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語中為何既有平假名又有片假名?
我挺不理解的,英語中的字母大小寫可以理解為在專有名詞人名地名以及句子開頭時使用,有其一定的意義。但日語特地為了外來語而設計一套讀音完全一樣的文字意義何在?默默的用平假名直接變成本國語言不就可以了么?
平假名是女性用的,只需要記錄發音,草書又是寫得最快的,於是萬葉假名就變成了平假名的樣子。片假名是男性用的,最初用來標記漢字的發音,漢文又一般是楷體寫成,所以片假名就是那個樣子。女性是不允許亂用漢字的,男性也不會在正式文書里使用平假名。以上是二戰前的情況。片假名的歷史也很長,並不是為了外來語而設計的。
日語特地為了外來語而設計一套讀音完全一樣的文字
這種理解並不正確。下面是1900年日本文部省的公文,可以見到全文使用片假名書寫。原文圖片下文中會涉及。
小學校令施行規則(抄)(明治三十三年八月二十一日文部省令第十四號):文部科學省藉此機會科普下假名的演變過程吧,以下多圖慎入。——————————分割線——————————
平假名和片假名都起源於萬葉假名,漢字傳入日本後,日語中原有的讀音都會用一個漢字來代替,那麼這些漢字被稱作萬葉假名,這裡假是借的意思,就是說這些符號是從漢字借過來的。萬葉集中的萬葉假名。圖片來源:萬葉集(京都大學電子図書館)由於古漢字書寫起來相當繁瑣,隨著時間的推移萬葉假名也在不斷簡化。到了平安時代,基本分出兩支獨立的文字體系。一支是由草書體的萬葉假名演變而來的平假名,即普通的假名。另一支是由楷書體的萬葉假名演變而來片假名,即不完全的假名。
以上是不同時代的日本古書籍中假名的寫法,可以從中看出假名的演化趨勢。這一時期的每個音對應的假名並不唯一。現代日語中的平假名和片假名,是在明治33年(1900年),由「統一小學校令施行規則」這一文件規定的,也就是本文最初提到的那個文部省公文。
「統一小學校令施行規則」中的附表。第一號表就是小學教學中統一使用的平假名和片假名。圖片來源:近代デジタルライブラリー日本的公文書在二戰之前都使用片假名書寫,而戰後才開始使用平假名。
漸漸的片假名大多只用在標註讀音、擬聲的外來語以及學術性較強的文章中,而平假名則成為一般場合下日語的表示符號。題主應該也是很少接觸這方面資料,才會產生誤解。至此相信題主對平假名和片假名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完。參考資料和相關鏈接:1. 片仮名2. 平仮名3. 萬葉仮名
4. 萬葉集5. 大辭林 特別ページ 日本語の世界3 平仮名6. 大辭林 特別ページ 日本語の世界4 片仮名7. 近代デジタルライブラリー8. 國立公文書館 デジタルアーカイブ文字是自然而成的,規則是人為制定的。
片假名並非專為外來語設計出來的東西,它和平假名一樣,都是脫胎於萬葉假名的兩種不同的假名體系,各自走上了不同的發展道路。實際上,二戰前的日語官方文書都是用片假名和漢字寫的,戰後才成了你現在所見到的樣子。當然還有個前提是,平假名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一直在民間盛行。現在的平片假名用法的意義,跟英文大小寫的意義,我想在功能上是類同的。
還有「默默的用平假名直接變成本國語言不就可以了么?」平假名是文字而不是語言。上面已經說的很齊全了,現在平假名一般用於日常會話,片假名則通常用於外來語以示區分。
跑個題,單純的覺得片假好麻煩 不過記英語單詞挺好用的
一直覺得韓國的韓文和漢字這兩套體系(別提助詞)也是類似於片假名平假名關係的存在
推薦閱讀:
※中國電影的日文譯名翻譯是如何確定的?有哪些原則?
※有哪些已經成為中文表達習慣的「翻譯腔」?
※想做翻譯怎樣尋找外國翻譯公司?
※做到網怎麼樣?
※在進行翻譯時如何避免「翻譯腔」?怎樣解決我翻譯出來的語言過於生硬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