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以南京為首都的政權都不算太長久?

看完後覺得這段描述似乎完全沒錯啊。。。最後常凱申政府也入咒了


選南京做首都的好處在於:

東漢末年以後,尤其是南北朝時期,經濟中心逐漸難移.南京靠近產糧區,運糧方便,水路發達。從經濟的角度看,比北方任何一座城市都划算。所以南京做首都總是特別繁華,車如流水馬如龍。

但是從國防的角度就差遠了。

長安東有潼關,西有大散關,南有武關,北有蕭關,四座關口控制著進出長安的通道,都是易守難攻,不行還可以往蜀地逃跑。(唐朝)

洛陽北臨黃河,東臨洛水,周圍還有太谷、廣成、伊闕、轘轅、旋門、孟津等八個關口,也算是形勝之地。當然,洛陽最大的優勢是處在中國版圖的中心,離哪裡都不太遠。(東漢)

北京有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拱衛,扼守東北,天子守國門,有利於應對來自北方草原的威脅。(金、元、明、清)

開封所倚重的黃河雖然在枯水期和結冰期無法發揮效力,但再不濟還可以往南方跑。(北宋、南宋)

可是首都選在南方呢?一旦長江天險被突破,往哪兒跑啊?武漢?廣州?那就不只是偏安了,直接降格成地方性小國了。

除了元朝,每個王朝的主要威脅都是來自北方。在南方建都的話,戰略縱深少了一半!

如果不得已只能在南方建都,南京已經是最好的選擇。

全國性政權把首都選在南方的只有明朝和國民黨時期的民國。明朝立國50年時,朱棣痛下決心遷都。蔣介石的力量源泉在於江浙財閥,他只能定都南京,就算他想遷都也沒有時間了。因為他有兩個主要敵人:來自中國的共產黨人和日本人。

所以,定都南方本來就是割據政權(東吳、東晉、宋、齊、梁、陳)的被逼無奈或者全國性政權的權宜之計,不用唯風水論,從戰略上看足以解釋了。



看了下拍第一的答案,怎麼說呢,看上去似乎很有道理,但是一些細節處是經不起推敲的,手機回復,簡單說一下我的觀點。

1-朱元璋還是義軍首領的時候,一些有遠見的讀書人便勸其取金陵,如馮國用和陶安。「撫形勝而臨四方,何向不克」於是朱元璋1368年稱帝於應天,稱應天為「京師」,暫時肯定了其首都地位。為什麼說是暫時,因為朱元璋屢次聽儒士說「有天下者,非都中原,不能控制奸頑」;同時,他感覺此前以金陵為首的諸朝均「折數不久」。所以派北伐軍攻克汴梁,以此為北京。次年,又以臨濠為中都,此時共有三京了。不過中都即將營建完畢時,朱元璋突然下令「罷中都役作」,根本原因在於與淮西集體的矛盾,這裡不展開講了。二十四年,派太子標巡撫關中,頗有遷都關中之意,但太子還都不久便病逝,因此又擱淺了。

2-朱棣時,定都北京是早就確定了,絕非經過「痛苦思索」,為什麼?因為這是「承運興王之地」,換位思考下,都南京的被推翻了,從北京起事的當皇帝了,還你的話你選哪兒?當然,另外重要原因在於戰略考量。首先,明朝軍事主旨在於防守而非進攻,這從衛所制的確立便可明確。所以帝都遠在南京,皇帝無法直接對戍邊部隊形成有效控制,只得「列鎮分封」,為什麼不派大臣駐守,朱元璋派了,但是他信不過。朱棣以自身的成功經驗,深知藩王守邊的危險性,所以既要保證北部邊防的穩固,又要防止這裡出現威脅皇權的軍事力量,只有一個辦法,就是「以天子守邊」,此外,北京「內跨中原,外控朔漠,其天下都會」,戰略位置非常重要,綜上遷都北京就是必然的了。雖然朱高熾想重新遷都南京,但是突然病逝後不了了之。

3-丘睿曾提出「用東南之財賦,統西北之戎馬,無敵於天下也」

4-黃梨洲則認為,「建都失算」是亡國的重要原因。

5-所以我認為,無論南京北京,都有其優劣所在,而根本在於人。


應該把這個問題轉化為為什麼北伐成功的政權那麼少。

秦到現代2000多年,從長江中下流出兵,北伐完全成功就1次:朱元璋。北伐半成功的鳳毛麟角:劉裕,桓溫,蔣介石等,一隻手數的過來。北伐失敗的數不勝數:端平入洛,元嘉北伐,祖狄北伐,陳慶之北伐,岳飛北伐…… 不敢北伐,苟且偷安忙著窩裡斗的也不是沒有:南明。

除去從長江中下流北伐失敗的,我們還能扯出從四川一路北伐的(劉邦,劉備,我朝),從雲貴一路北伐的(吳三桂,蔡鍔),從河北一帶南下的(遼,金,後金,蒙古),從西北方向南下的(匈奴,突厥,准格爾)。

建都南京的國運短,簡言之,四大原因:

1 概率問題 關內大地 四面八方都能建都都能打 其他幾個方向也有短命鬼

2 天時 建都南京的一般是被迫建都於此的 如果有選擇 誰不想建都長安 洛陽 被迫建都南京 一般處於政權的末尾了 屬於下滑期 肯定命不長

3 地利 南方不產馬 無法組建強大的騎兵部隊 而且守江必守淮 但是不是每個南方政權都有堅固的淮河防線 像南朝.陳 南明 三國.東吳就如此

4 人和 江南地區經濟發達 經濟越發達 越利於苟安 就更加不思進取了。誰要進取,誰就是異類。弄不死你丫的。


什麼這氣那氣的,別這麼迷信行嗎?

因果關係反了,不是因為定都南京而短命,是短命的才會定都南京!

中國曆來的威脅都在北方,所以北方投入的軍事力量更強。首都靠近北方不僅可以快速應對外族威脅,也能夠便於掌控軍隊,而那些通過政變、兵變誕生的王朝更是需要把首都安在自家根據地附近。歷來南方北伐少而北方南征多也是基於此,不是南方不產軍閥,而是軍隊全調去了北方。長江以南從古到今軍事力量都不如北方,兵源不說,馬和鐵的產能歷來都是北方碾壓南方。所以歷史上幾乎都是北方的強權統一南方,即使分裂了也是誰佔北方誰統一。以南方為根據地北伐只能等北方分裂或者北方政權無法整合軍事資源,歷史上只有兩次成功,一次是明朝利用元末北方大亂北伐成功,另一次是國民黨利用北方軍閥混戰才在名義上統一中國。

絕大多數大一統王朝都會把首都放在北方相對安全的位置,如長安、洛陽、北京。只有被打掉了北方縱深苟延殘喘的王朝才會把都城南遷到長江以南。丟失北方不僅意味著土地減半,也意味著軍事力量減損大半,北方軍事實力恢復速度遠快於沒馬沒鐵只有糧的南方,偏安東南時間越長北方的軍事能力越強,南方遲早被統一。定都南方不管是南京還是杭州,哪怕定到成都或者廣州都一樣短命。而南京好歹在南方也算兵力集中的重鎮,為了反攻中原定都江陵、成都都一樣,但想整合東南的軍事力量,南京還是首選。於是那些被打殘了的政權就一窩蜂來到了徽京等死。

南京就是南方的北京,定都南京和定都北京思路是一樣的,只是北京丟了還有長江,南京丟了就只能做島主。


拿常凱申政權舉例子不妥當吧,校長定都在哪都是註定短命。

而且校長定都過廣州,武漢,南京,重慶,你憑啥讓我大南京一個人背鍋。


記得以前看過,(語文書上的風水說)說是秦時有術士,瞅著有紫氣東來,說是那地方有帝王之氣,讓始皇帝聽了後,派一大幫人去給把地下的帝王脈給挖斷了,還埋下了什麼東西鎮著,所以帝王在此不長久。

————————————————————分割線——————————————————

(信也好,不行也罷,都是聽說的@-@)

「天險悠悠地險長,金陵王氣映瑤光。」

公元前333年,楚滅越。楚威王熊商下令在石頭山上築城,取名「金陵邑」,這是真正意義的南京城建成的標誌。

「金陵」之名的由來是有傳說的。據說當楚威王在南京建城時,他身邊的風水先生就告訴他:這個地方「地氣」很旺,在此築城可能會克損楚國的國運。但是,南京的軍事價值又十分重要,不在此築城十分可惜,於是楚威王命各路通曉風水玄理的高人研究對策,終於制定出了一個方案:築城的同時在石頭山下埋藏黃金,並為新城取名「金陵」。

楚王為什麼會想到這樣一個對策呢?這與傳統的陰陽五行學說有關。根據上古神書《河圖》、《洛書》及伏羲氏的先天八卦圖記載:古南京所在的揚州地處南方,與荊州在五行屬性上都屬「火」,在五行相剋的關係中,「火克金」,於是楚威王有意將古南京的地氣屬性調整為「金」,利用揚州火的屬性克制金陵金的屬性,削弱古南京的地氣。

在楚威王建立「金陵邑」的110年後,公元前223年,楚國的國運還是走到了盡頭。兩年後,秦始皇領導下的秦國大軍以席捲天下的氣勢一掃六合,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

之後,秦始皇建立了一系列的規章制度來規範這個統一的封建王朝。但是,有一天,他卻被有關「金陵王氣」的傳說搞得心煩意亂。傳說這天,他在遙遠的咸陽就看見了東南方向華光飄忽的天子氣。秦始皇坐不住了,他召集各方玄學大士扣問吉凶,於是有通曉掌故的大士將一百多年前那個關於「金陵王氣」的故事告訴了他。在聽取了多方建議之後,秦始皇決定放棄楚威王當初的做法,他下令把「金陵」改為「秣陵」,並命令在金陵城內開鑿一條通往長江的河道,這就是煙水明艷軟玉溫香的秦淮河。

那麼秦始皇改名開河又用意何在呢?秦始皇認為,雖然楚王鎮金改變地氣屬性使「金陵王氣」對楚國國運的剋制延緩了百一十年,但是他所追求的是「子孫萬世之基業」,他必須永遠鎮壓住「金陵王氣」,而僅憑藉「改地氣」使揚州的火克制金陵的金這種流於表面的工作是遠遠不夠的。既然古南京之地蘊藏的是「地氣」,那麼就要抓住根本,破壞其「地氣」。首先,他改「金陵」為「秣陵」,「秣」者,餵養牛馬之草料也,此名有明顯的貶低古南京地氣的含義。同時,《周易》理論認為,「元氣」為萬物之始,「元氣」生陰陽,陰陽生五行,所以利用五行的相剋相生關係改變「氣」的屬性是本末倒置,治標不治本。那麼為什麼又要開鑿秦淮河呢?其實這個理論是被《周易》研究「象術派」大師們常常掛在嘴邊的——氣見水止。也就是說,開鑿秦淮河可以從根本上破壞古南京地區的地氣。(後代建都南京的朝代都因沉溺於秦淮的溫軟浮華而亡敗,多少有這方面的原因吧。)

那麼「金陵王氣」的理論根源何在呢?

按照風水術的看法,長江是中國最大的浩蕩水脈,它的流程越遠,所挾帶的地氣也就越旺盛。南京的地理位置剛好處在下游長江和中國三大幹龍之一和南方干龍盡頭的交匯之處,所謂「襟帶長江而為天下都會」。

另外,南京作為山水交會的吉壤,它的神奇之處在風水術所說的「蟠龍」形態。它迴環形的態勢山川融結、互為依靠,形局完整靈秀,孕天地清氣。南京北臨長江,城北有玄武湖、莫愁湖,四周群山環繞首尾相連,西面為象山、老虎山、獅子山、八字山、清涼山,南面有牛首山、岩山、黃龍山,東面有紫金山、靈山、青龍山,北面有烏龍山、燕子礬、幕府山。這一切構成了南京極其罕見的地理概貌。

南京城內的石頭山(即今清涼山)也是風水中的吉山,因為它的狀貌形同一隻兩腳前拱彎抱伏蹲地上的老虎。古人把這種山稱虎踞或伏虎。

當然,也有從「天官學」觀點解釋「金陵王氣」的,《南京史志》的《「金陵王氣」解》一文中提出:「金陵王氣」的屬性就是對金陵地形的認識,就是金陵的風水,「金陵王氣」的具體形象就是「龍盤虎踞的地理形勢」。「龍盤虎踞」的真正來源是古人對天上星象的形象描繪,「龍盤」是指青龍星象,「虎踞」是指白虎星象。

我也是馬馬虎虎的記得的……


概率問題吧 定都長安快速滅亡的也有很多啊 五代十國那會定都哪的都不長久啊

不過也確實有一些可分析之處

1.南方不產馬,所以無法組建一隻強大的騎兵部隊

2.江南民風不尚武,不如西北和華北的民風彪悍

3.一般離國都遠的地方中央的控制力就會變弱,若定都南京,離北方防線距離太遠,而大將領兵在外,難免朝廷不起疑心,所以北部防線不穩

4.定都南京,就相當於放棄了一半的戰略縱深

比較亂——純手打


單刀直入的說,南京作為一個軍事要塞,在地理位置上有著致命的死穴。

南京不是一個特別安全的地方。

而這一局面是長江造成的。對於定都建康的朝廷來說,長江是面對北方時的屏障,是天險。

但是朝廷的敵人並不僅僅來自北方,長江中上游才是建康朝廷的主要威脅。

長江在和平的時候是物資轉運的高速公路,來自四川湖北等地的財賦,人員可以源源不斷地通過長江進入首都建康,為建康朝廷輸血,不過也為盤踞其上游的勢力提供便利。長江中上游的軍閥可以通過長江順流而下,一舉攻破建康。

王敦之亂,桓溫之亂都是這樣的套路。

還有歷史上著名的

晉滅吳

宋滅南唐

於是乎南朝多暴死死於沿從長江而下的斬首行動。建康朝廷多短命就是這個原因。


易聚財但是不容易守住,所以常常被打劫,懷璧其罪啊


每次都是漢人玩得太嗨,小算盤打得啪啪響,結果。。


王氣在北方,朱棣開了個不好的頭


風水問題?有人說是秦淮河沖斷了龍脈,有人說秦淮河胭脂氣太重,不適合護城。其實我覺得,明朝不遷都的話,絕對能堅持到最後


南京第一次成為朝代的首都是衣冠南渡的東晉,最後是並沒有完成實質統一的民國。實際上,建都南京的只有明朝初期,而且這還是因為起家之地的原因。

如果說是大一統王朝,抱歉啦,大一統王朝只是定都過四大古都,別和我提北宋這個南朝,北宋真不是大一統!

而大一統王朝反而洛陽是真短命,而南京實際上只是上榜了一次,而且它到滅亡都是兩京之一。

現在我們說一下南北朝吧,南京基本是整個南方首都的代名詞,杭州在南宋時期只是行在,不是首都,這點請注意!

那麼,我想問問說建都南京的朝代比較短命,真的有道理嗎?

起碼,對我來說,沒有說服力。當然,建都北京,對中國確實有好處。


弱者永遠要挨打,南方政權基本都是被從中原逐出的,只能苟延殘喘一陣,最後難免滅亡。北伐只有朱元璋算真正成功,因為他跟其他不一樣,他是起義軍。常凱申次之,也跟是非逃難政權有關。

而且在古代,地區之間的爭鬥比現在國與國也不相多讓,北伐成功不僅僅是政權更迭,更是嚴重打破了北方比之南方無數年的優越性、自信心、正統性等等,再加上一些激化事件,必然會引發北方的不滿和不服,不管有無弄虛作假洪武某年科舉北方士子無一被錄取,可見南北矛盾已然顯現,雖然被朱元璋壓下了,但來自北方的反撲必然會來到,朱棣能成為大一統朝代僅有的藩王逆襲者跟這就有極大的關係。常凱申也是,他只照顧了江浙為代表的南方利益,戰時北方卻被他不斷當做棄子扔給敵方,北方地方武裝被他不斷當做炮灰。。。這就為他後來的失敗埋下伏筆!


已經夠長久了


不問是不是就問為什麼的都是耍流氓


有王氣,沒鎮氣,容易招來妖魔鬼怪還壓不住


回答一個比較抖機靈的魔幻答案:

「昔楚威王見此有王氣,因埋金以鎮之,故曰金陵。秦並天下,望氣者言江東有天子氣,鑿地斷連崗,因改金陵為秣陵。」(金陵圖)

也就是從風水上來講,金陵原屬大龍脈,後來為秦始皇鑿斷龍脊,地勢為之改變。不再是龍脈。

順便一提,中國可以與金陵相比的龍脈一處是北京還有一處是長白山。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天朝的崩潰》中關於中國近代思想史的描述?
如何評價網文《旅日華人:日本已磨刀霍霍,中國卻嚴重誤判日本民意》?
在何時起「汪精衛」代替了「汪兆銘」的本名?
為什麼會有人希望日本當年侵略中國成功?
甲午戰爭,如果清朝不肯投降,會打出個什麼結果?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 南京 | 中國近代史 | 歷史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