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人名中的斯基、諾夫、維奇和各種寧、金都有什麼含義?
除了ский, ов, ев, ович和евич外,俄羅斯姓中有很多ин結尾的,有什麼意義?
斯基(-ский), 諾夫(-нов), 是俄羅斯姓的後綴,而維奇(-вич)是父稱後綴。
至於說-ский -нов -вич 這些後綴是什麼意思,有研究人員稱,-ский往往是指人出自於哪裡,姓來源於地名。 -нов往往出自於人名,來自於誰誰家。其實-ский就是」什麼的「,如Невский,和他在Нева河上打了一個大勝仗有關係。Иванов其實就是Иван的複數二格,Иван家的。-вич 其實詞尾是-ич,誰家兒子。比如古代稱王子為церевич,沙皇家兒子。相對中國的姓,俄羅斯人的姓出現得很晚。俄羅斯人姓氏原型13世紀以前就出現了,但當時其實不能說是「姓」,只能說是「外號」,比如Юрий Долгорукий,長手尤里,因為他到處征戰搶地盤,就獲得了此外號。後來在貴族階層開始出現類似於現在的姓,如Воротынский, Шуйский, Оболенский,而農民在19世紀農奴制改革以前一直沒有自家的姓,只能以父稱來確定這是誰家Иван。。。簡單地說:斯基(-ский/ський),代表某某家族的,最早源於貴族;諾夫(-нов),或者其他以-ов結尾的姓氏代表某某家的,或者某某的,農奴制改革後俄國人的很多姓氏就是從亂七八糟的名詞加後綴改出的姓氏,類似於日本的松下、井上;維奇(-вич)也是代表什麼什麼的,一般用在父名,表示誰誰誰的兒子。
在此分享一篇專門探討這個問題的科普類文章。人人網,中國領先的實名制SNS社交網路。加入人人網,找到老同學,結識新朋友。出於尊敬,先貼上原文鏈接,接下來是赤裸裸的複製粘貼。
各位讀者開始與俄羅斯人相接觸,或者閱讀俄羅斯的文學作品時,往往都會遇到一個問題——俄羅斯人姓名的問題。中國人可能會很疑惑,為什麼俄羅斯人的姓名會有這麼長,以至於用漢字拼出來的話往往不下十個字。又為什麼同一個人,有人稱她「葉卡捷琳娜·彼得羅夫娜」,有人稱她「葉卡捷琳娜」,有人稱她「卡佳」,又有人稱她「卡堅卡」、「卡秋莎」?這些不同的稱呼又應用在什麼場合?本期的《留俄手記》里,筆者將向大家來解答這些問題。而這一期的《留俄手記》也是以後幾期里所必不可少的「預備課」,因為這一期我不解釋清楚的話,大家也就很難理解,為什麼她們經常稱我「萬尼亞」、「萬涅奇卡」,又為什麼我稱塔吉揚娜為「丹妮婭」。
在探討這些問題之前,先讓我們來探討一個看似多餘但必不可少的問題:姓名是用來做什麼用的?其最主要的作用應該還是把人與人區別開來,由於有姓名可以讓我們不至於互相混淆。
明白了這一點之後,下面便要由筆者來解釋俄羅斯人為什麼要採取「名字·父稱·姓」的排列方式了。在古羅斯時,人們還是只有名字的,從當時人們的名字中也可以看出基輔羅斯國家的形成過程。例如諾夫哥羅德的第一位大公是留里克,他的後代中有不少人名字是伊戈爾、奧列格和奧麗加,這是從北歐一帶來的名字。而當時東斯拉夫人的名字則大部分是帶有「斯拉夫」(-слав)的後綴的,見諸史冊的有斯維亞托斯拉夫、雅羅斯拉夫、維雅切斯拉夫和伊賈斯拉夫等。當羅斯受洗皈依基督教之後,不少人開始起教會中的聖徒的名字,如伊萬、彼得、帕維爾、德米特里、亞歷山大、安德烈、康斯坦丁、格奧爾基、葉卡捷琳娜、葉麗薩維塔、安娜、娜塔莉婭、尼娜等等。從此之後,當俄羅斯家庭中一有新生兒出世,出生八天後父母便會抱著他或她去附近的東正教堂找神父。神父在給新生兒付洗禮的同時,還要負擔給他或她起名字的任務。一般說來神父會翻一下教歷,找到新生兒出生日期所紀念的聖人,從中選一個作為新生兒的名字。
教歷上所紀念的聖人的名字畢竟是有限的,這就造成了重名現象極為普遍。筆者在俄羅斯遇見最多的男人名字是亞歷山大,我所認識的人中有六人叫這個名字,遇見最多的女人名字是塔吉揚娜,我所認識的人中有八人叫這個名字。這樣的話,僅憑名字是無法完成將不同的人區分開來的任務的。試想,對著很多人高喊「亞歷山大」的話,估計會有不少人和你要找的那個亞歷山大是重名的,他們都會答應。為了進一步區分的必要,俄羅斯人便發明了父稱(又譯為父名)作為他們名字的第二部分。其具體方法,便是在自己父親的名字後面加上後綴「-維奇」(男)或「-芙娜」(女)。例如,某俄羅斯男人名字叫伊萬,他有一個兒子名字為彼得,有一個女兒名字是柳德米拉,那麼他兒子的名字和父稱便是「彼得·伊萬諾維奇」,而他女兒的名字和父稱便是「柳德米拉·伊萬諾芙娜」。
筆者在翻譯俄文史料時曾注意到,九世紀和十世紀的羅斯人還是只有名字的。而在翻譯十二世紀的特維爾公國(基輔羅斯分裂後形成的一個國家,都城為特維爾)歷史的時候,卻發現其中所涉及的大部分人有名字和父稱了。而俄羅斯人普遍有姓則是相當晚近的事情了,直到十九世紀時才人人有姓。因此大家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俄羅斯人把名字放在前面、父稱放在中間,而把姓列在最後面了,因為歷史上它們所產生的順序就是這樣的。
我們中國一直流傳著「百家姓」的說法,其實中國所有的姓加起來大概有五千個左右。而俄羅斯人的姓有多少呢?說起來數字確實多得讓人驚訝,總共有十萬多個。前文已經敘述過,在十八世紀之前,有很多俄羅斯人是沒有姓的,當時有姓的大部分出自於名門望族,如成為沙皇世系的羅曼諾夫家族,沙俄時期的權貴莫洛佐夫家族、斯特羅甘諾夫家族、尤蘇波夫家族等等。在彼得大帝改革和1861年農奴制改革之後,俄羅斯大部分農奴才有了自己的姓,而姓的來源則五花八門:有的直接在名字後面加-ов、-ев、-ский(女性為-ова、-ева、-ская)的後綴而成為姓,俄羅斯最普遍的三個姓就是這麼來的——伊萬諾夫(娃)、彼得羅夫(娃)、帕夫洛夫(娃),這三個姓在俄羅斯的普遍程度相當於我國的張、王、李三大姓;還有些是由於職業而得姓,如時代靠打鐵為生的便給自己取姓為庫茲涅佐夫(意為鐵匠);還有些是以地名作為自己的姓,如《留俄手記》第十二期里介紹過的俄羅斯著名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他的家族之所以有這個姓,是因為其祖先有功於沙皇,沙皇便把一個名叫陀思妥耶夫的小村莊作為他家族的封地,從此以後他的家族便姓陀思妥耶夫斯基。一些俄羅斯人出名的還是自己的化姓,例如中國幾乎家喻戶曉的弗拉基米爾·伊里奇·列寧,他其實最早姓的是烏里揚諾夫,「列寧」是他從事革命活動時給自己取的化姓,源自於他曾經的流放地勒拿河。
以上筆者簡要地向大家介紹了俄羅斯人姓名的構成,那麼它們是如何使用的呢?什麼時候要稱呼對方的名字和父稱,什麼情況下只用姓,什麼情況下只稱呼對方的名字呢?這可是大有講究的,讓我們先來看一下小說《白夜》中的一段有趣的對話。
「妙極了!既然您幻想過嫁給中國的皇太子,那您就一定會理解我的意思。嗯,您聽我說……對不起,我還沒有問您尊姓大名呢?」
「您到底還是想起來了!您早該想到呀!」 「哎呀,我的天啦!我太高興了,所以沒有想到這上面來……」 「我叫納斯晶卡!」 「納斯晶卡!僅僅是這個小名嗎? 「僅僅是這個名字,怎麼,您還覺得不夠嗎?真是貪心十足!」「不夠嗎?不,恰恰相反,已經足夠了,非常非常夠了!納斯晶卡,您是一位心地非常善良的姑娘,要是您一開始就成為我的納斯晶卡有多好啊!」
「這就對啦!唔!」讀到這一段的時候可能有很多中國讀者不明白,女主人公的名字是阿納西塔西婭為什麼她自我介紹時卻說「我叫納斯晶卡」呢?這是因為納斯晶卡是阿納西塔西婭的愛稱。在俄羅斯,大部分名字都有其相對應的小名與愛稱,而這些小名與愛稱可能與名字的本來面目相去甚遠,這是來俄羅斯的外國人可能都曾遇到過的一大困惑。譬如本人的俄語名字是伊萬(Иван)——在俄羅斯相當常見的一個男人名字,但請各位讀者不要因為它普通就忽視它,把他惹惱了就會變成Иван Грозный——伊凡雷帝;在這邊只有我的導師才會以「伊萬」來稱呼我,我的俄羅斯朋友們平時都是叫我「萬尼亞」(Ваня)或「萬涅奇卡」(Ванечка),因為朋友之間稱呼小名和愛稱顯得更親切一些。再例如我在下幾期《留俄手記》中所要涉及的兩個姑娘——安娜(Анна)和塔吉揚娜(Татьяна),前者的小名為安尼婭(Аня),經常用的愛稱為安涅奇卡(Анечка)和安紐莎(Анюша);後者的小名為丹尼婭(Таня),經常用的愛稱為丹涅奇卡(Танечка)和丹紐申卡(Танюшенька)。俄羅斯人在互相稱呼親屬時,也通常用的是「親屬關係+小名」的形式。契訶夫寫過一部著名的戲劇,劇的名字就是《Дядя Ваня》(《萬尼亞舅舅》)。
但是小名只能用於親屬和關係較好的朋友之間,如果是在工作單位,對上級必須要採用「名字+父稱」的稱呼方式。例如筆者每當見到導師的時候,打招呼要說:「您好,米哈伊爾·鮑里索維奇!」有些留學生剛到俄羅斯時並不知道這套規矩,往往見老師的時候直呼其名,這會給老師以不尊重的感覺。如果是陌生人之間往往只用姓來稱呼,在寫完的文章和書上署名的話俄羅斯人也常常只是寫上姓,名字和父稱往往只寫首字母而已。
俄語的Как вас зовут?其實翻譯成「您叫什麼名字?」並不太準確,最為準確的譯法應該是「該怎樣來稱呼您?」而得到的回答,也是根據所問的人與你的關係而定的。如果你問的是同學,得到的回答往往只是名字,很多情況下還是小名和愛稱。如果問的是老師或領導,他會告訴你他的名字和父稱。俄羅斯人把名字·父稱·姓一起用的場合是極少的,只有相當莊嚴正式的場合才會這樣用,例如在每年新年的總統講話中,俄羅斯電視一台(相當於我國的中央電視台一台)才會打出弗拉基米爾·弗拉基米諾維奇·普京(Владимир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Путин)的全名。但是在平時的話,是只提他的姓的,名字和父稱不用提也是家喻戶曉。大部分俄羅斯名人我們所熟知的也只是他們的姓,因為名人的數量畢竟有限,只用姓就可以把他們區分開來。但是也有例外,如對於列夫·托爾斯泰和阿列克謝·托爾斯泰兩位名作家,我們還必須提及他們的名字才行,否則就搞不清楚所提及的是寫了《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的托爾斯泰,還是寫了《苦難的歷程》、《彼得大帝》的托爾斯泰。
寫到這裡,讀者也許就能對電影《莫斯科不相信眼淚》中的一段對白能夠理解了。當葉卡捷琳娜問一位新來的客人該怎樣稱呼他時,客人的回答僅僅是他的名字「安東」。葉卡捷琳娜接著問:「那父稱呢?」安東說:「對您是一般的安東,父稱是給下屬叫的。」可當他走進客廳里向另幾位男賓進行自我介紹時,說的卻是:「克魯格洛夫,總局副局長。」
在本文的最後,筆者還有必要向大家簡要地介紹一下俄羅斯人對我們中國人的姓名是如何使用的。他們會把我們的姓名用俄語字母拼寫出來,如筆者的姓名譚天宇,用俄語字母拼寫就是Тань Тяньюй。由於漢語裡面的某些發音在俄語中是沒有的,所以他們這樣拼出來的姓名與漢語發音本身可能相差甚遠,如筆者名字中的「天」字,用俄語字母拼出來發的是「間」的音;而「宇」字在俄語中就更找不到相對應的音,用ю和й兩個字母拼出來是「尤以」。筆者的姓則恰恰與塔吉揚娜的小名Таня(丹尼婭)相當類似,這就是她的母親安東尼娜認為我們「有緣」一說的由來——關於此事之後的《留俄手記》中會有提及。
一般情況下,俄羅斯人對於中國人是只稱名字的。上課時老師提問只稱本人的名字「天宇」,姓則很少提及。如果有俄語名字的話,那麼俄羅斯人便只稱我們的俄語名,不稱我們的姓和本名了。畢竟對他們來說,記住一個外國名字是相當費勁的事情。所以大家也就不難明白,為什麼筆者在與俄羅斯友人進行交流的時候,他們經常稱本人「萬尼亞」、「萬涅奇卡」,而沒有人稱呼我「譚天宇」的原因了。筆者在此也建議大家如果要在俄羅斯長期居留的話,最好也給自己取一個俄語名字,入鄉隨俗一向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以上皆為本人引用,引用前已徵得原作者同意,欲引用者請與原作者聯繫或經在下與原作者聯繫亦可,否則請不要引用。
另外,文中已經暴露了作者了,諸位可以登陸人人網加這位朋友為好友。諸位看官朋友們在感謝答案時請優先感謝撰寫此文的原作者,至於我這位只幹了複製粘貼點幾下滑鼠的答主嘛,可以負責向原作者轉達親們的感謝之情和希望他能進駐知乎的期盼。
瀉藥。
在 @Jan Skrzetuski 的答案上補充一點,直說沒講到的,講過的就不重複了。「——斯基」,一般為「—ский」。
早期有許多神職人員多以它為姓氏;比如「Троцкий,特洛斯基」,最早源於「Тро?ице-Се?ргиева Ла?вра,謝爾蓋聖三一修道院」這種習慣也是源於早期烏克蘭和白俄的神職人員,其中以「-ский」為典型。再就是加入教會的兒童,原姓氏後要加「-ский」。再有一些就是一些歷史悠久的姓氏了,因為俄羅斯人最早是沒有姓的,姓是從西歐傳來的。
所以很多姓氏就是源於河流,相貌特徵等等。其實不止斯基,很多姓氏都是這麼來的。「——(諾)夫」,一般和「—(н)ов」。
這個相較上一姓氏來歷更寬泛,
通過很多職業、外來語等,多屬於根據父輩職業、父親的名字等等演變而來。「—伊奇、—奧維奇、—耶維奇」,一般為「—ич、—ович、—евич」。
是男性的父稱。在父親的名字後面加以上的後綴。而女性在父名後加後綴「—овна、—евна、—нична」,也就是「—奧夫娜、—耶夫娜、—妮契娜」。這個就不舉例子了。推薦閱讀:
※對於母語漢語、第一外語英語的人來說,學法語、俄語、阿拉伯語、西班牙語、德語、日語,哪種難度最大/最小?
※俄語連筆寫「生日快樂」怎麼寫……?
※小語種專業輔修什麼其他專業好呢?
※圖片中的俄文是什麼意思?
※【俄語限定】大學俄語專業的外教課應該怎麼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