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列巡洋艦出現後重巡洋艦真的沒有用了么?

玩兒某款戰艦製造類遊戲,玩兒的很迷茫


給@秋原 桑的回答點了贊,不過我覺得還是有必要再澄清一下戰列巡洋艦的地位問題。——之前在《武器發展史上有哪些潮流是全世界一起都看錯了? - 楊愛紅的回答 - 知乎》里已經為戰巡辯白過了,下面略作摘錄:

在這幅圖裡,我把戰列巡洋艦放在了裝甲巡洋艦的繼承者的位置上。這並不是我的隨意發明;事實上,英國的戰列巡洋艦/battlecruiser最初就被劃為裝甲巡洋艦/armored cruiser。直到1908年,「battlecruiser」這個詞才被費希爾老爹首次提出來。而德國則一直將其戰列巡洋艦稱為「Gro?er Kreuzer」——直譯為漢語就是「大型巡洋艦」的意思。

這也就意味著,討論戰列巡洋艦的地位,可以先從前無畏艦時代的裝甲巡洋艦的地位入手。在前無畏艦時代,裝甲巡洋艦是幹什麼的?——在高強度的艦隊對決中,裝甲巡洋艦的任務是壓制、驅趕、摧毀敵方巡洋艦及以下艦種,為戰列艦部隊提供偵察和掩護,必要時也可加入戰列線作戰;此外,裝甲巡洋艦還要參與封鎖和反封鎖、破交和反破交等作戰;和平時期,裝甲巡洋艦還可以代表國家和海軍的榮耀巡遊四海。

戰列巡洋艦完整地繼承了裝甲巡洋艦的上述功能:在福克蘭海戰和多格爾沙洲之戰中,英國戰列巡洋艦部隊乾淨利落地摧毀了德國的巡洋艦部隊,而她們的德國同行「戈本」號在加入土耳其海軍之後也在黑海上大出風頭,雙方均可視為封鎖與反封鎖、破交與反破交作戰的典範;在日德蘭大海戰中,英德雙方的戰列巡洋艦部隊均很好地扮演了前哨的角色,為戰列艦部隊提供了偵察和掩護;在1920年代的「帝國巡遊」中,「胡德」號和「反擊」號以優雅的儀容向全世界展示了大英帝國和皇家海軍的榮光。

考慮到無畏艦開始採用蒸汽輪機作動力、其航速已經不亞於之前以活塞往複式蒸汽機作動力的裝甲巡洋艦,所以無畏艦不但讓前無畏艦時代的戰列艦都過時了、也讓前無畏艦時代的裝甲巡洋艦都過時了。但是,裝甲巡洋艦所承擔的那些任務仍然需要一型艦去干,這才有了費希爾老爹心目中的「完美型巡洋艦」即戰列巡洋艦的誕生。

所以說,戰列巡洋艦實際上是裝甲巡洋艦進化的必然結果,完全符合海軍裝備發展的客觀規律,絕非誰異想天開的腦洞。——另一個例證就是:美國人並未緊隨英、德、日的潮流開建戰列巡洋艦,而是在仔細研究日德蘭大海戰、意識到戰列巡洋艦部隊在艦隊決戰中不可替代的作用之後,才終於下定決心要為自家配備戰列巡洋艦。(於是才有了日後改建為航母的「列剋星敦」級。)如果戰列巡洋艦真的如一些人所說「沒用、全世界一起都看錯了」,美國人會傻到在戰列巡洋艦誕生十餘年、經歷了諸多戰事後才去重蹈覆轍嗎?

下面再補充一些最近的新想法。(當然也不一定有多新。)

縱觀近代海軍艦艇發展史,可以看到這樣一種現象:原本居於次要地位的艦種,會逐漸演進出大型化、主力化的艦種。比如裝甲巡洋艦進化成為戰列巡洋艦,比如輕(裝甲)巡洋艦進化出重(炮)巡洋艦,又比如驅逐艦從幾百噸的大號魚雷艇進化為如今的萬噸大艦。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雖然某一艦種會不斷演化,但其最初所處的生態位始終是存在的:如果哪天小鞠離開了C位,就會由羅蘭來填充C位。(歡迎@戴鍔道長表示不服。)對比兩種艦種的發展歷史就可以發現,一旦踏入了同一生態位,那麼它們就會逐漸趨同(典型的例子就是戰列巡洋艦與戰列艦)。

隨著戰列巡洋艦與戰列艦合流,戰列巡洋艦原本所佔據的生態位本該由大型化的輕(裝甲)巡洋艦來佔據,但是1920年代的海軍條約打斷了這一進程,以至於直到1930年代後期各國才開始策劃新一代的大型巡洋艦(如美國的阿拉斯加級和日本的超甲巡)。單看噸位、火炮、裝甲等基本指標,新一代的大型巡洋艦也很難與早期的戰列巡洋艦區分。不過,此後航空母艦取代了戰列艦的海戰核心地位(尤其在太平洋戰場上),戰列艦被趕入巡洋艦的生態位,大型巡洋艦自然也沒必要繼續發展。

需要注意的是,這套生態圈本身基於地球表面這層薄薄的球殼空間。一旦進入星際大航海時代,艦艇生態圈和其中各生態位本身也將迎來天翻地覆的變化,屆時我們將看到多炮塔的偉大復興。

多鉚蒸剛,炮塔至大!

億萬星辰,億萬炮塔!

多鉚蒸剛,炮塔至上!

億萬炮塔,億萬榮光!


1、首先,先請教題主,透露下玩的是啥遊戲?

戰艦海戰類遊戲見的不少,戰艦製造類遊戲可是太少見了,還請具體介紹下;

2、戰列巡洋艦和重巡洋艦,是先有前者,再有後者。

戰列巡洋艦在一戰前就出現了,是和無畏艦處於同一時期的產物,設計初衷是擁有戰列艦的火力+巡洋艦的速度,「比我強的沒我跑的快」,缺點是薄皮大餡,以犧牲裝甲防護換取速度。

一戰中通過日德藍海戰,證明了戰巡的尷尬處境,因此一戰後,各國列強海軍就不再大力發展這以艦種了(日本的「天城」、美國「列剋星敦」雖然還是戰巡,但都在華盛頓條約後改裝成航母,為了追求高速,戰巡通常都有接近乃至超過8:1的大長寬比,很適合改裝成航母)。

至於重巡,是1922年《華盛頓海軍條約》、1930年《倫敦海軍條約》中通過軍備限制條款,對軍艦排水量/武備/動力等做出明確限制的產物:

華盛頓條約確定了巡洋艦的排水量與火炮口徑的上限:標排不超過10000噸(10160公噸),火炮不超過8英寸。倫敦條約進一步確定了輕、重巡洋艦以主炮口徑區分的標誌:主炮口徑超過6.1英寸的巡洋艦,不超過8英寸,為重巡洋艦;主炮口徑不超過6.1英寸,為輕巡洋艦。


反對@八坂克圖格亞 所謂戰巡無用失敗論是絕對荒謬絕倫的

考慮到戰列巡洋艦出現的時代你不得不佩服皇家海軍天才戰略家費舍爾打造BC的良苦用心

戰列巡洋艦是那個時代基於皇家海軍自身限制和大英帝國海權戰略需求所出現滿足當時限制和達到目標的完美艦艇。戰列巡洋艦可以說是那個時代維護大英帝國海權最有效的武器。

作為當時世界唯一一支全球海軍,RN面臨的挑戰有以下幾點

第一,德國海軍的強勢崛起和挑戰。

第二,作為應對德國人挑戰的建設一支保衛不列顛本土的決戰艦隊已經讓皇家海軍的資金捉襟見肘。

第三,皇家海軍在資金捉襟見肘的情況下還要維護整個殖民地航運線的安全,這個可是大英帝國的生命線!

第四,由於無畏艦的橫空出世導致海軍裝備的大換血,皇家海軍本身就開始被造價越來越嚇人的主力艦壓得喘不氣,此時不得不對其龐大而已經沒什麼卵用的海外艦隊進行更新和縮水。

要同時維持一支龐大的本土決戰艦隊和在殖民地絕對優勢的海外艦隊,對於當時的RN已經是心有餘力不足,無法面面俱到。

其實從費舍爾開始海軍改革和重組時,他已經很清楚的認識到皇家海軍已經無力在海外殖民地區抱有一支絕對優勢的艦隊,另一方面RN還要保證有一支足夠份量的護航艦隊維持殖民地給本土輸血的脆弱航運線,基於以上理由RN尋找解決替代方案已經迫在眉睫。

而戰列巡洋艦正式基於這種迫在眉睫需求誕生的,從其誕生的原因來看,BC無疑是完美而稱職的:裝備著無畏艦級的主炮吊打RN海外艦隊主力那一票二級戰列艦毫無壓力,足夠的航速和適當的防護能力又能讓其追殺妄圖對大英帝國海運線下手的裝甲巡洋艦變的易如反掌;而且這樣一支高速打擊艦隊,更不需要大量建造然後配屬給海外艦隊,只需要利用高航速迅速趕到所需要的地方就可,又節省大量了經費。

面對20世紀之交的皇家海軍戰列巡洋艦是唯一能夠滿足其戰略需求的存在。也只有BC能滿足RN的需求,也是如此費舍爾才會瘋狂推崇BC!想要維護大英帝國全球海洋霸權,BC是當時性價比最高的艦種!

支隊防禦+以BC為主力的快速打擊艦隊=全球海洋霸權,這個是費舍爾對RN的下一步規劃,以戰列巡洋艦為主力的快速打擊艦隊來保證大英帝國無上海權,這個是費舍爾維持國力已經開始日落西山的不列顛帝國海權的良藥。

日後戰列巡洋艦的表現證明了費舍爾的正確方向:無論是福克蘭海戰中獵殺斯佩的裝甲巡洋艦隊、赫爾格蘭之戰中作為快速艦隊的救場還是戰後的全球航行炫耀力量證明日不落帝國那尚未熄滅的最後一點輝煌。

當然讀作有志之士寫作人云亦云的拿日德蘭乃至丹麥海峽之戰黑BC,不說別的日德蘭里公海艦隊可是把一票面對無畏艦隻有送人頭命的前無畏都拉出來了。在這種決定海權的艦隊決戰里集中一切可用的兵力有錯,更何況BC本身就擁有主力艦的火力,比起那一票航速不行防護不行火力更不行的前無畏更有資格上戰列線吧?

拿次一級主力艦填坑參加決戰,不是很正常嗎?從特拉法爾加RN主力幾乎全是三等戰列艦和重型護衛艦,再到對馬海戰里日本一票跟戰列艦上戰列線的裝甲巡洋艦,這事有錯?

公海艦隊往俾斯麥侯爵號上裝跟前無畏一樣口徑的240毫米主炮時你敢說公海艦隊沒動過讓俾斯麥侯爵當戰列線壯丁的小算盤?

至於丹麥海峽之戰,暴打一艘艦齡20多年的老艦有意思?就像假如有一天共和國海軍的052D暴揍了對岸基德級驅逐艦,你會覺得旗鼓相當的大勝還是以大欺小?

@科技之光 我說逼不是你這樣裝的

戰巡跟2戰有什麼關係?是有多級戰巡參加了2戰。但是戰巡是英國面對第二帝國爭奪海權的產物。你家2戰德國是姓霍亨索倫?你家2戰英國海軍大臣是費舍爾?


CA是1920年代《華盛頓條約》之後才出現的艦種(主炮小於8英寸/203mm,噸位小於1萬噸)

BC是1906年費老爹就發明的艦種

所以題主這個問題問得挺穿越的(滑稽)

當然題主可能把裝甲巡洋艦(AC,armored cruiser和CA搞混了

的確BC出場之後AC就非常苦逼了

——福克蘭、多格爾沙洲、赫爾戈蘭灣這三場,都是BC吊打AC

使得1920年代以後,AC在主要海軍大國基本銷聲匿跡

但諷刺的是

1930年代以後

隨著大功率燃油鍋爐-蒸汽輪機的發展,使得BB也能達到原來BC的航速(27~30節)

CA的航速往往在30節以上(如高雄級,航速35.5節),而要把BB/BC這種幾萬噸的大艦加速到30節以上極其困難(實際上只有衣阿華阿拉斯加做到了)

結果就是主要海軍大國要麼造高速BB要麼造CA,而原來的BC迅速失業


戰巡比重巡出現的早,ca是條約時代才有的分類,之前沒有。


英國二戰有仨戰巡,還有五艘高速戰列艦可以承擔部分戰巡職能。

美帝就倆阿拉斯加算戰巡,算上四艘衣阿華級能當戰巡用。

日本四艘金剛改完基本上就告別戰巡身份了。

好了,你指望這麼幾艘戰巡滿大洋的去抓對方便宜量多質優的巡洋艦嗎?

(╭?′??′?)╭?

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啊


插播一下,題主玩的不會是battleship craft這個遊戲吧……


戰巡是無畏艦化的裝甲巡洋艦,正統戰巡發展到20年代就逐漸消亡了,隨著戰列艦動力系統功率密度的提升,集合防護與高速性能的高速戰列艦逐漸取代戰巡。即便沒有條約,戰巡也將走向消亡,在戰巡的屍體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新興艦種大型航母則直到今天仍然統治著海洋。

重巡其實是無畏艦化的輕巡洋艦,戰巡消亡後,重巡一直在發展,只是受到條約束縛,而一旦沒有條約限制,重巡就開始向著大型化方向猛進,直到發展成接近原先戰巡的東西——阿拉斯加,超甲巡、克朗斯塔德、斯大林格勒,但發展到這一步也就盛極而衰跟龐然大物的恐龍一樣走向滅絕。

重巡洋艦的終極產物:

武器裝備的發展規律永遠是追求整個體系的作戰效能,單位戰鬥力的成本越低越好,當一類武器發展越來越龐大,複雜,昂貴,接近邊際效益,它的效用就會被重新解構。所以當大家期待萬噸大驅的時候,我們就需要考慮驅逐艦接下來是什麼了。


A. 戰巡在海軍假日中被歸納到主力艦類別不讓造,才造了一堆重巡出來。

B. 重巡這概念也是海軍假日才出現的,在之前都是巡洋艦,沒分輕重。

C. 海軍假日後就二戰了,造出來的貨都拉上戰場試驗了,戰後火炮戰艦是怎麼回事就不說了。

D. 名義上最後的戰巡算是阿拉斯加級,單艦造價達到密蘇里級的70%,航速也只是高出個3結左右,美帝表示不划算,完全能被高速戰列艦替代。


重巡是條約的產物,和條約輕巡一樣都是輕巡的後繼者,與戰巡並無競爭關係。戰巡消滅的是裝巡。後期戰巡較少是因為隨著動力技術的進步,戰列艦的速度也達到了30節上下,此時再想提高速度付出的代價太大,後期的戰巡更接近小型戰列艦,火力裝甲速度相對平衡,而非薄皮大餡的純血統戰巡。如敦克爾刻,沙恩之流,其建造國都以戰列艦相稱。


很抱歉我錯了。。。

這個答案是我記憶中當年看雜誌上的一篇文章寫的。

其大意我記著的是因為戰列艦的養護成本高,速度低等原因,所以選擇戰巡作為戰列的一種替代品。

但是戰巡雖然獲得了面對巡洋艦,火力優勢,但是畢竟是巡洋艦強化版,防禦相對還是不足。雖然速度比當時戰列快,卻沒有巡洋快。

這是我記憶中的內容,待我忙完這一段時間,我將完善這裡。

是給你們的交代,也是給我的交代

英國為了其全球的利益,需要一種集合火力與航速的大型戰艦來為其殖民地保駕護航,而當時的英國的潛在敵人不僅僅是的傳統的法國和俄國,德意志的崛起也對英國的兩強原則造成的嚴峻的挑戰。傳統的戰列艦與巡洋艦已經無法滿足英國的需求,而裝巡又顯得有些鶸。所以英國很需要一種理想型的戰艦。

這種戰艦有著高航速以及與戰列艦同等級的火力,英國人似乎認為她們可以在巡洋艦的射程外獵殺巡洋艦,又可以憑藉航速優勢規避戰列艦以彌補自身的防護不足。

早在1914年的福克蘭海戰中,英海軍的無敵號和不屈號戰列巡洋艦為主的艦隊對陣德海軍斯佩艦隊並使得斯佩艦隊全軍覆沒,證明了戰巡有著其這一時代的意義。

1915年有情報顯示德國將裝備8*350mm的戰巡,因此英國將R級戰列艦中三艘預算用於建造聲望號和反擊號戰列巡洋艦,本級戰艦延續了英國對戰巡的高航速和高適航性的要求,艦炮減少至2*3共六門381mm艦炮,初始防護過於薄弱的問題也在日德蘭海戰後得到部分加強。

而倘若將聲望與同期的戰列艦對比的話

會發現聲望除去防護差以及火力略有不足以外,其他性能均超過戰列艦。基本能滿足英國對兩強的需求。

艦名

性能

排水量

尺寸

動力

武裝

編製

聲望

27650/30835

242*31*9.6

112000

6*15英寸

1181

R級

28000/310000

190*27*8*7

40000

8*15英寸

997

伊麗莎白女王

27500/31500

196.8*27.6*8.8

75000

8*15英寸

951

而如果說因為戰巡誕生就沒重巡洋艦什麼事了,這就不對了。

首先戰巡是主力艦,也是我一直沒有表述清楚的一個觀點,然後她與巡洋艦的主要作戰目標不同。

在對地掩護上,巡洋艦更具有性價比,150/203的火炮更有性價比,而且巡洋艦更加廉價,如果初始設計優秀的話,後續改進也更加方便。尤其是航母成為艦隊的主角後,巡洋艦的優勢就更加明顯了

戰巡依在下看來才是一個失敗品。

戰巡被加強了火力和裝甲,她面對CA的時候擁有極大的優勢,然而這類戰艦它不可能是為了CA才誕生的。

BC造價相較BB來說廉價了不少,維護成本也降低了不少。

但是她卻很難和BB正面抗衡,即便她擁有擊沉BB的火力。

這類戰艦最初的目的是因為BB太過昂貴,CA的火力又有些不足,所以才誕生的小船扛大炮的船種,從某種意義上來說,BC是一種低成本的的戰列艦。

而自從航母成為海戰的主角之後,BC更是地位尷尬,她有火力,可是戰場的主角是CV。

她可以防空,可是CA的性價比更好。

她除了火力和稍微有點裝甲,其他都要被CA超過。可偏偏她的火力和裝甲在實戰中用處並不大。

所以基本上二戰各國,都是大力發展各型巡洋艦,BC幾乎就是個打醬油的了


這邏輯不對啊,重巡洋艦是海軍條約的產物,而BC一開始誕生是為了彌補還不能快速起來的BB,你一定要說BC失去了歷史使命,倒不如說27節以上的快速BB使得它們之間的界限越來越小,到最後快速戰列艦統一了所有,阿拉斯加這種典型的巡洋艦設計風格的,只是尺寸和火力大了一些,不能稱作傳統意義上的BC,他們都只是大型巡洋艦


先有戰巡後有重巡的很多人不知道


哪個遊戲啊 求推薦


任何船都抵不過毛子的銼刀


重巡可以舔啊


戰巡這麼貴,還有條約限制噸位。不能有啥事就讓戰巡出去吧,費用太高。

重巡打打別人家的輕巡不是吊著打嘛。


恰恰相反。

戰列巡洋艦被高速戰列艦取代了。

重巡洋艦二戰很受歡迎,因為它性價比更高。

阿拉斯加是專業級防空巡洋艦,但裝備艦隊防空指揮系統的它太貴了。


當然不可能,有了5塊錢一支的筆而且可以寫的時間是一塊錢一支的筆的十倍,一塊錢一支的筆還有用么?

當然有。

因為視野是一個級別,輸出也是一個級別。對應筆就是手感程度一個級別,寫字速度也是一個級別。

儘管在過去的時代的確是戰巡出現之後正面重巡沒什麼用,畢竟射程完全不一樣速度差別沒那麼大,而且現實里小口徑打不穿就是打不穿。

順便這個導彈到處跑的時代航母的意義都不大了。


艦R一個艦隊只能有六條船而已。當然你能造出足夠數量的基洛夫,重巡們還是可以在演習里教戰巡和航母做船的。


推薦閱讀:

為什麼稱唐朝為巨唐?
歷史上姓徐的有哪些了不得的人?
中國的歷史教科書被篡改的有多嚴重?
評價近代人物「愛國」、「賣國」的標準是什麼?
該如何評價非歷史專業的歷史愛好者所傳播和寫作的通俗歷史讀物的水平?

TAG:歷史 | 軍事 | 巡洋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