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工作幾年的年輕人懶惰,不學習上進,還眼高手低,自尊心強,他是否沒救了?


謝邀。

看這個描述有沒有救真不好說,因為這樣的人太多了。不過有的人這樣子一輩子,最後當然鬱鬱而終;但有的人雖然短期如此,但某天突然醒悟奮發圖強也是有可能的。

到底一個人最終是成為前者還是後者呢?

我一般從幾個點去觀察:

1.對自己的定位

知道自己應該是、應該成為怎樣的人。

比如同樣的起跑線,有的人覺得我這種人應該就跟別人不一樣,有的人則對自己提前設了一輩子的限。

這定位當然也有盲目、自傲的成分,但是這種盲目自傲,有時候也能成為一種動力。

2.成功慾望是否強烈

有的人你看他大手大腳,但是人家雖然花錢厲害,,卻也有著極強的賺錢慾望;而有的人天天這也省那也省,看似節儉,其實往往非常保守、懼怕風險,沒什麼賺錢的慾望。

當然,有的人則是花的多,卻懶,那是沒救了。

3.是不是喜歡在一些比較低層次的圈子裡面裝逼

同樣是裝逼,有害也有益。在比較高層次的圈子裡面裝逼,那還有救,說明還是有點追求,至少腦袋還算比較靈光;在比較低層次的圈子裡面裝一些比較低層次的逼,那基本上沒啥救了。


沒病沒災,這能叫沒救嗎?

這種病還能自醫,哪能叫沒救。

借來的話,當你的能力撐不起你的野心時,就該好好努力了。如果你渴望成功像你在水中時渴望空氣一樣強烈,那你就離成功不遠了。共勉。


那不就是普通人嘛


想起註冊會計師考試,說著通過率百分之幾,很滲人。然而...考試時發現有勇氣參加考試的只有1/3,1/3中又有1/4的人是提前交卷(離考試結束30分鐘就交卷)。所以,自己感覺,當你開始努力時你已經超過3/4的人,你的競爭對手只有不到1/4的人。而你不努力,你的競爭對手是所有人。


你的病不在於「懶惰,不上進」而在於「自尊心強,眼高手低」。懶惰不上進的大有人在,可有人活的安然自在,悠然自得。82年的拉菲和20塊錢的二鍋頭都是酒,喝醉了都一樣痛快,憑什麼要否定平凡人的一生?!

國人從不願承認能擁有平淡安逸的人生、幸福美滿的家庭也是一種成功,真的很可悲。說到底,就是這種觀念的枷鎖,傷害了你的自尊。把它取下來,你的病也就好了。


眼高手低是不成功的原因,自尊心強是不快樂的原因。不成功加不快樂是失敗的現實。對自己及同境遇者所言。


remember who you are.

選自獅子王 the lion king


知乎看多了,雞湯喝多了,故事看多了,就會產生自我懷疑,其實吧這樣的人太多了,你要想好就得努力提高自身姿勢水平不是,要懂得悶聲發大財的道理。


應該不會吧!因為我覺得我老闆就是這樣的人!


說的就是我啊,我就是那個loser!


可與這個問題結合起來看http://www.zhihu.com/question/36919129,世界名校畢業生想寫小說…想寫到哭…

怎麼說呢…人的迷茫都是相似的…

關鍵是要踏出第一步,有很多人說萬事開頭難。踏出第一步到底難不難?不知道。我的經驗是不要去想,不要去問,難不難…做就好了,不管做多少,做多好,怎麼做,做就好了,做,然後就能體會到成效。

近兩年前出國,英語不好,出國前也提不起勁突擊。於是只能聽不懂…然後,沒有思想鬥爭,沒有呼天搶地,沒有夜不能寐,沒有懸樑刺股,只有看見不認識的就查,然後每天都有的查。你問我難不難,辛苦不辛苦?沒感覺,沒想過。

人生有許多問題之所以是問題,可能只是因為太矯情兒。人生看上去那麼艱難,也許都是因為想太多。人生永遠不會按你的預測發展,這才是人生值得珍重的地方。


何必要提問,有沒有救要看自己,別人給你方向,努力還是要看自己。別人幫寫好規劃,流程,方向,目標,有用么?沒有!主要還是自己。懶床的時候,玩手機的時候,空想的時候等等吧,先改變自己的懶惰才有好的方法去借鑒。


這不是我前隊友嗎?上班時間也一直玩,自己做的東西一堆問題,給他講還一副自尊心受傷的樣子。


大概評論里說這不就是我么的人,應該都不是吧。


是。

不去做點什麼,還來知乎問這種問題,明顯是沒救了。


咦?這不就是我嗎?


不知道題主是怎麼界定這些性質的。總覺得這樣說別人或者自己總是不好的。不同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態度和優點缺點。只是價值觀不同罷了。談不上有救沒救。如果是說自己,要有自信啊,以後努力讓自己變成自己喜歡的人即可。如果是在說別人,你確信在那些比你更努力,能力比你更強的人眼中你不是一樣的蠢一樣的眼高手低不求上進?


你在說我朋友嗎?


這隻能說一個人一個性格 有的人喜歡安逸 有的人喜歡追求刺激


我不但這樣,還和藹謙虛溫柔善良。是不是更沒救了


這不就是我嗎



推薦閱讀:

你後悔大學沒有好好學習嗎?
怎樣才能堅持學習並找到成就感?
要學的東西太多,反而靜不下心來怎麼辦?
學軟體開發有哪些基本要求?
你身邊最優秀的人有多麼優秀?

TAG:學習 | 人生 | 工作 | 年輕人 | 三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