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金基德執導的電影《春夏秋冬又一春》?
前言:承蒙知乎編輯的錯愛,這篇信手塗鴉的文字被轉載到官博上,因而也收穫了一些關注和質疑。但我畢竟不是專業從事電影研究工作的。所以,這篇文字不是嚴肅的影評,只是私人的觀感。我贊同看一部電影無須刻意揣測諸多意象的隱喻,但我也不介意把自己的觀點與大家分享。不為說教,只為消遣,僅此而已。此外,很多象徵手法其來有自。比如「蛇」象徵「慾望」,源出《聖經》中的故事——亞當夏娃在蛇的引誘下,偷嘗了伊甸園的禁果。諸如此類。
老實說,我自己偶爾也會看影評,但我很反感豆瓣上一些故弄玄虛的影評,嘰里呱啦說一堆,乾貨半點也沒有。這很討厭。魯迅先生教育我們:「浪費別人的時間,等於謀財害命。」
關於 @釋迦梨生提到的兩點:- 老和尚用貓的尾巴蘸墨寫字。這裡面有兩層意思,我說過,貓在這裡面象徵著「敏感、質疑」,所以一開始貓沒有出現,小和尚離開後,貓出現——說明老和尚開始質疑他心中的「佛」。小和尚殺人後回來,老和尚用貓的尾巴蘸墨寫字,表面看,這是導演的反諷手法,意為「老和尚心中的佛是帶著質疑寫下的」。往深處看——用點力,你可以做到——《心經》講「照見五域皆空」,講「度一切苦厄」等等,佛教傳說不乏刺破手指、以血代墨寫經文的典故。老和尚度人,連用自身的痛苦體悟受難者的痛苦都做不到,寫一篇經文都要貓來代勞,他考慮過貓的感受么?那隻貓很萌的好不好,它招誰惹誰了?所以,我認為這是極大的反諷。
- 老和尚是自殺還是涅槃?在我看來就是自殺。涅槃是證得圓覺、了悟生死、六根清凈啊,可是你仔細看——用點力,你可以做到——老和尚臨死前分明內牛滿面,這能是六根清凈?你在逗我?別說修行有成的得道高僧,就連凡俗中一些世事洞明的老人,臨走前也做到神態安詳、淡然洒脫。當然你可以反駁我,老和尚這是懷著大悲憫情懷啊有沒有。別急,再仔細看,用點力,發現沒有,老和尚死前面貼白紙修閉口禪,堪破生死的人為啥要修閉口禪呢?讓我告訴你,因為悔恨、因為絕望。這尼瑪從頭到尾都寫著執著兩個字,何來的超然解脫?你跟我說這叫涅槃,我書讀得少你別騙我。
關於那扇門,本來是想放在第二點裡面講的,後來寫著寫著就忘了——這種事很正常,畢竟我年紀也大了,攤手,傷感。
又及,這是最後一個補記了,關於這部電影的討論到此為止。握爪么么噠。過兩天有空會寫下金基德其他幾部電影的評價,有興趣的朋友歡迎加我關注。又又及,寫這些東西完全是下班閑得操蛋啊,有性生活誰特么還上知乎寫影評?我萌啊我?所以,這只是一種消遣,別當真。當然,歡迎討論,但請自圓其說,至少別出現太大的邏輯漏洞。鞠躬,感謝圍觀。===================================讓我們把所有鏡頭重新拉一遍:
春天,這個篇章里出現了小狗、魚、蛇、以及青蛙、小溪、太陽等——對應的是小和尚的幼年階段。在西方古典象徵意義中,小狗象徵「忠貞和愛情」;魚和小溪象徵「繁殖和女陰」;蛇象徵著「慾望";青蛙象徵「災難、罪惡」;太陽象徵「生命」。如此解構,足見人性之複雜、矛盾,既有與生俱來的真善美,也有宿命般的罪惡——同時又暗喻著人在年少時,憑藉一顆赤子之心,可以戰勝「慾望和災難」,並獲得「忠貞和愛情」的陪伴。小和尚出於好玩,把魚、蛇、青蛙綁起來,最後魚和蛇死了,青蛙卻沒死,並在隔天重獲自由——這一段很有意思,極富禪宗辯證思想——表面看,青蛙獲得了自由,「災難」被釋放出來了;魚和蛇死了,但它們卻以另一種面目轉世重生,慾望在小和尚身上傳承了下來。緊接著,小和尚和少女戀愛了,兩人一起把兩條魚養在一隻鞋子里——這個鏡頭很有意思,即象徵愛情,同時又暗喻兩人是由性結合的——我們知道,鞋子在古典象徵意義中寓意「性愛和女陰」。
老和尚發現了兩人的戀情,用公雞把他們拉了回來,試圖重新喚醒他們對慾望的「警覺」。小和尚離開的時候帶走了兩樣東西——佛像和公雞——象徵著「神性」和「警覺」的消失,在原先供奉佛像的石台下只剩下水和金魚,也就是慾望。結尾,大和尚抱著佛像、拖著沉重石盤爬上了山頂。
這一段想必很多人跟我一樣,看得感動、感傷,看得絕望,看得熱淚盈眶——心想,這個導演實在太厲害了,有大悲憫情懷——你看這世上芸芸眾生,終其一生,不就是抱著佛像、拖著石盤前行么?這是我們每一個人的面相啊!看評論里,有人說金基德在這個地方講「自我救贖」,我不同意。這哪裡是在講自我救贖?從頭到尾都是絕望,深入骨髓的絕望——有生皆苦,負罪前行,談何解脫?——這個導演對人性有深刻的同情之心啊!簡單說,導演在這個地方試圖揭示一種人性的共同點——我們的一生,總在超我(神性)和本我(原始本能)之間徘徊、煎熬,難得解脫。所謂與生俱來的苦難正在於此——人生來會有慾望,會有猜疑,貪嗔痴慢疑,五毒俱全。無論如何修行,苦難依舊隨身,無法獲得圓滿,這是一種莫大的悲哀。以上,是我第一次看這部電影時的感受。(2)一個孤獨者眼中的人性生態系統第一次看《春夏秋冬又一春》的時候,忙著整理各種意象,忙著看故事情節的發展,很多感受難免流於表淺。第二次看《春夏秋冬又一春》,印象完全不同了。這回給我的感受是,整部電影,其實是導演的一場壯闊的實驗。金基德透過這個一個寓言式的故事,完整記錄了」自我「在微觀生態中的經歷和變化——山廟的世界,其實就是一個人性的微觀宇宙。從春天萌發,夏天媾合,秋天冷思,冬天消亡,這是一個生命的輪迴,終點亦是起點,生命在其中循環往複——這是一個典型的生態系統。金基德曾在法國巴黎深造美術,看《春夏秋冬又一春》時,總能看到超驗主義的痕迹——儘管這一主張實際上發軔於美國。美國作家梭羅曾在瓦爾登湖畔度過了兩年又兩個月的生活,並完成了他的經典代表作《瓦爾登湖》。在這部作品中——大至四季交替造成的景色變化,小到兩隻螞蟻的爭鬥,無不栩栩如生地再現於梭羅的生花妙筆之下,而且描寫也不流於表淺,而是有著博物學家的精確。
而金基德的《春夏秋冬又一春》,顯然也帶有強烈的超驗主義色彩。在這部電影中,金基德同樣圍繞」超越感覺和理性而直接認識真理「的」超靈「展開辯證的探討。
當然,從影片的劇情架構,我們可以明確地看到,金基德雖然使用了超驗主義的方法,當他對這一主張實際上抱著審視的態度——哪怕在山廟這樣一個純凈、優美、遠離世俗醜惡的微觀生態中,人性的醜惡依舊在人的魂靈中孕育、生長。金基德給人的印象是一個有著社交恐懼症的、與世隔絕的孤獨者。這方面跟作家梭羅很像,梭羅曾在他的日記中寫道:如果我要孤獨,我必須要逃離現在——我要我自己當心。在羅馬皇帝的明凈大殿里我怎麼能孤獨得起來呢?我寧可找一個閣樓。在那裡是連蜘蛛也不受干擾的,更不用打掃地板了,也用不到一堆一堆地堆放柴火。
在這篇日記中,梭羅強調要自己「當心」,這種「當心」我們屢次在《春夏秋冬又一春》里看到——通過公雞這一意象傳達。
重新回頭看電影,覺得通篇都是導演的自白,一個孤獨者的自白,或者說「自我警醒」。相對而言,這種深沉而敏感,帶有濃厚斯多葛主義色彩的自我警醒,雖然比較接近古典的理性主義,但就我個人審美而言,我覺得這個格局還是略顯低級了一些——這也是一部分電影人貶斥這部電影的重要原因之一。(3)上帝已死,何為自由?第三次看《春夏秋冬又一春》,是在和朋友討論完這部電影之後,討論完回家,自己又重頭看了一遍,結果又產生了不一樣的思考。這裡一併寫出來,與大家分享。上文說過,第二次看時,著重體會金基德構建的人性微觀宇宙;而這一次,因為對電影細節太過熟悉,所以看的時候不像前兩次看時神經那麼緊繃,結果反而看到了不一樣的深意——這哪裡是一個講人性生態系統的電影,明明是在談自由好嗎?從頭到尾,金基德煞費苦心,藉助了大量的意象,實際上糅合在一起,最終講述了一個關於」自由「故事。那麼問題了,什麼是自由?我想要說話,你不讓我說話,於是我沒有言論自由?我希望和同性結婚,你不允許,於是我沒有性取向的自由?……這是自由嗎?這既是自由,也不是自由,或者說不能完全概括自由。自由不僅僅是人在社會中的合法權利,同時也包含了靈魂的自由。而《春夏秋冬又一春》著重討論的,就是靈魂的自由。畫家黃永玉有一回談自由,說了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文革時,黃永玉被下放到幹校,規定不讓抽煙。
有人不滿,提出抗議。
黃永玉很生氣,罵那些抗議的人,「沒出息!不讓抽就不讓抽,有什麼了不起?」
自由是什麼?
我想要抽煙,你不讓我抽煙,於是你剝奪了我抽煙的自由?
不對。
自由應該是這樣的——你不讓我抽煙,我就不抽煙——能夠戰勝肉體想要抽煙的慾望,不被抽煙的慾望主導我的意志,這才是自由!
只有靈魂的自由,才是別人無法剝奪的自由。
只有從心所欲,才是大自由。只有降服住肉體的慾望,才是大自由。能跟自己較勁,能讓靈魂不受天地萬物、乃至肉體慾望的管束,才是大自由!
與天斗,其樂無窮;與地斗,其樂無窮;與自己斗,其樂無窮。
只要肉體的種種桎梏依舊束縛著你,那你無論如何也難以獲得靈魂上的自由,於是才有了結尾處的那一幕:回頭看,種種意象頓時更加鮮活了:電影開頭處,魚、蛇、青蛙被綁住,沒有了自由——也就是說,簡單粗暴地壓抑自己的慾望,最終依舊無法得到解脫。只有你的『超我』降服『本我』,你才能獲得靈魂真正的自由,獲得人生真正的解脫。於是,電影的最後,新的小和尚又開始了新的輪迴。不同的是,這一回再無老和尚的阻攔和責罰。- END -金基德,一個用畫面說話的導演,一個永遠關注邊緣人的藝術家,但就是這樣一位享譽國際的導演卻不被自己的同胞所認可。
因為他的電影中描述的總是韓國那10%的邊緣人,而自尊心超強的韓國人自然不能容忍一個導演去用鏡頭肆無忌憚的批判國家的污點。
或許就像網友戲稱的那樣,他是一位永遠得不到韓國人認可的「娼妓導演」。
《春夏秋冬又一春》是金基德的一部神作,這是一個關於慾望、善惡、輪迴的故事。
青燈古佛,由色而空,四季的更替,亦是人生的輪迴。
全片的故事發生在一個遠離喧囂都市,環山繞水的小寺廟,小和尚和他的師父生活在這裡。
春暖花開,萬物勃發,年幼無邪的小和尚把石子纏繞在游魚、青蛙和蛇的身上,人類性本惡的寓言成為不爭的事實,與天真無關。
而看到這一幕的師父在小和尚熟睡時把一塊大石頭捆在了他的身上,教導他「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隨後小和尚就趕緊去解救他曾傷害的動物們,可為時已晚。
小和尚只能悲傷的大哭起來,其實有時候罪惡就滋生於過分的純真。
夏日炎炎又到了動物交配的季節,咳咳,跑遠了~此時寺里來了一位養病的女子,這打破了青燈古佛久違的寧靜,也是長大了的小和尚愛欲的開始。
註定的事情總是要發生的,小和尚在偷食禁果後,慾望與夏的時令一同放縱,或許這是情竇初開,但總之淫戒已犯。
紙終究包不住火,師父也發現了二人之間的情慾之事。
小和尚向師父道歉時,師父卻說這是人之常情並對他說道:「淫念喚醒了佔有的慾望,這會導致殺身之禍的。」情愛是一方藥引,治癒了女孩的空虛,卻荼毒了小和尚的純良。
最後已經痊癒的女子也被師父送走,而小和尚只能整日對著佛像痛苦並徹夜難眠,慾望之火已經燃起,又怎麼熄滅?
所以小和尚選擇離開寺廟,並帶走了寺廟中的一尊佛像,但佛是應長存於心中的,小和尚帶走的佛像已然無佛,他帶走的只有慾望。
秋高氣爽的一天,一身世俗氣息的小和尚又回到了寺廟,而師父也已經老去。不變的是寺里濤聲魚影,青燈古佛,而小和尚因為妻子的不忠殺死了妻子。
憤怒不甘的他回到寺廟希望得到救贖,師父依然接納了他,這也應驗了那個夏日師父對他的告誡。
為了救贖師父命他用他殺人的匕首在地上刻寫下心經,而此時警察也追來了,在師父的勸說下警察允許小和尚刻完心經再離開,並且師父和警察為字塗上了色彩。
小和尚刻的字象徵著他的罪孽,而染上色彩後也預示著小和尚心靈的解脫,其實也代表著心仍舊是那顆心,只是讓世俗染上了顏色。
在小和尚離開後,自知大限將至的師父用「閉」貼住了自己的七竅,圓寂在木船的大火之中。
師父「閉七竅」圓寂的方式其實也對應了小和尚所刻的心經的內容,這間湖心的寺廟,在等待著另一個和尚,等待著一場不同卻又相同的輪迴。
冬天,往日的風光旖旎蕩然無存,天地間純粹得只剩下白色與寒意,刑滿釋放的小和尚也回到了寺廟,不過已是中年,而中年的和尚的扮演者正是金基德。
但和尚曾經的不羈與暴戾已蕩然無存,我們在他身上看到了和老和尚當年一樣的滄桑與從容。
金基德到底是在拍電影,還是在拍他的人生?
在冬天即將過去的一日,寺廟來了一個蒙面抱著嬰兒的女人,她在佛像前悲傷的痛哭著。
深夜她將孩子放在寺廟中後便悄悄離開,不過卻失足跌入了湖中的冰窟而死。
和尚自然收留了這個孤兒,而死亡,也預兆下一個小和尚的成長輪迴。
又一個春暖花開,新的小僧人似乎依舊重複著前者的軌跡,他做著與其如出一轍的惡作劇甚至更甚,他將石頭塞入小魚小蛇的口中,電影便止於此。
生命卻無法止於循環往複,春之殺戒,夏之色戒,秋之罪孽,冬之修行,又一春又是殺戒,這便是是輪迴。無論花開花敗,所有徘徊與悵然都要在四季里釋然。
這是一個關於禪和輪迴的電影,也是一部關於慾望和心境的電影,更深深地表達出了金基德的「人性本惡」的思想觀點。
人生下來都是惡的,而從惡變善的過程,從追求慾望到抑制慾望的過程,便是成長。也必將經歷春生,夏糜,秋去,冬燼。
三千世界三千佛,終無一尊來點撥,唯有自渡,他人愛莫能助……
我覺得看這部電影不必太關注所謂的的暗示和象徵,拋開這些東西,它本身也講了一個很好的故事。你欣賞著這個故事,情緒被莫名地牽引,操縱,遞進,高潮。若有所悟,若有所失,說不清道不明,只覺得人生苦短,恍然一夢。似乎體味到了一些真諦,又似乎永遠也表達不出。這種感覺不能說很好,因為它沒有給人一個答案,甚至沒有給人一個問題,只讓人迷茫。但一部電影讓人有這樣的感覺,卻只能用牛逼來形容了。至於各種暗示隱喻,你覺得是什麼,就是什麼吧,觀影過程也是很私人化的,甚至是一種再創造,沒有標準答案,只有自我最真實的感受。
人生來就是一場罪惡,春夏秋都受著各種惡魔支配,春是童年最原始的殘害生靈而無知無覺的惡趣,夏是青春萌動荷爾蒙爆發的動物生理慾望,秋是飽受世俗苦澀而憤怒絕望的自我失控要麼滅人要麼滅己。只有白茫茫一片的冬天時,才略顯乾淨,要麼重生,要麼死亡。而春天的到來,一切又是場輪迴。
一部披著佛教外衣的基督教電影
運用的情節是「輪迴」,反映的主旨卻是「原罪」
假如以此為結尾,而把小童虐蛙的情節放在之前,我覺得更貼合佛教主題 安禪未必須山水,滅卻心頭火自涼。 作者:腹黑電影
鏈接:https://zhuanlan.zhihu.com/p/25227442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春夏秋冬又一春》
豆瓣評分8.5,好於85%的劇情片。
故事是這樣的。
從前,有座廟,廟裡住著一個老和尚,和一個小和尚。
有一天,小和尚走進方丈室。
老和尚微微抬眼,小和尚說:
······
「爸,該吃飯了」
開個玩笑,故事其實發生在一個孤寺。
為啥說是孤寺捏?
因為這座寺廟像是一個島,孤零零的立在水面上,周圍全是山。
這個孤寺裡面住著師徒二人。
老和尚每天拜佛,洒掃,採藥,這樣重複著清心寡欲的生活。
小徒弟則是跟在老和尚身邊玩耍。
這天,老和尚要上山採藥,平日里沒有去過的小和尚也要去。
回來後,從沒採過藥材的他,弄回了一堆毒草。
老和尚告訴他,兩種草看起來相似,區別只有一條白線,但是一個能夠救人,另一個卻會害人。
其實這不能怪小和尚,這世界上有太多似是而非的「東西」了。
而這些似是而非的東西,恰恰是最難分辨的,大奸似忠,大偽似真,那些虛偽的總讓人感覺更加真實。
閱歷豐富的我們無法分辨這些虛偽,又和小和尚無法分辨草藥有什麼區別呢?
兩種草藥外形相似,作用卻相反,這更像是在暗喻著小和尚。
小和尚臉型圓潤,眼睛漆黑有神,天庭飽滿,地閣方圓,一臉的福相。
小和尚看似是一個善良的小孩,但是虐起動物來真是不含糊。
逮小魚兒、抓青蛙,捕小蛇,然後在它們的身上綁上一塊石頭然後放生。
看著小動物們痛苦掙扎的樣子,小和尚卻笑得天真無邪。
在一旁全都看到的師父並沒有直接責怪小和尚。
而是趁著小和尚熟睡的時候,在他的後背綁上了一塊大石頭。
醒來後的小和尚一臉懵逼,走路都不穩了。
老和尚的教育方法很高明,他問小和尚:你覺得很難受嗎?
「是的」
「你不是對魚兒也這麼做過么?你不是對青蛙也這樣做過么?你對蛇不也這樣做過么?」
「是的,師父」
「你難受,那你怎麼會覺得魚兒、青蛙、蛇就會受得了?」
小和尚意識到了自己犯的錯,回到昨天的地點準備放掉被他虐待的小動物。
當他看到小魚和蛇已經因為自己的過錯死掉時,大哭起來。
老和尚旁敲側擊,小和尚就能知錯就改,看來小和尚是一個很有慧根的娃。
有慧根不代表不是普通人。
轉眼間,小僧人已長大成人,在這個血氣方剛的年紀。
小和尚看到山路邊交配的蛇,不禁對男女之情產生了嚮往。
情竇初開的小和尚對前來修心治病的少女暗生情愫。
他給少女獻殷勤,幫她捉魚,逗她笑,下雨天還主動幫她擋雨。
終於,處於相對封閉環境的少男少女兩人,終於抑制不住內心的渴望和衝動。
在一個白天,借著上山的借口,兩人偷嘗了禁果,小和尚也因此犯了戒律。
兩人越來越明目張胆,終於事情敗露,被老和尚發現。
就像很多年前面對小和尚犯錯一樣,老和尚並沒有太大的反應,他依然沒有勸解和阻撓。
老和尚說出了他的忠告「淫慾喚醒了佔有慾,而佔有慾必將惹來殺機」
在此之後。老和尚給了小和尚自由選擇的權利,他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看著小和尚背著佛像離開了孤寺,卻沒有阻攔。
因為他明白,此時的小和尚仍然還像當初的毒草一樣,只是看起來是個和尚,而實際上他並沒有真正的皈依佛門。
十年後秋天的某日,就如同老僧人預言的那番,已經步入中年的小和尚因為殺掉了出軌的妻子而戴罪潛逃。
他回到了孤寺,四處發泄這自己的苦悶。
師父用貓尾蘸墨,寫下了完整的《心經》,叫小和尚用殺妻的匕首來刻下經文。
因愛生恨,殺掉妻子的他已經釀成了彌天大罪,無處可藏的他也必定要受到應有的制裁。
在等待小和尚刻完一整部的《心經》之後,兩位刑警帶走了小和尚。
若干年後,一個冰天雪地的一個早上,服刑期滿的小和尚再度回到孤寺,不過此時小和尚已經變成了老和尚。
年齡增長,閱歷增加,昔日的偏執與狹隘不再。
他追隨著師父的腳步,走著當年師傅走過的安詳末路,希望在這個孤寺在孤寂中度過餘生。
在長時間的參禪修鍊之後,小和尚的人生觀已經發生了徹底的改變。
他背拖石盤把佛像送到山頂,切身體會當初小動物因為自己無知所受到的痛苦,希望以此來贖罪。
這部片子的名字更像是片子各個時間段的分標題。
情節上,導演以自然界的春夏秋冬世間輪迴作為標誌,講述了輪迴的故事。
影片開始在春天,萬物生髮的季節,小和尚也在成長的時候,自私的一面初顯。
夏天,正值壯旺的時候,小和尚也在這時難耐寂寞,還俗成婚。
秋天,收穫的季節,當初自己買下的種子結成苦果,伏法被抓。
冬天,消藏的時節,小和尚在這個時候反思。
也是在這個時候,一個蒙面女人在孤寺丟下嬰兒。
又一個春暖花開,新的小僧人同樣重複著老僧人當年的生活軌跡,下一個小和尚的成長軌跡讓人一目了然,生命的軌跡隨著自然界的時間不斷輪迴。
如是的春夏秋冬,如是的又一春。
小和尚的無故殘虐動物,到後來的破戒行淫、殺妻逃往,再有「又一春」小和尚的殘害生靈。
看似是對人性「生來便惡」和「本性難移」批判的悲觀主義。
換個角度看的話,這部片子更像是一部與《肖申克的就是》類似的「救贖」題材。
「聖人度人,強者自救」是《肖申克救贖》中的不朽金句。
但是與《肖申克》偏向於「強者自救」不同的是,《春夏秋冬又一春》更偏向於輪迴式的「聖人度人」
片子的老和尚是一個覺悟者,從他遇事的淡然和他高深的「功力」不難看出。
老和尚的目的就是自我覺悟後的「度人」。
在老和尚火化地點找到的舍利也正是老和尚的功德圓滿的象徵。
春、夏、秋、冬,又一個春天,小和尚成長、經歷、覺悟,之後再有另一個小和尚。
這正是一個個輪迴的救贖與覺悟的過程。
我們雖然沒有老和尚這樣的師父在一旁指引幫助我們,但是我們卻有許許多多的親人朋友。
在遇到痛苦的經歷時,他們會正面或者負面的回饋我們,從而讓我們重新思考周圍的事情。
所以,不要怕經歷,因為有了經歷才能成長。
也不要把自己的經歷強加給他人,因為他沒有經歷,所以不會有體會。
好了,今天就到這裡,如果各位小夥伴有什麼問題和建議歡迎在文章後面給我留言,俺一定會做滴更好。
本文首發於腹黑電影(公眾號:fhmovie)
電影中很多象徵隱喻,這是金基德公認的表現手法之一。蛇代表慾望,從小到大,從生到死。石頭代表人生來背負的原罪,門代表規矩,心門,超我與本我的界限。雞,小溪,魚,貓,炭火,借自然之物來展現人慾,不言自明。說來有趣,鏡頭總是特寫金魚,貓想去抓,廟頂搖曳魚形風鈴,總有什麼在蠢蠢欲動,到冬天佛像下的金魚被凍住。第二個特點是寡言,對白少。第三個特點是畫風優美,描述與世隔絕的邊緣人物,依然掙脫不了人慾枷鎖。這是人性的共通之處,小山廟上演的故事是紅塵俗世的一個縮影罷了。春夏秋冬,自然輪迴,另一方面,也是命運的輪迴,從老和尚到小和尚到小小和尚,都要經過萌動,放縱,審判,回歸,親自經歷慾望的試煉。老和尚坐化的時候,用了閉口禪,之前小和尚這麼做的時候他可是狠狠體罰了他,為啥最後自己也要這樣?蛇出現在他坐化的船邊,出現在刻寫的經文上。小和尚深陷憤懣愧疚無法自拔,急於脫離痛苦,認為一切的禍根都是眼耳鼻舌身意,於是封起,老和尚自我救贖動機何在呢?他在罪咎什麼?警察帶走小和尚的時候,船掉了頭,老和尚修禪一輩子,也做不到六根清靜。他對小和尚的教育,阻攔,干涉,我覺得未免刻意,過度強調悲天憫人的神性,讓小和尚背負重石,感同身受,用體罰喚起慈悲心。反而讓小和尚無法接納人性與身俱來「惡」的那一面—妻子的背叛與拋棄,最終導致小和尚犯下殺孽。小和尚趁女孩睡醒去偷摸她,被女孩發現後,緊張的直敲木魚念經。他不是不知道這是錯的,但那又怎樣?他還是越過了那扇門,對女孩示好。教化捆綁不了心中的野獸。慾念萌動也不會絕跡於小小湖心廟。人從自然,本自俱足,神性人慾共存,何分善惡?老和尚不也說陰陽平衡是最好的葯嗎?不過淫慾太過勾起佔有,最終引火燒身,害人害己。小和尚受刑歸來,因為好奇想揭開女施主的面紗,導致她夜裡倉皇逃離,失足而死。這裡也出現了蛇的鏡頭。蛇總在遊走,也許會冬眠,但從不曾消失。從漂流欲室開始,導演對人性的體察和感悟現實深刻,鉤子在心裡,哪裡是外界的誘惑造成的?如同那條片去脊肉的魚,第二次還是會上鉤。慾望是最根本的人性,即是毀滅也是救贖。警察朝著寺廟水面開槍,不是跟小和尚拿石頭綁魚蛇蛙相似嗎?無心之過,玩心起,不為殺生。可是他們也有發自內心的同理的一面,比如小和尚刻字累極睡去的時候給他披上衣服,臨行的時候不讓同事給他戴上手銬。人本來就是複雜而多面的存在。如果非要拿「善」這把戒尺去衡量所有人,恐怕如基督所宣揚的,眾生生來有罪。佛教說眾生皆苦,人在神性與人慾的矛盾里煎熬掙扎,背負重石前行,可是沒有人慾,哪來新生呢?極端的善與極端的惡又有何分別?不過都是抹殺了人自然的真性。賭博的孩子丟了牛,認真讀書的孩子也丟了牛,能說讀書的孩子就沒錯了嗎?愛之害之,過度偏激,難免失衡。老和尚深知慾望的苦楚,大概不希望小和尚重蹈覆轍,所以每每跟在他後面,小時偷看他玩耍,大了把女孩送走,後來吊打,嚴加管教。可是成長這事還是要小和尚自己經歷才能徹悟。電影的最後,小小和尚玩耍的時候,再看不到一雙注視的眼睛。
不請自來,之前寫的一些感受,搬過來回答一下。~~~~~~~~~~~~~~~~~~~~~~~~~~~~~~~~~~~~~~~~
很久沒有一部電影能如此打動我了,特留下此文以作記錄。
長久以來對於韓國電影一直抱有些許偏見,認為其同韓劇一般充斥著流於表面的、快餐式的理想家庭愛情生活故事,往往得到了觀眾的淚水亦或是一時的認同,卻缺乏深有見地的觸動。直到最近我的看法才有所改觀,看完《殺人回憶》和《老男孩》,知道了有這樣天馬行空的構思;看完《熔爐》和《辯護人》,知道了韓國人直接了當的行為方式和歷史社會認知;看完了《太極旗飄揚》,我竟然會在其中普通的生活場景下流淚;還有諸如《追憶逝水年華》中簡單的不做作的愛情,不刻意的灌輸轟轟烈烈的感情,只求真實的貼近生活。這些電影都潛移默化的改變著我的偏見。但自我感覺其仍然難以達到我心中的《東京物語》的那樣雋永,無複雜的鏡頭變化卻依靠平淡無奇的長鏡頭表達出激烈的心理鬥爭,如溪水潺潺卻擲地有聲。也就是如《永遠的三町目的夕陽》和《母親,母親》中那樣有體會卻無領悟的感覺。相比小津安二郎,他們都差得很遠,直到有緣看到這部電影。五段故事分別發生在四季和一個多出來的春天中。春的萌發,夏的慾望和躁動,秋的審判和反思,冬的頓悟和回歸,以及又一春的平靜自然和新開始。小和尚由兒時年少無知,到青年時的放蕩肆意,到壯年時的幡然悔悟,再到老年時的祥和寧靜,這難道不就是人生的不同階段的幻化?又一春中當年的小和尚已成為了老和尚,他也有了自己的小和尚。人生就是一個輪迴,當我們發現真知的時候才意識到自己走了這麼多彎路,然而卻無法阻止後來人一遍又一遍的走上這彎路,不禁感覺甚是可悲。我在思考如果沒有夏天的慾望和放縱會有秋日的轉變嗎?恐怕這個假設並不成立,人生有慾望,唯一的不同在於是否願意剋制和是否克制,這不正應了佛教中關於「集諦」與「滅諦」的描述嗎?原來一切都是緣起性空。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三法印中說的很明白,人與世事變化的不確定印證了「行無常」,人與人之間對於相同事件的看法正是「法無我」,而看空之後的祥和又歸於「寂靜」。很難想像這些高深的佛法竟然能以如此的方式被導演解讀,從此喜歡上金基德的電影,簡單,純凈,發人深省。電影的最後新的小和尚又開始了自己的萌發和成長,不同的是他的方式更加直接,也再無老和尚的阻攔和責罰,似乎導演在暗示些什麼,我至今尚不能理解。有意思的是導演竟然親自上陣飾演冬天和又一春裡面的老和尚,到像是在向外界宣揚自己淡然的人生態度了。喜歡這大山深處的湖心寺和這恬靜的日子激發出的故事,喜歡導演一成不變的定焦鏡頭和如數家珍的配樂。沒有了驚天動地的故事,原來對於人生的理解可以如此表達。其實如電影中一樣,我們未嘗不是被命運架上了沉重的包袱行走在人生春夏秋冬的輪迴之中,不經歷秋日的反思,何以身負磐石由春天的山腳走上冬天的山頂,完成苦諦向道諦的轉換。佛教中的很多思辨靜靜的想來真的很有道理,因為這些感受,讓我今天有動力留下這些枯燥乏味的文字,春夏秋冬,春夏秋冬。
首先不是實名反對最高贊的回答,只是提出個人見解(希望某些人不要高潮上身)
個人覺得這個貓也可理解成為另外一種意思,即那尊被帶走的佛像,可以觀察到的是,老和尚把貓帶回來的時候,貓的頭是露在外面的,這和小和尚放置佛像的方式一樣,這就是一種暗喻。可以觀察到的是小和尚下山時帶了了佛像和雞,出門後把雞放了,留著佛像,我個人理解時他希望藉由佛像來控制住自己,約束自己。
而且貓在禪宗中有時以貓來比喻對佛法茫然無知的人,也以「依樣畫貓兒」來代表只注重仿效外相,卻無法掌握精髓的人。 這也是不是間接的諷刺了,小和尚心中無佛,卻依老和尚的樣子,假裝用佛像來約束自己,但其實可從這可以和老和尚雖然寺廟中沒有佛像,卻依然穩坐修行相對比,因為老和尚心中有佛,而小和尚心中沒有。
其二:關於自殺或者涅槃,我覺得老和尚應該是自殺,電影中其實給了很多暗示,有一個鏡頭是,小和尚被警察帶走時,老和尚用了念力把船留住,這是不是暗喻著老和尚也動了念,他至此一生在這老林中修鍊,控制慾望,但最終也沒有我完全擺脫慾望,這是不是一個著實痛苦的事實啊但對於老和尚最後流淚,最高贊的答主的意思是,老和尚走的是不那麼淡然洒脫的,鄙人有不同的理解,老和尚也可能是對自己絕望,他修鍊了一生的佛境,也最後還是沒有放下,在那個節點上他是矛盾的,但是最後老和尚閉了七竅,併流淚,這一瞬,是不是代表,其實他也洒脫了,淚代表的是宣洩,無論這宣洩是痛苦亦或是快樂,管他什麼佛法,管他什麼約束,我既已離去,管他愛恨別理,這是他情緒的宣洩,這是老和尚的解脫。
也歡迎大家指出不同意見,鞠躬是金基德的哲學思想,回答了哲學經典的三個問題;是東方人對人生命運的認識,是傳統的儒釋道思想的發酵與積澱。
第一次寫這種評論性質的東西,只能寫一些雜碎的感想了,很雜,見諒。
春夏秋冬春五個篇章分別寓意不同的人生階段,場景局限在空山禪寺範圍里,不過卻沒有脫離與世俗世界的聯繫,外人的進入,師傅買回來的糕和報紙都從細節給予暗示,更加反襯了此處的寂靜。本身這部電影我最喜歡的就是他的鏡頭和緩緩的敘事過程,富有詩意,禪意。每個篇章的結尾用一個小細節形成與下一篇章的銜接。感覺有的銜接略微刻意了一些。總之,這部電影最打動我的就是場景的選取和鏡頭。當然,這種電影一旦和佛學有關係,文中可以挖掘的東西就變得很多了,電影也耐看一點了,回憶翻看某些情節,比對的過程也是享受電影的一部分。前面有位朋友說的很好,這是一部包裹著佛教外衣的基督教電影。佛教理論的基礎是啥?一轉法輪的時候講四諦,也就是輪迴、因果神馬的;二轉法輪講空性,也就是大名鼎鼎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精華思想;三轉法輪講如來藏。層次是一級比一級高的。
生命形式有輪迴,死亡並不是終結,這個理論是業因果成立的強力補充,否則怎麼說明有些人作惡多端卻沒有現世報呢?!有人生來貧窮、有人生來富貴,這都是過去帶來的業所導致的果。因果規律,是宇宙世界的自然規律,佛陀發現並講述規律,他說他並不是規律的締造者。因果報應,才是初級佛教理論的軸心!初級階段還沒理解好,就開始扯空性,那是要犯大錯誤的!前面有人提到了三法印,可是,還有一個偈子叫:「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第一步,是首先斷惡行善,才有可能證悟大空性,那種完全是凡人不可思議、不可言說的境界。
佛說,你們不要殺生(包括其他一切損害生命的行為),是因為宇宙自然規律決定了殺生導致的結果是多病、短命,嚴重的會墮入餓鬼及地獄道。這不是佛陀懲罰你下地獄哦(和某些教的概念是完全不一樣的),自己的因果是完全自己負責的。不要盜竊,是因為盜竊的果報是貧窮。不要邪淫,是因為邪淫的果報是婚姻不幸福,嚴重的會墮入畜生及地獄道(餓鬼道不太清楚會不會)。如果有人說,我就喜歡多病短命貧窮,OK...那請盡情的自便,如果前世積攢的福報不夠,今生又拚命作死的話,現世報也不是看不到哈。
出家人受沙彌戒、比丘戒,戒條那就更多了。小和尚可能還沒有受比丘戒,但不管怎麼樣,他和妹子睡,肯定是犯了根本戒的。除非他之前已經舍戒了,不過照導演的知識儲備量,應該不知道這些細節的。然後,這哥們兒還殺了人……別說出家人了,就算是稍微有點正知正見的在家居士,都斷然不可能去殺人的!orz 很多高僧大德從小就具備常人所沒有的慈悲,別說自己了,就算看到別人殺雞殺羊的,都會去阻止。因為很多出家人,很有可能多生累世都有出家,這是前世修行帶來的習氣。當然,不是說就沒有調皮頑劣的小沙彌了,但是好歹也是小時候是出家修行過的,居然犯殺人這種根本重罪……簡直就像一個智商正常、各種正常的成年人,忽然去吃翔了一樣的突兀。
佛教也講究懺悔,但是和基督教的原罪並不是一個概念。根據三轉法輪的理論,一切眾生本性都是光明如來藏的,只是被無明遮障,引發貪嗔痴慢疑等一系列煩惱。從非常久遠的無有開端的過去流轉輪迴至今,很多人積攢的惡業是非常非常多的。所以為了明心見性,各種懺悔法門儀軌多的不得了,懺悔是佛門修行中最最重要的內容之一。懺悔里有一條要求是,以後不再犯。然而,小和尚小時候虐待小動物、長大後非但沒有改過還殺了人,不知道是他太惡劣了呢,還是他師父教的太差了?!慈悲,就是要去體驗理解其他生命的感受,希望幫助他們能夠離苦得樂。這連一般人都不如的出家人的藝術形象,到底是用來表現神馬主旨思想的啊?……佛教的兩大精華:慈悲和智慧,一個都沒表現出來啊~ 反倒是老金的其他電影,儘管表面上看上去很殘酷,裡面卻包含著慈悲。
很多影視劇所表現出來的意象就是,和尚不能喝酒吃肉、不能啪啪啪,和尚好可憐啊。不喝酒吃肉也就算了,不能啪啪啪簡直就是泯滅人性!其實吧,這事兒是這樣的:如果啪啪啪所產生的快樂比喻成一個窩窩頭的話,參禪悟道的快樂就像是高級大餐(存心抬杠說窩窩頭比較好吃的請右上角)。佛陀制定戒律,是為了幫助有情眾生脫離低級趣味(畢竟豬啊狗啊也知道啪啪啪的快樂)、得到更加高級的快樂,直至成佛,那是最無上究竟之樂的境地。如果人只知道吃喝玩樂啪啪啪,那他和動物也的確是沒什麼兩樣了。修道,就是為了提升境界、斷除煩惱,照見己心的本來面目。有慾望去滿足固然很爽,就像撓痒痒一樣,然而,不癢豈不是更妙?!遠離貪嗔痴等煩惱,並不是說要人變得和木頭石塊一樣絕情絕愛,那只是回歸了光明本來的境界,就像你沒事不癢不需要去撓一樣。
瞎扯了一通,anyway,儘管有太多要吐槽的地方,這部電影讓觀眾對佛教產生興趣,從某些層面上講,也是一件好事。這市面上,缺少即好看、又真正符合佛教精神的電影,其實是所有佛教徒的責任和過失,我僅代表自己由衷的懺悔一下……關於這部電影的寓意,一千個讀者一千個哈姆雷特,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這是一部很優秀的影片,金基德也是我個人十分喜歡的導演。關於影片的寓意,大家都有各自的看法,電影的場景以及場面調度吧,也是很有意思的。
影片故事背景是發生在一個幾乎與世隔絕的孤廟中,這裡的一切都顯得不食人間煙火,但偏偏又與外界有著聯繫,就像是俗世與真正禪意世界的一個交匯點。因此在這裡既有著符合現實生活的一些場景元素,如佛像,銅鹿像,蠟燭,木魚等等。但是也有很多不符合真實生活的場景元素,比如門是沒有牆的,佛像是被水和金魚包圍的。但是這些元素被創造出來就是服務於揭示影片的內涵的。
該場景是電影《春夏秋冬又一春》中寺廟的內景。
本部影片場景較少,內景單一。在這個狹小的空間內,老和尚度過了他的一生,小和尚也度過了他的童年和中老年時期。雖然場景面積不大,但是場景中的元素還是很豐富,並且每一個元素都有著它存在的寓意。由於影片的題材原因——它是一部富含哲理的佛教片,房間內供奉著一尊佛像,牆上、屋樑上到處都是與佛教題材有關的壁畫。除了這些,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應該就是那扇形同虛設的門。影片中自始至終都有沒有圍牆單單只有一扇門的鏡頭出現。可以說是富有深意,這道看不見牆的門在我看來就是規矩,是準則。可能你看不見,摸不著,但是你得去遵守它的規則,就像是做人的一個一樣底線。
所以老和尚一直以來都是從門裡進去,而小和尚童年時期也是從門裡進出的,但是當夏天來臨,他的罪惡和慾望被喚醒,他在門前經過短暫的掙扎,思考要不要跨過那個尺度,最後還是慾望戰勝了規矩。
這道門也像是人心中對於是非辨別的一道坎,憑著你自己的本心,去選擇過,還是不過。因此這個場景作為影片中的主要場景之一,不僅見證了影片的全部發展過程,更加推動了影片的發展,小和尚在這裡成長,在這裡打破規矩,在這裡產生罪惡,在這裡自我救贖直到最後的頓悟。老和尚也在這裡一點點的老去,最後死亡。
在這一場景中,一直都沒有過於浮誇、極具風格的色彩和光線,都是比較自然的色彩和光線。 畫面整體的明度和飽和度都比較低,降低色彩飽和度其實就是在降低和削減色彩對人情緒的影響。因此會給人以成熟、穩重的印象。場景中整面牆的壁畫極具宗教色彩。
在這一場景中,老和尚和女孩是躺在地上睡覺,因此主要的調度發生在小和尚身上。這裡主要採用了正向調動和背向調動來敘述整個動作。
小和尚並不是一開始就從門的旁邊穿過,只不過
由於老和尚的身體擋住了門,他才從門旁邊爬到
了女孩身邊。這一動作正是表現了小和尚在面對理智和慾望時的掙扎和糾結,最後,他選擇了慾望。偷偷地爬向了女孩。
正向調度和反向調度在視覺上最直觀的感受就是離鏡頭越來越近和離鏡頭越來越遠。這也表示著小和尚離代表著規矩一方的老和尚越來越遠,而離代表著慾望和罪惡的女孩一方越來越近。這部影片整體來說都沒有很強對比的鏡頭調度,都是趨於安靜、平和。因此在這一場景中,也都是固定鏡頭和平拍。與影片營造出的整體氛圍相和諧。
這部電影我們專業課的期中考試題。看完印象里一直覺得是日本電影…原來是韓國拍的…
不深究不複雜化的話就是一個輪迴的故事。但拋開內容,從畫面和運鏡來說已經足夠美足夠經典。性空緣起,誰能渡人。目前我能感悟到的就到這兒了。首先,看到很多答案都說人性本惡、原罪什麼的,說小和尚給魚、青蛙、蛇栓石頭虐待動物正說明人天性中的惡,還有往聖經那兒引的,最後說人的原罪無法解除,我覺得這都是沒有放在佛學的背景里去看。善惡的劃分在佛看來是執著,不只是善惡,生和死、對和錯,任何劃分在佛看來都是執著,因為萬法皆空,都是虛幻沒有區別。而眾生皆苦不是因為像基督教所說的人有原罪,而是因為看不透萬法皆空和因果不空。我想問,難道你們看到小和尚給魚、蛙、蛇拴石頭的時候真的感覺到了小和尚的罪惡嗎?反正我是沒有,因為我小時候也干類似的事兒,小孩子天性如此,我不覺得這是善,也沒覺得這是惡,正如小和尚的笑,天真而已。小和尚此時隨心而行,隨心而笑,不知生死不分善惡,恰恰是佛所說的萬物本來就有佛性的體現。但是老和尚卻懲罰了小和尚,造成的後果一是告訴了小和尚生死和善惡的區分,二是讓小和尚畏果不畏因,割裂了因果之間的必然聯繫(虐待動物的行為已經發生,因已種下,果必發生,又有何可畏?),從此小和尚的佛性被執著蒙蔽 ,苦難便開始了。同一命題在冬季篇其實又重複了一次,小和尚歸來後為洗臉在冰上鑿的洞卻導致蒙面女子淹死,洗臉有原罪、善惡嗎?該畏懼將來的報應嗎?這次答題的換作小和尚,他是如何回答的後面另外分析。但可以肯定的是本片要講的絕不是原罪無法救贖,恰相反,是講執著於善惡則無法解脫。接下來按人物分析。先看老和尚,隱居在這樣一個山清水秀禪意十足的地方,看似高僧,但其實不然。第一,對生死的空沒看透。他對小和尚說:如果那三隻動物死了,就如何如何,說明他還是區別看待生死的。第二,沒有度一切眾生的平等心。小和尚給魚、蛙、蛇拴石頭時,老和尚都在近旁看到,此時他或者及時解救,或者冷眼旁觀,都是眾生平等,都是看透了萬法皆空(小和尚和三隻動物對於老和尚的心來說都應是空是虛幻)。但他竟以三隻動物的受苦換取教化小和尚的機會,這是不能視眾生平等,也即是不能看透萬法皆空。第三,畏果不畏因。對小和尚,他看到小和尚捆綁動物種下了因,本就應知道果的到來不可避免,應該讓小和尚坦然接受即可,但他卻仍警告小和尚,還讓小和尚去挽回,說明他並沒認識到因果聯繫的必然性,只是畏懼果的到來。對他自己呢,他給小和尚綁上石頭施以懲戒(也許有贖罪的意圖,但佛家並不認為贖罪可解脫),卻沒有意識到他這行為本身又種下一個因,說明他對因倒沒什麼警覺。第四,還在依靠有形的法門修行。法門是指悟得佛性的途徑、工具。
不請自來,煩請見諒。苦難與生俱來,從無救贖可言。要說的是輪迴,但濃墨重彩的說了「原罪」。人性從無本善,而是善與惡。影片里滿滿都是慾望和執著。似乎一直在求證是否人性本惡,同時也一直訴說著絕望。沒有救贖可言或者說救贖這玩意兒從來都不存在。人的一生可能都在煎熬和救贖中掙扎,沒有任何人能超脫。這影片感覺導演的視角是凌駕於人世之上,就像凌駕萬物又與萬物平行的神訴說孤獨和對自由的渴望,但孤獨和渴望自由也都逃不過徒然。小破廟似乎就是大世界的縮影。時間推移,季節更替不過是輪迴,這更說明了絕望。這影片禪宗思想太深,尤其是關於靈魂和自由的辯證,我不敢去想太深。他說的關於「自由」很有佛家思想的影射。身上的石頭是桎梏和束縛,生物無法戰勝桎梏和束縛活下來是因為不自由或者說他們自身無法剋制肉體的慾望所以得不到靈魂的自由,這有個細節,鏡頭中第一隻青蛙被拴上石頭之後,掙扎動了幾下最後不動了,這個鏡頭很有意思,似乎就是「你把我身體拴上石頭不讓我動,我就不動,反正我是自由的,身體不能動了或者死去,這點小事算不得什麼」。也在說明超脫肉體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但影片冬部分和尚拖著身上的石頭走到山頂才明悟,才放下的時候,他已經是徹底自由的了,因為靈魂自由了。最後,新的春天,小和尚出於好玩的目的往小動物嘴裡放石頭和男主小時候出奇的像,但這次卻沒有管求和所謂救贖。這小和尚連演員都是同一個小男孩。表達的或許是讓小和尚自由的活一次吧,也是讓小和尚替自己失去的生命重新自由的活一次。再沒有冠冕堂皇的救贖,一切都是緣起性空道法自然,一切都是順其自然因果輪迴。
儀式、輪迴和能量守恆,一點小感慨 看完電影,本來打算睡覺,不敢多想些什麼,關於工作,關於生活,關於電影,一旦進入思考的狀態,我便難以自已,任情緒在平靜的理性中失去控制,整夜整夜的失眠,卻又不能盡情地浮現出漫漫生活里有關的記憶,它們所有關於過去和未來的一切,都被眼前的困境覆蓋掩飾起來,無力浮出內心暗潮洶湧的水面。於是所有的思考都圍繞一個問題展開,不斷在心中重複某個論斷,某個推理,某個觀點,揮之不去,就像在持續不斷地進行祈禱,並把它們通過不斷重複變成心裡的信念,不論是對是錯。 那些無法重現的記憶,或許並非無法重現,而只是生活本身就是波瀾不驚,缺乏豐富的情感體驗,關於愛情,關於友情,關於親情,都曾經被我洞察到一些不再純粹的情愫涌動羼雜,讓我放棄了任何形式的感情衝動,而偶爾表現出的與某些人的交流慾望,僅僅只是一種無法壓抑下去的傾訴的需要罷了。 第一次看見這部電影的名字的時候,我是在心裡想過的,為什麼不直接叫《春夏秋冬又一年》罷了,有時候我不甚在乎準確理解辭彙語言的本意,更傾向於依賴感覺的語境的節奏的美感的體驗,並以這種個人獨特的主觀感受曲意附會,並沉浸在這種獨特理解所帶來的個人獨特性里無法自拔,依舊如當年青春期的叛逆與不馴。 我面對很多形式或者儀式的時候內心便會產生疏於此道的羞恥感,循規蹈矩無法自持的無力感。我一方面極度排斥某種儀式和權威,另外一方面又在權威面前感到無地自容和淺薄無知,這種內心錯綜複雜的矛盾的煎熬和掙紮成為人生的主旋律,主導著我脆弱的心靈體驗。 這部電影中無疑充滿了儀式感,或者從另外一個角度說對某種信仰和傳統的尊重,而尋得心靈的安寧和生活的從容,於是可以坦然放下一些慾望和追求。比如,影片開頭的那扇門,禪房裡的那扇門,那僅僅只是一扇門,沒有牆壁而兀自存在的一種絕對的形式,他們卻無意改變打破這種形式,開門的那種感覺,那對我們常人來說的一種儀式感和某種生活轉變的啟幕序曲,或許對他們意味著更多,就像每天的禱告儀式一樣莊重嚴肅,但是當男主角和女主角在野外偷歡的那天夜裡,所有的禁忌都被打破,他越過了那種儀式,越過了偷歡的形式和過程,直接走向了女主角的床上。一扇門,在電影里被賦予了太多的意義和內涵,隔開了信仰與凡塵。還有那條蛇,它似乎隱喻著伊甸園的背景,但是它卻比伊甸園的故事更讓人悲傷,蛇沒有誘惑任何人,是人類自己本身的罪孽,而它只是成全了這種罪孽的可悲的道具和途徑而已。 當男主角把石頭系在魚上、青蛙上、蛇上,孩子臉上單純的快樂的笑容反反覆復,每一聲都刺痛著我的神經,我想起自己小時候干過的事情,把河裡抓來的魚放在太陽底下,以一根輸液管供水供氧,讓它們在太陽底下變成活生生的魚乾,我的解釋是無知無罪,孩子的天真,不知道生命的概念,孩子不懂思考,但在電影里,持有的卻是人性本惡的觀點,當最後又一春的時候,我明白了為什麼電影名字叫做《春夏秋冬又一春》,這便是一種輪迴,就像《一千零一夜的故事》沒有盡頭,會有下一個孩子繼續下一場輪迴。當孩子身上背著師傅給他的因果報應的石頭去解救這些卑微的生靈的時候,它完全表現了人類以仲裁者的姿態去裁決每條生命的無知和自負,同時,又是對佛教中所宣傳的被紅塵普遍了解的因果報應的積極肯定。生命的金字塔結構,由低到高,最後便是輪迴到底層,於是當師傅自焚之後,便會有一條蛇從船上遊走,這便是一趟輪迴的路吧。 當男主角打破了所有禁忌,師傅心裡是清楚的,將來會不斷有禁忌被打破,便會失去了生命的平衡,「惹來殺身之禍」,於是送走了那因為性的缺失而憂鬱的少女,生命的平衡,也包括對陰陽平衡的肯定,魚水之歡這個詞便是對這樣一種天性的認可,沒有性的青春期,是憂鬱的沒有希望的,他們給了彼此希望,但是人們卻總是需要更多,於是男主角離開了師傅,離開了禁忌,走向了輪迴的路上。可是我的青春期,誰可曾給我希望,又或是,我自己根本沒有勇氣去追求希望,這種生命的本質的希望,轉而採取另外的所謂精神性的希望所取代,於是坎坷接二連三,一個人自然成熟的過程,卻被以社會中的風雨洗禮的成熟所取代了。 一個生命的誕生,卻總要另一個生命去平衡,於是,送來孩子的女人失足掉進了冰窟,於是師傅的自焚換來了主角的重生。當男主角通過苦行僧的方式,把那尊菩薩置於山頂之上普照他們生活的這個世界的時候,是否會能改變些什麼呢? 在這塊凈土,警察和犯人之間都放下了對立的關係,人們的內心變得空前的祥和沉靜。我是最近才開始嘗試自己下廚做飯,晚上做飯的時候,一塊肉上有厚厚的一層皮和脂肪層,於是我拿起刀切下來,切著切著,忽然覺得眼前的一幕慘不忍睹,上次買了一堆蛤蜊,鮮活的生命放在鍋里最後一次綻放的瞬間,我也有過同樣的感受,於是我儘快結果了它們的生命之後,把它們倒進了垃圾桶里,此刻,我忽然有種成為素食主義者的衝動。
片尾的母親,我總覺得就是當年的女孩兒。雖然新聞寫她被殺了,但是母親非常怕被看到臉(不惜深夜出門)的事情讓人覺得她肯定見過和尚;換紗布的動作讓人聯想起女孩兒換衣服的動作;和尚之所以好奇想看她臉,也是因為她哭聲很熟悉。至於小孩兒,可能是女孩兒後來也被遺棄了,於是帶著和後來男人的孩子來找和尚託付。
這完全是一部佛教電影,首先片名《春夏秋冬又一年》代表輪迴。和最後主角變成了老和尚,新送來的嬰兒變成了小時的他呼應。導演絕對是研究了很多禪宗公案的,比如用貓的尾巴寫字。不了解佛教的一些典故真的很難看懂這部片子。可以說,很多隱喻並不是觀者強行賦予的,導演明明白白就有這個目的。不同意得票第一的大部分答案。比如老和尚並不是自殺,而是涅槃。這個電影太多伏筆和隱喻了。有心者可以注意到寺廟在水上轉動,隨著時間越轉越快。金基德在很多細節上是下了功夫的。
對各位樓上的評論補充一點。老和尚的寺廟是有門的,大和尚的寺廟範圍擴大到山上。因此兩者境界是有區別,也是不斷進步的。電影最後還是給了會進步的希望,而不是單純的悲觀的輪迴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電影《猩球崛起》?
※《東成西就》是否是一部優秀的喜劇?
※如果讓影評人拍電影,或者做顧問,會不會避免一些爛片的出現?
※應該從哪些角度去賞析一部電影?
※如何評價《柒個我》中張一山的演技?
TAG:電影 | 影視評論 | 金基德 | 春夏秋冬又一春韓國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