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年號之前,古人如何指稱當前的年份?

年號之前,看到的紀年都是以謚號記,但這應當是後人的稱法,當時的人要怎樣指稱呢?

如生活在魯隱公八年的人如何指此年及魯隱公四年?

另,為何周皇氏不規定統一紀年法。或者若有,怎麼沒有實際推行開使用呢?


0v0

好問題。

正好解釋這個事兒不太麻煩,我就稍微說兩句。

其實三國時期的大廢物點心名士王朗曾經很好地解釋了這個問題。

王朗:『古者有年數,無年號,漢初猶然。』

這句話為後人解惑,算是王朗少有的建樹,畢竟是良家知識分子。

我一直拚命黑他,還真是……毫不內疚。

年號起源於漢武帝,算是比較普遍認同的說法。有些異議,則待考。

武帝後,以年號紀年,毫無疑問。之前則靠君王紀年。

所謂君王紀年,就是題主所描述的,什麼隱公八年,隱公四年……

那麼當其時的人如何稱呼他們所處的年份呢?

倆字兒,直稱。

譬如魯隱公八年,青年小姬找青年小沃借了兩張餅。

青年小沃為了不忘記這筆血賬,就會用小刀刻下來。

『八年,賒餅二於姬。』

這算是比較普通的記法,到了隱公翹辮子的魯桓公三年,這兩張餅終於還上了。

於是小沃哭著祭告蒼天:『今三年,得隱公八年欠餅兩張!』

加了一個「今」字,算是比較正式的說法。再講究點,可以叫「今上三年」。

春秋戰國時的人比較麻煩,紀年時除了考慮本國國君,還有周天子。

如果兩個不同諸侯國的人遇上了,在一起討論年份就會比較有趣。

小姬:『大哥這輛馬車真棒,是哪年造的啊?』

小沃:『帥氣吧?有點年頭了,魯公八年造的。』

小姬:『哎喲,你們魯公八年是哪年啊?』

小沃:『我想想……應該是周王十四年吧?』

小姬:『哦,那就是我們蔡侯九年啊!哎呀,我這輛車是(蔡)宣侯六年的,不如你的呀!』

小沃:『there there,過獎了啊,哈哈哈。話說你們宣侯六年是哪年啊?』

小姬:『嗯,應該是周平王二十八年。』

小沃:『哎喲!那就是我們惠公二十六年啊?!真是老物件了,也很珍貴呀!』

小姬:『哈哈哈,是啊是啊~』

如果是秦漢的人,會輕鬆很多。

譬如出土的呂后二年律令,上面直稱二年律令,就是直指當年而言。

武帝之前的人,在說起當年的紀年時,一般有這麼幾個說法:今上二年,今二年,二年。

「今上」和「今」算是比較正式的用法。

司馬遷在《史記》里其實提到過當朝的紀年,就是這麼寫的。

如果在君王在位時,發生了比較重要的事件,偶爾會有改元的情況。

譬如秦惠文王在十四年稱王,於是改元,公年改王年。

對當時的秦國人來說,過了秦公十四年之後,就是秦王元年了。

關於為何周王室不統一紀年,簡單來說,因為東周后諸侯勢大了。

我剛才誤言各諸侯在西周時就一直各自紀年,這是錯的。

經評論區有人提醒,才發現這個疏漏,趕緊更正一下。

因為晉國是從平王東遷後,才開始用自己的紀年。

所以平王之前,周朝紀年統一的概率更大。

我之前的言論沒走腦子,太丟人了。

暫時可以認為東周時,各諸侯開始分別紀年。

西周時的情況則應該是統一紀年比較可信。

平王東遷後,諸侯勢力漸大,開始使用自己的紀年,這裡的考量應該很多。

一者為了自己的名位,二來周室變動,有二王並立的情況,當時法統不明。

平王雖然東遷雒邑,但有不少諸侯反對他,另行擁立攜王。

晉公這樣開始使用自己紀年的現象是權宜之計,還是另有打算,無法考證。

但周平王東遷之後,因為一段時期內有兩個周王,紀年搞亂了是事實。

所以從各個諸侯自己的立場來說,當其時用自己爵號的紀年更穩妥,感覺也更爽。

我剛才犯二了。

一時大意啊。

.


補充一點,還有干支紀年法,天干地支組合60年一甲子


使用年號之後也不是都用年號來紀年的。比如元朝,忽必烈建元之前都是沒有年號的,他們都是純蒙古人的制度,可元朝史官也不能用金國或者南宋的年號啊,於是就太祖多少多少年,太宗多少多少年,最搞笑的是還有兩段時間是女人掌權,元朝史官倒也實誠,直接寫乃馬真後多少多少年,海迷失後多少多少年。

還有某些特殊的情況也是,比如西魏,宇文黑獺發動胡化運動,把漢姓改成胡姓,皇帝從元姓改回拓跋,楊堅他老子也改姓普六茹,所以連年號也廢了,直接記廢帝多少多少年


補充一下還有一種是以大事紀年的,一般認為是用前一年發生的重大事件命名來年的年號。比如"大司馬昭陽敗晉師於襄陵之歲"


周代早期是按照祭祀紀年,維王X祀,比如胡簋。中期開始用歲紀年,維王X年,很多青銅器可以看到。春秋時諸侯候紀年,在世時候有的也用王紀年,去世後是諸侯謚號與年份,參考魯《春秋》。戰國諸侯稱王后,自己紀年用王X年,X年,比如大量的青銅兵器銘文。諸侯在世時候書寫到史書是今王X年,去世後書寫到史書的是謚號與年份紀年,可以參考秦代《睡虎地竹簡》的《編年記》。


1.天干地支紀年法

2.帝號紀念法


推薦閱讀:

馬鐙到底對騎兵影響有多大?
孫中山,魯迅等等為什麼都是東渡日本?
陳勝吳廣起義為什麼一面說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一面又用迷信手段造輿論?
假如人類今天滅絕,一千萬年後的智慧生物考古會發現什麼能證明人類是智慧生物的證據?
在余華的小說《活著》中,描寫的國軍的糜爛和共軍的好是不是真實的情況?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 古人 | 古代 | 年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