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較其它地區,北京考生上清北有多大優勢?

名校錄取學生是不是會照顧本地的生源呢?

北京市或者上海的學生進北大、清華的幾率有多高?比其他省市更容易嗎?

這樣是否不公平?

相關問題:

相比較其它國家,美國考生上哈佛耶魯有多大優勢? - 學生

相比較其它地區,上海考生上復交有多大優勢? - 學生

相比較其它地區,浙江考生上浙大有多大優勢? - 學生

相比較美國其他地區,馬薩諸塞州考生上哈佛麻省理工有多大優勢? - 教育

----

本題已收入知乎圓桌 ? 偏見、歧視與不公,更多歧視相關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多圖多數據】2015 年,北京考生被清華、北大錄取的概率是廣東考生的 30 倍(10,000 人中分別取 106.62 和 3.65)。北京之後是上海(32.16)、天津(25.81)。倒數三名是廣東、雲南(3.79)、貴州(3.93)。

數據是我幾個月前為一個研究項目搜集的*。上圖中,分子是 2015 年清北兩校在該省的實際錄取人數*,分母是該省的高考人數。

根據 2015 年的數據我們可以做一個事實判斷,即北京、上海等地的學生入讀清華北大的可能性比其他地區要高很多,或者說,清北兩校給各省的名額分配有很大不同。

這個事實判斷是沒有爭議的。

--

下面是價值判斷:這樣的分配方案是否公平呢?是否合理呢?

認為這樣分配公平的核心論點是,每所大學都招更多的本地學生,所以清北的招生政策是公平的。

認為這樣分配合理的核心論點是,北京、上海等地的學生綜合素質高,接受的教育比其他地區好。

我們來一條一條看。

我們讓「小明」扮演認為該方案公平、合理的一方,「小紅」認為其不公平、不合理。

--

小明:每所大學都招更多的本地學生,那麼清北的名額分配是公平的。

小紅:清華、北大是國家財政重點支持的大學,每年收到的撥款最多(40 億以上),且國家撥款佔全部撥款的絕大多數,沒有理由省與省之間有 30 倍的差距。

清華、北大的財政決算公開表裡面沒有分別列出「教育部撥款」和「北京市撥款」,類似數據我僅在復旦大學 2011 年報表上看到。從下圖可以看出,教育部撥款占復旦當年接收撥款的 80%。由此推測,清華、北大的教育部撥款比例應該類似,甚至更高。

小明:既然你講到國家撥款,國家 GDP、稅收也是北京、上海人均貢獻最多,清北多招這些地方的學生當然是公平的。

小紅:如果名額的分配是按照人均 GDP,那當然也算一種公平。可是,廣東、江蘇等地的人均 GDP 也是全國前列,為什麼「清北率」是北京、上海的 1/30

標準的定義就是它得適用於所有人。如果名額分配標準是「人均對經濟的貢獻」,那所有人均收入高的地區都應該優先。

小明:為什麼這些省份的學生要盯著清華、北大呢?他們自己省內也有很好的大學,而且招生政策也會向他們傾斜呀。

小紅:首先,不一定其他地區的好大學招生政策會向本省考生傾斜——由於時間限制我手頭沒有其他大學的數據,不過我們以後可以一起看看安徽、江蘇幾所知名高校的招生情況。

即便我們假定全國每所高校都錄取更多的本省學生,請你先看看下面這張圖。橫軸還是清北每萬人錄取人數,可以看到北京、上海、天津分列前三,縱軸是各省的 211 大學數量。(北京在圖片的右上遠端。)

確實,江蘇考生相對「幸運」,雖然上清北難,但本省好大學多,如果它們優先錄取江蘇考生,那情況還沒那麼糟。可是左下角那一群你根本看不清的省份是「清北率」又低、本省還沒什麼好大學。拿掉北京、上海、天津,放大了看:

所以,即便每所大學都偏愛本省考生,現在的分配情況也很難說是「公平」吧。

--

小明:一味追求公平沒有意義,我認為現在的名額分配是合理的,因為北京、上海的學生綜合素質更高,長遠發展潛力比小地方來的要大。

小紅:假定你說的是對的,小地方來的確實長遠發展潛力不行。那我們為什麼一定要按照誰長遠發展潛力更大來分配名額呢?

小明:好大學不就是給長遠發展潛力更大的人讀的嗎?

小紅:那不一定。我不是否定你說的這個標準,只是我們不能不經過任何討論、直接接受它。錄取標準有很多,比如「補償」也是一種。有些人可以說,因為小地方孩子的成長環境相對較差、考出好成績更不容易,我們反而應該給他們給多的名額。同樣的,我並不是支持或反對這個「補償」標準,我只是說我們得討論完再決定應該用什麼標準,而且討論得全國一起討論。

小明:我也來玩你這招。我們先假定我們討論完、同意以長遠發展潛力為標準。北京、上海的學生綜合素質高,優先錄取他們,有什麼問題嗎?

小紅:「北京、上海的學生綜合素質高、潛力大」——你有事實證據嗎?

小明:我自己就是小城市(或縣中)通過高考考進清華(或北大)的,我進了學校之後感覺我的綜合素質不如北京、上海的同學,我只會死讀書、眼界很窄。我的學長學姐、教授也都這麼說,他們說畢業後,北京、上海學生髮展得更好。

小紅:我覺得我們還是需要一個更科學的方法來驗證你的「長遠發展理論」。首先,不能是個人回憶,而是要做更大規模的調查、統計。其次,由於北京、上海學生的家庭收入通常更高、父母受教育程度更高,要把這些影響因素排除,從科學研究的角度來說也不是那麼容易的。

小明:那你也沒有證明我錯。

小紅:你說得對,這個「長遠發展理論」目前無法被證明是對的或是錯的。

小明:那還有什麼問題呢?

小紅:如果我們認可分配名額向所謂「高素質」學生傾斜這個標準,且我們假設在大城市接受教育的學生素質更高,那麼廣東廣州、深圳的學生呢?江蘇蘇州、南京的學生呢?浙江(12.89)學生的素質是山東(4.06)的三倍嗎?

標準的定義就是它得適用於每個人。如果標準是「素質」(或者說「大城市」),那所有「高素質」(「大城市」)的考生都應該優先。

小明:我們不說遠的,就說考生高三時的情況。北京、上海的教育水平高,優先錄取這些地方的學生也是合理的。

小紅:教育水平高體現在分數上嗎?如果是,那麼全國統一考試、統一划分數線應該對北京、上海學生沒什麼影響。如果教育水平高是體現在「綜合素質」上,那麼你還是在說我們之前討論的「長遠發展理論」。

小明:我還有一個理論。有些地方的考生因為不想去那麼遠的地方念大學,會選擇一個離家近一些、排名卻低一些的學校。會不會有可能清北的生源在廣東、雲南這些南方地區不夠好呢?

小紅:對於兩所好大學,你說的這種「不願北上」的情況有可能發生。但是清北在中國是「超頂尖大學」,每年國家資源給得最多、名聲最響,且事實證據是清北在每個省幾乎都是瓜分高考前 20、前 30 名的。所以現在的名額分配不是一個「需求方」問題,而是一個「供給方」問題。不是說南方的優秀學生不想上清北,而是想上的優秀學生遠多於清北分配的名額。

即使有生源方面的擔心,鄰近省份名額差異大也是說不過去的,比如浙江(12.89)和江蘇(6.44),相鄰的華東省份,各有一所高校僅次於清北。(江蘇的 211 大學確實比浙江多不少,但真正和清北直接競爭生源的也只有江蘇的南大和浙江的浙大。)如果清北在分配名額的時候擔心生源流失到浙大、南大,那浙江和江蘇的清北率應該接近,不過事實是它們也差一倍。

--

小明:說了半天,你對現在的名額分配到底有什麼意見呢?

小紅:從道德哲學角度來說,現在的分配是歧視。我們不會把考生按照性別、身高劃分成幾組,有的組上清北容易、有的難,因為我們知道,這些都是人無法控制的隨機因素。

那麼為什麼要按照戶籍來給考生分組呢?

這標準難道不就是所謂的「看你父母是誰」嗎?戶籍和身高一樣,都是考生無法控制的。如果出生在北京戶口的家庭,或者父母優秀、得以在北京落戶,那麼恭喜你,進入了「容易組」。如果你出生在廣東、雲南、貴州,那麼抱歉,不是你的錯但是你在「難組」。

我們都說高考是中國為數不多的「公平」機制,且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階層流動。但這樣 30 倍差距的名額分配不是完全違背高考精神嗎?

小明:你太理想化了。教育資源,尤其是像清北這種資源,一定是各方都眼紅,不可能按你說的,只用一種標準來考量。貧困地區、少數民族、大城市等利益群體都得考慮。

小紅:我並沒有說必須用一個標準來考量,完全放開、只看分數也未必是「最公平」、「最合理」的分配方案,也不可能有方案所有人都滿意。只是現在這個分配情況我怎麼也看不明白,省與省之間可以差 30 倍之多,人口、經濟水平發展相近的省份也可以有好幾倍差距,同一個省今年和去年清北錄取人數也可以有 30% 的降幅或增幅*。

小明:所以你想知道這個名額究竟是怎麼得來的。

小紅:對,只有我們知道了才能討論我們認不認可、如何改進。

小明:其實做這個工作的也很不容易,蛋糕總共就這麼大、清北能錄取的人有限,向這個省份傾斜就意味著減少那個省份的錄取人數。

如果你看過最近幾年的趨勢,清北的北京、上海招生人數在減少,中西部名額在增加。

小紅:你說得對。如果不是找數據要花這麼久,我也特別想搜集三年以上的錄取情況,看看趨勢。我還想看看上海、江蘇等地的名校,畢竟每個大學都在進行類似的名額分配。只可惜搜集數據的效率奇低,目前得人工一個省一個省地搜索,很多時候媒體、教育主管部門只談計劃招生人數,不提供實際錄取人數。有些高考家長論壇有部分數據,但我們要用的話還得重新核查,也要花很久。我在做這個研究之前,一直以為這種數據網上很容易找,甚至已經有人整理好了,後來發現這方面居然是一片空白,真的挺驚訝。

我們還需要更多的討論、更系統的研究。清北是國家財政(你和我這些納稅人)大力支持的學府,而高等教育又是國家的未來,誰被這些大學錄取不只是考生和家長的事情。對這些數據的研究、對數據公開的請求不能只存在於中學貼吧、育兒論壇*。

小明:我們討論得很愉快。

小紅:是的。

--

注 1:時間有限,抱歉沒有把圖表改成中文。原始數據、矢量圖歡迎私信。

注 2:實際錄取人數包括按計劃通過高考錄取、保送、計劃外擴招人數。之所以沒有隻按照計劃錄取人數計算,是因為計劃招生人數可以和實際錄取人數相差一倍以上。

注 3:有個別省份(如雲南、青海)的部分數據我無法在網上找到,所以用的是 2014 年清華、北大在該省的實際錄取人數。如果日後發現有更新的數據,會及時更新。

注 4:清華、北大的實際錄取人數可能每年都會有較大變動,比如山東、遼寧最近兩年分別都有超過 30% 的降幅和增幅。因此,上圖並不能完全反映各省的招生名額。理想情況應當是搜集三年以上數據。

注 5:不知道是什麼原因,最近兩年的數據比 2011、2012 年少了很多。清北招生計劃前幾年有一個一頁紙的表格,2015 年的我並沒有找到。實際錄取人數也一直是只有媒體報道,沒有高校辦公室或研究人員統計。好幾個省 2015 年的實際錄取人數媒體沒有報道,我也就無從獲得了(見注 3)。

--

修改記錄:湖南的數據第一次發布時有誤,文字和圖片部分都已修改。


利益相關: 外國國籍,曾就讀於北京的一所公立高中。曾獲某權威科技比賽的國家一等獎並進入國家隊,曾被北大元培錄取。

對於身為局外人的我而言,清北在招生方面地域上的差別對待是顯而易見的不公平。

不過,其他答主所提及的在學科競賽/科技比賽方面北京學生的劣勢,也是事實,畢竟答主本人也曾代表北京隊參加過國家級的比賽。

既然大部分答主談的都是身為外地人或北京人的經歷/見解,那麼本答主就在此談談身為局外人的一己之見。

背景:清北對於國際生的招生嚴重傾向於重量不重質。正因如此,像答主這類『外籍人士』只要擁有相當於北京高考一本線的水準就能獲得清北的錄取。

就像無數外地人對北京說,如果我有北京戶口,分分鐘鍾進清北。

也曾有無數北京人對答主說,如果我像你一樣有『外國戶口』,分分鐘鍾進清北。

因為能輕而易舉考上清華北大,像答主這類就讀於公立高中的外籍學生,普遍以考上本國名校為榮,視清北之流為保底學校。

在參加國家級別的賽事時,當其他同學正為如何摘得國家一等獎獲得一本線降分而發愁時(國一能普遍降分至一本線而國二一般只有60分降分),我甚至都不知道參加此比賽能獲得降分資格,對是否能拿國一都不是特別在乎,只在乎能否進入國家隊(科技比賽中國二也有資格進入國家隊選拔),因為於我而言,在北美名校招生官的眼裡,國一無異於國二,國家隊卻是非常出彩的。

因為答主的出生,在升入中國大學方面享有極大的特權。

就像有人會辯解北京學生比外地學生更優秀一樣,有人也許反駁說,像答主這類人外籍人士,自小接受多元文化的熏陶,所以比同齡人更優秀,理應受到比北京學生還要高的『優待』。

然而事實呢?大部分會去考取清北的國際學生,都是像答主這樣貨真價實的假洋鬼子,從小就讀於中國的公立學校,在國籍所在地的居留時間平均為1-3年,並且還都是在沒有記憶的孩提時代。我們這群人,根本無異於同齡的中國高中生,哪怕自己的祖籍不屬於中國。

我想北京高中生之於外地高中生,應該也是一樣。

答主屬於特權階層,但絕對不會像某些答案一樣,說什麼「因為我父親當年就是以幾近狀元的身份從高考大省考入No.2迎娶了貌美如花有白人血統的母上大人之後夫妻二人憑一己之力移民而答主因為爸媽的遺傳從小智商就比平常人不知道要高到到哪裡去並且長得略帶幾分異國風情所以我屬於特權階層光明正大理所當然云云」之類的邏輯漏洞百出的話。

答主屬於特權階層,並為其他人的遭遇感到不公。特權的存在是社會不平等的體現,不應當視其為天經地義。「北京學生的特權源自於他們自身比其他地方的人優秀」這一論點,本質上和上世紀3K黨鼓吹的白人至上論及其相似,都是為了試圖讓他人相信自己是基於光明正大且理所當然的理由享有特權。

答主雖非LGBT人士,卻願意為這類人群的權益奮鬥。

答主的鄰居100%白人血統,卻願意為種族平等喊話。

學校蜚聲中外的女權主義課程,40%的聽課者是男生。

身為異性戀/白人/男生是我們所享有的特權,我們卻都要將其打破。

願人人都能為平等世界奮鬥,而不是享有特權並視其為理所當然。

另:看到某些答案,讓我想到了之前和某個追求過我的北京男生的對話。

「你們外國國籍的是不是考取清北都很容易啊?」

我:「是的,大概能考到相當於北京高考一本線的水平就可以進清北。並且中考不用分數太高都能進全國數一數二的中學。」

「真好,特權階層」

緊接著他又追加了一句「所以自己沒這待遇,就一定要讓自己的孩子享受到這個待遇。」

我可以理解這類想法,就像我能理解思想保守地區的婦女被侵犯了卻選擇忍聲吞氣一樣,都是被生存環境所迫,但當我耳聞這句話的時候,我仍然感到無比心寒。要知道,那個男生是我接觸過的同齡人之中讀書最多的人之一。

人人都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

Update: 評論里說答案有種何不食肉糜之感的,對此答主想解釋說,答主只是在清北錄取方面是特權,在美國名校錄取方面又何嘗不是"弱勢群體"。並且,哈佛耶魯一類的美國名校之於答主,就是中國人眼裡的清華北大。

然而眾所周知的內幕是,在美國名校錄取時,像答主這類「非美國籍+在非美國加拿大地區就讀高中」的學生等同於高考大省的學生,而美籍人士就相當於北京上海考生,至於父母給名校捐過巨款的,自然屬於清北錄取時的國際學生。當去年答主申請哈佛被拒時,也從未想過「我一定要讓自己的孩子成為美國籍」或者「我要掙大錢給哈佛捐幾個億」之類的想法,當然這也都可以是因為答主太年輕。

(有人也許會反駁說是因為答主自身實力有限,對此我也只是想指出,在美國生活多年的舅舅也覺得我的希望比較大,但問題在於,舅舅是以評判美國學生的標準推出我的「被錄取幾率」的。另,答主也確實曾被略遜於哈佛,但也絕對是頂尖的美國名校錄取過。)

至於說我不曾為人父母無法體悟的,答主有一位比自己小很多的親弟弟,並且一直以來也在以父母的形式去寵愛他,為人父母之心境,我自認為比那位是獨生子女的追求者感悟更深。

其實我寫這篇答案的初衷,是看不慣某些人「老子就是特權你有意見嗎」的態度,但整體關注點明顯被最後一段帶偏了。碼這麼多字也是想告訴他人,這是我所認同的價值觀,這是我認為讀書人對待社會特權應該有的態度,認為腹有詩書之人應該從社會不公方面和我討論這類問題,而不是第一反應還是停留在「非正當利己」的層面。我自己知道很難不改初心,但我和我的同學依舊在堅持,因為畢竟我們還是太年輕。

================================================================

Update 2:

請勿把「讓自己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和「讓自己的孩子屬於特權階層」的想法混為一談。換言之,請勿把「正當利己」和「無底線利己」混為一談。

通過正當的渠道給孩子報課外班,並沒有侵犯到其他人報課外班的權利。

就像您們將來為孩子交哈佛每年4萬美元的本科學費時,並沒有侵犯到那些因為交不起學費,而選擇了其他大學的學生上哈佛的權利。

但是,像我們這類國際學生通過特殊身份進清北,絕對侵犯到了其他人進清北的權利。

所以,文中所指的特權階層,指的是通過行使自己的權利,直接導致及其不公平的競爭結果。

當然,從社會學意義上來講,只有家裡有條件的孩子才能上得起補習班,確實是社會不公的體現。

但是,為孩子報課外班這種行為本身,無可指摘。

================================================================

Update 3:

還是針對於最後一段,為什麼心寒。

首先,我並沒有貶低此男生之意,相反我很感激他曾經那麼熱烈地愛慕過我,只不過他的價值觀與我不符。

我之前提過,我自認為腹有詩書之人應該從社會不公方面和我討論這類問題,而不是第一反應還是停留在「非正當利己」之層面。再者,人有利己之權利,但利己亦要有度。

有一種境界,叫做奴隸推翻奴隸主,自己做起了奴隸主。

另外一種境界,叫做奴隸推翻奴隸主,並推翻了奴隸制度。

針對部分評論,舉個反例:

事實:女性 == 被壓迫方

先決條件:尚若無法改變這個世界,那便也只能順應其規律,成為特權階層。

照此邏輯,女權癌們就不應該被批判,因為她們也只是順應這個社會"撒潑有奶吃"的規律,成為特權階層而已。

被上司壓迫,努力工作跳槽/升職成為上司,稱其為反抗壓迫。

被上司壓迫,成為上司之後反過來壓榨員工,稱其為就是想當皇帝。

「奴才」做了主人,是絕不肯廢去「老爺」的稱呼的,他的擺架子,恐怕比他的主人還十足,還可笑。

--魯迅

另:

小學文化的男人逼自己身懷六甲的妻子去墮女胎,我表示無可奈何

博士畢業的男人逼自己身懷六甲的妻子去墮女胎,我表示無言以對

當然,你們也可以說,那也是因為此博士男有傳宗接代之壓力云云,答主這種年輕人是無法理解的。

所以我選擇說,無可奉告,祝您們身體健康,再見!

================================================================

Update 4:

針對評論里的「如果大家都努力成為特權階層,大家的孩子都能享受特權了,特權階層就不存在了"之類的觀點。

個人之拙見,此觀點嚴重有悖於現代經濟學的主流觀點。

多數現代經濟學家認同的觀點是,人普遍為自己的利益拚命奮鬥(當然也包括努力成為特權階層)而社會資源有限(Limited resources),如果政府放任人們競爭不管(free market),只會加劇社會資源分配的不公,所以應當適當干預(當然我也不贊成經濟上的完全乾預),才能造就較為公平的資源分配。

=================================================================

題外話:

答主大學沒選北大,更沒選清華,所以請不要私信問答主「在清北上學是怎樣的一番體驗」。另外,答主也不是以普通國際生的渠道拿到錄取的,其實可以稱其為是國家隊免筆試保送,不然答主何來的勇氣申請哈佛。當然因為這些都是題外話,所以答主並沒有將其寫入答案,但有些人,總喜歡緊咬住一點不放。

另外,如若是想以國際生的身份進入清北或重點高中就讀,需符合諸多關乎身世方面的條件,尤其是近幾年來更是越來越嚴格,而這些條件包括但不限於父母均為外籍,擁有非亞裔血統,從未在中國上過戶口,父母有一方為非華裔等等。所以如果是想以簡單粗暴的移民,尤其是妄圖以非官方認可的移民方式踏進清北之大門的話,最後最有可能面臨結局便是,手中握有能直接敲開清北大門的國家級大獎,卻因為非中國籍,既無法參加自招或直接簽約,亦無法參加高考,又不符合清北對於國際生的要求,到頭來還因為自身外語水平有限,只能去國籍所在地重讀1-2年高中。答主身邊這樣的例子,一抓一大把。所以在此奉勸評論區的某些人,真想讓孩子拿清北保底,還是需踏踏實實地讓自家兒女成為人中豪傑,努力奮戰拿國一/金牌,最後通過自招降分或者直接提前簽約降分。整天妄想讓子女當皇帝,最後很可能連平民之權利都已失去。

備註:

前幾頁的評論都是答主更新之前的,但答主都留著沒刪,一來沒時間,二來確實有人的評論讓答主意識到了先前答案的問題所在。所以啊,所謂的通讀全文並回答問題,就是要先把Update看完,不要再提出和之前的評論無比近似的質疑,答主也是學生黨,讓我把Update里的話複製粘貼一遍,答主著實有心無力。對此,你們支持不?


這個問題下面的很多優秀答案里已經包括了數據分析,我想就個人的體會談一點看法,權作補充。

身為北京學生(非清北),我從大學開始就一直提醒自己的是:永遠記住自己的渺小和幸運,因為睡在我上下左右的兄弟們,因為和我一起學習玩耍的同學們,每一個都能在高考里把我秒成灰碾成渣。

我根本不相信什麼綜合素質的屁話,因為我親身經歷過用錢砸出綜合素質的過程。從小到大給各種培訓班貢獻了不知多少學費,鋼琴小號手風琴毛筆繪畫作文武術英語奧數,一樣也沒學成;出國幾次完全都是託了家長的福,和個人能力的相關性為0;獲得的一些既不華也不實的「獎」竟然都是需要花錢來買證書和獎狀的那種!就這樣,到頭來竟然還能上下包裝打點出一個「高素質」的學生,如同費列羅巧克力,金燦燦的外表下其實黑成一坨。

後來想想,這樣明目張胆地對北京學生的高考照顧對北京學生自身的傷害也很大——我們中很多人從此喪失了「客觀看待自己能力」的能力。喪失這種能力的結果,就是讓很多北京學生的教育過程異化為一個以家庭為單位的,慢性能力衰減和退化過程。

除了一些祖傳皇城根下的老北京後代,北京學生的家長大多都是同輩人中最出色的那一批,如此才能在北京立足紮根,為自己和後代打下一天地。但在上述的過程中,他們的後代卻仗著身為北京人的優勢自以為很努力其實毫不費力的上了別人擠破頭皮都進不去的清北等211和985,不僅絲毫沒有意識到自己在這個過程中的福利和幸運,反而開始將自己強行和這個國家最優秀的學生相提並論。在大學裡和高考比你優秀太多的同學們相處久了,上課考試分數也許也差不太多,於是我們就忘記了自己在能力上和自己同學們「真實」的差距,開始過分高估自己,把父母施加的福利和光環當做是自己努力的成果,也開始低估別人,把由於制度缺陷造成的教育損失當成是別人能力上的不足。

為了抵抗這種退化,也許我們應當時常問問自己:我們真的有那麼出色嗎?我們真的有努力過嗎?

很久以前,我曾經以為自己上輔導班上到九點很辛苦,直到我知道,還有人小時候每天早晚走八里山路上小學——只有兩個老師的小學。

很久以前,我曾經以為自己考不上就出國或復讀的決心很偉大,直到我知道,還有人面對著考不上就去打工的殘酷選項。

很久以前,我曾以為自己真的很優秀,直到我直到,自己其實很可能就是一個烏龜,這輩子也許只能在北京這個父母精心搭建的龜殼裡逞能。

這個慢性能力衰減和退化過程的直接結果是:我們中太多人,不丟掉父母傳給自己的老本就不錯了,根本無法再複製父母的成功,更別說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更可怕的是,我們中太多人竟然還看不到這一點,老是被自己的優秀和努力感動自己。

綜上,北京的高考制度也許就是這樣,不知不覺地在持續削弱著很多北京學生和家庭的整體競爭力,陰刀子不見血。不客氣地說,對很多北京學生來說,幾代人之後能否繼續在北京立足也許都是問題——諷刺的是,這樣一看,高考對於北京的照顧反倒也許有幾分「代際公平」的意味:它在某種意義上就是在慣出名不副實的北京學生,蒙上他們的眼睛,鼓勵他們持續透支父母輩積累下的福利和資源,以便早日將他們踢出北京。

反躬自省一下,我想對北京學生來說,最最重要地恰恰是承認差距,直面現實。如此,我們才會明白我們理應活在一種巨大的恐懼和焦慮中,而不是沾沾自喜的把父母的奮鬥成果當做是自己炫耀的資本。我們更應該比身邊的同學更加努力以期早日彌補上差距,而不是仗著家裡有錢有房有關係就隨便找個工作在北京繼續混日子。

我們應當記住——這個北京,是我們父母的北京,是我們同學的北京,卻還不是,我們自己的北京。

以上分析僅僅是答主主觀臆斷,並不具有顯著的代表性,北京學生中也有很多出類拔萃的榜樣值得我們學習(或者膜拜)。


我是河南的,

我們市那年我文科第一。

我646,

那一年北大在河南分數線648,

滿分750分。

我儘力了。

後來讀了人大,

人大旁邊有個人大附中,

得知他們流傳的順口溜是:

現在不努力,

將來去隔壁。

那一刻,我唯有笑笑。


你們真應該感謝祖國母親,把屁民們都教育的如此恭順。

要是你敢說因為白人的受教育水平較高,所以頂級高校應該少錄取非洲裔多錄白人……

嘖嘖。畫面太美我不敢看。

我估計這話川普都不敢說。

說實話,我一點也不喜歡美國所謂的種族多樣性政策,這個政策是赤裸裸的打著公平的旗幟搞種族歧視。

但是,在美國有能力把所有人的基礎教育水平都提升到一個相當高的水平之前,搞一下也算是一種妥協的方法。

但是我國的邏輯是很奇怪的。人家是補貼弱勢族群,我們這兒反倒是補貼強勢地區。

難道這是因為國情不同?

大概是國人比黑人要好打發的國情吧。

--------------------------------------

利益相關:湖北招生政策的受益者。

你看,我就毫不避諱的說自己是既得利益者。事實上要是沒有武大華科,我根本不可能去NJU。

因為我的同學們很多都是想著武大華科又不難考,離家又近,幹嘛費那麼大勁學,我才能僥倖考過他們。

要是他們都牟起勁學,那以我的努力程度,估計也就去廈大看看海了。

要是把我丟河南,估計看海的機會都沒有,只能指望下鄭大了。

---------------------------------------

我真不是嘲諷夏大,廈門大學在很多省是相當難考的學校。

但是湖北省因為武大華科的存在,早幾年實際上除了北青復交浙中科大之外沒有什麼特別難考的。因為理科武大一般過一本線六七十分就能投檔了……所以你們懂的。

你們肯定覺得很不公平,我也覺得很不公平。

過一本線六十來分上武大,你們可以問問旁邊河南的同學們什麼感受。

說實話,我上大學後和河南的同學交流過以後,感覺我大湖北和河南比起來簡直是新手模式。

至於北京么,我就不評價了,是什麼模式大家心裡有數。

然而,這麼多投檔線在湖北跳水的學校為何我單單挑廈大出來說呢?

因為我第二志願是廈大。

本的打算是NJU不收我的話就去看海了。

現在在南京被凍成傻逼一樣,我突然覺得要是當年選擇去看海可能也不錯?


只上圖,不說話。

北京的優秀優良畢業生比率位居全國第25名。

利益相關:清華大學一字班

======================================================================

應評論區要求,附清華大學優秀(優良)畢業生評選辦法如下:

參評條件

1. 熱愛社會主義祖國,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遵守國家法律及校規校紀,模範遵守社會公德和履行公民義務。

2. 學風嚴謹勤奮,成績優秀(優良)。根據學校註冊中心提供的數據,優秀畢業生成績排名須在全年級(專業)前8%以內,綜合論文訓練成績排名須在全年級(專業)前1/3以內;優良畢業生成績排名須在全年級(專業)前1/3以內,綜合論文訓練成績排名須在全年級(專業)前1/2以內;對人數少於25人的專業,成績排名前兩名者可參評優秀畢業生。

3. 優秀畢業生素質測評成績排名須在班級前1/3以內或達到E的標準;優良畢業生素質測評成績排名須在班級前1/2以內,或達到G的標準。

4. 積极參加文體活動,身心健康,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成績達到良好。

5. 優秀畢業生必須至少一次獲得特等獎學金或綜合優秀獎學金;優良畢業生必須至少兩次獲得獎學金,其中至少一次為校學業優秀或以上獎學金。

6. 優秀、優良畢業生本學年個人衛生成績須達到良好以上。

7. 在學術科技、文化體育等某一方面有突出表現者,經院系推薦也可參評。

評選名額

1. 清華大學優秀畢業生一般不超過全校本科畢業生總人數的2%;

2. 清華大學優良畢業生一般不超過全校本科畢業生總人數的10%;

======================================================================

修改於2015-12-23

沒想到這個回答引起了如此多的關注。結合評論中的一些觀點,我想對於上面列出的數據還是需要做出一些說明:

一、以上數據僅僅針對「北京學生的綜合素質高於外省學生,因此清北在北京的招生比例較大是應該的」這一觀點。此數據沒有正面回答提問者的問題,請大家結合其他回答做出自己的判斷。

二、應該參考各省優秀優良畢業生的比例還是總數?

部分評論提出,應該參考各省優秀優良畢業生的總數,而不是比例。理由是對於各個省份,招生總數遠大於優秀優良畢業生的數目。如果認為優秀學生在高考和競賽中集中分布在前列,那麼擴招或縮招一定的比例,並不影響這些優秀學生考上清北。因此,北京學生在優秀優良畢業生總數上的優勢,恰恰反映了北京生源的素質更高。

對於這一觀點,我認為有一定道理,但不盡然。事實上高考的區分度畢竟有限,考690分或695分,並不能反映學生素質的高低;高考分數差幾分,和進入大學後是否優秀,其實沒有絕對的關聯。

北京的高考錄取率,能把多數具有清北水準的學生招進來。而某些省市由於名額有限,卻未必做的到這一點。比如說清北在該省招100人,但招進來的未必是真正意義上的top100;比錄取線低幾分的學生,如果被招進清北也未必不能成為優秀優良畢業生。

基於以上的分析,我認為對於教育資源較發達的地區,優秀優良畢業生的比例比總數更能說明問題。

三、各省優秀優良畢業生的比例是否就能反映該省學生的綜合素質?

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優秀優良畢業生只佔全體學生的不到12%,這一樣本還是太少。如果能拿到各省在清北全體學生的平均成績是更有說服力的,但我無法得到相應的數據。其次,優秀優良畢業生主要衡量學生的學業成績。如果考慮藝術、體育、社交能力等方面的素質,我認為北京學生還是有一定優勢的(僅僅是我根據個人經歷做出的判斷,並沒有統計意義上的數據作為支撐),但這些難以體現在優秀優良畢業生的數據中。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藝術、體育、社交能力等並不是現行高考制度的主要評價標準,如果僅僅因為北京學生在這些方面上較高的「綜合素質」而提高北京的招生比例,顯然是有待商榷的。


來吧,看個CCTV的新聞。[視頻]重點大學入學機會差異仍顯著

雖然是2011年的新聞,但相信現在也沒有改善多少。

把與問題相關的數據截圖下來更直觀一些:

另外揚州人民路過表示很驚訝地發現被目前最高票回答隨手舉例選中了真是受寵若驚。

但是這個類比顯然不是很恰當的,因為揚州大學屬於省屬高校,而非像清華北大一樣屬於中央部屬高校

視頻里也說了:專家介紹,對於部署高校來說,30%的屬地招生比例顯然過高。

再摘錄一下百度百科吧:地方所屬高校(省屬高校)是指隸屬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港澳特區,大多數靠地方財政供養,由地方行政部門劃撥經費的普通高等學校(2500多所),作為我國高等教育體系的主體部分,以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為目標,著力為地方培養高素質人才。

不過還有很多學校可以拿來舉例子呀,比如下面這兩個:


說北京出了錢支持學校發展,所以多招北京人,這倒沒什麼。

關鍵是,大批給北京納稅多年的人卻因為出生在外地沒有戶口而不被當成北京人,這就是耍流氓了。

另一個答案里說,美國加州的公立大學也是優待本州學生的,但人家只要住半年納稅半年就是加州居民啊,只要活得下去沒人攔你。北京敢說只要累計納稅夠數了就給戶口么?


這個問題的核心就一個字:權

大家都說「不到北京不知道官兒大」。沒錯。

北京自古是權力中心、文化中心,四九城裡住的除了王侯將相,還有崇文宣武販夫走卒。王侯將相有權啊,學校也是國家管的,不是私人辦的,當然為了培養王侯將相的下一代,多給北京的學校撥點錢,應該的。但是你不能光讓王侯將相的後代上這學校啊,畢竟學校好壞不光看錢的,還要有人才。

錢+人才,才能打造好學校。

所以有了錢,還得吸引全國最優秀的人才來,一起建設好大學,當然這也不難,畢竟搞科學搞教育都是需要錢的,你有錢,想吸引人才,並不難。於是大家擠破頭了要考清北。然而王侯將相一看,我們就要最優秀的就好了,剩下的就別來了,反正也就是陪天子讀書嘛。

於是,在王侯將相們的權和錢的照管下,甄選了全國最優秀的人才的清北越發地牛逼了。然後——王侯將相的後代——王二代們要入學了啊!王二代們可沒經過如此甄選,和販夫走卒的後代——卒二代們一起參加北京市的高考的時候並沒太大的優勢,時不時的還考不過人家。總不能取消高考吧?總不能把王二代們挑出來上清北,卒二代們都靠邊站吧?他們都一起上中學的啊,知根知底兒的。得兒嘞,有北京戶口的分數線都劃低點兒吧您。這樣大家都有學上了,又低調,又實惠。

至於外地的那一大幫可照顧不了了您吶。誰讓我們有戶口這麼好使的東西呢?而且我們理由多著呢:我們北京人素質高,我們這素質教育,你光考分高有啥用,素質低。……想上清北?對不起,你分兒不夠高

看見雙標的力量了不?知道素質教育是幹啥了的不?

所以清北錄取不公平的問題很簡單:

就是王侯將相權貴階級用權力調配國家的錢,搞了個精英教育的學校,讓自己的後代能輕輕鬆鬆上好學校(否則費勁巴力打下江山幹啥?),各地精英當然是有用的,搞點成果,裝點門面,倍兒有面子,至於卒二代,純屬陪天子讀書。

公平教育和精英教育是兩碼事。清北就是精英教育,錄取率低是正常的。在北京調高了錄取率,擺明了是名額照顧,毫不奇怪。建校宗旨雖然是為了科學研究國家進步,但是給校董——王侯將相們點優待,哪怕露水均沾到了卒二代們,也是值得的!

國外的私立院校,校董們搞點什麼額外名額也是正常的。人家出錢了啊,名正言順的特殊化,根本不用去劃片照顧、搞素質教育掩人耳目。至於王侯將相們用權力花了國家的錢,照顧自己的後代。這個就有點那啥了。至於他們得權正不正,那是另外一個問題了。

權和錢是有一點不同的,錢你用掉一點就少一點,別人會賺到你的錢,又會花在別處,良性循環,哪怕有一個敗家子,對整個經濟也不一定是壞處。權是不一樣的,權你越用越大,用之不竭,有了特權,還可以阻擋別人獲得特權,一個社會崇拜權術,就容易搞的頭重腳輕,上層的人越占越多,下層的人越來越感到不公平。

後記:王二代根本不會關注這個問題,只有外地次精英和北京卒二代在這爭論,這倆群體說白了也就是個中產階級的主要組成部分。大家都是中產階級,爭個什麼勁兒呀,搞地域爭論最沒勁了,馬克思老爺爺都知道要搞階級鬥爭,要搞國際主義,你們這多了100年知識,頭腦還不如古人清醒。你們看看去,外地的市領導省領導糾結過這個問題么?人家去爭著給自己小孩上清北了么?還不是知道與其去陪天子讀書,不如花點錢出國讀了,費那勁爭個北京戶口?人家還看不上呢。


拿我自己來說……

初中當年第一名進的石家莊最好的幾個初中之一的最重點的重點班 當時年級排名64/1320

初二母親的工作關係 轉學到北京一個普通的中學 年級排名 42/410

不得不說北京孩子競爭力很強 跟我一樣移民的人很多很多。

雖然河北考生基數較大 但頂層結構跟北京還是有差別的。

我小時候上個補習班在我的同學中鳳毛麟角 完全不能想像那些仁華學校奧數班

總的來說 競爭力真的很強 exbf高中是rdfz 聽他們講高中生活真的很羨慕

雖然現在我也在清北,但我也經歷過中考前六個志願都沒上成,四中道元和北師大二附文實。我意識到,我來到北京,也付出了許多東西在追趕土生土長的北京孩子。

完!全!不!是!一!些!回!答!中!答!主!想!的!那!樣!輕!松!

以及!高考是有發揮因素的!!!我自己就認識四五個個同學也是從石家莊來到北京,之前也算是學校的佼佼者,他們也都不在清北,有的在理工、北航,有的在普通的985(鑒於他們跟我關係很好就不透露)。我有同學是成七的前幾名來,最後上川大。還有同學從山東到上海讀書,後來覺得不舒服回到山東,考了十幾名上清華的。

什麼我在本省只能上個985在北京就能上清北,求不安慰自己

拋開水平談比例,和拋開劑量談毒性一樣無聊。

如果你還要問我為什麼教育資源不均衡啊,那我可能要說,基礎教育資源不均衡你去問教育部,北大清華招生比例可以向貧困地區遷移且確實有這個趨勢,但作為高水平的高校不代表要為此買單。

近年收到過太多四百多上清北的質疑,現在一想,你要這麼想真的也沒辦法,反正這麼說的人也是考不上清北的。嗯~


每次看這種話題下面的回復,往往最感到鬱悶的不是看到了某些「本地考生」(我可沒點名是什麼城市!)出來得了便宜賣乖,而是,總有那麼些明明自己的利益被竊取了遭受了不公還出來故(傻)作(了)鎮(吧)定(唧)地說「哎呀這樣是正確的,上了xx大學後發現我們外地的考生確實綜合素質不如人家大城市的高呀」。。。

兩句:

1. 全國人民都有資格吐槽清北招生不公平。北京考生沒有,謝謝。說什麼每個省都在自己所在地多招生的,拜託,你清北佔用的是全國人民的資源不是任何地方省大學可以比的好么?就好比,你搶了我爹媽的稅收去養活你們,然後還來告訴我我該靠我自己爹媽養著?

2. 那些整天出來自我檢討素質不夠能力不如人家本地考生的。繼續阿Q繼續」認命「,請,就需要這種」順民「來」維護「人家既得的利益,感謝您。如果有一天,您孩子繼續被欺負歧視了,別後悔。

------------------------------------------------------------------------------------------------------------------------

補:預感,莫非要火?

對於第一條,清華北大本來就已經超越了「地方大學」的性質,那些喜歡拿類比985來說事的我真是不想說什麼了,有點數好不好,得了便宜默默享受就好了。某些考生如果留在某城市(我又沒說是哪個城市)可能也就最多去個普通一本,然而他/她如果願意「暫時離開」,便可以去其他省份的985,還不能說明問題?要不咱換個位試試?清華北大是最不能被當成地方性大學的院校,好么親?

對於第二條,我好久前確實在某個帖子下面遇見一位TSU同志,反正也是好不容易從高考的歧視坑裡爬出來的。該君在不斷地向我解釋自己的「綜合素質」有多不如人家本地考生,我嘗試給他糾正,最後無果,只能呵呵呵呵呵呵呵呵。談到素質的比較,漏洞如此多還總有人願意比?第一如何定位綜合素質?對,小A會鋼琴書法游泳blabla,小B不會,但是小B因為從小務農居然對於十二節氣了如指掌對於花鳥魚蟲也頗有了解,你憑什麼說小A就是綜合的素質,小B就是沒能力?定位的依據是什麼?考證?等小B考出證你們又要說人家高分低能了好么?這不是耍流氓,這是什麼?第二,就算小B綜合素質不如小A,那是不是意味著來自同一地方的小C也不能?一個個體可以代表全局么?你小A們那麼牛,怎麼沒看出來中科院被你們家承包責任制?這時候,你又要來說,我們不屑於搞了?第三,人家小A們得了便宜出來得瑟,某些被佔了便宜的你能不能有點起碼的節氣?人家說你傻你就認為自己傻?你給他一巴掌,你看他下次還敢不敢隨便說你傻?。。。。。

其實我知道的,說再多都於事無補,賣乖的人會繼續得便宜,認命地人早晚也還是這結局。好自為之。起碼對於我自己,還有點反抗意識,就先撤了。


為免誤會。開頭特彆強調。我針對的是國家各部委對學校的撥款,給清北等北京學校太多。

至於地方教委,或者學校用名氣拉到的各種贊助。不在本篇視野之內。

而且。我是有針對具體院校,具體專業,具體金額來談的。要是完全不能落實到具體企企業,具體金額,具體如何投資院校專業的,就質問為何不能由行業自行投資的。我覺得沒法回答。空對空無意義。

===============

還是先嘮叨幾件身邊事吧。

第一個是帶實習生。一個很優秀學校很優秀的研究生。畢業課題是WIFI頻段的移動通信技術。他說,這感覺沒啥實用。我發現其實挺前沿的,就說,其實換個思路,這也可以作為異構網的一種技術,高速網往往移動性差,移動性好的速率受限。異構網不就可以結合兩者好處嗎。很現實啊。

但很可惜的是,他的課題組很優秀,但只關注技術沒思考背後的商業價值。等接觸到我們這些一線幹活的,已經要畢業了。如果能早一兩年,也許能賺到一兩個小專利。

另一個故事,我的同學在深圳各大型通信企業幹活。經常跑清北交大北郵。不幹啥,只是送錢。。。哦不對,是送項目。

項目一般是幾十萬,要求來幾個研究生干幾個月,測試和分析。

你說把,這幫研究生雖然頂尖,但每個人分一兩萬應該挺很爽的吧。結果人家還不願意來。因素很多,其中一個就是太遠。另一個是嫌工作不高端。

那麼這些研究生科研水平如何呢?大家知道4G已經成定局了吧。那麼4G沒定的時候這些學校有啥重量級的研究成果呢?這麼說吧,實用的論文和專利幾乎為零。

這些拒絕我們的團隊吧,我們也看過論文和課題,其實和我們送去的是差不多的東西。區別是他們只需要在北京分析數據不用來深圳。而那些數據呢,是我們深圳測試之後,篩選過濾之後給到北京的。。。。

你選擇輕鬆,當然也沒有第一手資料啦。這些送錢項目尚且是比較單純的工科,各大公司早把控好核心專利了。

但如果是正在搶專利的領域呢?涉及搶市場的領域呢?如果是電商呢?金融公司呢?

具體的學生不過來坐到我辦公室,不單獨和我簽訂保密協議,不能看清將來會不會來我司。誰敢把底細給你看?你人在北京。早上看完資料,中午在飯堂隨口說給男神女神怎辦?競爭對手給你5萬怎麼辦?

國家年年喊就業難,還不是因為畢業生不好用?大學生呆在遙遠夢幻的北京,不肯離開皇城,腳不沾泥手不污的,能好用嗎。

北京是政治中心,可學生能有幾個搞中央政治?

北京是金融中心。學生不來山高皇帝遠的地方看看怎麼野蠻放貸,不擺攤忽悠悶聲發財小市民,不面對「老子就是沒錢」的威脅。那學生在北京學到的就人民銀行的金融。

北京是互聯網中心。但你不來深圳杭州,又怎麼能感受到榨取每一分客戶價值的艱辛?呆在北京,你永遠更關注的是投資人的支票。或者街道辦的紅頭文件。

北京想領頭智能硬體,連街道辦都有了幾千萬的權力。但學生不來深圳東莞的小公司混,怎麼感受得到為了減一分錢成本跑斷腿的絕望?又怎能體會沒有撥款沒有扶持政策甚至沒有銀行貸款只有高利貸的的企業,最需要什麼設計?

北京待著,當然能學到很高大上的東西。但絕大多數畢業之後,進不了百強總部,進不了國家級研究院。碰不到國家級設計任務。

他們最終還是會去到全國各地,在路面上測試,路邊向小市民推銷理財產品,設計最不起眼的零件。

他們在北京那幾年,除了大學的知識外,還把自己思維放進了玻璃溫室。遠離真實工作的風吹雨打。而畢業之後的一兩年,這些學生要耗儘力氣,去把這溫室打爛。

而構建這個溫室的材料,則是那百億國家高等教育撥款。而這些撥款更應給到靠近大企業大市場的東南沿海及華中各大院校的。

====================

作為一個愛深圳的人,安利一下深圳。

深圳也有清北的研究院,但大家似乎不願意過來。覺得遠離本部學不到東西。

其實,如果來到深圳,找企業找項目,導師也能支持的話。這種貼近市場最前沿的經歷,何嘗不是一種財富呢?

======原答案==========

看著身邊朋友小孩紛紛出國。還有接觸了一些企業,院校後。

現在慢慢釋然了。問題其實不在清北招生名額上。而在國家教育投入的錯配上。正如某北京考生說的,解決方案不是清北減少北京生源。而應該是讓各省多一些985。而要做到這點,就要取消部署北京名校的百億投資,給到各省新建985。而且通過減少清北國家撥款,能讓清北更加主動提高水平,用名聲更多從全國企業那裡拿贊助。實現清北和各省985的共贏。

大學和大專,是為企業提供人才的最後一環,也是最關鍵一環。也是最應該緊密結合的一環。

這就要求學生最好盡量貼近企業。比如電影院校。遠離審批中心那是不合適的。集中在北上是最優選擇。

但對於機械製造類的院校,留在方圓幾百公里都缺水的北京顯然不智,因為這裡以後也不可能成為製造中心。考慮到北京教委還規定全日制學生必須在京學習。

學生永遠只能紙上談兵。企業的動態恐怕幾年都不能反饋到課堂上。

老師也陷入了教死書的地步。教研分離成為主流。

想像一下,互聯網營銷專業,不在江浙體驗市場。跑到不包郵的北京能學啥?再加上北京一堆吃關係的企業,能真體驗到市場競爭殘酷?當然剩下學高大上啦。

等到畢業,企業當然會覺得這些學生怎麼這麼不上道,還要費力補課。對面則是學生覺得自己很懂,很高大上,看不起企業。

結果就是畢業生就業更難加,企業招工更不滿意。

反過來,如果北大在杭州,大一就開始能通過師兄老師接觸廣大拿不到北京財政補貼也拿不到部委條子的互聯網企業。

大二就能開始在大量小企業實習。等畢業時企業還會覺得他們太虛嗎?

比如學無線通信的。如果北郵在深圳。從大二開始就有大把企業讓你參與低端研發了。還會像現在,我們HR碰到的985通信研究生連手機晶元型號都不清不楚的嗎?

或者學重工的,如果頂級院校在華中,對學生多有益啊。

所以,關鍵不是清北招外省學生太少。而是國家應該撤掉每年給清北的幾十億教育經費,根據當地優勢企業的規模來分給其他省市。然後這些省的好企業會自願拿出更多的錢來資助就近的學校,因為人才成本降低了。

美國玩金融律師和全球服務,全球設計,外加學校有錢,可以不在乎學校和企業的距離(比如學校捨得花錢送學生去企業。某美帝大學就把整個智能研發租放到了深圳)。

中國不同,工農業才是我們未來幾十年最需要發展的。如果繼續扶持遠離工農業中心的頂級院校。只會讓大量優秀學生專學「總部模式」,明明將來是工農業卻整體做著MBO的夢,虛度大學時光,出現更嚴重的「通識比專業知識更有用」的倒掛。

到時候清北就是世界排名第一又如何?本來可以有十萬頂級適合行業的學生。玩成了幾千。

最終無非繼續現在的模式:一邊大量浪費人才胚子,一邊送人才給歐美。


答案肯定是不公平卻相對公平

我在想如果解決了題主這個問題是不是得順手解決各省省會或大城市吸血其他周邊城市的問題?以及其佔有更優中學教育資源的問題。

我不知道每個省里城市的錢都從哪來的,如果都是國家分配的,哪也是是一個變相吸血的過程。如果你說那是因為大城市交稅多,那同理河南給中央交稅還沒中央反過來的補貼多,難道就取消上學資格?

口誅筆伐北京,但如果把北京的資源分配了,接下來大家又會瓜分誰呢?這樣還真不敢想。況且知乎的兄弟相對農民工兄弟也是既得利益者,沒準現在他們就在革你的命。

屁股決定腦袋,其實教育本也是一種消費品,有錢人家的小孩更容易上好學校是一個不斷深化的趨勢,高考其實已經相對很公平了。你知道考多少分就可以上什麼學校,能不能努力到看你自身了。

我一直在想,在中國是否存在這種現象,大家都盯著自己上頭的東西,一方面護住自己的說這是努力所得,一方面痛恨比自己資源多的時候想到了黨的口號,大喊國家應該提倡公平,這樣思想未免太幼稚?


想從另外一個角度說兩句。

清華和博博的Berkeley從師資和教育質量上來說應該是差不多的學校吧。加州人口3900萬,Berkeley一年大約錄取了13000學生,其中73%是加州居民,人口/Berkeley錄取量為4100。北京戶籍人口大概1400萬,清華在北京一年錄取300人,人口/清華錄取量為46666,差了十倍,更別說除了Berkeley還有UCLA,UC xxx,以及昂貴的大私校可供選擇。

其實不用酸在北京考清北的在其他省就考個985,這些在北京才能考上清北在其他省考不上的孩子,如果出生在美國,基本都是常青藤的苗子,至於錄取上歧視亞裔男性這些,歧視再激烈也不會比國內高考難了。某親戚是ABC男生,在深紅州小城市的高中,愛玩電游,GPA三百多人里排第三而已,拿了包括我研究生學校在內的幾個offer,後來選擇了某藤校。至於在國內能考清北?在北京也很難很難吧。

之所以說這些,是因為我知道一個人天天說自己清華畢業的很煩,但是一旦說說自己學校,被人追著查戶口,問你怎麼考上的然後鄙視你也是很煩的事情啊。省與省之間錄取難度不同,所以應該給山東河南江蘇考上普通一本的同學更多展示自己的機會和尊重,而不是反過來去diss北京的同學,國家資源不夠不平衡這個鍋不應該由他們來背。


這是個純屁股問題。北京上海學生認為合理,外地學生認為不合理。曾試圖與別人討論,但是最後發現,涉及到切身利益時每個人都由屁股決定立場


受這個話題的啟發,我覺得把清北搬到大西北去比什麼援建計劃都能管用

(原本以為調侃的很明顯了。。。各位真是實誠人。。。)


我看到有人說「北京教育質量好,所以應該多在北京錄取。」

如果教育質量好,不是更應該照顧教育質量不好的地區,這樣才沒有歧視,達成平等啊!?

現在大家不要求平等,只要求公平。

你用最好的教練,用最科學的訓練方法,攝入最好的食物。不要緊,其他人都認命,所以不要求你在比賽的時候綁著沙袋跑,只是希望大家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

現在的情況是,他媽的開始跑之前你就把終點向內挪了20米,原因是你受到的訓練更優秀,還要臉嗎?


利益關係:保送清華

記得之前哪裡看到的,清華的錄取人數比例是建校的時候,庚子賠款各個省份給的錢的比例,然後基本沿襲下來,後來有一點調整。

當然還有一個問題是,如果真的全國都一個卷子,一個分數了,也真不好說幾年後那個地方人數多了,畢竟現在那些地方機會太多了,所以拚命程度也會不同。

其次還有就是我覺得這個比例一定程度上也體現了各個省份能給全國別的地方提供好大學的能力。類似於我能接納更多人來,也就應該能送更多人出去這種奇怪的邏輯吧。

我其實覺得與其關注清華北大比例,不如關注本地高校的實力,獲得國家的資助,以及其它211 985重點大學的錄取比例。畢竟就算再多,假設每個省平分,清華一年3000人,除去保送的,每年每個省也就100人不到啊。


巨大優勢……

招生人數和比例遠多於其他地區就不說了,僅僅是題目難度就不一樣。高中的時候有一套教輔叫《天利三十八套》,是全國各地區過去幾年的高考真題彙編,我們數學老師喜歡這套教輔。每次做完了江蘇、湖南或者湖北的卷子大家都士氣低落的時候,老師就說我們做一套北京或者全國II卷或者某個省的文科數學卷放鬆一下……確實挺放鬆的,不會有不會做或者需要絞勁腦汁的題目,只需要小心別做太快了粗心大意丟分即可……


高考,關係著每個人的切身利益。在這種時候,像那個老外沒有利益相關還好。多數的北京孩子都會為自己利益搖旗吶喊,這正常,無可厚非。年輕人不一定分得清對錯,但經過這麼多年教育,也有說話的能力,這種情況說幾句正常。

中央民大附中全國掐尖高考生 引北京家長質疑


推薦閱讀:

985 211真的有那麼重要麼?
考上 985 或 211 的學生算多厲害?
參加全國二卷的數學考試,是否對東三省考生的水準是種侮辱?
如何評價李萬忠處處學衡水的做法?
上一個好大學(985 211)真的很重要嗎?

TAG:清華大學 | 高考 | 北京大學 | 中國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