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利主義」是不是流氓學說?

最近在看穆勒的《功利主義》 第一遍看完覺得功利主義很好 但第二遍看隱隱覺得不對 彷彿所有善的 正義的 幸福的快樂的選擇 都符合功利主義 一切邪惡的 卑鄙的 悲慘的選擇都不符合功利主義 這簡直不是用功利主義約束行為標準 這簡直是用普世認可價值定義功利主義啊

恩 再深層的說一下問題 功利主義給我的感覺就是其實什麼也沒說,善惡由社會自己判定,功利主義者只是提出了功利主義說:看!功利主義能解釋世界上的一切!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1、功利主義不是流氓學說,而是人類理性在道德/信仰領域內的充分應用。

2、實際上,不同的標準有不同的結論,如果不認同功利主義對善的定義,那麼就未必會出現「幸福的快樂的選擇 都符合功利主義 一切邪惡的 卑鄙的 悲慘的選擇都不符合功利主義」的情形。

3、二戰以後,功利主義遭到批判,特別是以羅爾斯為代表的所謂新自然法學派崛起,提出應當對「弱勢群體」施以援手,這一觀點就顯然不是功利主義的。

4、但是,功利主義仍是政治哲學、倫理學的重要觀點,特別是涉及制度設計時,仍得到了非常廣泛的應用。


題主明顯是把功利主義看作是描述倫理學了,然而實際上人家是屬於規範倫理學的。。。

實際上,功利主義並不是在解釋道德行為,而是在提出道德行為的標準(即,最大化功利的行為)。


密爾(舊譯穆勒)的功利主義已經不是功利主義了,他的功利主義只是借著「最大人的最大幸福」的原有框架開展的。

在我看來,他的功利主義已經不是單純的功利主義,原因是因為他的「幸福」是有三六九等排序的,一旦這樣子開展,最大幸福的sum就有了問題。

因此,我個人認為,邊沁的功利主義才是正宗的配方、正宗的味道。而密爾的功利主義就如同有XX特色的XX主義(大霧),距離原本的正宗已相去甚遠。


要深入理解功利主義,不要看穆勒寫的這本歪理邪說……去看邊沁的《道德與立法原理導論》吧。


不是,因為還有別的學說以不同的視角對道德加以解釋,並能引導出與道德功利主義截然不同的方法論來。

功利主義認為實現所有人總效用(utility,這裡借經濟學的譯名一用)的最大化就是道德的。然而面對電車難題,自己就分裂了。情境功利主義和規則功利主義對於一道改編版的電車難題就有不同的答案,而規則功利主義又更合乎情理。

功利主義可能只是程序式的道德學說,而結果論可能走得更遠。功利主義只是量化了表面上的效用,然而背後的因果鏈也許會敗壞功利主義的企圖。結果論不管程序,反正以最終的勝負定輸贏,要考慮長期利益。

另一套更令人服膺的道德程序學說,還應該是羅爾斯的「無知之幕」,即摒棄一切預設的概率和信息,在未揭開簾幕時不知道自己所處的位置,然後以這麼個足夠客觀的視角來給出規則,即為正義。此「正義」與柏拉圖《理想國》所謂「正義」也許不是一碼事(後者說的是理性統治慾望)。

總之,也許功利主義是最符合直觀感覺的道德哲學,但卻不是唯一的,這也就決定了這種劃分是有意義的。


(最末有更新)

為什麼不反過來說:功利主義用那麼一個簡單的原則就解釋並捍衛了所有的「普世價值」,這簡直就是功利主義的大優勢啊!

但是,功利主義真的成功說明了我們想要捍衛的所有基本價值嗎?分配正義怎麼破?消極自由怎麼破?

評論:好幾個答案認為是Mill帶偏了功利主義的光榮偉大的道路,也是醉……

把功利/幸福/快樂分為高級和低級怎麼了,Mill好歹還是堅持價值上的一元論的(定性享樂主義)。此外,只要我們對不同層次的功利/幸福/快樂賦予不同的權重,我們依然可以對幸福量進行 加權運算。

計算問題一向是功利主義的老問題之一,不要以為維持Bentham原有的思路就可以對解決計算問題有什麼推進……真的要處理計算問題,憑一個粗略的想法不行,要藉助數學和計量工具,當代的功利主義者已經有不少人在藉助概率統計模型之類的手段了。。。當然,更嚴重的問題是:不同的價值是否是可通約的?如果不可能,那麼功利主義在價值上的還原策略(將不同價值還原為單一價值——幸福或快樂)就肯定是失敗的。

Mill:「我是一個善良的功利主義者好不好?」(哭 )


倫理學裡,當你做一件行為決策時,如果考慮的是行為可能的後果,這就屬於功利主義的範疇。這很理性。

當你做一件決策,你考慮的是行為本身是否出於道義,這也很理性。

當你做一件決策,你考慮的是一個社群的共同利益時,也很理性。

這些school of thoughts並不是沒有考慮其他學說,硬要把所有情況都往上套。相反,他們其實是描述很多種廣為接受的價值觀,以及基於這些價值觀的思維範式。

倫理學這些學說功能不是去規範,而是去理解。提出功利主義的目的不是要把你變成功利的人,而是當你站在道德制高點上的時候,能讓你清醒,你腳下的功利主義者並不比你卑微。


邊沁的功利主義:他提出的要解決「如何定義和測量效用」的問題。正是這個問題使得功利主義遭到巨大的困難。他提出了七個方面,被稱為「享樂主義的演算」:強度,持續時間,確定性,遠近,繁殖力,純粹性,程度。邊沁認為,通過總結這樣一個經驗的七個方面,我們就可以對這個經驗給出一個分數。我們把快樂的量和痛苦的量加起來,然後對這些分數進行比較,我們可以決定我們應該履行哪些行動。邊沁的功利主義在直觀上有吸引力,首先結構簡單,只有一個原則,即最大限度的提高快樂和減少痛苦。其次,這個理論也很符合我們日常的直觀。效用原則要求我們對快樂和痛苦進行定量分析,然後以一種不偏不倚的方式應用這個原則,不以特殊的方式來對待我們。然而,邊沁的方法既顯得特別簡單,也顯得特別複雜。因為在計算快樂量的時候,同類快樂之間和不同類快樂之間以及人際之間的快樂量都需要不同的計算。密爾發現了這個理論上的困難,於是開始尋找一種方法解決。密爾認為,利用我們的理智,我們就可以認識到幸福就是我們用來判斷行為的道德正確性的標準,密爾進一步認為,倫理學的本質上是一門歸納的科學,倫理學是立足於經驗,觀察和反思的,而不是立足於康德認為的「先驗理性」。對密爾來說,倫理學是一門經驗科學。除此之外,密爾還認為在倫理學中我們必須要把一個第一原則確立起來。其他的倫理規範和倫理原則都要按照那個第一原則來加以評價。在功利主義那裡,這個第一原則就是:一個人應該這樣來行動,以至於他的行動能夠最大限度的提高社會的總體福利水平。值得注意的是,密爾提出,這無意味著一個人總是應該通過訴諸第一原則來引導行動。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按照日常道德行動,只有當具體的規則衝突的時候,我們應該訴諸第一原則。這樣,密爾就認為,我們的道德思維實際上具有三個層次,最低層次上,我們從事日常道德思維按照已經形成的道德規則去行事。在這個層次上,日常道德主要是義務論的,體現在一些責任,禁令和約束中。最高層次就是哲學功利主義的批判性反思層次。密爾所經歷的精神危機還使得密爾認識到,道德不僅關係到調節人們的行動,而且也關係到情感的自我教育。以上也是密爾在他的著作《功利主義》中的三點論述。總結於徐向東的《自我他人與道德》。


一個知道為什麼而生活的人,能夠解決一切如何生活的問題;人活著並不是為了追求幸福,只有英國人才那麼做。

——尼采

由於自然科學領域獲得了巨大成就,我們注意到生活之中那些越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人越發喜歡用「科學」的眼光來看待這個世界,分析、計算,用邏輯和演繹評估來書本之外的現實生活。作為一個哲學的門外漢,我直觀地認為,這應該就是功利主義倫理觀得以生長的土壤——經濟學帝國主義。

由於「科學」在最近的兩個世紀解決了幾乎所有過去幾千年人類文明中無法被解決的問題,使得人類的生活煥然一新。人們對於科學的信仰,已經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了曾經對於神的崇拜。而科學作為最可靠的信仰,與之相對的最可靠的方法——計算——也受到相應的追捧和熱愛。所以所謂的「經濟學帝國主義」應運而生。

什麼是「經濟學帝國主義」呢?我個人的理解如下:

首先主體是經濟學,一種建立在對於研究對象的一定程度的抽象及其他一系列假設之上的邏輯和演繹體系。這一系列假設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一切都是可以量化、計算的。

其次,「帝國主義」,指的是某個主體變得異常強大,於是逐漸「侵入」、「吞併」大量曾經不屬於它的領域。

概括而言,「經濟學帝國主義」指的就是,經濟學其本身作為一個學科領域,侵入了大量其他學科領域之中。的確,不論哲學、法學、倫理學等等古老的學科,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經濟學的影響。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帝國主義」這個詞雖然大氣,但是卻帶有一絲略微的貶義,它暗示這是一種「不應當的入侵」。

在筆者看來,至少在倫理學的領域,「經濟性」思考的滲入是「不應該」的。而功利主義倫理學,作為這種滲透的產物,筆者認為,其更多的是一種思維遊戲或者語言哲學意義上的用語謬誤,並不能實際地解決人應該如何生活的問題,倫理學的根本問題。

一、功利主義的前提性批判與語言學思考

功利主義能夠適用的前提與經濟學的假設是特殊與一般的關係。功利主義建立在這樣的基礎上:所有基於行為選擇而產生的效果都可以用「快樂」加以概括,且這個所謂的「快樂」都可以被賦予相同的單位加以計算。在此基礎之上,只要我們能夠量化「快樂」,給予其一個統一的計算單位,接下來在人生中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在不同的時刻拿出計算機進行一次簡單的加減乘除,便知道如何做出正確的決策,從而實現好的生活了。但是關鍵就在於,這個前提能否成立?

我們姑且假設它成立吧,如果所有基於行為選擇而產生的效果都可以用「快樂」加以概括,且這個所謂的「快樂」都可以被賦予相同的單位,其差別僅僅在於單位前面的數額,那就意味著:1、直接或間接的快樂以及長遠或者近期的快樂能夠概括所有基於行為而產生的效果;2、能夠涵蓋所有快樂都是同質的。而這兩個推論都是值得商榷的。

這很像經濟學上的博弈論或者決策學:直接或者間接的利益或曰長遠或者眼前的利益能夠概括一切經濟行為產生的效果。站在經濟學的領域內,這句話毫無疑問是正確的。但是將它推到倫理學的領域內,它還是否能放之四海而皆準呢?如果可以,那麼可能造成這樣的結果:1單位的愧疚=1.5單位的痛苦;1單位的仇恨=2.4單位的痛苦。如果這是合理的,那麼人類創造出如此豐富的語言來形容情緒又有何意義呢?很顯然,在這裡,功利主義犯了一個語言學上的錯誤:什麼是它所謂的「快樂」?如果要達到其所要求的理論效果,如前所述,這種「快樂與否」必須能囊括行為選擇所造成的一切直接與間接、長遠和近期的心理影響。而這種所謂的「快樂」還是不是我們日常語言中所謂的快樂呢?快樂,首先是一種「快」的樂,對之進行日常語言分析,與「痛快」、「大快人心」類似,它具有短瞬性。這裡顯然存在一個對於概念的偷換。至於效能、幸福等其他的翻譯或者解釋方式,也是一樣存在其片面性。概括本身就是削平拉齊的,拋掉了很多被認為是「附帶」的、非本質的東西。但是在倫理學的領域,這些被經濟學拋棄掉的、被忽略不計的,往往才真正起決定性的作用。虐待狂殺人會感到快樂、特蕾莎修女幫助別人也會感到快樂,「快樂」這個辭彙在這兩個情景中的內涵是一樣的,但是這兩者的行為所應受到的倫理評價顯然是不同的,在這裡,決定二者行為是否正當的基礎,顯然不是快樂與否的問題了。事實上,往往正是那些快樂之外的事物、被功利主義者剝去餓的事物影響了對行為的道德評價。所以,上一段的兩個推論都是無法成立的。第一條是顯然是對於一個複雜生活的削平拉齊,用一個內涵狹窄的概念去指代極端豐富的內涵,於是造成了認知上的混亂:在人們的腦海中,現實生活彷彿真的變成了1+1=2般簡明了,第二條顯然也是違背經驗的,即使在同一個人身上,喝酒感到痛快、聽歌感到放鬆、閑著感到無聊、奔波時感到虛無,這些感覺如何進行加減乘除式的對比呢?

二、功利主義的「計算方法論」與倫理學的」生活性」根本抵觸

倫理學解決的是如何生活的問題。而「計算」往往解決的是科學研究的問題,即使在社會學的領域,也通常只用來解決一些大的、宏觀的問題(比如法律的制定等);當涉及個人、在具體微觀的條件下進行選擇的時候,現實條件使得我們根本無法去適用密爾的邏輯。且不說「電車難題」這樣的極端情形,事實上,任何一個現實生活中的場景都比我們所能用語言描述的「案例」要複雜無數倍。因此,道德選擇很大程度上不僅因人而異,甚至因時、因地、因色、深、香、味、觸、法,都得轉移。我們的道德鼻祖也說了「君子處之於天下,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而這種系統地極度複雜性與計算所要求的條件性、理想環境是根本抵觸的。因此,功利主義的倫理觀,在現實生活中,根本無法幫助人們去選擇做什麼、不做什麼;相反,可能使得本來簡單的問題變得更加麻煩。

三、功利主義的實踐難題

即使上述的理論問題都不存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如何去實踐這功利主義呢?現實生活是複雜的,尤其當涉及倫理判斷的時候。我們來不及臨時計算,也不可能事先去安排和設計——甚至有時,這種安排和設計就會被認為是過於冷酷無情的。那麼是否我們的行為因此就手足無措了呢?在面對「電車難題」這類問題的時候,我們是否會立刻腦袋短路、神經紊亂?顯然不會。事實上,這些問題只在理論上存在罷了,其實這種「電車難題」類似的情況在現實生活中多如牛毛,只是沒有那麼極端罷了。我現在熬夜寫文,你給我一杯咖啡和一瓶紅牛,我應該作何選擇呢?其實這和電車難題是同一個問題。它就好比「驢吃草」,拿兩束乾草放在驢面前,沒有任何區別,驢先吃哪一捆呢?我們以為這道題難,那是在理論上。如果是在操作上,就會發現,無論什麼時候放兩束草在驢面前,再笨的驢也會在第一時間做出選擇。但是,並不能明確它必然選哪一捆。驢是憑什麼做出選擇的呢?憑一剎那的感覺。

以上即子休對於倫理學的一些思考,主要針對功利主義進行反思。之所以主要反思功利主義,是因為自己作為一個喜歡數學邏輯和形而上學的理科生,曾經自詡為一個功利主義者,並且因此付出了很多代價——很多值得欣賞的詩與遠方被忽視了,因此對自己的生活產生了諸多反思,附帶地也就對功利主義「現身說法」。

以上僅針對個人邏輯道理領域、在微觀層面對功利主義觀念進行評價。如果在宏觀意義上,作為社會學學科的經濟學地位是尤其正當性的,此處不表。

更多內容關注小眾公眾號:紙上塵

ID:zhexueyuan


「功利主義」一詞近些年逐漸以「效益主義」替代,多因「功利」一詞在中文中多含貶義,然而Utilitarianism的實質並不是字面意義上強調的對功名利祿的追逐,或是與道義背道而馳。同樣,「普世價值觀」也並不是所謂的普度眾生價值觀或者絕對真理。只能說效益主義具有普世價值。

Mill的效益主義主要建立於他對享樂主義的延伸。Mill認為享樂主義的實質是最大化的幸福,所謂最大化幸福簡單來說就是「趨利避害」(By happiness is intended
pleasure, and the absence of pain)。Mill認為只有幸福才是有唯一的內在價值(Intrinsic value)的,人的所有行為驅使無非是為了獲得幸福這種具有內在非工具價值的價值。(有點繞口&>&<)然而不同於利己主義的一點是效益主義堅持群體化的最大幸福(Maximum Happiness),及個體之樂應建立在不破壞他人之幸福之上(Not just the happiness of the performer of the action but also that of everyone affected by it)。效益主義妙在它不規範或者定義一個人的行為,動機亦或是手段,作為後果論的代表效益主義注重實質行為所造成的結果,(Actions are good when they lead to a higher level of general happiness, and bad when they decrease that level)。因此並不能說「一切邪惡的 卑鄙的 悲慘的選擇都不符合功利主義」,只能說從結果來看被定義為善或正義的選擇「Produces the greatest balance of benefits over harms for everyone affected」。若像題主所說功利主義可以解釋世界上的一切必然也會有失偏頗,它只是提出了關於事物對錯的界定一事中應以幸福至上為評判標準。(Principle holds that actions are right in proportion as they tend to promote happiness, wrong as they tend to produce the reverse of happiness)。

基於我上述,關於怎麼衡量最大幸福也一直是效益主義關注的核心問題之一。相對於Bentham對於快樂可以用時間或強度等被量化,Mill在Bentham的Hedonistic calculus基礎上,提出了快樂也有質量的區分(When
making a moral judgement on an action, utilitarianism thus takes into account
not just the quantity, but also the quality of the pleasures resulting from it)。Mill在Utilitarianism一書中最為大家熟知的理論應該是「寧可做一個不滿足的人,也不做一頭滿足的豬;寧願成為不滿足的蘇格拉底,也不願成為一個滿足的白痴」。Mill在實質上把Bentham的效益主義從最大化快樂原則升級到了最大化幸福,則幸福的涵蓋理應更廣。相對於低等生物來說,Mill認為人為社會人,有通過「美德」,「正義」等手段來實現更高級的幸福的原始渴望。

最後,每個哲學理論都有它的合理性跟局限性,思辨的過程更能體會每個理論體系的完整度~
儘管在Utilitarianism一書中Mill有關於正義與效益主義從屬關係長達兩章的討論,然而並沒能完全解讀我心中關於Mill承認「個體意識心態不同」之於「善良,正義」是幸福的所屬此類的困惑。關於整體幸福最大化的實現是否高於個體自由,我更推薦看John
Rawls 的 A Theory of Justice。

以上。

獻出Bentham遺體以示敬意~


實際上你所說的:

彷彿所有善的 正義的 幸福的快樂的選擇 都符合功利主義 一切邪惡的 卑鄙的 悲慘的選擇都不符合功利主義。

並沒有什麼問題,因為難道你需要一個一切邪惡的卑鄙的悲慘的選擇都符合該學說的學說嗎?

我想你想表達的意思是功利主義沒有給你一個明確的判定善惡的方法吧,但是功利主義恰恰給出了選擇的標準,即最大善的原則,用行為對總體的結果利弊來評價行為的善惡。

實際上所有倫理學不都是這樣做的嗎?比方說,美德倫理學,符合道德的就是善的,這不也是一種評價標準嗎?

我覺得功利主義最大的問題不是它用普世價值來為自己背書,而是它的可操作性太低了。


不是,樓主認不認同都很正常,這是人累差異,是哲學


我覺得題主可能對功利主義有誤解。今年剛上了一學期的哲學倫理課,寫了不少關於功利主義的論文,在這裡,分享下我的看法吧。

  1. 首先,三個核心的理論 「功利主義」、康德的「deontological」 (義務論)以及亞里士多德的Virtue Ethics (美德理論)是從不同的角度來解釋什麼算是道德的行為,什麼不算是道德的行為。

功利主義:是從「行為的結果」上來判斷該行為是否是道德的。

只要你行為的最終結果是促進了大多數人的利益,那麼你的行為就是道德的。(英文是for the greatest happiness of greatest number.)

舉個栗子:為了社會的總體安定,你殺了2個人。如果你不殺這2個人,可能會有更多人死掉。從功利主義的角度講,你這個行為就是道德的,因為它是有助於這個社會的整體利益的。

有點像我們常說的,犧牲小我,成全大我,也就是大家。

康德的deontological (義務論):從「行為的出發點」來判斷行為是否是道德的。

只要你的出發點是好的,不論最終結果如何,你的行為都可以算是道德的。

這個出發點是在於,你要真正地尊重每個人的人權和利益。

所以在上述的例子裡面,康德認為你需要尊重那2個人活著的權利。你不能為了社會的總體利益,而犧牲他們的人權。所以你不可以殺掉他們。哪怕最終結果很糟糕,你也要尊重。康德不在乎結果,只在乎出發點。

西方社會裡面,大家會尊重每個人的自由言論權、選舉權也是從這方面出發的。

至於亞里士多德的Virtue Ethics (美德理論), 是從「社會的需求」來考慮、判斷行為是否道德的。

如果社會需要你這麼做,你這麼做了,那麼你的行為就是道德的。

課堂上我們用的例子是《辛德勒的名單》。電影里,辛德勒的行為(動用童工,利用猶太人來賺錢等)是不符合康德的義務論道德的,但是符合亞里士多德的道德理論。因為當時的社會大條件下,辛德勒雖然利用了猶太人,但是最終保護了猶太人。

目前的世界,每個國家的文化不一樣,大家對道德的要求不一樣。

所以亞里士多德的理論是要求我們去尊重 當地社會對個體的要求。

2. 每個理論的出發點不一樣。每個理論也都有他的局限性。

不同環境下,用什麼樣的理論,就看情況了。

但是在我看來,大家生活在同一個星球,求的是和平且快樂的共處。這些理論都是哲學大家們總結出來,幫助大家和平且快樂共處的指導原則。

他們不全對,關鍵看我們自己怎麼用。

人性複雜。有時候自私,有時候無私。

看我們自己選擇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吧。


不是,題主雖然讀到功利主義能解釋一切這個理解,但忽視了功利主義的衡量標準,最大的幸福。

題主認為功利主義能解釋一切是恰當的,但是認為其是什麼都沒有說的流氓學說是不恰當的,功利主義有其實際效益。

首先,功利主義如題主所說能解釋先有情況,但是隨著社會變化與發展,其衡量最大幸福的砝碼將因此而變化。

如過去人們將三綱五常這一道德的遵守作為一種辛福,功利主義能解釋其最大幸福的原因便是人們將其三綱五常的道德作為一個較重的砝碼,一個大於肉體慾望快感和肉體痛苦(裹小腳)的砝碼。

而隨著文化衝擊,西方文化的流入,所謂三綱五常的道德的砝碼於功利主義小於了避免肉體痛苦這一砝碼和在某些知識分子心中遵循西方思想潮流這一砝碼。當然,當時部分守舊人士心中三綱五常的砝碼還是大於的。

因此,隨著社會變化,功利主義將給予法律和社會一個調控標準——最大幸福。

註:最大幸福中何謂辛福和怎麼才是最大的問題過於複雜就不多述了(可能在其他答案講述),各位憑藉字面理解就足矣。


邊沁這個資本主義大市儈竟然被提到這個高度…我認為邊沁一生最大貢獻在於培養了密爾這個使功利主義發揚光大的繼承人,他自己對於功利主義的貢獻其實是抓住了一些基本點而已,但他的學說堪稱庸俗。

想進一步了解的話可以看看我昨天寫的回答,然後看徐向東《自我、他人與道德》關於功利主義的兩章和他編的《後果主義》論文集,從辯難中理解功利主義而不是只拿著那本大師的書。


推薦閱讀:

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本質是什麼?有什麼具體例子嗎?
政治上的功利主義和哲學上的功利主義有什麼不同?
人們進行邏輯推理時所依據的最基本的公理是什麼?
有沒有可能有一種生物或程序,擁有高智能但沒有自我意識?
怎麼反駁「與其讓一個絕症病人遭受痛苦慢慢等死不如給他痛快的安樂死」?

TAG:哲學 | 哲學入門 | 西方哲學 | 功利主義Utilitarianism | 道德哲學倫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