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叔本華的「人生實如鐘擺,在痛苦與倦怠中徘徊」?

如果真的是這樣,人生便只剩下了痛苦與倦怠,那叔本華所宣揚的人生的智慧又有什麼用?

我只是突然想到這句話,認為難以理解。由於我對叔本華的理論理解不是太多,所以這個問題只是為了解決疑惑,並沒有否定叔本華的理論的意思。


謝邀。

這種類似思想有很多,都很深刻,比如:

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

——《聖經·傳道書 1:2》

佛教甚至整理了人生的痛苦,得出苦諦的道理,認為苦海無涯。

快樂的時候,我們沉浸在快樂之中,忘卻了時間。痛苦和空虛的時候,我們有大量的時間,我們用這段時間反思人生,身處於痛苦與空虛之中,就容易得出人生就是痛苦、空虛的結論。

這是由於樣本偏誤帶來的結論偏誤。

如果要嚴謹的得出結論,我覺得可以在人體里植入晶元測量和記錄多巴胺等相關激素的水平,再用積分的方法,計算人生感受到的快樂多還是痛苦多。(再通過建模分析影響快樂與痛苦的因子,甚至可能得出提升人類幸福值的結論)

個人預測人生的快樂多一些,因為經過千萬的進化,感受到快樂比痛苦的生物更可能存活下來。


謝邀。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吃飯。

幸福就和吃飽一樣,是一種變化中的狀態。

當你吃飽了的那一刻,也就是你不斷走向饑渴的時刻。

人的幸福由我們慾望的滿足程度決定。這一點請聽我細說。並非一個人淡泊名利就可以得到幸福。一我所說的慾望並非指包括低級的慾望,那些高級的,很多文人追求的那種寧靜的生活狀態,其實也是他追求的,是他的慾望。不管這個慾望是高低還是低級,如果實現不了了,那就必然痛苦。

而我們的慾望並不是具體的,可滿足的。

這一點我們都知道,有錢人從來不會覺得自己錢多。只會在已有的基礎上絞盡腦汁獲取更多財富。

而吃飯喝水這種基本的需求,也總是在變化中的。

再結合叔本華關於幸福是否定性質和痛苦的肯定性質論說,我們也可以設想。

我們想要買一輛五十萬的車,這就是一個很具體的目標。當我們買到後的第一天當然不會第二天就感到不滿足,想要換一台一百萬的車。

但是,一旦當你的這個第一性的願望滿足後,你原來想換部蘋果手機的願望就會開始佔據你的頭腦。

以此類推,我們慾望的不滿足如果僅僅是,賺了一百萬就想要兩百萬還好。我們慾望的滿足永遠只是一方面的,而我們慾望的不滿足是方方面面,不講道理的匯總起來的,它總是有著壓倒性的力量,是不是有些可怕?

從另一個角度依然可以舉例。或許我們買了一輛好車,我們暫時還沉浸在喜悅中,總覺得自己也就知足了。

但是第二天發來的房屋貸款或許就讓你開始頭痛了。痛苦是肯定的,幸福是否定的,我們的煩惱也可以沖淡我們的幸福感。

所有這些負面情緒如此團結一致的要與我們勢單力薄的幸福感作對。

而叔本華並非像題主所說的否定了幸福的存在。 叔本華在書中對於人生如鐘擺的解釋是,幸福是居於鐘擺也就是痛苦與倦怠的中間地段的。

當我們得不到時,我們痛苦。當我們得到後,我們開始倦態,也是無聊。繼而鐘擺又回歸痛苦,因為我們開始了新的追求。

而幸福則居於二者之間,就和我們消化食物一樣,是一個運動中某一瞬間居於頂點的狀態。

其實,叔本華指出了這一點,不已經讓人認識到如何更好地把握幸福了么?不是教會我們讓幸福在自己心中停留的稍長一些了嗎?

雖然鐘擺理論不能完全表達,但是叔本華的整體思想,表達的是,在我們的一生中是擁有幸福的,

但那並非人生的本質。

這一點其實從我的論述中已經很明了了。

幸福在我們的生活中不斷出現,然而,我們的生活的本質是痛苦。

而叔本華最終強調的狀態,不是幸福。

因為幸福需要靠不斷地滿足慾望才能得到。

所以叔本華提到了苦行。也就是不滿足自己的慾望。捨棄了幸福,追求的是寧靜,痛苦的寧靜。這起碼不會讓人患得患失,從而感受到更加無法承受的痛苦。

也就是通過禁慾,苦行忍受一種長久的,可接受的痛苦來規避更大的痛苦。

其實最終,叔本華雖然指出了苦行這一條路,但實際上他也知道這不過是一條漂亮一點的死胡同。並非解決之法。 而尼采倒是給出了一條正確的康庄大道,但毫無疑問是根本行不通的。又正確又行不通。

叔本華自己指出了這一點,但他自己又甚至這一點的行不通。這有些可笑,不過也讓我完全感受到他那種絕望了。

既然題主說了不太了解叔本華,那麼完全可以多看看叔本華的書。

最後,我相信我一定是這個問題的最佳回答者。

我肯定不是研究叔本華研究的最好的。但是我和叔本華本人卻是最像了。

其實看我的回答就和看叔本華又活過來為自己的作品寫的補充一樣。無論文風還是內容。


謝邀~

生存論典型思想。

從孤立的絕對個體角度出發,痛苦與死亡就是最高真理、最高的智慧,這一認識在各個文化和信仰中如出一轍。

叔本華的解決之道是犬儒主義,所以他理論上禁慾、靜觀,大煲高冷反雞湯;行為上卻高調、自利合於流俗。

儘管他的理論沒有說服自己,不過給後來的生存論者帶來了靈感,這理論的意義主要也在於此。


叔本華受佛教影響很深,我理解他是想以近代哲學的語言宣揚他所理解的佛法。

所以我猜他想說的其實是,眾生皆苦,放下執著,離苦得樂。


有人就曾說過,不自欺的人活的都好痛苦,看清本質後,就像叔本華這句話說的一樣:人生實如鐘擺,在痛苦和倦怠之間徘徊......

只是我覺得事物的本質不變,可以讓我們看到世界周而復始的規律,相對的不變,也可以讓我們看了更豐富多變的世界,包括愛與善良與友好和美麗的偶然性,懂得欣賞與珍惜常變的美好。

不管別人說的是否正確,更重要的是我們尋找到了我們認為正確的東西了嗎?


謝邀。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若守中。


叔本華的鐘擺理論認為痛苦和無聊是人生的主旋律,快樂只是短暫的沒有痛苦和無聊的狀態。

人的慾望總是會本能地會膨脹,並不會有人在達到了某一程度的慾望之後他就無欲無求,慾望不會停下來。

當慾望得不到滿足,痛苦便隨之而來;慾望得到滿足,在短暫的快樂過後便迎來無聊。這裡的「痛苦」是廣義的,並不是要達到很高程度的煎熬才算痛苦,而是包含各種程度的、為滿足慾望而付出的勞作等等欲求不滿的狀態。

當人沒有慾望的時候就會無聊,思想豐富的人可以通過精神活動輕易解決無聊的問題;

對於思想貧乏、沒有精神需求的人,無聊簡直是一場災難,因為沒有需求就沒有真正的快樂。

所以人最好的狀態應該是這樣的:擁有閑暇去培養和發展自己的精神才能,享受自己豐富的內在財富。精神需求比其他需求優越的地方在於它不需要依賴或者受限於外在條件,而且理念性的東西是不可窮盡的。因此精神需求更容易獲得,提供的快樂更多、更持久。

進行精神活動是一種低程度痛苦狀態,從理論上來說,在低程度痛苦→精神需求得到滿足獲得快樂→短暫的無聊→有精神需求(低程度痛苦)間徘徊是人最理想的狀態了。

結合實際情況以及人的天性等考慮,這個最理想徘徊肯定是不能完完全全實現的,因為人還有生理需求、心理需求、物質需求等等要滿足,但這並不妨礙人把精神需求放在首要位置。


叔本華說,感受真切的東西只有痛苦和無聊,而一切快樂與幸福都是虛幻的。

一個人對於人生的理解深度,不是對於快樂的理解,而是對於痛苦的理解。


「人生實如鐘擺,在痛苦與倦怠中徘徊」

人的慾望,源於他產生了需要,需要不能被滿足,則痛苦。

需要一但被滿足,積極快樂的情緒產生,然而持續時間不會太久,就會被沖淡,接下來可能再次生出新的需要、新的慾望進入下一個輪迴,但最終會因為沒有新的需要的出現,而陷入倦怠。

在叔本華看來,滿足不是一件有積極意義的事情,一方面滿足來自於慾望,慾望來自於需要,需要來自於欠缺。另一方面,滿足不是持續的情緒,它終將把人引向倦怠


因為你們每個人都有罪,痛苦和倦怠 是常態!! 做個快樂的傻子吧!!哈哈


如果你把書看進去,而不是只看這麼一句話,你就會理解。這句話只是揭示了叔本華眼中大部分人的生活,痛苦寓意艱辛的努力,無聊寓意富足的生活


自己讀一下他的著作就理解了,《人生的智慧》里這些東西講得很清楚,,由於我只是讀過一些,沒什麼整體概念,所以並不能做什麼總結,不過我還是建議看一下他的書的,我個人觀點是叔本華並沒有那麼悲觀。


大概看了下已有的答案,基本沒正面回答題主的問題啊

首先,「鐘擺」那啥,和他關於人生的智慧的說法根本不夠成矛盾,是題主主觀上認為矛盾

叔本華另一個觀點「人生的果實並非幸福,而是經驗(智慧)」

人生的果實vs人生在痛苦和倦怠中來回,兩個沒矛盾吧?

至於題主的觀點「因為人生在痛苦和倦怠中來回,所以人生的智慧便沒有意義」,本身的因果性太主觀,不具備客觀討論的價值,over


得不到的在騷動,被偏愛的有持無恐。

對於求之不得的事物或人可以少一些執念。


倘若終將失去一開始就不需要

假使終要結束根本就不必開始

伴隨著痛苦的快樂是多餘的

倘若能夠不用悲傷,

沒有快樂也無所謂;

假使可以不必失敗,

沒有成功亦無妨!

------摘錄自《戲言》


拙見:

叔本華是個悲觀主義者,對於悲觀主義者而言,快樂沒有意義,痛苦才是實在。

就拿我自己來說?同學們講笑話,我也會覺得好笑,開心,但是開心之後呢?沒什麼感覺啊,痛苦也是一樣,問題就在於感受情緒的時候。額,我覺得我沒有很好的表達我的意思。。。這樣說吧,

快樂和痛苦都沒有意義,但是主觀上對於悲觀主義者來說,痛苦真的痛苦,他們也不想要痛苦,而快樂他們卻覺得無所謂,而不論快樂還是痛苦都源自慾望,如果沒了慾望,就既不快樂也不痛苦,這時他們想:快樂啊,固然好受,但是沒了也無所謂,但是痛苦真是太痛苦了,一點也不想要。在這種心態下,走向禁慾。就好比我給你錢,然後讓我割你肉,錢固然好,得到了會快樂,但是割肉太痛苦了,能避免痛苦的話,快樂不要也罷。

就醬~


人生本無意義,一切皆是虛空。只不過這虛空的七八十年也是要一天天度過的,既然躲不過,就要過的幸福點,我猜這是叔本華所說的幸福生活


精常用腦個人知乎第二彈

主演:阿圖爾.叔本華

編劇:柏拉圖、蘇格拉底及亞里士多德。

音樂:弗里德里克·肖邦、沃爾夫岡·莫扎特、及路德維希·貝多芬

攝影師:黑格爾、斯賓諾莎、布拉德雷、克羅齊、布蘭夏爾德、弗朗西斯·培根

後期製作:康德、朗格、文德爾班、海爾曼.柯亨拉謬、約翰·洛克

醫護人員:亞歷山大·弗萊明、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投資商:我記幾

成本預算:亞當·斯密

副導演:弗里希里德·尼采

導演:卡爾·馬克思

片名:《理想國——哲學家們的故事》

豪華陣容,你哲學了嗎?(?????)##


推薦閱讀:

身為哲學愛好者的我,如何向專業人士證明自己的理論不是民哲?
不同的語言有沒有不同的認識論(Epistemology)立場?
為什麼說叔本華是悲觀的?
如何理解「自然主義」中的「自然」?
叔本華的「鐘擺理論」是建立於怎樣的思想基礎上的,他為何會有這樣的悲觀思想?

TAG:哲學 | 叔本華Schopenhauer | 西方哲學 | 哲學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