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在二戰後虐死百萬德軍俘虜是真的么?
美國和蘇聯相比,誰對待俘虜更惡劣?
這種說法其實就是來自加拿大記者的一本書,還有個別德軍俘虜自己的回憶錄。外星人在地球劫掠人類做實驗的書比這多多了,有必要一本本討論嗎?
美軍在歐洲實打實俘虜的德軍也就不到100萬,剩下的200萬全是最後倆月跑來集體報到的,再後來就根本不是戰鬥人員了。別說零散處死,排隊槍斃幹掉幾十萬人都需要1,2個月了。
其實這個作者最大的一個漏洞是,公認美國對日本是深仇大恨,對日軍態度比對德軍惡劣許多,而日軍戰俘因為營養不良+報復等因素死在美軍手裡的總共也才幾萬。德軍居然死了百萬,簡直神奇。
其實美軍最常見的做法是直接在投降前槍斃你,抓了以後人就歸連部營部了,俘虜數可是長官邀功的重點,你不怕穿小鞋盡可以動俘虜試試。
美軍手裡德國俘虜的死亡率是0.15%。
Niall Ferguson, "Prisoner Taking andPrisoner Killing in the Age of Total War: Towards a Political Economy of
Military Defeat" War in History 2004 11 (2) 148–192 pg. 186 (Table 4)有人說這個數字太低了,但是馬施克委員統計的英國戰俘營中的死亡率只有0.04%,更少。而法國是2.7%。
萊茵河大營
德國的考古學和歷史學禁區------------------------------------------萊茵大營的現有數據太詭異,詭異到正常人都能看出有問題。幾百萬人,聚在綿延上百公里的無遮擋的河邊爛泥地里,幾場雨下來連干點兒的地方都沒有,美軍帳篷的發放數只夠6%的人用,沒有足夠的食物,沒有醫藥,沒有乾淨的飲用水,沒有消毒設備和措施,而且已知的資料里還發生了霍亂等傳染病。這種條件下接近半年,死亡率居然跟好吃好喝的時候的自然死亡率差不多,比蕭條時期死亡率還低一些,難道這批德國人是奧特曼嗎。 真相是多少只取決於現代德國人的態度,因為驗證手段太簡單不存在技術難題。二戰的反思基本上讓德國人有種原罪的思想,徹底被打服了,不管蘇聯還是美國,這仇我們都不報了。學術界是有公開資料就用,沒公開資料也不開項目主動去搞,這就是現代德國的政治正確,跟接受敘利亞難民是一樣的。至少現在政府和學術機構是不支持的。自已維基查「Rheinwiesenlager」
4537 Tote wurden von umliegenden deutschen Gemeindeverwaltungen gemeldet, die US-Stellen gaben 3053 Tote an. Die gründlichste Untersuchung über die Todeszahlen wurde von der nach ihrem Leiter Erich Maschke benannten Maschke-Kommission ver?ffentlicht, die im Auftrag des Bundesministeriums für Vertriebene, Flüchtlinge und Kriegsgesch?digte die Geschichte der deutschen Kriegsgefangenen wissenschaftlich untersuchte. Die Lager mit der h?chsten Sterblichkeit waren: Bad Kreuznach (Lager Galgenberg und Lager Bretzenheim), Sinzig bei Remagen, Rheinberg, Heidesheim, Wickrathberg und Büderich. In diesen sechs Lagern sind ca. 5.000 von 500.000 Insassen ums Leben gekommen.Rechnet man diese Zahlen auf die ca. 1.000.000 Gefangenen hoch, ergibt sich eine m?gliche, aber nicht belegte Zahl an Gesamtverlusten von h?chstens 10.000 Menschen. Eine neuere Untersuchung für die beiden Remagener Lager, in denen ein Drittel aller Gefangenen war, best?tigt dieses Ergebnis und schlie?t h?here Todeszahlen für diese Region aus. Als jeweils niedrigste und h?chste Sch?tzung der Opfer nennt der US-amerikanische Historiker Arthur L. Smith die Zahlen 8.000 und 40.000
注意加粗的地方:這六個戰俘營約有5千到50萬囚犯死亡,另據計算這個數字有約100萬之高。
但是這個數字也許再也說不清楚了,就像當年二戰中國戰場只能大概統計到3500萬一樣。
(抱歉,這句話翻譯有嚴重錯誤,因為我把von的位置看錯了。。。一晚上沒睡覺,腦袋都是麻木的,這裡的意思是50萬囚犯中死亡5000人,再次道歉,囧)另,孟德爾的那個0.15%死亡率應該是來源於Gunnar Heinsohn的一本叫做:Lexikon der V?lkermorde的書,這本書沒有去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找找原文。不過上文有這樣的一句話很有意思:4537 Tote wurden von umliegenden deutschen Gemeindeverwaltungen gemeldet, die US-Stellen gaben 3053 Tote an
這個統計是德國一個叫Erich Maschke的教授弄出來的,他的簡歷也有點意思
Erich Maschke Wikipedia可以自己看下,特別注意1933bis1945和nach1945兩個階段配上這幅圖的還有一句:Nach dem Scheitern der Ardennenoffensive und der Zerschlagung des Ruhrkessels waren hunderttausende Wehrmachtsoldaten in Kriegsgefangenschaft geraten. Im Anschluss an die deutsche Kapitulation befanden sich 3,4 Millionen Menschen in US-Gewahrsam.
340萬人,就算是340萬頭豬病死率想必也不止0.15%吧?只不過現在德國人不去提這事罷了。
========================================================
補充下,孟書記提出了質疑,但是只給我評論點了贊。。。這是鬧哪樣啊 TAT
首先說明下, 我沒有否定任何數據,我只是提出我自己的質疑:因為在佔領國維持上百萬甚至三百萬戰俘且提供基本保障是極其困難的——就算是對於美國來說。而且Maschke作為一個資深NSDAP+人種論的支持者,45年後態度180度大轉彎,不由得讓人有些猜想(這句話你可以認為我是陰謀論)。
還有最近這些年Rheinwiesenlager附近都會有大規模的集會,旗子上面的標語就是1 million toten,至少也說明一百萬這個數據在德國人心中並不是空穴來風。從德國的一些主流論壇上(我在HPF上沒仔細看)也可以看出,德國人內部對於如Rheinwiesenlager以及其他的戰俘營死亡數據同樣存在爭議,同樣也有很多德國人對於Maschke的統計數字不屑一顧,認為他是盟軍的走狗之類的話。
當然就像我們國內對於WG和三年撕逼一樣,德國人在Rheinwiesenlager上也是撕逼的飛起。但是因為關於盟軍戰爭罪行的統計在德國是禁區,在英美又沒人在意,所以Maschke的數據就成了唯一一直被引用的數據。
以我個人的觀點,100萬肯定是誇張了的,但是僅幾千人的死亡數字,連德國人自己都是不信的。實名反對第一名孟德爾的答案。傾向性太強了。如果美國真就殺了那麼一點俘虜就不會不讓人發掘萊茵河大營了。答案對這麼重要的事根本不提,還直接選擇了一個極不可信的數據貼了上來,嘖嘖。
還什麼幾十萬人排隊槍斃也要槍斃一兩個月,這地洗得。按你說白起和項羽在公元前連槍都沒有,豈不是排隊殺上好幾年?
美國到底虐死了多少德國人現在誰也說不清楚,但是唯一可以肯定的是,美國人對戰俘絕不友善(不要說凡爾賽公約,基本的人性也沒講多少),而且一直干預對事實真相的調查和新聞輿論。-----------------------------------------------------------------------------------------------------------------當時寫的比較急,下面上你們要的乾貨。
先看他的第一段:美軍在歐洲實打實俘虜的德軍也就不到100萬,剩下的200萬全是最後倆月跑來集體報到的,再後來就根本不是戰鬥人員了。別說零散處死,排隊槍斃幹掉幾十萬人都需要1,2個月了。首先,他把人分成實打實,集體報道,非戰鬥人員三個部分。顯然他在引導大家覺得,美國沒有傳說中俘虜那麼多,並不能夠殺那麼多。但是請看日內瓦公約對戰俘的定義。合法交戰人員包括參戰的軍人,志願部隊人員,游擊隊員,民兵,及其他因戰爭原因而遭受拘留的人員。不好意思,這三類人都是戰俘,別說得那麼委屈。然後他又提什麼排隊殺幾十萬人要一兩個月,這簡直可以當做梗了。這不是重點,就不揪辮子不放了。
重點是他貼的數據:美軍手裡德國俘虜的死亡率是0.15%。Niall Ferguson, "Prisoner Taking and Prisoner Killing in the Age of Total War: Towards a Political Economy of Military Defeat" War in History 2004 11 (2) 148–192 pg. 186 (Table 4)有人說這個數字太低了,但是馬施克委員統計的英國戰俘營中的死亡率只有0.04%,更少。而法國是2.7%。不知道你說的這個Niall Ferguson是不是哈弗那個,反正我在他維基百科的簡介里沒有找到這本書,所以我也查不到他的數據來源。下面是附錄的他出版的所有書:- Ferguson, Niall. Henry Kissinger: A Life. Allen Lane. 2014.
- Ferguson, Niall. The Great Degeneration. Penguin Books. 2013.
- Ferguson, Niall. Civilization: The West and the Rest. The Penguin Press HC. 2011. ISBN978-1-59420-305-3.
- Ferguson, Niall. High Financier: The Lives And Times Of Siegmund Warburg. New York: Penguin. 2010. ISBN978-1-59420-246-9.
- Ferguson, Niall. The Ascent of Money: A Financial History of the World. London: Allen Lane. 2008. ISBN978-1-84614-106-5.
- Ferguson, Niall. The War of the World: History"s Age of Hatred. London: Allen Lane. 2006. ISBN0-7139-9708-7.
- Ferguson, Niall. Empire: The Rise and Demise of the British World Order and the Lessons for Global Power. New York: Basic Books. 2003. ISBN0-465-02328-2.
- Ferguson, Niall. 1914. Pocket Penguins 70s S. London, England: Penguin Books Ltd. 2005. ISBN0-14-102220-5.
- Ferguson, Niall. Colossus: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American Empire. Gardners Books. 2004. ISBN0-7139-9770-2.
- Ferguson, Niall. Empire: How Britain Made the Modern World. London: Allen Lane. 2003. ISBN0-7139-9615-3.
- Ferguson, Niall. The Cash Nexus: Money and Power in the Modern World, 1700–2000. London: Allen Lane. 2001. ISBN0-7139-9465-7.
- Ferguson, Niall. Virtual History: Alternatives and Counterfactuals. New York: Basic Books. 1999 [1997]. ISBN0-465-02322-3.
- Ferguson, Niall. The Pity of War. New York: Basic Books. 1999 [1998]. ISBN0-465-05711-X.
- Ferguson, Niall. The House of Rothschild: The World"s Banker, 1849–1999. New York, N.Y.: Viking Press. 1999. ISBN0-670-88794-3.
- Ferguson, Niall. The World"s Banker: The History of the House of Rothschild. London: Weidenfeld Nicolson. 1998. ISBN0-297-81539-3.
- Ferguson, Niall. The House of Rothschild. New York: Viking. 1998. ISBN0-670-85768-8.
- Ferguson, Niall. Paper and Iron: Hamburg Business and German Politics in the Era of Inflation, 1897–1927.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
現在我們不說數據來源,只說這人闡述的觀點。
他說:美軍手裡德國俘虜的死亡率是0.15%。
這個死亡率和和平年代的德國的死亡率差不多,那麼說美國人對戰俘一定很好了。那麼下面就說我提到的萊茵大營,大多數德國戰俘都在那裡面。其中包括:
德軍B集團軍在魯爾包圍圈和藻厄蘭地區的被俘者、在美軍第九軍東進易北河過程中的德軍被俘者,在下薩克森、威斯特法倫、哈勒山區和美軍交戰時的德軍被俘者;在德國宣告投降後成建制地向美軍繳械的德軍士兵。此外,被俘的還有民兵性質的「人民衝鋒隊」隊員、自發抗擊過美軍的平民、政府的文職人員、納粹黨徒、國防軍女助手、醫院工作人員等。
他們是戰俘嗎?按照公約當然是。不過美國人不這麼認為,他們把在德國境內收押的德國軍人當作「被繳械的敵軍」(DisarmedEnemyForces)而不是「戰爭俘虜」(PrisonerofWar)對待。這樣就繞過了日內瓦協定。
然後下面就是他們的生活:
萊茵大營露天的,用鐵絲網把人密集的圈起來。其中40%的人睡地洞,超過50%的人一直睡在露天,只有6%的人得到了帳篷。
美軍對新來的2-4天內不提供食品和水。
後來開始提供食品和水以後每天只能獲得400-900卡路里熱量的食品。而正常人在不活動時每天需要1200卡路里的熱量供應。
大營里沒有洗漱設備,沒有醫療器械,沒有消毒設備,沒有醫療措施,對傷病員的治療和護理主要由戰俘中的醫護人員自己解決。每個鐵絲網內只設有一個簡易的地溝茅廁,而一般裡面有幾千上萬人。致使營地的環境日漸惡化,瘧疾、傷寒、壞疽、肺炎等疾病開始在各營地蔓延。
戰俘維爾納在1998年出版的《布瑞曾海姆戰俘營》一書中估計至少有75萬人死裡面。當然這些一定是法西斯的污衊,我們用事實說話,實地統計一下屍體去打他臉不就完了嗎?
可惜,美國不讓。他們臨走用推土機夷平了那裡,並且不允許任何人再去挖。所以你問我到底死多少,我說不上來。但是有一點可以確定,美國虐待了數百萬的俘虜,他心虛了,很害怕。他在撒謊,而且我看到有人在跟他撒謊。
德文維基「Rheinwiesenlager」還是朱維毅也好,無非根源源頭還是《OTHER LOSSES》,所謂百分之6的帳子之類也是源於此。雖然德文維基就百萬這個數字沒寫出參考,但是不用看也知道。
德國人本來就民間很反美,我見過伊拉克戰爭的德文條目,本來把伊拉克人死近百萬直接列著,有人提出了幾條連接要給加上「這個數字不可信」於是就有一德文用戶出來回退,略為互相回退了兩次後德文用戶給加上了「這個數有爭議」字樣
The Rhine meadow camps in summer 1945, index
這個GESCHICHTE IN CHRONOLOGIE von/by/de Michael Palomino (*1964)是如何可信的一個網站呢?上來就貼著一張照片,說,親,美國人居然說他們解放了奧斯維茨,歷史上是蘇聯軍隊解放的!美國人何其的撒謊不眨眼!
我一搜,到處的網站都寫著,這是美軍解放布痕瓦德集中營。
還有一張不知哪來的街頭小報頁面,上寫,真相大發現!海明威在1945年夏天親手射殺了122個德國戰俘!
多麼牛啊。
那個朱維毅么,他的《德意志另一行淚》抄《其他損失》還知道增加一些「證據」編出來了煞有介事的書名,象是「格利斯默的《美國戰俘營的地獄》」多麼人民日報式的書名。我到處用該名稱的德文搜了一下,找不到,作者,德文名,出版社相關信息,統統沒有。
我們都來看看真正的歐美人寫回憶錄的起名方式:
Moi René Tardi, prisonnier de guerre au Stalag II B - Tome 2 : Mon retour en France---斯塔拉格IIB里的戰俘---第二卷回到法國。
魚從頭臭起 (奧)弗里茨·韋斯
格弗里德·克納佩 Soldat: Reflections of A German Soldier 直譯:大兵:一個德國士兵的回思
鮑里斯.戈爾巴切夫斯基:(Through the Maelstrom)《穿過漩渦》
Memoirs: Ten Years and Twenty Days 卡爾鄧尼茨:十年與二十天
Fur Volk and Fuhrer: The Memoir of a Veteran of the 1st SS Panzer Division Leibstandarte SS Adolf Hitler 《為了人民與猿首》
Five Years, Four Fronts: The War Years of Georg GrossjohannOct 1999 《五年四個前線》
Blood Red Snow: The Memoirs of a German Soldier on the Eastern FrontOct 《血紅的雪》(我小震了一下)
Eleven Months to Freedom: A German POW"s Unlikely Escape from Siberia in 1915《離自由還有十一個月》
幸好有了薩蘇這樣一個段子手作例子,我們可以知道,出國留洋的人,是不是就不會歪曲史實,是不是就不會憑空變出一本書的書名了,呵呵
-----------------------------------------------------------------------------------------------
最後奉上成文於2001年的,對2001年的互聯網上一篇對《其他損失》的評論:
「其他減少」的「事實與虛構」----美國二戰後曾餓死百萬德國戰俘嗎?
作者:秋實
就象愛貓撲,愛生活有右翼的「自由主義史觀」,拚命否認南京大屠殺,粉飾甚至美化愛貓撲,愛生活的侵略行徑一樣,歐美也有一批自稱為「修正學派(Revisionism)」的人士,一方面否認屠猶的事實或者淡化其性質和規模,為希特勒辯護,另一方面則把二次大戰視為猶太人和共產黨人的大陰謀。盟軍統帥艾森豪威爾將軍本人的親猶太傾向,則被視為存在這一陰謀的證據之一。
加拿大小說作家James Bacque於1989年出版了一本非小說類歷史書,名叫《其他減損:艾森豪威爾將軍命令下解除武裝的德國士兵大規模死亡背後之驚人真相》( Other Losses : The Shocking Truth Behind the Mass Deaths of Disarmed German Soldiers and Civilians Under General Eisenhower『s Command),被認為是修正史觀的代表作之一。此書宣稱,1945年夏至1946年春,艾森豪威爾將軍在食品充裕的條件下,下令故意餓死「八十萬以上,很可能高達一百萬」德國戰俘。
James Bacque的書甫一出版,就在包括美國在內的西方世界引起巨大反響,電視報紙雜誌競相報道,對作者、專家以及有關人員作了大量訪談。儘管 Bacque 本人曾經有意淡化希特勒屠猶的性質,他的著作還是迅速引起了不少歷史專家的注意。為了了解歷史真相,他們作了不少研究,並開了一系列研討會。1992年,研究艾森豪威爾的專家 S. Ambrose 和 G. Bischof 將有關研究成果彙集編輯成一本論文集,題名《艾森豪威爾與德國戰俘:事實對虛構》( Eisenhower and the German POWs: Facts against Falsehood),出版於1992年。
專家們的主要結論有二:
第一,James Bacque 重新發現了一個重要事實,即當時戰俘營存在相當普遍的打罵虐待德國戰俘的現象。
第二,James Bacque 的主要結論,即艾森豪威爾將軍下令故意餓死八十萬到一百萬的德國戰俘, 乃是建立在對歷史文獻片面解讀、誤讀、計算錯誤乃至主觀臆測的基礎之上。
專家們指出,他的一個關鍵性證據,其實是 Bacque 秘書的一個誤敲(Typo)的結果。此秘書在抄錄檔案文件時,漏敲了一個0,導致其書中計算的某集中營的死亡率,被誇張了十倍,將實際上為3%的死亡率,誇大為30%。Bacque 用此死亡率和其他數字去估測全部戰俘的死亡,結果數字被大大誇張。軍事史專家 Albert Cowdrey 重新估計的戰俘營死亡率,其實只有1%左右,死於美軍手中的德國戰俘不超過五萬六千人。
Bacque 的另一個關鍵性證據,是當時盟軍戰俘營的一份戰俘人數變動記錄。其中顯示,戰俘人數的減少除了列明正式釋放、轉移、死亡等等項目以外,還有數目龐大的「其他減少(other losses)」項目。Bacque 認為這個龐大的「其他減少」人數,除了死亡,不可能是別的。他的書名《Other Losses》,即來源於此。
然而,專家們檢視檔案發現,就在 Bacque 引用的這匣檔案裡面,有一份文件專門註明:有66萬民兵( 德文 Volksturn, 英文 Peoples『 Militia )被非正式釋放 (released without formal discharge ),列入「其他減少」項目。而 Bacque 卻無視這個註解,把他們都當成了死亡。在一次電視採訪中,Bacque 在追問下只得承認,他沒留意,miss 掉了這個註解。
Bacque 還找了一個證人,曾參預俘虜營管理工作的退役美軍上校Philip S. Lauben,來證明「其他減少」只能是死亡。然而,他的採訪錄音記錄卻表明,他採用了極不正當的盤問手法,多方誘導對方同意他的「其他減少只能是死亡或逃跑」。然後,他問:
「逃跑的多嗎?」
「很少。」 Lauben 答。
於是,Bacque 作出結論:其他減少就是死亡。
後來 Lauben 上校在致 CNN 的一封信中,這樣描述 Bacque 的採訪:
「我都91歲了,法律上已算盲人,記憶都已經非常不可靠了。而且,我還處在日常護理之下。同 Bacque 先生談話時,我就時常提醒他,40多年前的事情在我記憶中已經非常模糊不清了。」
「Bacque 先生把數字讀給我聽……排除了轉移和釋放之後,看來剩下的唯一可能就是逃跑和死亡了。這裡我弄錯了。」
針對 Bacque 關於艾森豪威爾將軍在食品充裕的條件下故意令戰俘挨餓的指控,專家們指出,戰爭剛結束時的歐洲,食品極度短缺。如何分配有限食品是件極為頭痛的事情。在法律上,戰俘在食品供應上的優先順序,與平民相同。在食品不足的情況下,艾森豪威爾為了優先保證平民的食品供應,鑽了一下法律空子,將俘虜降級重新歸類為「繳了誡的敵對武裝力量(DISARMED ENEMY FORCE ---- 簡稱 DEF )」。這其實只是當時不得已的辦法。
有意思的是,在專家提出食品短缺的大量證據後,Bacque 似乎不再堅持他關於食品充裕的看法。他又出了一本新書,轉而指控美國故意令德國人餓死。他說,在戰後給愛貓撲,愛生活糧食、給俄國糧食、給法國糧食,就是不給德國糧食,導致德國餓死數百萬人。當然書中還是充赤著大量的虛構和臆測。
鑒於 Bacque 的書幾乎全由臆測和虛構堆砌而成,現在幾乎沒有一個嚴肅的歷史學家接受他的說法。軍事史專家 Albert Cowdrey 列出此書中眾多的虛構與臆測等等之後,寫下一段有趣的評論:
「無疑地,作者有理由為他所取得的成就感到滿意。他不是歷史學家,沒什麼專業聲譽會因此而受損,這本書反而會強化他作為小說作家的地位。」
有興趣的人,不妨去把《其他減少》和《事實與虛構》這兩本書找來對照讀讀,再看看當今某些反美人士飢不擇食、什麼破垃圾都揀來當寶貝的模樣,怪好玩的。
萊茵大營。具體多少人掛掉完全看立場,今天想婊美帝了就要多算點,明天要婊斯大林了就要少算點。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當然是蘇軍更惡劣,蘇軍和德軍對待戰俘的惡劣程度排倒數第二,倒數第一應該不用我說了吧。對戰俘最好的是中國,最後把日軍俘虜都感動了…
美軍的那麼多德裔將領同意么?@艾森豪威爾、尼米茲、巴頓、哈爾西、斯普魯恩斯
萊茵大營:德軍怕被蘇軍報復,在蘇軍趕到前玩命向美軍投降大約500w人次,不想結果也好不到哪去。這撥人被安置在萊茵河畔,由於糧食和衛生疾病問題死者甚多。後來移交戰俘撤走時,屍體被就地掩埋。
戰後德國zf自己保守估計死亡百萬記。後來陸續有德國歷史學家去深入考據,但都被德國政府壓下來,不想撕開那層傷疤。但側面反映了死亡人數之巨。(幾萬人死亡去掩蓋沒有意義但幾十上百w戰俘在非戰爭狀態下死亡就有損自由燈塔人類希望的形象了).
多說一句,從二戰 ,到越戰 以及伊拉克戰爭,美軍虐待戰俘問題一直存在而且非常嚴重。但由於是人類希望自由燈塔就被大家選擇性遺忘了。
但二戰要論虐俘最嚴重的還是日德,蘇軍出於報復心理排第三,去西伯利亞服役的德國人基本上都仆街。對此我只能說惡有惡報,這是毅種循環。虐死百萬俘虜不是真實的。首先,美軍不承認希特勒自殺後德軍的戰俘地位,主要指的是德國境內和奧地利境內投降的德軍。在美軍看來,這些德國人是瘋狂的民族主義者,瘋狂對抗美軍是實實在在的敵人。事實上,希特勒自殺後,大批德國人包括民兵都很快導向美軍,這些人要是按照戰俘處理,那麼美軍根本拿不出多少糧食。當時的歐洲經濟凋敝,大多數食品都是從美國運輸過來的。隔著一個浩瀚的大西洋,你說給平民糧食還是給敵人糧食。當時,糧食就是生命,討好平民受歡迎,很有必要討好戰俘嘛真的沒多大必要。其次,德軍投奔美軍的人數太多了,達到了五百多萬,一個人一天一斤糧食,就消耗量而言,就至少需要3000噸,一個月就需要9萬噸,美軍能有多少糧食?一個俘虜有飯吃,500萬俘虜就必須矮點餓了。第三,投降的敵人危險,要做好管理善後工作,管他們幾個月實際上是為了更好地未來管理控制德國。第四,歷史學家考證,虐死百萬俘虜是沒有的事情,但是死了六七千人倒是真的。戰俘營嘛,不死人很不正常,更何況美軍也不承認這是戰俘營。
將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後一位俘虜送上了歸鄉路。75歲的烏爾蘇拉·羅斯馬伊傑里,60年前在東德的蘇占區被蘇軍抓走成了俘虜,從此顛沛流離、嘗盡人間辛酸的她卻始終拒絕加入蘇俄國籍,並曾數次試圖逃回德國。日前,俄羅斯《新消息報》講述了這個最後的俘虜在俄羅斯60年的艱難歲月。
改名換姓被送到蘇聯
75歲的烏爾蘇拉看起來就是一個普通的俄羅斯老太太:略顯臃腫的體態,口音濃重的俄語,裹著花頭巾,說起事來絮絮叨叨。如果不是聽到她用德語哼唱兒時的歌謠,誰都不會想到她擁有日耳曼血統。烏爾蘇拉1931年出生於德國施韋因蒙德。父母很早就過世了,她和3個兄弟跟著奶奶在德波邊境的希登澤島上相依為命。二戰時,小小年紀的她不得不靠乞討貼補家用。戰爭結束後,希登澤島被蘇軍佔領,烏爾蘇拉找到了新工作:清理城市廢墟。一天,正在幹活的她和另外幾個姑娘被蘇軍巡邏隊帶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從此她就成了蘇聯衛戍司令部的傭人,每天負責清洗地板,為士兵洗衣做飯。她被關在一個專門改造外國人的地方,每天還要跟很多德國人、波蘭人、立陶宛人一起參加5小時的俄語強制學習課。
有一天,烏爾蘇拉在司令部幹完活後被帶到了一位軍官面前,軍官用皮帶抽打她,說她是俄羅斯人,叫瑪麗亞·米洛諾夫娜·馬卡洛娃,因為不想回蘇聯才假扮成德國人的。烏爾蘇拉自然拒絕承認自己是「瑪麗亞」,可在軍官的脅迫下,她最終還是妥協了。改名換姓後的烏爾蘇拉被送到位於白俄格羅德諾的「過濾營」,這是一個專為考察初來蘇聯的外國人設置的機構,在這裡生活的外國人雖然行動自由卻時時要受到蘇聯人的監視。剛到那裡,她特別想念親人,整天不吃不喝,還曾3次試圖逃跑,卻都被抓了回來。1年後,烏爾蘇拉終於脫離管制重獲自由。但此時,她早已喪失了東德公民身份,而被迫留在了這片陌生的異國土地。
在蘇俄生活的半個多世紀里,烏爾蘇拉先後嫁過兩個丈夫(現都已不在人世了),生了6個孩子。由於她始終堅持自己的德國人身份,拒絕接受蘇聯國籍,而她原先辦理的蘇聯居留證又早已過期,她因此成了「黑戶」。這給她的生活帶來了很多麻煩:工作難找,不能送孩子上幼兒園,門上還常常被人畫上納粹標記。烏爾蘇拉不得不帶著孩子輾轉於蘇聯各地,在貧困的生活中掙扎。後來,她在塔吉克杜尚別一家療養所找到了一個園丁的差事。蘇聯解體後幾年,她又搬到俄遠東地區的納霍德卡,住在一個只有12平方米的筒子樓里,靠每月1740盧布(約合不到600元人民幣)的退休金過活。
想回祖國竟是如此艱難
60年間,烏爾蘇拉從沒放棄過返回德國的念頭,可當時那個「鐵幕」橫亘的年代,讓一切都變得沒有可能。1956年,她第一次給德國親戚寄了封信,就立即被叫到了警察局。幸好負責調查的警官比較通情達理,在弄清情況後放了她,並且歸還了她的真名字。「瑪麗亞」又變回了「烏爾蘇拉」。後來,德國親戚開始給烏爾蘇拉寄去各種各樣的禮物。這再次引起了蘇聯政府的關注,他們建議她不要接受外人的「施捨」,可烏爾蘇拉沒有答應。因為這些東西對生活窘困的烏爾蘇拉一家來說,簡直就是救命稻草,他們必須把其中的一部分賣掉,才能維持基本生活開銷。
1970年,烏爾蘇拉的嘗試終於有了點收效。那一年,她千里迢迢從中亞趕赴莫斯科,拿到了夢寐以求的為期5年的東德公民護照。一切看起來很美好:歸鄉之路就在腳下,新生活即將開始。可蘇聯外交部的人告訴她,孩子不能被帶出國。烏爾蘇拉不忍心把孩子留在酒鬼丈夫身邊,萬般無奈之下,她選擇繼續留在蘇聯。1975年,烏爾蘇拉又有一次與德國親人團聚的機會。她的侄女到莫斯科開會並決定會議結束後到杜尚別看望她。為此,烏爾蘇拉需要到外國人簽證處申請一份邀請函。第一次,她遭到了拒絕,理由是她家樓門太臟,讓外國人看見有損國家形象。於是,烏爾蘇拉全家總動員,重新粉刷了樓門和過道,還清理了院子。可第二次她仍然被拒,這次是因為她家附近有一個養豬場,讓外國人看到了也不合適。可憐的烏爾蘇拉最終也沒見到侄女。
2004年,已搬到納霍德卡的烏爾蘇拉得知符拉迪沃斯托克一個教堂的牧師是德國領館的名譽領事,便決定到那裡試試運氣。這一次,她終於遇到了「貴人」:她在教堂里偶然結識了德語教師彼得·施瓦爾茨。在聽完了烏爾蘇拉3個小時的哭訴後,這個來自柏林的小伙下決心幫助這位無助的老人。
60年後終於重獲身份
在施瓦爾茨的熱心幫助下,烏爾蘇拉重新恢復了身份:獲得了德國公民身份證以及俄羅斯「綠卡」。為了辦手續,她幾乎每月都要坐火車往返於納霍德卡和符拉迪沃斯托克之間,這幾乎花光了她所有積蓄。遠在德國的親戚、納霍德卡的朋友以及教堂里的教友一起幫她湊齊了回德國的路費,不過這些錢也只夠買坐席。9月5日凌晨,烏爾蘇拉用幾個大塑料口袋裝滿了行李,帶著女兒踏上去德國的列車。
踏上回鄉路的烏爾蘇拉內心有些惴惴不安,她無法確定無數次在夢裡見到的故鄉會不會接納她。她還特別想去拜謁父親的墓,去看望一直挂念她的91歲的姑姑,還有早已頭髮花白的兄弟。對俄羅斯,烏爾蘇拉也有些不舍,畢竟60年的時光在她身上烙下了深深的俄羅斯印記,而在這裡,她還有5個孩子、19個孫子和3個曾孫。烏爾蘇拉說,她愛俄羅斯,她想再回來。
其實,像烏爾蘇拉這樣的二戰俘虜在俄羅斯還有一些,但他們早已加入了蘇俄國籍,並決定一輩子留在那裡。只有烏爾蘇拉是個特例。這個倔強而執著的德國女人始終無法向「俘虜」自己的那片土地妥協,幸而,她的「俘虜生活」終於走到了盡頭。
可以查詢「萊茵大營」由於條件惡劣、缺乏醫療,大量德軍戰俘死在萊茵大營不過說起虐俘 美國怎麼可能比得過德蘇日?集中營、巴丹死亡行軍、卡廷森林、南京大屠殺等等歷歷在目
高分得住的答主所寫的內容如果「字太多不想看」的話, 建議題主看一本書《德意志的另一行淚》,是很好的一本書,裡面一部分內容講到這個問題,貌似從被英國俘虜之後再回去的最幸福(跟被其他國家俘虜過的人相比,用這個詞真的不過分啊!)美軍至今軍風軍紀口碑都不怎麼好,他們甚至常常連自己的隊友都虐,何況戰俘?!
The Tuskegee Airmen 影片裡面黑人飛行學員為自己入伍前在本土的遭遇還不如德軍戰俘的待遇而憤憤不平。
剛看了曉松奇談,題主可以看看。
美國本來就不是好東西,現在自己國內也開始亂來了,看他們黑白大戰怎麼進行?
光是放下武器的敵人這個稱呼就基本說明了問題。繞過日內瓦公約,美軍要幹什麽誰都清楚。
德國政府 以環保的名義 禁止挖掘。
二戰納粹國防軍東線的去挖礦,為社會主義添磚加瓦,九死一生,西線國防軍進萊茵河大營,情況好不到哪去。黨衛軍嘛,殺殺,一個不留
請大家讀一讀《德意志的另一行淚》裡面有詳細的描寫
推薦閱讀:
※德國工科碩士 汽車方向前輩們來侃一下當初是怎麼在德國畢業後找工作的?
※世界盃決賽開始的時候,為什麼德國人高唱國歌,而阿根廷人不唱?
※德國留學怎麼交到朋友?
※去德國留學還是去英國?求大家給點意見?
※匈牙利為什麼要阻止難民去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