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的哪些版本很優秀?
第一次聽完整的梁祝還是在高中的音樂課。當時老師有講解說哪裡是一起去讀書啦,哪裡是化蝶了。感覺故事用音樂來表達,非常美妙。想請教一下,哪些版本很值得一聽的。
《梁祝》小提琴協奏曲完成於一九五九年,並於同年在上海初演。兩位作曲者陳鋼及何占豪當時仍是上海音樂學院的學生,為了響應當時國內倡議的「交響音樂民族化」的方針,選擇了這個家傳戶曉的題材,吸取了當時甚為流行的同名越劇曲調,將故事中「草橋結拜」、「十八相送」、「英台抗婚」、「樓台會」和「墳前化蝶」等重要,情節套進了西洋奏鳴曲式的呈示部,發展部及再現部。
這首作品的創作無疑是遵命於共產主義的集體創作精神,但觀乎兩位作曲者在這三十多年內的創作發展,「梁祝」的成功,誰也沾不了誰的光彩。由於出身於越劇二胡演奏家,何占豪對於中國的傳統音樂極為熟悉,自「梁祝」以後,他的其他作品只能說是旋律流暢美麗,其他方面根本談不上有什麼突破,而且每一首樂曲幾乎都脫離不了《梁祝》的框框,什麼《莫愁女》、《孔雀東南飛》、《亂世情侶》等等,全部是以哀怨纏綿的愛情故事為題材。陳鋼的作品也是乏善可陳,這三十年來,他的作品中,用民歌改編成的小提琴獨奏曲佔了大多數,而且幾乎全都是帶再現的三部曲式,但由於他的和聲語言極其華麗流暢,很多作品本身的缺點也被這些掩蓋過去了。
換句話說,《梁祝》的成功是因為有何占豪的旋律和陳鋼的和聲,缺一不可。兩位作曲者在八十年代初起都將此曲改編改寫了數遍。首先是陳鋼將樂曲的配器整理,往後再改編了一個鋼琴協奏曲的版本。何占豪因此而大為光火,還公開表示否定所有未經他許可的改編版本。然而他後來卻為香港中樂團將此曲改為高胡協奏曲。除此以外,他還有將此曲編為琵琶協奏曲,由上海民族樂團製成錄音,他曾攜兒子去香港用小提琴與民族樂團合奏此曲。後來,又改編為古箏協奏曲,在國內也演出過。其它改編的版本或演奏形式就數不勝數了。
姑勿論怎樣,說《梁祝》是這幾十年來演出和錄音版本最多的中國管弦樂曲實不為過,而它的受歡迎程度亦是毋容置疑的;很多藝術團體的演出時都被這個《梁祝》情結牽著鼻子走。在很多地方的樂團和民族樂團上座率最高的音樂會,節目往往包括有《梁祝》協奏曲。
而市面上,連帶所有的改編版本,《梁祝》的錄音起碼有二十多款。但凡有一些名氣的中國小提琴家,他們最早的錄音的曲目,首選的往往是《梁祝》。這些當然也包括一些不見經傳的樂隊或演奏家的錄音。前些年,中國音樂CD的市場競爭得如火如荼,很多唱片公司都爭相灌錄一些較為流行的曲目,《梁祝》和《黃河》幾乎是必選的了。因此,現在如果想購買一隻《梁祝》協奏曲的錄音,真是花多眼亂。
以下我就揀選了這十多年來,幾個較有代表性的錄音作一比較分析。我會先就各版本的演奏作一粗略簡介,然後再依據總譜的一些要求再作進一部的分析。
這幾款錄音是:(依據錄音日期的先後)
1.俞麗拿演奏,陳燮陽指揮,上海交響樂團協奏(中唱上海)
2.西崎崇子演奏,林克昌指揮、名古屋愛樂樂團協奏(HK Records 1978) 3.盛中國演奏,譚利華指揮,中央樂團協奏(中唱北京) 4.竇君怡演奏,韓中傑指揮,中央樂團交響樂隊協奏(PHILIPS 1985) 5.薛偉獨奏,湯沐海指揮,柏林電台交響樂團協奏(巨石1990年4月) 6.西崎崇子演奏,甄健豪指揮,捷克電台交響樂團協奏(MARCO POLO 1990年6月) 7.孔朝暉演奏,胡炳旭指揮,中央樂團交響樂隊協奏(HUGO 1990年11月)8.薛偉演奏,黃胤靈指揮,俄羅斯愛樂管弦樂團協奏(Hugo 1997年4月)
9.呂思清演奏,陳燮陽指揮,上海交響樂團協奏(Marco Polo 1997年) 10.陳軍(二胡演奏),胡詠言指揮,廣州樂團協奏(Marco Polo 2000年1月)在所有的《梁祝》錄音裡面,俞麗拿最早在中唱的錄音始終佔有最重要的位置。俞麗拿是當年首演的A角。鮮為人知的是,當年《梁祝》的首演的B角是上音的另外一位青年女小提琴家沈榕,她也曾在六十年代在中唱留下錄音。這個可能是她唯一的錄音,後來雨果再版過一次,也很快沒有了。現在也很少有人提起這位當年的B角。俞麗拿的演奏委婉抒情,和B角沈榕的明快流暢比,她更適合演奏這首作品。在西崎崇子的錄音出來之前,《梁祝》的錄音只有這兩個錄音,沒有其他的選擇,而且在「文革」期間,這首作品遭到過封殺,俞麗拿的這個錄音實際上是很多人認識《梁祝》欣賞《梁祝》的唯一途徑。因此,很多樂迷對俞麗拿的這個錄音是懷有很深的感情的。由於當時的社會環境,俞麗拿的演奏是非常認真投入。《梁祝》裡面以女性為基調的情緒,表現得真摯感人。陳燮陽和上海樂團的協奏也是這樣投入,雖然錄音效果已經歲月留痕,當時樂器的音色不好,但那種氣氛和感受,相信是以後的錄音難以再有的。
提起《梁祝》當然不能不提西崎崇子。《梁祝》有今天的國際地位,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西崎崇子的錄音在國際上所帶來的影響,還有她丈夫,當年「香港唱片」,今天Naxos的老闆克勞斯·海曼的精明的生意頭腦。是海曼首先察覺到《梁祝》作為中國音樂的商業價值,邀請西崎崇子做了當年那個首個國際發行的《梁祝》的錄音,還當了西崎崇子的演出經理人,成就了他倆的一段姻緣。這是題外話了。除了以上所選的兩款錄音,西崎崇子還有其他的四個錄音版本的,但以上所選的兩個版本,一個是她最早期的錄音,一個是她稍後期的錄音,這樣比較方便分析。沒有選她和甄健豪及香港管弦樂團合作的另—個版本是因為那個版本所用的譜是陳鋼作過修改的,而那份修訂譜不但不見得高明,反而給人畫蛇添足的感覺,再者,其他的演奏版本都是用五九年的原裝譜的。
西崎崇子在七十年代末期的錄音在當時曾引起一陣鬨動,因為在那時,無論就演奏或是錄音而言,《梁祝》都沒有較好的版本,與現時花多眼亂的情況實不可同日而語。因此這款錄音可以說是《梁祝》錄音史的一個里程碑。而這也是西崎崇子眾多演奏版本中最好的一個(包括她無數次的音樂會演出)。很明顯,西崎崇子在這款錄音中是花了很多功夫去琢磨樂句和捉摸樂曲中的民族風格,雖然奏來略兼過硬,但也總算舒暢。而林克昌對樂隊的控制也很好。可能當時的H.K.Record想兼走發燒錄音的路線,因而這款錄音的強弱對比很誇張,誇張到有點不大自然,尤其是一些銅管聲部奏旋律的樂段,破壞了原曲的純樸風格。
PHILIPS的版本是一個黃金搭配——監製是何占豪;樂團是當時中國最好的中央交響樂團;竇君怡是八四年上海音樂學院《梁祝》小提琴比賽的冠軍;指揮的是以理智嚴謹見稱的老一輩指揮家韓中傑,加上PHILIPS一級的荷蘭錄音師,單是這個配搭,任何一個版本已無可比擬了。事實上這個版本確實奏得不錯,音響效果也是我聽過眾多版本中最自然的。韓中傑的指揮對樂隊控制得恰到好處,速度和強弱都很自然。可能是何占豪親自督師的關係(何占豪是上海音樂學院的教授,竇君怡是上音的學生),因此竇君怡的演繹細膩動人,音色很女性化,句法亦很好。最美中不足的是她的音準不大好,這可能是她太著重於演奏中國作品,缺乏西方基本功訓練的緣故。八六年她到香港演奏,在紅磡體育館聽她拉《梁祝》,她走音的程度令人不忍卒聽!
西崎崇子與甄健豪及捷克電台交響樂隊合作的錄音配合一個名為《浪漫中華》的音樂會推出的。在未聽錄音之前,我先聽了西崎崇子與這隊東歐樂團的現場演奏,我只能慨嘆西畸崇子的演奏版本—個比一個差,音色越來越硬,樂曲的處理沒有了七十年代末期的精雕細啄,這可能是因為那時的指揮林克昌對作品的理解和要求較深刻,此後,她與其他人合作的《梁祝》或是其他中國小提琴協奏曲沒有一個能與林克昌合作的版木相比。捷克電台交響樂團的表現也著實令人失望,音色不好,而且亦欠整齊。錄音固然較現場的來得好,但也沒有什麼動人之處。
雖然同樣是中央交響樂團,但雨果的版本與PHILIPS的卻是兩個模樣,獨奏者孔朝暉是中央音樂學院的年輕教師,對於樂曲的處理頗為冷靜,慢板自然流麗,快板從容不迫;而他也沒有竇君怡的音準問題。至於指揮胡炳旭對於樂隊的控制則大致上可以,只是一些連接部份與原譜的要求有出入(這個往後再談)。整個錄音最大的問題是樂器的音色不好,這與中國的樂器質素有關,其實PHILIPS的版本亦有這個問題,不過是給錄音的「演奏廳效果」掩蓋了一些罷了,而雨果的錄音則沒有這種大HALL效果,但卻較真實自然。
薛偉、湯沐海及柏林電台交響樂團合作的版本是台灣唱片公司的製作,論組合實不應差於以上任何一款錄音。薛偉是柴可夫斯基小提琴此賽的亞軍,湯沐海是卡拉揚的門生,而德國樂團是出名的嚴謹整齊的。但不知怎的,整個錄音給人一種很粗糙的感覺,樂隊的表現雖然較捷克電台交響樂團來得好,但樂曲奏來很鬆散,音色亦很模糊。最令人費解的是這款錄音竟將樂曲中第十九至二十小段的幾十個小節刪除了,使熟悉此曲的人聽來覺得很突兀。薛偉的音色很飄,弓子常常觸弦不緊,音色總是一震一震的。而他對樂句的處理也欠細緻。後來薛偉在雨果公司的錄音,情況並沒有多少改變。薛偉演奏時候的處理還是那麼「洋氣」,使人馬上想起他演奏的西洋協奏曲作品,細節上也不夠精緻。這個錄音最大的問題是在指揮身上。來自印尼的指揮家黃胤靈在錄音裡面,聽起來水平之差,使人瞠目結舌。樂句的處理馬虎了事,作品結構的呈現含糊不清,樂隊聲部的平衡明顯失調,最明顯的是,他為了突出音樂的主聲部,內聲部的處理一帶而過,或者根本沒有照顧到。當中那種地道的,細膩敏感的中國風味蕩然無存。如果從錄音上聽,他簡直不像一個職業指揮。協奏的俄羅斯愛樂樂團是一支樂隊技巧和作品適應性很強的樂團,他們本來可以做到外國樂團演奏《梁祝》最好的效果,可惜指揮把樂隊給攪了。
作曲家陳鋼本人曾說過,在眾多《梁祝》的演奏家裡面,他最喜歡的三位之一,是呂思清。呂思清這位來自青島的「小提琴神童」,自小同時接受西洋作品和中國作品的訓練。這個要求現在幾乎成為中國音樂學院裡面小提琴專業的標準之一,但現在往往是「重外輕里」。呂思清他的優點是擁有很好的技巧作為基礎,對中國的作品有自己一套的理解,所以在樂曲結構的處理、技巧處理、演繹處理,形成自己一套的風格。在他四次的錄音裡面,每一次都有比較好的發揮和效果。在Marco Polo的1997年的錄音,可謂是他四次錄音裡面最好的一次。他演奏的時候很著重作品旋律的表現。《梁祝》最吸引人的地方在於其優美的旋律,而這個旋律是來源於地方戲曲的精華,呂思清很明白,旋律的表現是這首作品的演奏成敗的關鍵,不能按照西洋作品的那種感覺來對待。他自己曾經說過,這首作品的旋律是以五聲音階為基礎,音準的處理比較特別,不能像對待西方的作品那樣對待這部中國的作品。而作品裡面的戲曲化的處理,如模仿人聲的效果、小提琴與豎琴的對答的效果,呂思清都處理得為妙為俏。和他本人其他三個錄音比,就是塗惠民、譚利華、鄭小瑛指揮的版本比,呂思清這次的演奏成功的地方還有樂隊協奏的部分,陳燮陽對這首作品的處理是非常熟悉,他還相當細緻地處理每一個細節,如果不是這樣,戲曲中那種特有的味道就會打折扣的。另外,Marco Polo的錄音效果是在那麼多《梁祝》錄音裡面幾乎最好的,錄音不會誇張,獨奏樂器和樂團、還有樂團裡面的特色樂器之間的關係交待得很清楚。
盛中國是現場演奏《梁祝》最多的演奏家之一。他演的《梁祝》是名聲在外的。可他的唱片就比較遜色一些。他的音色比較硬,揉音趨於單調,樂句的交待比較平鋪直敘,音準在個別位置有閃失。
《梁祝》曾經被改編為不同的樂器和形式演奏,其中,最值得改編的相信是二胡的版本。這部作品的旋律、處理的手法、甚至演奏的技巧就是大量移植了地方戲曲里二胡的東西。不過,改編為二胡演奏的版本,不是還願其戲曲的面目,而是用二胡來充當挑大樑的角色。這就需要在二胡的兩根弦上演奏小提琴四條弦所表現的效果,大量小提琴的技巧的要求就轉移到二胡上,音準、揉音、快速的運弓等,還有,二胡的音量和穿透力比小提琴要差,能否撐得起大型的樂團,這個問題就不僅僅是演奏者,還有改編者的問題。所以,用二胡演奏《梁祝》是一個新的題目,不能隨便應付。在日本發展的二胡家許可就有錄過一版二胡版的《梁祝》,不成功。本來他的技巧不成問題,在日本他被譽為「胡琴上的帕格尼尼」。他的問題就是沒有處理好剛才說的問題,這個具有探索性質的錄音,也為後來的演奏家提供了借鑒。陳軍的這個新錄音就比較好的處理了上述的難題。他本身的技巧也是非常了得,而且他在五聲音階和純律之間的音準概念很好,所以音準幾乎沒有出現問題。據他本人說,他在錄音時,經過特別的處理,所以使二胡聲音的穿透力大大加強。在那麼多的改編版本的《梁祝》裡面,這個錄音是在改編、演奏上比較成功的一個。這個錄音是廣州的星海音樂廳落成後,第一個大型管弦樂的錄音,效果不差。
《梁祝》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它那浪漫迷人的旋律,要將這旋律奏得好,音準和甜美的音色固然重要,但對一些中國化的演奏法的掌握亦不容忽視。這些包括:①特別的裝飾音、抹音和滑音(如呈示部的愛情主題);②模擬傳統樂器二胡、琵琶、和古華的演奏法(如英台抗婚中的切分節奏);③唱腔化的板式及散板,(如展開部中英台抗婚的前段及哭靈投墓前的快板)。
一九六O年出版及一九七九年再版的《梁祝》總譜就用了很長的篇幅去介紹這些技巧及其演奏方法,可見這些技巧對捉摸樂曲神髓的重要性。
在錄音裡面,特別是在CD裡面,俞麗拿的音色很薄,偏尖和硬,相信和當年的錄音效果和樂器的素質有很大關心。俞麗拿的音準也夠令人擔心的,她不是不準,而是給人很有負擔的感覺。論音色甜美,西崎崇子本是可以做得此其他人更好的,就樂器而言,她的琴已較其他三位中國演奏家優勝不知多少信。然而,她的幾個錄音版本,音色都略嫌過硬,快弓更是嘈音頻生,「顆粒性」不夠。最大的問題還是她的滑音和抹音奏得太造作和刻意了,因而形成旋律不夠優美流暢;與林克昌合作的版本,在七九至八零年間已為人所詬病。但她的演奏卻沒有因時間的過去而有所改進,反而變本加厲:與捷克電台交響樂團合奏的版本樂句的起承不夠沉著,對樂句的細心經營不復可尋。再者,兩個版本中,模擬二胡,琵琶和古箏的樂段都奏得很生硬乏味,不夠靈巧圓潤。撇開音色和以上這些不談,七八年的那個錄音,在緊拉慢唱及唱腔化的散板段落,西崎崇子的處理還是不錯的,而最新的一個錄音則有一種凌亂的感覺。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樂曲第25小段中(即化蝶一段中的中間段落)樂譜的要求是要去掉弱音器的,七八年的版本中,西崎崇子有去掉弱音器,但揉弦太重了,使人覺得她走音;而最新的一個錄音和在《浪漫中華》音樂會上,她都沒有將弱音器去掉,不知是她故意,還是忘掉了。但這實有違作曲者的原意,亦不能迎合樂曲充滿希望的明亮氣氛。
孔朝暉和竇君怡很明顯是由於樂器質素的問題而影響音色,而以孔朝暉在這方面較為嚴重。很多時候一些二音或四音和弦,都因為琴音大幹而給人一種奏破了的感覺。然而,兩人對滑音的掌握都很好,只是孔朝暉由於技巧較為紮實,奏來較冷靜而理智,竇君怡則深情有餘而理性不足,一些激情的段落也就流於表面化了。模擬琵琶和古箏的段落,兩人都較西崎崇子奏得別緻,只是竇君怡在高把位時,時有音準的問題。可能是由於文化及生活背景所使然,兩人對高潮處唱腔化的散板都處理得很好。但孔朝暉與樂隊的默契就較竇君怡遜色了,這個是與胡炳旭的指揮有關,在下面將會再提到。孔朝暉的另一個毛病是他散板的弓法常與樂曲的要求不符,如第一段慢板以後的散板就是因為他分弓過多而使樂句欠缺連貫感。
前面已經說過薛偉的音色很「飄」,這也是他在整首樂曲中最大的毛病。除此以外,他是五個版本中奏得最「國際化」的。西崎崇子雖然是日本籍,但奏來倒也有點生硬的「中國味」,薛偉的版本如果不告訴我他是中國人,我還以為是外國人奏中國音樂。他的進入總好像是毫無準備似的,引子過後,一進來的第一個旋律就與樂隊脫了節,而且很多裝飾音和滑音都「偷雞」沒有奏;樂句與樂句之間亦沒有呼應,反而頻搶拍子:緊拉慢唱和唱腔化的散板總是處理得怪聲怪氣的,一些段落還亂加八度的雙音,破壞了作曲者的原意。呂思清的音色就做到甜而不膩,一個是他使用的樂器比起竇君怡、孔朝暉十幾年前的樂器要好不知多少,另一方面,是他對作品的文化背景、文化內涵有自己的認識,他做到了中西合璧、融會貫通。因此在那麼多錄音裡面,他的這方面的處理是最好的。
除了獨奏的小提琴,《梁祝》還有幾件樂器是十分重要速度與拍子的。一、是塑造這江南春色的長笛;二、是常與小提琴對答的大提琴;三、是在展開部中喧染氣氛的板鼓。
十個版本中,俞麗拿中唱的版本、PHILIPS的長笛奏出了那種中國笛子的味道,但俞麗拿的錄音效果不好,令音樂的效果打了折扣。雖然Hugo的版本用的也是中央交響樂團,但可能是不同人奏,長笛的分句不但不好而且還時有斷氣的感覺,另外的幾個版本奏來較急促,不夠悠場沉著。
論音色、技巧、準確性,幾個樂團的大提琴獨奏都沒有問題,但如果要選與小提琴合作得最好,最有中國味的,那仍是Marco Polo、Hugo和PHILIPS的兩個版本。名古屋的版本不是不好,只是太木了。柏林電台交響樂團的大提琴奏來完全是西樂的感覺。捷克電台交響樂團亦然,這個錄音是標榜這些大提琴與小提琴的對答以作宣傳的,但因為太強調單個大提琴了,有時還弄巧反拙,弄得不大自然,第—段,慢板草橋結拜的段落,樂譜的要求不是用整個大提琴聲部的,但這個錄音卻因為太強調一個大提琴而失去了原來應有的瀟洒厚實音色。
板鼓在展開部的作用很大,那些模擬戲曲唱腔的板式如果沒有了板鼓,效果就大大失色了。林克昌、譚利華指揮的版本的另一大敗筆就是用了兩個木魚主代替板鼓,使唱腔的味道蕩然無存。捷克電台樂團用的板鼓音色不好,也打得不準確,這裡所指的準確不是指節奏的準確,而是指是否打中鼓的正確發音部份,因為板鼓的正確發音部份面積很少,很容易打得不準,打不準音色便干啞缺乏亮度。薛偉的舊版本原本板鼓是奏得好好的,但刪去了第十九和二十小段以後,原本板鼓應有的部份也不見了,真是莫名其妙。兩個中央樂團的版本,PHILIPS的除了板鼓略嫌高音外,節奏和氣氛的營造都做得很好;Hugo的版就較差了,除了板鼓本身音色不好外,一些緊拉慢唱的段落還有節奏欠穩的問題。
《梁祝》的原譜中對於速度的要求記得很細緻。林克昌指揮的版本,快的段落基本上與譜上的要求相一致,但他所指揮的慢版段落都較原來的慢,雖然這樣,樂曲不乏佳句,而他處理這些,慢的段落也頻用「散板」(Rubato),用得亦很自然。對樂曲高潮的準備和營造都很好,戲劇性很強。
湯沐海對速度的處理還是可以的,只是薛偉頻頻搶拍子,因此有很多的快板段落就稍嫌過快了,而慢板則顯得時快時慢,很不自然。
甄健豪則可能受樂隊質素所限而處處受制,快的段落總是快不起來;樂段的轉換又太突然;由抗婚而轉至樓台會的一段定音鼓滾奏很是實兀,缺乏應有的震撼力。樂隊激情的全奏總是奏得像進行曲似的,小提琴部的音色和運弓也常常不受控制。
胡炳旭的指揮和處理基本上是不錯的,拍子亦很穩健,可惜的是展開部的一連串小提琴散板與樂隊的緊密連奏有錯失,原本是連成一氣的音,他卻指成分開兩截,雖然如果沒有樂譜在手這個是不易察覺的,也不知這是否他的特別處理,但這實是有違作曲者的原意和破壞了樂曲的緊張度。
陳燮陽和上海交響樂團錄製的次數是最多,時間跨度也最長。陳燮陽比較注重樂曲的戲曲效果,樂團的獨奏樂器與獨奏樂器的配合對答的效果做得很好,而戲曲化的節奏的處理,不會做的很碎,聽起來挺有江南的味道。而在他的錄音裡面,要數和俞麗拿早年的合作,做得最徹底。
論拍子的忠於原著,則要數韓中傑了,整首樂曲由始至終每一小段落的拍子與樂譜上所標的速度幾乎完全一樣,就算有差別也只是一兩拍之差,連」草橋結拜「—段沒有人留意的微微加快的段落都做得很細緻,這種準確度實令人驚訝。再加上他嚴謹的控引,漸快、漸慢,高潮的達至與離開等都做得流暢舒服又不誇張,是幾個版本中,我最喜歡的。
作者:佚名不知道題主的梁祝是不是指的是何占豪陳鋼的小提琴協奏曲。我就說一說小提琴協奏曲吧。
我個人認為聽到現在比較棒而且音質好的版本是沙漢姆的。雖然不是中國人,但是拉的確實特別好。就是略顯克制,少了點中國風味。
分享Gil Shaham的專輯《Butterfly Lovers and Tchaikovsky Violin Concerto》http://music.163.com/album/3169754?userid=83961837 (@網易雲音樂)這次剛剛結束的上海的斯特恩國際小提琴比賽,梁祝是指定曲目,我覺得加多金拉的特別棒,音色美哭了。其他版本也都挺好的。
當然前輩們也有人說過了,不說不代表不覺得他們好。致敬。謝邀。
雖然這是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還是特意去聽了一下幾個版本。僅憑個人感覺,不專業且非常主觀,權當拋個磚,不要嫌棄我_(:зゝ∠)_《梁祝》創作於1959年,最老的小提琴版本應該是俞麗拿的了吧。這一版層次略顯單薄,不夠明快,使樂曲前面的風和日麗表現得並不很溫暖和煦。仔細聽感覺略感尖利,但是這種帶著老式電影配音的風格卻恰恰使後面悲劇的部分直戳人心,將其宏大的悲劇感如針尖麥芒紛紛拋下,針針見血。
其次是西崎崇子的《梁祝》。開篇一股櫻花味...當然我不是說它不對味,只是聽完俞麗拿的版本再打開西崎崇子,有一些鋒利和溫婉之間的小落差。西崎崇子的《梁祝》感覺上較為綿長,娓娓道來,花前月下之中,訴不盡你儂我儂。郎有情來妾有意,月下歡語溪邊戲,案上花箋訴相思,紅綃帳里漸寬衣(感覺哪裡有點不對......你偏題了啊喂!)咳咳,但聽到後面就覺得比俞麗拿欠缺了一絲衝擊力,戳心戳得不夠狠。
小提琴版裡面最喜歡呂思清的,行雲流水一氣呵成,愛恨情仇酣暢淋漓。徐徐展開一幅畫卷在你眼前,柔情似水後便是肝腸寸斷。也許是因為錄製的關係,音質也高,聽著舒心~看電影還要高清呢對吧。
小提琴版就醬,另外還有古箏等其他樂器的版本,但是個人更愛小提琴。
最後當然要艾特 @圭多達萊佐! 請作曲男神百忙之中來專業地分析一下吧~(??????) ?——————————另附:(轉)《梁祝》不同版本比較——比較得很詳細,在此感謝博主及原作者(雖然不曉得原作者是誰= =)梁祝協奏曲版本比較——目測版本非常全,羅列了不同樂器及不同演奏者
小提琴:西崎崇子、薛偉、盛中國、呂思清、俞麗拿
鋼琴:理查德克萊德曼(綠柔柔那張專輯,不要嫌棄封面丑,雖然我個人不太喜歡克萊德曼不過他的這版梁祝溫柔浪漫,值得一聽)別的零零碎碎可以聽這張歌單,可能是我比較挑,在我看來除了小提琴的別的效果都一般般:http://music.163.com/#/playlist/13521176/409667?userid=305892492最後吐個槽,個人感覺民樂真的真的真的不適合梁祝。如果只是一小段經典篇章還好,比如古箏琵琶的(網上就有自己去搜),整個曲子下來感覺比樂隊慢了個半拍,而且不知道是不是錄音的問題,力度不行,氣若遊絲,特!別!沒!存!在!感!尤其是抗婚部分,聽琵琶版的時候我第一反應是卧槽琵琶哪去了父母那倆大山莫非真的是duangduangduang把祝英台砸死了么orz古箏的更不想吐槽,最近聽了陳愛娟的版,演奏者還好中規中矩的雖然還是慢,可更糟糕的是樂隊相當不給力,聽起來特沒激情不說,調似乎都和古箏不在一個調上,以至於閉上眼睛腦海里浮現出的畫面是祝英台東倒西歪騎馬差點摔下去,抗婚的時候一副冷漠.jpg其實還有一個孫凰的二胡版本,特別好,看大家都沒有提。我在youtube上找到的,2013年竹塹音樂節。
小提琴的音色要比二胡純凈,但是孫凰二胡拉出來的情感極其強烈,我覺得是發揚了二胡在揉弦上的優勢,同時也克服了音準和節奏上的困難,值得一聽。
沈榕俞麗拿 沈榕 -【珍藏梁祝】(The Butterfly Lovers Violin Concerto)中唱50周年紀念版[FLAC]
梁祝雖然公認最優秀的版本是小提琴,可是小提琴版固然悅耳,古箏版古典雅緻,鋼琴版寬闊清新,笛子版澄澈悠揚,還是最偏愛二胡版的哀而不傷凄美雋永,彷彿透過漫長的時光浸潤了斑駁青苔的磚瓦。二胡版是有生命的,一支樂曲也是一個故事。也許因為是中國的古典名曲,用中國的古典樂器才最能演繹它的美。
只有我覺得鋼琴版的超級美妙嗎?!!天籟之音
個人最喜歡盛中國版,其次呂思清版。
呂思清
推薦雨果孔朝暉版和沙漢姆版。
俞麗拿算了吧,音準都不過關。
呂思清老師的版本。
前天剛剛有幸聽了呂思清的現場版,雖然是選段,但是真的非常美。
個人感覺呂思清版最好and 電影 徐克版印象最深刻!
俞麗拿。她的節奏最好。(我指的不只是音樂上的拍子。)
始終是喜歡俞麗拿,沒有改變過。每次認真聽俞麗拿版本的都會流淚。眼前浮現出祝英台的各種畫面,結拜 同窗 相送 惜別 抗婚 投墳 化蝶。俞麗拿在表現她自己,彷彿就是英台本人,毫不做作。不愧是永遠的祝英台!西琦崇子想變成祝英台,只是想而已。她的技巧無可挑剔,甚至比俞麗拿還純熟、自如。每個細節也處理的很漂亮,但總是感覺她在努力的表演,不是英台。盛中國,是個男人。我想他是深愛著祝英台,但是依然變不成祝英台。也許是因為性別底色的原因,感覺他的手太重了,抗婚 哭訴 等情節,沒覺得是英台一個弱女子在同強大的力量做鬥爭,反而覺得是鬥爭的旗鼓相當了。沒有了讓人同情的憐惜的感覺。當然盛中國也是十分出色的,我感覺表現的更像花木蘭、穆桂英這樣的女子。倒有了幾分英雄氣概。化蝶的部分也感覺是個男人在飛。
從胎教就開始聽梁祝,是呂思清版本。呂思清是以為出色的演奏家,他刻畫出的梁祝形象也是無與倫比的。恰到好處,順其自然的就完成了整個協奏曲的演奏。尤其是與其他學期的對應,使整個梁祝渾然天成,淋漓盡致。也是我認為最好的版本。薛偉算得上一位大師,不能說大師和演奏家誰更高超,我只能說家人的思想境界不同。薛偉大師的梁祝版本被認為是最好的教程。他最愛細節刻畫,一句話來形容他的梁祝,就是從音符到藝術。只是從欣賞的角度來看,呂思清的梁祝有更高的價值,但是學不來。從學習的角度,薛偉的梁祝有學習價值。當然一些更老的小提琴家,盛中國的梁祝也不錯,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見解,一種對愛情的理解或許導致了對梁祝的看法。
以前上中學的時候只有西崎崇子的磁帶,聽了不知道多少遍,也習慣了她的風格,後來也聽過俞麗拿的版本,但感覺一般。大概是兩年前吧,偶爾下載了沙漢姆的版本,有一次專心欣賞的時候,居然聽著聽著有種想流淚的感覺,和西崎崇子的完全不一樣,有種對心靈的衝擊感。也許是男性演奏家的詮釋不一樣吧。也有很多人說呂思清的版本也很不錯,但沒聽過,無法評價。就西崎崇子、俞麗拿和沙漢姆來說,個人最喜歡沙漢姆的
個人比較喜歡的是呂思清版本的。呂思清演奏《梁祝小提琴協奏曲》
推薦閱讀:
※學鋼琴的人再學小提琴有什麼優勢?
※以小提琴或大提琴為主調或者歌曲里小提琴或大提琴的效果驚艷的曲子有哪些?
※有哪些好聽的小提琴曲子推薦給樂盲?
※作為一名音樂家,你經歷過哪些可能終止你音樂生涯的困難,你又是如何戰勝的?
※在乾燥的環境下如何保護提琴?
TAG:小提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