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學為何有趣?

去年此時修了一門傳播學,感覺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此後一年間聽了許多相關課程.

然而越發感到迷茫.

懇請大家來說一說,傳播學有趣在哪裡?


在傳媒大學(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讀了四年的傳播學(Communication),考研考的專業也是傳播學(master of Communication),所以說起來跟傳播學也是很有緣分,在此答一下吧。

傳播學之所以有趣,根本上在於傳播現象本身是很有趣的。從個人的角度上說,傳播是一個人的思想觀念得以產生的基礎。可能大家平時都不會注意,自己是如何產生這些想法的,又是如何為這些觀念所驅使的。學習傳播學,很多問題都會得到思考,並且對自己,對人群,對社會有更深入的理解,更加有意識地進行傳播活動。

==================謎一般的人內傳播=========================

先說我們的內心。我們並不比其他人更了解自己,我們的內心不是透明玻璃,而是幽深的迷宮。弗洛伊德和榮格的精神分析對這方面的探索很多,提出了「意識/前意識/潛意識」以及「集體無意識」等等概念。

比如說有些非常瘋狂的「粉絲」(比如楊麗娟這種),他們的行為在一般人看來實在是難以理解,但是他們的內心深處,或者說,潛意識中,一定存在著某種結構,比如安全感的缺失,讓他們產生了現實中的想法和行為。這從理論上看,是毫不奇怪的。

還比如,當你自己失敗的時候,你往往會歸因於客觀條件,比如打籃球的時候落後的一方總有人會抱怨籃筐歪了,球不順手,隊友不行,但是往往不會怪罪自己;反之,如果別人失敗了,你往往就會歸因於別人本身不行——技術渣,配合不好等等。這在心理學裡叫做「自我服務偏見」,這是一種常見的心理現象 回想一下,自己很多時候是不是就會不自覺地「跟著感覺走」,而缺少對自身的反思了?

還有其他很多理論和案例,我就不一一舉了。這些在傳播學中,屬於人內傳播。它主要涉及人格心理學,認知心理學,精神分析等學科,可以讓我們更深入地認識自己的內心,多一點反思,而不是被本能和習慣所驅使。

====================最日常的人際傳播=========================

再說人際傳播。人際傳播顧名思義就是人與人之間直接的溝通,它對我們的影響也是格外大。想想我們一生之中有多少時間是在跟身邊的人們打交道吧。你的父母、朋友、老師等等,都在無形之中影響著我們。

比如有一個理論,貌似叫「完美父母」,說的是,你的理想配偶,就是能夠在你的父親/母親做得不好的地方十分出色的人。舉個栗子,你是個boy,你的母親是個勤勉的家庭主婦,把家人照顧得很好,但是對生活卻毫無詩意的追求,多少有些無趣。這樣,很吸引你的,恰恰是那些浪漫不羈的姑娘。是不是這樣呢?大家自己想一想,我們課堂上曾經討論過,好像真的很准。

還有,為什麼朋友圈裡的謠言那麼容易流行開來?除了朋友圈本身半開放的傳播機制之外,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圈裡大家都有著較強的關係,你的老師轉發了某個說法,就好像為這個說法「背書」了一次 他的學生們看到了,就會更願意相信。關係在人際傳播中具有十分核心的地位,通過人際傳播,我們更能理解「關係」,以及從理論上說的,「社會資本」。

額,手機好像不能存草稿。。。我就先發出來,後面有空再更群體傳播,組織傳播,大眾傳播,以及各大學派的內容吧,先這樣啦

================我來填坑啦,群體傳播================

接下來說群體傳播。社會學研究發現,我們並不是孤立的個人,除了要與其他個體打交道(也就是人際傳播)之外,還分別屬於各種不同的群體。我們的思想和行為,也要受到群體的制約和驅動。比如群體規範和群體心理,其中最典型的,莫過於群體壓力了。有一個實驗,大家應該都很熟悉:所羅門·阿希的從眾實驗:

阿希請大學生們自願做他的被試,告訴他們這個實驗的目的是研究人的視覺情況的。當某個來參加實驗的大學生走進實驗室的時候,他發現已經有5個人先坐在那裡了,他只能坐在第6個位置上。事實上他不知道,其他5個人是跟阿希串通好了的假被試(即所謂的"托兒")。

  阿希要大家做一個非常容易的判斷---比較線段的長度。他拿出一張畫有一條豎線的卡片,然後讓大家比較這條線和另一張卡片上的3條線中的哪一條線等長。判斷共進行了18次。事實上這些線條的長短差異很明顯,正常人是很容易作出正確判斷的。

然而,在兩次正常判斷之後,5個假被試故意異口同聲地說出一個錯誤答案。於是許多真被試開始迷惑了,他是堅定地相信自己的眼力呢,還是說出一個和其他人一樣、但自己心裡認為不正確的答案呢?

  結果當然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從眾傾向,但從總體結果看,平均有33%的人判斷是從眾的,有76%的人至少做了一次從眾的判斷,而在正常的情況下,人們判斷錯的可能性還不到1%。

上面所說的群體,是指正常狀況下形成的,有一定邊界的群體。特殊的情形下,還存在著一種流動的特殊群體——集群,也就是勒龐所說的「烏合之眾」。勒龐發現,當人們聚集在一起,抹去了個人身份,便會退化到一種野蠻恐怖的原始狀態。比如遊行示威中經常出現的打砸搶燒暴力犯罪。往往我們會認為,這些罪行往往是渾水摸魚的犯罪分子乾的,但是事實上,往往就是平日里最老實本分的人,也會在群體心理的支使下變成暴力狂。可以參見我另一個回答中的例子:

如何理解「愛國主義是流氓的最後一塊遮羞布」這句話? - 許諾的回答

在遊行中犯下重罪的黃洋,並不是慣犯,而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工人。從老實本分到痛下殺手,集合行為的作用之大,可見一斑。

===============又是分割線,組織傳播==============

組織,是一種特殊的群體,我們的工作,學習,無不處於一定的組織中。組織以及組織傳播對於個人的影響也是十分巨大的。比如《肖申克的救贖》中的Red說自己即使出獄之後,不經過請示,根本尿不出來,這就是長期在組織之中形成的條件反射。尿尿僅屬於小插曲,組織傳播的威力,在另一個實驗中則彰顯無疑:

斯坦福監獄實驗

前兩個例子好像都是把好人變成惡魔的。。。其實群體和組織傳播也有很多正面的功效(要不然存在的意義何在),就不多舉例了。組織傳播存在著諸多流派,感興趣的可以讀讀相關的教材,對於理解我們所在的公司、學習,還是很有好處的。很多讓我們不明就裡的現象,在組織傳播中都能得到很好的解讀。

===================接下來就是最大頭的大眾傳播了=================

大眾傳播是傳播學的核心,也是成果最為豐碩的部分。在心理學,社會學,政治學等學科的交叉作用之下,我們得以理解社會傳播如何作用於我們的思想,並且作用於社會的方方面面。這裡權且舉兩個例子。

比如說媒介建構論,就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我們對社會的認知。傳統的觀點認為,這個社會存在一個客觀現實,而媒介則通過新聞報道等方式向我們呈現出一個「媒介現實」,有些人認為,通過對比客觀現實來判斷媒體有沒有做好其「反映現實」的本職工作。但是建構論認為,客觀現實並不存在:比如說今日之中國,到底是個什麼樣的狀態?並沒有任何人能夠走遍每一寸國土,認識每一個人,目擊每一件事情,不同的媒介,基於其不同的立場態度,向我們呈現出一個不同的中國,並將這一印象刻在我們的腦海中,當我們思考問題時,它就起到一種背景板的作用。在《新聞聯播》中,這個國家國泰民安,海晏河清,蒸蒸日上,前程一片光明。而在微博里,則到處都是這裡又爆了個大貪官,那裡又出了大事故,雞飛狗跳,簡直藥丸。(所以大家明白薛蠻子為什麼會「嫖娼」,大V們紛紛「造謠」了吧?)建構社會圖景是一種社會權力,國家,大V,民眾,都處於爭奪這一權力的競技場中。

此外,再舉個例子,梅羅維茨的「消逝的地域」理論。大家每天所關注的,是媒介傳達給我們的內容,而事實上,媒介對我們的影響遠大於此。它的形態本身,往往更加深刻地觸動和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大眾媒介時代,政治領袖們的形象往往都是光輝萬丈的,指點江山,捨我其誰。而在現在更加私人化、社交化的媒體時代,他們的形象也在悄悄轉型。比如大大也會出門吃個包子,騎車載著自己的女兒,顯現天倫之樂。這在燈塔國等西方國家那裡更是家常便飯了,開推特,發段子,等等「平民化」的行為和形象,將會是未來政治家們的標配,這背後,不僅僅是政治的發展,更是媒體本身轉變的結果。(這一派學者,往往被稱為「媒介環境學派」,把媒介當成這個社會的大環境,研究它與社會的互動)。

================總結一下================

所以當你爺爺一看到毛主席像就熱淚盈眶的時候,你也不要奇怪,這是幾十年傳播日積月累的成果,當大家為龐麥郎神神叨叨的歌曲而狂歡的時候,你也不必訝異,這是後現代社會中最習以為常的「顛覆」與「解構」。你將會理解,為什麼有些人一個月2000的工資也不惜買個最新的iPhone,你也會理解,朋友圈中的刷屏現象背後往往有一些強大的推動力量。

一切皆是傳播,在影響他人的時候也必然會影響我們。當我們仔細回溯那些想法的來源與去路,我們便更加理解自己,也更加理解他人與社會,這大概就是傳播學最有趣的地方吧。


中國傳媒大學傳播學大四,傳播學考研複習中,越複習越愛,於是跑來作答。答案不有趣,例子分析比較枯燥,大家直接看黑體的結論就好。

我認為,傳播學最有趣的地方在於,你可以用它關照現在、過去和未來。它很廣,涉及了多種學科,能把表象全然剝開,讓人看到內里的意義。

所有的媒介現象就像白楊樹上的葉子,你可以從它飄落的方向,知道風在往哪邊吹。

舉一個例子。媒介融合的趨勢,真的只是官方所謂「滿足人們對信息的即時即地的需求」嗎?然而從傳播學更宏觀的角度看,當下國家/政府驅動型的媒介融合本質上是為了爭奪網路話語權,對新媒體技術對既有宣傳體製造成結構性衝擊的衝擊和挑戰做出的政策回應。從資本的角度,資本的擴張和積累,也要求媒介逐步走向規模化和扁平化。從某種角度而言,媒介融合的趨勢是多種話語的合謀,順便符合了人們的期待而已,而「人們的期待」的生產又是一個可以解構過程。(為了表達效果忽略了公民、媒體、文化上對媒介融合的闡述)

你會仔細思考很多社會事實為什麼會存在。比如說網路。

當網路已經如空氣一樣,無所不在。我們似乎忘了它並不是一種單純的技術手段,也是決定了人與事物與社會處於什麼樣的關係中。

計算機始於二戰的信息戰,網路濫觴於冷戰,目的是為了防止美國遭受核爆炸。同時隨著英美國家所倡導的「信息自由流通」的國際傳播秩序,網路作為一種虛擬、獨立、烏托邦的空間,成為信息社會的能指,指向信息、知識、技術和權力的耦合。也就是莫斯可所說的「數字神話」。而這種神話總是在技術出現的早期充當技術在政治經濟和文化上的助產士,當技術滲透到日常生活中時,神話就消失了。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話語逐漸分為多個層面。一方面,媒體把網路描述為一個可怕的地方,充滿著各種犯罪分子、盜竊分子,孩子們長時間使用互聯網則會患上網癮的病症。政府則必須對互聯網進行規範、管理、管制,又回到了講媒介融合時提到的話語權控制領域,當然公共利益的考量也是重要的一個面向。今天剛聽說360網盤要關了…

另一方面,網路則被描述為信息高速公路、公共領域,信息依舊自由流通,人們在其上各抒己見。創業者在其間淘金,消費者在其間滿足自我慾望需求。市場繁榮,人民幸福。隨著福柯所說的控制社會的到來,消費主義的意識形態塑造著人們的社會需求和社會行為。控制的目的製造著新的需求,新的需求促進新的生產,資本的帝國也將隨之擴張。

諸如總總。構成了當下的網路神話。

我們生活在一層又一層的神話包裹中,傳播學就像是一把小刀,剖開表層,告訴我們這層話語背後是誰的利益在說話。

然而對我而言,更重要的是,讓我看清楚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的存在。

寫得不太好懂,但確實是我想的,想到的比寫下的會多一些。部分表達還是太含蓄,沒有放開。以及答案中的分析可能包含著個人的偏見,總之,傳播學的道路太長,而我剛剛上路。


說實話僅僅憑著一本《傳播學》教程和相關教材實在不敢說自己學過傳播學,一旦你涉獵與傳播有關的話題,必然牽扯著歷史學、心理學、哲學、社會科學等等相關知識。傳播學像是一個岔路口,一切人和人交往的話題它好像都能解答,但一切好像又都說不完整。

但是~我們~可以~用來~裝逼~啊~

在傳播學的世界裡,微博大V叫做意見領袖,頭條新聞叫做議程設置,一呼百應叫做沉默的螺旋,做量化分析叫做大數據等等等等~

反正社會上發生的一些事情,好像你又有點明白了。

大概就是這種感覺。


回答較長,有圖流量慎入。主要是結合個人經歷不具有普遍性。

--------------------------------------------

我覺得遇到傳播學大概是我這輩子最棒的事情了。

因為我大概不能容忍自己變成一個無趣的人吧所以選擇了這個學科。

難道世界上還有比研究一群人更有意思的事情么2333333。我覺得是很有趣的,雖然看書很枯燥很痛苦。但是怎麼說呢還是可以找到有趣的地方啊!只要你真的喜歡!

第一次接觸是在大一(2014年剛入學的時候)老師邀我去聽她的研究生課。就在講大數據,因為那個時候老師在做相關的研究項目。然後上課安利我們看了BBC的horizon的大數據那一集。覺得非常棒啊信息,你可以預測未來的感覺嘿嘿嘿嘿。然後上課不懂得概念就記下來然後去查理解,再不懂就去下次去問老師,不得不說老師對我非常好,現在看非常幼稚的問題也會很認真的回答我。會鼓勵和肯定我的思路。說我對媒介很敏感,因為本科專業不是傳播相關,所以基本靠著肯書和老師交流走到現在。

看著身邊很多同學(包括什麼土木,機械等等,我不是黑真的)不知道自己學自己的專業幹嘛,只是因為分夠所以讀了現在的專業,並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想要什麼。

我就覺得我雖然非科班,但是遇到傳播學,遇到很好的老師們能到現在真的太幸運了~因為在我看來專業方面就算是看了再多的書也一定要和老師交流,思考問題的思路會得到一個偏正的吸收過程。心情超級棒有一種開朗的感覺!

大一聽課的同時接觸到了大眾心理學相關的書也是和老師討論著的。大一還特別稚氣的寫過傳播學相關的「論文」。後來意識到傳播學的好是因為正是交叉學科,所以才可以解釋很多東西咯,什麼完形心理,我記得大一自己看郭慶光老師的《傳播學教程》的時候還標註過什麼傳播學如何殺死處女座,傳播學教你如何找到女朋友(下面會放圖2333)。真的太有意思了好么~

接著在有一次正式的回家和爸媽商量我準備以後走傳播學相關然後,再回去的路上發生了兩個奇遇,就那種現在回想起來的無限巧合吧~讓我一腳入坑。

一個是地鐵上看到我在看老師的課件跟我搭話聊大數據的做雲計算的叔叔,一個是在動車上看到我在看《萊文森精粹》的跟我聊了一路也是信息傳播和大數據預測的做家具行業的叔叔,哈哈哈下車的時候還送了我倆柚子。他們都對這個專業抱有濃厚的關注。當時心裡想,這是一個多麼有前景的專業啊!當然,現在我和同專業也準備走傳播的妹子的共識是,只求以後做相關的內容的工作,不餓死就好 。

大二和妹子一起做學術項目熬夜看了好多專業書看不懂就問老師。感覺是專業知識的巔峰。但是感覺不後悔,因為在我們做到中期以為要延期的時候。最後順利結題,論文也得到了老師的肯定。那些熬過的夜啊 熬到附近通宵圖書館的小哥都認識我們了,有一次去還說,你們一周沒來了了啊。但是依舊也有很多有趣的橋段,什麼看傳播學史突然來一句「我覺得元首簡直為傳播學操碎了心」(因為二戰很多心理學社會學家都去了美帝)還有什麼「拉扎斯菲爾德和他的好基友默頓的二三事」反正各種萌。現在想起來其實這段專業相關的經歷真的很寶貴,雖然也真的很艱難,因為非科班就意味著你要比科班更努力吧,我是這樣覺得的。

於是從一張白紙變成了開出了幾朵小花。

看的書還是偏向傳播學,大眾心理範疇,也看了了弗洛依德非常刷三觀(和老師討論以後感覺偏正了自己的很多看法),也裝逼買了台版的《二十一世紀資本論》至今還沒開啟準備假期留校的時候開始看。還有各種文學書籍很喜歡喜歡以前想過當小說家哈哈哈哈哈,我的愛好還是廣泛的。

本科學的廣播電視方向內容偏向藝術。但是我覺得藝術真的很培養感知能力。麥叔叔說,藝術家能最先感知未來嘛哈哈哈哈~雖然我不是純的。

大三專業課忙起來了,不過依舊會看一些專業相關的書,最近了麥叔叔在1969年play boy給他做的訪談超級棒啊超級有啟發。

在這個過程中也不是沒有有過質疑有過懈怠,不過我後來看回去覺得,真的有的事情只有自己想通,別人沒法感同身受的。

一直很喜歡麥克盧漢的話,這個學科的是要為未來畫地圖,而不是為過去做地標(喲~我是腦殘粉別打我2333 )。

施拉姆也講過:它所要造就的學生將是整所大學中最適合於理解和談論他們所處的那個世界的學生。

目前我對於他們的話依舊深信不疑hhhh

我想我以後如果可以去到老師以前呆過的加拿大的麥克盧漢研究中心的話,或者和麥克盧漢相關的研究項目那就去做研究吧!哈哈不知道能不能成功呢~

不行的話就去賣安利好了2333人家每次問我是學啥的,我都說,如果營銷是教人如何賣安利,那我們就是教人如何更好的賣安利 。把學的那些手法放到大眾去實踐多棒啊(別打我)看是不是所想的那樣或者是不是理論講的那樣(我知道我還太年輕)。

不過我認為聰明是一種天賦,而善良是一種選擇(Cleverness is a gift, kindness is a choice)所以不在於你開始的天賦,而在於你所選擇的道路。

因為當一個社會對於社會精神以及狀態和教育的重視和投入漸漸大於了生產和經濟。那麼我想這個社會應該就是進入了所謂的文明社會。所以希望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到這個學科,意識到它的重要性!安利傳播學,傳播學的光輝普照大地。這大概是我畢生都會致力的事情,除了當老師 。

然後我要放圖了,隨便翻了一些,都是個人腦洞嘿嘿,不代表學科建設泄泄~都是大一大二的腦洞大家看看笑笑就好了請別攻雞謝謝~

請忽略我醜陋的字。

普利策的真-發家致富方法:

傳播學解釋戀愛:

傳播學教你追妹子:

傳播學殺死處女座的方法:

最後,作為一個實力吃貨我覺得傳播學還是要比吃重要一丟丟的。

希望可以把我的心意傳達給題主233希望你找到自己喜歡並願意為之奮鬥的事情。


從上小學開始,我一直對一個現象比較關註:上數學課,老師每次講解完一個題目之後,會問一句,「明白了的舉手。」大多數同學會舉起手。剩下一些沒有聽懂的同學,或者是礙於面子,或者是怕耽誤大家時間,即便一點都不懂也總是會隨大流舉起手;當老師要求不明白的同學舉手時,因為此刻被關注度更高,所以也鮮有人表態。老師一看大部分人都明白,也就不會再講解了。

相信很多人都有這種體驗。我就屬於那種聽不懂也恥於舉手的,因此對這個現象就比較關注。但是我的關注僅僅是停留在現象表面。直到上了大學,開始接觸傳播學,才發現有一種理論已經對這種現象作出了解釋,就是諾伊曼的「沉默的螺旋」理論。

諾伊曼認為,意見的表達是一個社會心理過程,個人在進行意見表達的時候,會對周圍意見環境進行進行觀察,當發現自己處於多數或優勢意見時,便傾向於積極大膽地表明自己的觀點;當發現自己屬於少數或劣勢意見時,一般會屈從於環境壓力而轉向「沉默」或附和。

當時一看到這個理論,就突然覺得,自己與著名學者產生了共鳴。與巨人比肩的感覺真好。我迅速愛上了這個理論,也愛上了傳播學。

所以,傳播學為何有趣?它有趣在幾乎所有與傳播相關的現象都可以用傳播學理論解釋。當有理論印證了你頭腦中模糊概念或解決了你某個疑惑的時候,你就會發現,這個世界是有跡可循的,你也就會因此愛上這個學科。

這是一個大眾麥克風時代,每個人都可以發出自己的聲音。而我們平時包括發朋友圈、看新聞、評論文章在內的這些行為,與傳播都密切相關。「意見領袖」和「兩級傳播」可以解釋大V們是如何發揮影響力的,「議程設置」和「把關」理論告訴你新聞媒體怎樣通過信息的發布來影響輿論, 「第三人效果」理論讓你知道為什麼小時候看電視有接吻鏡頭你的爸媽會給你捂上眼睛。

傳播學是有趣的。人人都要學一點傳播學。傳播學理論可以幫助你跳出自身限制,觀察環境,了解傳播原理,了解媒介運作和引導輿論的機制,了解宣傳的本質和特點…從而避免淪為無知的靶子、炮灰和行屍走肉。用一句通俗的話來講,就是「活得更明白一些」。為什麼《烏合之眾》仍然是熱門推薦書籍?大家都想通過勒龐對「烏合之眾」(群體)的解讀,避免自己在很多時候成為「烏合之眾」。

以上。


傳播學學的時候會很痛苦,因為對於多數人而言,那些翻譯而來的名詞理論實在過於晦澀,但是當你可以用傳播學解釋爸媽朋友圈裡的謠言傳播路徑的時候,事情就變的很有趣了(嗯好吧,其實是個實用而且可以用來裝13的學科)


有趣么?

學過傳播學之後看綜藝節目就再也不搞笑了。

看微博熱門總覺得這是故意在議程設置。

從外界「聽」來的各種信息總是報以質疑態度。

我不想做個「容器人」。

所以,我努力的睜大雙眼,多走多看多經歷,

想看清真實的世界是什麼樣。


終於可以裝個逼了。

傳播學的有趣之處,在於讓你真正從底層了解,到底信息在不同渠道是如何進行傳播的,進而加以利用。

傳播學的範圍是非常的大的,如果粗分,傳統媒體和新媒體,是一種分類的方式。

就說新媒體中一個特點吧,大概理解一下,感興趣的再交流。

我們現在常說,新媒體,新媒體營銷。

新媒體的一個特點,叫做碎片化。

那麼什麼是碎片化?

知乎經常討論,碎片化閱讀,碎片化時間,大概意思看著,就是說,沒有完整的時間,字數比較少。

其實不止時間碎。

隨著網路的發展,新媒體的碎片化中,還包含了以下兩個內容。

地理位置的碎片化

隨時隨地的使用微博微信,知乎,來看東西,編輯東西。

個人身份的碎片化

微博是匿名的,知乎也是匿名的,個人身份在新媒體中,可以被重新定義。俗話說,摳腳大叔,也可以變化成為兔耳萌妹。這個其中,就包含著個人網路身份的重構啊,網路社區的身份認同等等許多其他因素。

還有其他的內涵我想不起來了。

從整體角度隨便說說新媒體這一塊兒的理論。

如新傳播模式的改變,對傳統把關人理論有了挑戰。

那麼傳統把關人和新媒體之間的關係如何處理?

傳播內容的開放,對議程設置理論的影響。

我們如何在新媒體時代,更加有效的使用議程設置?

傳播主體的碎片匿名化,對沉默螺旋理論的改變

匿名對抗沉默螺旋?

註解:沉默螺旋的大概意思,指的是許多人說,粉筆是黑色的時候,說粉筆是白色那個人,就會有著極大的心理壓力。那麼現在匿名化了,對沉默螺旋理論有什麼影響?

這都是傳播學的內容,議程設置,沉默螺旋和新媒體之間的結合。

而傳播信息,一定會引起人們的反應,那麼問題來了。

如何處理新媒體的自由和政府監管之間的矛盾?自由的限度如何去界定?這其中就涉及了自由啊,民主啊一些理論。

新媒體傳播中,更傾向於,公平,自由,公開,透明。那麼這就涉及許許多多其它工作的巨大轉變。如政府工作的公開,等等都和傳播學理論有關係。

這些都是些最基礎的理論。

而有趣的地方在於,當你稍微了解之後,你看微博知乎朋友圈的時候,會更加清楚,到底什麼火,為什麼火。也或者你小小的加以利用,都可以。


傳播學的有趣之處在於,讓你站在一個宏觀的角度,看看人是怎麼用一萬種方法操縱人,操縱人際關係的。

柏拉圖在《理想國》中描繪了有趣的「洞穴寓言」。

有一批人猶如囚徒,世代居住在一個洞穴之中,洞穴有條長長的通道通向外面,人們的脖子和腳被鎖住不能環顧,只能面向洞壁。他們身後有一堆火在燃燒,火和囚徒之間有一些人拿著器物走動、火光將器物變動不居的影像投在囚徒前面的洞壁上。囚徒不能回頭,不知道影像的原因,以為這些影子是「實在」,用不同的名字稱呼它們並習慣了這種生活。當某一囚徒偶然掙脫枷鎖回頭看火時,發現以前所見是影像而非實物;當他繼續努力,走出洞口時,眼睛受陽光刺激致使他什麼也看不見,只是一片虛無。他不得不回到洞內,但也追悔莫及,他恨自己看清了一切,因為這給他帶來了更多的痛苦。

李普曼在《公眾輿論》中說:人們對一件未曾親身經歷過的事情唯一的感情,只有被對這件事情的想像所激發出來的感情。並且他提出了「擬態環境」的概念。這和柏拉圖的洞穴寓言不謀而合。人想要操縱別人,操縱人際關係,真的是很容易。掌握媒介話語權,讓媒介話語權和文化產業高度集中,再製造出一些虛假的繁榮景象,讓人們沉溺於虛假幸福中,就OK了。畢竟群眾中的大多數,都是隨大流走的(陳述事實,並無精英主義觀點。不喜勿噴)。

所以我總是時時叩問自己:我所看到的世界,究竟是不是真實的世界?我了解到的信息是否不夠多,以至於我對真實世界做出了錯誤的判斷?我以為的真實世界,是不是只是一些影子?

而在接觸傳播學以前,我是幾乎不會去思考這樣的問題的。


學了傳播學後,被爸爸媽媽男票集體嫌棄。因為看電視的時候無聊的我會開始普及:某東的廣告針對性很強啊!《奔跑吧》里這個節目效果做的不錯,角色塑造還蠻成功的。神劇我也會津津有味的表示這個地方的煽情有點兒不對,估計是經過了刪節,這個畫面違和,但為了過審批也是蠻拼的,某神劇的編劇真是高明,這種裝傻逗人玩兒的優越感一定爆棚了吧。看電影的時候更是,嗯,什麼手法啦,玩兒爛了的,太沒誠意。等等,暫個停,讓我看看剛剛那個鏡頭,呵呵,被我抓到了,導演這小聰明玩兒的不錯啊……之類。

總之,這一刻,我不再是觀眾,節目在我眼中也不再是節目,它們被我肢解,透過節目去看節目的製作人員的心思,去猜他們怎麼想的,猜他們怎麼猜受眾的。一個節目能看出幾個意思來,還挺有意思的。

我是挺開心啦,就是他們覺得我很煩。同學們說大家都這樣,應該算職業病。

~~~~不會畫分割線~~~~

畢業一年了,離寫答案也好幾年了。因為經濟原因,成績也沒有特別好,再加上喜歡實際工作,所以沒有繼續讀研,在做媒體工作。但是依然喜歡傳播學,這是一門可以透過它認識世界的學科,你會覺得自己無所不能(錯覺)。工作不算特別開心,但是只要有事情做依然會很投入。現在我是那個猜測觀眾心理的人了,覺得自己做的沒有那麼好,會做一件事比看懂一件事要難得多。會努力學習,努力做得更好。

這份工作掙得不多經常加班,但是我不後悔。人生最重要是有趣而不是舒服。我喜歡做有趣的事。

還沒選擇傳播學的你,可以選擇這門學科,真的很有意思。

最後,感謝點贊和評論的人,你們都是小天使!


題主覺得傳播學有趣,可能實際上不是「傳播學」有趣,而是社會學、社會心理學、文學理論、政治學、語言學、資訊理論等有趣,因為本質上傳播學完全是從這麼多學科中抽出已有成果整合出來的。

傳播學從一開始就是由社會學家、心理學家、政治學家關於大眾傳播的一些研究而被建構出來的。真正的傳播學理論很少由正兒八經的一門心思研究大眾傳播的學者搞出來,更多的是藉助其他學科來研究。從這一點看,傳播學未必比新聞學更有學。

各種期刊如《國際新聞界》《新聞大學》等核心期刊經常會發表一些討論傳播學學科合法性與建設危機之類的論文,他們都關注傳播學是什麼,怎麼發展。這種現象很難從文學、社會學、史學之類的期刊發現,這就證明傳播學自身學科基礎薄弱,研究內容上不了檯面。

交叉學科的特點是什麼都行,但什麼都不精。傳播學實證研究,社會學家可能要比傳播學者更專業。哪怕是質化研究,社會學家也有優勢。傳播學文化研究,文學學者肯定比新聞學院出來的專業。

傳播學只是一個「領域」,雖然不精,但可能這種「面面俱到」的研究方法與範圍恰好是它的魅力吧。

辯證看待,不黑不吹。


學的時候感覺異常有趣,萬金油專業呀~超級對我這種喜歡長見識的人的胃口…什麼政治、媒體、道德、營銷、人際關係等等信手拈來…但是,真的就像其他答友所說:現在對於外界的信息都秉持一種懷疑態度,容易多方面分析,最後又說不出一個所以然來(是滴,覺得沒去研究就不能下結論),人都快變得沒立場了。學完後根本就不想從事與專業相關的工作,感覺身心俱疲需要調整!

大二的時候,基本上戒掉了大多數電視節目,和周圍朋友在影視娛樂上沒有共同語言。新聞也不怎麼去關注,唯一會看的就是紀錄片這種比較客觀的視頻,用來打發時間,但有時候也會懷疑拍攝者的動機。人變得越來越理性、安靜、宅!

後遺症很嚴重!我大三時就開始很少用社交軟體,覺得隱私很重要!!!微博刪光,微信聯絡人幾乎都是同學和親朋好友,如果硬是要加社會上認識的朋友,都會選擇一開始不給人家看朋友圈,等熟悉以後才會給人家看;朋友圈的內容不會刪,但每三個月就會去鎖之前發的(我知道聽著很累),然後留幾則不痛不癢的。其實自己也知道,我朋友圈的內容幾乎不怎麼涉及自己和家人露臉的照片,寫的文字也大多數都是關於天氣很好、心情很棒等無關緊要的東西;所以基本上應該沒人會太在乎我在朋友圈發了什麼,但心裡總是覺得不應該暴露自己過多的私人信息在網路上,有時卻又奈何不了自己太嗨的心情與人情事故而又不得不發…所以今後還是會繼續過這種鎖前三月朋友圈內容的糾結的人生~

現在的我過著與社會半脫節的生活,練練瑜伽,看看展覽,去超市買買東西、陪陪爸媽…我覺得這樣比傳播學更有趣呢~


生活中太常見了!!!!尤其推薦媒介文化學派——麥克盧漢,尼爾波斯曼,保羅萊文森,梅羅維茲。他們的理論比較新,很適合現在的網路社會。


喜歡這個題,來強答一番!

傳播學包含的東西很多,其實我才剛剛入門、、或者還未入門。。

本人傳播學大二在讀!一隻腳踏進了門。

選專業時並未對傳播學有太多的了解,只覺得學的複雜,離我的「傳媒夢」近了一步。渾渾噩噩就來了……

進入正題。說傳播學的有趣之處不如說它帶給我的改變,如何看待事物、會不會深入辯證地分析、是否相信一切獲取的信息。

「知識溝」、「議程設置」、「沉默的螺旋」、「第三人效果」這些看似理論化的東西竟然與生活息息相關!出門買個菜都能腦內出一堆知識,這位大媽說自己家的的菜新鮮無污染、那位推銷保健品的大叔對一群爺爺奶奶講訴著「包治百病的原理」……

學習的奧妙就在於能生活得越來越通透吧,

感謝傳播學!

還有最可貴的一點,讓我看到問題有想來解答的衝動!!(亂說一堆,希望大家不要介意。待我學成之時,有了新的啟發再來作答)


這是個信息社會,一切特權本質上都是信息特權。

傳播學是我的主專業。傳播學告訴你,如何向「屁民」傳遞信息,傳遞怎樣的信息,會產生什麼效果,新聞、傳媒被稱為無冕之王(當然也可以叫精趙養成學)不是沒有道理的。

另外,我還修了個雙學位,公共關係。傳播學告訴你怎麼說話,而公共關係告訴你怎麼讓你的聽眾相信你的話。真是太有趣了。


謝謝你們維二的兩個贊。

現在覺得我當年太偏激了,雖然粉絲經濟充斥在商業化各個角落,但不同是。

明星更多的是自己作為消費品,偶像等更是粉絲經濟重災區,他們沒有精湛的演技,不需要美妙的唱腔,只需要火一把,然後消費粉絲就可以豐衣足食。

我不該涵蓋所有明星!

--------------------------------------------------------------------------------------------------------------------------

傳播學怎麼講,學了以後對明星再也沒什麼感覺,無論他們在鏡頭前表現得多麼自然,我都看著彆扭。

還有就是,總是覺得粉絲就是明星們賺錢的工具而已。

總是看不慣這個世界的醜陋一面


剛開始了解的時候有一種自己終於知道了世界的真相的激動。但是隨著深入了解發現自己不知道的東西越來越多,傳播的套路真的很深。

總之就是一句話:

深情總是留不住,偏偏套路得人心。


研究人類的認知世界和研究實體世界的趣味是一樣的:

世界上的這些物質由什麼構成,各自現象是怎樣產生的,物質之間怎樣組合結構,運動變化有無規律,規律是什麼…

人類社會的這些想法、概念、觀念等內涵是什麼,「信息」是怎樣產生的,受哪些因素影響,怎樣組合結構,如何形成傳播,有無規律,傳播規律是什麼…

靈與肉兩個層面咱都想知道自己是咋回事兒唄。


來大學的時候從來沒有想過要學傳播,認為傳播枯燥,大一下期,遇到了一位敬業的老師,她成為了我傳播學的引路人,她用的課件不是十年不換的ppt,總是穿插很多最新的社會現象,通過這種方式告訴你,傳播無處不在。生活中的很多現象,你慢下來看,都能用傳播學解釋,生活百態,用傳播觀之,自然是有趣。


傳播無處不在,但傳播學似乎是一門不存在的學科


推薦閱讀:

傳播學怎麼入門?有哪些書籍可以推薦?
傳播學學生必讀的篇目有哪些?
為何那條名為「Doge」的狗傳播如此廣泛?
如何正確處理政府與社會的關係?
如何理解麥克盧漢的「媒介即信息」?

TAG:傳播學 | 大學教育 | 新聞與傳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