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盔甲有斗篷嗎,是作什麼用的?

我也只是在電視中看到,具體真不明了


中國古代甲胄從目前所見較為寫實的繪畫、雕刻等形象資料看沒有用斗篷的現象(中國服飾中出現明確的斗篷一物可能較晚,而確實使用斗篷的清代也沒有這種搭配),但晚近美術作品尤其是建國以來的歷史故事連環畫以及影視劇中,都喜歡給古代將領甲胄外穿斗篷,不知道是什麼緣故。


首先謝邀(第一次被邀),這個還真的知道一點,整體來說,在全世界範圍來看,披風-斗篷都有一個作為衣物的禦寒功能,其次就是地位現實。

具體到不同的文化中,披風-斗篷異化出一些不同的功能。

  • 在歐洲,以十字軍時代為例,一大群騎兵都穿披風的話,在發動衝鋒的時候,會是一個很好的身份辨識,而且聖殿的白底紅十字,條頓的白底黑十字,醫院的黑底白十字效果也特別的威武華麗,能令我軍感到振奮,另敵軍感到壓力。當然,更多情況是不穿披風的,因為多少影響一點活動。

    再說從中世紀到文藝復興都一直興盛的騎士比武文化。在那個時候,信息不發達,貴族們一般名聲在外,面孔卻不為人所知,更不用說在比賽中全副武裝根本看不清樣貌了。所以,比武大賽的時候,每個人的盾牌,罩袍,頭盔,戰馬上都會有代表自己家族和個人信息的紋章,而寬大華麗的披風是最顯眼的,也是最風騷的。在比武上,披風是一種身份辨識工具,和亮騷的工具。下圖實際上也沒有穿披風,只有罩袍。

    最後就披風在歐洲本身的功能來說,主要還是防晒遮雨遮風沙。或許飛奔時披風產生的擾流能多少防禦一點流矢。
  • 在日本,披風與斗篷的裝備似乎給人印象並不深,與其功能類似的衣物有兩種,陣羽織和母衣。陣羽織是保暖以及象徵身份的衣物。

    而母衣,一般是配合母衣眾這個詞出現的。母衣眾是精銳的武士騎兵,一般負責保護大將,他們背上的那個大球球是身份象徵,也有實際用途。由竹篾編織框架,織物包裹覆蓋,形成的大球,可以抵擋流矢的傷害。至於背在後面,大概是掩護大將逃跑之用吧、(個人覺得象徵大於實際作用。)

  • 在中國,披風的作用更多是衣物功能與地位象徵,其作用沒有歐洲那麼豐富。同樣,中國還有一些其它類似披風斗篷的衣物,比如綉袍(這個名字不確定是否準確),一種像長袖褂子的開襟大袖罩衣,穿在穿在盔甲外面,有禦寒和辨識友軍的作用。
  • 其它的文明中,比如土耳其也有類似陣羽織的衣物。阿拉伯地區一定會在盔甲外穿一個外袍。

大概就以上這些,想到什麼再補充吧。


據說可以擋遠距離的箭


好像真的沒有用在盔甲上的斗篷,用在其他的就有。

斗篷,據傳是從蓑衣演變而來,最初用棕麻編成,以御雨雪,名謂「斗襏」。到明清時,才多用絲織物製作,並不限於雨雪天使用,當時叫做大衣,是一種禦寒的服飾,有長式和短式,有高領和低領。凡冬天外出,不論男女官庶,都喜披裹斗篷,但有個規矩,不能穿著這種服飾行禮,不然被視為不敬。清代中葉以後,婦女穿著斗篷很普遍,製作日益精巧,一般都用鮮艷的綢緞製作,上繡花紋,講究的在裡面襯以皮毛。

距今約1萬年的新石器時代 ,中國已有貫頭衣、披單服等披風類服裝。在5000年前的古埃及浮雕像中有著披風的人物形象。披風長期流行於地中海地區,在11世紀前後盛行於歐洲。披風在中國清代主要用作上層社會婦女的禮服外衣,含高貴之意,並有一口鐘、羅漢衣、篷篷衣等名稱。

披風在中國清代 主要用作上層社會婦女的禮服外衣,含高貴之意,並有一口鐘、羅漢衣、篷篷衣等名稱。


防止盔甲被曬得過燙吧……


一般也就穿穿綉袍披風之類的,打仗穿斗篷很容易被刮住或人揪住。


推薦閱讀:

用什麼木材做槍桿最好?
這是一把什麼刀啊?
明末火銃的威力有多大?
有誰知道這個春秋早朝的陰陽青銅劍的典故?

TAG:歷史 | 冷兵器 | 古兵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