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歷史上出現等級森嚴的種姓制度並在當今頑固存在的根源是什麼?


印度種姓制度就是社會分工絕對化,世襲化。同時用宗教的力量,」維穩「。讓人根本不可能反抗。試問每一個人都有一個圈定的未來。一切改變都只有等來世。那這麼一個存在於此時此刻,現實的社會當然超級穩定。因此,種姓制度確立以來,印度基本沒有本土的造反者。這在中世紀的時候,是一股穩定的力量。因此無論是本土,還是外來的統治者,只要統治印度,統治成本非常低,獲得利益非常大。因此直到現在,英國人對他們統治下的」印度帝國「還是念念不忘。


種姓制度可能隨時對人類社會理解最深刻的制度,我們任何一個社會,公司,團體都有不同呢的階層種姓,只是我們不說而已

問題是種姓制度是代代相傳,而我們可以靠自己努力去翻身。問題 是社會成功者就那麼多 ,上去的是少數,所以最後就導致社會陰謀詭計,社會不穩定

種姓制度是最穩定的社會,也可能是最和諧的。甘地當年看了英國民主制度之後非常瞧不起,說印度的傳統秩序才是最高檔次的民主。這不是偶然


其實就是古代的種族主義理論。印度種姓制度就是半個奴隸制+種族隔離。

只不過古代白人入侵者數量少,又需要藉助土著的勞力,所以沒法統統殺光,乾脆就發明一個體系把等級固化下來。通婚的禁令也是為了保持本民族血統的純正。(跟納粹沒關係,刪了)

看今天印度高種姓的外貌,不得不對這套制度的效果表示驚訝,都過去幾十個世紀了,當年的入侵者還能保持白人相貌,種族隔離得有多嚴格。

但也因此,導致這套制度越來越極端和僵化,最後改無可改。種姓可不是把人按血統分幾級那麼簡單,人家分的細多了。固定的種姓有固定的生活區域和職業,打個比方,百度的和騰訊的種姓不一樣,然後百度里的程序狗和市場狗種姓又不一樣。

而且印度有太多民族交匯在一起,幾乎就是個聯合國。以古人的知識水平,實在想不出解決方案,於是乾脆大家各過各的,互相不融合。種姓制度也正好符合這個需求。但這種均勢制衡不能被打破,一旦打破就會發生徹底的社會崩潰,嚴重程度絕非中國在近代的遭遇所能相比。

聯合國就是印度總理,然後國家就是種姓,所有國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強制推行到政治經濟軍事一切領域,看看有多難。


因為他們把種姓和社會職業分工結合在一起了。

婆羅門: 神職(統治階層)

剎帝利: 軍職(貴族)

吠舍: 財職,文職(平民)

首陀羅: 工職(賤民)

旃荼羅: 屠夫(賤民中的賤民)

美國為例:

盎格魯-撒克遜: 神職(統治階層)

日耳曼: 軍職(貴族)

猶太人: 財職(貴族)

拉美裔: 文藝職(平民)

亞裔: 技術職(貧民)

黑人: 工職,娛體職(賤民)

中國為例?


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2051927

因為每樣工作 無可取代


瞎說 什麼工作和姓氏結合,現在還可以這麼做嗎?

主要是 類似於少數民族加分的政策,低種姓稅賦低,大學有保護名額等等,甚至有高種姓抗議大學錄取不公平。但是現實中這些人口是多數,取消種姓制度事實上對生活沒有一毛錢變化,可以看看美國黑人即使不是奴隸,也繼續被歧視一百多年,現在依然有。

但是放棄種姓制度,福利立馬消失。


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印度根深蒂固的種姓制度只是表象。實質是因為支持種姓制度存在的經濟基礎一直還存在的。只要經濟基礎沒有被摧毀 那麼種姓制度就會一直存在。

印度的種姓制度的經濟基礎 就是其一直到今天還存在的農村封建土地所有制。印度農村的生產關係 生產方式一直沒有變化。還是地主佃農生產關係下的封建小農經濟生產模式。

印度真正瓦解種姓制度,那就只能搞土改。 不然種姓制度基本只能一直存在下去。


我們不也有趙家人嗎?


印度種姓制度源於印度教,又稱瓦爾納制度,是在後期吠陀時代形成的,具有3000多年歷史。這一制度將人分為4個等級,即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一張根據《梨俱吠陀·原人歌》所繪的瓦爾那等級:婆羅門是原人的嘴、剎帝利是原人的雙臂、吠舍是原人的大腿、首陀羅是原人的腳。至於賤民(實際上的第五等),則被排除在原人的身體之外。

婆羅門,第一等級,主要是僧侶貴族,壟斷宗教特權。

剎帝利,第二等級,是軍事貴族和行政貴族,古代時壟斷政治特權;

吠舍,第三等級,是雅利安人自由平民階層,主要經商和務農以及打獵。種姓制度發展到後期,大量窮困破產的吠舍淪為首陀羅。(現任印度總統莫迪就來自吠舍,或以下種姓,要知道種姓下層種姓想要升任高位時非常困難的。或許是因為這個原因,鍛造了莫迪不屈不撓的性格。)

首陀羅,第四等級,絕大多數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屬於非雅利安人。一開始是作為前三個等級的戰俘、奴僕存在的。

賤民,除四大種姓外,還有一種被排除在種姓外的人,即所謂「不可接受的賤民」,又稱「達利特」。他們社會地位最低,最受歧視。

種姓制度是曾在印度、孟加拉國、斯里蘭卡等國普遍存在的一種以血統論為基礎的社會體系,其中以印度最為嚴重。。儘管印度獨立以來,已廢除種姓制度,但幾千年來種姓制度造成的種姓歧視在印度不少地區、尤其是農村仍相當嚴重。而這一切與印度的歷史是密不可分的。

印度的歷史

混亂+多次被征服

思想家馬克思曾經說過說:「印度沒有歷史」,以下是馬克思在《不列顛在印度統治的未來結果》中對印度歷史沉痛的描述。

「印度過去的全部歷史,如果還算得上歷史的話。就是一次次被異族征服的歷史。印度的社會根本沒有歷史,至少是沒有為人所知的歷史。而我們通常說的印度的歷史,不過是一個接著一個入侵印度的侵略者的歷史,印度就在這個一無抵抗、二無變化的社會消極基礎上建立了他們的龐大帝國。」

這麼說的原因可能有三點:

①印度基本上沒有官方記錄的可信歷史,他們的歷史往往與神話相互交織在一起;

只有神話無信史,真實逍遙自在。

印度古代有發達的神話故事和宗教經典,但史書奇少,根本沒有像中國的《史記》和西方希羅多德的《歷史》那樣的歷史典籍。印度人提到歷史,他總是說「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王」,至於這位王的姓名,出身,生卒年月,等等信息基本沒有資料,無法考證。倖存的極少的史書,幾乎每一頁都摻雜著大量的空想和傳說,使人無法判斷究竟是歷史還是神話。被認為正宗的史書有兩部,一部叫《諸王世系》,一部叫《大史》,但這兩部書又都不可靠。兩書都插入了大量神話故事,在讀這它們時,必須仔細鑒別神話故事與歷史事實。

印度的歷史記載沒有統一的紀年,不同時代、不同地區採用不同的紀年。印度使用紀年多達20種以上。搞不清楚每個紀年的準確年代,以及各紀年的前後聯繫。印度的歷史可以說是一本糊塗帳。

印度歷史上的一些事件和人物,是靠外國人的記錄才大體了解的。例如,印度歷史上有個叫戒日王的人,曾建立過一個強盛的帝國,但印度典籍幾乎沒有關於他的可靠記錄。在他治世的時候,中國一位叫玄奘的高僧來到這裡,並在他的著作里提到過戒日王。因為玄奘離開中國,到達印度及歸國的時間都有清清楚楚的記錄,所以戒日王在世的大體年代就可以確定了。

②印度在歷史上屢遭入侵,他們的歷史是一段不斷被征服的歷史

印度歷史是一部「不斷為異民族片服的歷史」,印度的文化史可以說是一部不斷地接受異質文化挑戰、不斷與異質文化交流的歷史。

入侵印度的有較大影響的游牧民族,可舉出雅利安人、塞種人、鮮卑人、貴霜人、土耳其人、匈奴人、蒙古人等。一次次異族的入侵帶來了印度種族上的龐雜混血以及文化上的對立、衝突、交流和融合,也給印度文化帶來一些新的因素。這是印度社會文化具有無比多樣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這些入侵者中,時間最早,影響最為深遠的莫過於雅利安人。大約公元前1500年前後,有一支操「印歐語」的游牧民族雅利安人從開伯爾山口進入印度次大陸,這大概是印度有文字可查的最早的外來民族的征服。他們首先佔領了印度「五河流域」(今巴基斯坦和印度的旁遮普地區),同當地的土著民族(據認為是達羅毗荼人)發生了激烈的衝突。結果,雅利安人征服了後者,並逐漸向東擴張,侵入到富饒的恆河平原地區。雅利安人在征服次大陸的過程中,逐漸放棄游牧方式,從事農業定居生活。他們把被征服的土著人當作奴隸,讓他們從事低賤職業。

這次征服可以說是一次時間最早、影響最大的游牧民族的征服,它對印度歷史和文化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印度社會的種姓制度、婆羅門教的起源,均與這次征服有關。

③印度大部分時間都處在混沌分裂之中

印度歷史上只有三個強盛統一的王朝,只有三個。。。

孔雀王朝(前322—前185)

笈多王朝(公元320—600)

莫卧爾王朝(公元1526—1757)

「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似乎是許多國家歷史的規律。具體到一個國家,情況很不一樣,有的合多分少,有的則分多合少。印度屬於後者。

印度的歷史猶如一長河,在它的大部分時段里,都是水流湍急而混亂,只在少數幾個時段水面平靜而寬闊。印度歷史上長期處於分裂狀態,這是印度歷史的一個重要特點。非常粗略地說,印度歷史統一與分裂的時間之比大體是三比七。在歷史的大部分時間裡,無論北印度或南印度都存在著許多大大小小的政治實體,它們之間長期爭戰不已,相互吞併。

印度歷史上只有前述三個帝國的統治超過了次大陸半數的土地,其他王朝都只能稱其為地方性政權。即使是這三個大的王朝,也從來沒有完全統一過次大陸,仍有諸多小王國未歸在帝國的版圖內。號稱統一了全印度的孔雀王朝,實際上也只不過是以宗主權加在原來的統治機構之上而已。阿育王從來沒有自稱過「印度之王」,而只稱自己為「摩揭陀王」,並把其廣大的領土稱作「征服之地」。

雖然印度歷史難以考證,而且很不連貫。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古印度作為四大文明的發源地之一,是全世界公認的事實,無法抹去。史學家們利用各種文獻和記錄統計出了印度編年史。

和我們大中華對比下

長期的混亂、分治、被征服導致了印度人民骨子裡的一種自由、爛漫的理想主義,經常無休止的辯論,往往不能形成合力快速實施某種政策。不過不得不承認他們其中有些人非常聰明,也挺友好,也挺有意思。


吠坨文明就有了,最早的婆羅門教,奴隸制度相結合的產物,印度和中國集權式的政體不同,本身制度鬆散,常年外族入侵,少有民族國家統一的概念,取而代之以宗教凝聚人心,所以婆羅門印度教千年以來的傳播,種姓制度名亡實存。最早的種姓制度是原始社會階級分化的必然產物。其後在婆羅門教向印度教改變時。除了最高的婆羅門,吠坨和首陀羅甚至剎帝利之間都能轉化。種姓制度也在發生改變

你仔細看印度歷史,上古中古時代就是一部宗教史,奴隸制社會只有孔雀王朝和笈多王朝,其餘多被外族統治。而與此同時,婆羅門,佛教,伊斯蘭教等宗教在這片土地的傳播沒有停止過,歷來的帝王都崇尚宗教兼容,名副其實的宗教國家,你覺得千年的宗教影響會簡單得輸給幾十年的民主法治化,天真。


我們中國在元代也有種姓制度,什麼蒙古人,色目人,南人,漢人,可惜這種玩意在中國哪有市場,沒玩多久就收場了,為什麼在印度會長盛不衰?因為印度人缺乏反抗精神,我們中國需要防備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和東北部森林漁獵民族兩個方向的入侵,印度只需要防守一個西北方向的山口就OK,放著這種條件,被無數外族征服統治我也是醉了,到了近代,被英國完全殖民,最後獨立也不過是搭了世界反殖民運動的班車而已,靠靜坐示威。。。這種情況你還指望他搞什麼暴力土改,掃除封建迷信嗎?印度缺乏的正是全國上下直至村野的轟轟烈烈的思想啟蒙運動,摧枯拉朽掃除餘毒,可惜啊,印度人沒有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血性!


為什麼出現?這個很複雜,我解釋不了。

為什麼延續至今?如果它還是由英國管理,種姓制早斷根了


推薦閱讀:

為什麼印度一直存在著種姓制度,經濟卻能迅速發展起來?
印度的穆斯林與種姓的問題?

TAG:歷史 | 文化 | 印度 | 社會 | 種姓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