苻堅為何不稱帝?


另一個回答,怎麼說呢,結論是對的,但論證是不完全正確的

苻堅稱大秦天王確實是因為其帝位得之不正,但這個不正是針對苻生而言的

苻堅去帝號而取天王是有一定歷史淵源的

因為苻堅上位的時局和形勢都與當初石虎類似

石虎正是去帝號、稱天王,有先例可循

苻堅稱天王就是因為內外局勢不穩

五公作亂於內,慕容鮮卑虎視於外,去帝號以示謙卑

=====我是分割線=====

天王的淵源:

單于貶值→復興大漢→大漢天王→大趙天王→大秦天王

=====我是分割線=====

我們知道,自始皇帝和漢高以降,都是以皇帝為至尊的

而與中原帝國相抗衡的北方草原則是強大的匈奴,其最高首領為單于

但被漢帝國數代大規模打擊後,南匈奴內附當帶路黨,北匈奴從歷史消失,單于這個原來屬於大漠草原支配者的稱號也開始貶值了

強大的匈奴完蛋了,以致連一些非匈奴族裔首領也可以堂而皇之的自稱單于了

後漢末年的時候,本初立狗腿子烏桓大人蹋頓為單于

河東裴氏的裴潛出鎮代郡的時候,那邊居然有三個單于

隨著大白蓮花司馬宣王的子孫們開始從宮廷政變上升到全面內戰

在把晉廷的精兵良將火拚的差不多了後,開始引胡族參戰

大攪屎棍王浚引鮮卑烏桓進攻鎮鄴城的成都王司馬穎

司馬穎的狗腿子內附五部匈奴的首領劉淵覺得晉室昏聵,於是趁機起兵獨立了

既然單于已經貶值了,那麼復呼韓邪之業對劉淵的吸引力就沒那麼大

也由於劉淵的漢文化水平實在是太高了,他選擇「復興大漢」,獨立當年稱漢王,五年後稱皇帝——完全克隆漢高祖劉邦的行為

雖然這種假冒偽劣的大漢很快就扯下了大旗,但一個更響亮的稱號出現了:大漢天王!

靳准以外戚進,屠光了在平陽劉氏宗族,打出了大漢天王這樣的口號,然後身死族滅

然而他為什麼要稱自己的天王,這就不得而知了,只確定這是第一個天王

靳准被平定後,兩趙對立,羯人石勒攻滅前趙,統一北方

石勒數次拒絕了石虎、張賓、程遐等人的上疏,僅從趙王升級到了大趙天王

石勒僅稱天王而不稱皇帝,原因不詳,因為後趙的地盤已經足夠大了,他的功業也足夠了

也許是因為其以胡族為國人的自尊,不想接受中原皇帝稱號。但群臣「固請,以名位不正,宜即尊號」,石勒最終還是稱皇帝了

石勒死後,石虎沒過多久就廢了石弘,群臣勸石虎稱尊,然而石虎不敢稱皇帝,僅稱趙天王

這是因為石虎得位不正,他不但要面對石勒諸子及其擁護者這些明面或者潛在的敵人

還要安撫跟他不一條心但勢力強橫的羌人領袖姚弋仲、氐人領袖蒲洪

而他精通經學文化的漢人士族們,就為石虎稱天王而非皇帝尋找到了理論依據,所謂「殷周之制」

(順便吐槽後趙政權里的士族們真很是顯赫:河東裴憲、滎陽鄭系、穎川荀綽、北地傅暢、中山劉群、清河崔悅、范陽盧諶,都終至大位。門第上只有中山劉氏不算是第一流高門,可劉群是劉琨兒子)

石虎在死前終於稱帝,可能是為了給後代一個名正言順的皇帝位,然而隨著石虎死,冉閔殺光了養大他的石氏,不久又被慕容鮮卑攻滅

慕容鮮卑長期與後趙對峙,對天王稱號自然相當熟悉,所以最後給冉閔謚號武悼天王

冉閔之亂時,羌人、氐人都返回關中故土,氐人領袖苻健擊敗了佔據長安的京兆杜氏之杜洪佔領長安,自稱天王

後再稱帝,死後其子苻生即帝位,擊敗了羌人領袖姚襄,但苻生試圖集權的手段太過昏暴,殺伐過重,終被其堂弟苻堅所殺

苻堅此時的情況就和當年石虎極為類似,弒君掌握大權,得位不正,內有苻生幾個弟弟手握重兵,外有慕容鮮卑虎視眈眈

所以苻堅也需表示謙遜,去帝號、稱大秦天王,以示謙卑

至於苻堅最後也沒有即皇帝位,自然是苻天王志圖遠大,想消滅江左的東晉後再稱皇帝,成為真正的華夷共主了


正好最近在翻看一些與淝水之戰有關的資料,對苻堅有一些皮毛性的了解,冒昧回答一下這個問題。感謝 @慕有鐵的認可和邀請。

@伶濛 已經對這個問題做了很好的回答,並梳理了「天王」稱號稱的演變,接下來我畫蛇添足一下,如果有錯誤,請各位歷史大V輕拿輕放。

「天王」這個詞,早在商周時代就有,意思其實就是天子,只是不常用,比如曹丕就曾經被大臣稱為「天王」。進入十六國時代之後,它才漸漸流行起來,被一些胡人君主作為尊號。據陝西師範大學吳洪琳教授統計,用過天王尊號的胡人政權有七個:北燕、後涼、大夏、後趙、前秦、後秦、後燕。準確地說,應該是八個,還有一個靳准建立的短命政權。

五胡是從哪裡來的呢?如同我們所知道的那樣,他們是從塞外遷來的,這種遷移早在漢朝就開始了。所謂五胡亂華,並不是幾次戰爭導致的結果,而是長期積累的移民問題的總爆發,在中央朝廷足夠強勢的前提下,移民不敢鬧事,鬧出事也成不了多大的氣候,可是一旦朝廷垮台,麻煩就大了;而且,五胡並不是「單純的蠻夷」,而是「漢化的蠻夷」。

西晉末年,因為八王之亂,五胡終於等到了翻江倒海的機會,一窩蜂似的搶著開國。名不正言不順,既然要開國,當然要立個名頭,可是這個名頭應該是什麼呢?換句話說,你是要稱王,還是要稱帝?

匈奴人劉淵率先做出了解答。

雖說五胡都是經過漢化處理的,但他們的根脈畢竟在塞外。起事初期,匈奴的「遺老遺少」認為劉淵應該稱大單于,復興呼韓邪單于的大業,但他們沒有意識到一個問題——大單于稱號已經貶職了。

漢代之前,大單于在塞外是個很尊貴的稱號,相當於華夏世界裡的皇帝,然而漢武帝登基之後,經過中原政權的一系列打擊,曾經稱雄塞外的匈奴被打趴了,所以陳壽甚至懶得給匈奴作傳。毫不意外,大單于的身價自然會跟著暴跌。

劉淵起初接受了遺老遺少的意見,但是在稱大單于同年,他就拋棄了大單于的稱號,改稱漢王,並在五年後改稱皇帝。

熟悉秦漢歷史的朋友們一定看出來了,劉淵走的這條路——先稱漢王,再稱皇帝——當年有人走過,那個人就是劉邦。劉淵之所以走老路,主要是因為他是個漢化程度很高的「匈奸」,對復興呼韓邪單于的大業根本沒興趣,想做的是華夏世界的帝王。

劉淵死後,劉和繼位;不久,劉聰殺劉和自立;劉聰死後,劉桀繼位;不久,靳准發動政變,誅殺劉氏宗親,向東晉稱臣,廢除皇帝尊號,自稱漢天王。十六國時代第一個稱天王的人,就這樣忽然冒出來了。

如前所說,天王一詞早在商周時代就有,意思其實就是天子。不過,靳准所用的「天王」稱號,與商周時代的「天王」稱號應該不是一回事。因為靳准發動政變之後,對東晉俯首稱臣。這邊自降為臣,那邊卻用了一個與東晉皇帝平起平坐的尊號,這得是多傻的人才能幹出來的事。靳准可是搞政變的人,腦子不至於這麼秀逗。

愚見以為,靳准稱天王是一個兩邊取巧的策略。

其一,按照華夏世界的禮制,王的檔次比皇帝低。

其二,北方的游牧民族和漁獵民族(包括匈奴、羯人、鮮卑人)有歷史悠久的崇天情結,在他們的世界觀里,天是至高無上的。秦漢時代的塞外民族是這樣,兩晉南北朝時代依然如此,比如宇文氏乾脆把天當成了姓(鮮卑語中,宇的意思是天,文的意思是君)。

把這兩點結合起來,我們大概就能推測到靳准以天王為尊號的用意了——「王」是針對東晉的,意思是從此以後我就是你的臣;「天」是針對匈奴人的,意思是我以後就是你們的天。即,靳准所用的天王,是一個同時兼顧到華、戎的尊號,既讓自己在東晉面前彎了腰,也讓自己在匈奴人當中拔了尖。

靳准叛亂被劉曜平定之後,前趙和後趙開始了長年累月的廝殺。328年,趙王石勒擊敗前趙皇帝劉曜,成為北中國的霸主。330年,群臣勸進,請石勒稱帝。石勒拒絕,只稱天王,七個月之後才稱帝。

為什麼石勒在這七個月的時間裡不稱帝呢?沒有明確的記載,依然只能靠猜。

石勒雖然沒有像靳准那樣對東晉稱臣,但他曾經做過前趙帝國的臣,按照華夏世界的忠奸觀念,他消滅劉氏可以說是背棄故主,這可不是什麼光彩的事。以此而言,石勒拒絕稱帝,或許是為了以這種「謙虛」的方式掩人耳目,讓吃相不那麼難看。但這隻能解釋他為什麼沒有急於稱帝,並不能解釋他為什麼稱天王。換而言之,他為什麼不稱地王、火王、水王......而偏偏稱天王呢?

石勒曾經「號胡為國人」,「製法令甚嚴,諱胡尤峻」。結合另外一些相關記載來看,在他心中,胡人的分量比晉人更重。由此,我們可以冒昧地揣測一下——石勒稱天王,是為了通過對天的尊崇,迎合胡人的崇天情結,變相地拔高「國人」的社會地位,鞏固自己在「國人」心中的權威形象。

石勒死後,太子石弘繼位,尊號為皇帝。不久,石弘被石虎廢黜。

石虎並不是石勒的欽定繼承人,帝位來得不正當,既得鎮壓明面上的敵對勢力,還得安撫暗地裡的反對勢力。所以,把持朝政之後,他不敢貿然稱帝,而是改稱天王,直到十多年之後,勢力穩固的時候,他才正式稱帝。

關於石虎稱天王的淵源和過程,歷史記載明明白白——

於是依殷周之制,以咸康三年(337)僭稱大趙天王,即位於南郊,大赦殊死已下。追尊祖邪為武皇帝,父寇覓為太宗孝皇帝。立其鄭氏為天王皇后,以子邃為天王皇太子。親王皆貶封郡公,籓王為縣侯,百官封署各有差。

石勒稱天王的時候,曾經分封宗室子弟為王,允許存在多王。石虎不一樣,他只允許自己稱王,把原來的親王全貶為公,藩王全貶為侯,立妻鄭氏為天王皇后,立子石邃為天王皇太子。對此,胡三省狠狠吐了一把槽,說天王皇后、天王皇太子的稱號真是滑稽。滑稽歸滑稽,但是我們可以看到,石虎確實是遵循華夏古制行事。

季龍時疾瘳,以永和五年(349)僭即皇帝位於南郊,大赦境內,建元曰太寧。百官增位一等,諸子進爵郡王。

看,石虎晚年稱帝的時候,又把諸子的爵位恢復為王了。這同樣是他遵循華夏古制行事的一個例證。此後的一些胡人君主稱天王的時候,往往會貶原先的親王為公侯,其實就是以石虎為藍本,照葫蘆畫瓢。

至於苻堅,就不用多說了,因為苻堅與石虎一樣,同樣是以下克上的方式上位,同樣面臨著不穩定的國內局勢。當然,殘暴的石虎給苻堅提鞋都不配。

=========================================

說到這裡吧,其實天王這個稱號很有意思,把它理清楚的話,基本上也就明白十六國是怎麼回事了。更多關於天王的資料,可以參考下列論著:吳芳佳,《兼華戎之美:十六國天王名號考論》;吳洪琳,《王、天王、皇帝——十六國時期各政權首領名號研究》;古正美,《東南亞的天王傳統與後趙時代的天王傳統》(這篇論文不太靠譜,然而腦洞大);谷川道雄著、李濟滄譯,《隋唐帝國形成史論》第三章。

=========================================

最後是不知羞恥的廣告時間,微信公眾號:閱過邊界


也許對當時晉朝仍然殘存著些許敬畏,雖然西晉的覆滅使得北中國陷入了群胡爭雄的格局,但是東晉的存在一直都是五胡心中的陰影。

不同於南宋的苟安,東晉南渡以後對北伐的熱情一直沒有平息。

你說權臣藉此積攢軍功也罷,爭權奪利也罷,但不可否認,東晉的軍事行動大大震懾了北方胡人。

晉室南渡時,東晉能控制的只有長江中下游,但隨著祖狄北伐,使得胡人一度退回河北,而當桓溫執政時不僅收復四川,甚至進逼關中,這種銳意進取是後世南宋遠不能及的。連聲名赫赫的慕容氏也曾名義上稱臣作為東晉的盟友,前燕也幾乎被桓溫伐滅,因此即便苻堅統一北方,也還是對東晉有著別樣的看法,至少不會心存蔑視,即便想稱帝也希望將這個正統徹底毀滅才進行。


下面有位好搞笑,把天子和皇帝混為一談了。周天子稱帝了么?中國第一位皇帝是誰這是小學生都知道的事實。


這個少數民族的人不知道皇帝之尊,滅亡是可期的。


苻堅自稱大秦天王而不稱帝是有原因的。

苻堅因苻法為長,欲推兄長為帝;而苻法深知自己為庶出,不能令宗族眾人心服,執意與群臣共推弟弟苻堅為秦王。

總而言之,苻堅只稱天王而不稱帝,是因為這帝位來路不正的緣故。

個人意見,僅供參考。


為什麼這問題底下這麼多胡說八道的,天王和天子是一個意思,根本就是同義詞,天王就是皇帝,從東周就開始了,難道你們看《春秋》的時候沒見過「天王正月」?

《春秋·昭公二十六年》:「天王入於成周。

《國語·吳語》:「敢使下臣盡辭,唯天王秉利度義焉。

這種問題,百度上就有答案,沒必要再來問了。


推薦閱讀:

列寧真的是德國間諜嗎?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只「打天下」而不「坐江山」的人物?
名人和人民,究竟誰才是歷史真正的推動者?
如何評價「世界奇蹟」腓特烈二世?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 中國古代歷史 | 歷史人物 | 五胡十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