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見與偏見之間可以抵消嗎?

相關新聞:當男同性戀是黑人,人們的偏見消失了!

這篇文章中提到:

研究者做了以下實驗:他讓231位美國白人對申請零售店助理職位的男性候選人的薪資進行評估,給出自己的意見。評估結果顯示 ,白人男同性戀的平均建議薪資要比白人異性戀低6014美元。然而,黑人同性戀的平均建議薪資卻要比黑人異性戀高出6000美元。

對此,研究者得出結論,白人通常認為黑人具有威脅性和暴力性,有較強的犯罪傾向,這種偏見恰好與男同性戀具有女性氣質的偏見相互抵消了。

偏見與偏見之間可以抵消嗎,為什麼?生活中還有哪些類似的例子?


偏見是刻板印象加上了價值判斷,刻板印象無所謂好壞,只是一種認識局限而且無法避免。其價值判斷是浮動的。在同一客體上,刻板印象要麼不相關(愛吃蘿蔔+愛看電視),要麼互相矛盾(髒亂+整潔,抑鬱+躁狂),你不能說抑鬱和躁狂抵消了,這其實是雙相障礙。你也不能說髒亂和整潔互相抵消了,這在時間軸上也屬於雙相。所以刻板印象可以通過豐富認知來獲得修正。

本文中的刻板印象有兩個:

1.黑人的暴力傾向

2.男同性戀者的非暴力傾向

當不同標籤在同一客體身上發生重合時,同類偏見並沒有發生"抵消"作用,這兩種偏見仍然存在,只是看哪種標籤的識別性更加突出。在本例中,標籤2的力量強過了標籤1。換句話說,在暴力傾向程度的歸因中,性向強過了種族。

可能是新聞報道的緣故吧,這個實驗的設計和結論看起來很有問題。

首先是默認了231個白人都是對黑人有偏見的,而且偏見的內容和程度高度一致(他咋知道的),其次打分的這些人有多少異性戀多少同性戀?(沒說明),然後默認了給薪的理由和這種偏見的含義是強相關的(能在實驗前用指導語明說嗎?也不能吧),還有到底給幾個白人黑人,幾個同性戀異性戀打分?(也沒說),如果只有一白一黑兩個同性戀,誰知道是不是看臉了?還有結論直指黑人暴力的偏見傾向,為什麼不是對白人同性戀的歧視傾向呢?很可能存在的白人內隱性態度white guilt考慮進去了么?最後6000美元的差距應該是年薪,零售助理年薪大概是50000?我不知道,分地域吧?要是500000不就沒意義了么……這些關於bias的bias太多了……

偏見的價值評價也很難抵消

「日本人都是壞人」這是典型偏見,最偏激的人也很難否認。

「大部分日本人都是壞人」呢?恐怕潛在支持者不少。

當他遇到一個善良真誠又幫過自己的日本人呢?他的認知豐富了。他仍然可能支持原觀點,也可能反過來」大部分日本人都是好人「。而不管他怎麼評價,反正都是偏見,嘎嘎。也就是說,我們仍然傾向於草率作出價值評斷,這種judge不會被抵消,只是在不同階段中,看哪種評價在頭腦中佔主流。等他參觀過靖國神社,參觀過屠殺紀念館,看過屠殺電影,或者被哪個日本人罵了,很可能又轉回去了。我們最難接受的,恐怕是一種」無態度「。

曾經認為德國人都是嚴肅呆板的,但是德國朋友是個為老不尊的逗逼,還有「屌絲女士」這部喜劇,多少改變了一些這種印象。可是這個老逗逼在35度烈日下依然西裝革履,「屌絲女士」中群眾演員的poker face,又在某種程度上強化了原有印象,it"s complicated。或許可以這樣說,偏見,在了解越多的情況下,並不是簡單的被"抵消"了,只是越來越"趨中化",當趨中到正態分布曲線峰值時,跳出來得到的結論,有可能和原偏見一致。我一個德國人不認識,僅憑道聽途說和媒介印象,和我了解所有德國人之後的高度概括,可能結論差不多。

刻板印象本身沒什麼問題,誰也沒有全視之眼,這是偏見的主體,所以偏見也無法抹除,科學人不是政客,何況偏見本身就是一種make sense的歸納,我們又怎能要求人們對現象不作出價值判斷?我們唯一能做的,恐怕只能是盡量理性地認識到自己的局限,隨時提醒自己可能判斷失誤,爭取不因為錯判而導致歧視。


我不喜歡你,你也不喜歡我,可以抵消嗎?


推薦閱讀:

有一對開明的父母有多重要?
對於那些和你一起吃飯卻總不主動掏錢的朋友該怎麼辦?
榮格提出的積極想像的具體方法、步驟是什麼?
心理學專業經典讀物,網站有哪些?包括社會心理學方向
如何清晰的解釋榮格的集體潛意識?

TAG:心理學 | 社會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