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書應該怎麼看才能有效果?


每看一頁後合上書本問自己,這一頁到底講了什麼。 從小到大,受用無窮。


不要老想著自己在讀書,你在聊天聽故事。


有時候是基於一種消遣的起因,隨手捧起一本書,沒有主動吸收什麼的目的,也沒有要「認真」(能獲取到一些有用信息)的願望。

反之則是,帶著某種目的(學習某些知識,解開某些問題)地去讀書,對書本身也進行了有目的的篩選(經典的,可靠之人推薦的),及適合自己的閱讀方法和一些思維技巧的學習。此情況下單位時間內吸收的「有價值」信息自然是最多的。

在此,「有用信息」本身的標準就是個人化的。


這個應該是因人而異。但對我來說,首先是對書進行通讀,了解這本書的基本內容,做到心中有數;其次,對重要的章節進行細讀,比如人物的性格、細節的捕捉等;第三,對神化的句子和字詞重點學習,做好筆記,這也對日後寫作有借鑒作用!


感覺有的書很淡,打發時間,怡情悅性而已;有的書很濃,一句一句不捨得讀多,好似一杯濃茶,喝一口,要回味好久。


一般而言,如果腦殼裡有腦漿,看書都有效果。


睡醒了看,就有效果


先搞清楚目的,再談效果……


沒有哪本書是一定「有效果」的。如果有一點啟發,然後在記憶地圖裡打個記號,今後需要詳讀的時候再憑此搜索全文就算沒白讀了。

如果需要深度學習,可以看這個:號稱終極快速學習法的費曼技巧,究竟是什麼樣的學習方法?


《如何閱讀一本書》,正在看。


題主、這個答案我必須來回答

我曾經默寫下了一整本基礎樂理書(我不是學音樂的)但是那時候犯神經。

結果現在總有音樂專業的學生來問東問西。

所以、你get到了嗎?


要提升看書的效果,重點在於用對方法,三個提升看書效果的小技巧,看書時拿來自查,相信會對90%以上的人有借鑒作用。

1.想清楚知識和你的聯繫

2.帶著疑問去看書

3.刻意練習法

在互聯網時代,信息獲取從來都不是問題,即使是馬雲,王健林的書單都不是什麼秘密,網上海量書單,各類成功人士的推薦的書單多到要吐,海量圖書應該怎麼選,怎樣做才能提升看書效果呢?

1.想清楚知識和你的聯繫

培養一個小習慣,當我們看書時,一旦發現有價值或者能給我帶來啟發的理論時,必須停下來思考,還有哪些現象可以被這個理論解釋?多個維度去聯繫知識的相關性,禪道講的悟性,並不是什麼玄學,而是思維的聯繫能力。

舉個栗子:

看《精益創業》這本書時,先搞清楚精益創業的核心是什麼?

是先在市場中投入一個極簡的原型產品,然後通過不斷的學習和有價值的用戶反饋,對產品進行快速迭代優化,以期適應市場。(這是概念)

然後會迅速想到軟體產品敏捷開發的核心原則之一也是在開發中與用戶儘早做好聯繫,從反饋中得到有價值的信息做好開發過程,以免和市場需求脫節。

它們有什麼區別?為什麼會出現精益創業?以前的形式是怎麼樣的?對我的工作範圍有什麼好處?

當你只有一個知識點的時候,增長1個知識點可能就是增長一個知識。

但是當你有1000個知識,接觸1個新知識可能意味著增長了500個知識點—因為你跟其中一半的知識建立了聯繫。

就好比同樣的高考教材,有的人拚命都不到470分,有的人可以考到670,是因為真正導致人與人之間知識水平差異的,往往並不是知識數量,而是知識與你的聯繫。

2.帶著疑問去看書

首先問問自己,你到目前看了多少本書?你還能記住幾本?

每天都會有很多「經典書單」,某某大牛吐血推薦,某某大佬一生中只看某幾本書,簡單的從互聯網方向就有:互聯網+系列、《定位》、《浪潮之巔》、《從0到1》、《失控》、《遊戲改變世界》、《參與感》、《用戶體驗要素》、《簡單法則》、《交互設計》、《給大家看的設計書》……近百本。

怎麼從這麼多書籍中選擇自己想要的,必須根據自己需要的具體內容進行仔細選擇,比如我從事產品經理方向的,當我對用戶體驗的理解需要提升的時候,就會檢索出《用戶體驗要素》,結合工作,理解起來就非常輕鬆,效果當然會好。再比如,我看過的一些書《我國哲學史》、《人口論》、《互聯網概論》根本想不起來具體內容,甚至都想不起來作者的一條概念,一個觀點。為什麼會這樣呢?

當有記者問羅胖,你的《羅輯思維》天文地理,人文歷史無所不通,你怎麼能記住那麼多知識呢?他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帶著問題去閱讀,去查找我自己感興趣的內容,所以很輕鬆就記住了。

再來個栗子,

上大學時候,一舍友經常記不住事,老說自己腦子不好,但是對於他喜歡足球來說,他能記住五大超級聯賽80%球員,包括新秀,還有每個球隊的歷史,大部分退役球星的個人相關資料,對於足球,他就是百科全書般的存在。所以,帶著疑問去看書,你會事半功倍。

3.刻意練習法

去年挺火的一句話,即使知道全部的道理,也依然過不好這一生,我們都知道知識需要和實踐相結合才會有用,但是真的知道怎麼去結合嗎?

你真以為把書上的理論讀懂了就能提高水平?或者把技能練習熟練就能提高水平?一萬小時天才理論?

為什麼司機張師傅開了一輩子車,車技還不如一個剛入行的賽車手?

為什麼街頭二大爺下了一輩子象棋,還是個臭棋簍子?

為什麼91年出生的營銷達人李叫獸能很輕鬆的寫出賣大錢的文案?

大部分人隨著熟練程度的提高,都會逐漸進入『自動完成』的狀態。如:開車,鍵盤打字、發郵件,打電話,都按照習慣完成,而真正想要成為高水平專家的人卻在極力避免這種狀態。

即使職場上最簡單技能任務都有很多技巧及提升的地方,如鍵盤打字的正確指法,速度,還有打電話的語氣,措辭,表情,只要自我要求,就有很大提升空間。

我們處理任務時,心理上有3個區域:

舒適區——做能力範圍內的事情;

學習區——稍微高出能力範圍;(提升能力的最佳區域)

恐慌區——遠超現有能力範圍。

舉個栗子:

優秀的足球運動員一直讓自己處於學習區(這是教練要求的,自己可能不知道),他們經常在不舒服的位置踢不好踢的球,會被要求增加訓練量,會專門訓練左腳踢球,要求直掛死角練習……

可借鑒方法1:

我在學習商業分析的入門時,《好戰略壞戰略》的理論如槓桿、焦點等理論結合近50個相關商業案例進行逐一練習,把『揚長避短』『行動協同』等基本原則練到吐,並用清單法則檢測結果、反饋,驗證理論的實效性。

可借鑒方法2:

在文案練習中,給自己制定較難的任務。比如:用14字以內解釋清楚產品屬性,解決消費者偏見問題、加深印象、強化品牌、區分競爭對手等功能。這是處於『學習區』的任務,你需要用上幾乎所有的文案技巧,比如『巧妙利用基模』、『指向讀者利益』、『建立反差』、『附著在大眾情緒上』、『策略上揚長避短』、『尋找極端且高頻的使用情景』,然後經過大量的修改、反思,再比照優秀的文案……

專業的刻意練習意味著離開舒適區——學習大量的知識,尋找困難的任務,用著自己不習慣的方式大量訓練。如果自驅力不夠,根本不可能完成,需要自己去想清楚。

相信我,不論你有多大的天賦 ,學習了以上三個方法,都不會有任何效果,更不可能成為專家,直到你開始按照我說的去做,打磨自己。


能用腳指頭思考的問題就省著點用大腦,必須用大腦思考的問題就別指望用腳指頭思考。


六合


沒電的時候看最有效果


看你讀什麼書-.-,一般都是做個讀書筆記唄


看書本為消遣,無需有功利之心。


考前一天晚上


看書就和看片一樣,不能光看,還得反覆溫習,實踐,了解自己的短處,發揮自己的長處!


最近突然發現記性才是最重要的。


推薦閱讀:

什麼電紙書適合閱讀掃描版 pdf ?
為什麼每看完一部小說或者新番會有難過,失落感?
網易雲閱讀是個成功的產品嗎?
想大略了解中國通史,應該讀哪些書?
最流行的閱讀 App 有哪些?哪個 App 上的免費書籍最多?

TAG:閱讀 | 書籍 | 讀書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