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日語中常把漢字發音清化?
例如日本的本,由ぼん變成ほん,平安的平由べい變為へい?
這是個好問題!
首先題主要知道,普通話中「波」的聲母寫成國際音標是/p/,是不送氣清音;而「坡」的聲母寫成國際音標是/p?/,是送氣清音。兩個聲母的區別不在於清濁,它們都是清音,區別在於送氣與否。
要解答題主的問題,需要追溯到中古漢語。與普通話爆破音送氣不送氣二分的局面不同,中古漢語的爆破音是三分的:除了不送氣清音/p/和送氣清音/p?/,還有一個濁音。這個濁音是否送氣,各家觀點不同,不妨認為它不送氣,即/b/。這裡面的/p/和/p?/原封不動地流傳到了普通話中,而濁音/b/消失了。原先屬於聲母/b/的字,根據聲調不同派入了/p/或/p?/中:平聲字變成/p?/,仄聲字變成/p/。
題主說的「本」字,中古就是/p/聲母,普通話依然是/p/聲母;而「平」字中古是/b/聲母,因為是平聲字,普通話就變成了/p?/聲母。
日語中漢字的讀音是分階段傳入的。在隋唐以前傳入的讀音稱為「吳音」,隋唐時期傳入的讀音稱為「漢音」,此後的傳入就不成系統了。日語中的輔音是分清濁,但不分是否送氣的。吳音中的爆破音保留了清濁,即/b/仍為/b/,/p/和/p?/都變成了/p/(我在此不寫送氣符號,但實際發音是送不送氣均可的,日語不作區分);而漢音中的爆破音一律變成了清音/p/。
仍以「本」「平」兩字為例。「本」字的吳音、漢音都是ほん;「平」字的吳音是びょう(保留了濁音),漢音是へい(變成了清音)。
這裡題主又會有疑問:上面不是說清音是/p/嗎?怎麼變成了/h/呢?這是日語後來的演變,は行假名的輔音整體由/p/變成了/h/,所以才又造出了ぱ行假名來表示/p/。
吳音、漢音兩套讀音,都不完整地流傳了下來。現代日語中,有些字只讀吳音,有些字只讀漢音;有些字有兩讀(這就是日語多音字很多的一個原因),有的按意思區分,有的按字在詞中的位置區分,有的隨機區分。如果考察從中古漢語到現代日語的演變,那就是,只有一部分中古聲母為濁音的字,在現在日語的一部分詞語中讀濁音。
還是看「本」「平」兩個字。「本」字現代日語只有ほん一個讀音,你見到的「三本」(さんぼん)、「一本」(いっぽん)之類的都是日語自身的連濁造成的,並不是說「本」字本來就有多種讀法。而「平」字通常讀漢音へい(偶爾也會有連濁現象),只有在個別詞,如「平等」(びょうどう)中才讀吳音びょう。
回到題主的問題。題主感覺到的日語讀音的「清化」,有兩種可能:一是這個字中古是不送氣清音聲母,普通話亦然,日語自然讀清音;二是這個字中古是濁音聲母,因為是仄聲字普通話變成了不送氣清音聲母,而日語讀的是漢音,所以是清音。
實際上我在學習中古漢語之前,就注意到了相反的現象,即日語有些漢字的讀音會「濁化」,例如「同」字讀どう。現在我就懂了,這是因為「同」字中古是濁音聲母,因為是平聲字普通話變成了送氣清音聲母,而日語讀的是吳音,所以是濁音。
如果題主想知道中古漢語聲母傳入日語的全貌,可以看這個視頻教程:
中古漢語語音教程-8附1 聲母總結:日語推薦閱讀:
※日語動詞變形後的聲調如何確定?
※日語語法問題:あなたが窓を開けたんですが。?
※表示意願的したい和する的用法?
※日語中的「自動詞」「他動詞」為何如此命名?
※現在常用的日語教材最明顯的缺點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