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民族主義是現代產物?
農業社會的政體會發明並強化階層之間文化的差異性:貴族,武士,牧師,自由民與被捆綁在土地上的農民。在一個相對穩定的農業社會裡,要想維持特權群體的獨有的特性,將人口明確劃分階層是一個簡單易行的辦法,國家不願意也不希望形成一個跨階層的共同的文化規範(這點上僧侶階層反而有更高的追求)。因而在這樣的環境下,追求一種單一的主導文化是缺乏動力也毫無意義的。
經濟的發展與生產力的增長對人所扮演的角色有了更高的要求:人的職業不再是世襲的;識字不再是一種職業而是職業的前置技能;不斷地與素未謀面的陌生人交流;時刻準備持續不斷的職業變化,接受能夠滿足任意需求的一般性教育。民族主義就由這種細化的勞動分工產生,這樣一個流動性比以往更強的社會必然走向一種更柔和的剝削與更高級的平均,帶來一種「人人平等」的經典幻覺。這一切都來自於龐大的教育機器,它灌輸給公民尊嚴,安全感以及將來所從事職業的範圍,需要的是一種更高層次,更龐大的文化(「小的」必須附屬於「大的」才是美好的),這些是只有國家才能提供也必須提供的。
因為民族國家(nation state)是一個現代產物。
我們現在說的「中國」,「美國」,「法國」等等,但凡加入聯合國的國家,都是民族國家。要注意的是,當今大部分民族國家都是「多民族國家」。
民族國家強調的不僅僅是在政治和地理上(政府,以及明確的國家邊界)是一體的,也體現在文化上的一體性。
現在普遍認為民族國家起源在17世紀歐洲,以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為標誌。
可以說,在民族國家這個意識形成之前,大家對自己是「德國人」,「俄國人」,「中國人」這樣的概念不是很強調。不過傲嬌的法國人非說他們很早就有這個意識了…尤其在歐洲,各個「國家」(可能帝國比較恰當,歡迎指正)之間的人口流動非常隨意。大家隨意地說著很多種語言。跨邊界需要護照這種事是絕對無法想像的。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中對主權和領土的強調可以說是現代民族國家的雛形。雖然這個和約並沒有明確提出民族國家的概念,但是民族國家的確是非常符合獨立自主加領土完整的要求的。
民族國家與民族主義是相輔相成,彼此共生的關係。
民族國家和民族主義的形成和強化與以下幾點分不開:構建單一的(官方的)國家歷史,對單一語言的強調(或者雙語言,美國沒有官方語言),國旗國歌的運用,地圖的運用,以及博物館的運用。所有這些手段合起來,就構建出了一個「想像的共同體」(imagined community),一個國家的人因為互相享有共同的語言,知識,文化和歷史而自然產生的認同感。
構建單一的國家歷史,我們可以想像一下我們學過的歷史書。過去的許許多多朝代都被歸為了「中國歷史」。再比如愛沙尼亞(Estonia),北歐小國,直到近代才從德國和俄國手裡擺脫出來建了國,他們的學者就已經在努力向上追溯,尋找「愛沙尼亞人」存在的痕迹,想構建出一個「愛沙尼亞的歷史」了。
對單一語言的強調,比如中國人說中文,德國人說德語,就是有了民族國家的概念之後才強化的。17世紀之前法國說法語的人只佔總人口的20%不到。
曾經被殖民的國家因為歷史原因官方語言可能會是英語,葡萄牙語西班牙語等等不在此列。但是對一種(或幾種)語言的強化會把不同的國家分割開來,自然地造成了無法溝通,以及說同種語言的人的互相認同感加強,民族主義自然萌芽。國旗國歌和地圖則是一個更具體的強化。把你這個人與一些符號化的事物聯繫起來,這樣你就與千千萬萬同樣是這個國家的人聯繫了起來。想像一下,你從小看著那個公雞形狀的中國地圖長大,在你的心中很自然的就有了「我」和「他」(the Other)的概念。所有的中國人是「我」,公雞形狀以外的人是「他」。多麼神奇的發明!一條細細的線就決定了如此不同的態度。
博物館則是對國家歷史的具體化。馬王堆,兵馬俑,唐三彩,都成為了「中國歷史」的印證。當然,我不是在否認這些不該是我們的歷史,我們的文化。我們畢竟是唯一一個一直傳承下來的古老文明。所以這些東西拿過來理直氣壯。但是,如果想像一下其他國家(尤其歐洲),大家一直亂得很,如果想從裡面梳理出一個「德國歷史」出來,是需要一些想像力,並且選擇性忽略很多東西的。
說了這麼多民族國家(沒有跑題!),其實我想說的是,民族主義就是民族國家帶來的imagined community。當然,也有很多學者說,是先有民族的概念,民族國家的概念才應運而生。我認為民族主義和民族國家就是一個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爭不完的。試想,如果你一輩子離開自己居住地 200 公里以上的頻度不會超過幾年一次,你見到的人都不用以姓名標識而是用三叔,五叔,二舅這樣的關係代稱。你是不需要一個 identity 的。因為別人分分鐘都在告訴你自己是誰。
只有到了近代,工業化了。大家進城打工了,甚至流落異鄉求學客居了。才開始苦惱了。我到底是誰?我漂泊一生有沒有一個固定的符號?XX 村 XX 家的孩子這樣的符號對我沒意義了。這時候才會產生國家認同的符號。只推薦一本書,美國學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想像的共同體》
想像的共同體(增訂版) (豆瓣)「安德森將民族、民族屬性與民族主義視為一種「特殊的文化的人造物」,將民族定義為「一種想像的政治共同體」。 他認為這些「想像的共同體」的形成主要取決於以下因素:宗教信仰的領土化、古典王朝家族的衰微、時間觀念的改變、資本主義與印刷術之間的交互作用、國家方言的發展等。」其中尤為重要的是後三點,資本主義制度演進過程帶來的技術使傳播不再受限於小區域從而能使國家機器將觀念傳達到每一個人耳邊。因為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的本質就是民族主義。
這些年的毛主義和馬列主義者們很不安,因為覺得政府太強大,是在完全的走資本主義道路。我認為,沒有不安的必要,因為,我們如果能透過層層表相,看到實質,我們就會發現,我們今天的中特和過去的改革開放,它們的本質,就是民族主義。這裡的民族主義不是以民族矛盾為基礎的民族主義,而是以民族利益為基礎的民族主義。
因為我們的中華民族窮怕了啊,過去幾百年,一直都在世界列強面前抬不起頭來。所以,小平有了很經典的話:「貧窮不是社會主義。」
它的意思是什麼呢?意思就是,為了我們民族的發展,我們應該要先放一放單純的社會主義,首先以要改善民族中的人們的生活,這才是最要緊的事,但是小平也說了,如果我們國家又出現了資本家,改革就算失敗了。
於是,就有了改革開放和白貓黑貓的經典論斷。我們中國在過去的日子裡,其實走的就是這麼一條路線:以民族的利益為第一考量的民族主義。這其實就是民族主義,只不過這個民族主義強調的不是民族的矛盾,而是民族的利益。
但是,民族主義又是不可持久的。因為它沒有足夠的理論做支撐,即使是披著馬列表皮的民族主義,也沒辦法凝聚大多數人的信仰。我們從過去的歷史可以發現,民族主義到了最後,不可避免的就要走到資本主義或者帝國主義的路線上去。
這是它的必然選擇,今天的我們,正在走上這樣一條路。
如果能認同以上觀點,我們再來觀察今天的現實社會,我們就能有一個很清晰的視察角度。也就對未來的路究竟要怎麼走,有了很清晰的判斷。
首先,民間馬列主義者、毛主義者們在體制內的潛在的盟友,也就呼之欲出。他們是除了作為一個民族主義者,考量國家利益、民族整體利益以外,更在考量的大部分中底層人民利益的人,他們對共產主義、社會主義有著天然的好感,甚至他們曾經就是一個共產主義的戰士,只不過是隨著時間的發展,而成了一個實際的民族主義者。
他們是馬列、毛主義在官方的潛在支持者。民間的馬列們、毛主義們,要爭取現實的盟友,一定要努力的把他們爭取過來。因為民族主義是不可持久的,現在社會動蕩不安,已經很清楚的顯現了問題。現在已經到了面臨選擇的十字路口:要麼逐漸過渡,然後全盤西化,要麼就逐漸過渡,回歸馬列,沒有第三條路可走。因為民族主義本身就是動搖的,也沒有足夠的理論作支持。
想要靠發展討好所有人,是不行的,因為胖子的力氣比較大,他們原先富起來了,只會強者越強,弱者越弱,做出來的蛋糕,多半都被他們吃了,沒有大多數人什麼事。
如果要靠戰爭,轉移矛盾來延續統治,這更是一件殘酷的錯事,會讓很多人受傷,流血。民族主義是不穩定的,但過去的高速發展,給了它一定穩定的時間,那時候的變革,可以有利於民族中的大多數人。但現在,要想再次出現有利於大多數人的改革,幾乎已經不可能了。
於是,這個不穩定的政權,就必須要選擇一個方向,要麼逐漸西化,要麼回歸馬列。這就是我們今天的十字路口。
過去改革開放時,語氣太硬,全盤否定了文化的革命,現在明明很尷尬,卻又很難回頭,只能硬撐著。民間的馬列、毛主義們,應該給他們台階下。他們為祖國奮鬥了一輩子,而且曾經作為一個馬列、一個民族主義者,也是給我們的國家和民族是立下了汗馬功勞的,我們也是最直接的受益人之一。我們應該要給他們最正確的評價。
我們事到如今依然在持續的維穩。但這樣是不行的,因為這種維持穩定的方法,是在打壓民族中的馬列主義,讓民族主義逐漸過渡成為事實上的資本主義。這會讓毛主席等革命先烈們的鮮血白流的。
我其實希望馬列主義者、毛主義者,和體制里的民族主義者,為了民族的利益和祖國的未來,做一場和解。和解的關鍵內容,其實就是要承認民族主義。
因為只要我們承認了民族主義本身的合理性,我們就可以解釋清楚改革開放也可以解釋清楚中國特色。然後我們就可以齊心協力,想想未來究竟該怎麼發展,怎麼把控好未來的方向。這才是最重要的。
現在這個方向不可持久,是在沉默中往資本主義過渡。人們的心裡都憋了一把火,明明發展得還不糟,可是大家都很不開心。我希望,能在取得和解後,逐漸把這些發展帶來的副產品,重新關到籠子裡面去,而不能任由它們發展,最後全盤西化。
這就是今天民族主義者們面臨的現狀,讓馬列主義、毛主義、民族主義者們和解吧,我們的體制是馬列框架下的體制,讓馬列的光輝重新照耀到我們每個中國人身上來。
把這個國家還給普通人吧,拿著鐮刀的農民,拿著鎚子的工人,還有那些善良的普通人,他們需要這個國家,他們才應該是這個國家真正的主人。聽我講些小故事,力求還原歷史各個時期的真實,介紹民族主義。我們把假設那個時期都有一個草根,給這個草根起名叫小明吧。看看他對民族的理解。炎黃時期中華大地上,仰韶晚期到龍山早期開始在中原地區大型聚落,特別是到龍山中晚期距今約4600-4000年,這樣的大型聚落群的就出現中原廣大地區。
XM一臉懵逼的問:那麼我們公爵現在倒是英國人還是法國人呀?
僧侶大怒罵道:SB!這關你bird事!記住你首先是個基督徒,第一要效忠教皇。第二,你是諾曼底人,其次要效忠諾曼底公爵。第三,你才是法國人,這點不重要了。如果你要跟隨你的主人去英國當個英國人,誰也不攔你。滾蛋!
XM滿腹委屈走開了,心裡嘀咕:我倒是想跟著主人去英國成為一個上等的英國人多好呀,可以吃香的、喝辣的,但是主人不帶我呀。
XM知道,在基督教控制下的西歐,雖然有分封制度下獨立王國,但是民族和國家是分離的,諸侯的領地很多是跨國度的。王權也沒有絕對的權威。而他的生活只有教皇和自己生活的這塊土地最重要。此時現在意義上國家沒有出現,而疆域都不是很明確的,國家與民族並沒有結合起來。
法國大革命時期1793年,這已經是法國大革命發生的第四年了,法國巴黎居住一個熱血的屌絲-------XM。但是他每天看到很人每天被推上斷頭台,慢慢也感到了紅色的恐怖。在斷頭台下,XM一臉懵逼的問一個雅各賓派的軍官:我們為什麼要殺這麼多人呀?軍官滿臉通紅激動的說:SB!為什麼不看看啟蒙思想家們寫的書呀。君主毫不考慮民族和國家的利益,剝奪了民眾的自由和平等,他們不是民族和國家的象徵!「專制之下無祖國」,「等級和階級都不復存在,全體法國人組成了法蘭西民族」,這些被殺的人全是路易十六的走狗,是我們法蘭西民族全體人民的敵人!XM還是有點困惑:那麼王室為什麼是人民的敵人呀?軍官瞪了他一眼:我們資本主義要發展,就需要一個統一的大市場,需要一片沒有領地限制和隔閡能夠自由公平的交易的國土,不鏟草除根,死灰就會復燃。我們的革命就不徹底!我們法蘭西全體人民可不是什麼教皇、國王的附屬,而是屬於整個法蘭西民族的!法蘭西萬歲!XM看著軍官狂熱的喊著口號,不禁低聲嘀咕一下:那也不應該殺那麼多人呀。沒想到這句話還是被軍官聽到了,他指著XM憤怒的叫到:他是個保皇黨的餘孽呀!幹掉他!旁邊的群眾打了雞血似的立即圍上了,把XM押上斷頭台......可憐的XM就這樣稀里糊塗的丟了小命。更有意思的事情是,XM的兒子,小XM投身到拿破崙的大軍之中南征北戰,把民族主義的思想普及到是被征服地方,直至傳遍整個歐洲。在此同時,北美十三州也在啟蒙運動的民主思想影響下,千萬個XM深感自己實行自治,經濟上建立了一定的聯繫,但又都受到母國英國的歧視排斥和掠奪。他們意識到自身的共同體驗與英國的區別,形成了共同體的觀念,於是建立自己的祖國,一個民族意識與國家主權相統一的國家。XM們哪知道以後現在意義上民族主義的概念就是從他們開始的,並且深深影響以後的世界格局。民族主義和民主主義結合在一起,從此以後封建的臣民成為國家的公民,成為國家的一員,民族共同體才會存在,祖國才會存在。其原因工業革命是以國家為單位進行的,由此形成了國民經濟,國內經濟聯繫緊密,以國家為單位的國際經濟競爭日益激烈,凸顯了民族國家的重要性。清末民國初年在北京,居住一個屌絲小明,他是一個中學學堂的學生,和其他屌絲一樣也關心熱衷國家大事和政局變幻。這天在課堂上,老師激動講課。老師義憤填膺的說:從鴉片戰爭開始,歐洲的資本主義列強不斷入侵瓜分我們,讓我們中國陷入水深火熱之中。我們面臨著巨大的危機,面臨著亡國亡種的境地!我們應該怎麼辦?小明激動的喊道:打到帝國主義!老師看著小明微笑一下,點了一下頭說:看來你不象個傳說中的傻叉呀。但是我們別忘了,這是滿清腐敗無能造成了,是清王朝統治導致了民族危機,我們要反對滿清貴族為了一族一姓一家私利而的統治,做到天下為公。清王朝已成了「洋人的朝廷」,所以我們救國就必須先推翻清王朝的統治!反對滿人統治!小明激動的喊道:支持孫中山!驅除韃虜,恢復中華!老師非常滿意學生的表現:對!我們就是要建立一個反對滿清、反對帝國主義、反對封建專制主義現代化的民族國家!我見過孫中山先生,聽他講起西方諸國之強盛,深刻了解了民主和民族主義,提出三民主義,我們只有舉起這個大旗去鬥爭,我們國家才有希望!小明們頭一次聽說了現在意義上的民族主義,渾身熱血沸騰..........走上了資產階級革命的道路。從這時候起,現在的小明們腦子有了漢族的民族主義思想。故事講完了,只是介紹民族主義為什麼是現代的產物,僅僅而已。教育,尤其是德國發明的義務教育,
政府通過義務教育來向未成年兒童系統灌輸有利於它的價值觀,
一點淺見,我覺得這個說法不成立。所謂的民族主義不過是一個稱號,現代叫民族主義,古代叫華夷之辨,這其實是一樣的,從古至今一直都有。只不過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尤其是近代,政治的全民化而將原先的族群認同擴大罷了。
古代的民族主義如何體現呢,當然掙扎於生死線上的底層人是很難去關注這個東西的,不能說他們沒有,只不過為生活所迫,很難有那個閑心去關心政治罷了,但讀書人、官員,這些上層階級肯定是有的這類意識的,譬如岳飛抗金、文天祥抗元、史可法抗清、甚至顧炎武所說的亡國與亡天下的區別,都是可以被稱之為民族主義的,只不過當時沒用這個詞罷了。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這句話不是民族主義口號是什麼?很多人說清末才有民族主義,看看辛亥革命的口號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殊不知當年朱元璋反元時的口號就是「驅逐胡虜、恢復中華」,有清一代,漢人的反清運動從未消散,其最主要的根據之一就是清朝是滿洲人建立的,是異族,若非民族意識,何以這句話如此煽動人心?而滿清的的皇帝又何必那麼小題大做、大興文字獄呢?他們可是始終對漢人心存警惕。
我不知道題主所說的現代是什麼概念,大概是從西方的角度來說的吧,西方的民族觀念也有兩三百年了吧,所謂的德意志民族、法蘭西民族等等,我覺得用這個西方的概念來套中國的東西,就好像用西方的封建時代來套用中國從秦至清的大一統帝國時代一樣不合理。民族主義這個東西,其本質在東西方都是存在的,不過是現代由西方發明了一個民族主義的詞語而後傳播到中國,居然有人就說中國在這之前是不存在民族主義的,真是荒謬啊。
之前我看《劍橋中國晚清史》(應該是這本書吧,不太記得清了),作者居然煞有其事地說,中國人之所以在近代選擇漢作為他們的族名,可能是因為第一個王朝秦雖然武力強大,但太過短暫,而漢代既強盛又持久,所以中國人喜歡漢這個名字。(大意如此)從這兒我就知道以西方人的眼光來看中國是一件多麼荒謬的事兒了。《天朝的崩潰》
核心是西方的歷史觀。西方主要是歐洲本來沒有國家 也沒有國家認同 現代意義上的歐洲國家是通過什麼構建的? 地理帶來的語言血統文化分化的同時 一種是強迫過去到處搬遷投靠的所謂貴族商人學者的上層必須和下層血肉相聯繫 動員體系建立標誌著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國家的誕生 從這一點意義上來說 第一個真正的現代國家 叫法蘭西 真正意義上歐洲集體進入現代國家的標誌性事件不是所謂的三十年戰爭之後的廢紙一張。而是一戰 ,而毫不殘酷的表達一下,當今世界真正完成了西方文明觀描述意義上的現代國家構建的 肯定沒有美國 當然也沒有中國 俄羅斯 英國基本也沒有 法國現在只是口頭上的現代民族國家而已 實際而言 地球上絕大部分國家 並不符合現代民族國家的標準:不是以民族決定國家統治區域 而是以真正的民族認同作為存在 這一點來說 通過二戰之後 各國瘋狂的倒車。所有現代意義上的民族國家幌子早就丟得一乾二淨。 現在所存在的國家大部分不過是二戰之後全球核武恐怖平衡下的一個個軍工經濟集團而已 。現代民族國家 不會存在的核心原因 他背叛了精英階級作為牆頭草的基因屬性。
古代東方只有中原和四夷,西方是被羅馬帝國和基督教控制的,沒有民族之說
說主義的,你知不知道挑這個幌子的旗杆又叫歐洲中心世界觀?
蘇武牧羊只是忠君?岳飛刺背不是愛國? 文天祥在宋朝皇室投降後的反抗又是什麼?為了什麼?
只要有動員到每一個人的戰爭、有對抗、有仇恨、有一方鄉土、不被神鬼所魅,就有民族,就有國家。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就是楚國人的民族主義,就是陳勝吳廣等人打著項燕旗號造反的原因,就是項羽自小就有的復國壯志。
說中國人只知華夷不知國際的。我問你:史記中將烏孫、康居、月支、匈奴列為行國,又將大漢、大宛、安息列為居國的出發點是什麼?張騫通西域聯絡月支,以求制衡匈奴的外交策略又是怎麼定的?漢民族屯田西域的做法是不是殖民異域?南匈奴內遷到山西的方式是不是種族融合?
哦,我忘了你只知道威斯特伐利亞和約,不知道檀淵之盟。你只認漢學家不認司馬遷。你頭腦中national state 概念清晰,民族國家四個土不啦嘰的漢字必需對應這個英文單詞才能理解。你只知道法蘭西人民在巴士底獄大呼法蘭西屬於全體法蘭西人民,你不知道崖山一戰十萬漢人百姓投海自盡。或許那十萬漢人只是些冰冷數字,法國公民才是你看得見摸得著的鮮活公民!儘管你身上流著的就是那些殉國漢民的血!
是的,民族國家是一個思想共同體,驅動文天祥丹心報國的力量不就是這個嗎?驅動姜維立志復國的不也是這個嗎?那些想要將古人的愛國主義歸結為忠君主義的人,又是什麼力量能讓上述二位,在國亡君降的情況下仍在為國而戰呢?那些認為中國民族主義只屬於古代士大夫少數階級的,十萬崖山百姓又做何解釋?民間的說岳全傳又是什麼原因?
朝貢體系,普天下莫非王土,入華夏則華夏之,只是那個時代的意識形態,那個時代的自由民主,人類燈塔而已。國族觀念仍在。
或許若干年後,當話語權落入荒蠻的伊斯蘭文明之手時,又有某個費拉美國人操著流利的阿拉伯語定義何謂現代意義上的國家,扶著學究的眼鏡嚴厲指責其它紅脖子美國人:美國自古沒有民族觀念,有的只是自由民主、種族平等!現代意義上的民族國家發源於當年isis與敘利亞人簽訂的戰爭條約!現代國際關係發源於此!你們啊,too young!你們的歷史學得太土!沒有接受系統的伊斯蘭史學體系教育!blabala……現代的民族主義的確是現代的產物。這個現代,指的是十五世紀開始的時代,現代中國的民族主義也同樣起源於明清時期,對應的也是歐洲民族國家建立的這段時間。民族主義,對應的政治實體是民族國家。現代民族主義,是因為印刷資本主義的發達(說簡單點就是出版業,還包括印刷出版技術的變革和價格下探和普及。在歐洲是方言印刷出版物普及,主要是方言版的聖經,這是宗教改革過程中發生的變革。在中國是清代活字印刷開始廣泛應用,還有普遍性的出版印刷成本下降,廉價福建本的廉價普及,私家刊刻的盛行,主要是價格低廉的經典與文史書籍),出版物越來越多,出版物的價格也越來越低,識字率也開始往上攀升,語言學、文字學開始興起(歐洲不大清楚,但清代的「小學」算是當時學術的一絕),語言文字也逐漸趨於穩定。出版物發達,你就能知道全國大部分事情,雖然廣東與北京相差兩千公里,但你相互之間能夠通過所獲取的信息想像得到各自的生活,你有了一個「中國人」的概念。由此而來教育的普及,在一個同系統下的兩座城市,即便是喀什和深圳,所接受的是一樣的教育,到了高等教育,就算是北京大學和新疆大學,內容上不會有本質區別。放過去,那就是私塾/書院-官學-科舉那一套。基於以上,國家的疆域在現代逐漸固定,在一個國家之內,官方層面比如中國的基層幹部,他要往上爬,就是基層-鄉鎮-區縣-市州-省區-中央。他的起點是自己所在地方,過程可能在全國的任何一個地方,終點是北京,這就像一個朝聖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國家的範圍和構架,也造成了共同意識的形成和趨同。這就形成了一個民族國家,它更偏向的是「國族國家」,就類似於「美利堅民族」、「中華民族」,以及十七、十八世紀的英國、法國這些早期民族國家,還有印度尼西亞、新加坡、印度、越南、柬埔寨、緬甸、寮國這種殖民地民族主義形成的國家也是如此。所以說「民族主義」不是漢語常用的「民族」的意思,更偏向國族,或稱「國族主義」。以上主要是來自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想像的共同體》的說法,擴展到中國,也是有一些適用的。但民族、民族國家、民族主義其實並不是想像的。對於中國(漢人)、美國(盎格魯撒克遜人)、英國(盎格魯撒克遜人)、法國(法蘭西人)、德國(日耳曼人)、日本(和人)等主流民族國家,上面的一切所基於的,是一個已經存在的主體民族(或結構主體、或政治主體),擁有自己的文化,有自己的文字,有自己的國家實體和制度(不然也不存在所謂政治上的「朝聖」,而殖民地則是由殖民政權與宗主國來完成這一步的)。其實這一點中國的發展是比較早的,秦漢大一統就是中國民族主義的第一次形成的階段,其淵源是商周中國國家與文化雛形的形成。兩宋時「中國」概念與宋政權重合是中國現代民族主義的遠源,但是兩千年來民族主義一直在重構,我們現在的民族主義大致是起源於明代,形成於清末民國,確立於本朝了,中國的民族主義和民族意識經過了許多次再整合,現在只是新的整合階段。比較符合安德森的想法的,是殖民地民族主義發展而來的民族國家,這些國家大多與此前殖民地政權的邊界是一致的,但是這些國家由於原宗主國的劃分的原因,有著很多種族、民族矛盾。總而言之,主流來說現代民族主義是一個起源於印刷業繁榮、教育的普及、國家疆域與構架的穩定、一個原有的主體民族和國家實體,最終形成一個較為穩定的民族國家政治實體。當然也有別的情況,像殖民地發展而來的民族國家,就是另外一種模式,這裡不細說。還有的就是像朝鮮、韓國,兩個分裂狀態的朝鮮民族國家,這種是現代政治造成的分裂。
補充一個非常關鍵的點;教育,尤其是小學教育。在霍布斯鮑姆的《革命的年代》里提到在十九世紀小學教育發展最快的兩個國家恰恰是民族主義浪潮一波接一波的德國和義大利。而初等教育在某種程度上其實是國家進行價值觀與世界觀灌輸的一種手段。只有現代工業國家才有充足的經濟實力和組織能力搞全民普及初等教育。
我想請問 以上諸位,猶太人千年來 一直想要復國,這不是民族主義? 比如說漢族就是漢代形成的,漢人這個稱謂來自味精南北朝,胡人對我們的稱呼,當時難道不是民族國家? 一切以西方為準,因為西歐的民族國家 是近代形成的,這個理論也是近代西方人提出來的,所以就想當然地以為全世界都這樣?
事實上,中世紀的歐洲,是以基督教為共同信仰的各部族糾纏不清,混沌的歷史,所以單一的民族國家,很難形成。蓋因此,可以將他們 歸為「民族集團」。而在世界其他地方,有很多單一的民族國家,比如日本,就是大和民族的國家,這在他們共同抵禦蒙古人時,很容易看出來。而日本由於是島國,很長時間只面對北海道的蝦夷人。世界其他地方的民族,是相互影響的,或征服,融入了其他民族,部族,或被其他民族國家吞併,從而被分割,滅亡。民族是個動態的過程,不是一成不變的,伴隨著國家的擴張,戰爭史。舊的民族滅亡,新的民族誕生,或擴大或縮小,比較複雜,所以很多人就想當然地以為 以前沒有民族國家。難道蒙古人建立的國家,朝鮮國,日本國不是民族國家??? 蒙古在後來擴張過程中,確實包納了其他民族,就像大英帝國的擴張,所以英國也不是民族國家嗎?民族國家最早是由單一民族建立,在擴張吞併中,後期採取的是多民族的帝國統治方式。好,按你們 奉為神祇的近代西方人的解釋,難道我們漢朝就不是民族國家嗎?中央集權,民族意識,都達到了現代民族國家的標準。難道「華夷之辨」,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宋末明末的拚死抗爭都不作數嗎?只是歷史上 和其他民族牽扯太多,曾經融入了好幾個民族,到了清朝變得模糊起來。關於民族 部族 民族集團這些都有相應的解釋,先填個坑。最後說一句,「道」在老莊之前就存在,不以某些人的解釋 而誕生,不以堯存不以桀亡,只是後來產生 研究道的老莊學派。民族國家也早就存在,不因某些學者而改變。我發現,嘴裡掛著主義啊,制度啊這種東西的只有兩種人:一種是飯吃飽了沒事幹需要找點額外的刺激,追求點權力充實自己的壞人一種是飯都吃不飽整天幻想換個制度就能拯救蒼生於水火之中的蠢人簡而言之,不管什麼主義制度,都是壞人用來騙蠢人給自己打工的工具。
看看以前的中華文明是如何超越民族的:
「自古九州之內,風土雖異,未有因方言而別爲文字者。唯蒙古、西夏、女真、日本、西蕃之類,各有其字。是皆夷狄事耳。無足道者……歷代中國皆以我國有箕子遺風,文物禮樂,比擬中華。今別作諺文,舍中國而自同於夷狄,是所謂棄蘇合之香,而取螗螂之丸也;豈非文明之累哉?」。———朝鮮國士大夫崔萬理
因為在古代人們,每個政權的控制範圍都非常有限,當地人的地域認同是大於文化認同的,而且上層對下層的影響力有限,鄉村大多是自治的,大部分平民在上層民族更替時收到的影響比較小(給誰交稅不是都一樣)。
蒙古韃靼和瓦剌不會因為同為蒙古人而偃旗息鼓,甚至還爭相討好大明以求支持;諾曼底的威廉趕跑了英國國王,清洗了當地貴族,國人一樣沒說什麼。當然,中國由於空前強大的政府和較高的文化自豪感,可能對於漢人這個文化認同會比較強烈,但是也遠遠沒有達到現在這麼強烈的地步,來自江淮的捻軍屠戮江南沒有絲毫愧怍,閩粵地區不同宗族械鬥更是家常便飯。而且古代中國的朝貢體系也不是論民族的,理論上各個朝貢國的領土都是天子的,這些國王不過是天子的封臣,幫助天子管理領土,雖然內外有別,但只要你認同中華,大家都是朋友。明朝有個叫滿桂的蒙古人當到總兵官,最後戰死北京,也沒有人說他「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這裡說一下很多人提到的「華夷之辨」。
何謂華?何謂夷?我們不能簡單的把所謂的「華」同於現在意義上的漢族人。
華夷之辨看的是文化,歸順中華文化的為華,抗拒中華文化的為夷。按照傳統的中華天子觀念,像越南朝鮮也算是華夏體系的一部分,他們也算是「華」的一部分,他們也經常自認為小中華。越南人在征戰東南亞的時候經常自稱「華人,漢人」,而把北方的大清國人稱為「唐人,清人」,以華夏南朝自居(特別是在明朝滅亡後)。(在阮朝的官方史書《大南實錄》里比比皆是的「夏」、「漢」全數是指京族,譬如「嘉隆年間設置職管員役,耳濡目染,漸入漢風;若加之政教,用夏變夷,想不出數十年,可使與漢民無異」,這段文字寫的其實是當時越南侵佔柬埔寨並實施強制同化,與中國的漢人沒有任何關係。)這應該不能算作民族主義的吧!朝鮮人,越南人都爭的,不是成為漢族,而是成為所謂的「華人」,華人代表的是文明和富足,我們共同認同的是某個文明,而不是族群。至於反抗元朝和反清復明,都是因為他們是異文明,所以遭到反抗,清朝雖然漢化深重,但一直沒有擺脫游牧君主的身份(兼任蒙古大汗和西藏守護者),所以地位尷尬,清朝皇帝的身份是多元混合的,所以他最後也很難真正融入「華」,畢竟蒙古和西藏都是遊離於華夏文明的邊緣的。漢化的鮮卑不就和漢人合作得很愉快?大唐天可汗李世民一邊用著鮮卑人的小名,一邊四處鎮服各路胡人,沒有絲毫矛盾,因為他已經入華了,就算是鮮卑血統,依然是中華正統。隨著天朝體系的建立,漢字早就不僅僅是漢人的文字了,漢字是整個東亞的通用文字,大家雖然口音各異,但是書皆同文,李白可以跟阿倍仲麻呂惺惺相惜(見李白跟晁衡的各種詩文互動),廣州的水軍將領陳磷可以寫詩送給李舜臣(並且建議他投奔天朝)。這種時候大家互相都是共同認同這個中華文明的,文言文就是超越民族的語言,任何華夏文明體系的人都可以用文言文交流,這種時候,何來民族主義?其實白話文的興起本來就是中國人自己民族主義的興起,放棄文言文的同時也是對整個東亞天朝體系的徹底放棄。白話文意味著什麼,意味著比起天朝的普世性,我們中國人現在更注重本民族的發展了,我們的文字應該用以方便我們自己的民族,而不是去普適其他的番邦。所以用本民族口語來重新規定文字,白話文運動本質上跟朝鮮越南廢漢字,日本的漢字簡化等運動的性質是一樣的。天朝瓦解,民族興起。因為題主 及贊同的各位答主 完全接納了西方史觀,忘記了中國自己的,忽略了世界其他地區的。
西歐各蠻族不再學習拉丁文,出現各自獨立的書面語言,羅馬分化覺醒出民族,西方把這個時間作為民族主義起點。但這些觀點根本就是扯蛋,照著這種自我的邏輯簡單類比,越南打著民族主義旗幟從南漢獨立都遠遠早於西方知乎上的大V能不能寫點自己的東西,不要老摘錄照抄別國的觀點。唯西方為正確,自我同化。
----------------------------------------------------------------------------沒有自己的思想,看到不同以往觀點都不敢往下想。東亞很早就出現獨立的民族國家歷史:蒙古秘史:古事記不完全認同。我理解民族主義是認同自己族類,當和外族發生矛盾時,無條件支持自己族類的立場。
以前南北朝,三國等分裂的時候,或外族入侵時,已經有民族主義雛形的。比如:鮮卑族明顯和漢人不同,肯定有矛盾時,捍衛自己的風俗和統治,這就是民族主義。比如:蒙古人入侵漢人,打仗捍衛邊境主權之類的,也是民族主義 。推薦閱讀:
※作為生活在中國境內的少數民族人民,在境外有著同一民族的國家,如朝鮮族和韓國,是怎樣一種心理?
※漢族的族名的由來是什麼?
※漢族算善戰又好戰嗎?
※丹麥人歧視瑞典人嗎?
※如何判斷一個文明先進或落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