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放動畫片,能更勝於父母給孩子講道理么?


謝@黃繼新 老師邀。

孩子在成長中,會接受好幾套價值觀。一套是學校灌輸的所謂主流價值觀;一套是父母灌輸的主流或世俗價值觀,還有一套就是通過閱讀(包括影視閱讀)建立的世界觀或價值觀。

孩子最終會接受什麼,接受多少,是很複雜的問題。其中我發現孩子在「孩子的階段」私下搭建起來的世界觀,是來自動畫片的。

我個人認為,孩子在搭建世界觀的過程中,都應當接受迪斯尼經典動畫(包括後來的夢工廠、皮克斯)和宮崎駿系列動畫的教育。比如《小雞快跑》(關於自由)、《風中奇緣》(關於種族之間的相互理解)、《借物小人艾莉緹》(關於不同物種的生存權)、《獅子王》(關於正義)……

動畫片灌輸世界觀之強大功能,我至今無法解釋。大約是情節上的精緻難以推倒(情節的自圓其說本身就說明其世界觀沒有大的謬誤)和視覺上的衝擊,以一敵萬。是任何口頭說教和文字閱讀也達不到的。

當然動畫片不是孩子搭建世界觀的全部材料了。這個一時半會在這個問題里說不清了。我也還沒有細想。


給孩子放動畫片,能更勝於父母給孩子講道理么

——這個問題問得很好。道理是更脫離事況的論理內容,在孩子的心智尚未發展到足夠成熟的時候,論理內容過多,很可能與父母找不到交集,甚至產生日漸深刻的抵觸情緒。動畫片是孩子最喜歡的敘事風格之一,其中如能承載道理,那是一件好事。然而這些道理又沒有以特別明述的方式呈現,這時候需要大人的點撥。這種點撥該如何做,則屬於手藝活,每個人對手藝活的理解不盡相同。——但是一個總的原則是,給予一些故事和明述或暗示一些相應道理,需要穿梭進行。


這個問題很明確,我的答案也很簡單:我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用任何東西代替父母言傳身教的做法。

原因很簡單:動畫片不能回答問題。無論看上去再怎麼鮮活,動畫片終究是死的,不能真正代替來自父母的解釋和說明。孩子正處在求知的時候,她們需要機會來提問和解答。如果只是看動畫片,而沒有來自父母的指導,那麼唯一能有的結果,就是單向的灌輸。無論被灌輸的內容是正面還是負面,這種缺乏思辨的經歷都對成長不利。

那麼是不是說孩子不該看動畫片呢?不是。如果孩子喜歡看動畫片就是為了圖個開心,那麼當然可以給孩子看。而且動畫片這種形式本身決定了它比枯燥地說道理更能吸引孩子。但是,父母應該在孩子需要分享和有疑問的時候陪在她們身邊。

既然是家長,就請負起責任來。


相比而言,就自身體會,動畫片的作用也是十分重要的,現在我都還能記得很多優秀動漫和動畫片給我現在的影響。PS:不可否認,日本動漫在這方面,尤其是道理的深度上確實做得很好。不然米國也不會那麼多孩子喜歡JP的動漫。


父母講的是人情,動畫片放的是世故。沒有哪個更勝於哪個,要懂得人,要懂得事,兩者應該是相輔相成。有了理論知識再實踐,還是先實踐再學習理論,都是可以的吧。

其實,在沒有動畫片的年代,我們聽的是故事,靠的是自己的想像,都是代入實踐理論知識。

我雖然自己還沒有孩子,但是我喜歡把育兒這件事情簡單化。不懂為什麼要討論哪種奶粉好,哪種尿布好,怎麼給孩子講故事好。。可以學習別人的經驗,但是別人的不一定就一定是你需要的。對吧!


過高和過低的評價任何因素在教育中的作用力,這都是最終建起一個伊甸園而無法實施真正的教育。我非常認同製作精良的動畫片會給孩子非常好的陶冶,但是卻並不想過高的把它的作用力放在高於說教的位置上。相反,在一定的情況下,一定年齡層中,因著孩子的理解力限制,往往說教要比動畫片更直接,更容易讓孩子接收。

很多時候,家長會因著自己對孩子理解能力的判斷失誤而讓孩子看超出他情感理解能力的動畫片,不但產生不了教育作用,更加重了孩子的理解負擔。

前段時間很多家長帶上自己的孩子看「少年派」,還認為這是「教育」。還有不少家長在對孩子理解水平沒有準確把握的情況下讓孩子看「小王子」,這是讓我非常反感的。因為這些作品別說孩子,很多大人也未必真的看懂,要讓孩子去理清究竟發生了什麼,要說的是什麼,這實在是一件不知趣的事情。

不過,一般說來,高齡段的孩子相對於低齡段的孩子更傾向於從動畫片中悟理。而低齡段的孩子相對於高齡段的孩子要更傾向於從動畫片中學到良好的生活習慣。相反,低齡段的孩子很難從動畫片中誤理,因為他們對理不感興趣,也缺乏將理從一個生動的畫面裡面提取的「精力」;而高齡段的孩子不會從動畫片中吸收良好的生活習慣,因為他們覺得自己不需要這麼做。

教育是沒有底線的,只有因材施教,父母根據自己孩子的情況和自己的教育理想而選擇性的讓孩子在不同的階段收看電視節目或者閱讀,這才是教育該做的事情。而我看到的往往是很多家長對將要給孩子看的這個動畫片或者書籍有可能對孩子產生什麼樣的影響沒有一點概念,而且對自己的孩子的認知水平缺乏準確的判斷,所以才會選擇一些根本孩子看不懂,或者不會喜歡的作品,這還不是最糟糕的,最糟糕的是把孩子看傷。我見識過不少初中之前就閱讀過「紅樓夢」的人,他們大多數在往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面會養出一種文字習慣,矯情空洞,華而不實,靠文字遊戲搭建自己的文章。這也是其中一種傷。因為在無法理清複雜的人物關係和人情世故之前,你的關注點很自然會放到了「辭藻」等等一些別的地方,而這本書的精粹往往是前者,後者是建構在前者基礎上展示的手段,離開了後者前者是沒有合理的展現依據的,可是看不懂的人就只會學到了後者。什麼樣的人看什麼樣的作品,當你看一個作品看不懂的時候就不要去看,因為看了等於白看。結果往往是你學到了空殼,養成一堆臭毛病而學不到真正的精粹。

說到這裡或許會有人問,那麼很多時候往往我們不可能看到一個作品馬上能懂的,需要通過不停的琢磨最終弄懂它。是的,你可以,但是小孩子不可以。大部分的小孩子,看完了,不懂了就是不懂了。傷了就是傷了。你如果把這個動畫片裡面的所謂道理提出來跟孩子去分享,去討論,這跟說教有什麼不一樣嗎?不就是多了幾個人物嗎?你最終想達到的目的依然是說教。

我反對將動畫片作為說教的工具。讓孩子觀看動畫片,這本身是一個藝術教育而不應該是一個品德教育。父母選擇動畫片的標準首先應該是「我的孩子會懂」,然後是「我的孩子會喜歡」,最後是「它不會給我孩子帶來不良影響」,而不是「我可以用這個來教育我的孩子」。思想品德或者行為習慣教育應該儘可能的跟藝術教育分開,這樣讓孩子更大化的感受作品本身而不是背負著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務觀影。在我念小學的時候,上語文課,我最不喜歡做的一個步驟是歸納中心思想。非要把每一個看到的文章和動畫片都歸納出一個「意義」來,這似乎是培養「影評人」而不是教育「活人」。動畫片裡面很多對孩子造成的刺激,是孩子看的當下就能感受到的,例如我至今對哪吒為了保全家族而自殺的那個片段難以忘懷,這種人格魅力也至今紮根在我的腦海裡面,但是如果這個要在我看完之後接受父母的反覆討論,我估計會相當痛恨,不願想起。

回歸主題。我並不反對通過動畫片來進行教育,但是我主張讓孩子主動吸收而不是觀影后進行口頭說教,而且動畫片的娛樂性趣味性必須放在首位。讓觀影目的更加純粹。我更不反對說教,但是需要看說教的好不好。「教」的有理,精粹,不一定比動畫片的效果弱。

我的孩子有一次在幼兒園給一個木頭羊喂小草,一個同學走過去說「這個是木頭,她不會吃草。」我的孩子聽了當即哭了起來。當時我說:「每個人想的都是不一樣的,來,我們來喂我們的小羊。」之後,我孩子每每發現自己想的跟別的小朋友不一樣而被取笑的時候,她都會想起這句話,對自己說「每個人想的都是不一樣的。」其實這個事例也是在說教,但是這個教對孩子產生了積極的影響,於是它便是一個有效果的說教。說教的優勢在於,可以將觀點集中呈現,而不會因為孩子「精神渙散」抓不到重點,從而削弱了「教」的點的衝擊力。

很多時候我們也會發現,一部好看的動畫片通常會吸引孩子去看,而看完之後究竟要受到什麼教育,對此孩子會一頭霧水。這並不是動畫片做的不成功,而是家長將看動畫講道理的效果期待太高了。

因此我反對的是,教育手段單一化,更反對的是,在不客觀估計受教育者的接受力和具體情境的基礎上進行教育方式的篩選,這才是我要反對的點。因此,題目的這個觀點我不認同,我認為說教和動畫片對孩子的教育影響是各有優勢,必須要看具體情況進行設置。


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腦子裡想到的第一個場景是小學的時候爸爸媽媽陪我看獅子王,整部,從頭到尾,他倆沒有離開沒有聊電話沒有打岔評論,最後我媽媽也哭了。

看完之後我爸爸問我有什麼感受,我不記得自己說了什麼了,但我記得那天我們一家三口聊天聊了很久,我媽比我這個小學生還感嘆得厲害。

具體要說學到了什麼,我也說不明白。

到現在仍然感謝我的父母給了我那樣一夜。

-----update-------

謝謝大家的贊同!

關於我為什麼會給這個問題一個這樣的答案,原意並不在說「看動畫片可以給孩子帶來巨大的成長」,也不在「家長應該通過一起和孩子看動畫片培養感情」。因為題主的苦惱是在於「我想跟孩子講道理但是不知道用什麼方式比較好」,基於這個基礎上,我再來解釋我的答案。

1,孩子不是什麼都不懂的。一出生我們就在接觸這個世界,或許孩子對於一些抽象的問題沒有很立體的認識,但對於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他是有「好」與「不好」的感覺區分的。有了基本的情感判斷,他就有了自己的認識。而從我自己的經歷來講,我希望我每一個小小的發現,小小的進步,小小的認識都能夠讓父母知道。基於對父母的基本交流慾望,我再來說下一點。

2,為什麼我原答案的那個情景會讓我記憶深刻? 原因很簡單,我和我的父母找到了一個新的交流彼此看法的方式。

之前我們的交流方式一直是「父母說,我聽」,如果我不認同,父母就會認為我「不聽話」,如果我想要反駁,就會被斥責為「不講道理」。然後就是雙方的思維在完全不同層面上光速跑遠,還互相都認為「我懂你想要說什麼!」但是承認吧,自以為是的大人們你們不懂愛~孩子淚會掉下來~

通過看《獅子王》,我的母親發現「原來我孩子喜歡的東西也不是我想的那麼幼稚」,而我發現「我和父母的喜好可以是共通的」。我覺得這個發現非常重要,這是孩子之後成長在平等尊重的家庭環境的基礎。我的確記不很明白那天晚上的談話,但是那絕對不是父母一臉欣慰的「孩子長大了,看,還頭頭是道的」,也不是那種一看就心懷「不軌」的「趁著這個機會好好教育教育你」,而是認真地聽我說我認為的世界是怎麼樣的,我眼中的善惡是怎麼形式的,我為什麼喜歡這個角色,又為什麼討厭那個角色。

說真的,不了解孩子的好惡,就沒法講道理。就像我現在覺得喜羊羊很蠢,我也不能拿喜羊羊來當「蠢」的舉例講給我侄子聽。

3,關於親子交流。我說的只能在某一個年齡層管用。到了11、12歲,差不多開始叛逆期了,我那個時候的很多同學都是經常跟父母吵架,但是我家很少。我覺得孩子不是不想跟父母溝通,而是覺得溝通不了,溝通不了的一大原因就在自己說的很少,而父母說的很多。往往自己說一兩句,就被覺得「此理簡直狗屁不通」的父母給打斷了,沒打斷的也是被父母「果然還是too young」的擔憂感給襲擊到。

這就是「一起看動畫片」此類型舉動存在的合理性,像@maggie 姐說的「平等交流,共同感受」一樣,它給了彼此更直接的一個情感刺激,讓雙方都能感同身受,然後接下來的情感交流與對話就能夠更加地排開「親子」這種關係的約束,更加靠近的交流。關於這點,恕我不能認同@川寧姐所說的「這是一個成功的親子時刻,卻是一次失敗的教育。」,父母很多好的經驗和明白的道理為什麼孩子接受不到,或者不願意接受?我覺得很多時候就是缺少這麼一個時刻,一個完全放鬆而平等的契機。至於說我到底有沒有學到什麼,我覺得所有有過自發想寫讀後感、觀後感經歷的人都明白那種一個字兩個字說不完的感受。

——————————————————————————

以上答案或許有很多幼稚的地方,我是以一個自認生活在很平等的家庭環境下成長起來的19歲女生身份寫下這個冗長的update,看到有媽媽級的知友認同我的答案我覺得非常感動,只希望我的觀點可以給真的需要答案的人一些幫助。

-------------------------------------------------------------------------------------

最後,我真的被知友們認真務實嚴謹的態度再一次感動了!

本來是期末複習的休息間隙拿手機刷知乎,結果就看到了大家對這個水水的答案那麼認真的討論和@川寧姐那麼長的答案,心裡覺得不好好答完這個問題實在是對不起大家給我的投票(雖然我覺得可能更新之後這個答案就沒那麼可愛了,但知乎不是賣萌賣溫情的不是么~),所以當下就從圖書館跑回宿舍答題來了。

也謝謝@簫劍仁對這個答案的質疑,在知乎答好題真是任重道遠啊!


不能:)

其實我不是很有資格回答這個問題,畢竟我還沒有孩子……但對於這個問題確實有一些自己的想法。

首先,題目的指代不是很明確,如果僅僅就題面的意思來說,我覺得把「講道理」和「動畫片」掛鉤是很不合理的,這裡我很同意@張小丹 的答案,動畫的主要目的是娛樂而不是講道理。

那麼對於題主的本意,我斗膽猜測是:在培養三觀或增長知識的角度上看動畫是否比父母講大道理更有效?

我的答案仍然是否定的:)不能!

私以為任何其他形式都無法代替父母對於一個孩子的影響,嚴重點說,有這種想法的父母是在逃避責任!動畫只能作為一個輔助手段,或者是一個引子,同類的東西還有很多,一本好的童話、路邊遇到的一件好事、一群好的小朋友。我相信孩子們更喜歡體驗到的道理,而不是講出來的道理。這也是為什麼有時候會覺得看個動畫片的效果比家長講了100遍的道理有效。

問題不是動畫片有多麼的優秀,問題是家長們表達有多枯燥!

@黃盼達 的例子非常生動,但如果他僅僅是看了獅子王,而沒有了一家人三天的討論,他的印象還會這麼深嗎?

最後,感謝邀請!


好的作品 無論是動畫片 電影 還是小說 其實都是另外一個人生 看的時候入戲的人就會像經歷了那些劇情的人一樣思考自己的應對 由此獲得超出自己年歲的歷練 雖然有些水分 但卻是一次次生活的演習 自然會像真實的成長一樣得知某些道理 這個時候家長應該做的或者說能做的就是陪伴 通過及時的交流了解孩子是否陷入了偏激或者陰鬱的牆角 好及時接他們出來 告訴他們世界不是他們想的那麼糟


永遠不要指望動畫替你「講道理」,為什麼要把教育子女這個責任交給動畫?動畫只是娛樂,饒了動畫吧!


給孩子講道理?如果這樣想,本身就走偏了。

孩子懂個毛啊,講那些大道理……

大道理誰不會講?可是有幾個人懂?

意識,你得讓他有那個意識,而非只是懂了那個道理……你要喊我給你說道理,我能給你說一天……但是很多道理其實我根本沒有體會沒有感受……

所以,你得想盡辦法讓你的孩子有那種意識……這才是成功的教育辦法。

至於動漫也好,去實踐也好,那只是一種方式,當不得神法……


直白的講,是。

在我理解這應該是一個對孩子教育方式的問題,哪種教育方式才能讓孩子更快更好更主動地去吸收知識增加正向認知?

我小時候的很多認知就是來自於電視、收音機、小人書、畫報、故事書以及聽到的大人的話等,不一定非是動畫片,而是一切在當時的年齡段感興趣的常識或者知識傳播方式。有的認知現在看來不正確不科學甚至不符合常識,但仍然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影響了我成長。由於從小與父母相聚時間並沒有太多,特別是在三觀形成時期,所以父母的教育接收的反而較少,相比上述的方式,所起到的作用在很多方面也很有局限性,而且隨著自己想法漸多,開始對環境產生質疑對父母產生叛逆的時候,上述這些電視收音機書本等等東西更能讓心裡產生認同感,「至少他們不會對我說教」,所以接受度愈高。@阿花 說的也是很對的一個方面,代入感,會產生更多的心理體驗,促進知識吸收。很多認知在成長過程中隨著閱歷增加知識面擴大被反覆論證,通過了辯證留下來的基本都是比較正向的,就是所謂 對的道理。

現在的孩子,我們說比我們小時候都更聰明,其實還是外界影響因素潛移默化的熏陶較多,所以很小的孩子看起來都像小人精,聰明極了。像我的小妞,剛兩歲多就被發現有了叛逆的表現,我對她的教育理念一直是確保孩子導向正確的前提下,寧可放養也不圈養,給她自由的心智。11個月起開始給她接觸早教動畫片和各種行為認知培養的輔助教育工具,而她真正能吸收多少並沒有作為她成長到何種程度的標準。很多時候大人僅僅是提供給她輔助性的教育和引導,比如動畫片里教小朋友不憋尿身體好,她一開始可能不知道什麼意思,這就需要大人在小寶寶需要尿尿的時候給予提示:寶貝,憋尿的時候小肚肚會不會不舒服呢?再比如動畫片里教她:打人是不對的,她真正打人或被人打的時候(總是有一些孩子喜歡動手),家長就要及時告訴她為什麼不對:會疼、小朋友會傷心、要講文明等等:比如動畫片里講:小朋友要會分享,在她表現得比較霸道時就要及時引導:你不分享給別人,別的小朋友也不會分享給你等等。這只是一些小例子。她現在記性很好,語言表達能力也還不錯,會自己思考一些簡單問題,會講:因為…所以…;還是小肚子不舒服,除了憋尿憋得,她還會問是不是吃東西吃的呀,是不是喝水喝的呀,是不是睡覺覺凍得呀……生活中的一些小細節也總是表現出早教動畫對她產生的影響。一小部分動畫片里沒有表述的知識,她有時會自主發問,我們戲稱她是 「十萬個為什麼」,這時候告訴她她會很快接受並吸收,也有一些不那麼直白的道理她一時不懂,都是在遇到類似情況時給予疏導和鞏固。她甚至有了一定的邏輯性,當然可能也只是印象性的記住了這麼幾個事並且排序,比如:玩完遊戲要洗手—因為手上有病菌—病菌會跑到飯飯上—吃到肚肚會生病—生病要看醫生—醫生要打針吃藥……於是每次玩完遊戲她就會喊:我的小手髒了要洗手…目前看來,比單純和她說你要如何如何接受度明顯更高。

這個方式里,大人要做的,第一是篩選合適的教育工具,動畫片為例:都是動畫片,要選擇適合年齡段以及個體接受度的有針對性的,蠟筆小新和大耳朵圖圖明顯就不是一種類型,都是讓大人頭痛的小孩,但指向性有不同,更有巧虎樂智小天地、花園寶寶天線寶寶、字寶寶樂園、米奇妙妙屋等等,都有自己的特色。不是所有的國產動畫都是垃圾,也有不少可取的作品。怎樣找到真正適合的,這裡需要大人仔細去甄別謹慎去選擇,等孩子有了自己的一定的是辨別能力再逐步擴散接觸的動畫片類型,盡量做到不主觀、不單一。第二是大人要參與孩子的學習過程;儘可能多的一起看動畫,一起玩玩具,一起做遊戲,一起做事情。參與程度和了解程度也直接影響孩子的成長。不要因為有了早教工具就忽視了家長在孩子心理成長過程中的強大作用,有什麼會比大人孩子溝通無障礙更好呢。家長要對你選擇的教育工具有足夠的了解,同時觀察他對你的孩子產生的影響從而進行改善和輔導,在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可能這個階段這個工具很好,但過一段時間就不適用了,要及時更換或者升級。有耐心的及時給孩子肯定和鼓勵,及時糾正孩子不恰當的行為和認知,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思維方式和辨識能力。我覺得這些都要好過生搬硬套一些空洞的道理去灌輸性的教育。而且我認為良好的親子關係才是最影響孩子成長的因素,沒有之一。

確認一個教育孩子的主題思路,順著這個思路去循序漸進的引導,尋找方式方法。每個孩子都不同,每個家庭也有差異,不是每個人的成功經驗都可以套用,靈活的處理遇到的問題,才是最合適自己孩子的教育。

我又跑題了,淚奔……


言傳身教,身教大於言傳,小朋友也會看會感受,知道家長說得好聽其實很多自己都做不到,所以內心沒有信服,對家長的教育也不會重視;動畫片就不同了,美好的事情不會被揭穿。永遠是美好的在孩子心裡。


這個回答有點不符合我的性格,雖然只是說出我自己的想法,但還是怕人看到,所以還是匿一下吧,我的第一個匿名答案。

其實我在前兩年常常在想一個問題,我是如何變成現在這樣一個人的。這個過程在我看來極其不科學,但在我想通之後,發現其實答案非常簡單,雖然不一定是正確的。感謝題主,這個問題能讓我好好的整理整理,給我自己一個回答,所以不可避免地很多地方偏題了……

另外,我的例子可能完全不具有普遍性,為了讓各位朋友能有自己的評判,我盡量詳細的說明我家庭和我自己的情況,順便當回憶了。

先說家庭情況,我父母(都是五十年代中期的人)在當地來講都是讀書人,父親是大學生,母親是師專畢業,當過一段時間的語文老師,爺爺是當過當地的高中校長和教育局長。我有一個親姐姐,後文會提到。

我父親在我8歲之前一直在鄉下當幹部,見面的次數很少,所以在我兒時的印象中父親是個值得敬畏的人,因為我周圍的親戚看起來都很怕他。直到去外地讀高中的時候父親陪讀,才慢慢體會到父親其實是一個非常溫柔的人。這段說的有點多,主要的意思是在本題討論的兒童時期中,父親給我的影響幾乎是零,這裡只著重介紹我母親。

我母親據說在生育我之前是一位及其強勢的女性和嚴厲的母親,從來不認輸的那一類人。雖然我不曾真實體會過她的強勢,但是嚴厲方面我是看到過的,因為我有一個姐姐。

在這樣一個非常傳統的知識分子家庭,可以想像到的是我姐姐從小被如何嚴厲的教育,從小學開始就是大隊長,班長,廣播站長,參加各種演講比賽(小縣城就是這樣,沒有現在城市裡各種樂器培訓,只有演講比賽)各種特長各種榮譽。但是她在家裡如何被打的情況我也看得很清楚。小時候和姐姐的關係很不好(因為搶電視,我想看動畫片,印象最深的是想看地球超人……),經常幫我母親打姐姐,其實我現在已經完全記不得我做過什麼了,但是母親在這幾年變得嘮叨之後,總會提起當年有一次要用鞋打我姐姐時讓我去鞋櫃拿鞋,我直接拿了一雙高跟鞋回來……現在想想小孩子真是可怕。

所以可以說在我姐姐小的時候,我母親很大程度上是按照現在所謂意識到社會競爭激烈的大城市父母教育孩子的那一套教育我姐姐的(斷句有點費勁,語文不好實在望見諒,不太明白的朋友可以去看一下起跑線理論這個問答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185559和該不該打孩子的問答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283860),我母親應該算是堅定的起跑線理論擁躉和孩子就該打的支持者,直到我出生。

前面沒有說,我是個男孩,小地方的男孩總歸是比較吃香的,我也一樣,但這並不是我不挨打的理由。我不挨打,是因為我身體不好。出生完沒出院就做手術,感冒發燒從來沒斷過,用我母親的話說,三天裡面倒有兩天是在病床上。而且考慮到當時醫療和交通條件之差,父親又常不在家,母親的辛苦真的是很難描述。母親總是驕傲的說我們家是當地第一批買三輪車的,雖然她現在不再說原因,但我知道是因為我小時候經常生病,一病就是母親一個人抱著我去醫院,不管是冬天還是夏天。我想母親的關節炎應該就是那時落下的病根,只是她從來不說而已。所以在我小時候我母親最經常跟我說的就是,不要求我讀書讀得多好,有什麼特長或者拿什麼什麼獎勵,只希望我能健康的長大,健康的過完一生就好。

所以我的童年總結起來就是這樣幾點:

  1. 兜里時時刻刻揣著常見病的葯,直到初中畢業;
  2. 從來沒有挨過打,寫完作業之後就是和鄰居家的小孩子瘋玩,從房頂掉下來過,也掉進水裡過;
  3. 親戚鄰居公認的好孩子,放學回家之後一定要寫完作業才吃飯,這是自己給自己頂的規矩(這條有點跳躍,好像把真正與問題相關的部分略去了……至於為什麼會這樣,之後我會講我自己的理解);
  4. 家裡不怎麼管教,所以寫的一手極爛的字,用筷子的姿勢極端詭異,外加一點駝背。

沒有挨過打的我莫名其妙的,除了沒有任何特長以外,學習出奇的好。中考考入省城的重點高中,高考考入京城的某所985(我家在河南),現在在讀碩士。純靠自覺,這也是我很不理解的地方,到底是哪一部分家庭教育讓我如此的自覺,這是我大學三年級時和女朋友討論未來孩子教育問題的時候意識到的,我想了很長時間好像找到了答案。

在介紹我的貌似有些無厘頭的答案之前我先介紹下面兩個信息:我與我家庭現在的關係與我女朋友的情況的簡要介紹。

我現在與家庭的情況這樣的:

  1. 與父母的交流經常流於表面,經常在討論別人的事請,或者電視電影里的事情。雖然互相很愛對方,但是出於我無法理解得原因,兩邊都交流的時候都特別克制,與我小時候一樣,只不過我已經長大了;
  2. 如果有任何覺得需要討論的事請,雙方都會在合適的時機提出,進行很嚴肅的家庭討論,因為平常的交流都是不咸不淡的,所以一旦嚴肅就特別嚴肅,所有人都會非常認真的對待;
  3. 我不會輕易提任何要求,因為我知道我只要說出來,父母肯定會同意,他們會認為我是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才會提出的,這一點我特別感謝他們。我時常會想,有這樣的父母真好(為了避免朋友們不必要的聯想,我大致介紹一下家裡的經濟狀況,父母都是公務員,其中父親當過二十年左右的科級幹部,因為我是超生的,所以父母都不能升職,這一政策我真是噁心無話可說……但是家裡真的是沒什麼錢,我畢業以後計劃和女友結婚買房的首付應該都是女友家出的多。總結就是雖然衣食無憂,但是沒有什麼閑錢,介紹完畢。)
  4. 和我姐姐的關係現在非常好,現在覺得有個姐姐真好,雖然小時候完全不是這麼想的……

女友的情況:

  1. 女友是北京土著,從小鋼琴,書法,聲樂各種特長,初中開始就在海淀某重點高中,典型的大城市十全十美女生,與我同本科學校,現在一起讀碩士;
  2. 小時候每天就是寫作業,練琴練各種東西,從小被打到大,練琴不認真打,坐姿不正打,在外行為不當,回家會被各種打,一直到初中畢業(跟我姐姐差不多);
  3. 與父母的關係是小時候特別仇恨,苦大仇深,長大了之後比較體諒父母,也很感謝有這些特長(一樣樂器都不會是我的最痛……),但還是對父母的行為各種不理解,對父母的尊重也不夠(至少在我看來是這樣的)。平常與父母交流比與朋友交流還開放,無話不說,不顧及尺度,有時候會說非常傷人的話(同樣也是在我看來)。不得不提一句,女友和她父母都是傳統意義上善良的人,朋友們不要對上面的話有誤解,不過是每個家庭的內在關係不同罷了。

從上面的介紹能看出來,我和女友的家庭里其實是完全不同的兩種家庭關係,女友一直認為我能在那樣的家庭教育環境下變成現在性格善良,比較有出息(因為我覺得家庭教育好的緣故,所以就恬不知恥的說出來了)絕對是個特例。

我也是這麼想的,但是我覺得任何事情都肯定有原因的,所以我一直在思考,直到有一天我突然意識到,我的善良,我的自覺,我的努力其實就是傳統意義上好的東西,對的東西(又恬不知恥的說出來了)。我並不需要打罵去學習,並不需要體罰去努力,甚至小時候玩紅白機都只敢在周一提前放學後媽媽回來之前玩15分鐘。

我是另外一種教育的產物,並不是在孩子做了錯事之後的各種糾正,而是在做錯事之前我就知道什麼是對的,我就是要做對的事情,不做錯的事情。不得不說我認識的人里很少有像我一樣的孩子,而且很不幸的,小時候認識的這樣的人都沒能在中國應試教育下闖過來,這可能也是我們在大學裡反而更難遇到這樣的人的原因。

但是國外不是這樣,今天還看到有人問是不是國外的孩子更懂事,這裡的懂事是我覺得是三觀正確的意思,就是知道什麼是應該做的的意思。我沒有出過國,即使出國可能也不會怎麼接觸到小孩子。但是從各種國外的作品中還是能夠感覺到他們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成果,很多外國孩子的童年在我看來是正確的。但是問題來了,我在一個非常傳統的中國老知識分子家庭里是如何受到這種教育的。這個問題我想了很久,直到有一天我在想的時候聽到我母親提到她小時候給我講《小克勞斯和大克勞斯》時的事情,我幡然醒悟:

我母親會講幾乎所有安徒生童話、格林通話和一千零一夜裡所有的故事,真的是會講,不用看書的那種。

直到現在我和我姐姐聊天的時候還會說小時候一直以為那些故事都是編的,直到我初一的時候買了一套安徒生全集,才發現裡面的故事我都聽過。這些童話雖然現在在我看來有很多黑暗和不合理的地方,但對於小時候的我來說,我聽到的全是好人做了好事,戰勝壞人的故事。這些故事教會了我真善美,教會了例如我應該做什麼,應該怎樣對待別人等這些我在之後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中從來沒有學到過的東西,這甚至可以說是帶有西方人文主義關懷的東西(其實我不懂,我只是覺得而已,望指正)。不得不提一句我母親講完故事的時候通常一句評論都不會有,全是我自己歪著小腦瓜胡思亂想而已。

說到這裡各位朋友可能也看出來我為什麼要回答這個問題了(如果各位耐著性子看到這裡的話),我只是想說這些在童話里,動畫片里,連環畫里的人生道理與人文關懷,更能讓孩子記住,更能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有些時候大人講的大道理其實孩子都沒在聽,因為他們可能真的聽不懂。

最後,雖然我應該一輩子都學不會複述所有的童話,但幸運的是,我是Pixar的腦殘粉,我將來會給我的孩子看我最喜歡的動畫《Up》和我最喜歡的系列動畫《Toy Story》(雖然第三部我可能會選擇在他/她上高中之前才允許他/她看,我真是個殘忍的父親……不過我會為他保留所有的兒時玩具,但願不是一堆ipad一類的東西就好),還有更多更多的好動畫,但願他/她能像我一樣。


其實想說的是,不論對於小孩也好,還是成年人也好,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道理是講不通。

首先,小孩子的思維能力是一個不斷發展和成熟的過程。有的可能發展的比較快,在比較小的年齡就達到一個比較高的思維水平上;有的可能發展的比較慢,最終停留在一個比較低層次的思維水平上;這兩類的小孩在總體人口分布中還是比較少的,前者可以稱為天才或早慧,後者可能就可能是在智力上存在先天缺陷或後天開發不足。對於天才型兒童,有些道理即使沒有人教他/她,他們也可以通過思考或觀察自己慢慢領悟(前提是要正確的引導,畢竟天才和瘋子也就一線之隔而已),所以至於是從看動畫片中領悟還是在父母的講授中領悟這都是不重要的,重點是他/她具有這個能力去領悟一些東西。那對於在智力上有缺陷的兒童,由於其自身存在的不足,期望其能在看動畫片的過程中學到道理可能就有點強人所難了,他/她或許能從看動畫的過程中知道什麼行為是正確的,什麼行為是不正確的,但並不會去思考為什麼這是對的、那是不對的?他們/她們需要的更多應該是來自父母有耐心的引導,以及對其正確行為的不斷強化。

當然,占人群大多數的還是處於正態分布三個標準差範圍之內,在不受到重大事件影響的情況下,將沿著普遍的模式發展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他們/她們可以從看動畫的過程中,學到一些行為模式和一些在相應的年齡段能夠理解的道理(從動畫片中某種行為得到的反饋來進行判斷),他們會按照自己的標準進行判斷,這種判斷可能是正確的,也可能是不正確的,這些都會通過生活所在社會的社會準則最終得到印證,但關鍵還在於孩子自身是否接受這個結果。

其次,動畫片也有好壞之分。有些純屬娛樂,其中不存在任何有價值的東西,甚至有可能會讓孩子對某些行為產生錯誤的認知;而有些又有可能太過晦澀難懂,孩子思維水平還打不到這樣的高度(有些就是成年人也是看的一頭霧水)。一部好的動畫片,應該不僅僅起到娛樂休閑的效果,更重要的是能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對孩子產生正確的引導,不管是行為上的還是認知上的,如果能引起他們的思考那就更好了。So~動畫片能起到作用怎樣的作用,還得要看動畫處於什麼水平。選片很重要~~

最後,要強調的一點是,小孩子主要是通過模仿來進行學習的,所以要教會他們一個道理最好的方法就是父母自己做好榜樣,身體力行。如果對自己的孩子講了一大通道理後,自己的行為卻與言行不符,只怕會給小孩帶來更不好的影響。其實,從看動畫的過程中學習,也是一個模仿的過程,只不過模仿的是虛擬的人或物而已。


這問題好像在問水比食物對人重要嗎?


簡單的,讓孩子自己看,然後給家長講這個故事,通過講來發現孩子的特點、引導其關注希望增長的能力內容

複雜的,家長和孩子一起看,看完對內容討論,看孩子希望故事怎麼發展、分析不同發展的得失

重點,先充分啟發孩子的吸收能力,再通過其表述能力觀察其特點,再對證引導

要點是家長的耐心和自己先要有多向思維的能力和習慣


橙汁好喝還是白開水好喝?橙汁能取代白開水嗎?當然了嬰兒都是喝奶粉了


教育不是說教,讓孩子做他們喜歡的事,然後從中學習豈不更好?


那是肯定的。有幾個小孩能抵抗動畫片的誘惑。而且動畫片有圖像有聲音。 帶入感很強。還有各種英雄角色。小孩的模仿能力很強。這些角色都會死他們模仿的對象。


說代替有點表達失誤,我想說的是能夠比父母給孩子講道理更加的有效果!


推薦閱讀:

熊孩子可以熊到什麼地步?
教導孩子尊重他人,比如不在餐廳大小聲,孩子問我為什麼別的小孩就可以他就不行,應該怎麼回答他?
我兒子兩歲6個月,ABC量表顯示有明顯孤獨症的癥狀,請問怎麼辦?
孩子嫌家裡窮該怎麼辦?
如何勸一個無心向學的孩子知道學習?

TAG:兒童教育 | 家庭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