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穿民族服裝的傳統在日本得到延續,可是在中國漢族地區卻沒看到了?
最近看日劇時都能看到裡面主角時不時都會穿類似古代的服裝在街上走,為什麼這類傳統沒有在我國延續呢?
不好意思,提醒題主一句。在日本那叫演化,或者說改進,改良,等等,隨便怎麼說。雖說理論上出於同源,但是經歷了那麼長時間,已經很有區別,很有自主特色了。P.S. 若說相關程度,我覺得韓國更高。
謝邀。
誰說沒有了?
只是哪怕日本人也不會穿平安時代、奈良時代的衣服在路上晃,哪怕是明治時期、大正時期的也會被人當作在玩cosplay吧!北上廣可能是少,但是你去三四線城市,基本都可以看到一些上年紀的老太太在穿啊!
蘇州街頭拍攝(圖源 @川後 )請分清楚,什麼叫做我沒看見,什麼叫做沒有
更何況,中國那些穿古裝上街的,幾乎就是電視劇的古裝戲服,跟中國歷史沒半毛錢關係。麻煩轉告他們,他們讀的是假歷史。居然有人不知道剃髮易服。。。勞煩題主百度吧
嗯,這肯定和大清朝一點關係也沒有
再說了,沒亡沒亡!我大清的百姓衣服和之前朝代是一脈相承的,尤其是男裝!何況還有犄角旮旯里還藏著的呢!
手動笑一個。
垃圾才有民族服飾,「文明人」只穿西服,穿西服=文明,對沒錯。
手動再笑一個。
天氣這麼好,笑笑更健康!
民族的就是世(la)界(ji)的
世(xi)界(fang)的就是民族的利益相關,非極端民族主義者(文化圈共存,多元世界!),野生明代服飾偏愛者,非「漢服」人士。拒絕撕逼。穿民族服飾的傳統不僅在日本,在韓國也有了很好的延續,日韓傳統服飾來源於中國古代,主要有漢服改良而來,整個亞洲都或多或少的學習中國文化,並由中國文化延伸而來。中華法系影響了高麗,日本等亞洲地區,是當時亞洲法律之最,中華服飾的代表漢民族服飾更是代表了一個時代亞洲服飾的輝煌。
很多人容易混淆漢服和中國傳統服飾,我覺得有必要科普一下,所謂中華民族,由56個民族雜居構成,漢民族僅是其一,漢服是漢民族的傳統服飾。不能直接概述並籠統的認為漢服即國服,漢服即中國傳統服飾,漢服只能是中國傳統服飾大河的一個支流,被其涵蓋,不能以偏概全,大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海納百川,除了漢服,中國傳統服飾還包括苗疆苗服,雲貴白族服飾,哈尼族服飾,內蒙古蒙古袍,藏區藏袍,還有民國以後盛行至今的源於滿清的旗袍,這些都是中華民族的瑰寶,缺一不可。
說起這些少數民族,他們大多數仍留存了穿著傳統服飾的習慣,特別是在一些重要儀式上,為表重視,他們都身著傳統衣袍,祭祖焚香,唯獨漢族,無傳統衣帽以示人,何以至此?主要原因歸結於歷史進程的斷代,明末清初,清軍入關,主張對漢民族的剃髮易服,以求管制漢人,當時漢人奉行朱子學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割捨不得。」下等公民的漢人們進行了殊死反抗,皆以失敗告終。至此,傳承了數千年的漢民族傳統服飾走向覆滅,開啟了清政府為期300年的封建統治,這巍峨壯觀的三百年,有康乾盛世,有同光中興,但是於漢民族而言確實打擊慘重,文化斷代,思想倒退,精神摧殘,大興文字獄八股文,有自己老祖宗傳承的衣服不能穿,有自己流轉千年的文化不能鑽研。
而後,1840年鴉片戰爭,洋槍大炮打開了近代中國的大門。辛亥革命從初期舉起「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大旗,到後來淡化了驅滿排滿的情緒,結束了幾千年的封建帝制,進入民國,排滿思想弱化,使得相近歷史時間的清人的旗袍馬褂盛行開來,而曾經璀璨幾千年的漢服則逐漸被人們遺忘。今天我們說,漢服要復興,那是因為我們生在一個開明的年代,我們可以選擇自己想穿著的衣冠,在滿清政府統治時期,漢人哪有權利主張自己的意願?
多少位漢服同袍前赴後繼,為了延續這斷代三四百年的衣冠,重現當年盛世的飛揚跋扈為誰雄,擊破崖山之後無中國的謬論。在淡雅的襦裙中可以體驗十二三少女的稚氣青澀,豆蔻梢頭春意濃,薄羅衫子柳腰風,美不勝收;在莊重矜貴的曲裾中可以領略兩漢二十九帝四百零五年的絕代風華,那時的中國,是羅馬帝國稱雄之時唯一能與之對抗的超級帝國。
一部漢族史,半部中國史。而端莊美麗的漢服則散落於漢族史字裡行間。曾師從漢服的韓服與和服仍活躍於亞洲的街頭,而漢服卻只能沒落於史書記載中。這是有歷史流向的緣由,畢竟歷史是不可逆轉的,但是今人的智慧的無窮的,我們可以復興漢服,復興漢文化,讓她重新屹立於世界的東方,讓她再璀璨五百年,一千年……她不僅僅是一件衣服或一件美麗的衣服而已!她承載著厚重的歷史和過往的輝煌,辛酸而驕傲……題主,我也常常看日本的節目,我理解你是什麼意思。日本的電視節目,裡面但凡有節日慶典一類的,主持人和嘉賓都必穿和服,這幾乎是慣例了。我看的搞笑節目也是這樣。這主要是因為日本是由單一民族主導的國家,日本人非常講究民族意識。你如果不愛國,不愛大和民族,你會被唾棄的很慘。前些年,日本的富士電視台因為追韓流,放的韓國節目比日本節目還多,結果引發日本人上街抗議,富士台的高層被逼辭職。
因為中國走的是美英法路線,與時俱進。核心文明從來不搞民族服飾,外圍文明才樂此不疲。
漢朝說書俑,是不是和老家村口光著身子都小孫子的老大爺很像?你穿成這樣估計沒人覺得是漢服吧!下面是秦始皇的百戲俑,你這樣出去。在漢服的主兒也不會認可的,唯有那些上衣下裳貴族士大夫的衣服才是他們心目中的漢服,也好知道就算是活在漢朝,那種衣服也沒有多少人穿!你只能是這種選擇,因為你不是有錢人也不是有權人!說到底你們喜歡的是官僚士大夫的華麗和高貴!當你們越是關註上層就註定會越走越窄,唯有老百姓的才是流傳千古的。從秦漢到楊白勞,你們看著是多了個帽子,實際上老百姓只是多了雙鞋罷了。畢竟古代貴族才有穿鞋的資格!只要老百姓的能用的東西才能流傳下來,和服也是一眼,平安時代的和服已經成了標本,但是老百姓當時幹活拖地板的衣服流了下來,現在叫和服了,歐洲貴族的華麗也已經落幕,留下來的西裝是漁夫馬夫的衣服,唯有這些老百姓能用來幹活的衣服流傳了下來並影響了上層,其他的貴族服飾都已經成為垃圾了
漢儀不復見,何日變中華。寬衣大袖、峨冠博帶的服飾,加上蓄髮、束髮的傳統,共同構成華夏民族延續上千年的獨特風景線,也成為古典中國文明在外觀上最重要的象徵!可以看成是華夏文明的外在軀體!蓄髮、保衣冠成為漢人捍衛民族文化千秋祖業和堅守民族大義的象徵!不僅如此,當時的朝鮮、日本等華夏文化體系的國家,也把漢族服飾文化當作華夏文化標誌!1644 年(明崇禎十七年),這是中國歷史上「天崩地裂」的一年,這年3月,李自成北上攻取燕京,崇禎帝自縊殉國。李自成進北京,派人招撫駐紮在山海關的原明寧遠總兵吳三桂。吳三桂經過考慮,決定歸順新朝,並回京朝見「新君」李自成,在回京途中,聽聞家產被抄,愛妾被虜,頓改初衷,回師山海關,佔領關城。李自成聞訊,決定征剿吳三桂,21日,雙方激戰山海關,22日晨,吳三桂情勢危急,帶隨從衝出重圍,至關外向駐紮在關外覬覦已久的多爾袞部剃髮稱臣,歸降滿洲軍,雙方合兵。26日,李自成敗退回北京,旋即西撤,清軍入關,「定鼎燕京」。皇太極認為,女真金朝的滅亡是因為改穿了漢人的寬袍大袖,繼爾廢棄騎射,從馬上下來,「數世之後,皆成漢俗」。因此,為避免再度崛起的滿洲民族被 「漢化」 ,其裝束絕不能改變,這是保證弓馬騎射的必需!否則,就會有「祖業衰歇,以迄於亡」 的危險。皇太極對他的想法堅信不疑,還以之「垂戒」後世,成為清王朝的基本「國策」。進一步的,滿洲貴族不但恪尊自己民族的風俗習慣,還將其強加給被征服各地的漢族人民。在他們看來,只要漢人肯剃髮易服,除去自己民族的傳統服飾,就會斷絕其復明之路,效忠滿清統治者,作滿清的順民;而漢人和明廷官吏則把堅守自己的服飾髮式,作為民族大義的表現。雙方以之為衝突的焦點,進行殊死的搏鬥。
清順治二年(弘光元年1645年)六月十五日,清軍攻佔南京,多爾袞即遣使諭令多鐸「各處文武軍民盡令剃髮,倘有不從,以軍法從事」。措辭非常嚴厲,結果自然是激起各地人民的強烈反抗,清廷的惟一手段,就是譴兵四處瘋狂屠殺。滿清王朝的辮子、衣冠就此在血泊中固定下來。 他們不允許漢人保留漢族的習俗,避免漢人因髮式、衣冠的差異引發「華夷之辯」,產生「亡國之痛」,進而起來 「驅除胡虜」。使自己重蹈蒙古人的覆轍。所以滿清的剃髮易服政策執行的是如此的殘酷、血腥而又堅決、徹底!「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這種野蠻的民族壓迫政策,引起了漢族人民的極大憤恨。清軍佔領南京之後,剃髮令依次達到蘇州、常熟、太倉、崑山、嘉定等地,人心大嘩,群起抗命,紛紛挺身進行武裝鬥爭,清廷隨之進行殘酷鎮壓。六月十四日,清軍攻破常熟,清將佟某下令屠,殺戮甚慘「通衢小巷,橋畔河干,敗屋眢井,皆積屍累累,通記不下五千餘人,而男女之被擄去者不計焉。」(《海角遺編》)十六日,佟某等滿載金帛子女而歸,常熟復起自衛。八月十七日,清軍復來,見不剃髮者即殺。八月二十五日,清兵北巡常熟以北之福山塘,迫令剃髮,「沿塘樹木,人頭懸累累,皆全發鄉民也。從滿清入關到平定三藩,三十七年之多的屠殺,全國南北皆成廢墟!漢服最終從華夏的土地上消失。滿服的長袍、馬褂、瓜皮帽,再加一條金錢鼠尾的裝束,就這麼在刺刀、血泊中被固定下來。有思想、敢反抗的忠勇之士幾被殺光,留下的大抵是一些順服的「奴才」,當剃髮易服砍下了最後一個具民族意識和反抗精神的漢人的頭顱時,就決定了在華夏上大上葬送的不僅僅是一襲衣冠! 隨著時光的流逝,滿清標榜的「滿漢一體」的衣冠髮式,不斷地麻痹著廣大的「好死不如賴活著」的漢人的神經。這種民族情緒雖然始終沒有徹底消亡,卻也越來越趨於淡漠。當剃頭令的血跡逐漸被歷史的塵埃遮蓋,漢族士人一批批趕往科舉考場再派往四處為官之時,中國人的對滿清的認同也在不知不覺當中漸漸形成。清初的北京居民見到身著漢式衣冠的朝鮮使臣,還痛哭涕泣,到清中葉,再見到同樣的衣冠,反覺驚訝,認為自己的剃髮垂辮、窄衣緊袖,才是「華夏正宗」。
1667(清康熙六年)年到北京的朝鮮使者回國之後,在其向朝鮮國王的報告中感嘆道「漢儀不復見,何日變中華?」可見,在這位使者的眼裡,漢族衣冠的消失代表著中華文化的消亡!他並且說,當時的北京居民,見到他的衣服,低頭哭泣,神情悲慘。「見臣等著冠耳,指示其兒曰,此乃明朝舊制,垂頭而泣,見來慘然矣。」(《李朝實錄》顯宗八年正月),漢族人民遭受的精神摧殘於此可見!這種「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極端殘暴的民族壓迫政策,使外國人也無比震驚:「至今為止,用如此殘忍的手段迫使一個民族放棄自己的風俗習慣,世界上還沒有類似的例子。」滿清政府為什麼這樣做?因為它是少數民族,單憑一點有限的武力,和由這武力所締構的窮凶極惡的專制政權,來奴役廣大的人民。它害怕文化,害怕人民的民族思想,越想越怕,恐慌得不得了,才來這一手文化殺戮。中國歷史上的民族政權交替時代有過,但從來沒有一個像滿清統治者這樣,徹底摧毀漢人的衣冠、服飾,徹底絞殺漢人的民族意識,從精神上到肉體上徹底把漢人弄成俯首帖耳的奴隸!
滿清佔據中國之後,和中國同處一個文化體系的朝鮮、日本,對滿清中國的態度大為轉變:
「日本、朝鮮和中國,漸漸從文化上「本是一家」到「互不相認」,漸漸的互不相認,象徵著「東方」看似同一文明內部的巨大分裂。就在清帝國最興盛的時代,朝鮮到中國來的使者們卻看到了已經不再「中華」的帝國風景,於是不再認同這個原來仰視的宗主國;而日本人在對中國漂流商賈的觀察中.也表現出來一些微妙的、發自國族自尊的輕蔑和警惕。一個曾經到過北京、承德和瀋陽的朝鮮使者說,這個帝國已經是不折不扣的蠻夷了,我們為什麼還要向他們致敬?他不再去想「中華上國」 的昔日風華;一個沒有到過中國的日本文人也說,感謝大風,讓蒙元的艦艇和大軍沉在海底,也感謝大海,讓我們和蠻夷的清帝國離開好遠,那個時候,他也沒有去想這只是「一衣帶水」。」
實際上,世界各國,對中國古代人的印象,大都是拖著辮子的滿清人打扮。偶爾翻看一日本人繪製的漫畫「水滸傳」,裡面的北宋人居然有拖辮子的!更滑稽的是,越南人繪製的征氏姐妹「打敗」馬援漢軍的宣傳畫,其中的東漢官兵居然也拖辮子!亞洲國家尚且如此,歐美洋人自不必說!可怕的是,中國的傳媒還在拚命給國人強化這一印象,甚至許多少不更事的孩子,也把辮子當成華夏民族的「專利」,如此數典忘祖、認賊作父,自我醜化,淪為萬國諸邦之笑柄!
自從滿清佔據中國,日本對古典華夏的心理認同就逐漸消退,乃至變成對現實清國的鄙夷與仇視。在滿清最興盛的時代,不斷有中國船到長崎,也不斷有一些遇見風浪的船漂到日本的各個地方。之間常常會有一些不愉快的事情發生。當時的日本人明明知道中國漢族人對當時辮髮易服很在意,但偏偏「哪壺不開提哪壺」,就要喜歡在衣服上面做文章,挑開已經漸漸平復的舊時傷疤。原因很簡單,因為日本讀書人雖然對歷史上的中華文化有欽慕之意,但是對現實清國的存在卻相當蔑視。……所以打心眼裡對滿清有一種敵意,因此在記載了服色之後,他不忘記添上一句:「滿清太祖皇帝自韃靼統一華夏,帝中國而制胡服,蓋是矣。」他們說,中國已經榮光失盡,因為滿族人的入主中原,所以「今也,先王禮文冠裳之風悉就掃蕩,辮髮腥膻之俗已極淪溺。則彼土之風俗尚實之不可問也」。 現在還留下不少當年日本人好奇的繪畫,繪畫中的清國人都是「辮髮胡服」,與史書記載中的華夏衣冠和他們想像中的中華人物,已經大不相同,於是,他們特別仔細地詢問,並且用畫筆把他們的形象畫下來,不僅是獵奇,也借了這種外觀的描述,表達一種文化上的輕蔑。日本人的邏輯很有趣,一方面他們覺得中國衣冠已經成了野蠻胡服,滿心地瞧不起,一方面要證明自己衣冠是文明傳統,卻又還得證明自己穿的是正宗中華漢服。因為只有證明自己古代衣冠源自上古中華正宗,才能證明文明在日本而不在中國。所以,他們不斷在漂流人那裡尋找自我證明。一個叫做關齡修的日本人,便拿了日本保存的深衣幅巾及東坡巾,告訴中國人說,這是「我邦上古深衣之式,一以禮經為正。近世以來,或從司馬溫公、朱文公之說,乃是此物」。而且故意問中國人說,你們那裡一定也有這樣的衣服吧?中國船員仔細看過後,只好尷尬地承認,這是「大明朝秀才之服式。今滿清衣冠俱以改制。前朝服式,既不敢留藏,是以我等見於演戲列朝服飾耳」。 最可笑的,是中國人自己,上千年漢唐衣冠喪失殆盡,穿個旗人的馬褂,卻叫「唐裝」。至於「旗裝」,可以望文生義,也就是旗人婦女的袍服,雖然今天的「旗裝」 和清代旗人女子的旗裝比較起來略有變化,但仍然保持其基本特點:立領、緊身、衣袖窄小,用衣扣。真正見到漢人發明、創造的寬衣大袖是卻稱為「和服」,而和漢人的傳統服裝沒有血緣聯繫的馬褂、旗裝,反登堂入室,鳩佔鵲巢,成為中國的「國服」,甚至也獲得了洋人的鼓噪、吹捧。面對這種歷史的捉弄,實在令人苦澀不堪!又痛心無比!
我還以為你真看到了,結果只是戲裡的情節啊。其實我也很好奇,為什麼日本的超級英雄那麼喜歡緊身衣和緊身鎧甲中國就沒有;為什麼日本的男性總是無意中打開正在洗澡換衣服的女性的門中國就不怎麼看得到;為什麼日本進局子還送碗炸豬排飯讓你招供,中國連杯茶都莫得;為什麼日本的小混混辣么流弊,經常搞什麼學院危機中國就沒有;為什麼日本會有可以隨意啪啪啪的公交車中國就沒有。我,很好奇。
雲南大街上有很多。
可惜習以為常沒有拍照。
下面這張是好不容易翻手機翻到的。另外一張是很多年前在圓通山無意間拍下的。趕集的日子那就更多了,各民族服裝都有。我在浙江東陽的時候,街上也常常都能遇到穿漢服的姑娘。排在第一的那個兄台,極端的說別人極端才是真極端。
「假歷史」這種民科辭彙還是別亂用了,恩。
逆向民族主義這麼受歡迎,我國藥丸啊(滑稽)
@春梅狐狸這裡一隻愛穿漢服的妹砸日本也並不是經常有人日常穿傳統服裝的,只有重大節日而已啦,不要人云亦云被一些小報糊弄啦而且感覺很多同袍喜歡漢服不過是因為好看而已,哪有那麼多高尚情操啊,不懂只因為好看而穿就很丟人嗎?總覺得就是因為有人把衣服看得太正經才嚇跑了很多路人。。。最後【劃重點】,漢服再好看也只是件衣服,沒必要扯那麼多,沒有哪個國家能以衣服而傳世的,中國的傳統靠的是那些禮義仁孝等最根本的品德智慧來延續,而非衣服這些身外之物。買衣服本來就是為了讓自己開心,愛穿什麼風格都是自己的事,沒必要套那麼多枷鎖,也沒必要成天為了漢元素改良來吵的不可開交,為了件衣服這樣,不是很可笑嗎?噫,似乎偏題了反正主旨就是愛穿啥穿啥管那麼多累不累答完就跑ε=ε=ε=┌(;′°ェ°)┘
大清啊!你看看民國,人們穿的都是滿人的馬褂,以及改良的旗袍。
那個xx狐狸,可真是歪曲意會之高手,為何不敢讓人評論?
看不出這樣做的必要性,有這個想法的,穿出來,很好。大部分人不感興趣,就沒必要穿。畢竟哪代漢服都挺累贅的,上個公交被人一腳踩脫一點不好玩
記得是梁實秋的文章里提到的吧?說他當年自己學校的白襯衣都不敢讓爺爺看到,怕被說成出殯服。以前的宗法裡面,關於穿衣戴帽都有嚴格規定,犯忌諱最嚴重是要殺的。革命了這麼多年,終於推翻這一整套制度了,目的就是讓大家想穿啥就穿啥。民族服飾?只有文化不自信的民族才需要用這種東西來凝聚自己。真正強勢的民族,最好的服飾、最流行的服飾就是它的民族服飾。舉個不恰當的例子,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當年被認為數典忘祖。但等中國把北面匈奴徹底滅了,再過個一百年,誰知道這是匈奴的民族服飾?這就是漢族日常服飾了。同樣,如果我們現在突然開掛,把歐美都滅乾淨了,等再過一百年,襯衫西服也就變漢族日常服飾了。
就我個人感覺吧,從z(沒答過幾次題怕有些字眼會引起麻煩所以分隔一下你們看得懂就行)f層面上來講,對於傳統文化似乎不夠重視,有很多道教佛教的寺廟道觀被霸佔或拆除的事件其實不少,比如最近的止止庵事件。一般這些事件只能在微博上發表一下,相關宗教的大V轉發一下,引起一點關注和同情,然後就不了了之了。(全國各地的「洋蔥頭」拔地而起我就不吐槽了)從民間層面上來講,確實有很多人喜歡漢服、旗袍這類的傳統服飾,但是有很多都是影樓裝,真正去研究古制並且努力去還原的應該不是太多(不是圈裡的,不是太懂,從微博和圈裡的朋友那裡所見,歡迎漢服圈大大指正)。於是會被有些人看作是奇裝異服或者cosplay,只能在漫展上穿穿。日本的話。。可能沒有經歷過某些浩劫吧,雖然沒去過,但是從影視和文學作品裡了解過一點京都的風貌,也是特別嚮往。希望在將來的某一個時刻,中國人對祖先留下的文化瑰寶的回憶會被同時喚醒吧。。(不過那時候,可能有些東西已經消失得無以憑弔了吧)有感而發,隨手寫點東西,反正也沒啥人看見。
其實這個也不是沒有,現在也有很多人在努力復興漢服啊,有時候也可以看見一些穿著漢服的妹子啊
我就看一件事,漢服有夏裝嗎?
推薦閱讀:
※為什麼漢服沒有傳承下來?
※為什麼某寶上好看的漢元素衣服總是被標籤為和風?
※為什麼說反對「漢服」這個偽概念的是真正傳統文化的捍衛者?
※怎麼樣才能做一套漢服?
※為什麼現在漢服傳承那麼排斥漢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