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決定了藥物的見效速度?

牙痛到藥店買布洛芬止痛片。藥劑師建議我買貴一點的,說差的止痛藥見效慢。真的是這樣么?什麼因素決定止痛片見效速度?(也請回答實際生活中我們遇到藥店人員出於利益向我們推銷藥品,我們如何不受影響,買到真正實惠又實用的葯)


謝邀!題主所說的藥物的「見效」我想可以理解為藥物的起效和藥物的療效這兩個方面,藥物在體內吸收的速度反應了藥物起效的快慢,藥物在體內吸收的程度反映了療效,因此對於「見效」藥學里有個專業術語叫做[生物利用度],是指劑型中的藥物被吸收進入體循環的速度與程度,我們可以簡單的理解為藥物的作用。而影響藥物作用的因素,主要分為機體方面的影響因素和藥物方面的影響因素。機體方面因素主要包括,心理因素、年齡、性別的影響;藥物方面的因素主要包括,劑型給葯途徑、劑量、反覆用藥以及藥物相互作用的影響。既然題主是在藥店買葯,如何在藥店工作人員唯利是圖驅使下的巧舌如簧的迷霧中去偽存真,我想從劑型和給葯途徑這兩個方面來回答這個問題。

作為普通老百姓,當我們走進街邊藥店想買點葯解決自身的一些小災小難時,往往唯一能依靠的就是藥店的工作人員了,我們稱他們為藥師,準確一點其中應該還包括一名執業藥師。但同時,當他們向我們推薦比較貴的藥品時,我們又遲疑了,懷疑這種推薦只是出於利益的考量,那麼問題來了,我們還有其他的依靠嗎?答案是肯定的,我們可以靠自己。只要稍微有針對性的閱讀藥品外包裝的說明書,您就可以對藥師的建議作出一定的判斷了。

藥品說明書上最容易了解到的藥品信息,非劑型和給葯途徑莫屬了。所謂劑型指的是,根據不同給藥方式和不同給葯部位等要求將藥物製成的不同「形態」,即一類藥物製劑的總稱,如片劑、注射劑、溶液劑等 。比如下圖中所示的羅紅霉素顆粒、羅紅霉素膠囊、羅紅霉素片,雖然都有相同成分的羅紅霉素,但卻是三種不同劑型的藥物

接下來直接上點乾貨,口服劑型生物利用度的順序為:溶液劑>混懸劑>顆粒劑>膠囊劑>片劑>包衣片之所以有多種劑型同時存在,是因為每種劑型都有各自的優缺點,片劑劑量準確,服用方便,化學穩定性好,攜帶、運輸簡便。但幼兒及昏迷病人不易吞服,含揮發性成分的片劑,不宜長期保存。顆粒劑可直接吞服或沖入水中飲服,往往成為大多數兒童製劑的首選劑型。而膠囊劑的出現,使含揮發性成分的藥物也能像片劑一樣服用攜帶方便,且能長期保存。總之,通過藥品包裝上對藥物劑型的識別,是能夠對「見效」快慢做出一定的判斷的。

同藥物劑型一樣,給葯途徑信息也能從藥品包裝上輕易獲取,給葯途徑顧名思義,就是藥品與人體發生作用的方式方法,藥店中常見藥品的主要給葯途徑是口服給葯、經皮給葯、黏膜給葯等。

除靜脈給葯外,其他給葯途徑都有吸收過程,因此還是直接上乾貨,不同給葯途徑吸收速率的一般規律為:氣霧吸入>腹腔注射>舌下給葯>肌內注射>皮下注射>口服>直腸給葯>皮膚給葯各種給葯途徑吸收快慢不同,特點各異。作為普通老百姓,在藥店拿到相同成分的不同廠家的藥品,掌握以上規律,基本能判斷藥品的「見效」情況了。

題主還提到了,一個藥品價格的問題,是不是貴的葯」見效「就好呢?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應該首先弄清楚這個貴是怎麼比較出來的,是不是簡單的拿兩盒不同廠家葯的單價直接比較呢?其實不然,在比較兩盒葯到底哪盒貴之前,應該有一個前提,就是先弄清楚這盒葯的有效成分的總含量。

什麼是有效成分的總含量?舉個例子,某進口藥品,商品名【立普妥】,每盒所含阿托伐他汀鈣的總含量為10mg	imes 7片=70mg,而某國產藥品,商品名【阿樂】,每盒所含阿托伐他汀鈣的總含量為為20mg	imes 7片=140mg。如果阿樂的價格比立普妥高,很多人會覺得不可思議,國產葯的賣價竟然比進口葯還要貴,但從商家的成本考慮這種貴是合情合理的,因為畢竟有效劑量要比立普妥多一倍,如果阿樂的價格比立普妥高,但並沒有高到一倍以上,我認為,實際上國產阿樂的價格還是要比進口的立普妥便宜。因此在比較藥品價格之前,應首先弄清楚每盒葯的有效成分的總含量,然後再進行價格比較,一般情況下較貴的藥品,其質量控制較好、輔料性能優異、製備工藝先進,表現在「見效」上的效果可能會好一些,但藥品價格的形成因素很多也很複雜,單從價格角度判斷藥品質量好壞也是不可取的。

以上。


謝邀。只要藥店賣的不是假藥,而且兩種布洛芬都是普通片劑,就如同樓上一哥們說的,進口葯和國產葯的區別就在於雜質的控制上的不同,進口葯的質量控制是要好一點。但如果僅僅考慮起效速度,那兩種葯是沒有區別的。藥物起效速度的決定因素有:1.給葯途徑(口服還是靜脈注射,靜脈注射速度快,口服慢)2.藥物本身的溶解度和分子量(溶解度好的,分子量小的吸收塊,起效快)3.製劑在在胃腸道的崩解速度(速釋片能在一分鐘內崩解,普通片一般5-15分鐘崩解)4.如果是難溶藥物,還跟藥物在製劑中的分散狀態(固體分散體片劑還是普通片劑,固體分散體吸收快)有關。對照上面幾條,兩種葯都是口服片劑,主葯都是水溶性的布洛芬,不存在固體分散體,一般也不會把這個葯做成速釋片,沒有必要。那麼兩者起效時間也就5-10分鐘的差異,如果不考慮進口葯的雜質控制,你自己衡量下,貴的那些錢值不值得買這幾分鐘的時間就好了。


容我小裝一逼,這個問題屬於藥理了,再細分就是葯代動力和藥效學,總的來說一個藥物的利用過程分為ADME吸收,分布,代謝,排泄。吸收看劑型,這一部分前面的大神們解釋的很清楚了,我就來講講分布,代謝,排泄。分布看血液和親和性,親脂強的藥物常在哪些器官,親水強的藥物常在哪些器官請百度哦。(不會告訴你們我記不清楚了的,當然如果你們喜歡這個帖子我可以後面補充)如果醫生選對了藥物,那麼恭喜你,相比於別的藥物,此種藥物效果最好,什麼是選對藥物呢?中國做了很多仿製葯,藥效相近,但是化合物結構不同,所以如果正好選中那個適合的結構,恭喜,藥效較好,此處不止考慮的是親和性,也有和血液相關的比如血漿蛋白結合力,這個關乎到血葯濃度也就是真正是否會有效果,血葯濃度在一定範圍內才有效果,過高中毒,過低無效,藥物血漿蛋白結合就是等於暫時儲存,慢慢放出來,所以選擇血漿蛋白結合力合適的是藥效保證的第二個選擇,當然這可以用規律的吃藥(泛指,包括注射等方式)來彌補。然後就是代謝和排泄,這兩個很相近,代謝是在體內發揮作用之後要改變結構失去效果(當然也有無法改變結構失去效果的藥物),常發生在肝臟,所以肝功能不好的人吃一次葯抵別人不止一次,對於前葯的話等於沒吃,(前葯請百度哦,不然我後面加也可以)。排泄主要靠腎,(當然肺啊什麼的只要和外界通的都可以,但主要是腎)就是把處理好的藥物代謝物處理掉,所以請保護你的肝和腎,這倆不好的話,那麼恭喜你,藥效對你來說杠杠的,一片抵人家好幾片,當然這只是玩笑話,肝腎不好,劑量不好控制,性價比是高了但容易中毒。


藥物的效能與藥物種類,給葯模式,劑量等關係比較密切。

就題主所說的情況,牙痛的鎮痛治療,主要目的是緩解疼痛,減輕由疼痛引起的神經癥狀。這個目標是患者自己的感受,那麼問題就是布洛芬能否滿足患者的鎮痛要求,如果可以那麼沒有必要選擇更高級級別的藥物,如果不行那麼可以尋求更高級別的藥物。


正上著臨床葯代動的我摸魚來答題~

我盡量說的白話一點,太學術的略去。

來,敲小黑板,我們先明確一件事,就是藥物起效速度主要看藥物自己本身的特性、劑量和劑型。

你看起來便宜的貴的好像都一樣是一個藥片片,但是實際上,就算三者完全相同臨床上會發現進口的效果幾乎永遠比國產的好,為啥捏?因為原源葯和仿製葯的生物利用度不可同日而語。同樣是片劑,仿製葯吃下去就是吸收少不良反應多,與雜質含量有關製作工藝等等有關。舉個例子就是西方的青黴素頭孢菌素類的抗生素過敏報道明顯低於國內,原因就是發酵工藝好雜質控制的好,青黴素本身很少是過敏原而雜質才是。

原理我們說明白了哈,那來我們舉起三盒布洛芬(你腦補一下我舉了三盒布洛芬)。一盒是布洛芬片(國產),一盒布洛芬片(進口),一盒是布洛芬緩釋膠囊,緩釋膠囊貴。那他仨有啥區別?普通片劑吃了就直接釋放吸收,藥效差別在雜質上。緩釋膠囊是吃了慢慢釋放慢慢吸收,作用時間會比普通片劑長,但起效會慢一點。個人經驗片劑半小時起效,緩釋劑一小時。國產和進口差別就是如果你對藥物敏感,對雜質不敏感,那沒啥差別;要是你對倆都敏感,那你可能會有點不舒服;要是你對雜質敏感對藥物不敏感,就比較悲劇;都不敏感(多數人其實是這樣的)的話就只會覺得進口的好像好一點。對於布洛芬這種葯嘛,其實差別有是有,有多大就不好說嘛,因為你就是止個痛,這葯的不良反應也不大。

所以說藥店賣葯的其實說的是對的,貴有貴的道理,一分錢一分貨,我向來除非自己非常熟悉的藥物,似是而非都奔著貴的去。

不過現在藥店的售貨員其實根本不好說是藥劑師,啥水平這個沒人敢背書,有學的好的也有很水就賺錢的,沒提供兩種藥物基本條件的情況下也不保證他是不是就真驢你呢。


1)給藥方式

2)是否需要參與消化

3)


謝邀,兩種處方相同,劑量相同,給葯途徑相同的藥物,一個是進口葯一個是國內仿製葯,在止痛效果上基本沒有差別,國內做仿製葯的根本上就是考察與原研藥物溶出劑量、崩解速度、雜質含量,只有都達標了才能下批文才能生產,當然這個過程中可能會存在一些水分,但是作為止痛藥,又是布洛芬這種好做的葯來說,大體上還是沒有差異的


估計是崩解快慢的問題,布洛芬記得是易溶藥物,溶出取決與崩解。貴點的要製劑工藝更好,可以提高崩解速度。簡單就是貴點膠囊殼用料好點化的快,或者裡面顆粒混合更均勻化的快。


謝邀


這個問題有專門一個學科可以回答,叫做葯代動力學。


推薦閱讀:

什麼是發炎?抗生素和發炎的關係是什麼?
止疼葯是怎麼「止住」疼痛的?
茯苓怎麼吃?
如何看待美敦力被罰1.185億

TAG:醫藥 | 牙醫 | 藥學 | 醫學 | 臨床醫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