背地裡恨得咬牙切齒,但是因為利益需要,不得不抱團取暖,不得不維持這親密無間的假象。

@張志鑫

贊同一個,對於我來說,親人的概念大概局限於我爸媽還有我爸媽的爸媽。

2 贊10 小時前


互聯網評論家劉潤曾提過一句話「你是希望員工深情凝視你,還是你們共同的遠方?」這句話可以套用到我們討論不同類型的家庭關係:你是希望你回家後與家人互相凝視,還是帶著家人一起凝視你們共同的遠方?

1. 【社交身份】

低階層的人往往只有兩種身份:在外的【工作身份】、回家的【家庭身份】。而高階層的人會在【工作】與【家庭】之間有一個【社交身份】。哪怕他不喜歡社交,但是他的【社交身份】始終存在,這個身份會讓他的心量寬廣。

工人下班以後和工友一起喝酒是社交,但是這只是休閑娛樂,不算拿著【社交身份】去見人。喝酒吹牛,不需要在意自己的形象(無論在外還是回家,都不是很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這種社交,與接下來的談的【社交身份】社交不是一個事。

一個醫院的院長、重點高校與重點高中校長、知名藝術家等,他們是有【社交身份】的,即使他們平時不怎麼出去喝酒吃飯等生活類社交,但是肯定會有出席行業研討會等工作類社交,見到更大的世界,於外界保持有活力的連接。他們與家人溝通的方式也不僅限於家庭內部吃飯旅遊,還可以讓家人加入進外面世界來,當和家人手挽手欣然看外面的世界時,保持對世界的謙卑,也需要注意自己的形象,在外人看來就是很有禮貌。

2.【be nice】

很多實習生剛去大公司實習,說得最多的詞是領導們都好nice。是不是真nice另說,但是表現得nice是基本素質。或者說,Be Nice與會寫PPT一樣屬於基本技能。如果你還想往上走,不nice是不可想像的(少數天才除外),這與人的本來性格無關。

高階層的人長年累月在外nice,天長日久,nice就宛若天生。對待家人時,習慣性nice實屬正常。

他們知道nice的重要性,教育孩子be nice也是必修課。然後,全家都nice 了~~

3.【實際距離】

這一點存在更高階層家庭里。一部分人,老婆孩子在美加澳新,自己在國內賺錢,一家人一年聚個幾次,見面自然禮貌疏離;一部分人是官員異地任職,老婆孩子在原地生活,見面頻次也不高。


講個身邊人的事:

A男,年齡將近四十,事業有成,身家上億,未婚未育;

他姐姐,比他大兩歲,接手父母的餐飲生意,身家上千萬,有一個女兒剛上大學,發現她前夫有小三後堅決離婚,但因為生意關係兩人仍是出雙入對。

他父母,退休老頭老太太,安度晚年,以前也操心A男的婚事,但過了一個密集的催促期之後基本不管了;他姐姐的事也不管,平時關心孫女比較多。

A男跟我講了這麼一個事,一次他姐姐找他借幾百萬,說去投資門面,A男沒有急著借錢,而是先去考察了門面的位置、人流量等,幫她姐姐算了比賬,前期投資、時間成本以及後期回收等,A男得出結論這個門面不值得投資,她姐姐覺得他說得有道理,就欣然接受了。

題主說的禮貌的淡薄和疏離,其實更多的是不依附和互相尊重,因為他們每個人都是獨立的,自身有比較大的選擇權,和對生活足夠的掌控力,其他的家庭成員更多的是對他們生活方式選擇的尊重。而在一個人需要其他家庭成員幫助的時候,他們也能夠提供足夠的資源,去幫助他做出最優選擇。

為什麼樊勝美類家庭感覺關係很緊密,但其實樊勝美想掙脫想逃離呢,因為他們一家人都像蝗蟲一樣吸附在她的身上,以吸食她過活。她背負著全家人的希望,她的精神壓力之大,以致於一丁點突如其來的變故都會像最後一根稻草把她壓垮。

想必農村的同學都聽過這樣的話吧:

1.
(對男孩)你要好好讀書走出去,以後這個家就靠你了;

2.
(對女孩)你別讀書了去打工吧,家裡負擔不起,把你弟弟/哥哥供出來。

看到了嗎,因為越身處底層,佔有的社會資源越少,一家人需要一種抱團生活的方式,子女成了父母改善生活的寄託,甚至會拿其中一個人去換取資源,舉個不太恰當的例子,很多重男輕女的地方,父母會把嫁女兒收到的彩禮拿來給哥哥/弟弟娶媳婦。

我也認識個土豪的女兒,姑娘讀書去了紐西蘭,就一直待在那邊,工作、全世界的玩,也到了結婚的年齡,雖然她爸經常勸她早點回國干點正事,找個靠譜男生結婚,但勸歸勸,基本也不限制她,隨著她去。

社會階層越高的人,對自己的要求越高,對別人的要求就越少。因為懂得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生活的權利,將心比心就會互相尊重;而越是社會底層,越要去控制他們能夠控制的人,讓自己活得更容易些。這些社會現象,都是人性使然啦。


某夜你看球賽到半夜,你媽過來敲你門,噓寒問暖:兒子你餓不餓啊,我煮碗面給你吃啊?

片刻後,你媽親手端著一碗熱氣騰騰的雞蛋面到你的面前:兒子別老熬夜,來,吃點墊墊肚子。

而題主你所謂的高階級的人家裡,可能是這麼做的:張阿姨,思聰最近辛苦,晚上做碗燕窩粥給他。

片刻後,張阿姨把粥端到了思聰面前。


可能生活的階級越高,越明白「把更多時間精力放到自己身上」的重要性吧。禮貌的疏離不叫冷漠,叫能夠剋制自己不對他人的生活指手畫腳。

我猜的…畢竟我見過的所有中國家庭都沒有禮貌的淡漠和疏離…


作為出差狗,坐飛機時這種感受尤其強烈。

身邊如果是穿著打扮都更感覺「階級高」一些的一家人帶著小朋友。

兒子:「媽媽我要抱抱。」

媽媽低聲呵斥:」這是公眾場所,不許胡鬧。保持安靜。「

兒子默不作聲。

好淡漠的關係。。

如果是稍微鄉土氣息重些的家庭帶著小朋友。

兒子」媽媽我要抱抱「

媽媽:」來抱抱,媽媽給你唱歌聽,葫蘆娃,葫蘆娃。。「

兒子:」媽媽我想回家。「

媽媽:」一會就到家了,媽媽喂你吃飯飯,咱們一起吃肉肉好不好。「

兒子大哭

媽媽:」不哭不哭,來媽媽給你吃奶奶。「

孩他爸:」服務員!有沒有牛奶!我孩子想喝奶!「

孩他媽:」你別叫那麼大聲,人家是空姐。「

兒子(站在座位上開始跳舞)「媽媽,喝牛奶。」

一家人在飛機上其樂融融,好似在自家炕頭

。。。。。。。

都是真事兒。。那龜孫子後來噴了我一身奶。


其實,無論是家庭,還是社會生活,分寸感的掌控都是極難的事情。

既非肆意干涉子女私生活,又非人情淡薄,中道很難。

窮人或普通人的家庭,很大的壓力與焦慮都來自於金錢。

諸如還房貸,學區房,擇校都是重大挑戰;還有職場危機,中年危機……

父母所承受的社會壓力帶來的心理壓力,不會不傳達給子女,因此,普通人家庭都或多或少有因對未來無法預期的焦慮感。

即使有好想法,也很難實現。

反之,有錢人或高階人士,普通人可以輕易把自己的想法具體化,哪怕是在普通人看來不切實際的夢想,也可實現之。

孩子還未出世,以後住什麼樣的房子、上什麼樣的大學等等,具體的目標都可一一明確。

養育子女,亦不求所謂孝的回報。

這種從容感,更可給子女一種寬鬆自由的氛圍。

這樣,子女仿照父母的榜樣,

很早就可自行設立人生目標,包括財務目標在內的人生規劃,然後對自己一生所追求和想達成的目標進行分解,哪怕在外人看來幼稚的夢想,亦可逐步實現之。

這樣的人或家庭,有一種特有的,不為外部力量所左右的自信之所在。

如此以來,強大自信心而生的特立獨行就被理解為不近人情或疏離了

人類如此,其它社會性動物也如此,比如狗

越是高階的犬只,往往越平和,越大膽,沒有敵意,對人親近;而低階犬只,往往焦慮不安,也更容易誘發恐懼性攻擊行為。

再補充一點,

高階低階更多是心態,成熟的心態

而不僅僅是目前的社會地位/經濟水平,例證可參看文革後,改革開放前期,原本強制平均化的中國家庭的急劇分化

很多普通家庭的所謂愛,都是以一種無孔不入,無微不至的所謂關懷的面目,將父母輩的不成熟的焦慮感,投射到了子女身上;

還有不必要的內疚情緒,亦投身到子女身上;

子女輩變得膽小,無主見,順服,很容易焦慮不安,稍微享受一些就有了負罪感,強迫症般追求金錢或短期利益,……

總之,

終生的窮人心態的負面影響。

就家庭關係的淡薄,以上是正面積極的角度,

下面再從負面消極角度,或者說現實生活的暗黑角度談談——

俗話說,男人有錢就變壞~~

這個角度就是婚姻的忠貞與婚外情。

窮人家為雞毛蒜皮吵吵鬧鬧,因為窮,沒錢,有賊心,沒賊膽,有些敏感/危險的話題反而能夠擺開了談,

反之,越是高階者,越是普遍有婚外情,包小三小四,夫妻各自的情人。

因為婚姻關係更多被社會角度,等級地位,經濟利益的糾纏之考量所權衡,離婚成為不可能。

因此,在現實生活里,已經沒感情的夫妻,死胖子vs.黃臉婆,維繫著一種故意視而不見的體面婚姻。比如,在這種婚姻中,你疑心對方,就是一種挑釁;假如真的揭穿,僅僅作風問題,那損失就不是金錢所能衡量的了。

彬彬有禮與疏離,就是一種自我保護。

在這種家庭里,稍微危險些的話題都會絕口不談,小三與黃臉婆的和平共處,後者也當什麼都沒發生;

這種負面影響,對孩子的影響,尤其是女孩子,同樣深遠。


私以為 適當的淡薄疏離 是教養的體現。

另外 所謂的「高階級」父母的受教育程度普遍高一些 也更願意學習正確的親子教育方式

我見過跟媽媽像姐妹一樣的妹子 整個人散發著自信的光芒 人活潑大方 很是吸引青春期的男生

她談戀愛會告訴家裡 還給她媽看男生照片 每天間食的時候她媽會給兩個人送晚飯

我們同一個寢室 卧談會很頻繁 避孕啊疾病預防啊等等生理知識都是她教的 (我第一次聽說宮頸癌疫苗就是通過她 我聽都沒聽過 她媽媽早帶她出去打完了)。我最佩服她媽媽的一點是 她媽媽教女兒很多我當時覺得臉紅心跳的內容 大致就是「性是因為愛 不是要挾或者獎勵對方的籌碼。 青春期的性 若有則必須做好安全措施 若沒有則可以避免balabala等麻煩 選擇權在女兒自己(有了溝通以後 她選擇等自己心裡更加成熟後再進行這一步)」

班裡還有個妹子 算是個極端

一個男生喜歡她 給她寫情書 她看了立馬交給老師了(……) 然後老師批評了男同學 後來不知怎麼她媽找到學校了 把她領到校長辦公室 要求老師嚴厲看管自己的女兒 不能和任何男生有任何接觸 「我們xx是要考清北的 可不能讓xxx耽誤了」原話……並要求她向老師校長保證不會犯錯誤 據說還各種騷擾了男生父母……然後沒收了她的手機 校也不住了 每天她爸爸媽媽輪流接送上下課……

後來這女生變得很糟糕 有次自習 教室里很安靜 突然聽到嘩嘩嘩筆尖劃紙的聲音 特別大 是她在草紙本上劃 拚命地劃 半本的紙 透了 就劃在課桌上……

後來 當然沒考上清北 不過也不差 是個還行的一本 可她媽不讓念……

再後來 假期去外地治病 抑鬱症

再再後來 她復讀了 我們這些人就斷了聯繫 聽說還是沒考上清北 不過靠她以死相逼 還是沒有復讀 去上大學了。(我們那有個復讀8次考上清華的傳奇人物 可能她媽的執念來自於這)

再再再後來通過微信群又加上了好友 但沒聊過天 看她總換頭像 人也變漂亮了 原來她笑起來那麼好看。


我爸985碩士,年薪很高很高。

每次我跟他講話,他都會停頓一下,問「你是不是在頂撞我?」

再補個:

「你去哪留學?」

「美國。」

「你是去哪留學?」

「美國」

「你是去美國留學吧?」

「是。」

「誒你是去哪留學?」

「。。。」

「你怎麼不說話啊?我在跟你溝通,你不說話我們怎麼交流,然後到時候又說我不關心你。」

每次很愛問問題,問完就忘,然後下次繼續問。


看一下陳志武的《金融的邏輯》吧。裡面有提到中國傳統家庭里的利益紐帶關係。

「高階級」家庭的父母恰好大部分受教育程度較高、思想相對更超前,所以「傳統家庭意識」沒有那麼牢不可破,於是在處理「家事」方面也許沒有那麼多假熱情真功利。

我用了很多模糊的詞,如「也許」「較」,那是因為「高階級」並不是高大全的。

--- --- ---

其實身邊官富二代的職業發展很多都受父母干預---當然了,大部分官富二代其實骨子裡是樂於接受這種「干預」的。

這些父母的「干預」顯得「疏離」「冷淡」是因為錢既沒有溫度也不聒噪。


果然變成了有錢人什麼都是對!這種問題也能扯到尊重獨立人格和思維,合理把握與人相處的人際關係,理想的家庭關係,是尊重,是理解,是信任,牙齒都酸掉了。

越是階層高的家庭,關係就越是禮貌的淡薄和疏離!這個判斷有一半是對的。

之所以會疏離,其實很簡單,就是因為大家都太忙了!一般家庭的家庭成員也忙,但是多數屬於被迫的瞎忙。根本原因就在於,人一旦有錢有地位有名氣了,會發現很多比起家庭生活有意思有意義有趣得多的事情可以做!

父親一般是事業主心骨,忙著應酬,忙著接待,忙著賺錢,忙著維護關係,忙著自己玩,哪有功夫天天打罵孩子呢?公司的幾百個員工都罵過不來。

母親如果是事業型,比照父親,就算是家庭主婦,忙著打麻將,忙著買包包買衣服,忙著做美容,忙著轉發朋友圈的心靈雞湯,忙著旅遊,忙著跟自己一幫姐妹一起八卦。哪有空管孩子啊!

祖父祖母外公外婆一般都是退休了,忙著老年協會的活動,忙著旅遊,忙著養生,忙著夕陽紅,忙著跳老年舞和尋找第二春。好不容易歇下來了,哪有空幫你帶孩子?

禮貌的淡薄?這個不一定,關鍵的選擇照樣插一腳,去哪上學,報考什麼學校,學什麼專業,找什麼工作,以後找什麼人結婚等等,每到關鍵時候,他們就出現了,並且強烈干預,因為這個孩子對於他們來說更像是利益共同體,說的更殘酷一點,更像籌碼!


高級鬥爭都是千里外甩導彈

低級鬥爭才能看到肩並肩衝鋒


表面上的親近和物理上的親近,不代表實質上的親近和心理上的親近。

我見過很多家庭,整天吵架,因為一點點可以馬上解決的小事吵架,如果你覺得這樣也叫作親密,那我能夠理解為什麼階級越高的家庭越是喜歡疏遠了。他們只是不喜歡這樣無謂的爭吵。

而且,題主對於階級較低的階層了解也不是很多。

據我所知,階級越低的階層,越是容易陷入忙忙碌碌的生活方式,每天為了生活忙於生計,根本沒空去管理什麼家庭關係。有時候即使忽然頭腦開竅想到一個好方法和家人搞好關係,也沒有時間去處理,因為工作太忙了。

很多時候,一家人連聚在一起吃一下飯的時間都沒有,且不說留守兒童這種極端情況一年才見幾次面的家庭,很多普通的階級低的家庭,也是因為工作原因,導致一家人一個月才能夠一起吃一頓飯的。

比如倒夜班的工人,有時候自己回家的時候家人已經睡著了,自己睡覺的時候家人剛起床開始工作。

還有一些在外讀書的學生,有時候為了省錢,估計一年也回不了幾次家。

更別說在外打工的年輕人,和家人見面的時間更加是少之又少。一些打工的人為了省錢,甚至連電話也很少打——當然,家庭關係不怎麼好也是一點。

我上大學以前,我就沒聽過我的家人和別人打電話聊天。畢竟電話費也是錢啊。煲電話粥這種事情,我家裡幾乎沒發生過。最近我媽買了手機,玩微信不花錢——準確的說是看起來不花錢,心理比較好受,所以明天都在微信群和同學聊天,聊很久。其實之前不是不想聊天,而是電話粥也需要錢,也需要時間,沒時間沒錢啊。

相比之下,階層越高的家庭越是有時間、精力、智慧和方法去處理家庭關係。我不是說一定處理得好,我是說,假設其他條件都相同的條件下,階層越高,搞好家庭關係的機會肯定是越大的。

比如我和我爸的關係就不怎麼好,一來我不懂得怎麼去解決,二來我沒有那個毅力去解決,三來他根本不肯配合我。我經過多次思考和實踐,覺得他似乎把我和他之間的吵架認為是一種父子間的溝通,這種思維歸根究底就是他根本連正常人之間的相處方式也不懂,我很難取和他相處啊。

現在我幾乎不和他說話,見面也少了,說話少了,吵架也就少了。好處是我媽終於不用為我們兩人之間的吵架而煩心了。這點很好。

回來。

為什麼社會階級越高,反而越親近呢?

一來,社會階級越高的家庭,物質財富比較充裕,利益衝突比較少,更加容易和諧相處。

有人也許覺得電視劇裡面的家庭內的爭權奪勢是有錢階級的特權。

說這些話,我想你應該不知道一些農村家庭為了幾塊地、幾間屋子真刀真槍地打得頭破血流的事情。

農村人分家比起城市人分家更加地緊張、嚴峻,畢竟少了幾塊地,那就是以後吃飯吃不飽的問題,那也是個法律也難以管束的地方,兩兄弟為了爭家產打架,或者什麼宅基地、菜地、農田問題,很多人都無法介入,甚至是法官。

二來,社會階級越高,受到的教育水平也比較高,很多待人接物的方法和道理從小耳濡目染,所以更加懂得和諧相處。

以我的見聞來看,越是高級的管理人員,應對突發事件的時候越是懂得怎麼進行危機處理,越是小保安小職員,遇到突發事件就容易措手不及。

我之前在某個商場,看到了一個突發事件,保安面對這種突發事件,面紅耳赤,不知所措,幾乎要打人。

我這裡沒有歧視誰的智商的意思,但是從小就被教育要多動腦,而且能夠擁有各種解決突發事件方法的人,往往遇到突發事件的時候更加從容不迫。

我也不是說社會階級低的家庭就一定不和諧,但是相對來說,社會階級越高,越是能夠去有空、有腦去應對、思考怎麼解決家庭關係和家庭問題。

我自己見過的社會階級也不是很多,也不是很高。不用想什麼王思聰之類的,我根本接觸不了那麼高階級的人。我只是說,在一定範圍內,我這個理論是正確的。

以社會階級來說,我應該算是沒錢的那一類。我遇到過、聽到過和親身經歷過很多大大小小的家庭問題,很多問題我覺得一開始根本沒必要發生,發生後也能夠儘快解決,但是,一想到這些糟糕的家庭問題是由誰處理的,我就明白為什麼這些問題總是那麼難以解決。

家庭問題的實質是當事人的社會閱歷、方法、知識、執行力和金錢、時間上的問題。

我舉個栗子,前幾天,我去買東西,糧油店的老闆罵他的女兒,算錯數了,沒了幾塊錢。

這件事有很多解決方法,也存在很多問題。

第一個問題就是糧油店賺的錢太少了,以至於哪怕是幾塊錢都要爭吵。稍微有錢點,就不至於這樣了。

第二個問題,是人際交往的問題。糧油店雖然每次只賺幾塊錢,但是不至於真的為這幾塊錢而生氣,第二個問題是糧油店老闆不懂得一個「容忍」。對於小錯誤是可以容忍的,起碼幾塊錢的小錯誤可以容忍。真的要罵,起碼也得到幾十塊幾百塊的級別。我見過很多人,因為一點點小錯就對子女和他人破口大罵、大聲責備,這樣的處世原則,歸根究底就是不懂得顧及他人感受。越是社會階級高的階層,越是懂得在人際交往上的容忍和寬恕。

我見過的社會階級越低的人,越是無法容忍自己的小孩、家人的各種小錯誤,無論多小的錯誤都要上綱上線來責備,還美其名曰為你好。這種問題的原因我有過幾種猜想,不過在階級越高的人身上,真的是越容易去容忍一些小錯誤。

第三個問題,是教育問題。數學算不好,很大程度是學習不好。然而,階級越低的家庭,越是難以在教育上加以投入,無論是時間和金錢都做不到。即使自己教孩子小學數學,也很難有時間去做。這也是一大問題。

——

其實,很多時候,一些人的所謂人際交往的問題,並不是真的人際交往的問題,而是自身實力和技術上的問題。

舉個例子,我就很少看到一些成績好、身體棒、朋友多的人怨天怨地,反而是這個那個做不好的人容易埋怨父母和他人,反過來,一些這樣那樣做不好的家長也喜歡責備孩子、拿孩子出氣。

這個是自身實力有關。社會階級越高的家庭,他們從小接受良好的教育,很多事情都懂得怎麼做,也做得非常好,自然也就自身實力強,不容易去埋怨他人了。

——


推薦閱讀:

普通人憑努力就可以邁向更高階層嗎?
藏族人不能跟漢族一起吃飯嗎?

TAG:家庭關係 | 親子關係 | 獨立人格 | 帶有假設的問題 | 社會階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