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近代西洋風格建築具體有什麼特點?有哪些建築實例?


*多圖更新中。嚴禁禁禁禁禁禁盜圖。

圖已經全部畫好,爭取早日更完,順便求個贊。

終於可以給自己挖下一個巨坑。

下面這篇文章我從看到問題到現在,畫圖畫了一個星期,搜集資料寫提綱也寫了很多個夜晚,主要講述從1858年安政五年開埠,到1945年昭和廿年日本戰敗的這一段建築發展史。以藤森照信《日本近代建築》為基礎和主要資料來源,必要時會直接引述原文,並加入一些小說的筆法和對人物的心理分析,以及對時局的一些評價。

我把這篇長文分成兩部分。第一部分是極簡版,第二部分是添油加醋版。

其實我也不知道自己寫的第二部分算什麼體裁,且算是演義吧,將將算是:為避免答案又臭又長又無趣,做出的一點努力。

希望看到大家可以舒服地讀這篇答案。

Part ONE 極簡版(建議在移動設備下閱讀)

極簡版由10+的圖片組成。

第一張是整個近代建築的系統圖。

後面的所有圖是第一張圖的詳細展開,每一張都包含了該時代和風格下的典型建築和大師。

(圖0-1,日本近代建築發展系統圖)

(圖0-2,殖民樣式系統圖)

(圖0-3,擬洋風系統圖)

(圖0-4,樣式工廠系統圖)

(圖0-5,御聘外國建築家——歷史主義的導入)

(圖0-6,日本籍建築家的誕生——歷史主義的學習)

(圖0-7,歷史主義建築論與傳統樣式)

Part TWO 日本近代建築演義

第一篇、殖民者入,陽台到戶

故事的開頭,從1842年中英《南京條約》的簽署開始。

那以後大清國的東南沿海一帶成為了外國人在東亞的聚集地。

英國人對港口有著天然嗅覺,遍布全球的殖民地,處處都有幾乎完美的天然港灣。上海和香港也在此列。

然而當時穿著厚實的英國人並沒有想到。東南一帶夏天實在是太濕熱,香港更是有三個夏天。好吧,熱壞了只好脫了,西裝脫掉,襯衣脫掉,光著總涼快了吧。結果亞洲的傳染病又把他們折磨地夠嗆,蚊蟲又多。我們今天還有登革熱、禽流感之類的。當時的醫療條件差,外國人又沒有對這些亞洲強悍病菌的免疫性,死了一大批。

既然這樣,就把房子建成開放通風的,四邊牆能拆的都給拆了,「任爾東西南北風」。這麼一來,涼快是涼快,可是當地人不幹了。

「這些鬼佬,穿那麼少,成何體統?」

「長毛們把我們糧和地全給征了,打不過長毛,咱們去搶洋人的房子?

這種完全放著讓大家搶的東西,吃不飽飯的大清老百姓是不會放過的。放到今天,也會有飛機延誤機場派盒飯的時候,一擁而上搶盒飯,貨車翻了上去搶貨等等。不得不說,我等一定是承繼了中華道統。

閑話不扯遠,被搶了的洋人就在家裡架了幾門炮,虎視眈眈地對著大街。

「WTF,有本事你們再來!?」

嚇唬嚇唬老百姓可以,可這事兒一出,衙門不好辦事兒了,畢竟這屬於私人武裝。

當時的政府衙門也不像今天影視劇作品裡那麼不堪。遇到外國良民,該干涉還是要干涉。

該用的辦法都用完了,這地方看來是沒法呆下去了。Sigh。

這時候,在印度東南亞開荒的老鄉到了上海。

「亨利先生,請問,有什麼可以為你效勞的嗎?我很願意給你提供一隻手,先生。」

「這日子沒法過了呀!愛德華先生,請告訴我怎麼樣可以賺了錢活著回去?我將萬分感謝,先生。」

「小case,先生。」

愛德華對亨利的房子進行了巨大又細微的改造,引入了一種新的作法——在歐洲壁式建築的外側加設來自亞洲南部木造建築的開放性空間,即陽台。

「太感謝了先生,留下來一起吃晚飯吧,我準備了可口的魚肉和蔬菜,還有甜品。」

「很抱歉,我今晚要收拾東西,明天一早我要去長崎了先生。」

(圖1-1,菱格式之弟邸)

長崎類似於我大清國廣州,是鎖國時期唯一對外通商口岸。記住那個時間,大清1842年開埠,日本1858年開國。

到了長崎,老鄉們依舊面臨著和在中國一樣的問題,好在日本一年只有一個夏天。但是其他其他問題依舊存在,於是照搬香港上海的建築樣式,開建吧。

不僅如此,他們連同街道和沿街的建築一塊改造成了倫敦巴黎的那個樣子。

日本人管明治維新的政策叫「脫亞入歐,文明開化。」

那這個時候的長崎給人感覺就真是太文明太開化了。長崎的「小外國」當中呈現兩種光景。一種是以海岸大道(類似「上海外灘」)為中心的街道,密集排布著商店,旅舍,娛樂場所(Ham-shop?)和稅關。

另一邊是俯視外灘商業街的山丘上的光景,沿著小徑建有大量西式庭院。

愛德華的另一位好朋友柯南(是Cannon不是滾筒洗衣機)就住在山丘上,然後在眼下的街區工作。

夜幕降臨,柯南坐在陽台上吃著晚餐欣賞著落日餘暉從海岸大道的剪影間落下。

「是柯南嗎,是你嗎?」愛德華走下馬車,沖陽台上的柯南揮揮手。

「嘿,愛德華,哈哈哈,好久不見,很高興見到你,快進來,我讓人給你開門。」

「你們家院子太漂亮了,我喜歡這龍舌蘭,啊,還有這些玫瑰。」

兩人坐在陽台上,喝著特濃的茶,聊起來生意事兒。

「老夥計,我籌備在長崎開一家銀行,先生,樣式我都已經想好了。我在中國廈門,鼓浪嶼上面看到過一家滙豐銀行,三面都是陽台,作為營業場所棒極了。」

「是嗎,可是,這樣子的建築不會太複雜嗎?你要知道現在在日本做什麼都是在冒險。」

「不,陽台的結構和作法簡單極了,只要在屋檐前立柱支撐,使用下面的空間就行了。有陽台形狀非常容易辨認。我們的銀行一定會成為地標建築的,相信我。」

陽台沒有牆壁或高牆突出,上面蓋著廡殿四坡的大屋頂,下面建築物的本體收納成正方形或長方形。站在這種建築物前面,視野所見只有寬廣的陽台。陽台這種與室內空間匹敵的半戶外空間收納在一個屋檐底下,與一建築不同的性格隱藏在此。

「哦,我突然想起來了,我有個朋友,他們家跟你描述的像極了,現在就可以去拜訪他,如果你願意的話?」

「太好了,我已經迫不及待了。」

愛德華和柯南走出院子,坐上馬車。

「去古拉巴邸,謝謝。」

故事講到這裡就快要結束了,愛德華和柯南在日本混得怎樣我根本不樂意知道(傲嬌狀),可是關於陽台殖民樣式的建築,還有幾句話要補充。

陽台雖好,可日本並不像我國東南沿海一樣氣候濕熱,冬天來了寒風簌簌,大雪紛紛,得另外想個辦法。

於是在明治20年(1887)以後就慢慢淡出主流舞台。歐洲人開始在陽台上加裝玻璃,通過開關窗把適合南方的陽台變成適合北方的陽台。

而日本建築的命運究竟如何,請聽下回分解。

第二篇、雨淋板不遠萬里展宏圖,木骨石舊物新生牆上糊

(話外:這什麼鬼標題)

雨淋板,最初其實是英國貨。在以石材和及磚材的疊砌式構造為中心的歐洲傳統中,是個粗鄙的技術。在它的發源地英國,也局限於由倫敦到多佛海峽的英格蘭東南部。

一般用於幹啥呢?比如家裡圈個豬啊,村頭開了家供銷社(拜託那叫便利店)啊,類似的,派不上什麼大用場,

後來一些混不下去英國老帽們,遠渡重洋來到了新英格蘭,也就是後來的阿麥力卡(日式發音)。再後來新英格蘭也不好混了,又往大湖和大河一側新法蘭西走。惹不起我還躲不起嗎?

一群墾拓移民就這樣來到了美國中西部,當時剛剛闢為美國領土的路易斯安那購買案一帶的地區。

「嘿,艾德,這兒有個大瀑布,我們的船無法保持前進。」

艾德走到甲板上,四面看了看。

「就在這兒下錨!」洪亮的聲音穿透了雨林,驚起了一群林中鳥四散飛去(我自己腦補了一下行走的荷爾蒙兄)。

「來,把東西都卸下來,」艾德從莎拉手裡接過一大箱子東西。莎拉是艾德的大女兒。

作為一個女兒兩個兒子的父親,艾德和她的妻子瑪麗都來自英國的一個小城多佛爾,那裡沒有很多佛,但是有很多愛動手愛闖蕩的天生水手。

「爸爸,我們帶的食物不多了,要補給一些才能繼續走。」大兒子約翰表情糾結地說。

「不,孩子,我們就在這裡定居,不走了。」艾德抿了抿嘴,你大米叔叔(萊斯叔叔)下周也會來這兒。

約翰擰成一團的臉立刻盛開了,「太好了!嘿,蒂姆,你聽到了嗎?很快就可以見到可愛的凱瑟琳妹妹了!」約翰興奮地對弟弟蒂姆說。

兄弟倆打鬧著衝進了瀑布里。

接下來的幾天,一家人在河邊瀑布下,認真地開始建設自己的新家。

他們砍下巨大的樹木,在河邊架起了一台水車,用這些水車提供大量動力把砍倒的圓木製成完美的板材和腳材。

「約翰,蒂姆,快過來,爸爸給你們露一手。」

「天哪,這是帕特農神廟嗎!?」約翰看著用木板搭成的希臘神殿風格的房子。

「拿著。」艾德給孩子們遞上了鎚子,「快幫忙一塊兒釘雨淋板。」

雨淋板說的通俗一點就是成人版樂高,每個人只要是個正常能掄得起鎚子,就可以咚咚咚來一通。不僅如此,房子還可以被自由地建成木匠歌德樣式(Carpenter Gothic)、美國哥德式木構樣式(Stick Style)等各式各樣的。

把房子建成這樣顯然不是為了裝X,美國人為了彰顯自己獨立國家欣欣向榮的狀態,又想要和母國保持一致性,雨淋板成了折中之選。

美國人第一次敲開日本人大門的日子到了。這一次顯得過於簡單了,日本武士劃著船喊著口號翔美帝的艦隊衝過去。艦長當場傻眼:日本人的船太小了,用大炮根本轟不著。既然這樣,艦長另覓新招,忽然開動螺旋槳,使出一招「神龍擺尾」,戰艦在海面上划出了巨大的浪。

日本人全給拍海里去了。

輸了,打不過,簽!簽什麼?簽屈辱的不平等條約唄。

日本比起大清,還是清醒不少,我大清後知後覺,一直到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才開始洋務運動。

明治天皇在1968年改組新政府,新政策之一就是開發北海道。

很快一群又一群美國技術者接連登陸札幌,其中有一人不是蒂姆也不是約翰(他們就這麼被我無情拋棄了),名叫威廉惠勒。

那時候日本還是個未開化國家,武士們還是時不時就表演豁肚子。如果我今天告訴你下周我們去一個非洲國家支援,這地方的人還處於原始部落狀態,經常表演在身上劃兩刀,你肯定不樂意跟我一塊去。

當時的威廉惠勒就遲疑了。

年輕的他本來在波士頓活的有滋有味風生水起,可他在麻省農科大學的導師對他那是各種勸啊,就跟我同學她媽媽勸她早點結婚似的,苦口婆心。

「小威啊,你知不知道來了日本百年以後就可以名垂青史啊?」老師克拉克正色道。

「你是說可以奪得六個美網女單冠軍,然後名垂青史嗎?可我是個男的啊」

「小威啊,你腦袋被驢踢了個腦洞嗎?我是讓你來札幌支援一下,來了這裡直接升任為大學教授,比你在事務所打工強多了吧。」

一旁還杵著一位。

「是啊,小威,你看,我這獎勵都為你準備好了,比大滿貫獎盃更值錢喔!」埃莫森指了指手裡的詩集,拉爾夫埃莫森是威廉惠勒最喜歡的詩人。

到了日本,威廉惠勒擔任起札幌農學校的教授,一邊執掌教鞭,一邊提起設計的筆。既然來了,那就要留下點什麼對吧。留下個「到此一游」太沒素質了,那就留下幾棟房子表示一下「到此一游」吧。

(圖2-1,札幌時計台)

從明治五年開始,札幌的原野上咚咚咚的錘擊聲從未停歇。

惠勒引進了一種叫「氣球構造」的新技術。

氣球構造是在美國開墾的過程中,於1833年在芝加哥附近構思出來的美國獨特的木造方法。在構造上捨棄了傳統的粗壯的柱樑,而多用規格化的原木板構成壁體,只需要敲敲釘子就可以完成。正是因為這技術輕鬆愉快,被命名為氣球構造或南瓜構造。

走在札幌的大街上,完全就是一幅美國發展壯大的清明上河圖一樣的畫卷。

左手一座美國獨立前殖民時代造型的農學校模範家畜房,右手一座新古典樣式的開拓使本廳,你一個慢動作走過去,還會留意到歌德復興式的札幌博物館和伊斯特雷克風格的開拓使本廳舍分局。

可是美國來的這些開拓者,畢竟都是些土木工程師,而不是建築師,所以這一批建築物普遍純度很低。

什麼意思呢?就是說葡萄酒裡面沖了雪碧,洋酒里沖了冰紅茶,這種低純度山寨酒請別人喝,在夜店裡是泡不到妹子的。

這些札幌的建築,就是低純度的西式建築,有的只有正立面像模像樣,有些甚至只有局部是按照西式修建的。但這也並不妨礙喝酒的人還是會有一絲絲醉意。

這其中就有日本大大大大木匠安達喜幸(第一位登場的霓虹金建築技術人員喔)。

得到威廉惠勒真傳的他,一邊守著美國的風格,一邊用著日本的傳統技術,成了北海道建築的風向標。至今札幌依然可以看到安達留下的豐平館。

(圖2-2,豐平館,札幌)

[雨淋板不羈放縱的歷史講完了,愛自由的木骨石造終於可以登場啦。]

我們從一份檔案開始講。

姓名:R.P. Bridgens

性別:男

國籍:米國

學歷:未知

職業:土木工程師,建築師(自封的)

家庭背景:妻子的姐姐是英國領事夫人

生卒年:1819-1891

最喜歡的顏色:?(我關心這個幹嘛)

主要經歷:

1864-1866 坐船(舊金山-橫濱-舊金山-橫濱…)

1866-1874 建房子,建房子,建房子

座右銘:building-ding-ding-ding

謚號:橫濱西洋館始祖

布里堅斯能取得橫濱第一人的成就,跟很多要素有關。

也許是因為他的親戚是英國領事夫人。

也許是因為他開事務所的時候正好遇上1866年橫濱居留地大火的大量災後重建。

也許是因為他跟橫濱地頭蛇高島嘉右衛門關係鐵。

不論如何,布里堅斯是個有本事的人,再加上無敵的運氣,在橫濱建築界耍得飛起。

他所使用的木骨石造,其實就是由木材形成的柱樑構造與由磚石材形成的疊砌構造。使建築在外表上看起來像石砌建築。也是一種把雪碧倒入葡萄酒的低純度表現。不過,好歹看著像葡萄酒。

此外還激活了一種江戶時期廣傳全日本的泥匠技術——海鼠壁。這種技術是指在木造的壁體貼上平瓦,然後在灰縫(接縫)處塗滿突出的灰泥,由於突出灰泥的形狀形似海參(日語為海鼠),由此得名。這種做法被用做木骨石造的代用品。

(圖2-3 海鼠壁典型建築,大浦天主堂,長崎,現況已經修改)

風風光光過了十年後,布里堅斯跟他的「布里堅斯黨」(後面還會大量提到,主要是清水喜助和林忠恕二人)在大街上散步。

來往行人紛紛鞠躬致意,布里堅斯洋洋得意的說:「你看,這英國人的領事館是我建的,新橋驛也是我建的,從橫濱到東京,哪兒哪兒都有我們美國的建築。」

「先生,還有哇他洗,哇他洗也幹了不少活。」

「是是是,說的沒錯,功不可沒,功不可沒。」布里堅斯隨口說。

「你們說說看,我的這些作品,有那些不足的地方?不能總是給我拍拍手鼓鼓掌,要提一些實質性意見嘛!」他看了看身邊的幾位,沒一個吭聲。

「別擔心,本著『言者無罪,聞著足戒』的原則,放心大膽說吧。」布里堅斯滿臉堆笑。

「先生,您的作品著實都不錯,尤其是英國領事館這一系列,比起陽台模式,高明多了,有范兒!可我感覺,您是不是步子邁太多扯著了?」清水說,林忠恕點點頭。

「Soga~具體解釋解釋。」布里堅斯疑惑地看著清水。

「您看,這新文藝復興式固然看上去很美,以英國領事館為例,在細節上審視起來,缺點可不是一星半點兒。況且木骨石造這玩意兒,說一千到一萬還是半殖民性格的技術。」清水潤潤嗓子,「所以,總的來講,我知道您想跨過殖民樣式走向正式歷史主義建築,可您並沒有真正邁過去。非木亦非石、半途而廢若是木骨石造的本性的話,您大概也就是木骨石造一般的建築技術者吧。」

布里堅斯一聽,覺著比武士豁肚子還尖銳,真敢說啊!氣兒不打一出來,丟下一句: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你們自己去發展去吧。」

後事如何,下回分解。

第三篇、走單騎擬洋風初揚名,挑大樑本土匠終登場

(嚴肅一點!)

清水喜助習得了布里堅斯的很多西洋設計,再加上自己祖傳的四大武器「木骨石造」、「陽台」、「海鼠壁」、「日式屋頂」。如此一來,就好像一個習武之人原本空有招式,而現在內力也大大精進了。

清水掌握了洋風的一些門道,對他來說是一件好事,但是布里堅斯在橫濱獨霸,其他人根本打不開局面,同理還有林忠恕。

可是這樣一來,倒是讓「布里堅斯黨」的幾位,佔了個大便宜。

我們來介紹一下當時日本的情況,此時日本已經開埠,但是距離新政府籌備完畢還有一段時間。江戶(後來的東京)已經開始推廣洋風建築。對於熟悉江戶建築的清水喜助,手裡的幾張王牌,足夠他在江戶立足了。

很快,東京建起了兩大洋風建築——築地旅館和第一國立銀行。

我們重點介紹第一國立銀行(聽這名字,多霸氣)。清水喜助親手設計。

建築組合了木骨石造、陽台、日式屋頂(真是能用上的都用上了),特別是使和式屋頂翹起走向和洋折中的路線。遠眺的話,二樓的木骨石造的陽台殖民樣式建築上盤坐著日本的城郭,呈現前無類例的外貌。陽台的洋風柱子上雕刻了色彩濃烈的鶴與龜。屋頂的第一層為拱狀開口,第二層有唐破風於千鳥破風,第三層為角塔,第五層放上和風的塔,塔頂有白色的三角旗,上面寫著「Bank」紅字隨風搖曳。

這一超級大雜燴,在江戶改名為東京之後,成為日本擬洋風建築的起點,來自全國各地的進京者像朝聖一樣參拜旅館和銀行,甚至還有投香油錢拍手合禮的。

來參觀第一國立銀行的人裡頭,就有老相識林忠恕。清水喜助在二樓的陽台上開心地看著樓下熙熙攘攘參拜的人群。

「小林君,好久不見,來東京有何貴幹?」

「師兄,我來,是準備進大藏省上班。」

「哦?」清水喜助若有所思。

「營繕寮雇我過來給一個叫沃特斯的打下手。」林忠恕看上去心有不甘,「本來想自己出來混的,結果還是給洋人打下手啊。」

「沃特斯是一號什麼人物,以前沒怎麼聽說過呀。」喜助嘴裡念念有詞。

「哈哈,暫時不管他了,我現在好歹也算是個公務員了,以後多多交流。」

論起清水喜助和林忠恕,放到現在,大部分家長一定更喜歡林忠恕,畢竟他也算是穩穩噹噹的一枚公務員,還主持著營繕寮大部分的官廳建築的建設工作。

可是林忠恕在建築上的造詣,比起清水喜助來,還有一段距離,掉在了擬洋風和西洋館的縫裡,造出來的東西只能說非驢非馬。

建築的內容看,這哥們追求個性化,在技術上不走清水洗助那套,並不用木骨石造,也不走殖民建築的傳統灰泥作,走了一條中間路線:在一般位置刷上灰泥,一些面子上重點地方就貼上石材,也可以說是木骨石造的乞丐版。

外形上來看,林忠恕也不走清水洗助那個套路(在日式屋頂上插一個突兀的塔)。建築被設計成單調的四角形,整體收納在內,唯一強調的是三角形山牆和列柱的大型車行入口突出處。這一風格習自喜好帕拉迪歐主義的上司沃特斯(沃特斯我們將在第四篇中詳細講述)。

這麼分析起來,你估計會覺得林忠恕還是個挺機靈的人,因地制宜,因材施料。

不過,半桶水就是半桶水,來回晃。他所設計的帕拉迪歐主義,整體的比例或細部的設計通通崩潰解體,為了厚重感而設計,卻把這種感覺引向了鈍重落地的厭惡感。

而他在醒目處貼石材的這一做法,顯然只是為了應付應付罷了。

一句話總結起來,林忠恕組合了由布里堅斯嫡傳的木骨石造,於沃特斯那裡學來的帕拉底歐主義,並且自行肢解組合成了一套固定的官廳模式。

在官廳以外的其他建築,譬如學校、郡役所、縣廳、警察署等公共設施都也被要求洋化。但是沒有那麼多錢可以讓人燒怎麼辦?一種比林忠恕更敷衍的方法出現了——灰泥系。

灰泥系與木骨石造系最大的區別就在於技術面,並不會部分貼上石材,也不會使用海鼠壁,所有的土牆全給糊上灰泥,搞掂。

就跟我們今天很多縣政府市政廳山寨個白宮、故宮、盧浮宮之類的外形一樣,殊不知,失去了白宮那樣的高大和故宮那樣的體量,坐落在那兒的房子就變成了一坨……我不忍心吐槽下去了。

當時日本還有更加犄角旮旯的地方,連灰泥造都用不起,蓋個房子得眾籌(多麼穿越的字眼),於是又繞回到最初的起點——雨淋板擬洋風。

最後出現的雨淋板擬洋風,取代了灰泥系,也成為了擬洋風的終結者。

請用新聞聯播口音:山形縣集中了最多的擬洋風建築。建設潮由明治九年延續到十四年。這五年落成的建築多達28座。

(圖3-1 濟生館 山形縣)

雨淋板擬洋風最具活力就在明治的二十年代,進入三十年代後有趣的設計逐漸消失,變成只是在雨淋板的四方箱型建築物上開窗和加上突出的車行入口玄關的造型。在這之後,雨淋板的西洋館依舊隨處可見,有明治時期的寫真館,也有後來大正時期的醫院,到了昭和時代,一些中學老師家裡的會客廳仍沿用著雨淋板。

比起木骨石造和灰泥造,雨淋板系可以說是唯一抵達日本底層角落的洋式做法。

我們今天在這裡吐槽日本當年擬洋風造的多麼不倫不類,半身不遂。其實都是一種不公平的比較,把剛剛文明開化的日本和後來逐漸強大的日本,甚至和後來甲午海戰擊敗我們的日本相比,都是不公平的。

大概應該這麼看這個事件:

首先,擬洋風的這個潮流,展示了日本人文明開化的決心。

第二,當時建成的大量學校,郡役所,警察局等,極大完善了基礎設施。尤其是遍地開花的洋風學校,為日本的教育注入了強大的能量。

第三,實物發展都需要一個過程,擬洋風就是這個過程的一環,沒有這一系列嘗試,建築師們也無法找到不足之處,無法得到鍛煉。

擬洋風退卻後,日本擺脫殖民樣式的建築的序幕,才終於拉開。

這一篇講的過於嚴肅了TT


五陵郭是日本第一座西洋建築格式城堡,於1857年開始動工建造,歷經八年多的時間,建成於公元1866年。城廓呈五角星狀,也因此得名:五陵郭也是日本指定的特別史跡,同時也是日本最大的西洋式城郭。位於日本北海道西南部港口城市函館內,當時的建造目的最主要是因為開放港口,所以需要減輕外國侵略的威脅。五棱郭現今的地址位於日本北海道函館市五棱郭町44番地。

城堡是利用尖角的形狀的「陵堡」減少周圍的防衛的死角,亦可預防敵人左右來襲時的炮火,再利用半月形狀的堡壘來掩護大門以及護城橋樑的作用。

戊辰戰爭這場日本史上知名的內戰,五棱郭成為最終戰場。但是五棱郭也因為這場戰事,大部分的建築幾乎宣告摧毀。

這座花菱形的土壘,此後僅留下空郭,現為公園。至今有1,600株以上的櫻花,並將糧倉改造為「懷舊館」展示箱館戰爭資料。

城堡外有一座「五棱郭塔」,高60米,遊客可登塔俯視五棱郭的全貌,看出城郭特殊的五星形城廓。

如今這裡成為北海道有名的賞櫻勝地。櫻花綻放時,猶如一朵巨大的五角星形的粉色花朵。在」五陵郭塔」可登塔俯視五棱郭的全貌,還可遠眺函館市街景,函館常被譽稱為「百萬石夜景」,據說是世界三大著名夜景之一。

喜歡的話,歡迎大家加微信GOOMAY—WAFU(谷美和風)和我進行日本文化交流,這裡有更多精彩內容哦~


近代和現代在英文中是一個意思。進入現代以前,江戶時代日本工匠自發的擬洋風。明治時期,英國人孔德在工部省大學建築系引入西洋古典體系,從根本上看日本建築學教育的基礎一開始就立足於西洋建築體系。

曾禰達藏、河合浩藏、辰野金吾,第一代日籍建築師。其中辰野金吾在古典主義的基礎上紅磚和大理石的辰野式,也創辦了第一座日本建築師的事務所,辰野片岡事務所。他的代表作有日本銀行本店(非辰野式)、東京車站。是日本建築界的開路人。

另外是在西洋建築基礎上變異的和洋折衷式。而伊東的「進化論」推動了和洋折衷的出現,用日式屋頂蓋和日本元素裝飾西洋古典式樣的建築。像東京帝室博物館。到昭和時期,出現了的「帝冠式」,但「帝冠式」延續不久即被消失了。在長春的滿洲國國會大樓對面那座現如今是醫院的建築也是帝冠式。中國近代以來的大屋頂即是受此影響。而蘇聯的,斯大林提倡的社會主義形式,民族形式,效果與此類似。墨菲在燕京大學所創作的,還有武漢大學圖書館也很著名。呂彥直的中山陵中山大學禮堂等等,梁先生的男生宿舍。


辰野式建築,比如瀋陽站


看一看長春(吉大)你就知道了?(ˉ?ˉ?)

其實我把鼎新放裡邊會不會被查水表( ??ε?? )

(手邊沒有照片,圖片來源於百度,侵刪)


推薦閱讀:

請問這種屋頂相比普通屋頂有何優缺?
高層建築消防是如何設計的?
十年工作經驗的建築師工資為什麼這麼低?
羅馬風與哥特建築的區別與聯繫?

TAG:日本 | 建築 | 建築學 | 建築風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