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生活中真實遇見會三四門外語的人嗎?他們在語言學習方面有什麼獨特的方法?


作為漢語老師?貼身保姆,帶過一對美國姐弟

姐姐18歲,精通西班牙語、法語、德語,中文入門級,加上母語,會說五種語言;

弟弟14歲,中文非常好,也會西班牙語、德語和法語

帶他們去逛城市規劃館,一路就看姐弟兩跟各種外國朋友聊天搭話,各種語言模式切換。

他們的語言怎麼學得這麼好?

1、年齡小,語言學上13歲之前是學習語言的黃金期,國外很多初高中開設語言課程,如澳洲,學生必須選擇1~2種外語學習,且必須保證100h/學期的學時;

2、國外語言教育強調目的語環境教學,如歐洲的語言教學協議要求學習外語的學生必須要到目的語國家生活一定時間,充分感受語言環境和文化環境;

3、值得一提的是,兩姐弟非常有教養,獨立性非常高,父母並沒有陪同來。姐姐說,他們兩獨自去過很多國家。對不同國家的風俗、美食、語言、文化都特別感興趣。

綜上,良好的語言來自良好的語言環境,濃厚的學習興趣以及極大的教學投入。

就像祖師爺趙元任可以任性地想學什麼語言就飛到哪紮根學習一樣。

………………………………………………………………………………

以下來自百科:

趙元任一生中最大的快樂,是到了世界任何地方,當地人都認他做「老鄉」。

二戰後,他到法國參加會議。在巴黎車站,他對行李員講巴黎土語,對方聽了,以為他是土生土長的巴黎人,於是感嘆:「你回來了啊,現在可不如從前了,巴黎窮了。」

後來,他到德國柏林,用帶柏林口音的德語和當地人聊天。鄰居一位老人對他說:「上帝保佑,你躲過了這場災難,平平安安地回來了。」

1920年,英國哲學家羅素來華巡迴講演,趙元任當翻譯。每到一個地方,他都用當地的方言來翻譯。他在途中向湖南人學長沙話,等到了長沙,已經能用當地話翻譯了。講演結束後,竟有人跑來和他攀老鄉。

趙元任曾表演過口技「全國旅行」:從北京沿京漢路南下,經河北到山西、陝西,出潼關,由河南入兩湖、四川、雲貴,再從兩廣繞江西、福建到江蘇、浙江、安徽,由山東過渤海灣入東三省,最後入山海關返京。這趟「旅行」,他一口氣說了近一個小時,「走」遍大半個中國,每「到」一地,便用當地方言土話,介紹名勝古迹和土貨特產。這位被稱為「中國語言學之父」的奇才,會說33種漢語方言,並精通多國語言。研究者稱,趙先生掌握語言的能力非常驚人,因為他能迅速地穿透一種語言的聲韻調系統,總結出一種方言乃至一種外語的規律。他還被稱為罕見的通才、一個「文藝復興式的智者」。


我會3.5門外語,強答一發。

很多人認為學多門外語一定要從小開始才有希望或者是掌握神乎其技的學習方法,其實並不是,本人就是反例。雖然這些外語不能說算很標準吧(畢竟我普通話也說得不好),但是確實是給我很大的快樂。說說是怎麼逐步獲得這些技能的吧:

1,英語

沒得說了,好好學習都會。北大大二的時候我去港科交換了一個學期,全英文課本和授課感覺一下子長進很多。人確實是在環境里更容易逼自己把英語當作工作用語。這極大地增加了我的英語耐受度,不再有任何擔心的感覺,從此以後我就知道語言多用即可。

英語不是背足夠多單詞且掌握足夠熟練語法就自然會的,而是要真的去用。而且甚至語法錯誤也沒有關係,用比對重要太多了。我曾經親耳聽到諾貝爾獎獲得者在講座問答環節說「you said what?」,當時不只是三環盡毀,更是打開了新的世界。

後來我2011年去溫哥華UBC做visiting scholar直接又鍛煉了一個學期英語是後話。

2,日語

我從小看日本動畫。感謝可愛的廈門,廈門人都懂,裝一個小衛星鍋家裡就能夠收到台灣的原版電視節目。還好我年紀也不大(87年的),不算是偷聽敵台。但是那些日本動漫確實給我很多的精神食糧。大陸普遍循環播放海爾兄弟的時候我已經一直在追《中華一番滿漢傳奇》《遊戲王》《神奇寶貝》《幽游白書》等劇了。當時我就覺得希望能夠看更多日本動漫,最好是原版的。而且那時候遊戲很多只有日文版,比如三國志2霸王的大陸之類的。所以我在大二寒假開始正式學習日語。

說來也很神奇,當時找的是我北大同級外國語學院同學劉蘇曼來教,後來我和她先後成為老師,這是後話。劉蘇曼現在已經是中國響噹噹的日語培訓名師,而我也成為了「網紅校長」,好好玩。

嚴格來說我還是劉蘇曼的開門弟子呢!(認真臉)

當然因為我讀的是物理系,所以並沒有很多時間學日語。主要的鞏固方式不是學課本,而是玩遊戲和看動漫。我記得大三的時候我玩PSP遊戲《漢字檢定》學了很多四字熟語(類似於中文的成語),後來在很多地方很受用,特別是日語里漢字的音讀識別。

當然我這不算是快的。當時北大物理系我最佩服的人叫做夏俊超,每天追各種動漫就學會了日語,拳皇打得還是物理系宿舍最好的,跑跑卡丁車據說沒輸過。這人和人真的是沒什麼好比的,智商碾壓不是說說而已。對了我就沒怎麼看他認真學習,上課老是逃課和睡覺後來還去了普林斯頓。

後來我到了巴黎依然保持學日語的習慣。我在巴黎高師語言課程就是選日語。當然這是用法語教日語的課程,我等下會說我怎麼學法語的。

前陣子我看《你的名字》發現已經可以完全不看字幕了。終於達到了十年前夏俊超的水平V(^_^)V

3,法語

在我的人生計劃里本來語言就不太重要(物理和數學比較重要哈哈),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會學除日語以外的任何小語種。但是法語真的太特殊了,屬於猝不及防的收穫。因為我突然間考上了法國巴黎高師,這是一所考上之後人生再無遺憾生命終止在此刻也心甘情願的學校。具體不展開了。

但是最要命的是真的是全法語授課。因為全校一屆就200人,其中只有10個外國留學生。所以學校根本不會照顧外國人,直接把你當法國人在上課。。。於是只能硬著頭皮去學了。我的學習步驟是這樣的:

考上高師的那個暑假,算一算離開學還有兩周,就在廈門玩了一周太鼓達人,然後剩下一周學完了26個字母的發音就去了。然後全法語授課全法語的世界直接被虐了一個學期!!!對,是一個學期!!!不過好在是學物理和數學課,很多句式反覆出現,所以拿著黑板上的公式反推老師在說什麼,進而反推詞語的內容。但是畢竟法語是拉丁語系,和日耳曼語系的英語差別還是相當大的。所以真的是花了好多功夫才算是入門了法語。為了學法語我甚至靠選的日語課程來倒推法語。日語老師在課上用法語來教日語,我靠著對日語非常簡單的理解,反向破譯法語,倒是成為我法語學習的絕招。順便說一下,法語要發小舌音,我倒是非常快就學會了。因為和吐痰之前的醞釀聲音幾乎一模一樣(當然我自己並沒有吐痰習慣,只是回憶起我爸的吐痰聲音就一下子get領悟到了!)

要是當時有萬門大學APP就好了,我就可以輕鬆得多的學法語了。

4,義大利語

是手機充話費送的。。。

開玩笑啦,是離開歐洲最後一個月我在義大利交換學的。因為義大利語和法語真的是太像了,就順便學了一下。我曾經做過一個實驗,在義大利和一個學生,讓他說義大利語我用法語回復他,看看能不能順利聊天。發現居然基本沒有障礙!我大概能聽懂他在說什麼,他更可以了。所以大家可以想像義大利語和法語有有多麼像。當然一些特定的介詞還是要稍微學一遍,但語法結構等等真的幾乎沒差。

義大利語我已經忘得差不多了,權作0.5門吧。不過我也不是很擔心,畢竟真的要再學的話,就用萬門大學快速看一遍視頻教程就好了。我自己辦的大學,教學質量我有信心。

希望大家能夠消除對學外語的恐懼,畢竟語言只是工具。最大的障礙絕對不在語言本身,而是自己能不能勇敢地用工具的角度來看它。語言本身並不神聖,只有傳達的內容才可以評判是否神聖。正如筆可以畫出蒙娜麗莎,但是我們有什麼好怕一支筆的?


見過。我們學院德語系的一個女生,她是俄羅斯族,從小長在烏克蘭,會說十幾門歐洲語言,包括漢語、俄語、英語、烏克蘭語、法語、德語等等…還會烏克蘭語的好幾門方言。從小就是多語言環境長大,受影響比較大吧。也許是種族優勢,比較擅長學習印歐語言。(我是Chomsky教徒,不謝。)作為只會說漢語、英語、法語、西班牙語(入門)和克丘亞語(入門)的默默路過並向這位大姐跪拜……我去刷CET4了…


見過,初中同學,姓田

初中時候他是個不學習的人,所以沒發現他那麼厲害,然後他高中沒讀只是在昆一中掛了個名拿到高中畢業證去了澳大利亞學醫藥,對了,他當年考了SAT理科卷亞洲唯一一個滿分,然後哥倫比亞大學直接給他發的offer,但是紐約生活費高,他媽媽想要鍛煉他他就去了澳洲。

嗯,他是我見過的經歷最傳奇最豐富的人,他在澳洲第一年有二十萬,然後他媽媽讓他自己掙錢,他就各種打工,之後不給錢了,他就加入德國的僱傭軍,差點被排到巴基斯坦,拿到了德國國籍,在德國期間有個法國女朋友,後來又回到澳洲,交了日本女朋友,他會英語,法語,德語,日語,還自學了西班牙語。

我說的都是真事,他叫田洋,現在是個珠寶商,他跟我一樣才23歲。

嗯,這是他

鑒於那麼多人質疑哥倫比亞大學offer那段,問了下,他SAT1和SAT2都考了,2考了滿分,兩個考試中間間隔一個月,考試時15歲都不到。哥大的offer發到了他的郵箱里,至於他有沒有申請,他說應該沒有……

這是在德國當兵的照片

更正下,寫錯了,剛剛跟田同學核實了,不是僱傭兵,是國防軍,義務兵,121團通信部。信息夠清楚了,滿意了嗎?


生活一部分,像是習慣吧,語種切換也比較自然

最初開始學習第一、第二外語會覺得困難,但是到第三、第四……就開始越來越簡單了


我有個閨蜜在北京念書,有個美國大學的教授去他們學校做講座一類的。閨蜜答應了學校要帶教授去西安玩,但是臨時有事,就托我陪教授逛一天。

在回民街一見面我都驚呆了,聽說是教授以為是個老頭子了,結果是個看起來不到三十歲的年輕人??!(當然後來我上了大學長見識了發現年輕的教授其實並不少)

他在哈佛和普林斯頓念了master 和phd,學位包括金融和工程,此等大神已經夠讓我膜拜的了。

重要的是他的語言能力簡直讓我震驚

本身是德國人,德語是母語,同時他說他的法語說的和德語一樣好。

這就罷了,畢竟都在歐洲嘛。

英語說的幾乎沒有口音。

中文他自謙說的不好,但其實我帶他去華清池的時候聽中文解說根本無壓力,簡單的俗語類似龍生九子子子不同啦都沒問題。聽我爸爸的陝西話也幾乎無壓力。

他說他的日語,西班牙語,韓語說的和中文一樣「爛」

問他有什麼學習方法他就告訴我:興趣是最大的老師。因為他有興趣所以隨便學學就會了。。

感覺這個方法說了像沒說一樣。。

但他還是有提到多看書多看電影啦。。

還是不得不感嘆有的時候智商天註定,著急也沒用啊。。


問題1:你在生活中真實遇見會三四門外語的人嗎?

會是指什麼水平?三四門是超過兩種外語,還是只要學了第二外語就算?

粗粗考慮下,本人能接觸的範圍中,可以達到這個情況的至少有三類人:學習二外的中國人,非英語國家來華留學生,多語國家的華裔。

學習二外的人群非常大。我能觀察到的將日語、德語、法語等等作為第二外語學習的中國學生不要太多。這個群體中,有些人就會學習不止一種第二外語。事實上本人也先後在學習日語和德語。

除了二外學習者以外,鄙校的外國留學生中也有許多會有多門外語的。一般來說他們母語+英語+漢語是標配。這個情況下,再搭配一種外語也很容易見到。例如我實驗室之前有個泰國妹子就是泰語+英語+漢語+德語的樣子。

還有一個群體是多語國家生活的人群。例如在比利時、瑞士等地的居民。這些國家事實上也有一些華裔,可能也有各種機會碰到。

問題2:他們在語言學習方面有什麼獨特的方法?

語言學習是很自然的事情,沒有真的特別的方法,有了動機後,自然而然會採取一般外語的學習方法進行學習。這個動機,可以是興趣驅動,也可以是生活應用。

還是以那個泰國妹子為例,她因為在華留學,平常交流需要經常用到漢語;而英語是學術語言,看文獻寫論文都需要;德語則可能是她個人興趣,畢竟之前也專門學過。這種就是典型的生活應用的場景。她的學習方法也毫無特殊之處,也就是和普通人一樣,該上課就上課,該背單詞就背單詞,常用的外語(英語和漢語)則在實踐中增強。

再恬不知恥地舉個本人的例子,應該是完全處於興趣吧。學日語是因為日本音樂和日本動畫的影響,學德語則是因為有同學、朋友和遠房親戚在德語地區。當然由於實際應用少導致本人完全是啞巴外語的學法,但學習方法無非也是學語法和學辭彙雙管齊下,而且隨著學習外語的種類增加,對於許多語言現象了解更多,也能更快理解語法。此外,目前是全球化的世界,一種語言中的外來詞不要太多,學習辭彙並沒想像中這麼慢,而且有很多都有相通之處。


3,4門外語對母語為維吾爾語的我好簡單喲

漢語這個不提,普通話播音員級別(分分鐘秒南方同學)

英語,口語當然很好啦 英美口音無障礙交流~

烏茲別克的烏茲別克語

土耳其語

哈薩克語(這個不會寫)

俄語(這個也不會寫)

在烏魯木齊的時候,外貿做過翻譯 當然是給漢族人。

亞塞拜然語 同上

以上 漢語小時候學的時候可能有些吃力,土耳其語3個月即可達到流暢交流讀小說地步(母語天賦加成)

俄語用了6個月

英語是一輩子........

父母也是跟我一樣,我英語漢語比他們強點而已


我兒子現在兩歲十個月,他在四種語言環境中長大。我們住在美國德州奧斯汀,一歲半以前中國的外婆只跟他說中文,外婆回國後我繼續全中文教育,一句英文都不跟他講。一歲半的時候進入全西班牙語幼兒園,所有老師都是拉丁美洲和南美人,只說西班牙語。他爸爸是從小在希臘雅典長大的美國人,希臘語和英語雙母語。所以他爸會跟他說英語以及希臘語。在家庭以外的大環境是英語。所以他現在是可以自由轉換,中文很溜,英文說的最多。西班牙語在學校聽說沒問題,希臘語弱一些。以後我希望他能自學日語和其他拉丁語系語言。現在我們已經帶他去過了希臘,義大利,英國,阿聯酋,中國,墨西哥,波多黎各,捷克等國家。


@冷暴力施暴者 蟹妖⊙▽⊙

那我大言不慚地答一下(邀請我答的人明明也會好幾種語言?乛?乛?

-漢語是母語。(最近還對中古漢語及漢語諸方言相當感興趣

-十一歲時到加,所以現在英語水平大概在Quasi-native(接近母語使用者)的水平吧。絕對不敢說自己和當地人完全一樣,因為我到現在內心還是相當拒絕和路人搭話,比如:在電梯里,心裡會默默念:Don"t talk to me, don"t talk to me, don"t dare talk to me... 寫作水平可能比本地學生稍微好一點,因為不會寫slang或者亂加colloquialism所以個人寫作風格在老師眼裡特別academic+formal。(有時候可能也不是什麼好事)

-法語大概是從小學開始接觸的,最初只是偶然間在電視上看到了教法語的節目。中學期間一直在學,成績還一直不錯。一個題外話,老師經常誇我口語來著:

"J"aime beaucoup ton accent parisien."√

中學結束時大概能到B2水準,多虧IB langue B的調zhé教mo(口語:7/7,寫作閱讀:6/7)小生今年大一,如果以後有機會肯定還會繼續學下去吧,目標五年內C2。 (? ??_??)?

-日語:起因是A(中)C(二)G(病),隨之高一時突發奇想要系統地自學日語。於是乎那一年春天我跑到市圖書館借了一本日語語法書,自己啃了起來。在看了幾十部番、空耳了幾十部廣播劇、再加上幾本教科書後,我日語水平也慢慢(真的不快)提高了。目前我正在UT上大四的日語課,自測准N2,まだまだ勉強するこった (??????) ?

-然後就沒了。。。

說體驗的話,有時候覺得自己略精分:每種語言都代表著一種人格。例:操漢語時我是個相當逗逼的人,用英語時會給人種特別正式的感覺(別人說的),說法語時比較情緒化(發小舌音時特別爽啊!有沒有!),說日語時會迷之中二…

(據說多語言使用者能更加理性地看問題?)

除此之外,會這麼多(?)門語言會特別方便啊!比如可以看原著、啃生肉、出國旅行不用靠導遊翻譯之類的...

或許還能吸引妹子////(劃掉)

小生語言能力有限,表達能力缺根弦,多謝閱讀

? - ?


以前遇到過一個澳洲老頭,很健談,會說土耳其語,漢語,俄語,法語,義大利語和西班牙語。他以前是軍隊的翻譯聯絡官,但我覺得他更像間諜。他學習語言的辦法是,先破解語言的結構,然後從最小單元開始練習,逐步組合成複雜的語言元素


大言不慚地說一句我就是……?其實沒什麼好驕傲的啦,不過是每個人有不同的喜好,把時間安排在了不同的方面而已。何況多語言能力在歐洲真的一點也不少見……

當然啦作為母語中文的人,一開始接觸拼音文字還是有點手足無措,所以這麼多年的英語學下來還是生疏,畢竟我們的語言體系差別太大。但是,站在英語的肩膀上再學別的語言,印歐語系基本都不會太難了!^O^

分享我一個學多語言最大的收穫,嗯,就是不要把它想得太難。不過是學習另一種說話的方式罷了,不就是說話么,人都會噠~不要把小時候學英語的勁兒拿出來,又是背語法又是做題的…用肯定是有的,樂趣就沒啦,也就沒力氣再往下學啦。其實我自己的感覺是,語法這種東西,當然你入門的時候要背一下下,但是接下來更重要的是感覺它,多聽多讀,時不時嘗試自己輸出一下,逐漸掌握它的感覺,也就是所謂「語感」。畢竟,以我樸素的語言學視角看,哈哈,語言都是人創造的,所以是一種自然的,渾然一體的系統。第一語言習得的時候你既然不需要背語法生做題,就說明語言本身有一種邏輯,一種規律,一旦接受了這個設定⊙▽⊙,學會它就很容易了。放鬆心態,以學騎自行車學游泳的心態(雖然我這兩者都不靈光〒_〒)學語言,像體會考卷出題人心思一樣體會語言體系形成時的微妙的規律。。在我看來真的比死背語法書強!

額感覺自己跟宣傳邪教似的,神神叨叨的。。第一次答題還沒掌握知乎的高冷清晰科普文風,都是自己的真實體會啦,希望多少能幫到人:-)


目前在學德語,看到大家說環境說得比較多,我換個思路來講下自己的理解。

1.英語帶來的誤區

首先講一個誤區,因為我們從小學或者初中開始學英語,高中畢業至少學了六年,再加上大學考四六級,就覺得媽的學了小十年英語了大馬路上遇到個外國友人問路,都要憋紅了臉半天才磕出一句來,那些會N門外語的人都是什麼鬼。

怪英語課咯。其實仔細算下,中學六年每周五節40分鐘的英語課,除了填了些單選做了些閱讀,外教課還是聽不懂,美劇還是要看字幕,蘋果發布會只能聽有同傳的版本。

所以誤區之一就是戰線拉得長不代表就能學好一門語言。如果我們以「十年都學不好一門英語「為前提,」同時掌握幾門外語「聽起來是不可思議。因而從學英語的經歷我們得到的結論應該是」學校沒教好自己沒學好「而不是」學一門語言需要花很長時間「。

2.以德語為例談如何學一門語言

另一方面,如果題主真的對學一門外語感興趣,可以嘗試報一個強化語言班。以我學的德語為例,初級和中級一共1000個課時,按工作日每天上4個小時,一共是上差不多7個月。上完這半年多是什麼概念呢,跟高三英語水平差不多吧。(前提是要聽課,課後要花時間,教材吃透百分之七八十吧。其實能堅持下來的人很少,大部分原因是時間上的安排,大家要上班要上學,很難整整七個月都在學一門語言,大多是斷斷續續的。當然個人學習的習慣、方法、對語言的感覺也會有影響。)學完之後能不能聽、說(讀、寫對我們都不太算問題)?怎麼才能有效的學一門外語?大聲讀課文,精聽,堅持,相信我,所有大家耳熟能詳方法都是真方法。修行靠個人。

另外,我不是說這種強化學習就比慢慢學效果好,一般班上的同學都是要出國讀本科讀研讀博或者嫁人,有時候就是沒得選。我強調7個月是想說明一種可能性。

3.如何從一門外語到多門外語

我們班學德語,隔壁班學義大利語,隔壁的隔壁學法語。我們碰面會用對方的語言說你好再見,會學下對方的小舌或大舌音怎麼發,會問下對方的名詞的陰陽中性和」我是查理「的法語原版怎麼發音。

英語和德語同屬日耳曼語系,德語里很多外來詞來源於法語、英語。義大利語、法語、西班牙語則屬於羅曼語系。同一個語系,很多單詞又長得那麼像,名詞的性數格,動詞的變位,語法又可以觸類旁通。其實當我們在短時間內學習一門外語,從入門,到漸漸摸到門道學得不錯後,就會自然而然覺得再學一門語言不會太難。自然而然的前提是開始嘗試。個人而言,學德語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我的視角和觀念。


大學時候有個朋友,阿富汗國留學生(阿富汗兩種官方語言波斯語-波斯語系、普什圖語-似乎也是波斯系列),他本身屬於烏茲別克族(烏茲別克語-突厥語系,和同語系的土耳其留學生,維吾爾族新疆學生交流無障礙。),他自小隨家人避戰亂,流亡到巴基斯坦(英語,巴基斯坦烏爾都語,印地語),美軍擊潰塔利班他們家才返回喀布爾。這兄弟大學來中國留學四年,漢語比學校里大多數南方同學更純正。


本人對語言比較熱愛,大學的空閑時間我喜歡自學各種小語種。本人天賦一般,也不算刻苦,真的不是大神,不過很願意回答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來定義下什麼算是會。只知道個你好再見之類的肯定不是會。我覺得,一門語言,基本上你得掌握一定辭彙量和大部分常用語法結構,能進行基本日常會話,能看懂簡單的報紙文章,才可以算得上會。當然,一門語言的學習是無止境的。

英語因為是在美國念書所以沒問題的。德語和西班牙語的水平算是會,這兩門語言和母語使用者對話的時候他們都問我是不是在德國或者西班牙呆過。法語高中學過,現在忘了很多,但憑藉英文辭彙量和西班牙語結構(同屬羅曼語族可以才會)可以看懂一些文章。所以,算是會三門外語吧。

就我個人經驗來說,首先是你得有動力。要麼是因為壓力,比如你要通過XX考試或者要去國外得用的;要麼是自己的興趣, 覺得學習外語很有意思----像我是從小就對語言很感興趣,比如記得別人給我從國外帶的禮物,我看那些根本看不懂的各國語言寫的說明書看了很久很久;還有就是成就感,比如說能看懂別人看不懂的東西,能了解別的國家的文化,比如能獲得外國人的尊重,等等。不過成就感往往建立在你先付出很多的基礎上的。

有了動力就好說,本來你該睡懶覺或者吃喝玩樂的時間,你用來學語言,今天會三個單詞,明天多掌握一個語法知識點,日積月累,漸漸就可以會一門語言。當然,貴在堅持。學語言永遠是個積累的過程,意味著你要下功夫去記憶大量單詞,意味著你要理解那些一開始莫名其妙的語法現象,意味著你去花精力啃那些一開始不知所云的文章....當然,有個好的老師,不管是正規的學習班還是外語水平好的人還是母語使用者,會讓你效率高很多,同時也能監督你。我是自學的小語種,自學的壞處就是沒人監督,導致一開始基礎不紮實,後面學的吃力,而且書寫很成問題。如果自己夠自律,最好給自己定計劃,每天學多少,自己改自己做的習題,定期如何複習和檢測之類。

然後還有多去接觸所學習的母語。比如,去找機會和母語使用者交流,去聽音樂,去看電影,去看文章,去上這門語言的網站。因為你學習外語如果不用確實容易忘,所以多方位接觸會讓你牢記。更重要的,也能加深你對這門語言,每個單詞的理解。畢竟,一個單詞在教材上是死的那麼幾種固定的用法,而語言在生活中是靈活多變的。學語言,一定不能脫離生活。

關於學習方法的問題,買一套權威的,適合初學者的教材很重要。有條件,可以再買一兩套作為閱讀材料,如果運氣好能在二手書店淘到一個字跡工整學習踏實的學姐的教材是很好的,有了前人的註解會方便很多。還有一本好的字典和一本講解詳細的語法書,遇到不會的勤查字典很重要。適當的背語法是肯定必須的,我認識的大牛有背字典的。我不推薦背字典,因為這是天賦+興趣+毅力都極其高的人才能做的事情。當然如果你能背下來,那也到了神級水平。不過,把高頻單詞的常用用法和例句背下來可以考慮。

至於天賦的問題,誠然是有的人他看東西過目不忘,對語言的領悟力高於一般人,或者難發的音難聽懂的句子他一下子就能聽明白,包括我以前羨慕有種人做閱讀理解很多單詞不認得文章都不知道在講什麼也能做對的....有固然好,沒有的話,就多下些功夫吧。


我以前做 Airbnb 房東的時候,接待過會說中文、德語、法語、英語四門外語的美國客人。接待過會說西班牙語、希臘語、義大利語、英語的義大利客人。還有捷克人、瑞典人、法國人……他們普遍掌握兩門以上的語言。

但我跟他們談笑風生!(當然,是用英語啦)

讀碩士時,我同班美國同學的男朋友,也會六門外語!

最近的一次,我參加學校組織的助教培訓,被一個會說馬來語、華語(包括閩南話)、英語還有幾種我根本分不清楚是哪國語言的新加坡姑娘嘲 (tiao) 笑 (xi) 了!她說我怎麼只會說華語和英語!連我的小夥伴也不幫我,畢竟他會說英語、日語和華語……

然後,隨便問一個印度同學,除了英語,他可能還掌握三種以上的語言,因為印度各個邦都有自己的官方語言!

來新加坡你就能感受到各種文化交匯的神奇啦。


本人雖然懂好幾種語言,但很多都是半吊子,低調的來回答一下

英語不說了,大家都明白怎麼學

粵語不知道該不該算上……大部分廣東人和香港人都會吧。

日語,到目前為止看了十年的日漫,基本沒有正經學過日語,但是聽力基本可以明白百分之八十左右,基本交流也可以做到。這對我來說是世界上最好用的語言學習方法了,看對方國家的影視作品。我母親一個安徽人來了廣州半年就可以聽懂粵語並交流,聽對方的語言就算是半個語言環境了(除了不能說)。但是弊端也很明顯——你不會讀和書寫。

義大利語,其實在學習了英語之後,會發現這一類語言很多單詞差不多,比方說英語interesting,義大利語interessante;英語restaurant,義大利語ristorante……等等等等,據我了解似乎是因為英語源自德語,而歐洲語言都來自拉丁語系……書寫起來很多都很相似,只是發音非常不同所以聽起來完全不一樣。我不太確定只是道聽途說,如果有錯誤望指正

所以特別重要的就是在學習對你來說全新的語言的時候,要經常找到它對你來說熟悉的點。把你沒學過的語言和你學過的語言相對比你會找到很多相同點。(語法也好,單詞也好)

關於很多人學習義大利語的時候不習慣義大利語的發音(和熟悉的英文差別很大),在熟悉了日語的發音之後也發現除了義大利的彈舌,義大利語大部分發音對我來說都很簡單。很多發音都相同(例如原音aiueo的發音都是相同的),而兩種語言也都是原音為基礎的語言。

法語正在自己偷偷摸摸學習中……並不是正式報班而是和學日語一個方法……(學習了義大利語可以把一些義大利語的語法套入法語,比如陰陽性)這個還完全不能說會這門語言,只是想說當你學會幾門語言後,你會發現學會一門其他的語言並不是一件很可怕很困難的事情,你完全可以去打算學這一門或者那一門,很多都是相通的,你可以把他們聯繫起來就顯得不陌生(還在考慮學習西班牙語因為和我已經掌握的義大利語非常相似)

學了英語後學習義大利語不再困難,學了義大利語後西班牙語也不再困難了,學了日語後會發現韓語中也有許多聽起來熟悉的發音。重點是要有串聯起來的思維


牛逼的是不同語系的三四門語言

同一語族的話,呵呵,我會流利地聽說河南話、山東話、上海話、四川話....


作為小語種培訓機構的一名編輯,每天都會見到很多精通法語/德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俄羅斯語的老師,在這種語言環境里,公司里其他本來不是語言專業出身的人,也常常會跟課學上那麼一兩門外語言。而且往往來說,語言達人們會的不止一種外語言,一般熟通西班牙語的人,也會知曉葡萄牙語,再會些法語or德語之類的。

在這些會多門語言的大神里,就不得不說說歐那教育的教研總監老王,這個老王不僅僅是隔壁那個老王,她還是一個精通七國九種語言的鏟屎官,平常和她聊天,總是我有酒她有故事的節奏。

老王是歐那教育3I簡明語言思維模式創始人。她精通西班牙語、葡萄牙語、義大利語、法語4種語言,輔修拉丁語。長期從事教學、外貿、口筆譯工作,歷任國內外多家機構首席小語種培訓師,某上市企業駐歐非市場首席貿易代表,並曾是多位大使、參贊的陪同翻譯。

老王的父親是位古文字學家,從小深受父親影響的老王,除了對中文產生濃厚的興趣,對語言敏感的任督二脈也被打通。

於是類似於打怪升級,老王小學一年級開始學英語,大學專業主學西班牙語,後來再自學葡萄牙語、法語、義大利語,拉丁語,如果再加上杭州話,天津話,老王可算是精通七國九種語言。而其中西班牙語、葡萄牙語、法語、義大利語,達到可上課教書的語言級別。

我曾經和老王聊過語言學習的經驗,在老王看來,學語言的人千萬不要把學語言當成任務,學習外語本身不是最重要的,通過這一門外語,去看看其它國家的文化,是一件更有意義的事情。

老王覺得,初學者可以先從大處著手,再去攻破細節。不要把語言本身拆分成一個一個的知識點去學習,而最好先理解這門語言的框架體系,包括了歷史淵源和知識結構,了解這門語言聽起來怎樣、用起來怎樣。然後再去逐個擊破細節,從難到易,語言即盡在掌握。這樣的話,在學習的時候就不容易迷失方向,覺得認識但不會用、會用但無法舉一反三等。

所有的規則,在沒有運用的時候是沒有用的。在老王的學生時期,是不死背單詞和語法的,而是選擇去讀大量來自經典文學作品、書報雜誌的句子和文章,反覆聽讀,感受語境。在初學時期,選擇表述規範的作品非常重要,而學到後期,閱讀的內容越廣、越散,甚至偏口語化、地區化,都是好的。

老王會把這些適宜的方法用到歐那的學員身上,建議學員反覆朗讀課件中的篇章段落直至熟練,強化語感;有一些基礎的學員,老王會為其提供針對性的材料,涉及各行各業、各個領域。

關於聽力訓練,由於歐那的在線互動課堂具有先天的訓練優勢,所以老王會建議學員們先養成積极參与歐那課堂的習慣,在課餘則去BBC或者新華網等一些世界性的多媒體平台搜索相關的聽力資源,反覆聽讀。在語言學習過程中,聽說技能是最重要的技能,而自主搜索資源的能力則能成為神助攻。

關於口語訓練,老王的意見是必須以交流、實際使用為目的,因此推薦了類似於Speaky、lingualia等一系列優質的app,在移動端隨時隨地養成與母語使用者交互的習慣。老王建議學員在一些播客中訂閱相應的頻道,保持聽的頻率;每次聽完一期後,就當期話題找native speaker複述主題內容(初階)或分享討論自己的看法和意見(中高階)。大家也可以直接在bing、谷歌搜索「APP+language exchange」,可以打開新世界的大門哦。

學習任何一門語言的時候,語言本身、語言運用和語言思維,構成了一個穩定的三角形,缺一不可。在這個基礎上,老王提到了在語言學習中如果善用「思維導圖」「表格化規整」兩種方式,可以大大提升語言學習的效率。

根據以上思路,她總結了3I學習法,並將其運用到歐那的教研工作中。她的做法是先使用多套綜合性教材,整理每套教材的目錄,使之成為初版大綱:綜合性教材的目錄都具有一定規律,可以看到這門語言的口語、語法、文化等各個角度的知識點分布;然後對不同教材的目錄進行整合、對比,就會發現不同教材的側重點和教學邏輯差異,形成系統認知。其後,收集針對性的教材去補充知識框架的細節,了解語言的重難點和遞進思路,最後將其變成自己完整的知識樹。

而在學習的過程中時刻思考和自主整理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老王教的學生,大都從零基礎起步,然後漸漸學會獨立使用語言,各自出國留學、工作外派或從事交傳或方向性筆譯工作。早期帶的西班牙對外漢語班級,漢語水平考試達到80%的通過率。而往期的學員總是給予老王很大的好評。

世界那麼大,我想出去看看,而語言是走出去的第一步。歐那在做互聯網+教育,成為」幫助中國人去對話世界」的平台,堅持做"用戶至上,團隊協作,匠心打造"的企業。

而匠心這個詞是老王最先引入歐那的,她說做教育就圍繞「極致、匠心、地道」這六個字。對於做教育的人來說,匠心是對學術的恭謙、恭敬、謙卑。

老王說,在她上大學的時候,遇見了一個對她的教學態度產生了深遠影響的教授,教授姓卞。卞教授今年已有70多歲了,他一輩子都待在圖書館,學術卓越,但他只有翻譯作品,而且翻譯的都是薄小精緻的作品。西語造詣高深,卻堅持不做舞文弄墨之人。

他曾在課堂上嚴肅批評同學,就因同學把語言學習歸結為「學會翻譯」。這讓老王頗有感觸:人在接觸學問的時候,要嚴謹而專註,不要注重表面文章,沒有對其背後人文的認知的語言學習就是空殼;而對學術保持匠心,是一個教育者終身必持之信念。

作為歐那的教學總監,老王希望歐那的老師都能夠信行「用心上好每一課」的理念,不斷提高自身造詣,與歐那一起將最好的課程奉獻給學員。而最重要的是,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夠通過歐那教育,真正學會使用語言。

在生活中的老王,就是一個鏟屎官,她有一隻叫做達芬奇的貓,胖呼呼的超萌,歐那的同事都愛極了它。老王說:「家旁邊有個寵物店,我每天去看,正好看到達芬奇,這隻貓會跟我握手,眼睛也很漂亮,就帶它回家了」。

好啦,最後達芬奇鎮樓。

如果你也喜歡達芬奇,順便跟它的鏟屎官老王聊一聊。不如來歐那教育,跟著鏟屎官王老師學學語言!

輕鬆高效學好西班牙語、葡萄牙語、俄羅斯語、法語、德語,你只需要:一台筆記本+一副耳機=與全球優秀中外教師對話交流!打開鏈接,可免費領取任意語種試聽課3節?歐那-專業在線小語種培訓機構


我除了中文普通話之外還會英文。

嗯,還有C,C++,TCL,Python,(matlab腳本不算語言吧?)

以後打算學shell,ruby,vba,XML,Js,json。

正在學,演算法導論。

也算是會幾門外語了,認為語言的核心是演算法。

知乎竟然沒有給自己點贊的功能,要不要去給小管家反映一下?


推薦閱讀:

經濟學與金融學相關課程應必備哪些?
《幾何原本》現在還有必要讀嗎?為什麼?
如何從零開始學習足球?
怎麼樣才能讓自己學好微積分?沒有牢固的數學基礎能學好嗎?
對於自學一門專業課程,應該選擇通過看公開課學習,還是自己看專業書籍學習更有效率?

TAG:學習 | 語言 | 外語 | 外語學習 | 語言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