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語外來語不使用拉丁字母書寫的歷史原因是什麼?

當初日本為什麼都用假名而不是拉丁字母來寫?猜外來語實在是太痛苦了。

至少我覺得「大和言葉」用假名寫,漢字詞用漢字寫,西洋詞用字母寫要更好懂一點。

日語不寫成下列第二種形式的歷史原因是什麼?

  1. 38 アニメファツション

  2. 38 Anime-fashion

【漢譯】38 動畫時裝

  1. 日本のアニメーションモチーフにしたファッションロンドンの若者たちの人気を呼んでいます。

  2. 日本のanime-fashionmotifにしたfashionLondonの若者たちの人気を呼んでいます。

【漢譯】以日本的動畫為主題的時裝在倫敦的年輕人中很受歡迎。

  1. ヨーロッパ各地で日本のアニメがはやったのは、1980年代からで、今、子供用のアニメイキリス人の大人たちに受けているようです。

  2. Europa各地で日本のanimeがはやったのは、1980年代からで、今、子供用のanimeInglez人の大人たちに受けているようです。

【漢譯】日本的動畫是從80年代開始流行的。現在好像兒童動畫片已被英國的成人所接受。

  1. 日本でヒットしたアニメ映畫「アキラ」のキャラクターや、「セーラームーン」のように大きい目のセクシーキャラクターTシャツが特に人気があります。

  2. 日本でhitしたanime映畫「あきら」のCharacterや、「Sailor Moon」のように大きい目のsexycharacterT-shirtが特に人気があります。

【漢譯】印有風靡日本的動畫片《阿基拉》的主人公,像《美少女戰士》那樣的長著大眼睛又性感的主人公的文化衫非常受歡迎。

  1. 最近では、イギリス人の間でも、マンガという日本語が英語になりました。

  2. 最近では、Inglez人の間でも、漫畫という日本語が英語になりました。

【漢譯】最近,在英國人中間,「漫畫」這個日語已成了英語。

中文就有這樣的例子,不光是現在的網上交流用,40年前的嚴肅作品也這麼用:

  實際上Euclid在面積和提及方面的工作比Newton和Leibniz在這方面的工作嚴密可靠, 因後者試圖建立代數方法和數系並且想用極限概念.

——《古今數學思想·I》pp 94

  Archimedes用力學方法和數學方法求拋物線弓形面積的著作說明他對物理論證和數學論證分得何等清楚. 他的嚴格性比Newton和Leibniz著作中的高明得多.

——《古今數學思想·I》pp128


我就扯一下。

這種嘗試也不是沒有過:戰後美國人為什麼要推動日文羅馬化、放棄使用漢字?

一般來說,除非是正書法作出太大規模的改革,比如像越南語那樣較為徹底的拉丁化,否則其正書法很少會允許外來詞以拉丁字母拼寫的原型大量出現在行文當中。畢竟……一下豆腐一下雞腸,實在「有礙觀瞻」啊。不過出於以下考慮可能有例外:

  1. 專業理解的準確性。有些詞在某些領域有其專業含義,隨隨便便翻譯成自己的語言,反而會造成不準確以及誤解。
  2. 便利。比如某些長名詞的首字母縮略詞,前一陣子關於這個還吵得很兇:語言的純潔性是一個偽命題嗎?
  3. 無法翻譯。這個對應到漢語,就是漢語沒有那個音,比如「卡啦OK」「X光」等。當然了,如果當初不嫌棄,叫它們什麼「卡啦噢茄」「艾克斯光」也沒問題的。

但這也要看那個社會對於西洋語言文字(文化)的認同度以及對自身語言文字(文化)「純潔度」的看法。 本題是有關書寫系統的「純潔度」的,@王贇 Maigo 在就引入英文概念辭彙的能力而言,中文、日文、韓文、越南文……誰更有優勢?裡面對於諸語言對外來詞的「純潔度」和接受程度作了比較,其中也涉及到了一點正書法的問題。

就日語來說,「看著日文讀日語」無疑是最方便的。需要更進一步學習的人,自然會努力研習英文,思考一下英語詞是怎麼轉換成日文的。但對於大多數不需要大量接觸英文的人來說,平時也不用英文原本的讀法,就算知道英文拼法也只是參考。就是讀英文,他們也會以日語的方式讀,比如把「fashion」讀成「ふぁっしょん」,既然是這樣,我寫成「ファッション」豈不是更順我眼。這一點大部分語言都是一樣的。

理解上,其實問題不大。我看到「麥克風」,我就知道它是個麥克風,看到「microphone」我還得愣一下。既然英語不是我們的母語,那「整體認讀」就好了。

又如我熟悉的粵語,舉個例子「我喺部巴士度 call 咗我波士啦」,只要能寫成「巴士」「波士」,就不會寫成「bus」「boss」。「call」是因為粵語找不到對應的字。但香港對英文詞的容忍度比大陸要大得多,報章標題夾雜英文,也不是罕見的事,遑論個人文書等。@王贇 Maigo 提到過的,越南語對於早期吸收的外來語還會作正書法上的改造,後來新的就不會了。

至於你說怎麼不用「大和言葉」,那就是個外來語的問題了,算另外一個問題。這裡先不討論。


外來語不是只有英語。

德語詞呢?法語詞呢?這些還好說,要是遇到俄語詞呢?阿拉伯語詞呢?希伯萊語詞呢?難道還得把世界上的字母讀法學一遍嗎?

片假名轉寫是現實和有效得多的解決辦法。


其實漢語也是近些年才開始注意學術語境中的外來語以原文書寫的,之前不也是寫作「歐幾里得空間」「牛頓和萊布尼茨」的嘛。

這種音譯和片假名的優缺點是一樣的:雖然造成了反推原文的困難,但至少與上下文用的是同一種文字,一般人即使不懂意思,也能讀出來、死記硬背住。換成外文,有的讀者就完全抓瞎了。

更何況,外語並不是只有英語。如果在漢語或日語行文中突然冒出來一串阿拉伯字母怎麼辦……


Europa各地で日本のanimeがはやったのは、1980年代からで、今、子供用のanimeInglez人の大人たちに受けているようです。

在題主給的這個例子中可以看出日語的外來語中存在大量的縮略現象,如果這麼用的話,只懂日語的人因為突然多出了一種文字而困惑,而只懂英語的人(先不論能不能懂這個句子什麼意思)見到Anime這個詞能第一時間反應出這是Animation的日版嗎

我覺得在專業的文獻中將不常用的外來語或專有名詞寫成拉丁化的原詞比較靠譜


至於做什麼事比較難,工科生會說當然是wifi天線改裝成 laser radar啊;藝術生則說coffee拉花靠的是天分,手殘和腦殘的早拉得 Hysteria了;逗比會說一罐spring喝下去確實透心涼,10罐呢;醫學生扶了扶眼睛,給 Ebola啊 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之類的患者做手術才刺激。

————————

拉丁字母和漢字假名體系差距太大,不經過數代人的適應會造成閱讀障礙


每種語言(方言)都有自己獨特的語音配列(phonotactics),決定其音素和音素如何搭配以及音節的結構可以是什麼樣。比如當代漢語北方官話(Mandarin)中不允許拿塞音用作音節的結尾(coda),奶昔(milk shake)、杯葛(boycott)、貼士(tips)這些粵語的「音譯」用官話來念,因為沒有音節末尾的-k,-t,-p,就會感覺很彆扭;又如西班牙語、法語不允許sp sk st 出現在詞首,於是stupid成了estupido,scale成了escala——諸如此類。日語的語音配列,最大的特點是沒有閉音節,不光是沒有bat、bag這樣的音節,連bam, ban, bang這樣收鼻音韻尾的音節也是不存在的。撥音ん 是自成一拍, 中古漢語入聲字的韻尾也都一概用單獨的音節代替。如「出発」しゅつ、はつ的韻尾,本來是-t,卻仿讀成tu。印歐語系的各語種的音節結構比漢語(包括中古漢語)還要複雜的多。這就決定了,用拉丁字母拼寫的西方的外來語,日本人天然是讀不出來的。像英語母語者讀希臘語的psycho, ptolemy,儘管其母語的語音配列中不允許ps, pt這樣的輔音組合出現在詞首,卻有後天在學校里習得的習慣讀法來應付。 對日本人而言羅馬字本來就是外來的新事物,習慣讀法根本無從談起。日語開始大量引入西方外來語的明治時代不存在英語的普及教育。人們接受外來語是通過翻譯家的譯文。譯文當然是從彼文譯成此文,此文乃是我慣用之文。翻譯家為了達意,不可能強推讀者看不懂、不會念的東西(拉丁字)。所以音譯詞自然都是用符合日語語音配列習慣的假名來轉寫。久而久之,這就形成了日語用假名應付外來語和複雜音節的習慣。習慣一旦形成,只要沒有好事者來干涉都不會自發劇烈的變動。就像如果沒有新文化的一干人來鼓吹白話文,中國現在通行的自然依舊是文言文;沒有文字改革者嚷嚷著要廢除漢字,大家依然會按康熙字典的字形寫傳統中文。


你所說的不是用用羅馬字還是用本民族文字書寫的問題,而是直接引用外文還是音譯成本民族語的問題。


推薦閱讀:

TAG:日語 | 借詞外來語 | 拉丁字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