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近現代日本的文學影視漫畫等作品中,有很多關於人性醜惡的探討?

問題來源:為什麼美劇英劇比國產劇好看? - uujr 的回答

uujr談到:

日劇

刑偵劇 借用案子去表現社會的陰暗 人性的醜惡

律政劇 借用案子去表現社會的陰暗 人性的醜惡

醫療劇 借用醫患糾紛 醫院內部矛盾等表現社會的陰暗 人性的醜惡

另外讀近現代日本文學,整體感覺有很多關於社會黑暗人性醜惡的主題,如芥川龍之介,當代的東野圭吾的作品。

或者從讀者角度換句話說:為何這些探討人性醜惡的作品在日本受到歡迎?

對此現象僅是個人所感,如有錯誤認知請指正,謝謝。


個人感想:

飽暖才能思淫慾啊……

現在日本已經是一個發達國家了,人人都能吃飽穿暖

既然不用餓肚子了,總要找點事情干吧?

於是他們一部分人為了工作拚命,專註在那些細節問題上

專註在人人的素質教育和垃圾分類上

那作家要幹嘛呢?

在日本這個複雜的社會裡,愛情已然沒什麼重要的地位和吸引力了,

那就要更上一級,

來探討一下人性吧!

據我觀察,美國的科幻片很厲害

特效更是高大上跟不要錢似的

日本的科技雖然不及歐美,但是也不會很差

由於受到亞洲文化影響,他們的文學,影視劇都不注重效果

而是注重交流,也就是俗稱的「文戲」

就算有些影視劇里科技CG效果讓人驚嘆,但是整部劇的重心還是在「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上」

也就是網上所說的「嘴炮」

貌似日本的影視劇動漫都很少有純特效為主的,就像「復仇者聯盟,X戰警」那樣的

他們善於鑽研細節,也許不想讓自己國家人看到這種脫離現實的東西

而研究人性黑暗,是告訴人們

這世界上,是有各種各樣的人的

不管是偽善的人,還是表面一本正經的人,

或者是人們口中的「敗類」但是三觀無比正確的人

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著的

而且日本是一個善於反思的國家

據說有一個美國人寫了一本書,叫《日本第一》(貌似是叫這個名字,反正是這個意思)

在美國買的特火

結果日本人恐慌了:他們這麼誇我們為什麼?有什麼企圖?

結果帶來了連鎖反應

日本開始大量的出《日本毀滅》《日本沉沒》這種題材的書和影視劇

也許是日本很謙虛?或是自卑?

他們低調,很少大肆宣揚自己的成就,怕惹來是非

我本人很喜歡看日本小說,尤其是描寫人性黑暗的

越致郁越喜歡

社會和人性總會有黑暗和醜惡的一面的

那麼

如果見到了陽光和美好的一面

不是會讓人更加的感恩和珍惜嗎?


見識淺陋,樓主的這個問題的直接答案我回答不上,但是對於國劇和日劇的差別,我確實有感。看過的日劇大多都是著眼於人性的各個方面展開鋪陳,人們自私、懶惰,各種人性醜陋的面都被最直接地表現出來(這和大多數國劇欲揚先抑、欲蓋彌彰的特點是完全不同的),他們不怕自己內心存在醜陋的一面,怕的是明知道自己自私、懶惰、各種詬病纏身,卻不知道改變、不知道反省,拍制關於人性醜惡探討的劇,就是因為他們知道「存在即合理」這一道理,他們知道反思,並且知道這一事實的人,做出了實際行動,來帶動國民,讓國民都能意識到這個問題。

反觀國劇,要麼愛情,要麼抗日,要麼喜劇。堂而皇之地說愛情是亘古不變的話題,牽強附會地強調要記住歷史,苦心經營出各種讓人皮笑肉不笑的喜劇。拍出來的愛情都不是人們經歷的那樣美好或者是慘淡;讓年輕一代盲目地了解歷史更多的是讓他們學會做一個旁觀者,竊喜自己生活在安逸的社會中;讓人享受一時之快的喜劇很有可能會導致人們在遇到稍微虐心一點的困難時就膽怯投降。說白了就是大多數國劇的主題很低俗,有享受主義的趨勢,這樣的電視氛圍很難讓國民素質在短時間內有質的提高。

由此可見兩者的區別就是日劇更加趨於現實,國劇更加趨向理想。

個人看法,不喜勿噴。


在中國,這些是拍不出來的


所有被稱為偉大的故事,都來自偉大的創意,幾乎在所有偉大的故事創意中,都有一種人性的展示。


人性本來就是醜惡的。

人一出生就天然會「索取」,對周遭的一切展現出佔有的慾望並且不知道節制。

所有的美德都是被教育出來的。而不是天生。

小孩子所展現出來的「無害」只不過是因為他們的力量太小無法產生任何破壞。

只有客觀的承認這一點,深刻的認識這一點,才能儘可能的發揮慾望的創造力同時減少它帶來的悲劇。而這些作品就是不停的在把醜惡的現實擺在你面前跟你討論。


關於電視作品,我只能說,日劇也有很歡樂的很腦殘的,而美劇也有很深刻的討論人性的,但是我國比較少,原因自己想,所以深刻討論人性不是日劇的特產,這個是我回答你的第一個問題。

第二個,要分兩個部分說。

首先近現代日本文學的形成本來就是受西方作品影響頗大,例如日本近代出現的自然主義也是明顯受到歐洲自然主義流派的影響。與其說近現代日本文學關於人性討論很多,不如說其他國家的作品也一樣,比如我國的近代作品例如魯迅老舍也有很多關於人性的討論。

其次,日本近代文學中產生了私小說的獨特形式,通過自己內心的獨白來挖掘自我、告白自我,以及深入人性(至於為什麼會產生私小說這涉及到日本古代日記文學等等,範圍太大不展開)。以1907年田山花袋的《棉被》作為起始點,日本私小說在當時受到了非常多的關注,影響了非常多的作家,也影響到了日本的自然主義和現實主義文學,使得日本的自然主義和現實主義和西方的有明顯的不同之處,更突出人的內心,而更淡化人的社會性。

從當時佔據文壇絕大位置的自然主義流派的島崎藤村、田山花袋等人,到後來夏目漱石的《道草》,再到谷崎潤一郎的《痴人之愛》,再到三島由紀夫《假面的告白》,這些文學大家無一例外都受到了私小說的影響。當然,私小說也有私小說中的不同,這裡不再詳述,但是可以看到,私小說中的那種挖掘人物內心世界的作派,無疑對日本近現代小說有極大的影響。


補充下吧。。。我重新想了想不把問題搞清楚註定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跟狗哥談過後發現了細思恐極的漏洞:問的問題本身可能就是個偽命題,一旦探討必須站隊自然無法辨明;於是在這裡特意不做附議,直接把問題說明白。

最開始,我對本問題的答案是:日本作品是在探討人性的陰暗面,但大多是止步於此甚至將人性摒棄,並未脫離奇葩的傳統日本文化「菊與刀」的特徵。

日本文化界是在探討人性的陰暗面,但詮釋無非有二:第一是人性本就陰暗,第二是人的光明面本就短暫最終必將崩壞。我對此只想說: too young,too simple.如果說這就是日本對中國文化的傳承結果,那麼成績一定是不及格的。不過鑒於日本沒有俠文化,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我就不寫評語了。反正寫了也很難理解。再說我們自己的文化也是自己撿了扔扔了撿的,華夏五千年文化情況算是符合中華文化精髓的加起來怕是不到五百年,別的時期大多受限於時代徒有其表,符合的又受限於人本身的健忘與脆弱。不然《原君》等文,罵的又是什麼?

首先日本本身的善惡區分就有問題。對你好就是善,對你壞就是惡,連那只是利益關係的表現都不知道。日本的思考認定人性是單純的,首先人性陰暗本就註定,於是所有人性的光明面就一定短暫最終崩壞,最終成為黑暗致郁系的溫床。模仿魯迅先生的話說,這就像猿猴模仿人穿衣戴帽結果一身不方便,中了文化的毒了。

再有,人性根本就不黑暗。雖然說有陰暗面但厚黑先生的意思說的很明白了:人性本身既有光明面又有黑暗面,兩者互為表裡互相牽制方為人性,說性善性惡的無非是腐儒將老師的學問一分為二各持一說互相攻擊的盾牌罷了。宗教所言,人性惡於慾望。也是對但偏頗的說法:人要是沒有慾望,自然沒等生下來都成佛去了;哪有可能來這世上聽你說法?借用西方與中華文化核心思想的同系理論:善惡並不源於慾望,源於無知。這一點,日本作品就我所知沒有闡述過這一方面的。

人不知無知,即為白痴。文化大概也是同理吧?

為了辨明人性,必須說明人的精神特徵。弗洛伊德的人格三我理論在結合幾個現實中的反常情況足以說明人性為何。首先關於本我自我超我(魯迅的版本是動物性人性和神性,但他把三我中的第四個我的體現混進去了,雖然比三我的說法更加全面但不能詮釋神性還是有所不足。但結合超我為主體的人無法生存魯迅的看法不能說任何程度的無理),本我與生俱來,超我是對外的總結,自我才是表意識的存在這些大多數人都懂吧。接下來就是說明人性了:這三個我各有分工。本我負責從主觀維持人的物理存在。超我作為外界理解的精神體現壓制著自我以防止自我膨脹導致作死;由於兩者常常互相違背於是又有個自我在做決定。但請注意,超我過強會導致精神性抑鬱(思考結果導致的自我否定,吃藥沒有用說白了就是輕生傾向嚴重),故很少有人是超我過強的水平;而本我過強會導致作死,故大多數人都是相對均衡,不多有的超我較強有的本我較強。由於本我與生俱來,但又極為無知,說白了就是熊孩子人格,自然醜惡;但後來又被超我壓制,故又使得人性不完全光明。。。或者說那些真達到引出第四我的水平。如果按照佛家理論,本我和超我一個想活一個想死(客觀),那麼達到生死渡外的另一個人格可稱為真我(原佛家語,跟妄我對應;這裡有註解的目的是防止有人認為這是個人杜撰的中二理論,不信去查。)用三我的說法是某種弗洛伊德本人怕都不曾想到過的可能:三我本來並不完全相悖,那麼一旦自我和超我在某件事情上出現同一主張,自我再一跟隨,三我暫時可以視為一個人格的三個部分。這或許就是魯迅所說的神性。但也明顯,這不可能是長久的。例如首超我不是什麼事情都有主張,一旦缺席又會回到之前的狀態。如果說人性真有什麼獨有的光明面也就是這第四我了。但像在動畫中說明這一點?呵呵:佛教在日本是單純的宗教,真我的理念根本沒有融入日本社會;而且作為偏激思想,作品中要麼極端崇拜本我要麼極端否定本我,就連側面相關的武術心境都追求的是心靜止水的空我,那是靜功擺pose啊老外。。。看過行意拳嗎拜託。。。用魯迅的說法大概就是所謂的追求反人性把神性拋掉了。

真正能不失偏頗地反應人性的光明和黑暗的作品而且不落入cult的,我是沒有讀過的。或者說,所有探討人性的作品中,都要麼把英雄等同於人民,要麼把英雄從人民中驅逐,就好像人家長了三頭六臂銅頭鐵面一樣。不過也是,說到人性,最開始都是不要臉的自大狂歌功頌德,然後看不下去的上來拆台,自然不會有不捧不摔的人上來犯爾康綜合征。

回到主問題。為什麼搞人性的醜惡?因為首先他們做不到像思密達那樣不要臉地自吹自擂或者說人家從很高的地方摔下來說,臉還沒消腫呢自然不敢打臉;但不談人性,日本人也想不出什麼不需要說人性就能看得下去的東西(或者說,全地球人都想不出來。之所以有喜羊羊,主要還是因為廣電局不讓播打臉的東西。結果喜羊羊從客觀上本身就打臉),於是只能寫點黑暗性的東西。光明面的東西也就只能拿輕小說說事了。呵呵。

但本人認為,對於人性只說黑暗面或者只說光明面無異於盲人摸象,並不是探討人性。作為探討人性的,本就該用光明面去表彰用黑暗面去批判,又沒有人攔著你不讓雙管齊下,怕自己墨水不夠不成?所以我認為,日本那做法叫對人性醜惡的部分的刻畫,真正的人性本身根本沒有醜惡的成分,他們刻畫的是人的動物性,連人性都不是。


人性的複雜性不是非白即黑這麼簡單的定義的。

所以在人性的話題上,讓不明的民眾了解,文學作品包括影視等方面確實應該有必有在人物性格的設定上突出更多多元化的層次感,還有不同視角看待問題的客觀性。

當然一些狹隘思想的人群不太習慣這種東西,沒關係,只有越發達的國家才會有這東西,受眾不一樣,見識就不一樣。


鄙人看過的作品實在稱不上多,就用自己有限的見識來談談自己的看法。

其實關於人性醜惡的探討不僅日本作品有,很多其他國家也有,只是佔比不同而已。因為任何社會都會有美好的事物和醜陋的事物,這些作品只是把社會翻了個面,把這些本來處在社會暗處的東西拿出來曬了而已,本質上他就是真實存在的東西為何不能拿來說呢?況且在日本這類社會中,只要你不違反法律就不會有那麼多條條框框限制你的活動,不像中國還有一個什麼什麼焚化局。

至於為什麼受歡迎,難道其他類型的作品在日本就不受歡迎了嗎,或者換個角度反問一下自己,難道這些作品就只有對人性醜惡探討這一方面可取之處了嗎?很多作品之所以好看經典,很大一個原因就是他的不單一性,不同的觀眾能在其中看到不同方面的精彩,只是佔得比例不同而已。


人家拍的是現實

我們拍的是理想


悲劇就是把有價值的毀滅給你看,喜劇就是把沒價值的撕給你看。


推薦閱讀:

日本平安時代為什麼會出現"訪妻制"?
與日本文化輸出相比,中國文化輸出差在哪裡?
為什麼日本人介紹人的時候說完名字都要帶上年齡?
日本的中華料理是怎樣發展到現在的?
日本人害怕地震嗎?

TAG:日本文化 | 日劇 | 動漫 | 日本文學 | 人性善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