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後日本經濟發展的邏輯是怎麼樣的?

戰後的日本經濟到底經歷了什麼?為什麼會有那樣的發展方式?

特別是對比「昭和一代」和現在失去的不知道多少年,日本經濟為什麼反差這樣大?


樓主有興趣可以百度一下 英國、法國和德國的增長率。。。。

我想說很多人言必稱《廣場協議》,是很陰謀論的東西。

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反差?事實上這是發展的必然規律。有興趣可以看我這個回答「中國在幾十年里取得了資本主義國家用一百多年取得的成就」的說法成立嗎?為什麼? - zcw gaizhili 的回答

那麼日本經濟奇蹟的特殊性在哪裡?在於二戰之前日本就是一個非常牛逼的國家,戰爭使得日本千瘡百孔,經濟實力甚至不如戰後的中國大陸。

但是有趣的一點是,假如比較人力資本和物質資本的話,毀掉物質資本之後重新發展回去的速度較快,而毀掉人力資本之後重新發展回去的速度較慢。日本人口的素質並沒有因為二戰而有毀滅性的的打擊,本身就有飛速發展的奇蹟。

再加上國際貿易和產業分工,簡直如虎添翼。

現在的日本已經是一個高度發達的國家。失去了嗎?事實上,如果這叫失去的幾十年,那麼除了美國之外的其他高度發達的國家也都失去了。

我想很多人還是把日本當比中國強那麼一點點的發展中國家看,但是請注意,日本已經是一個高度發達的國家了。


美國機遇

中國內耗

日本人自己努力

總結起來就這麼簡單。

日本經濟和過去反差很大?

親,

你知道今天的日本和過去的日本相比:

控制了多少糧食穀物貿易和收購的農田?

控制了多少礦山?

控制了多少藥品?

壟斷了多少原材料和原材料技術?

控制了多少加工技術,加工設備?

當今日本出了多少諾貝爾【自然科學】?

掌握和創造了多少個科學發現和發明?

=================================

那為什麼會有日本是【失落的XX年】的感覺呢?

消費者永遠是非理性的。

他們只會接受表面的初級信息來做判斷

日本在當初經濟危機時,成功的完成了產業升級。

已經不在是最終產品made in japan

全面的向產品的上游站穩了腳跟。原材料 加工設備 專利技術

日本這方面實力有多強,

去看看所有和光伏有關的工廠

去看看所有和電子產品有關的工廠

等等幾乎所有新型行業的工廠

去把大眾的任何一輛車拆了,看看多少關鍵零件是日本的

(你把豐田拆了,基本找不到德國零件)

去看看醫院裡的顯微鏡CT核磁心臟支架等等等等

你去買個香XX杯裝奶茶,裡面大大小小的包裝封裝都是日本設備

你點根煙,香煙里的5種紙張都是日本設備加工出來

還有很多很多。。

我也只看到了冰山一角,已經足夠讓我覺得恐怖的實力了。

但是這些東西,你不在這個行當里,你根本看不見。

普通消費者只能看到

英利出貨了多少光伏(也就是跑量,質量,呵呵~)

富士康出貨了多少手機

大眾是德國品牌

僅此而已

所以日本消失在了表皮社會

卻在肉體骨髓內茁壯成長著


推薦兩本書好了:《三井帝國在行動》和《東邊的太陽快要落山了》。雖然寫的沒學術著作嚴謹,但看兩眼了解個大框還是可以的。單論經濟發展過程的話,國內有小林義雄的《戰後日本經濟史》一書啊。


看過南極大陸這個劇嗎

硬拉內需啊

很可怕 為了支持國家建設 女人出去賣身 老人把戒指 家裡的鍋都捐了

下班後的日本男人 去地里開荒

內需啊內需啊


二戰前:

日本最早在明治維新時期十九世紀末就普及小學義務制教育,而一國總體知識和技能是具有積累性和加速發展優勢的。

日本vs亞洲(軍事、經濟)=組織化的中小學生vs文盲和半文肓

二戰後:

日本的國民知識素質和教育水平依舊保留並繼續發展;

1974年日本高中入學率超過90%;

1989年日本高中在校生人數達到頂峰,預示此後進入市場的勞動力和主力消費者將逐年減少。

所謂中等收入陷阱,就是初等學歷陷阱,日本在七十年代末已經跨越了這個階段。


借著這個題目,縷一縷戰後日本經濟史。主要是日本從1952年恢復獨立後運氣太好,趕上美國在全球製造事端,連發了幾筆戰爭財。

日本戰敗後,首先面對的就是劇烈的通貨膨脹,原因是日本政府因為戰時補償開始印鈔票。本來經過戰爭,整個生產體系已經奔潰,加上瘋狂印鈔,通貨膨脹導致物價飛漲。失業橫行,加上嚴重的糧荒。很多人可能都被活活餓死。

面對這種困境,1946年幣原喜重郎內閣發布《金融緊急措施令》,同時啟動了傾斜式生產方式。基本的原理就是通過重建和擴大物資生產來拉低物價,從而克服通貨膨脹。但由於政策向第一產業大量投資,導致產業內資金增多,貨幣價值下跌。客觀上造成了復金膨脹,本來這種膨脹作為副作用,在物資進入市場流通一段時間之後就可以得以緩解,只不過需要等待一段時日。但當時盟軍最高司令部(GHQ)對日政策從非軍事化、民主化路線向企圖把日本打造為遏制蘇聯和中國的橋頭堡轉變,美國要求日本採取更加激進的通貨緊縮政策。

1948年12月,GHQ向吉田茂內閣發出「穩定經濟九項原則」的指令,要求日本政府平衡預算、增加徵稅,限制信貸,穩定工資,管制物價,改善貿易,改善物資配額,提高生產,改進糧食徵集工作。而落實到具體的政策上就是道奇路線和夏普稅制改革。

先說道奇路線,由於日本政府採取了傾斜式生產方式導致物價上揚,不得不對企業支付價格差補貼金,同時接受美國援助。這被時任GHQ最高財政顧問的約瑟夫·道奇批評為「兩不著地的踩高蹺經濟」。要求日本政府制定「超平衡預算」(不出赤字的預算),同時統一匯率,大量解僱公務員等一系列通縮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通貨膨脹,但同時由於大量裁員,引發了「穩定恐慌」的經濟蕭條。

而夏普稅制改革將日本從戰前的間接稅制度變成了以直接稅為基礎的租稅制度,減少企業法人稅,增加工薪收入者的個人所得稅,並採取了累進稅率。

1952年,日本恢復獨立。由於這個時候朝鮮戰爭爆發,軍需猛增。在美國的默許下,日本繞過「武器出口三原則」,以特需的名義出口軍火,發了一筆戰爭財。朝鮮戰爭結束後,正好趕上韓國戰後復甦需要大量生產材料,日本大量出口,1955年迎來了戰後的經濟的高峰,稱為「神武景氣」。1958年至1961年,財政金融政策放寬,日本興起了設備投資熱,「以投資帶動投資」,被稱為岩戶景氣。但此時日本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備受歐美批判,美國要求日本提高市場自由化率。1960年,岸信介內閣制定《貿易匯兌自由化計劃大綱》,旨在1970年將日本市場自由化率提升到97%。日本1963年加入關貿總協定(GATT),日本不能再以國際收支作為借口限制進口,開始進行貿易自由化。

1963——1964年,東京奧運會又帶來了「奧運景氣」。1965年,由於奧運景氣的反作用力,進入了「四十年蕭條」(1965年是昭和四十年)。1965年,越南戰爭爆發,又一次給日本帶來了戰爭財,日本迎來了被稱為「伊奘諾景氣」的經濟長期向好的時期。一直到1971年「美元衝擊」。這一年,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1973年浮動匯率制的啟動,終結了日本依靠固定匯率制下被低估的幣值的出口優勢,日本本來就嚴重依賴出口,日元在浮動匯率制下升值,出口遭到衝擊。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阿拉伯產油國對美國日本等親以色列國家採取了限制石油的策略,OPEC成員國將原油價格提高了四倍,引發第一次石油危機。1974年,日本經濟戰後首次負增長。企業開始裁員,降低工資來降低成本,政府制定《石油緊急對策綱要》來減少石油消耗。石油危機之後,日本進入經濟低速增長期。

1981年,日本開始進行行政改革。在中曾根康弘內閣時期,推行新自由主義,新保守主義政策。1985年,G5廣場協議促成日元和馬克進一步升值,日本出口業遭受進一步打擊。1986——1991年,由於日元升值,中曾根內閣對財界採取了降低法人稅和超低利率的政策促進國內消費,但招致了資金過剩。企業拿錢瘋狂購買土地和股票,導致地價和股價暴漲,最終形成泡沫。1991年,大藏省對土地買賣總量進行控制,日本銀行調高基準利率,通貨緊縮的政策下地價開始下跌。而股價則在1991年因證券醜聞開始下跌,1989年12月漲至38912日元的日經平均股價在1992年8月跌至15000日元,泡沫經濟破裂。

泡沫經濟破裂後,2001年小泉純一郎內閣,開始了所謂的「沒有聖域的結構改革」。但新世紀以來,日本經濟已每年大約2%的增長率進入了低速增長期至今。

本答案根據福井紳一先生的《重讀日本戰後史》總結。


推薦閱讀:

從全球經濟戰略角度如何理解TPP,為什麼中國網民這麼討厭TPP?
為什麼這麼多人用人口紅利反對計劃生育?
中國是否真的需要均衡發展?

TAG:日本 | 日本互聯網 | 日本經濟 | 經濟發展 | 日本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