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現階段中國的發展歷程,在經濟或政治上,有哪個國家的發展史與我們相像,值得我們借鑒?
日本和韓國最有借鑒意義。
這個問題先得看中國現在存在什麼問題,經濟上的問題包括產能過剩、勞動力成本上升、產業亟待升級、產業結構不合理、房地產可能存在泡沫、中等收入陷阱的隱患。當然還有其他問題,這裡就不贅述了。
這些問題日本和韓國之前都經歷過。二戰後東亞地區各國的崛起都是隨著國家之間的產業轉移進行的:五六十年代日本接收美國的投資和技術轉移進而崛起,然後日本將產業轉移到亞洲四小龍,四小龍再把產業轉移到中國,中國再轉移到越南、巴基斯坦等地區。每個國家轉移出去的產業都是本國已經發展的很成熟,但同時「下家」國家又在該產業的生產成本上有優勢,同時該國家接收的「上家」的產業都是相對於本國較為先進的產業。
如果我們看亞洲四小龍,香港由於政治原因以及產業結構的特殊性,對於中國並沒有太多借鑒意義。新加坡和台灣地區是有一些值得學習的地方,但韓國值得借鑒的方面最多,因為韓國的製造業在亞洲四小龍當中最成功,經濟狀況總體發展的最好。同時韓國已經基本上突破中等收入陷阱,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
日本就更不用多說,是二戰後亞洲乃至世界上最為成功的國家之一。正如上面有人介紹的,日本當年經歷過經濟增速放緩、環境污染、房地產泡沫,但都一步步走過來了,中國可以從中汲取一些經驗和教訓。另外,日本的科技水平和製造業水平都是世界領先的,而韓國的科技水平近年來發展的也很快,這些都是中國未來計劃達到的目標。此外,日本和韓國同中國文化、習俗相似,更增加了可借鑒性。
這裡多說一點,可能有人因為歷史問題會對日本存在一些抵觸心裡。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我想在現代社會太過於偏激的民族主義是要不得的,歷史是歷史,我們應該更多的著眼於現在和未來,別的國家有值得借鑒的地方我們就應該學習,只有把自己發展好了才是正道。一些媒體可能是把「批日本」當做政治正確,恨不得把日本寫成到處都是右翼分子、經濟千瘡百孔。在這個問題上我們還是應該理性一些。
除了日本和韓國,其他一些國家在某些領域也值得我們學習,比如德國的製造業。幾年前很多人拿中國和美國比,但我覺得兩國之間差別太大,華盛頓共識並不適合中國。
上面說的都是經濟領域,政治領域的話比較難說。不過之前有人說政府對新加坡的政體模式很感興趣,可以做一個參考。
當然,不管借鑒哪個國家,直接複製拿過來用是肯定不行的,必須要結合本國實際情況加以「本地化」,也正是因為如此,我認為與中國發展歷程和文化最為相似的日韓是最值得借鑒的。但同時,如果過於強調本國的「特殊性」而排斥任何國外的先進經驗,那就有些矯枉過正了。
P.S. 我覺得中國足球也應該學習日本和韓國。別好高騖遠去學什麼巴西荷蘭了,學他們你又學不會。一戰前的德國
上周「長安論壇」請了曹遠征教授(中國銀行首席經濟學家),講《大國崛起,一帶一路和人民幣國際化》,其中提到(大意如此):
70年代石油危機,日本經濟增長速率告別兩位數,產能過剩,污染嚴重,資源耗費,跟我們的情況一模一樣;隨後日本積極提倡對外投資,提倡國際化,成功地轉移產能,贏得了新的十年的增長,於是日本在80年代經濟上了一個新的台階,直到90年代泡沫破滅,進入失去的20年為止;但是90年代以前恰恰是對外擴張帶動了經濟增長。我們反觀中國,能不能通過「一帶一路」讓中國經濟上一個新台階,這是對中國經濟可持續增長的意義。
一百年前或者十九世紀中後期的美國。
那個時候的美國也是GDP排名第二,也是剛剛穩定下來沒多久,也是經歷過一段飛速發展的時間,也是處在一個富而不強的狀態,甚至軍事都跟我們現在差不多,傳統上以陸軍為主,海軍的發展剛剛起步。美國人給我們的啟示有很多很多,無論是法制建設,還是經濟制度。事實上目前我們也正是向美國學習的最多,很多方面甚至是全方位的模仿。
日韓什麼的就算了吧,這種在爸爸國的褲襠下面長起來的國家跟我不一樣的,用知乎一位網友的話說,「這個世界上誰也養不起中國這麼胖的兒子,我們要買當孫子挨餓,要麼靠自己」。這篇沒有乾貨,因為我還不是做學術的人,只是按我目前的知識反駁一些答案。一切基調很悲觀。
我很贊同一個評論者說的 :產業轉移地緣地理和政治因素是很重要的。
從來就不存在獨立於政治的經濟發展,如果你一定要剝開兩者來說的話,有點像掩耳盜鈴,我們都懂的。美國產業轉移日本,日本轉到四小龍,最後四小龍轉到中國,中國轉到越南巴基斯坦,所以中國會進入四小龍的發展階段。這個鏈條按我的記憶是中學生時代的內容,在大學以後,很少有老師會這麼簡單的跟同學們說了。
說韓國和日本最有借鑒意義的時候,還是太局限在東亞文化圈了,雖然這兩個國家和中國一樣都有儒家文化根基高度同質化的民族主義相鄰的地緣等等一系列貌似相似的因素,但是,對未來的預測,不是簡單的相似因素就能夠做到的。其實,關於中國和韓國日本到底相似與否,我是持否定態度的。
一、先說相似
中國還跟拉丁美洲相似呢,經過二十一世紀前十年的發展,中國的收入不平等已經和拉丁美洲的平均水平一樣了,這在韓國日本可不見得不平等水平在歷史上有達到中國現在這種水平,那怎麼給我們提供借鑒?我認為關於這一點,我們應該有更大的眼光,去看一下拉美世界是否有可提供的經驗,拉丁美洲里有發展很不錯的國家,比如哥斯大黎加,智利。(像我這種人最討厭,提出問題簡單,解決問題最難,而我又不解決問題。
再說為什麼我覺得"相似"絕對不是是做出預測的理由:(以下內容來自福山的《政治秩序和政治腐敗》)肯亞和坦尚尼亞也有很多共同的相似特性,兩個國家都曾經是英國殖民地或託管地,在氣候和文化衫也非常相似,國界是殖民當局劃定的,也就是人為地分開散居於邊界地區的當地居民。但是兩國的發展卻截然不同,在上個世紀80年代之前肯亞發展得遠比坦尚尼亞要好,之後是坦尚尼亞猛甩肯亞,肯亞出現經濟衰退。原因是更為深層的制度和從中引發的民族認同建構問題。這個不是這裡要討論的內容,只是用來舉證相似的文化等簡單因素絕對不具備做出預測的條件。
二、我懷疑中國和日本韓國是否真的相似
日本在九十年代開始出現"消失的十年"的時候已經進入高收入國家,不僅在社會福利公民教育等方面比中國現階段情況好,在法治民主負責制方面比中國好得更是不用多說。按照今年中國經濟這樣的形式來看,中國面臨很嚴峻的挑戰,而我們距離日本1990年的情況還太遠,無法承受泡沫破裂之後的慘狀。如果我國強大的政府就是有本事變著花招不讓泡沫破裂的話,這樣的情況又怎麼從日本借鑒經驗,我不懂,好複雜。
中國目前存在的一個很大問題是產權問題(產權問題又和創新能力等等等息息相關,可以說是現代發展的根基),在這個方面,日本和韓國有完善的(深入到公民意識里的)法律體系。日本是其明治維新基礎上加上1945年戰敗後美國直接植入的;韓國,依照我淺薄的學識,是在代價不大的學生和政府之間不斷的鬥爭中取得。顯然,日本的路肯定不可能,韓國的歷史我也看不到中國借鑒的可能性的希望。
三、說說其它國家
說到借鑒德國的製造業,(我的天讓我感慨一下這要怎麼借鑒),不能看到好的就說借鑒,要是變成了東施效顰可怎麼辦。德國有著歐洲領先的福利政策,技工發達得益於公民能夠在有保障的基礎上進行興趣培養,按喬布斯喬幫主的話說,只有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才可能成就偉大的事。日本也是,忘了在哪裡看到的,日本是全球中企業CEO和一線工人收入差距最小的國家,這樣的公平條件下,才可能心神安定地專研技術。在中國,有這樣的發展趨勢嗎?如果沒有,那要借鑒的先應該是培養這些基礎條件的經驗。
那有沒有哪個國家的歷史可以借鑒呢?我覺得答案是沒有的。這種問題負責任得回答起來就不可能有"哪個國家"的答案。至於說結合本國實際情況借鑒他國經驗,這種套路高考寫多了,大學思修課寫多了,就好像深入骨髓了,用起來66的,簡單省事方便啊。表達一個悲觀的看法,沒有可以借鑒的參照物。
原因如下: 一,漢唐是類似的人口耕地擴張帶來繁榮強盛的典型,但那是農耕文明大背景下發生的,不斷增加的人口規模由於有可拓展的耕地數量成為財富增長的阿爾法。對比明清人口繼續增長但是耕地達到極限,投入產出比邊際效益下降,陷入群體貧困,為了維持社會穩定不敢也不能進行根本性的社會變革。工商化的社會糧食問題已經不是問題,社會財富不在被耕地規模限制,人口可以是勞動力,可以是消費力,可以是社會動蕩之源,還可以什麼都不是(參見印度)。二,工業新興國家日本,亞洲四小。國家人口少,靠幾個支柱產業就能實現富足。在中國這個人口土地超級大國無法複製。三,美國,高效率生產,高消費模式,受全球生產資料供應數量總量限制無法實現。綜上所述,中國工業化已經基本完成,在巨大人口規模和超大土地面積而且存在巨大差別的國情背景下,在全球生產資料供應總量有限,高端已被瓜分完畢,低端面臨替代的國際背景下,如何實現下一步社會財富的持續增長以及更有效率,更合理的財富分配是一個前無古人的課題。
這個課題的解決需要制度創新,需要社會多種利益團體的協調和互相妥協,最後達成的共識。
問題來了,答案還早著呢,但願我們已經在尋找答案的正確道路上。只能是日本。美國太得天獨厚,資源豐富,地緣優勢,中國學不到。
歐洲的政體學不來。
日本類似我國黨內民主,財閥當道墨西哥,都是近代農民占多數,缺乏民族資產階級,工人農民直接面對外國資本家的社會結構。這種社會需要一個家長制,全能型和包容型的政府,才能實現現代化。而在這樣一種社會中,高層領導能力對國家的命運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前期墨西哥走和我朝類似的集體土地制和一黨制,執政黨吸納社會各種力量而不是與之對抗。這就是包容性而非對抗性的政黨制度。在一個農民占多數,缺乏資產階級的社會,不可能搞競爭性的政黨制度。在這種家長制領導下,墨西哥實現了基本的近代化。可惜的是,墨西哥最終玩脫了,死守進口替代而沒有及時轉向出口導向型,然後又借貸發展導致政府破產,最後倉促加入NAFTA導致政府徹底被外國資本壓制導致政府缺失,社會重回1932以前的叢林法則,並且現代化發展停滯甚至倒退。在此之後,地球上再難找到第二個實行家長制和包容性政黨制度而良性發展的國家作為參照了,可以認為是跨國資本戰勝了黨和政府,因為多黨的小政府容易成為弱政府,對跨國資本有利
沒有國家可以借鑒,人口和地緣因素差距太大。世界沒有足夠大的市場可以容納中國這麼大的一個工廠。中國產能只能內部消化,這也就意味著,全國平均而言,中國不可能成為發達國家,頂多也就在中高水平待著。但如果內部調和得好,產能實現了內部消化,部分地區的產業就能升級為發達國家水平。這都是地緣因素導致的,最大的因素是運費,內陸運費過高無法接受產業轉移,工資高油價壟斷,跨省運費甚至會超過沿海到地球最遠---南美地區的海運運費。在這樣的地緣因素下,地區差異巨大是必然的。如果順應自然發展規律,沿海地區將成為發達地區,而內陸只能是沿海產能的市場、資源地或者沿海人的旅遊目的地。但這是最好的結局了,要實現它不是很容易的,不應人為的在內陸搞城市化提高內陸工資,不應限制沿海小城市的擴大,徹底放開沿海城市的戶籍。這樣內陸才能接受沿海的產業轉移以及沿海本身的產業升級。依據以上推論同時說明共同富裕的路是南轅北轍。
美國在十八世紀末建國,在十九世紀末趕上世界霸主英國花了一百多年,二戰後確立世界霸權又花了半個世紀。而tg建國六十多年了,和當時的美國一樣,也正是一個飛速上升期,而且上升的空間依舊很大。美國崛起的戰略不就是「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么?看著歐洲大陸打來打去,自己從不去惹傳統強國,悶聲發大財。這和tg現在提出的什麼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何其相似。
美國人在二十世紀前從不和英國人爭鋒,最後英國還不是做了鷹醬的小弟。現在又是哪些腦殘把tg推出去當肉盾呢?
很多談經濟的,我談談政治吧。確實,和中國政治相似的國家很少。這是因為政治作為上層建築,受到太多其他主觀因素的影響。有朋友說政府內部研究新加坡的比較多,這是一個方面。新加坡人民行動黨從1959年執政至今已經67年了,從近代歷史看,一黨制或一黨獨大制政權的執政時間還沒有超過70年的。作為精英化程度很高、民主化程度很低的政黨,新加坡人民行動黨不僅成功長期執政,而且取得了良好的執政口碑。這是政府內許多人熱衷研究新加坡的主要原因。以前炒的很熱的高薪養廉就是一個例子。但是,新加坡畢竟是一個城邦國家,國土面積小,又處於馬六甲海峽的重要位置,這是我們和新加坡最大的不同。 新加坡人民行動黨是精英型政黨,中共是群眾型政黨。但是,中共黨內執政力量精英化的程度越來越高,群眾型政黨的本質決定了黨的高層必須解決黨內民主和集中的關係矛盾。從黨內的口徑,黨內民主不是目的、而是提高執政能力的一種手段。這說明,黨內並不將黨內民主進行神聖化的對待。所以,從這點看,精英決策是中共發展的一個趨勢。即便是進行了群眾性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這樣的黨內整風運動,中共精英政治的趨勢也沒有明顯的改變。 日本的政治制度比較穩定,但作為君主立憲政權,特別是被美國軍事閹割過的政權,我認為在政治制度方面日本沒有太多值得借鑒的地方。此外,我們常常把韓國、台灣歸為推行美式民主的一類國家或地區,議會內鬥、總統醜聞幾乎是二者都不可避免的問題。這也反映出美式民主和東亞文化水土不服。
沒有吧,中國本來就是集權大國,能借鑒的是西漢王朝如何覆滅的.
沒有啊,自從老大哥game over後,我們就開始走特色的道路了 呃,經濟上我們學習四小龍,但人家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實現了民x主x,可你趙摸石頭上癮,死活不上岸啊
相似的國家我覺得沒有。但是值得借鑒的國家有很多,毫無疑問首當其衝的一定是地理位置接近日韓吧。但其實就經濟發展過程中可以借鑒這一題來說,很多國家都有值得借鑒的地方。
為什麼要借鑒日韓?為什麼要強調地理位置?
同一區域的經濟發展是在合作中進行,幾乎所有國家,最初的貿易對象就是鄰國。因為日韓在人種文化上相近,所以借用他們的貿易體系還是有一定的作用。但是我不是很同意@扣小米的說法,日本在二戰後的發展迅速與美國的援助密不可分。雖然中國也有蘇聯,但是蘇聯的援助和美國在援助上大相徑庭。主要是目的上蘇聯是以要控制或佔有為主。而美國對日本的援助則更像是平等互利。當然,美國也同樣是有戰略上的需求和目的,只是相比蘇聯沒那麼露骨。
但是日本最值得借鑒的是,日本在二戰後初期的高度成長期。他不是單純的數值上的增長,而是真正實現了中間層的擴大。那麼何謂中間層?即中產階級。擴大中間層的意義很重要。這意味著,貧富格差的削減,社會資源分配相對平均。(個人覺得,當今社會矛盾的源頭很有一部分是,社會資源的不平均分配,貧富格差加劇。)但是我國在改革開放以來,運用的一直都是以少數人先富,在帶動多數人富起來的做法。其實這樣做實際上並沒有能夠有效解決貧富格差問題。而韓國初期的發展遠不如,社會主義國家的朝鮮。而在20世紀80年代通過對汽車行業的扶植和推廣做到了產業改革,從而致富的最終目的。產業改革之下一定是有犧牲的。而如何做到彌補缺陷,就是靠政府扶植。例如,日韓農業其實實際上是其他產業的犧牲品。日本在處理產業改革上和扶植弱勢農業上,不如韓國。韓國通過"一社一村" ,即農村依靠大型企業來做到彌補農業在社會資源分配的相對弱勢。但其實,每個國家的經濟發展都是有本土因素的影響。謀求發展中會遇到的問題同樣也是不完全一樣的。值得借鑒的是靠變換他國的方法的拿來主義。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所有錯誤都在一次又一次地犯 這就是我的感覺
很官方的一句話,我們要摸著石頭過河借鑒和學習是一方面,但關鍵是歷史的進程。
跟他們借點錢就好!
省的咱也去燒殺搶掠的原始積累,大家都好!這段時間正好聽了一種經濟政治學思維。經濟受到政治環境的限制。也就是說純借鑒模式是不可能的。
(1)類比日韓,日韓在政治體制上走的西方資本主義發展道路,所以經濟發展規律可以走西方發展的老路,快速工業化財富積累、科技創新、發展緩慢停滯甚至衰弱、達到平衡值。日韓國土面積和國民數量決定其發展的峰值容易快速達到。
反觀我大天朝,首先國際形勢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嚴峻,日、印出於某些心態都不能讓我大天朝在亞洲冒尖,並且有一定能力圍堵天朝擴張。工業化完成?只是屬於基本完成,四五線城市工業化潛力巨大,經濟還是可以靠製造業和工業再度提升。農業什麼情況不清楚(但是我能瞎猜么,農業自足還是有可以不需要進口吧,現階段大概還是犧牲農業發展科技業吧)。
所以只能說經濟發展速度上稍像上世紀的日韓。下面問題又來了,我大天朝消化泡沫的能力?作為外行,看了幾篇報到,也是看得雲里霧裡。記到一個我理解的,泡沫有也可能隨時爆,但是我們國土面積大可以慢慢消化,有傷害,傷害沒得日韓這麼劇烈。
(2)類比印度。印度在比韓國還不如的情況下強行走西方民主法治。好像還沒怎麼聽過上世紀印度經濟有什麼高速發展吧,起碼也是在我天朝之後進入發展快車道。我大天朝和印度相似點就體量人口、屈辱的過去,建國的貧窮、深淵的文化、外交的獨立。但是我們不可能說借鑒別個撒、一個比我們還差的國家,我們只能說找找現在出現差異的原因。
(3)美國?說實話我一看這標題的時候根本沒想過美國,但是知乎的大神們開闊了我的眼界,原來還可以這麼比較。還好我還是了解最基本的美國發展過程。美國發展的主要原因西進運動的「西部大開發」,我天朝的「西部大開發」不徹底啊,我們現在主要還是重點資源在東部,根本不可能做到一碗水端平,「先富帶後富」、先發展帶動後發展的頂層設計真的可靠?西部人口、人才東部轉移,這有促進國家給東部更多資源,然後人才更想去東部,西部留不住人啊。國體政治什麼我不懂耶不瞎BB,時間能證明。
扯了些淡、可能主題跑偏了,但是就是這個意思。可能有些地方思想覺悟不夠,所以寫得有問題。但是寫起耍嘛。交流交流!
印度可以學我們。
古羅馬和迦太基爭霸地中海世界霸權歷史,基本上可以作為中美爭奪的借鑒吧
推薦閱讀:
※為什麼中國不直接參与對IS的軍事打擊?
※中國法理學的教材中為什麼充斥著各種中國馬克思主義的洗腦內容?這些非寫不可么?
※猶太人作過哪些惡?
※如何評價中國2015年外交工作?
※中國歷史上多次被外族侵略並統治,為什麼都算進了2000多年的中國歷史里成為了一個朝代,而不說是中國滅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