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威馬新發布的品牌以及第一款量產車 EX5?


威馬是一個我覺得有點意思的公司。在新車發布之前有簡單和他們交流過。

低調的威馬開始宣傳動作了

如果我們看到一個公司喜歡頻頻露臉,我們不難猜到,這個公司要麼是準備融資了,要麼就是在做marketing 和branding。

威馬汽車從一開始就比較低調,甚至不怎麼關注汽車行業動態的人,可能從來沒有聽說過這個公司。平時,我也很少能看到他們的新聞。

按照他們的說法,他們並不愁資金的問題,希望把時間更多花在產品的打造上,因此露臉比較少,顯得比較低調。

這次的品牌和車型發布,時間點選在了新一輪融資完成之後,想必應該是他們認為到了出來露一下臉,刷一下新聞,開始鋪開marketing 和branding的動作的時候了。

EX5的車輛印象

這個車,我是先看到PPT,再看到實車的。

在我看到實車的時候,我有兩個感覺:一是實車要比PPT看起來好看,二是如果從側面看,我分不出到底這個是電動車還是燃油車。尤其是這個車的右側加油口位置是圓形的,跟傳統車一模一樣,不知道真正上市車型還是不是這個樣子。

圍著車繞了一圈之後,最大新鮮感來自於車窗虛擬交互設計,這是我之前沒有在實車上見過的idea, 據說車主靠近時,會在主駕駛門玻璃上顯示剩餘電量,目的地,導航路線等信息,後期還可以加上類似索尼Xperia Touch投影儀那種支持觸控的功能。

除此之外,可以發光的車標logo很醒目,甚至讓腦洞大的我想到了Darth Vedar的口罩。但如果在四周是黑暗的情況下,車標的光線還是顯得有些刺眼。

尾燈是貫穿式的,類似林肯的那種大長條,我見到的時候是常亮的。如果我沒記錯的話,關於這種貫穿式尾燈,法規里規定好像只有在剎車才允許全條亮起,平時是不能全亮的(這一點我沒有明確求證,待求證確認後更新)。但即使假如真的法規那樣要求,現在這個車也不是最終上市的狀態,後面威馬估計肯定也會有相應應對法規的要求的處理吧。

在PPT介紹上,我看到介紹中控的大顯示屏既可以是橫著放也可以豎著放的。

對於我這樣的不喜大屏幕的患者,尤其是不喜歡像特斯拉那樣的大屏幕的,當我聽到介紹這個車的屏幕可以橫著也可以豎著的時候,我第一反應是「媽呀,要是碰撞了,這個屏幕朝我臉蛋飛過來,我的青春不就這樣全毀了嗎?」

但沒等我想像完,他們又介紹了,其實為了滿足碰撞要求和使用效果,他們甚至花了5個多月的時間去設計和布置這個屏幕。這樣的話,或許會讓我這樣的患者開著這車時可能會安心一點。

如果稍微注意一下,看著這個車你可能感覺到,C柱後面好像跟一般的SUV有點不太一樣。我第一次看到的時候也覺得有點奇怪,因為這樣後排及行李箱的頭部空間會被壓縮,體驗不好。當時想,或許這可能為了風阻做的改動。

後來看它的提到這個車的風阻係數會小於0.3,先不管它最終能不能做到,我是覺得,威馬為盡辦法儘可能地提升里程,甚至為了降低風阻而不惜這樣,也真是花了心思。

EX5的背後

和威馬人聊天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他們可能會給你講他們的WWW理念,也就是所謂的何人(whoever),何時(whenever),何地(where)的一致化智能出行體驗;會給你講圍繞「AI+硬體+軟體+服務」打造聰明的汽車;還有諸如Super ID,手機就是車鑰匙,在新的車登陸Super ID車子會自動調整為原先的設置,這種炫酷無比的東西。

甚至,如果你願意,他們還可以跟你聊「新零售與他們的「價格實惠,用戶體驗好,可量產」的造車理念」。

作為一個汽車從業者的角度看來,上面的這些互聯網基因帶來的東西的確是比較有想法,但從其內在來說,我還是覺得,威馬汽車其實是一個很「傳統style」的汽車公司。「很傳統」的意思是很多出發點和思考點和傳統汽車公司很像。這一點與帶頭團隊的沈暉是從傳統汽車公司出來,對傳統汽車公司造車有著深刻的理解不無關係。

其實從上面他們發布的車,你就能感覺到。如同 @劉曉 的回答里提到的那樣,這款車公布的任何信息都沒有超出想像。

不像有的電動車與傳統車相比做得區分度很高,威馬公布的這款車外形和內外飾也是很接近傳統車的樣子,甚至,你都沒有看到這個車有提到一些電動車喜歡強調的,類似「不配備L3/L4級別自動駕駛就不是新造車」這樣的東西。

在和他們聊天時,也提到過這麼一點,他們的回答給我感覺是,他們覺得自動駕駛,AI這些距離真正實現還有一定時間的東西,只要保持與大家是catch up的水平就好。著力點還是放在客戶想要的東西上面,往上加一下看起來炫酷,但又沒什麼實際用的東西,其實是浪費客戶的錢。從傳統車逐漸過渡到電動車,沒有讓客戶感覺到顛覆和突兀激進,這樣用戶會更容易接受。

還有讓我感覺他們很「傳統」的一點是,堅持自建工廠這一條路。

研發向生產導入,可以說是在研發過程中最艱難的過程,甚至可以說沒有之一,經歷過這個過程的工程師都知道,研發和生產,完全是兩個體系和兩種套路,兩隊人馬在交流、交接的過程中會產生各種各樣的意想不到的問題。很多的這些問題又是最終關係到整個車出來的質量和生產節奏的。

造一輛車,質量管控,除了研發過程的質量管控外,生產質量的管控也更是重要。同一個公司下研發導入生產尚且困難重重,不難想像,選擇代工模式的話,分別屬於兩個公司在這個過程一定各有各的想法,質量很難要比自建工廠做得要好。

此外,在國內找到能代工的也都是二三線廠商,一線廠商沒有多餘的產能可以提供代工。選擇代工,無異於把質量這條生命線交給別人,脖子由別人掐著。

從堅持自建工廠這一點,我覺得威馬對汽車研發製造理解比較深的一個團隊,這「很傳統」。


當我第一次聽說有一個叫「威馬」的新品牌要造電動車的時候,我的第一反應是「又來一個騙投資的?」

但後續的關注以及這次發布的車型讓我改變了想法,總結的說,威馬讓我覺得穩重,放心。

步子大了容易扯著蛋

這兩年冒出了很多新的電動車品牌,動不動就「顛覆傳統汽車」,一言不合就發布新車。細細品味,不難發覺其中的奧妙。造車要多少錢外行可能沒概念。以我做過的項目來說,在已有現成工廠的情況下,按照集團標準開發一個全新車型從頭到尾的費用大致為20-30億人民幣。只有自己很有錢,或者認識很有錢的朋友,才有可能把這事做成,畢竟在一個全新品牌上投個多少億不是鬧著玩呢。那些口號喊得響,發布會辦的多的品牌當然是為了宣傳,為了融資。但這樣不停地咋呼,實際上釋放出的信號是「我快不行了快給我輸血」。但風投的那幾個錢能造車?我覺得拉風投造車的人可以說是非蠢既壞。

威馬沈暉總曾經很隨意的說過這麼一段話「我們EX5已經路試了200萬公里,為什麼現在才發布呢?因為我們真的不差錢、不差人,但已經開發了這麼久,也該給大家一些交代了」這自信心爆棚的話,體現的是沈總一個從傳統車企出來的傳統人的思想。造車是個嚴肅事,關乎客戶的生命安全,不應該急於求成,要穩紮穩打。

威馬EX5 2015年就已經開始研發,2018年SOP,開發周期長度與傳統車企相近。沈總從沃爾沃出來,想必威馬的開發流程、開發體系也與傳統車企相似,這一點很值得肯定。我覺得即使造的是「智能化」的「新能源汽車」,如果不按照幾十年經驗總結出的流程體系來開發,拔出來的苗真結不出什麼好果。

質量是XXXX的生命

這句話是敝司上一代Slogan,也挺適合威馬。

威馬自己建工廠了,而且是完整的衝壓、車身、塗裝、總裝、電池這五個車間,據悉今年車間已經封頂,明年初就會啟動小批量生產。雖然很多新品牌都宣布了自己的工廠開工計劃,但威馬的進度遙遙領先,很可能成為第一個從自己工廠中實現量產的品牌。

造車就兩種辦法,代工或自製。代工的好處是見效快,也可以避免由於工廠建設中的問題影響整車SOP時間。但壞處也很明顯,除了麥格納這種專業級代工廠之外,願意接代購訂單的都是些生意不好的小廠。小廠的質量控制相對較弱,同時在這種情況下,代工廠可能還會更優先照顧自己的產品。如果甲方公司對代工廠沒有太大的控制力的話,那代工產品的質量保障就是弱上加弱。

自建工廠就不一樣了,質量控制的唯一限制就是錢,不會有其他幺蛾子問題。威馬的質量會做到什麼程度呢?我還挺期待的,因為近距離看了發布會現場的那台車,在縫道廠工作的我表示看得到的外觀質量很不錯,基本達到展車標準。但考慮到這台還只是台試製階段的車,能達到這個外觀質量很不容易了。

最後在說回這台發布的EX5,這是台一眼就能看出是傳統車企人造出的新能源汽車。傳統的外觀尺寸比例,傳統的造型,技術有亮點但又不太誇張。這樣的車,可能會更容易讓還沒適應電動車的消費者接受。

車窗投影,有想法,但使用場景仍需拓展。發光互動式LOGO,比紅彤彤的BYD好看一萬倍,也不像北汽Lite那麼浮誇,度把握的比較合適。我最喜歡的是旋轉式中控屏幕,解決了我多年來的疑問:為什麼屏幕一定要固定在內飾板上?

最後,最重要的是補貼前售價只有20萬左右。如果補貼後能做到15萬以下,那我相信威馬所說的「國民」智能電動汽車,就很有希望了。


靠譜,可是沒啥名氣?

這是實話。在眾多汽車行業新玩家中,威馬並不是最早的,而且出鏡率也不高。對於這個公司,我的感受有這麼幾點。

1. 低調。除了發布活動和融資,很少看到網上有這家公司的新聞,對於這點公司高層給出的回答是,公司一來不存在融資方面的困難,二來不存在招人方面的問題,所以沒有必要做那麼多的宣傳和炒作。這點比起那些有事沒事就要造新聞,拚命出現在公眾視野里的創業公司,不知道強到哪裡去了。

2. 務實。公司大量的人才來自沃爾沃,吉利這兩家公司,而且高層基本都是主機廠出身的老江湖,這些奠定了這家公司的基調——一家腳踏實地、以製造量產車為目標的企業。在很多互聯網造車公司還在為準入審查頭疼的時候,威馬已經不聲不響地拿到了乘用車生產資質。

實惠又能跑的EX5

設計

EX5的外型,跟產品定位相符,樸實、親民,看著就像是一款走量的車。

相比於外形,我更關注內飾和交互。威馬不斷強調智能、交互、年輕化,看來真的把用戶體驗看得很重。說到交互,這輛車有3個行業『第一』。

1. living LOGO

這是第一款有交互功能的LOGO。這個LOGO由5條bar組成,分別代表人、車、平台、雲和多渠道,辨識度、科技感都很高。特別之處在於,這個LOGO不僅起到標識作用,還有交互的功能。比如車在充電的時候,這個LOGO會動態閃爍,指示充電狀態;再比如車主靠近後,亮起的bar的數量指示著車子的剩餘電量。通過LOGO與車主互動,這個想法,威馬應該不是第一個想到的,但的確是第一個在量產車上實現的。我想對於很多年輕車主,不論這個功能有沒有實際意義,他們都願意show給朋友們看吧。

2. 旋轉的大屏幕

首款能夠水平旋轉90度的量產車屏幕。根據介紹,技術團隊為了儘可能提高用戶體驗,對中控應該採用橫屏還是豎屏,進行了大量的調研工作。他們認為導航的時候適合用豎屏,多媒體操作的時候適合用橫屏,為了兼顧兩種情形下的最佳體驗,最終採用了可旋轉式大屏的設計方案(貼心,手動點贊)。按照汽車行業的開發流程,這個旋轉大屏,一定給開發團隊增加了不少工作量。不知道這樣的設計,最終會給用戶帶來什麼樣的體驗。如果這個設計成功,未來應該也少不了有模仿者出現吧。

3. 車窗智能交互

首次出現在量產車上的車窗交互功能。現場看下來的感受是,這個功能還處在開發階段。雖然內容可以清晰的投影出來,但是效果上還有不少優化空間,暫時沒有我們在電影里看到的那種未來感。另外,這塊投影上顯示哪些信息,才是對用戶最有意義的,也值得思考。

除了以上幾點,我還注意到一個用心的設計,就是大屏幕下方的輔助電容屏。雖然看起來不起眼,但是這塊屏幕上卻布置了門鎖、天窗等一系列用戶經常使用的功能。用過其他車載大屏的知友們可能有感受,有的大屏雖然酷炫,但有些常用功能,在某些情況下不能一鍵直達。而EX5的這塊輔助屏,就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取消了傳統的物理按鍵,而不打亂交互功能,同時又增強了科技感。

價格和里程

EX5將會有不同的電池包配置,其中高配車型綜合工況續航里程能達到450km,而且價格將控制在30萬以內(補貼前)。我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心裡多少是有懷疑的,畢竟目前市場上沒有產品能做到這個水平,而威馬又是第一次造車,怎麼就能達到這個水準。至於600km這個數據,大家就別多想了,肯定是在等速工況下才能達到的,對於用戶來說,並沒有太多實際意義。如果最終售價真的如此,對我這個搖不上號的苦主來說,高配車型可能真的會打動我掏錢包(認真臉)。

另外一款是補貼前20萬左右的車型,綜合工況續航350km左右,如果落地能夠做到15-17萬的價格,也將很有競爭力。

作為搖不到號的帝都人民,我期待EX5成為一款有競爭力的車型,一方面為包括我在內的消費者提供新的、好的選擇,另一方面對市場形成良性的促進作用,激勵更多廠商開發出可靠、有性價比的電動車。


威馬新車EX5是一台可量產程度很高的新能源車,之前對這家公司了解比較有限。它沒有像蔚來一樣高舉高打,打造EP9這樣的怪獸級hyper car來給品牌站台;也沒有像小鵬那樣請媒體老師試駕工程車;更沒有像其他新能源那樣急急忙忙出一個概念車,吸引目光。所以我對它的了解十分有限,完全是因為同事離職投奔新能源才知道,原來還有這麼一個默默耕耘的新能源品牌。

接著我去了解了威馬和EX5,談一點自己對它的看法。12月11日當晚,我們見到威馬EX5之後,總感覺它少了新能源概念車的炫酷。老實說看完發布會之後,我感覺還是設計草圖裡的EX5更加像一台新能源車輛,畢竟這些年新能源企業造車,一個比一個炫酷。遊俠、樂視、FF法拉第未來,它們發布會上展示的車輛,無需強調就能看出來它們是新能源車輛。

EX5看起來比較傳統,可量產性很強。只有無格柵的前臉和具有交互功能的logo昭示著這是一台純電動汽車,側面造型是緊湊級SUV少有fastback設計。緊湊級SUV空間的重要性比較高,所以傳統能源車少有見到這個尺寸的fastback,因為一般情況下,用了fastback設計會壓低後排空間和行李艙空間。

對於電動車來說,減少阻力是提升續航的一個途徑,所以威馬也成功地將風阻係數做到了0.3以下,而一般SUV風阻係數都是在0.35左右。EX5的尾部造型上運用了時髦的貫穿式尾燈,令人印象深刻,同時車門把手採用的是和特斯拉一致的隱藏式設計,可以與車門平面完全貼合,以及後保險杠上優化氣流的導風板等,這些細節讓人覺得,這車的風阻係數的確是用了心思的。

重溫幾個關鍵詞,正向平台,緊湊級SUV,20萬左右起(補貼前),第一季度上市。我對交互概念沒有太多的興趣,所以我就不談交互了。

目前,傳統廠商的電動車的續航表現都未能超越特斯拉,一個是基於傳統平台構架開發的電動車,一個是基於電動車平台的電動車,在電池組能量密度相差不大的情況下(能量密度上特斯拉依然領先),幾何設計的缺陷是傳統平台開發電動車的弊端。

傳統平台打造的純電動車,總是需要考慮如何在不影響實用空間的前提下,把電池塞進角角落落,這就是最大的阻礙。

威馬雖然比例上長得蠻像傳統車,但確實是正向的新能源平台(因為它沒有傳統車平台,o(╯□╰)o),所以發布會上說,最高版本的綜合續航里程有450km。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一個細節,有的企業喜歡宣傳等速續航,但威馬全程沒有談這個概念,因為等速續航跟傳統車等速油耗一樣沒意義。所以我覺得450km續航的可相信程度應該是挺高的。

第二就是緊湊級SUV,因為威馬是一個全新的品牌,所以採用了比較穩妥的方式進入市場。緊湊級SUV市場是中國保有量最大的市場,所以選擇這個級別的車完全是為了貼近主流人群。正如當時的特斯拉model

3將目標人群鎖定為寶馬3系,賓士C級,奧迪A4的潛在客戶。大尺寸的SUV中,大家都知道ES8 和model x ,但它們也意味著高價格。威馬選擇做一款緊湊級SUV也為了控制風險。

市場上有沒有同類型的新能源緊湊級SUV呢?答案是有的,就是榮威ERX5。榮威RX5是一個神奇的車,傳統動力,PHEV,EV三種動力構架都可以買到。我有深度開過PHEV,感受不錯,所以我也相信EV版的RX5也不會差。所以到時候,消費者可以進行更深度的比較。

第三點則是傳言的20萬,補貼之前的起售價格。因為特斯拉,消費者在心裡有種新能源代表高端的感覺,所以如果售價是真的,我覺得就非常有競爭力了,拿完補貼完全可以做到WEY VV5,LYNK 01的價格。但是風險依然存在,畢竟各地都有品牌保護政策,導致對外地品牌的補貼不如本地品牌。以湖北為例,對本地品牌的補貼就相對高許多,所以遍地都是東風的垃圾電動車,不管是看著還是坐著都十分噁心。

第四點就是明年的第一季度上市銷售,從發布會到銷售,這個時間跨度,可以說不太新能源風格。畢竟特斯拉是期貨之王,還有法拉第,都是先賣概念,真正上市還要等。而這場發布會就像是威馬在過去的一年多啥也沒說,就在埋頭幹事了,現在事情乾的差不多了,快要賣車了,覺得應該和大家說一下,我已經把車弄得差不多了。

以上,就是我對威馬的看法,覺得相對來說比較務實,而EX5也不是那些「空中樓閣車」,看起來馬上也能接觸到了,而且價格還能接受。

也期待更進一步去了解這個車。

(圖片來自威馬和之家)


成熟車企的發布會是相似的,而創業車企的發布會卻各有各的不同。

成熟車企,例如賓士寶馬大眾通用福特豐本田,如果要開一場發布會,其目的要麼是要發布一款「用來賺錢的新車」,要麼就是發布一款代表新的技術路線的、新的產品理念的「不用來賺錢的概念車」。

媒體們去解讀這樣的發布會也已有成熟的套路:車型外觀美不美、動力好不好、駕駛爽不爽、價格低不低,只要照片拍得大氣炫酷,解讀文案顯得高大上,一篇優秀的新聞稿件就搞定了。

但是,如果用相似的套路去解讀創業車企,那可能就看不到全貌了,因為他們的發布會很可能是以下兩個目的:

  • Financing:融資。比如蔚來EP9發布了、跑圈了,我們就知道很快就會有一筆融資會到帳了;比如樂視FF發布了,我們就知道如果將來一段時間沒有融資成功,賈躍亭就要跑路了。
  • Branding:品牌。即便是為了融資的發布會,總也要講點什麼,如果當時講的車不是量產車、或者是離量產還比較遠,半年以上,那麼這個發布會也會同時起到Branding的作用。比如蔚來EP9,就在人們的心中烙下了「最快電動汽車」的印跡;比如樂視FF,讓人們記住了「窒息」這個詞(如果賈后來沒跑路,這個詞並非貶義)。

雖然蔚來EP9的發布兼具Financing與Branding,但我總體認為還是以Financing為主,因為在他無論在發布EP9還是ES8的時候,始終沒有講清楚品牌的內涵。關於這一點,FMC的創始人畢福康也曾經說過:Blue sky is coming並不能清晰地講明白品牌內涵與產品定位 —— 其原因就在於,這發布會並不是為了Branding的。張抗抗:FMC與蔚來誰更可能成為國內高檔電動車的領軍品牌?

而此次威馬的發布會,我認為其主要的作用是Branding,我們可以從發布會的幾個點看出來:

1、強調交互的創新—— 兩個第一

EX5第一次將車窗的虛擬交互設計用在了量產車上,第一次使用了可以旋轉的大屏幕。如果你問我這兩項創新的第一好不好?我的意見是,就和蔚來EP9跑圈、FMC一米多長的越大屏幕一樣,對消費者未必實用、對車型開發來講性價比可能很低,但這對Branding是必要的,原因在於:

  • 如果想讓消費者記住你,而你又不是傳承了幾十年、上百年的大品牌,沒有「Das Auto」這麼霸氣的口號,那總得標新立異弄出點第一。
  • 這種功能做好了,那會成為一項技術的引領者;做不好,難免會成為產品上的雞肋——但從Branding的角度,雞肋引發了爭論,也能實現傳播與被記住的目的。

與其他幾個創業車企新加入的可能對消費者用處不大的功能來說,威馬這次的兩個第一還是有一些優點,主要體現在:

  • 車窗虛擬交互功能,在特定使用場景下確實會有用,說不定會引領汽車界的新潮流。而威馬,在這項技術將近成熟、汽車向「智能網聯」發展趨勢的這個臨界點,機智地、巧妙地把握了這個「第一」的時機。
  • 無論是旋轉屏幕,還是車窗虛擬交互,甚至包括車頭的LOGO,這些創新都是聚焦於「交互」這一個點,而不是東一炮、西一炮。這樣更有利於給消費者留下一個整體的印象 —— 「看,路上跑的那個就是最愛與司機聊天的威馬汽車」。

2、具有交互功能的車頭的Living LOGO

用在第一輛量產車上的Living LOGO,也是汽車產業的第一次。這是LOGO有5條bar,分別代表雲服務、平台、人、汽車、多渠道。其它幾條都不難理解,平台這一條是指會有一個類似於Apple ID的威馬ID,記錄下司機偏好的溫度、駕駛習慣等,如果他換另外一輛車,只要登陸威馬ID就可以獲得相同的設置。

Living LOGO有3種基本的交互方式:

變換顏色、閃爍、像音量一樣上下跳動,三種基本的交互方式還能組合成無數組合,用於和司機、乘客和其他汽車的交互方式,很有意思。

對於一個傳統成熟的汽車公司來說,採用這種Living LOGO實在是太跳了,對決策者的風險也很高—— 你能想像賓士明年的新車也弄一個交互的Living LOGO嗎? 也許它未來會,但應該不是最早的那一批。

那威馬率先採用living LOGO,鶴立雞群,效果會怎麼樣呢?將來會不會有更多的Living LOGO? 讓我們拭目以待。我的看法是,這就像是Apple Watch與傳統的奢侈品手錶一樣,不是替代與被替代的關係,而是並存的關係—— 傳統奢侈品手錶的市場並沒有被Apple Watch所撼動,但Apple

Watch也同樣實現了商業的成功。

3、在發布會之前已經融好資了

之所以判斷這次發布會主要是Branding而不是financing,還有兩個顯而易見的原因: 一是在發布會之前威馬就已經融好資了,百度領投的百億元;二是這個車離發售還有一段時間,大概半年,所以細節的配置與價格都沒有公布。

這兩點也反應出了威馬低調務實的做風,不聲不響的,把廠子建好了、資金搞定了、造車資質買來了,更可貴的是,把供應鏈也基本搞定了。就說上面的交互車窗、旋轉屏幕和living LOGO,即使是交給傳統成熟車企來做,也是不小的挑戰。好在威馬的沈暉,應該是具備創業車企中最強的供應鏈資源。

溫州威馬工廠已經基本完工

由於出色的供應鏈管理能力,據說補貼前的EX5車企的價格應該是20萬多一點。在評價一個電動汽車好還是不好的時候,價格是一個很關鍵的因素,如果說這個配置與質量的電動汽車,20萬多一點就能買到,我只能說是很好了!發售的第一年,以這個價格在全國找到幾萬名消費者,應該不難。

沈暉曾說,汽車史上向來是大眾車型的廠商收購豪車,比如大眾收購保時捷,菲亞特收購法拉利,並說特斯拉如果不做Model 3,也逃不了被收購的命運。 所以,威馬為什麼不從先做一輛豪華電動汽車做起? —— 自己先用大眾車型佔領市場,悶聲發大財,然後再收購豪華電動汽車就可以了,何必自己先做呢。


目標消費者是大眾,設計的也很「大眾」,新車發布後,朋友們討論的都是不出奇的外觀,是否會吸引獵奇心強大的互聯網原住民。既然賣20萬起,我們就拿這個價格區間現有的成熟產品對比一下,只發布了外觀,我們就對比外觀。

先上個貴一些的,榮威eRX5,補貼後為19.88-22.38萬元:

比亞迪宋EV300,補貼後為19.99-20.99萬元:

再來個便宜的,傳祺GE3,補貼後15.02萬元—17.32萬元:

再回顧一下威馬EX5:

作為傳統車企設計狗,我反正把票投給榮威eRX5。

哦對了,不得不說,威馬的LOGO設計的比車好看多了。


光看這個內飾,大概印證了一個江湖傳聞:第一個10億美金背後的投資方應該有ZGH吧,哈哈哈。

好,回歸正題。

在威馬發布會之前,我個人對他們的期待非常高。因為在我眼裡,車和家、威馬、蔚來這三家「造車新勢力」中,威馬可能是最腳踏實地的一家。車和家做的SEV看起來是很棒啊,但是這不過是一個頂配老年代步車,路權問題就夠煩人了,SEV是一個小而美,但無法適應中國道路條件的產品。蔚來高舉高打,看起來是要做中國的TESLA,然而ES8這樣的造型、產品定義讓我實在是懷疑他們的目標消費者在哪裡,從產品定義上,我覺得他們是抓瞎的。

而威馬不一樣,威馬非常低調,同時他們很明確要做20-30萬的超長續航緊湊型SUV。這是一個怎樣的市場?目前看來,還是藍海。而且是保有量和增長率最大的一個細分市場。當原來那些買自主/合資SUV的客戶決定轉投電動車陣營,威馬這個定位極有可能是他們的選擇。而2020年前後,VW/GM以及一大票日本廠商都要扎進來了。

然而,看到威馬發布會以及他們的產品之後,我有一種強烈的失望感。從外觀造型呈現的結果來說,這也就是自主品牌8-10萬SUV的設計水平,甚至在細節上,還比不上一些優秀的自主品牌設計:比如博越、RX5。

當你看道這樣一台車,你並不會覺得這是一台「新車」,而究其原因並不是因為這台車模仿了什麼元素,而是太過於平淡,不要說「高級感」了,甚至有點LOW...

車身的比例馬馬虎虎,車身的線條馬馬虎虎,最終的結果就是幾個型面各自為政,有一些凌亂的感覺。車窗的飾條沒有採用鍍鉻或者高光鋼琴烤漆,實在是不怎麼高級。而最能彰顯個性、也不難做的輪轂,卻像是3-5年前的設計。

在自主品牌(吉利、長城、BYD、傳祺)都越做越漂亮的情況下,在2018年下半年讓消費者接受一款這樣的車,我看其實挺懸的。

個人認為,威馬的戰略和產品團隊或許是太過於保守,為了「大眾化」和「中庸化」不敢挑戰前瞻的設計方法。畢竟,保量才是新品牌生存的根本。另一個可能的原因是,造型團隊能力問題。

關於產品本身,還有三個核心信息:

純電動智能SUV(更智能的交互方式)

最大續航里程600公里(不確定是什麼工況)

價格在20萬元左右(應該是最終售價)

而這些都得要後續驗證才方便評論了。等到有車體驗的時候再說吧。


看大家都在談產品,我換個角度說一下,從公司背景以及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角度來談一下威馬,希望能給大家一些參考。

我的威馬初體驗

相比於蔚來高舉高打的作風,威馬前期的宣傳可以說相當低調了。

別說普通用戶了,作為新能源從業者,一開始注意力也全被蔚來各種「高大上」的宣傳給吸引了去,甚至我本人還去蔚來面試過(那會蔚來還在一棟破舊的大樓裡面,不過後續因為崗位不適合沒有去)。

當第一次了解威馬的時候,我的第一反應是:我擦,這是什麼鬼?

第一,創始人傳統車企出身,沒有任何互聯網背景。在處處宣揚互聯網精神,各種顛覆噱頭漫天飛的今天,的確有點不佔優勢。

第二,管理層沒有海外背景的豪華車企背景加持,核心團隊是沃爾沃/吉利的團隊,加上部分來自上汽通用的團隊,比較本土,也確實比較「土「,與之形成明顯對比的就是FMC和當年的觀致團隊了。

不過,今年7月份去溫州工廠參觀時,還是嚇了一大跳。原來威馬已經不聲不響的把廠房建好了,打算2018年初投產了!從那以後,對威馬的印象大為改觀,覺得確實是踏踏實實想造車的樣子。

近期也和威馬創始人兼董事長兼CEO沈暉溝通過,發現其對汽車產業了解之深刻,目光之長遠,團隊執行力之強,嘆服不已,立刻路人轉粉。

當我們嫌棄傳統車企時,到底在嫌棄什麼?

隨著最近新能源車企消息不斷,大家也熱議不斷,且對其期望甚高,甚至將新能源車企視為傳統車企的顛覆者,將新能源車企與傳統車企視為完全不同的兩類,水火不容、涇渭分明。

那麼,當我們嫌棄傳統車企時,我們到底在嫌棄什麼?

換言之,到底那些地方令用戶如此不滿,積怨如此之深?

我嘗試著總結了一下:

首先是效率。

這一點,我作為汽車從業人員,可以說有一些發言權。

傳統車企開發一款車型需要3-5年,等到開發出來之後,二年小改款,拉拉皮改改樣子接著賣,一款車型差不多要賣5到7年左右,等到最後幾年的時候,技術早就落後的不成樣子了。

其實開發周期慢是有原因的,一方面是因為思路比較保守,更主要的是傳統車企的決策效率決定的。

產品工程師沒有決策權,屁大點事也需要層層匯總,讓領導拍板,自然影響了其決策效率和產品開發的進度。

其次是用戶體驗。

傳統車企的銷售和售後服務基於4S店網路,不直接面向用戶,雖然有代表團隊負責匯總用戶需求,但是總是有點隔靴搔癢,抓不到重點。

很多人可能會說用戶體驗並不重要,先不說特斯拉,以國內大火的RX5舉例,以其互聯網汽車的宣傳引爆了社交網路,也造成了RX5的大賣,從而讓上汽乘用車揚眉吐氣。

最後是車型配置。

在車型配置上不人性化,配置定義時無視用戶利益,而將自身利益最大化。

一款車推出後,大部分的銷量是由低配車型貢獻的。

而高配車型比低配車型成本高不了多少,但是其售價要高得多,利潤也就高得多。為了實現利潤最大化,讓用戶盡量多的購買高配車型,一般車企在進行配置定義時,一般會將一些實用配置或高科技配置搭配在高配車型上,進行捆綁銷售,誘導或者逼迫客戶去購買很多實際並不需要的配置,比如需要天窗,就必須同時配置有真皮座椅,座椅加熱等等。

這給用戶帶來了兩難的選擇,而用戶是不喜歡被脅迫的。

大多數因為預算,捨棄了很多切實需要的實用配置,不爽;小部分購買了高配,在獲得了自己想要的配置的同時,也捎帶配置了很多自己並不需要的功能,比如廣東和海南地區的座椅加熱等等。

讓我們看下作為新興車企的威馬,是如何解決這幾個問題的。

先說效率問題,該車型的開發,從2016年5月份開始進行定義車型配置,到2018年第三季度最終量產,也就是說,用了2年多一點點時間全新開發一款新車型,相比於傳統車企的3到5年,已經快很多了,這還是邊組建團隊邊開發的。

在車輛量產後,還可以通過OTA進行軟體升級,從而可以不斷功能的快速迭代,給用戶不斷帶來新鮮的功能和後續的驚喜。

再說用戶體驗,從EX5的車上,看的出來其在人機交互上下的工夫,比如令人驚艷的車窗交互,可旋轉的車載大屏等,簡直是強迫症患者的福音。

威馬獨創的車窗人車交互,黑科技范滿滿

為了更好的用戶體驗,大屏設計為可旋轉

最後說到車型配置上,威馬一直在宣傳自己C2M的理念,也就是用戶可以自己選擇自己所需要的配置。

經過多年車企營銷手段的洗禮,用戶已經練就了「不看口號,看療效「的防忽悠的高深功力。

跟威馬工作人員溝通過,其C2M理念落地的具體方法是,根據各地差異,會給用戶幾款推薦配置(比如廣東地區和海南地區的推薦配置里是不包括座椅加熱的),然後用戶也可以自己選配,考慮到生產和運輸的時間,提車要稍微慢一些。

你所擁有的,正是別人所羨慕的

互聯網公司雖然令人艷羨,不過也必須承認,擁有深厚汽車行業背景的威馬是擁有互聯網背景的小鵬和蔚來所無法比擬的優勢的。

第一個優勢就是對汽車產業的理解足夠深刻。

最突出的表現就是一開始就堅決的自建工廠,這一點與追求代工的蔚來和小鵬截然相反。

汽車行業是個很重的產業,過於追求輕資產反而會有很大的副作用,汽車的生產這一環節是重中之重的,再牛逼的產品,沒有很好的工藝去實現,不能保證其工藝的一致性,也是辣雞。

毫無疑問,威馬對這一點的理解非常深刻。

為了能夠很好的把控生產這一環節,所以一開始選擇自建工廠。

雖然自建工廠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和資金,但是在後續產品導入生產過程中,因為能有力的把控這一環節,從而能夠節省很多的人力物力,會讓人覺得前期建廠所花的時間和資金花的真是太值了。

第二個優勢就是對供應鏈的把控。

除白車身外,汽車中絕大多數零件都是供應商生產的,運到總裝車間進行裝配的。

所以供應鏈的好壞就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整車的好壞。

威馬因為其團隊的沃爾沃/吉利背景,對供應鏈有很深的積累和很大的優勢,而且也能夠最大程度的把控成本和性能的平衡,這也決定了最終產品性價比,也直接決定了其最終產品的競爭力。

就憑這一點,絕大多數新能源車企甚至有些傳統車企都的沒有威馬好,這也是為什麼威馬的EX5能夠做到補貼前20萬。

比賽還沒開始,卻已經提前結束了

隨著BAT三家分別押注蔚來、威馬和小鵬,很多人驚呼「BAT紛紛在新能源行業聚首了「。之前有200多家新能源車企,經過這一輪廝殺角逐,率先交出答卷的蔚來、威馬和小鵬紛紛被BAT下注,因為有了互聯網大佬的資金加持,其他投資者為了規避風險,也會紛紛湧向這幾家頭部企業,剩下的那100多家紛紛遭到遺棄。失去了後續資金的」續命「,當前處於」燒錢」階段的新能源車企在財政上將無以為繼,從而提前宣判了其他新能源車企的死刑——緩期執行。

就像一場賽馬比賽,二百匹馬一起開跑,比賽開始了一段時間,前面有幾匹馬已經取得了微弱的領先,為了能夠贏得比賽,幾個幕後大佬紛紛押注跑在前面的那幾家,並且開槍把跑在後面的馬全部打死了。

新能源造車運動就是這樣的一場「賽馬」運動。

與媒體的熱炒和政策的巨大紅利相對應得,新能源汽車的銷量一直不溫不火,於是很多人預計後續銷量將會以很大的增速快速增長,但是我認為:新能源汽車還遠沒有達到大規模爆發的時機。

新能源汽車一直有兩個問題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這兩個問題不解決,新能源將無法大規模爆發。

首先是電池的成本問題,1度電大概是1500到2000塊錢不等,假若一款小車,需要續航200公里,按照百公里電耗15度電來說,需要30度電左右的電池,光電池的成本就是4萬5到6萬,而一台傳統發動機,成本大概只有幾千塊錢。相對來說,電池成本要高得多。雖然有一點政府補貼,但是一方面補貼不多(相對於電池成本而言),另一方面補貼在慢慢滑坡,也是不可持續的。

其次是里程焦慮,當前主流純電動車的續航里程為250公里到350公里左右,市區開開還可以,一出遠門就傻眼了。

其實解決這個問題最好的方法是提高電池的能量密度。但是這個問題,目前學術界也沒有很好的辦法,更別提工業界了,所以這條路短期內基本上是沒有希望的,只能通過普及充電樁。

但是普及充電樁就涉及到基礎建設,對於一些郊區新建的小區,可以通過政府規劃,來增加充電樁的數量,但是對於老城區來說,加裝充電樁就很難了,很多老城區的小區,回去晚了連停車位都找不到,更別提充電樁了。所以要普及充電樁,還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來過渡。

目前新能源車的銷量,主要依靠政府的財政補貼和一些地方政府優惠政策,比如說免除購置稅送新能源的牌照等等,但是這些優惠政策不可能一直實施,也不是長久之計。

根據2017思略特數字化汽車報告顯示,純電動汽車的價格臨界點大概要到2025年,屆時充電樁也基本上普及了。

那既然還要等那麼久才能爆發,為什麼這麼早BAT就要入局?

一方面,早一點入局能夠在新興車企內獲取更大的掌控權和話語權,方便做戰略布局,雪中送炭總是比錦上添花更讓人歡迎。

其次,汽車是個非常重的產業,現在早點入資建立起豐富的產品線,搭建起線下銷售渠道等,逐步建立起用戶的品牌信任和認可,從而形成自己的護城河,這樣後續玩家再想進入就有很大的壁壘了。

用戶對於新品牌始終是會心存疑慮的,觀致一直叫好不叫座,一方面是產品性價比和品牌定位的問題,也有其銷售渠道鋪的不夠廣的原因。

所以新能源廠家可以趁著「大時代」來臨之前的時間內,好好做足功課,以便屆時「一飛衝天」。

不需要跑贏獅子,只要能跑贏你就可以了

雖然政策一直在扶持新能源,現在目前而言,新能源的銷量還是非常慘淡,主要原因上面也提到了。

目前最主要的新能源購買人群主要是政策驅動型,集中在一二線城市,因為限牌、限號等,考慮到新能源的政策,所以才去購買新能源車的,說白了,就是沖著牌照去的。

由於客觀存在的種種原因,這部分人群可以說是「剛需」。

有個段子,在非洲大草原里,有兩個旅行者被一隻獅子追趕,其中一個人從背包里拿出一雙跑鞋並繫緊鞋帶,另一個驢友就問「你就算穿上跑鞋也跑不過獅子呀!」穿跑鞋那位答道「我不用跑過獅子,我只需要跑過你就行了」。

其實一個道理,為了滿足這部分剛需人群的需求,只要做的比競爭對手好一點就可以了。

據威馬私下透露,其對標車型為榮威ERX5.

就拿用戶最關心的續航里程而言,威馬的續航里程在與榮威ERX5差不多的前提下,補貼前價格(20萬左右)能做到榮威ERX5補貼後的價格,性價比方面可以說已經略勝一籌了,更不用提種種配置了,基本上可以說只要能夠正常量產,就已經跑贏了自己的競爭對手。

最後總結一下,威馬的眼光非常毒辣,定位也非常精準,在這個價格區間內還是非常有競爭力的,期待明年第一季度正式公布配置和價格~

感謝閱讀。

歡迎關注我的專欄:聊聊汽車那些事兒


就EX5眼下可見部分而言,缺少一些驚艷的東西。有傳統汽車人的風格,沉穩有餘,但不像互聯網企業那麼會玩。

不過呢,威馬的套路看上去還是比較老辣的。前吉利和沃爾沃大佬沈暉創立的這家新汽車公司與眼下一大波新創車企有一些很不一樣的地方:

兩輪融資120億,手中有糧,心中不慌。

佔地1100畝的溫州產業園已完成主體建設,預計今年年底完工,這意味著威馬將把汽車製造環節牢牢把控在自己手中。這一點和普遍採取代工模式的新興車企不同。

低調的作風也很不一樣,一周前剛剛在紐約公布logo,一周後立馬發布首款量產車。

不過關於EX5,這次發布的信息並不充分。

純電動智能SUV、最大續航里程600公里、價格在20萬元左右,這是核心信息。

除此之外還有外觀:車頭和車尾的細長條讓人想起尚酷,整車設計中規中矩,不驚艷也不難看,就是一輛和途觀差不多大、但價格略便宜的電動SUV。

智能交互是EX5的一大亮點,但是具體體驗到底如何,要到明年北京車展才見分曉。實際銷售應該從明年二三季度開始。

20萬如果是補貼前價格,很逆天;但估計是補貼後價格……

那就要看它的智能交互到底做得有多牛逼了……


傳統車企出來的一撥人,在沒有歷史包袱的情況下,從純電動汽車領域切入汽車行業,我很看好。而且這兩年很少拋頭露面,企業文化應該比較務實吧。

不過,產品出來了,也是要遵從客觀規律的。周二微信收到威馬的推送廣告。首先對續航600km驚喜驚訝,後來看到只有60度電就震驚了。估計是在等速60的工況下跑出來的,銷售直接拿這個去宣傳了,畢竟這麼抓眼球。


威馬EX5,這款車現在公布的任何信息都沒有超出我的想像。

造型出來了,大概也就是可以想像的SUV車型樣子,沒有什麼特殊。續航里程很長,但是能不能達到、用什麼測試達到,都是一個疑問。智能化、人機交互,也沒有太多的意外,即便是車窗上有交互又怎麼樣呢,新奇一點而已。

當然我不會說這款車不好,畢竟真的能夠在中國市場做出一款長續航里程的精緻電動車,已經很不錯了。其餘的創新,還是在等兩年吧。


說句實在話,我一直沒太get到互聯網造車的核心競爭力在哪裡。

說V2X吧,V2X吃的是infrastructure和安裝量,目前顯然看不到任何實用價值。說自動駕駛吧,L2還真不一定做的過主機廠,L4L5又顯然沒譜,特斯拉Autopilot也是靠非常隱晦的誇大宣傳強行續命。

至於安裝個中央大屏和HUD就強行智能化,畢竟能掏得起20萬的人都不傻,能騙多少人我並不持樂觀態度。

所以車要賣的出去拼的還是傳統的東西,還是看三大件,內外飾,價格,可靠性。在這些沒有明顯短板的前提下,廣告宣傳也有很大比重(這也是我能看到的這些互聯網造車企業最大的優勢)。畢竟當年納智捷也強行打開過市場,車要賣的好還是PPT大法好。


和雪弗蘭bolt同款的60度電pack,你說能跑600公里我是不信的。。。跟bolt同一水平吧撐死了。


就說幾個段子;

  1. 開場視頻背景音樂用的夢龍樂隊的歌(估計沒買版權),致敬蔚來汽車1216上市會請的夢龍現場演出。
  2. 領導人「站台」那頁PPT真的是跪拜了。
  3. 60後的「大型」詩朗誦環節也是太為深情了,第一次看汽車發布會能搞一個詩朗誦。
  4. 現場演唱了一首「LOVE ME LIKE YOU DO」請的是Ellie Goulding,結果現場沒人認識,主持人也沒人介紹,感覺現場就應該播放一首「涼涼」。更關鍵的是,這首歌是「五十度灰」主題曲,威馬開車開的比較猛。
  5. 本來等著他們的車子出來看看樣子,結果就放在台上,一厘米也沒開,轉了3個圈,亮了亮大燈就算結束了,ARE YOU KIDDING ME?

總結下,一個90後屌絲的前餐,請了一幫奇葩說土賊土賊的KOL,然後又進入一個國企主旋律的正餐,一群60後中老年人在訴說著中國汽車工業成為全球冠軍的念想,之後還請大家喝了一瓶過氣的紅酒品牌的酒,等到好不容易大家上了很久的甜點上來了,卻發現是一個橡皮泥雕塑的巧克力,想聞聞味道卻都聞不到巧克力的味道。

只能說,威馬人,你們辛苦了,你們辦了史上最好的老年代步車發布會。

突然想到一句話,辦婚慶 找威馬

對比LYNKCO的品牌,只能說威馬,真是萎馬了。


車標這麼排列我還以為是jeep


too normal to say

整個發布會給我的感覺就是屌絲給女神疊了10000個千紙鶴——感動了自己。

就車來說沒什麼亮點,20w的起步價應該是補貼後的。

續航動力地盤沒講,估計是前後各一個電機,每個45kW左右。電池組50-60kWh,理論續航350-380。

其餘發布會上的所宣傳的亮點,並不比鎚子發布那個距離感測器和聽筒合二為一更有吸引力。

威馬起步沒問題,100多億撐著呢,想要走上良性循環的軌道,故事要講得再動人一點。


總算有一款LOGO可以看的國產車了。


今天看了一眼,怎麼看覺得怎麼眼熟,突然醒悟,這TM不是名爵系列的車頭家族設計么?然後去翻翻名爵譜系,果不其然,被我翻到了銳騰。

大家可以感受下了。

前後保險杠這些塑料件隨便換一換,車燈後視鏡隨便換一換,但是總體造型和車身鈑金件,AB柱,腰線,那些不能動的位置,幾乎一毛一樣。

我覺得這就是個名爵的殼子去修車廠改一改。現在還沒看到威馬的尺寸,等出來了再看是不是一毛一樣。

歡迎打臉!


你們這些知乎鄉民,嘲笑人家保溫杯加枸杞,人家卻能不聲不響融來二十億美金。有幾個前同事在這家,略有了解。這個企業不像其他互聯網造車公司一樣高調重造勢,而是比較老謀深算,高層都是主機廠老江湖了,人脈和產業鏈能力不是互聯網娃可比的。網路上看不見什麼消息,但人家廠子資質併購全都熟門熟路默默搞好了,就等車了。車是還沒研發好,發布的這個也就是個融資需要的殼子,沒必要太早做好styling,特別是電動車。目標客戶也不是網上活躍的網民,而是線下大眾市場。產品上看也不追求高大上新,20萬的價格不能和蔚來比。網路鄉民習慣了蘋果特斯拉蔚來領克這種互聯網造星產品,但是線下世界可能並不感冒。賣出去是王道。這可能是一個電動車的市場空白和機會所在。我還是很看好這家企業的,然而打死我也不會買電動車~


從外形來看就是一個沒有經過好好設計的車型,我當然不能拿特斯拉的設計來對比,即使對比rx5也是毫無亮點,除了前臉化妝了一下之外,毫無亮點。逼格這個東西起其實就是你的設計怎麼樣,設計包括汽車外形,品牌vi,內飾,宣傳圖等等,就單單這個品牌名字,也是山寨感濃厚。沒有亮點。這個品牌也只是看準了國內畸形的新能源汽車市場而已。 有個事情在陳述一遍,有些設計不行沒事,你首款車型就拿出這個外形,你是想坑投資人的錢嗎?有人買單嗎?


推薦閱讀:

全球第一款量產氫燃料電池汽車上市,是否標誌著氫燃料電池汽車時代的到來?
如何評價上汽榮威?
如何評價蔚來電動汽車公司NEXTEV?
如何看待豐田計劃對外銷售普銳斯動力系統?這將對混合動力汽車市場有怎樣的影響?
如果想從事新能源汽車設計開發相關的工作,應該具備哪些方面的知識?

TAG:汽車 | 汽車設計 | 汽車企業 | 新能源汽車 | 威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