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可以只嚮往成阿羅漢,只為自己成就有什麼過失嗎?為什麼現在都說菩提心的重要性,說它是修法的基礎呢?

釋迦佛的好多弟子不也是阿羅漢嗎?

阿羅漢不是也已經已經了結生死,獲得解脫了嗎?

現在大乘為什麼要教人修菩提心呢?

而不是:「若是一人有菩提心,就去修大乘;沒有的話 ,或是不充足的話,就教他修小乘」呢?


針對你的兩個問題,我直接回答你:沒有過失。

佛陀有很多親傳弟子都修成阿羅漢,而且現有南傳佛教的最高果位就是阿羅漢。

第一次集結時,為後世佛教徒制定律藏,經藏的都是阿羅漢,如果他們不究竟,豈不是說三藏是虛妄的?

證了阿羅漢的人會知道:「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不受後有。」

還有,根據戒律,已經證果的出家人不許跟未受比丘戒者談論自己的修行成就。所以除非有他心通,否則你如何確知天朝有多少阿羅漢呢?

我的水平不足以清晰的解釋輪迴與涅槃的問題,我只能給各位兩句建議:請不要陷入「常見」,也不要陷入「斷見」。

針對題主個人,我想說:其實我很理解你現在這麼迷茫的心理,我建議你先多布施,增加自己的福報。


釋迦摩尼也是阿羅漢,他之所以被稱為「佛」,是因為他是那個時代的印度地區,第一個阿羅漢,跟其他的阿羅漢沒什麼不同,所以你如果發心成為阿羅漢是沒有任何過失的……這裡強調一下,他是印度地區的第一個阿羅漢,不是人類的第一個,而且在他同時代,中國也出現了很多聖人,比方說老子、孔子,在中國也有比他還要早的人,如伏羲、周文王等聖人,他們的證量與釋迦牟尼佛並無二至,所講的內容也於佛陀有異曲同工之妙。

有這樣的認識,最大的好處就是不會因為執著而產生過度的迷信,釋迦牟尼佛的法是每一個人都能學習,並且是每一個人只要按照他說的去做,都有可能今生象他一樣獲得成就的法,是給人類希望的法,而不是妄自菲薄的法。就象孔子的學說,老子的學說都是一樣的,能夠實踐,能夠應用到生活中,並且能夠在此生就獲得解脫和成就的法。

再回到佛法:

大乘佛法出現在釋迦摩尼佛去世後500年,也就是印度佛法的相法時代,這時因為佛法的昌盛,使得很多小的宗教集團的生存受到極大影響,於是他們帶著自己的宗教信仰和神像融入佛教,然後此時佛法由無神教變成了多神教,這種現象讓當時很多在世的阿羅漢所排斥,在當時,佛法就被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剽竊和篡改,為了捍衛正法,以阿難尊者的弟子為首的阿羅漢,藉助阿育王王的力量進行了大規模的佛經第三次結集,並焚燒了篡改佛法的偽經,也正因為如此,信奉大乘經典的弟子與以阿羅漢為首的弟子們正式分裂為兩個集團,以至於雙方互相攻擊,互相否定,很多大乘經典對阿羅漢是排斥甚至是污衊及詆毀的態度,而這些阿羅漢為首的修行團體也對這些大乘經典採取強烈的否定態度,因為釋迦牟尼佛在臨終時特彆強調他的戒律是不能改的,即便要舍,也只能舍小小戒,但是證悟的阿羅漢們覺得佛陀的戒律不加改動,對人類是最有幫助的,所以他們堅決捍衛佛法,不允許有絲毫的篡改,因為阿羅漢是坐在上首講經說法,弟子們在跪在上面聽法,所以這部分後來被稱為南傳上座部。

由此可見,大乘佛法與南傳上座部的意見不和由來已久,一個是為了更方便地傳法,但是卻使得很多外道的經典魚目混珠地混進了佛經,一個是固執地堅持釋迦牟尼佛時代的修行方式,但是卻使得佛法無法迅速擴散,慢慢只集中在少數地區,也只有一些非常固執,非常精進,也非常能夠耐得住寂寞,並且追求古法修行的人全面接受釋迦牟尼佛親自教導的修行方式。

又過了一千年,才有了藏傳佛法,南傳上座部對藏傳佛法的否定力度更大,幾乎是全面否定。

我個人覺得,大乘佛法也好,藏密也好,這些法脈的出現完全是為了迎合眾生心靈退化而產生,以人類的心來講,我們習慣於依靠什麼,而不願意也自我感覺沒有能力憑藉自己的力量通過修行來獲得解脫,於是才使得多神出現在佛教中,真正的釋迦牟尼佛所講的法,是非常孤獨,非常堅強的法,能夠以這樣的方式來修行,對於很多人來說都是挑戰,在樣的情況下,大乘佛法和藏傳就非常容易取南傳而代之,但是,在現在這個時代,由於信息的發達,人們可以看到更多教派的更多方面,南傳上座部也同樣獲得了更多的傳播機會,雖然它還是只有少數有過修行經驗,或能夠耐得住寂寞,對人生有要人才能接受的法,它還是杜絕了迷信的法,以後推崇南傳的人一定會比古人要多,尤其是在中國,會有越來越多的人願意接受南傳上座部所講的法。

我這樣講不是全面否定大乘佛法,大乘經典中的般若部也跟釋迦牟尼佛所講的一樣,來自於釋迦牟尼佛的法脈,藏傳佛法中的金剛部比如大手印,中道等等,也是非常了不起的經典,符合釋迦牟尼佛的法的人類智慧精華的經典,真正有問題的其實不是般若部,而是迷信的內容,在釋迦牟尼佛講的法中,並且歷史證實是釋迦牟尼佛所講的經典中,我沒有看到過任何菩薩,而菩薩的梵語意思就是修行的人,走在修行道路上的人,也就是跟你沒差別的人類,他們不是佛,不是證悟的人,不是象釋迦牟尼佛一樣的阿羅漢,尤其不是那個在你痛苦時嚎叫一下就能在替你解決所有問題的人,當我們對一個有這樣的要求的時候,多麼象我們在襁褓中對母親的要救?而實際上,人們對菩薩的幻想和渴望其實是來自於典型的嬰兒心態,是嬰兒對母親的渴望,也這種嬰兒對母親的渴望共同塑造了諸多的菩薩,尤其是觀世音菩薩。

所以你告訴我,你發心成為阿羅漢會有問題嗎?會有過失嗎?

答案是完全不會。不要被宗教派別之間的鬥爭攪亂了你的心。也不要被花哨的描述攪亂了你的心。

再來說菩提心。

百度說:菩提心的本體就是利益一切眾生、讓他們獲得如來正等覺果位的希求心,發菩提心,就是發無上正等正覺之心,也就是要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心。

我想這個解釋可以說是很標準的,任何學佛的人都不能說這個解釋不對。

但是,你只要發心成為象釋迦牟尼佛一樣的阿羅漢的心,就是「上求佛道」的心,就是菩提心,而當你成就了,你自然能夠「下化眾生」,即便你沒有額外發一個下化眾生的心,你也一樣會自然而然地去做,就象釋迦牟尼佛,從來沒有發心成為佛來教化世人,但是他就是這樣做了,因為一個覺悟的人,自然就會利益眾生,自然就會隨緣教化,而不是象普通人那樣,人家不想聽你講佛法,還玩命講,也不會象普通人那樣,總是在錯誤的時機講法,而在正確的時機到來時又錯過。那是自然而然去做,而是象搞傳銷那樣發誓。

再有,既然「菩提心的本體就是利益一切眾生、讓他們獲得如來正等覺果位的希求心」,那麼你自己就是眾生,利益一切眾生當然包括利益你自己,所以利益你自己,讓你自己獲得如來正等覺的果位的心也是菩提心,那你告訴我,想成為阿羅漢,會有問題嗎?

答案是完全不會有過失。

說「若是一人有菩提心,就去修大乘;沒有的話 ,或是不充足的話,就教他修小乘」這樣話的人,其實自己連佛法的邊還沒沾呢,如此有著充足法慢的心,傲慢的心,怎麼能夠學佛呢?瞧不起小乘?證個阿羅漢來瞧瞧,別沒事假裝自己是再來人,要不然就假裝自己是某某轉世的仁波切,或某某菩薩再來,真的假的誰知道?

而且真正有成就的修行者,不會有這樣的傲慢,也不會有這樣的偽裝,即便是藏傳佛法,我從來沒有聽到過現世的大寶法王說過「我就是十六世大寶法王轉世」,甚至於宗薩仁波切、邱陽創巴仁波切也從來沒有這樣講過,也沒有這樣的傲慢,他們對每一個法脈都非常尊重,這才是真正的大修行者。

我看到還有人拿出某堪布講的《百業經》來說事,說那些阿羅漢死得很慘,所以說明他們是沒有涅槃的,沒有圓滿成就的。這種說法純屬胡扯,完全不符合釋迦牟尼佛所講的佛法,不符合釋迦牟尼佛對死亡的認知。這種人居然是堪布,真是害人害己。

釋迦牟尼佛說:衰老是自然法,我們無法超越它,疾病是自然法,我們無法超越它 ,死亡是自然法,我們無法超越它 ,一切我所悅心的終將分散是自然法,我們無法超越它。

這是釋迦牟尼佛講的原文翻譯。因為無論是衰老、疾病還是死亡,甚至於你喜歡的所有的事都會分散,這是因緣合和的結果,你不可能去改變它,也無法超越它,這是必然的事情——這就是客觀事實,對於客觀事實,我們只能接受它。否則釋迦牟尼佛不會八十歲的時候也跟我們一樣滿臉褶子,也不會死於食物中毒。

釋迦牟尼佛所教授的不是不死法,不是抗拒無常的法,釋迦牟尼佛所教授的是正確地面對死亡、正確地看待自我與這個世界關係的法。

說的簡單明白點,一個人的肉身怎麼死,什麼時候死,是因緣合和的結果,釋迦牟尼佛所教授的是通過正確地面對死亡,而能夠讓精神獲得永遠的解脫,在這一點上,目犍連做到了,所以他解脫了,入涅了。

大乘佛法所說的,「他們的斷證功德還沒有圓滿,智慧有限,還要遭受一些業果。若是他們的斷證功德圓滿了,不會有這種情況。」純屬臆測,而且是完美主義者的臆測,如果一個人功德圓滿就可以改變死亡,改變因緣合和,那還講「無常」幹嘛?這不是矛盾嗎?那就永遠別死得了,釋迦牟尼佛自己又怎麼可能食物中毒而死?他不會讓自己不吃那碗要了他的命的乳粥?他又何必在最後的時候開示說他的死與供奉給他乳粥的人無關?而且如果釋迦牟尼佛死的方式不夠圓滿就說他沒有解脫,那又何必學佛呢?他都沒有解脫,那別人更無法解脫了——為了解決這個矛盾的問題,很多大乘佛法的人甚至篡改歷史,篡改了佛陀死亡的過程,僅僅是為了讓自己講的話不那麼矛盾——一個謊言產生必然需要另一個謊言去掩蓋。在這一點上,南傳上座部做得很坦然,南傳上座部坦然地承認釋迦牟尼佛是食物中毒而死,因為他的死亡方式不能掩蓋他精神上的成就,不能掩蓋他講的法是帶世人獲得永遠解脫的法。同樣,目犍連尊者的死亡方式也不能掩蓋他精神上的成就。

另外,佛陀根本不會通過應化來度人,他的法都已經講完了,他所做已做,一切圓滿。後來的人只要看他留下的經典,學習他所傳授的法,不去更改,老老實實,腳踏實地就能夠成就,不要說眾生的根器差了,眾生的根器從來沒有差過,也從來沒有好過,幾千年來一直都那樣,一直都顛倒迷惑,相對而言,佛陀時代比現代更迷惑,至少現在人我還沒聽說過哪個法師講法的時候,去一個反對派就把他給暗殺了,但是在佛陀時代,目犍連尊者就是這麼死的。由此可見,當時眾生的根器跟現在沒多大區別,如果說現代人差,那時候也夠差的。

而且釋迦牟尼佛度人根本不是他想度,那是自然而然發生的事情,在當時的印度,人人都有渴望修行的心,任何人看到佛陀寧靜安祥地走在路上,任何人都會好奇,任何人都會發問,佛陀只是應了這些因緣而說法,並不是他發了多大的心要救人。大乘佛法中也說「空性為根,無相為道,無願為果」——雖然大乘佛法中有很多迷信的東西,但是這句話絕對出是大智慧,而且是解脫智慧——無願為果就是解脫成佛,釋迦牟尼佛如果還有願,怎麼可能是覺悟的人呢?怎麼可能成佛呢?

所以不要相信佛菩薩化現的鬼話,菩薩就是走在修行道路上的人,他若執著就會在六道輪迴之中,談不到化現的層面,他不如果沒有任何執著,那就是解脫的阿羅漢,跟釋迦牟尼佛一樣已經無餘涅槃,連度人的願望都沒有了,還化什麼現?根本不會化現。這一點南傳上座部也是這樣認為,他們很清楚地知道釋迦牟尼佛不會再來,不會化現,因為他入涅了,所以南傳上座部拒絕承認大乘佛法中的很多說法,他們不會額外地抬高任何人,哪怕這個人是佛陀,因為他們謹遵佛命,不去更改佛陀的戒律和經典。

~~~~~~~~~~~~~~~~~~~~~~~~~~~~~~~~~~~~~~~~~~~~~~~~~~~~~~~~~~~~~~

有人在評論區說:我看你才是不懂裝懂吧,四地菩薩相當於阿羅漢果,四地菩薩之前是菩薩行還是羅漢行?

為正視聽,回復如下:

釋迦牟尼佛一輩子都是阿羅漢,也培養了五百阿羅漢,在後世中又有無數的人因為釋迦牟尼佛的法而成為阿羅漢,你牛,你懂,你這個學佛的人,把佛教初創者都否定了,釋迦牟尼佛都不如你的四地菩薩,不知道你是學佛,還是在學什麼鬼東西,「四地菩薩相當於阿羅漢果」你知不知道你這種表達方式就是在說四地菩薩還不到阿羅漢,只能近似於阿羅漢?這是自我拔高,自我吹捧的說法,知道嗎?要先學會正確的語言表達。

比方說,你買或賣一個A貨的時候,才會說這A貨做得太真了,近似於正版,你絕不會說這正版近似於A貨!

另外,菩薩本身就是在修行中的人,走在修行道路上的人的意思,你說四地菩薩之前是菩薩行還是阿羅漢行?

我提醒你,釋迦牟尼佛一生所行都是阿羅漢行,你自己分辨一下,什麼叫阿羅漢行!四地之前是什麼行?

另外,別說阿羅漢只度自己,這是對阿羅漢的誣衊,對釋迦牟尼佛的誣衊,你要搞清楚了,沒有釋迦牟尼這個大阿羅漢,人類根本不會有佛法,他只度自己了?還是在利益一切眾生?沒有大迦葉尊者這個阿羅漢,佛法根本不會有第一次集結,法根本傳不下來,他是度自己了,還是度了眾生?另外,沒有大迦葉尊者逼近阿難實修,必須證得阿羅漢,即便阿難尊者如何多聞第一,也沒有資格傳法,大迦葉尊者成就了誰?沒有阿難尊者成為阿羅漢,你現在看到的佛法更走樣,更沒形了,請問阿難尊者只成就了自己嗎?還是度了眾生?

把心打開,把執著放下,破除門第宗派觀念,你才有機會看到真正的法,如此強的法慢,如果強的傲慢,不過是為了證明你是對的,不過是強暴了佛來證明你高人一等,這樣的心談什麼實修?談什麼成就?學再多,耗費再多時間也是枉然。

把法慢放下,不要用佛法來證明你自己,佛法就是佛法,歷史事實就是歷史事實,學會尊重事實,才有機會起步,才會有一點點慧眼,才不會顛倒迷惑。

~~~~~~~~~~~~~~~~~~~~~~~~~~~~~~~

大乘修行者的經典疑異:

你對佛的涅盤的理解也有誤,佛涅盤之後,不是不出世間了,而是隨緣示現世間渡人,這個佛經裡面的例子就更多。

回復如下:

你有沒有搞錯?是我有誤會還是你有誤會?你看的是真的釋迦牟尼佛講的經嗎?釋迦牟尼佛從來沒有說過他會示現在世間,他從來沒有說他還會再回來。你搞清楚了,如果硬要說釋迦牟尼佛在世間示現,任何人、事、物都是佛陀的示現, 這樣的示現有意義嗎?是真的釋迦牟尼佛嗎?

那是真的釋迦牟尼佛?還是你為了尋找一個心靈的依靠,安慰自己,執著於「自我」會永存下去,而欺騙自己的謊言?你能夠面對「無我相」嗎?你有這樣的心力嗎?面對「無我相」的時候,你能夠不恐懼嗎?

你執著於釋迦牟尼佛會再來示現在人間,不過是希望自己能夠有一個永恆不變的「我」存在而已,這是常見,是邪見之一,你綁架了涅槃的概念,讓涅槃符合了你對修行,對永恆不變的期望。

別跟我說佛經里說了什麼,你得先能分辨那是不是佛經,是不是釋迦牟尼佛親口講的經典,它是否符合般若智慧,再跟我談佛經里說了什麼,我沒見《金剛經》和《心經》講這樣的鬼話。

~~~~~~~~~~~~~~~~~~~~~~~~~~~~~~~~~~

大乘修行者的經典疑異:

釋迦摩尼是佛,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這些是 小乘阿含部裡面反覆提到的,你自己看看什麼叫調御丈夫.天人師。。。我們就不談你說的大乘經典嘛

回復如下:

所有人都是: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明白嗎?每一個人都是,或者說每一個人都有機會成為……釋迦牟尼佛作為印度地區第一個阿羅漢,當然是「調御丈夫.天人師」,但是所有的阿羅漢,無論古今,無論他是否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他都是「調御丈夫.天人師」啊,有什麼奇怪嗎?老子是「調御丈夫.天人師」,孔子是「調御丈夫.天人師」,莊子也是,連曾子、王陽明等等還有很多人也者是啊,所有教化眾生,指導眾生修行且獲得智慧的都是啊。我現在也在調御你啊,但你得可堪調御才行啊(釋迦牟尼佛也不是所有人都能調御,在釋迦牟尼佛的時代,也有很多人反對他,甚至要刺殺他。)。

呵呵……明白嗎?這此不過是對他的稱呼而已,迷在名相上,怎麼能知道他到底是什麼?

你不談我說的大乘經典?為什麼?因為我談的是大乘般若部?因為般若部是真正符合釋迦牟尼佛的法脈的?因為你根本不懂般若智慧?然後你也不會跟我談《阿含部》和《雜阿含部》,因為這是標準的南傳上座部經典的古人翻譯本,真正釋迦牟尼佛講的法?(強調一下,《阿含部》有的經典譯文是有問題的)

那你準備跟我談什麼?專談迷信部?然後你迷信,還試圖讓我跟你一樣迷信?或者用你的迷信來說服我,證明我是清醒的?


我先就你的問題逐一作答

1一個人可以只嚮往成阿羅漢,只為自己成就有什麼過失嗎?—————沒有什麼過失

2為什麼現在都說菩提心的重要性,說它是修法的基礎呢?—————因為漢藏兩地以大乘佛法為主 菩提心是大乘佛法的基礎

3釋迦佛的好多弟子不也是阿羅漢嗎?—————他們是大阿羅漢且都發過菩提心 所謂回小向大 很多是外示阿羅漢 內密菩薩行

4阿羅漢不是也已經已經了結生死,獲得解脫了嗎?—————了結生死也獲得解脫了 但是不徹底

5現在大乘為什麼要教人修菩提心呢?—————因為菩提心時成佛的種子 想要成就究竟的佛果 必須要有菩提心的修行

6而不是:「若是一人有菩提心,就去修大乘;沒有的話 ,或是不充足的話,就教他修小乘」呢?—————當然可以這麼做 世尊在世的時候很多人都是修小乘佛法的 其數量甚至超過了大乘佛法

但是,以上的話 都不是我想說的重點

重點是:1小乘佛教幾乎全靠自力,且果位驗證傳承體系中斷多年,你必須即生證到聖人果位才有可能脫離輪迴,即便證不到果位也必須至少修行到四加行位的「頂位」才有可能來生繼續遇到佛法繼續修行,而這是非常不容易的,能達到這個層次的人鳳毛麟角。佛法東傳以來 千年間中國佛教徒有記載的修到阿羅漢果位的不過百人而且以出家人為主 換句話說,你修行小乘,這一生解脫輪迴的概率基本小於百萬分之一

2大乘佛法雖然浩瀚長遠卻有很多讓你即生脫離輪迴的成功率極大的方便法門,可以讓你先脫離六道輪迴,然後慢慢修 逐步施行菩薩道最終成佛,比如「凈土念佛法門」和密宗的一些凈土修法,而這些方便法門的成功率是很大的,是一件比較現實的事情;換句話說,大乘佛教不僅成果殊勝而且有很多緩衝帶可以供我們這些絕大多數的在佛法修證上充當分母的人去依歸 這也是佛法東傳千年以來,僧俗兩界的眾多高人們摸索出來的一條比較「靠譜」的道路


沒有什麼過失!包括釋迦牟尼在世的時候重點也是傳的羅漢法,教人修好自己,自身解脫。只是在小範圍中談起過一些大乘佛法的情況,他涅槃後,後世弟子就根據他所說的東西,創建了大乘佛法,後來傳入漢地,成為一種改良的佛教,整個修鍊方式、服飾、儀軌都發生變化了,也不僅僅供奉釋迦牟尼一尊佛 ,而是變成多佛的信仰。

至於現在很多修佛之人,動不動就要說要普度眾生,證菩薩覺等等,其實多數是一種不自覺的顯示心在作用。高境界大覺者的心態不是修行的眾生可以體會的,菩薩果位所言的普度眾生也不是我們經常掛在嘴邊的概念。一個滿身業力的常人,諸般執著都沒有去掉,怎麼可能生出那種高境界覺者才有的大慈悲心?所謂的慈悲心,也不過是三界眾生都有的「情」當中的同情心而已!

對於高境界覺者們來說,一個常人佛性覺醒就是大善,只要能夠修得正果,都很好!至於大慈悲心和普度眾生的境界,必須要修到更高深境界才能證悟!所以題主不必執著這些東西,修好自己,去盡執著,方為正道!


謝邀。

先摘錄一段達真堪布的開示:

在《百業經》中,有很多這樣的公案:神通第一的目犍連最後被外道毆打致死,革究阿羅漢因為沒有吃的而餓死,有的阿羅漢得病而死,有的橫死。雖然都是大阿羅漢,但是也要感受痛苦,遭受業果。這種情況有很多。

  小乘對此也有解釋,他們認為目犍連等尊者當時屬於有餘涅槃。小乘中,有餘涅槃是指雖然已經涅槃了,成就了,但還沒有脫離五蘊。蘊聚屬於苦諦,所以也要感受業果。他們臨終之時,已經斷了煩惱,所以再也不會轉生,這時趨入無餘涅槃,沒有五蘊,也不會遭受果報。小乘這樣解釋有餘涅槃和無餘涅槃的差別。

  而大乘認為,出現這些情況恰恰說明他們斷證的功德沒有圓滿。一般阿羅漢都有無明習氣地、無漏的業,還有意身——意自性之身,還有不可思議托生。儘管他們有智慧,有神通,但是他們的斷證功德還沒有圓滿,智慧有限,還要遭受一些業果。若是他們的斷證功德圓滿了,不會有這種情況。

  他們遭受業果就說明他們還有業,但這個業是無漏的業。「無漏」不是煩惱,「有漏」是煩惱。他們雖然沒有肉身,但是有意身。他們還有不可思議的托生,即佛通過彈指的方式讓他們出定,勸他們「你們這種境界還不究竟,還要入大乘」,這時他們就會入大乘,然後現種種身相,這叫不可思議的托生。既然他們沒有煩惱,怎麼托生呢?是以悲心、以願力投生,跟菩薩一樣,入大乘了,這時叫「不可思議托生」。

  這些情況,都說明他們所獲得的果位還不是最究竟的。雖然是涅槃,但不是究竟涅槃;雖然是寂滅,但不是最極寂滅。麥彭仁波切講:「一旦必定需證悟,經說十千劫之後,羅漢出定入大乘。」《菩提心釋》中講:「諸聲聞未得佛之功德前,以慧身入定。經佛喚醒勸告,再以種種身相利眾積累二資後,方可得到究竟菩提果。」最後,他們還要入大乘,以種種身相利益眾生,積累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最終才能獲得究竟的佛果。

接下來是我自己的胡扯:

未值佛世時,很多修行人貪戀於無生而不思進取,因此自了漢比較多,聲聞緣覺盛行。但後來的阿羅漢,大多是「外現聲聞相,內密菩薩行」,也是自渡渡人了。

如果是一心嚮往個人成就,個人認為,無疑是有過失的。不然佛菩薩還要應化示現呢。如果佛陀不慈悲度人,哪來五百羅漢?哪來佛法給我們討論?


善男子。

菩提心者猶如種子。 能生一切諸佛法故。

菩提心者猶如良田。 能長眾生白凈法故。

菩提心者猶如大地。 能持一切諸世間故。

菩提心者猶如凈水。 能洗一切煩惱垢故。

菩提心者猶如大風。 普於世間無所礙故。

菩提心者猶如盛火。 能燒一切諸見薪故。

菩提心者猶如凈日。 普照一切諸世間故。

菩提心者猶如盛月。 諸白凈法悉圓滿故。

菩提心者猶如明燈。 能放種種法光明故。

菩提心者猶如凈目。 普見一切安危處故。

菩提心者猶如大道。 普令得入大智城故。

菩提心者猶如正濟。 令其得離諸邪法故。

菩提心者猶如大車。 普能運載諸菩薩故。

菩提心者猶如門戶。 開示一切菩薩行故。

菩提心者猶如宮殿。 安住修習三昧法故。

菩提心者猶如園苑。 於中遊戲受法樂故。

菩提心者猶如舍宅。 安隱一切諸眾生故。

菩提心者則為所歸。 利益一切諸世間故。

菩提心者則為所依。 諸菩薩行所依處故。

菩提心者猶如慈父。 訓導一切諸菩薩故。

菩提心者猶如慈母。 生長一切諸菩薩故。

菩提心者猶如乳母。 養育一切諸菩薩故。

菩提心者猶如善友。 成益一切諸菩薩故。

菩提心者猶如君主。 勝出一切二乘人故。

菩提心者猶如帝王。 一切願中得自在故。

菩提心者猶如大海。 一切功德悉入中故。

菩提心者如須彌山。 於諸眾生心平等故。

菩提心者如鐵圍山。 攝持一切諸世間故。

菩提心者猶如雪山。 長養一切智慧葯故。

菩提心者猶如香山。 出生一切功德香故。

菩提心者猶如虛空。 諸妙功德廣無邊故。

菩提心者猶如蓮華。 不染一切世間法故。

菩提心者如調慧象。 其心善順不獷戾故。

菩提心者如良善馬。 遠離一切諸惡性故。

菩提心者如調御師。 守護大乘一切法故。

菩提心者猶如良藥。 能治一切煩惱病故。

菩提心者猶如坑阱。 陷沒一切諸惡法故。

菩提心者猶如金剛。 悉能穿徹一切法故。

菩提心者猶如香篋。 能貯一切功德香故。

菩提心者猶如妙華。 一切世間所樂見故。

菩提心者如白栴檀。 除眾欲熱使清涼故。

菩提心者如黑沉香。 能熏法界悉周遍故。

菩提心者如善見藥王。 能破一切煩惱病故。

菩提心者如毗笈摩葯。 能拔一切諸惑箭故。

菩提心者猶如帝釋。 一切主中最為尊故。

菩提心者如毗沙門。 能斷一切貧窮苦故。

菩提心者如功德天。 一切功德所莊嚴故。

菩提心者如莊嚴具。 莊嚴一切諸菩薩故。

菩提心者如劫燒火。 能燒一切諸有為故。

菩提心者如無生根葯。 長養一切諸佛法故。

菩提心者猶如龍珠。 能消一切煩惱毒故。

菩提心者如水清珠。 能清一切煩惱濁故。

菩提心者如如意珠。 周給一切諸貧乏故。

菩提心者如功德瓶。 滿足一切眾生心故。

菩提心者如如意樹。 能雨一切莊嚴具故。

菩提心者如鵝羽衣。 不受一切生死垢故。

菩提心者如白[疊*毛]線。 從本已來性清凈故。

菩提心者如快利犁。 能治一切眾生田故。

菩提心者如那羅延。 能摧一切我見敵故。

菩提心者猶如快箭。 能破一切諸苦的故。

菩提心者猶如利矛。 能穿一切煩惱甲故。

菩提心者猶如堅甲。 能護一切如理心故。

菩提心者猶如利刀。 能斬一切煩惱首故。

菩提心者猶如利劍。 能斷一切憍慢鎧故。

菩提心者如勇將幢。 能伏一切諸魔軍故。

菩提心者猶如利鋸。 能截一切無明樹故。

菩提心者猶如利斧。 能伐一切諸苦樹故。

菩提心者猶如兵仗。 能防一切諸苦難故。

菩提心者猶如善手。 防護一切諸度身故。

菩提心者猶如好足。 安立一切諸功德故。

菩提心者猶如眼藥。 滅除一切無明翳故。

菩提心者猶如鉗鑷。 能拔一切身見刺故。

菩提心者猶如卧具。 息除生死諸勞苦故。

菩提心者如善知識。 能解一切生死縛故。

菩提心者如好珍財。 能除一切貧窮事故。

菩提心者如大導師。 善知菩薩出要道故。

菩提心者猶如伏藏。 出功德財無匱乏故。

菩提心者猶如湧泉。 生智慧水無窮盡故。

菩提心者猶如明鏡。 普現一切法門像故。

菩提心者猶如蓮華。 不染一切諸罪垢故。

菩提心者猶如大河。 流引一切度攝法故。

菩提心者如大龍王。 能雨一切妙法雨故。

菩提心者猶如命根。 任持菩薩大悲身故。

菩提心者猶如甘露。 能令安住不死界故。

菩提心者猶如大網。 普攝一切諸眾生故。

菩提心者猶如罥索。 攝取一切所應化故。

菩提心者猶如鉤餌。 出有淵中所居者故。

菩提心者如阿伽陀葯。 能令無病永安隱故。

菩提心者如除毒藥。 悉能消歇貪愛毒故。

菩提心者如善持咒。 能除一切顛倒毒故。

菩提心者猶如疾風。 能卷一切諸障霧故。

菩提心者如大寶洲。 出生一切覺分寶故。

菩提心者如好種性。 出生一切白凈法故。

菩提心者猶如住宅。 諸功德法所依處故。

菩提心者猶如市肆。 菩薩商人貿易處故。

菩提心者如煉金葯。 能治一切煩惱垢故。

菩提心者猶如好蜜。 圓滿一切功德味故。

菩提心者猶如正道。 令諸菩薩入智城故。

菩提心者猶如好器。 能持一切白凈法故。

菩提心者猶如時雨。 能滅一切煩惱塵故。

菩提心者則為住處。 一切菩薩所住處故。

菩提心者則為壽行。 不取聲聞解脫果故。

菩提心者如凈琉璃。 自性明潔無諸垢故。

菩提心者如帝青寶。 出過世間二乘智故。

菩提心者如更漏鼓。 覺諸眾生煩惱睡故。

菩提心者如清凈水。 性本澄潔無垢濁故。

菩提心者如閻浮金。 映奪一切有為善故。

菩提心者如大山王。 超出一切諸世間故。

菩提心者則為所歸。 不拒一切諸來者故。

菩提心者則為義利。 能除一切衰惱事故。

菩提心者則為妙寶。 能令一切心歡喜故。

菩提心者如大施會。 充滿一切眾生心故。

菩提心者則為尊勝。 諸眾生心無與等故。

菩提心者猶如伏藏。 能攝一切諸佛法故。

菩提心者如因陀羅網。 能伏煩惱阿修羅故。

菩提心者如婆樓那風。 能動一切所應化故。

菩提心者如因陀羅火。 能燒一切諸惑習故。

菩提心者如佛支提。 一切世間應供養故。

善男子。菩提心者。成就如是無量功德。舉要言之。應知悉與一切佛法諸功德等。何以故。因菩提心。出生一切諸菩薩行。三世如來。從菩提心而出生故。是故善男子。若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則已出生無量功德。普能攝取一切智道。

善男子。譬如有人得無畏葯離五恐怖。何等為五。所謂火不能燒。毒不能中。刀不能傷。水不能漂。煙不能熏。

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得一切智菩提心藥。貪火不燒。嗔毒不中。惑刀不傷。有流不漂。諸覺觀煙不能熏害。

善男子。譬如有人得解脫葯終無橫難。

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得菩提心解脫智葯。永離一切生死橫難。

善男子。譬如有人。持摩訶應伽葯。毒蛇聞氣即皆遠去。

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持菩提心大應伽葯。一切煩惱諸惡毒蛇。聞其氣者悉皆散滅。

善男子。譬如有人。持無勝葯。一切怨敵無能勝者。

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持菩提心無能勝葯。悉能降伏一切魔軍。

善男子。譬如有人。持毗笈摩葯。能令毒箭自然墮落。

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持菩提心毗笈摩葯。令貪恚痴諸邪見箭。自然墮落。

善男子。譬如有人。持善見葯。能除一切所有諸病。

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持菩提心善見藥王。悉除一切諸煩惱病。

善男子。如有葯樹名珊陀那。有取其皮以塗瘡者。瘡即除愈。然其樹皮。隨取隨生終不可盡。

菩薩摩訶薩。從菩提心。生一切智樹。亦復如是。若有得見而生信者。煩惱業瘡悉得消滅。一切智樹初無所損。

善男子。如有葯樹名無生根。以其力故。增長一切閻浮提樹。

菩薩摩訶薩菩提心樹。亦復如是。以其力故。增長一切學與無學。及諸菩薩所有善法。

善男子。譬如有藥名阿藍婆。若用塗身。身之與心咸有堪能。

菩薩摩訶薩。得菩提心阿藍婆葯。亦復如是。令其身心增長善法。

善男子。譬如有人得念力葯。凡所聞事憶持不忘。

菩薩摩訶薩。得菩提心念力妙藥。悉能聞持一切佛法。皆無忘失。

善男子。譬如有藥名大蓮華。其有服者住壽一劫。

菩薩摩訶薩。服菩提心大蓮華葯。亦復如是。於無數劫壽命自在。

善男子。譬如有人執翳形葯。人與非人悉不能見。

菩薩摩訶薩。執菩提心翳形妙藥。一切諸魔不能得見。

善男子。如海有珠名普集眾寶。此珠若在。假使劫火焚燒世間。能令此海減於一滴。無有是處。

菩薩摩訶薩菩提心珠。亦復如是。住於菩薩大願海中。若常憶持不令退失。能壞菩薩一善根者。終無是處。若退其心。一切善法即皆散滅。

善男子。如有摩尼名大光明。有以此珠瓔珞身者。映蔽一切寶莊嚴具。所有光明悉皆不現。

菩薩摩訶薩菩提心寶。亦復如是。瓔珞其身。映蔽一切二乘心寶。諸莊嚴具悉無光彩。

善男子。如水清珠能清濁水。

菩薩摩訶薩菩提心珠。亦復如是。能清一切煩惱垢濁。

善男子。譬如有人得住水寶。系其身上入大海中不為水害。

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得菩提心住水妙寶。入於一切生死海中。終不沉沒。

善男子。譬如有人得龍寶珠持入龍宮。一切龍蛇不能為害。

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得菩提心大龍寶珠。入欲界中。煩惱龍蛇不能為害。

善男子。譬如帝釋著摩尼冠。映蔽一切諸餘天眾。

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著菩提心大願寶冠。超過一切三界眾生。

善男子。譬如有人得如意珠。除滅一切貧窮之苦。

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得菩提心如意寶珠。遠離一切邪命怖畏。

善男子。譬如有人得日精珠。持向日光而生於火。

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得菩提心智日寶珠。持向智光而生智火。

善男子。譬如有人得月精珠。持向月光而生於水。

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得菩提心月精寶珠。持此心珠。鑒迴向光。而生一切善根願水。

善男子。譬如龍王首戴如意摩尼寶冠。遠離一切怨敵怖畏。

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著菩提心大悲寶冠。遠離一切惡道諸難。

善男子。如有寶珠名一切世間莊嚴藏。若有得者。令其所欲悉得充滿。而此寶珠無所損減。

菩提心寶亦復如是。若有得者。令其所願悉得滿足。而菩提心無有損減。

善男子。如轉輪王有摩尼寶。置於宮中。放大光明破一切暗。

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以菩提心大摩尼寶。住於欲界。放大智光。悉破諸趣無明黑暗。

善男子。譬如帝青大摩尼寶。若有為此光明所觸即同其色。

菩薩摩訶薩菩提心寶。亦復如是。觀察諸法迴向善根。靡不即同菩提心色。

善男子。如琉璃寶於百千歲。處不凈中。不為臭穢之所染著。性本凈故。

菩薩摩訶薩菩提心寶。亦復如是。於百千劫住欲界中。不為欲界過患所染。猶如法界性清凈故。

善男子。譬如有寶名凈光明。悉能映蔽一切寶色。

菩薩摩訶薩菩提心寶。亦復如是。悉能映蔽一切凡夫二乘功德。

善男子。譬如有寶名為火焰。悉能除滅一切暗冥。

菩薩摩訶薩菩提心寶。亦復如是。能滅一切無知暗冥。

善男子。譬如海中有無價寶。商人採得船載入城。諸餘摩尼百千萬種。光色價直無與等者。

菩提心寶亦復如是。住於生死大海之中。菩薩摩訶薩。乘大願船。深心相續。載之來入解脫城中。二乘功德無能及者。

善男子。如有寶珠名自在王。處閻浮洲。去日月輪四萬由旬。日月宮中所有莊嚴。其珠影現悉皆具足。

菩薩摩訶薩發菩提心凈功德寶。亦復如是。住生死中照法界空。佛智日月。一切功德悉於中現。

善男子。如有寶珠名自在王。日月光明所照之處。一切財寶衣服等物。所有價直悉不能及。

菩薩摩訶薩發菩提心自在王寶。亦復如是。一切智光所照之處。三世所有天人二乘。漏無漏善一切功德。皆不能及。

善男子。海中有寶名曰海藏。普現海中諸莊嚴事。

菩薩摩訶薩菩提心寶。亦復如是。普能顯現一切智海諸莊嚴事。

善男子。譬如天上閻浮檀金。唯除心王大摩尼寶。余無及者。

菩薩摩訶薩發菩提心閻浮檀金。亦復如是。除一切智心王大寶。余無及者。

善男子。譬如有人善調龍法。於諸龍中而得自在。

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得菩提心善調龍法。於諸一切煩惱龍中。而得自在。

善男子。譬如勇士被執鎧仗。一切怨敵無能降伏。

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被執菩提大心鎧仗。一切業惑諸惡怨敵。無能屈伏。

善男子。譬如天上黑栴檀香。若燒一銖。其香普熏小千世界。三千世界滿中珍寶。所有價直皆不能及。

菩薩摩訶薩菩提心香。亦復如是。一念功德普熏法界。聲聞緣覺一切功德。皆所不及。

善男子。如白栴檀若以塗身。悉能除滅一切熱惱。令其身心普得清涼。

菩薩摩訶薩菩提心香。亦復如是。能除一切虛妄分別貪恚痴等諸惑熱惱。令其具足智慧清涼。

善男子。如須彌山。若有近者即同其色。

菩薩摩訶薩菩提心山。亦復如是。若有近者。悉得同其一切智色。

善男子。譬如波利質多羅樹。其皮香氣。閻浮提中。若婆師迦。若薝蔔迦。若蘇摩那。如是等華所有香氣皆不能及。

菩薩摩訶薩菩提心樹。亦復如是。所發大願功德之香。一切二乘無漏戒定。智慧解脫。解脫知見諸功德香悉不能及。

善男子。譬如波利質多羅樹。雖未開華。應知即是無量諸華出生之處。

菩薩摩訶薩菩提心樹。亦復如是。雖未開發一切智華。應知即是無數天人眾菩提華所生之處。

善男子。譬如波利質多羅華。一日熏衣。薝蔔迦華。婆利師華。蘇摩那華。雖千歲熏亦不能及。

菩薩摩訶薩菩提心華。亦復如是。一生所熏諸功德香。普徹十方一切佛所。一切二乘無漏功德。百千劫熏所不能及。

善男子。如海島中生椰子樹。根莖枝葉及以華果。一切眾生。恆取受用無時暫歇。

菩薩摩訶薩菩提心樹。亦復如是。始從發起悲願之心。乃至成佛。正法住世。常時利益一切世間。無有間歇。

善男子。如有葯汁名訶宅迦。人或得之。以其一兩變千兩銅。悉成真金。非千兩銅能變此葯。

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以菩提心迴向智葯。普變一切業惑等法。悉使成於一切智相非業惑等。能變其心。

善男子。譬如小火隨所焚燒其焰轉熾。

菩薩摩訶薩菩提心火。亦復如是。隨所攀緣智焰增長。

善男子。譬如一燈然百千燈。其本一燈無減無盡。

菩薩摩訶薩菩提心燈。亦復如是。普然三世諸佛智燈。而其心燈無減無盡。

善男子。譬如一燈入於闇室。百千年闇悉能破盡。

菩薩摩訶薩菩提心燈。亦復如是。入於眾生心室之內。百千萬億不可說劫。諸業煩惱種種闇障。悉能除盡。

善男子。譬如燈炷隨其大小而發光明。若益膏油明終不絕。

菩薩摩訶薩菩提心燈。亦復如是。大願為炷。光照法界。益大悲油。教化眾生。莊嚴國土。施作佛事無有休息。

善男子。譬如他化自在天王冠閻浮檀真金天冠。欲界天子。諸莊嚴具皆不能及。

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冠菩提心大願天冠。一切凡夫二乘功德。皆不能及。

善男子。如師子王哮吼之時。師子兒聞皆增勇健。余獸聞之即皆竄伏。

佛師子王菩提心吼。應知亦爾。諸菩薩聞增長功德。有所得者聞皆退散。

善男子。譬如有人以師子筋。而為樂弦。其音既奏餘弦悉絕。

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以如來師子波羅蜜身菩提心筋。為法樂弦。其音既奏。一切五欲及以二乘諸功德弦。悉皆斷滅。

善男子。譬如有人以牛羊等種種諸乳。假使積集盈於大海。以師子乳一滴投中。悉令變壞直過無礙。

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以如來師子菩提心乳。著無量劫業煩惱乳大海之中。悉令壞滅直過無礙。終不住於二乘解脫。

善男子。譬如迦陵頻伽鳥。在卵[穀-禾+卵]中有大勢力。一切諸鳥所不能及。

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於生死[穀-禾+卵]。發菩提心所有大悲功德勢力。聲聞緣覺無能及者。

善男子。如金翅鳥王子初始生時。目則明利飛則勁捷。一切諸鳥。雖久成長無能及者。

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發菩提心為佛王子。智慧清凈。大悲勇猛。一切二乘。雖百千劫。久修道行所不能及。

善男子。如有壯夫手執利矛刺堅密甲。直過無礙。

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執菩提心銛利快矛。刺諸邪見隨眠密甲。悉能穿徹無有障礙。

善男子。譬如摩訶那伽大力勇士。若奮威怒。於其額上必生瘡皰。瘡若未合。閻浮提中一切人民。無能制伏。

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若起大悲。必定發於菩提之心。心未舍來。一切世間魔及魔民不能為害。

善男子。譬如射師有諸弟子。雖未慣習其師技藝。然其智慧方便善巧。餘一切人所不能及。

菩薩摩訶薩初始發心。亦復如是。雖未慣習一切智行。然其所有願智解欲。一切世間凡夫二乘。悉不能及。

善男子。如人學射先安其足後習其法。

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欲學如來一切智道。先當安住菩提之心。然後修行一切佛法。

善男子。譬如幻師將作幻事。先當起意憶持幻法。然後所作悉得成就。

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將起一切諸佛菩薩神通幻事。先當起意發菩提心。然後一切悉得成就。

善男子。譬如幻術無色現色。

菩薩摩訶薩菩提心相。亦復如是。雖無有色不可睹見。然能普於十方法界。示現種種功德莊嚴。

善男子。譬如貓狸才見於鼠。鼠即入穴不敢復出。

菩薩摩訶薩發菩提心。亦復如是。暫以慧眼觀諸惑業。皆即竄匿不復出生。

善男子。譬如有人著閻浮金莊嚴之具。映蔽一切皆如聚墨。

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著菩提心莊嚴之具。映蔽一切凡夫二乘功德莊嚴。悉無光色。

善男子。如好磁石少分之力。即能吸壞諸鐵鉤鎖。

菩薩摩訶薩發菩提心。亦復如是。若起一念。悉能壞滅一切見欲無明鉤鎖。

善男子。如有磁石。鐵若見之。即皆散去無留住者。

菩薩摩訶薩發菩提心。亦復如是。諸業煩惱二乘解脫。若暫見之即皆散滅。亦無住者。

善男子。譬如有人善入大海。一切水族無能為害。假使入於摩竭魚口。亦不為彼之所吞噬。

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發菩提心入生死海。諸業煩惱不能為害。假使入於聲聞緣覺實際法中。亦不為其之所留難。

善男子。譬如有人飲甘露漿。一切諸物不能為害。

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飲菩提心甘露法漿。不墮聲聞辟支佛地。以具廣大悲願力故。

善男子。譬如有人得安繕那葯以塗其目。雖行人間人所不見。

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得菩提心安繕那葯。能以方便入魔境界。一切眾魔所不能見。

善男子。譬如有人依附於王。不畏餘人。

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依菩提心大勢力王。不畏障蓋惡道之難。

善男子。譬如有人住於水中。不畏火焚。

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住菩提心善根水中。不畏二乘解脫智火。

善男子。譬如有人依倚猛將。即不怖畏一切怨敵。

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依菩提心勇猛大將。不畏一切惡行怨敵。

善男子。如釋天王執金剛杵。摧伏一切阿修羅眾。

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持菩提心金剛之杵。摧伏一切諸魔外道。

善男子。譬如有人服延齡葯。長得充健不老不瘦。

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服菩提心延齡之葯。於無數劫修菩薩行。心無疲厭亦無染著。

善男子。譬如有人調和葯汁。必當先取好清凈水。

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欲修菩薩一切行願。先當發起菩提之心。

善男子。如人護身先護命根。

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護持佛法亦當先護菩提之心。

善男子。譬如有人命根若斷。不能利益父母宗親。

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舍菩提心。不能利益一切眾生。不能成就諸佛功德。

善男子。譬如大海無能壞者。

菩提心海亦復如是。諸業煩惱二乘之心。所不能壞。

善男子。譬如日光。星宿光明不能映蔽。

菩提心日亦復如是。一切二乘無漏智光。所不能蔽。

善男子。如王子初生即為大臣之所尊重。以種性自在故。

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於佛法中。發菩提心。即為耆宿久修梵行。聲聞緣覺所共尊重。以大悲自在故。

善男子。譬如王子年雖幼稚。一切大臣皆悉敬禮。

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雖初發心修菩薩行。二乘耆舊皆應敬禮。

善男子。譬如王子雖於一切臣佐之中未得自在。已具王相。不與一切諸臣佐等。以生處尊勝故。

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雖於一切業煩惱中未得自在。然已具足菩提之相。不與一切二乘齊等。以種性第一故。

善男子。譬如清凈摩尼妙寶。眼有翳故見為不凈。

菩薩摩訶薩菩提心寶。亦復如是。無智不信謂為不凈。

善男子。譬如有葯為咒所持。若有眾生見聞同住。一切諸病皆得消滅。

菩薩摩訶薩菩提心藥。亦復如是。一切善根。智慧方便。菩薩願智。共所攝持。若有眾生。見聞同住憶念之者。諸煩惱病悉得除滅。

善男子。譬如有人常持甘露。其身畢竟不變不壞。

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若常憶持菩提心露。令願智身畢竟不壞。

善男子。如機關木人若無有楔。身即離散不能運動。

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無菩提心行即分散。不能成就一切佛法。

善男子。如轉輪王有沉香寶。名曰象藏。若燒此香。王四種兵悉騰虛空。

菩薩摩訶薩菩提心香。亦復如是。若發此意。即令菩薩一切善根。永出三界行如來智無為空中。

善男子。譬如金剛唯從金剛處及金處生。非余寶處生。

菩薩摩訶薩菩提心金剛。亦復如是。唯從大悲救護眾生金剛處。一切智智殊勝境界金處而生。非餘眾生善根處生。

善男子。譬如有樹名曰無根。不從根生。而枝葉華果悉皆繁茂。

菩薩摩訶薩菩提心樹。亦復如是無根可得。而能長養一切智智神通大願。枝葉華果。扶疏蔭映。普覆世間。

善男子。譬如金剛。非劣惡器及以破器所能容持。唯除全具上妙之器。

菩提心金剛亦復如是。非下劣眾生慳嫉破戒。懈怠妄念無智器中所能容持。亦非退失殊勝志願散亂惡覺眾生器中所能容持。唯除菩薩深心寶器。

善男子。譬如金剛能穿眾寶。

菩提心金剛亦復如是。悉能穿徹一切法寶。

善男子。譬如金剛能壞眾山。

菩提心金剛亦復如是。悉能摧壞諸邪見山。

善男子。譬如金剛雖破不全。一切眾寶猶不能及。

菩提心金剛亦復如是。雖復志劣少有虧損。猶勝一切二乘功德。

善男子。譬如金剛雖有損缺。猶能除滅一切貧窮。

菩提心金剛亦復如是。雖有損缺不進諸行。猶能舍離一切生死。

善男子。如小金剛悉能破壞一切諸物。

菩提心金剛亦復如是。入少境界即破一切無知諸惑。

善男子。譬如金剛非凡人所得。

菩提心金剛亦復如是。非劣意眾生之所能得。

善男子。譬如金剛不識寶人。不知其能。不得其用。

菩提心金剛亦復如是。不知法人。不了其能不得其用。

善男子。譬如金剛無能銷滅。

菩提心金剛亦復如是。一切諸法無能銷滅。

善男子。如金剛杵。諸大力人皆不能持。唯除有大那羅延力。

菩提之心亦復如是。一切二乘皆不能持。唯除菩薩廣大因緣堅固善力。

善男子。譬如金剛一切諸物無能壞者。而能普壞一切諸物。然其體性無所損減。

菩提之心亦復如是。普於三世無數劫中。教化眾生。修行苦行。聲聞緣覺所不能者。咸能作之。然其畢竟。無有疲厭亦無損壞。

善男子。譬如金剛余不能持。唯金剛地之所能持。

菩提之心亦復如是。聲聞緣覺皆不能持。唯除趣向薩婆若者。

善男子。如金剛器無有瑕缺用盛於水。永不滲漏而入於地。

菩提心金剛器亦復如是。盛善根水。永不滲漏。令入諸趣。

善男子。如金剛際能持大地不令墜沒。

菩提之心亦復如是。能持菩薩一切行願。不令墜沒入於三界。

善男子。譬如金剛久處水中不爛不濕。

菩提之心亦復如是。於一切劫處在生死業惑水中。無壞無變。

善男子。譬如金剛一切諸火不能燒然不能令熱。

菩提之心亦復如是。一切生死諸煩惱火。不能燒然不能令熱。

善男子。譬如三千世界之中金剛座上能持諸佛。坐於道場。降伏諸魔。成等正覺。非是余座之所能持。

菩提心座亦復如是。能持菩薩一切願行諸波羅蜜。諸忍諸地。迴向受記。修集菩提助道之法。供養諸佛。聞法受行。一切余心所不能持。

善男子。菩提心者。成就如是無量無邊乃至不可說不可說殊勝功德。若有眾生髮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則獲如是勝功德法。


大乘的菩提心,因為威力強大,格局不夠的眾生容易震出內傷。

有些東西,乍聽之下還是很美好,只是經不起理性的推敲。

圖片中這位朋友,前天在緬甸剃度出家,授了沙彌戒。四個月後可以給僧團提出達上申請,成為一名比丘。從英國留學回來後,他在而立之前選擇以另一種方式開始以後的生活:追隨佛陀的腳步。

幾個月之前他還在福建小山村的寺廟裡,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墳頭蹦迪「,現在已經是僧人,說實話叫他"尊者"的時候還有點不習慣。但有時晚上睡覺之前還會不自覺地想起他來,雖然他只是一個我在知乎上認識的朋友,我們甚至連面都沒見過。

離開福建時,他去給微信截圖中提到的那個學藏密的比丘尼道別。聽說他要去緬甸出家,比丘尼說:「去吧,證到阿羅漢果之後回來找我,我教你金剛薩埵,讓你回小向大~」

「什麼樣的涅槃,還有進有出的」

他在微信上這樣告訴我,我之前也聽過這句話。

於是兩個人都隔著屏幕會心地笑了。


這是從教法住世及利益眾生的角度來說的。聲聞乘證果者唯有證果後至入滅前這段時間內隨緣度眾,入滅後要不就無餘涅槃,要不就升天,世間證果的人就越來越少,見於史實,就是部派分裂,皆因證果者漸沒,故凡夫妄想諍論。大乘菩薩摩訶薩皆以十無盡願所持永不入無餘涅槃,生生世世依於所證之菩提心住世弘法,依眾生根性弘揚三乘菩提,能利益無邊眾生。直至有緣眾生皆以得度。


其實樓主,想要搞清這個問題,你一定要看看印度佛教史!!!!!一定要看!!!!!印度佛教史!!!!!一定要看,印度佛教史!!!!!

簡單來說,印度本土正法只存在了五百年左右,在傳入中國時,就已經不是正法了。本土僧團分裂,婆羅門教復興,商羯羅改革,將婆羅門教引入大量佛教思想。還有,梵語(佛陀明令禁止使用梵語傳播教法)替代了巴利語,所以傳入中國時,佛經都是梵語。這時候就是像法了。

菩提心這個概念,也是中國特色概念,我們古人在同化外來文化方面是很溜逼噠⊙﹏⊙

根據歷史,南傳上座部是現今最接近原始佛法的部派,也就是東南亞那邊,緬甸,泰國,寮國等國的僧團。

而那些國家的佛教,被稱為小乘佛教。小乘的意思,是粗鄙的,卑賤的意思,也就是罵人的。這都是後來佛教傳入中國給定義的,在正法時期,並無大小乘之分,只可惜,那時並未傳入中國。

不過不要緊,南傳上座部現在還處於正法時期,再過2500年,也會消失。

阿羅漢,就是最高果位。

佛陀,就是阿羅漢!!!

你想成佛??很好,首先你要成為菩薩,怎樣成為菩薩呢?

你要生在佛世時期,並且要是男人,具足五神通,得到佛的授記。 然後!!!!!經歷十六阿僧祗劫,來完滿你的巴拉密!!!!!!十六阿僧祗劫,啥概念啊啊!!!!!一大劫都夠你受啊!!!!

至於什麼人人都有佛性,我想說,呵呵噠,人都是無明的,貪,嗔,痴一大堆,要是都有佛性,那大家都在未來成佛了,還提什麼無量劫的事啊,都在未來某個時刻涅槃去了。

至於漢傳佛教里什麼阿羅漢涅槃了,這個佛那個佛涅槃了,再跑回來救濟窮苦大眾,我想說,涅槃是不生不死的,所以咋可能跑回來再出現救你呢??? 中二要治!!

歡迎題主來了解南傳佛教,我也是新人,歡迎探討!!

有時間去緬甸禪修哦!!!!馬哈希,班迪達,恰宓中心都不錯哦!!!!


完全沒有過失,佛教原本就是只到修成阿羅漢果,佛祖也是得阿羅漢果,只是因為他開創了佛教因而以佛尊之。大乘教比佛教多了一個利他的教義,才進一步要求修菩薩道。然而利他主義和佛教的本義並不相符,於佛教的邏輯也不自洽。與其修大乘還不如修共產主義。


釋迦牟尼傳的佛教,是現在所說的「小乘佛教」;

大乘佛教:我們比小乘佛教更高級;

藏傳佛教:我們比大乘佛教更高級;

李X志:我們比所有佛教都更高級。。。

因為:這本來就是「大乘佛教」用來貶低「小乘佛教」的啊,事實上南傳佛教也有修菩薩道的。


如果諸佛當年都灰身滅智了,誰來成佛?

沒人成佛,沒人行菩薩道,誰來講佛菩提道?誰來講解脫道?誰來度眾?

佛法佛法,是成佛之法,不僅僅是成阿羅漢之法。

解脫道,也就是聲聞阿羅漢、緣覺辟支佛的不究竟的菩提道,是一些眾生最終邁上大乘佛菩提道的前方便。

不然那麼多大阿羅漢以及著名的世親菩薩為何回小向大?

菩提心,發起來!

(用你的妄心,產生想要找到你本具的菩提心 - 第八識如來藏的慾望。找到就是明心)

菩薩道,走起來!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南無佛法僧


點解,大過節的又邀我回答這種讓人頭疼的題目。唉。。。

從歷史事實上來看,南北佛教的傳播地區不同,結合當地的文化有一些不同的觀點。詳見A Basic Buddhism Guide: Differences betweenTheravada and Mahayana.

那麼,我想,在漢地,文化核心不是一個仁_百度百科字么?什麼克己復禮,捨己從人之類的。佛陀、菩薩、菩薩的等級、經典等等都多起來了,需要一輛大船全家一起去也可以理解吧。

但是,請注意,我們坐船去哪裡?沒有煩惱的彼岸啊!親,僅僅在岸邊看半天哪條船好,但是堅決不上船,這個一點幫助也沒有啊。上了船,坐著不舒服,也還可以換嘛。怕啥。來吧,來吧,趕緊上船,讓我們去那沒有煩惱的彼岸。

PS:懇請以上各位發言的師兄,注意一下知乎的傳播能力,停止使用小乘佛教一詞,而改用南傳佛教。您可以試試,在中國佛教協會的網站上找不到小乘佛教一詞中國佛教協會官方網


嚮往成就阿羅漢,當然沒有過失。這是佛法的最高成就。

修慧,本來就只能是個人的事!你不可能塞給別人智慧,也別指望誰會塞給你!不存在所謂自私的問題!

至於「菩提心」……「菩提」是覺悟、智慧之意。如果遵循本意,想成就阿羅漢,本身就是真正的「菩提心」。

成佛,當然是更圓滿的成就,那是在佛法之外!

大乘所謂成佛之法,就是瞎雞巴扯淡!永遠不會有度己的能力,度什麼鬼眾生?!愚鈍者自欺欺人罷了!


佛有十大名號,其中一個叫做應供又叫阿羅漢,明白了嗎?佛其實就是阿羅漢,阿羅漢不是佛,那些污衊阿羅漢果位的人不管大乘小乘都是謗三寶,而菩薩是沒有阿羅漢這個稱號的,所以菩薩是沒有達到自覺的,菩薩是在最後生自覺成佛的,參考釋迦摩尼佛在菩提樹下悟道的經歷


當初佛教分裂為為大眾與上座二部,據說起因就是因為一位叫「大天」的比丘,指出了阿羅漢有五種不圓滿是無法和佛陀相比的。

因為大天自己就是阿羅漢,所以說的這不圓滿的五事切中要害,據他的說法,羅漢仍有無知、有疑惑,即指出了羅漢智慧功德上的缺點,與佛陀之間存在的差距。這讓上座長老實在是面目無光,然而這五事卻符合一般大眾弟子對阿羅漢們的觀察。

哪五事呢?

1、「余所誘」:阿羅漢雖已無淫慾煩惱,但仍有漏失不凈之物,如遺精、便利、涕唾等;此是由於惡魔憎嫉佛法,對修善者誘惑破壞所致。

2、「無知」:阿羅漢雖依無漏道而修,斷盡三界煩惱,然因無知有染污及不染污二種,阿羅漢僅斷染污無知,尚未斷盡不染污無知,尚有疑惑存在。

3、「猶豫」:疑有「隨眠之疑」與「處非處」之疑二種,阿羅漢尚未斷盡後者,故雖為無學聖者,仍有惑相現前。

4、「他令入」:阿羅漢須依他人之記別,方知自己為羅漢,如舍利弗、目犍連等智慧、神通第一之人,亦須依佛陀的授記,才能自知已得解脫。

5、「道因聲故起」:阿羅漢雖已有解脫之樂,然至誠唱念「苦哉」,聖道方可現起;此系因四聖諦之觀苦、空、無常、無我等,即是聖道。


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

一個人可以只嚮往成阿羅漢,只為自己成就有什麼過失嗎?-

答:從生物個體自身角度上來講,完全沒有過失。

但從其他人的視角來看,阿羅漢對於其他人的幫助,要小於菩薩對於其他人的幫助。因此,在其他人的立場上,他們會認為菩薩更高尚,發揮的價值更大。

為什麼現在都說菩提心的重要性,說它是修法的基礎呢?

答:菩薩道成立的基礎,是:

1.對於父母等親屬有很深厚的感情,想給他們帶來安樂。----------這就必然會帶領他們學佛,在自身接受了佛教理念之後。

2.從佛教教理出發,承認我們在輪迴中有過無數的父母乃至其他親屬,而這些父母乃至親屬如今輪迴成了其他的生命個體,有些處在痛苦的境地中。

3.認為通過自己的主觀努力,可以給予這些多生累世的父母們很大的幫助,引導他們最終趨向無苦的涅槃。---------------這條很重要。聲聞乘也承認前兩條,但他們不太接受第3條,他們的理念是「業力唯自作自受」,進而認為「別人沒有義務幫助且也沒有能力幫助。」

1、2、3條結合起來,就是發菩提心了。


從南傳說 阿羅漢成就的涅槃解脫與佛陀是一致的 但佛陀無疑也是與普通阿羅漢有所不同的 區別在於阿羅漢需要佛陀的教言才能成就 辟支佛能自覺悟卻不圓滿 只有佛陀能圓滿覺悟並自覺覺他 佛陀的不同在於他累世的修習慈悲心菩提心 行菩薩行和六度波羅密 才能於這一世示現成佛 而下一個完成這個過程的是慈氏菩薩 北傳佛教實際是擴展了佛陀的菩薩行階段 因此可說大乘行者是以成佛為目標 而不僅僅是解脫 無論聲聞 緣覺 菩薩 三乘最終都是趨向佛果的


「若是一人有菩提心,就去修大乘;沒有的話 ,或是不充足的話,就教他修小乘」,大乘本懷,本來就是這樣!!!現代人為了一己私利,為了所謂的功德,而自身對於大乘法理又一無所知,所以才會狂熱的"勸導"別人學大乘咯。卻不知,如此功德,極其惡毒,某些時候甚至是斷人慧命之舉!

不錯,手段高明的菩薩,是可以把某些弟子往大乘情懷方向誘導和開發,但這是建立在知根知性、善於把握實際、法理融通、辯才無礙、方便具足的前提下的,雖說先以欲勾牽,但你得有令其入佛智的手腕才行,否則,用欲勾牽來的,若不能入佛智的話,豈不是在欲泥中陷得更深?????沒上面所說的這些資本,在某些極端情況下,也許會把某個本具足解脫潛質的人搞得對佛法失去信心的。醬紫,就斷人慧命了…………


自己都沒有了脫,道路都走不清哪裡有度人的能力?就像一個整天精神錯亂的人他發大菩提心來度化你,他真的能夠幫助你嗎?但是真正實修過的人他只需一句話就能點破你所有的癥結,我遇到過,他不需要做什麼,也不需要說什麼,他的存在就能讓你接近真理。還有一點,說阿羅漢沒有慈悲心是最大的誤解,他對人的慈悲是看透實相的慈悲,所做的一切都富有智慧,慈悲但不縱容。而所謂菩薩道很多時候只是像父母溺愛小孩一般,得不到真正的成長。我們的自我必須不斷被打破,才能發現真理。


推薦閱讀:

念佛為何還要救國?
佛弟子應如何看待男女之情?
為什麼我感覺佛教有兩張不同的臉?
凈土宗怎麼修?
如何看索達吉堪布在改經事件和網路皈依事件後續講《法華經》?

TAG:佛教 | 佛學 | | 佛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