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山是第四紀冰川作用形成的嗎?
01-04
廬山的形成是由於地質變動,山體隆升,從而形成。與山體形成的原因有關。冰川作用和山體形成不是一個系統,也不是同樣的概念。冰川作用是指,由於形成冰川,冰川運動而發生的現象,產生的運動。關於廬山在第四紀時期是否發育冰川。主流的意見是沒有,不存在爭議。首先從冰川擦痕來說,冰川擦痕大多是平行的。冰川是一個極大的冰體,一般運動速度較為緩慢,在冰川旁邊,根本看不到冰川的移動,只能看到融化的流水。這也就意味著,冰川中的大塊漂礫,不具有活動或者其他圓化的運動。結合在廬山的冰川漂礫形狀,及其上擦痕,我們可以說,並不是冰川運動造成。其次,是冰斗,冰斗的組成為陡峭的後壁,可以發育冰川的冰盆,及反向斗坎。廬山的所謂冰斗,沒有完整形狀。其次,冰斗具有一定的長深比,廬山的冰斗,不符合冰斗的應有比值。還有關於u形谷,以及堆積的冰磧物,也不符合冰川的地貌形態特徵。在施先生的文章里,都一一列舉。關於說,是在黑李四光先生的言論,令人極為反感。李四光先生是偉大的地質學家,當年的言論狀態,附和他,遠比反對他來得更為輕鬆愉快,先生們前赴後繼,勇於探索,得出了真理,卻被猜測踐踏,讓人心覺寒涼。如果說,現在,關於中國東部中低山是否有過冰川發育。爭議的角度主要在於地質的角度不同。暫時沒有讀過相關的文章,便不好妄加評議。
這個問題在學界有很大爭論,下面內容部分摘自期刊論文:
施雅風. "論李四光教授的廬山第四紀冰川是對泥石流的誤讀." 地質論評 56.5 (2010): 683-692.
李四光(1989~ 1972)先生是我國老一輩傑出地質學家,中國地質事業的重要領導人之一,1931年在江西廬山考察途中,李見到山上平底U形谷、漏斗形窪地、山麓泥礫混雜堆積,還有一些遠離基岩數千米並帶有擦痕的巨礫。他認為已找到第四紀冰川「顯著有力和有概括性的證據」。1933年,李四光在中國地質學會第十次年會詳細報告了廬山冰川遺迹,發言討論的多位中外學者均持懷疑態度。次年,他又邀請4位中外學者一同考察廬山。對於李先生所持的基本觀點,其中三位反對,一位依違兩可,其中G. B.巴博爾撰文申述了反對理由(Barbour,1934)。1936年,李四光在黃山花崗岩壁上發現幾條寬淺凹痕,認定是冰川擦痕,得到H. Von. Wissman(1936)支持。1937年,李撰《廬山之冰期》(1947年印行),總結廬山研究成果,表明廬山第四紀冰川模式已經確立。李四光認定第四紀冰川在中國東部中低山地廣泛分布,他說:「從低地冰川擴展的緯度而言,我們的亞洲大陸確是突破了地球上所有大陸的記錄」(Lee,1933)。建國之後很長時間,他的觀點在我國學術界基本上沒有很大爭議(我認為,這很可能和李當時的地位和政治環境有關)。李四光去世後,特別是隨著學術氛圍的逐漸開放,這一方面爭議逐漸增多,爭議在上個世紀80年代最為熱烈,分為支持派和反對派。反對派主要人物有:施雅風,崔之久、李吉均、E. Derbyshire等人,支持派多為李四光的學生,雙方曾經在上個世紀80年代開了多次學術會議進行爭論。反對的觀點主要有:1)牯嶺站海拔1165m,現代氣候記錄告知, 7月之氣溫必須下降20℃ ,處此高度的廬山才具備積雪成冰的條件,從而判斷中緯度山地冰期降溫無此可能;(2)沉積物特徵包括礫石組成、礫徑変化、基質組成、沉積結構、色澤、粘土礦物、擦痕特點等表明主要是泥石流堆積而非冰磧;(3)包圍礫石的網紋紅土與孢粉組成表明,沉積時期為暖溫帶—亞熱帶濕熱環境,而並非寒冷冰川環境;(4)藉助何培元等著作中古地磁年代以及高價鐵與低價鐵元素之比值推算古溫度,如上述推算古溫度的方法正確,就可推斷李四光所定廬山冰期、大姑冰期、鄱陽冰期及何培元定的大排冰期基本上在中國西部與北半球處於間冰期的時段內,排除了具有積雪成冰川的可能性。冰川是寒冷氣候產物,我國現代冰川分布於西部高山地區(海拔高),在夏季高溫多雨的季風氣候條件下,可以想見,在位於海拔僅僅1165 m的牯嶺氣象站,在現代7月平均氣溫的基礎上必須降溫20℃ ,即地表平均氣溫降為2℃ ,才可能積雪成冰川冰,若冰川還要維持一定的規模,溫度勢必還要更低。但在全世界已知的第四紀冰期,都沒有出現過幅度如此之大的降溫值。李四光確定的大姑冰期冰磧與廬山冰期冰磧,均是泥石流堆積而非冰磧;從孢粉資料顯示的鄱陽冰期冰磧與大排冰期冰磧,也同樣是溫暖氣候而不是嚴寒氣候下冰川環境的產物。歷史文獻和地質資料表明,廬山地區有多次泥石流記錄。廬山的歷史上有泥石流時期而沒有冰期,是可以肯定的。
PS 假如廬山地區存在冰川遺迹,周邊地區的一些海拔相近的山系勢必會有類似的發現,比如大別山、黃山,等等. 但是沒有相關的佐證。
「吾愛吾師,但吾更愛真理」,施雅風老先生如是說。
天文學玄的地方在於誰也沒見過那些玩意兒,地質學起嘛不全都這樣,實在想不出來,可以公費旅遊去趟百內
廬山首先應是喜馬拉雅造山運動形成的構造斷塊山,而後經受第四紀冰川改造形成了冰川地貌,後又經流水改造形成流水地貌,促成了大量瀑布形成。
不是冰川形成的,廬山與冰川聯繫在一起是因為廬山存在擦痕,漂礫等冰川遺迹。
我們學校老師大部分為非冰山派。
我老師說過一個笑話,他有一次去廬山考察,然後是當地的一個初中老師帶去的,在討論廬山是不是第四紀冰川作用形成的時候。我老師說廬山不是第四紀冰川作用形成。那個初中老師說了我在這裡住了幾十年都覺得廬山是第四紀冰川作用形成。我老師笑了笑是在廬山附近的農民在這裡一輩子也不知道廬山是怎麼形成的老師當時說這個時是為了提醒我們要有像施雅風一樣的探索精神。
你沒好好學高中地理,背斜,向斜,斷塊山,(華山,廬山,泰山,是地壘),內力作用使地殼隆起
推薦閱讀:
※中國歷史上有過因為與其他縣重名而改名的縣么?或者各朝代都有一套制度確保無此情況的出現?
※有什麼關於地理的冷知識?
※為什麼有城市叫「北京」「南京」「東京」而沒有城市叫「西京」呢?
※未來50年,俄羅斯是否能將軍事實力和領土範圍一直保持下去?
※比利時的安特衛普是如何成為歐洲第三大港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