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社交上,為什麼都喜歡以「在嗎」展開交談?

X寶賣家職業客服三年,馬上快要春節今年的工作也接近尾聲,已和領導說明辭職,改行。

最正常也是讓我最頭疼的問題便是幾乎所有的客戶第一個問題都是「在嗎?」,如果你不回復的話客戶可能不會再繼續問下去,也就很大的幾率可能導致丟失了這筆生意(客戶),顯然作為客服必須要回復一個「您好,在的」之類的回復,當然一般都會有設置自動回復,但是部分客戶仍然會等待客服本人回復,然後再提出對想買的商品的疑問。當然,我本人諮詢任何商家或者電話諮詢客服(不限於X寶)都是直接開門見山說重點的。

針對這個現象我覺得或許可以深入探討,為什麼互聯網社交都喜歡用「在嗎」開篇,甚至沒有人教過?狀態上也都會有「在線」「離線」不是嗎,現實里有人問你在嗎,你會覺得很奇怪不是嗎,還是說這是一種心理確定?只是對於虛擬的一種確定感?

X博評論、留言你也並不會留「在嗎」上去對吧。只是針對網路實時聊天會有這個普遍的現象存在,可能是我小題大做,但我還是不明白這一切是為什麼起源於什麼時候,或許是一種跟風?誰知道呢?也沒有人在乎這個問題的吧!


重看兩年前自己在手機上寫的回答,實在是亂七八糟的……工作之餘稍微修改了一下內容和排版。不過內容內核並沒有什麼改進,也沒有去了解相關理論。有興趣的就隨便看看吧。

-----------------------------------------

首先擺結論,這種行為不是跟風,而是現實情景的遷移。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無論是十年前剛入互聯網的我,還是最近接觸互聯網沒多久的我媽,都會在QQ或者微信上問一句「在嗎」,彷彿對方就會回應似的。這種現象的自發產生意味著「在嗎」行為不太像是跟風,而更像是一種自發的基於現實場景的行為。這一點在即時通訊軟體上體現得尤為突出。

請想像這麼一個場景:你去探望一個友人,他門窗緊閉,你不知道他在不在家。這時候你上前敲門問道:「在嗎?」。如果在家,你們才能歡快地聊天;不在,就只好灰溜溜地走人,另尋樂子。從上面這個例子可以看出,在線的「在嗎」行為是習慣於現實世界實體之間互動的人們對虛擬世界的不適應:你打開好友/客服的聊天窗口,問一下人在不在,在才開始聊,不在就下次再說。一聲「在嗎」,足以讓線上的虛擬互動轉變成「現實的」。具體的理論論證我暫時想不到,就以上述例子充當論證吧。

「在嗎」是對互動對方的實在性的求證。現實確實有很多時候不會問「在嗎」的,但你想想,日常生活你是怎麼知道對方「在」,並且你可以和他說話的呢?是因為你看到了他,看到了他的軀體,識別了他作為個體的存在。電話也是同樣的道理,如果雙方都沒有開口說第一句話,那麼兩邊可能會有那麼幾秒以為電話沒打通。在線上世界,你同樣需要尋求對方的實在性依據,這樣才能展開正常互動。

也許你要反駁我說,友人看到別人在線,已經有這個依據了,但仍然要開口問「在嗎」,這是什麼道理?那是因為對方的存在並沒有得到充分的保證。我們可以這樣想:看到一個燈火通明、人聲鼎沸的屋子,你絕對不會懷疑裡面沒有人;但如果僅僅是亮著燈卻鴉雀無聲,這時候你可能就要懷疑裡面是不是真的有人了。網路互動也如同無聲的屋子,你不清楚裡面有沒有人。

此外,這一點還可以從兩個側面進行論證,分別是論壇發帖求助和網路遊戲互動這兩個場景。這兩場景跟聊天有啥關係?關係就在於它們和我們探討的聊天一樣,都屬於線上的社會互動。但是我們卻極少在那兩個場景中問別人「在嗎」。這是因為在論壇中,我們明顯地知道能做出回應的人是沒有明確指代的,很可能並不存在。用現實例子來說就是你往廣場告示板貼了張公告等別人來看,問別人「在嗎」就顯得很愚蠢了;而在遊戲中,我們明確地看到對方的行為動作,所以我們也就獲得了比「在嗎」更明確的實在性依據。要是有人玩遊戲中途跑了人,AFK了也沒告訴別人,沒有動作的遊戲角色就會讓人懷疑:「他,在嗎?」

總結:「在嗎」行為是現實情景的遷移,是個體對於互動對方未有確切保證的實在性的求證。在即時性的尤其是文字性的互動中,「在嗎」問題為人們確定互動能夠得以展開提供了保證。


你不在,我跟你說個毛線。


因為你還未成為最終目標,而買家又急著想得到答案。

想進行詢問就是看的差不多想買了,但是其實有很多別的商家可以找,一句「在嗎」就可以確定是否需要換商家而不是浪費時間打很多字來賭有人回復。

這個思維的順序是這樣 這個產品我有東西想現在確認→不知道店家在不在能不能及時回復我→問「在嗎」→有回復則進行詢問OR無回復則換店。這是非常簡單思維過程,習慣了後就發展為點開旺旺先問「在嗎?」或者「你好。」以便進行下一步。


這個可能就像打電話的喂吧,確認對方是否在線,以最小的投入(僅僅打兩個字"在嗎」)獲得是否繼續溝通的決策,假如你不在線,我打了幾十個字的問題不是白費了?我不是白投入那麼多(打字也是一種投入),這可能是人的一種自我保護吧,總喜歡最小的投入,獲得最大的收益。

旺旺在線和qq在線並不是客戶想要的,他想知道你本人是否在線。也許是他遇到過掛著旺旺卻不在的店主,也許他本身就認為旺旺在線和本人在不是一回事,他要用最小的投入確認自己的判斷,他要和你進行即時溝通,需要你儘快回復。而論壇貼吧,他在這個地方本來就不期望即時回復,所以會直接提出問題。

總結一下,他想要和你進行的是即時溝通;他想用最小的投入判斷要不要把溝通進行下去


我也挺討厭「在嗎」的,幹嘛不直接說找我什麼事。

如果我說在吧,你叫我修電腦怎麼辦;

如果我說不在吧,你請我吃飯怎麼辦!


一般說在嗎的人,要麼是情商低,不會聊天,要麼就是真的沒事,單純想找個在線的人隨便聊聊天。那句在嗎其實是在驗證你的頭像亮不亮。


情況一:及時回復「在的」,對方開始交代事情

情況二:沒有及時回復,你之後問什麼事,對方「哦現在沒事了」

根據你的能否被及時聯繫到,來決定要不要告訴你什麼事(一般是對方不願說,你不願做的事)


現實生活中本來就在了還問什麼

?博那些是留言又不是即時消息

問下在不在再說話不是很正常的嗎。不爽你就註明有事請留言,說明一下不就完了


去大一點的店都可以說你好,因為基本都在的而且動不動在你說完在嗎之後跟一大串你好啊如何如何/商品推薦/注意事項。


神煩別人問我在不在,但是一旦找別人,第一句肯定是「在嗎」


這是一個互聯網時代,完全可以顛覆人們所認識的觀念,就好比每年都會有「熱詞」出現,每年都會出現顛覆人們傳統觀念的新思想,你要做的不是鑽牛角尖,而是坦然接受,甚至是創新創造。

如果你非要揪出個所以然來,那我只好用這種方式來回答你了:「你這個不是廢話嗎,咋不問人為什麼要吃飯,為什麼要拉屎」。很顯然,客戶問你「在嗎」,是可能覺得你很忙,在心裡層面是希望你趕快解決他的緊急問題。就如同呼吸一樣簡單。

在深究下去,你就在左了!


跟打電話的「喂」一樣。

知乎上有一篇說「喂」的。


推薦閱讀:

好的客服系統對 App 的影響究竟有多大?
在線客服機器人(文字,不支持語音)方向創業有前途嗎?

TAG:心理學 | 在線客服 | QQ聊天 | 聊天話題 | 網路社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