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不良資產證券化中,為何不與部分優質資產一起打包?
5月19日晚重啟銀行不良資產證券化。之前看書時了解到1989-1994年美國重整回收機構RTC也曾通過ABS的方式處置大批不良資產,但是將不良與優質資產一同打包,更具有吸引力。求問為何我國不良ABS的資產池不納入些優質資產,讓產品更好看一些?
簡單說就是,沒有動力。現實中,優質資產包搭配較差資產是比較常見的,反之很少。
從根本上講,國內銀行將表內資產拿出來做ABS天然缺乏動力,一是來自於資金投放壓力,當前特別明顯,缺資產更甚於缺資金,表內的生息資產一旦轉出去,很難補充,要知道現金除了貶值之外,並無價值;二是相比ABS而言,銀行並不缺乏更加便捷的資產盤活手段,只是ABS更加標準化更加透明,且可滿足一定政績要求。其實銀監會早就推出了銀行間信貸資產轉讓平台,方便的多。
不良資產ABS,如果是基於真正市場化的行為,是各方充分博弈的過程,比較考驗專業評估能力以及後續的管理處置能力。現在還達不到,有個發展的過程。對於銀行而言,不良資產轉讓並不是什麼迫在眉睫生死攸關的大事,搭配優質資產,在當前環境下,真是想想都肉疼。不恰當的比喻,好比有人賣二手車搭送全新幻影一樣。
不良資產這麼好的東西為什麼要加入優質資產這種辣雞?
額,一般來說,見過買煙送火柴的,沒見過買火柴送煙的。
您好,請問您是賣女孩的小火柴嗎?
優質資產打包做ABS意味著要找其他資產來補,不然資產規模會下降,而中國的銀行相對還是比較看中資產規模,一般情況下不會主動去壓降。優質資產出表一般是因為監管方面有要求,例如存貸比、資本充足率之類的需要達標。而且其實資產出表有比較多的渠道,沒必要非搞ABS。
可以負責任的告訴你,目前我國的不良證券化,就是個上級任務,只給大行批了試點,為做而做,主要達到摸索的目的。
然後你想的其實是對的,在目前我國發出來不良里,其實都很「良」;
首先,根據你想說的「不良」的定義,指的是表上的五級分類里正常類後面的四類,舉例來說,很多例如」關注「類的資產,回收率其實非常高,甚至高過」正常類「(因為部分正常類的風險還沒有顯現出來)。所以,在目前的情況下,銀行總行願意做,因為完成任務,降表內的不良率;分行不願意做,因為資產在分行手裡,按照賬面出售,實際上是賤賣了;投資人願意買,因為最早的幾個包就是拿來示範的,實際上質量都非常好,次級都能賣掉因為收益率很高。未來不良證券化的發展,核心是形成公允的定價,可以把風險和收益的情況客觀清晰的描述出來。」良「是」良「的價,」良+不良「是」良+不良「的價,」不良「是」不良「的價。定價,是市場化交易的核心。其實資產證券化的目的就是幫助消化不良資產的…添加多少良性資產是取決於當下市場的認購能力。
加良性資產進去玩,其核心任務還是消化不良資產
等市場正常了,資產證券化就正常了。
在當下經濟不景氣,貨幣寬鬆,低利率甚至負利率的情況下,債權與股權市場「博傻」的屬性會越來越明顯。簡單點說,我手裡一坨垃圾,但我知道加點料就有人用更高價格來買這坨垃圾…幹啥還要使勁地加料。
所以,用偉人的話說:資產證券化是好的。現階段市場環境下搞資產證券化,與其他金融工具一樣,解決不了根本的問題。雖然現在搞資產證券化會崩,但等經濟好了,資產證券化還要繼續搞。
不過,現在有個神奇的例外!
在我黨高瞻遠矚地領導下,聯通竟然把話費業務放進去玩!
我瞬間腦補出了聯通負責人一臉蛋疼的表情…
搞資產證券化么,黨要我們做表率…
卧槽!放話費業務!…
這不是送么
手裡拿一坨錢幹什麼呢?
花不出去,仕途堪憂??首先優質資產這個定義是不明確的,在不良債權裡面,也有優質資產和劣質資產。銀行在不良資產出表過程中,一般都是處置五級貸款中的後三種,前兩種貸款一般不會出表。基於不良資產包的ABS,產品評級如何,通常其出表價格、現金流水平、產品結構、內外部增信都是比較關鍵的決定因素,資產包的內容倒是影響不大的。所以也不一定非要裝入所謂的優質資產,當然,如果有的話更好。
核心原因是銀行在出表時的賬務處理不允許將兩者放在一起證券化。不良資產證券化都伴隨著折價出售,是需要銀行對貸款進行核銷的。而此時資產包里如果包括正常類貸款的話,要麼需要按照同樣的折價率被核銷(但可能違反財政部有關核銷的規定),要麼需要經過複雜的複雜的計算並進行核銷額度的分配(可能還會牽扯分行之間的利益平衡等等麻煩事)。所以操作成本過高就沒人去嘗試了。
我們所說的不良資產中,能轉讓處置和打包成abs的,其實就是優質資產,只是這些優質資產需要變現。真正垃圾得不行的不良資產你送給人都沒人要。
推薦閱讀:
※信用卡買車分期還款划算嗎?
※央行如何選擇存貸款基準利率工具與存款準備金率工具,兩者的效果有哪些不同?
※女友銀行客戶經理做的不開心,該怎麼辦啊?
※在融資租賃中,承租人(大公司,資信好)需要錢買設備為什麼不直接找銀行接,而要經過融資租賃公司?
※銀行客戶經理需要會喝酒嗎?可以分對公對私談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