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中東多石油,澳洲多鐵礦石,而中國相對貧瘠,卻多煤炭和稀土?

是什麼樣的地質因素決定的?


礦床的產生首要因素是要有成礦元素,其次是有利的構造,後期有利的疊加改造等。正如@雲舞空城所述,題述幾個地區處不同的地球化學省,不同的大地構造部位,大儲量礦床種類不同就很正常。

中國內部小板塊很多,沒有像非洲那樣巨大的克拉通,所以元古之前的礦床就不夠富;但小版塊多也有好處,後期的海西,還有華南地區最重要的燕山期的岩漿侵入帶來了很多礦床的同時也對之前的礦床疊加改造,使很多礦床變大變富。例如膠東金礦,長江中下游銅、鐵礦……


地質因素可以分為古地理環境後期構造運動兩部分。古地理環境為石油、煤或鐵礦等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環境;而後期構造運動則決定了這些原始的有機物能否順利演化和保存下來。

新生代早期,歐洲和西亞的大部分地區以及中亞的部分地區被開闊的海水佔據,在非洲-阿拉伯-印度板塊和歐亞板塊之間形成一個內陸海——特提斯海,並逐漸演化成地中海和副特提斯海,副特提斯海最終消亡,留下黑海、裏海、鹹海等殘留海。也就是說在新生代之前,中東地區基本是被海水覆蓋的。

而石油是由各種有機物,特別是低等動植物,如藻類、微生物類、軟體類等,在死亡之後,和沉積岩一起被埋藏在不斷下降的缺氧的穩定地質環境中,而後在漫長的地質過程中不斷演化形成的。中東地區的海相沉積為油氣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地質環境。

煤與石油的形成過程差不多,只是煤炭的有機質來源於植物的枝葉和根莖在地面堆積而成的厚厚的黑色腐殖質。石油多來源於海中的藻類,煤則主要來自陸上的樹木。石炭紀開始,植物開始大量出現在陸地上。當時中國大陸位於赤道附近,熱帶氣候有利於植被的大量生長。這種熱帶沼澤是煤最理想的發源地。

西澳大利亞發現的多個世界級特大型鐵礦床,以條帶狀硅鐵建造為特徵,屬於早前寒武紀條帶狀硅鐵建造,是由海底熱液噴氣作用形成的。由於缺少硬殼化石和古地磁資料,重建前寒武的古地理圖很難。但可以猜想,那時西澳大利亞應該是處於火山作用強烈的板塊邊界上。


中東是海相沉積,是很好的成油環境,而中國是陸相沉積,相對海相來說,石油儲量少,開採難度高


現在的大多數石油產地均分布於古特提斯洋的閉合線上。


推薦閱讀:

能源與動力工程還能繼續走下去嗎?
如何區分第一、二、三次工業革命?
市面上有沒有針對民用的能源監測系統或組件(如智能分路電錶、智能水表、智能燃氣表)?
新能源技術政府一直很支持,但是由新能源所提供出的能源佔總的能源組成比例為何一直沒有顯著提高呢?
核電真的是必須的嗎?隨著清潔能源的發展核電業是否會逐漸萎縮?

TAG:能源 | 地質學 | 石油 | 煤炭 | 稀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