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蘇聯的空中力量vs日本陸航海航會是什麼結果?
這倆的殲擊機低空能力一樣很出名,零式、隼、疾風這些比拉系列、雅克系列、米格系列、p39如何。
41年難說,處於換裝訓練的VVS對IJN海航精銳交換比會很難看(但憑規模可以磨光日本陸航海航),不過41年蘇軍已經成建制裝備雷達,這或多或少可以挽回一點差距。43年以後可以碾壓日軍陸航海航。
不談論飛行員訓練水平的唯武器論沒有意義,41年VVS對IJN和IJA除了堆飛行員數量,根本沒有什麼優勢,41年夏天的VVS是個什麼狀態呢?表面光鮮,裝備了上千架新式飛機,但是大部分飛行員在進行型號轉換訓練,同時為了降低事故率,飛行訓練各種摻水,實際訓練進度慘不忍睹。
具體情況可以參考戰備程度最高的西部5個軍區的情況(其它軍區只會更差)。41年開戰時蘇軍西部5個軍區7222名空勤中只有68個人能飛夜航,這5個軍區共裝備1367架現代化飛機(雅克、米格、拉格、PE-2、IL-2、YAK-4),但能飛這些現代化飛機的空勤只有602人,而這602人裡邊有381人是在進行轉換訓練的學員,真正能立即投入戰鬥的只有221人,這221人當中只有4個人能飛白天複雜氣象條件,沒有一個人能飛夜航。這就是說一半以上的新式飛機沒有飛行員,剩下新式飛機裡邊還有一半以上飛行員無法立即投入作戰。就算能夠升空作戰的現代化飛機數量(而不是停在機場上的裝備數量),VVS對IJN和IJA航空兵也沒有任何優勢,更不要說訓練水平了。
真實的部隊裝備升級根本不是鋼鐵雄心裡那樣裝備到了部隊戰鬥力就能立馬提升,相反換裝階段由於新裝備需要熟悉,後勤保障也需要升級,部隊戰鬥力很可能會下降。而41年蘇軍的擴編導致的混亂和訓練問題又使這種戰鬥力下降程度被放大了。
======================================================
關於蘇日航空工業技術水平,對比一下雙方大功率航發的產量就知道了,中島譽21日本無法保證穩定質量的量產,產量幾千台,ASH82F/FN蘇聯生產了幾萬台,AM42也投入量產了,毛子這邊是液冷和氣冷同時搞,還都搞出了不錯的型號,並投入量產,而日本只勉強玩順了氣冷。
日本人的發動機設計經驗也成問題,譽21燒100號汽油+嗑藥的功率也就跟ASH82FN燒B78調配四乙基鉛的93號汽油出力相當,日本人為了降低迎風阻力,18缸設計得體積比毛子14缸ASH82FN還要小,但代價是散熱困難,汽缸頭散熱片鑄造工藝複雜,發動機可靠性下降,最後造出來的東西完全是雞肋,按理說有這功夫不如設計液冷,但要命的地方在於日本人在液冷發動機上技術更薄弱)。
毛子這邊搞18缸的M71也遇到後排汽缸散熱問題,但毛子技術儲備雄厚有一堆備用發動機型號可上,14缸ASH82(M82)系列通過上增壓,電噴,功率一路提升到1850馬力,M105M107AM-42這些液冷發動機也不斷改進,填滿了1200-2200馬力的各個層次(更不要說毛子還有M250這種2500-3000馬力級的24缸液冷變態玩意壓驚,這東西是類似X型的3組V6+3個三速增壓器組合結構),用不著病急亂投去上不成熟的M71,18缸M71就放著試驗改進,最後在ASH-73上修成正果。
毛子變態航發24缸M250,39年9月開始設計,41年6月台架測試,43年烏法工廠小批量試生產,(認為二戰本子航空工業水平可以跟毛子相提並論的還是洗洗睡吧)
既然提到二戰毛子大功率活塞航發,就說點題外話。M250和M71作為二戰前毛子就在搞的技術儲備,雖然二戰沒用上,但戰後它們基礎上發展的ASH-73TK和M253K卻迴光返照用到了轟炸機上。眾所周知的ASH-73TK代替R-3350用在了山寨B-29的TU-4上,不過在斯大林同志決定山寨B-29前圖波列夫還有個私生子——被稱為64號工程的重型戰略轟炸機,它即計劃安裝四台M250引擎。
而在最初以TU-4為基礎放大設計的洲際戰略轟炸機TU-85上,圖波列夫又用了4台M250基礎上發展的M253K(VD4K),單台最大功率4500馬力。當然TU-85最終並沒有投產,因為蘇聯空軍有了更好的選擇——TU-95。
安裝M253K的TU-85原型機
M253K的的二級渦輪增壓結構,可見它的一級和二級增壓器之間帶有中冷
==================================================
某位答主
蘇聯沒有磁控管?不好意思蘇聯1935年中旬就搞出磁控管了,之後多腔磁控管也搞出來了。
蘇聯不僅用磁控管造雷達,還用磁控管造微波爐加熱肉製品,1941年6月13日的蘇聯勞動報一則新聞,微波爐甚至都不是美國人發明的,西方技術優越論的顏面呢?(感謝瓦姐提供打臉資料)
Гнейс-2雷達是哪一年裝機的我都懶得懟你了。自己去看,Петляков Пе-2 Гнейс
B-3和P-3都不分的貨我也懶得說了。
13號電探也敢吹,連蘇聯RUS-2S和蘇聯41年就裝備的最早艦載雷達Редут-К都比不上的辣雞。
某人口裡皇國神器13號電探性能
RUS-2S性能
更讓日吹毛黑難看的是,RUS-2S和其艦載版Редут-К在1941年就服役了,而13號電探43年才服役。
莫洛托夫號的Редут-К,41年德軍飛機第一批突襲時紅海軍就是以它提供的預警,做好了塞瓦斯托波爾基地的防空準備。
再則,P3的探測精度也是你蝗國辣雞可比的?我真不明白蝗國雷達有什麼可吹的,明明用比毛子更短的波段,探測精度卻連給毛子提鞋都不配,而且毛子這些雷達是裝上一輛ZIS-5卡車就能拉著跑的野戰設備,蝗國的這些卻是笨重的艦載設備。
然後看看分米波火控雷達,39年研製,41年服役的B3高炮火控雷達,波長15厘米,莫斯科防空作戰期間,裝備這種雷達的高炮團將擊落一架敵機的炮彈消耗數量從2400發減少到96發。而日本分米波雷達要到44年才服役。
至於說比誰的早?蘇聯人更有資格說他們最早造出雷達(雖然同時期美國也進行過無線電探測和多普勒效應的實驗),1935年蘇聯測試了世界上第一部雷達Буря(風暴)
@席捲獸穴的風暴 您別一不小心給毛黑點贊啦。
不要問些冒傻氣的問題……
這是海航紫電這是垃圾
簡直聞者傷心見者流淚……垃圾在45年以前的產量不清楚,總產量5750。
紫電……
11型1007架,紫電改428架。馬鹿的疾風產量問題說法不同,中島和陸軍說法能差100架,但是按最高的美國佬說法,也就3577架……
la5:抱歉,我不是針對你,我是說在座的各位,都是……啊抱歉,都不如↓。 la7:你說啥?而按空軍之翼上寫的來說,在大戰結束前la5和la7一共生產了21975架,這個數目……大概相當於零戰+紫電+隼+疾風+雷電……
鍾馗+飛燕+五式戰:沒人了嗎?
yak1,yak3,yak9,yak7:是我雅科夫列夫拿不動刀了,還是中島(川崎)你飄了?這三個產量加起來剛剛過yak1的一半……yak9產量16769,3.5倍殺。
然後是末期素質:VVS不懂,就不亂說了。
海航談談343空,源田花了大力氣組隊,四處抽老手,最後統共170人的343空居然只有35個飛行員能執行所有任務……
跟VBF-17和VMF-123打了場遭遇戰,然而損失21:27,雖然小勝,但是對面是執行護航任務的,實在看不出優勢在哪…陸航馬鹿不了解,但是緬甸的戰績實在不能說好看。
沒人,沒飛機,打鎚子哦。
早期(39年以前)至少人力沒有劣勢,雖然打到最後肯定日本先死,但是諾門坎打的並不難看,交換比甚至日軍略高。
(蘇聯人說的660架飛機我倒挺想知道從哪來的,一個飛行戰隊撐死36架,660架統共就是18個飛行戰隊,兩個半飛行集團的量。
emmm那麼就是說VVS成功摧毀了IJA在39年絕大部分可用於作戰的航空力量,此時不攻更待何時?速速槍斃蘇奸朱可夫!
當然大哥不說二哥,日本人吹的更離譜:1340架……)
41年跟英米鬼畜開戰之後就沒什麼希望了……蘇聯人也從41年的潰敗中逐步恢復了過來,大家都是二流水平就拼家底,蘇聯人的家底可比日本人厚實的多了……日本還要經受海陸軍扯皮導致的資源浪費,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是VVS的對手的。
唯一的希望是41年Luftwaffe加班加點幹活最好打的VVS永世不得翻身,這時候IJAAF和IJNAF精誠合作團結一致摘桃子,也許能打崩VVS……(然而車裡雅賓斯克的光輝是永存的,是絕非埃森,慕尼黑和相模能撼動的。)二戰早期可以把毛子虐出屎來。毛子當時最先進的Lagg3,只是個功重比稀爛的玩意。
然後被毛子幾萬架Yak、La5、La7在質量和數量上雙重虐回去。
能在那麼low的發動機條件下用驚人的優化手段造出零戰,可別小看本子的航空工業。要知道零戰和一式戰在43年上半年還是世界上最頂尖的戰鬥機之一,在41和42年都可以把之一去掉。和當時歐洲先進戰機可是並駕齊驅的,而蘇軍和bf109並駕齊驅的拉5什麼時候出來的?所以論戰鬥機,真的差點意思。 論轟炸機,蘇聯還是差點意思。論攻擊機,伊爾2的經典無與倫比。
日式戰鬥機爬升和盤旋還行,俯衝不行,也就是實用只有轉圈算好用,別玩轉圈IJA和IJN沒什麼玩頭,純粹只有USN用F4F才是沒辦法(這玩意除了很硬,機動性上根本沒什麼優勢包線),瓜島情況看,P39/40等沒什麼劣勢。
還有IJN和IJA最大的問題是飛行員不夠,飛機倒是另說,戰時體制飛機補充倒其實還好。
大規模戰鬥,耗不滿3個月估計已經沒什麼飛行員了,諾門罕直接把IJA駐滿洲國的陸航打到幾乎為0,沒什麼戰鬥的情況下1年多才補滿的,傷到IJA那種不在乎火力防護,機動第一理念的那種部隊,居然在戰機上加自封油箱,裝甲和防彈玻璃了,看這就知道多慘痛了。IJN這邊乾脆是瓜島周邊戰鬥之後花了1整年才勉強湊出一波1000hrs的戰鬥隊,上線還瞬間沒了。陸基航空隊瓜島直接打到幾乎沒有(海航其實也就珊瑚海和瓜島周邊丟的多,中途島只是飛機損失多,機組大多撤離了)
還有IJN和IJA(早中期)的戰術都是一戰級,真的上編隊非常吃虧,USN之所以能早期靠鐵廠渣渣打爆IJN(交換比過1.5)就是靠編隊戰術——雖然早期VVS也不怎麼行,但論老頑固,VVS和IJN/IJA無法比。一首斯大林空軍進行曲送給昭和男兒。。。。
你的問題諾門坎戰役已經給出了回答
難對比,空中力量...太廣了。
二戰初期和後期飛機性能差距這麼大,問題又不限定數量,又不限定空域,也不限定情報差距(比如蘇軍知不知道早期零戰沒有滅火器、知不知道俯衝受限、雙方有沒有雷達。)如果要對比,這些都要限定的。吊錘啊,蘇聯的工業體系和日本各有側重,但規模上差距巨大,濂德國佬這種土豪都被拖垮了,更不用說日本了;至於具體莫一款軍事裝備的性能,它們都是對應各自的戰鬥任務應運而生的,你脫離戰鬥環境去比較,更是沒有意義,而且這和戰爭勝負沒有關係;
你怕是忘了死在諾門坎的昭和空中男兒了
二戰時期,日本打不過美蘇德三強中的任何一個。
本子海航僅次於美帝 不服的讓蘇聯在太平洋和美帝比一下航母艦載機試試
原先蘇聯空中力量有個蘇聯援華航空志願隊 在武漢會戰中 這兩邊空中力量打了一次
結果一樣.現在祖國強大震懾一切宵小
推薦閱讀:
※巡洋艦是從什麼時候變成以中線炮塔為主的?
※為什麼飛虎隊這麼有名卻無人提起蘇聯援華航空隊?
※《我的團長我的團》最讓你感動的是哪裡?
※古代世界肉搏戰時如何區分敵我的?
※十七世紀到工業革命之前,歐洲新興的民族國家是如何從制度上防止職業化軍隊的將領擁兵自重和軍閥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