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維吾爾族人外貌特徵差別那麼大?有的像西亞阿拉伯人,有的像漢人,同一個民族為什麼長相會這麼的不同?
@王宇 的回答已經不錯了,不過如果能夠再擴展一點會更好。
原題目問到「為什麼同一個民族裡外貌差別會這麼大」,當然,@王宇 所說的基因交流是最重要的要素。但這只是體質層面上的要素,在解決原題目的問題是我們也必須考慮到@索道 提到的「民族」概念的使用問題。因此,我下面說的就當作是給@王宇 的答案做一些背景補充吧。
在我國,「民族」這個概念的形成主要有兩個來源。
第一個,是各民族人民的共同體自覺,如漢人、滿人、蒙古人這些歷史上曾經建立過獨立政體的族群自不必說,藏人、新疆回回(信仰回教的維吾爾人,中華民國時期的「漢滿蒙回藏」中的「回」實際上是指他們,而非今天的回族)等長期有自己的與周圍群體相別的宗教、文化傳統的群體,也會自覺是一個獨立的群體。在近代以前,中央王朝的統治者也會把他們當做是獨立的民族群體來看待,後來分別民族的時候,當然也很容易就把他們確定為獨立的民族了。第二個,則是與政府的民族政策有關。新中國成立後,為了貫徹民族自治的政治原則,政府曾經主導過數次的民族識別運動。這幾次運動主要由兩個方向來判別一個民族群體:一是各民族人民的自由申報,二是政府組織的民族學、語言學、歷史學等專家通過各民族的經濟、文化、語言等多種要素來進行鑒別。由於我國幅員遼闊,各地都有不少自認為是獨立民族群體的人。據說如果單靠各民族的自主申報來劃分民族,我國現在可能會有數百個民族之多。出於種種考慮(比如施政的便利,或者只是力所不逮?總之,可知及不可知的原因很多),有很多民族被以與自主申報不同的方式來劃分。一些被認為特徵相近的小支群體被合併在一個民族裡,而一些被認為內部差別較大的群體則被分成不同的民族。到了上世紀80年代左右,民族識別工作基本完成,從而形成我們現在所知的56個民族。
好了,說完背景,我們回到原題目的問題上。
為什麼維吾爾族民族內部人員的外貌差異那麼大呢?從地理因素來看,這個地方是中亞地區重要的農業和交通區域,因此也是是各個不同人種的交匯之處。往東,我們可以找到布里亞特人(蒙古)、通古斯人(北亞)等阿爾泰人種;往西,我們可以找到突厥人種;再往西,則是歐洲一帶的高加索人種。因此正如@王宇 所說,在這個地方各人種彼此交匯雜處,在同民族中彙集了多種多樣的外貌特徵。(註:關於新疆當地的人種和基因問題,我此處的答案是不嚴密的,僅能用作幫助形象化理解的比喻,不能當作資料引用。詳情還是請查看可靠的學術刊物上發表的相關問題論文。感謝@王宇 的提醒指正。)
然後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一個民族是如何被識別的?相信大家都有在政治教科書上學過,「在共同地域中有共同經濟生活、共同語言以及共同的文化心理素質的群體」,這是馬克思提出的民族識別原則,蘇聯和新中國時期的民族學就是以此為準繩來識別一個民族的。相比這些要素,民族內部個體的體質特徵被視作較為次要的判別標準(當然,不是沒有,但是比較次要)。這一點我沒有翻當時民族識別工作者的文獻來求證過,不過我個人覺得,判別標準的先後之分大概也對現在維吾爾族人的體征多樣化起到一定的影響。不止維吾爾族人相貌差別大,整個中亞都是如此,在哈薩克你也可以見到像「中國人」的「外國人」,最大的原因還是歷史上的民族融合。先不說歷史,看看身邊有沒有中歐、中美的混血小孩,不知道父母的國籍乍一看上去很像維族小孩?歷史上的民族融合是同樣的道理,從5000年前印歐語系的擴張開始,再到3世紀希臘人在中亞建立巴克特里亞王國,巧合的是西方人總是走到今天中國的新疆、西藏地區就停止了腳步,也許是地理的因素難以跨越,於是這裡成了高加索人種和東亞的蒙古人種最初的分水嶺,一邊像「中國人」一邊像「歐洲人」,但不同民族間文化衝擊,軍事對抗,會慢慢造成了潛移默化的民族融合,也許是新疆的地形較青藏高原更平坦一些,對抗多,交流多,兩種人種不斷混血的現象更多更明顯,於是形成了今天獨特的「中亞人種」,哈薩克、烏茲別克等國都有很多近似東亞人種或籠統的說漢族人的長相。再具體說說維吾爾族,他們的祖先是丁零人,也就是寫《敕勒歌》的人,《敕勒歌》不是漢語的詩歌,一般認為是北朝民歌,是漢人翻譯的鮮卑語,「風吹草低見牛羊」這樣的話是生活在中原的漢人不曾見過也寫不出來的,但它也不是鮮卑人寫的,最早是鮮卑人翻譯的丁零人的語言。丁零人被認為是屬於印歐語系的高加索人種,當時有金髮碧眼的特徵,先秦時期被匈奴人統治,後來魏晉時期鮮卑人統一蒙古草原就追隨了鮮卑人,無論是匈奴還是鮮卑,他們都是蒙古人種,加上跟鮮卑人走的越來越近,人種間的混血就從那時起原來越頻繁,漸漸的金髮碧眼的特徵不那麼明顯了,鮮卑人統一中國北方後,又增多了跟漢人的混血,歷史原因奠定了今天維吾爾族人的相貌特徵。直到今天通婚的現象從未停止,隨著西域納入漢文化版圖,維族跟漢族走的越來越近,相比中亞其他國家,長相上接近漢人的更多了。另外有了絲路,東西亞的交流更加密切,就算是今天,絲路沿線的城市,每個城市取兩三個「本地人」將他們按順序排成一列,你會明顯發現從東到西人種相貌上的漸變。最後也不排除認同漢族文化自認為是漢人的維族人和民族政策下被迫「冒充」維吾爾族的漢族人。
維族除了非洲Y染色體A、B、E沒有,其他各群體的父系維族裡都能檢測到,俗稱人種走廊。
因為新疆是亞歐交流的要衝。
是高加索人種、蒙古人種交匯之地。民族交匯之地,多樣性也大。另外,維吾爾族內部自東向西總體上是蒙古人種特徵減少、高加索人種特徵增強。
參見:Genetic Landscape of Eurasia Viewed from Large Allele Frequency Differences.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Human Genetics 59th Annual Meeting, Honolulu, Hawaii, October 20-24, 2009. No. 632/W, Poster 290Analysis of Genomic Admixture in Uyghur and Its Implication in Mapping Strategy Shuhua Xu, Wei Huang, Ji Qian, and Li Jin我覺得樓上有回答認為丁零人是講印歐語系的白種人,其實證據並不充分。我覺得現在新疆的維吾爾族在人種學上的特點,並不能全靠維吾爾族的族源來說明,從遠古開始一直居住在今天新疆這片土地上的各民族與9世紀大規模遷來的回鶻人(名稱與維吾爾是一個詞的不同譯法)的逐漸同化是新疆維吾爾族人種多樣化的最重要原因。
新疆考古中相對古老的小河墓地,也就是樓蘭美女故事的源頭,距今4000年前,早於殷墟的年代。那裡出土的乾屍都是單純的白種人,但因為沒有文字,他們的語言如何便不得而知了。大約與張騫通西域同時的時代,新疆考古資料里的各種文字,大都屬於印歐語系的東伊朗語族。但那之前,他們已經受到屬於阿爾泰語系的匈奴騷擾,後來漢也與那裡發生過戰爭。相當於南北朝後期到隋唐之間的那個時代,在吐魯番盆地建立的高昌國麹氏政權雖是柔然所立,但有認為其統治著為漢族的。
回鶻(回紇)起源於丁零、鐵勒等古代民族,在唐代初年臣服於突厥政權,後取而代之,在蒙古高原的西部建立了強大的回鶻汗國,在唐代安史之亂時出兵幫助唐收復長安和洛陽,政權一直與唐政權有頗多交流(既有友好記錄也有一些衝突)。846年回鶻被同是草原游牧部落,但據《新唐書》記載頗類白種人長相的戛黠斯推翻,回鶻分三支西遷。定居新疆的高昌回鶻便是那三支之一。也就是說,維吾爾族大批進入新疆是9世紀以後的事。
今天甘肅境內的裕固族便是西遷到河西走廊的一支回鶻人的後裔,而從人種的外貌特徵上,裕固族並無白種人的特點,所以,可信的說法是,新疆一代說印歐語系東伊朗語族語言的原住民在回鶻的統治下,逐漸語言和生活習慣與之同化,成為一個民族,所以維吾爾族人種上才呈現出複雜的特點。
另外,新疆歷史上和中亞其他地區的交流也很重要。著名的喀剌汗王國其民族屬性或認為是西遷到蔥嶺以西的另一支回鶻,或認為是中亞的葛邏祿。喀剌汗王國統治過新疆西部,並以喀什葛爾為陪都,是第一個在新疆傳播伊斯蘭教的政權。在這種不斷的交流及征服過程中,維吾爾族吸收了周邊各民族的成分,所以人種上呈現出更多的豐富性。維吾爾人是典型的混血民族,主體民族基因幾乎沒有優勢,僅為21%。而基因種類有11個,屬於典型高度混血民族。
主體基因百分比——21%
基因種類——11個
總結:高度混血的民族,印證了維吾爾族意思 聯合團結
而且藍色的漢人基因佔了此族的第三多,自然漢人臉 ,西歐和阿爾泰屬於1,2位,都有「歐洲面孔」,阿拉伯第4,所以阿拉伯臉
注意 突厥基因只有4.5,遠低於漢人基因,實際上漢人里也有2.3的突厥基因和維族差不多,所以維吾爾別再裝突厥人了
另:
主體清晰,漢人純度很高,基因典型
經常看中國古代史,以為漢人自南北朝五胡亂華開始,北方漢人血統就不純了呢,看了基因圖才知道,北方反倒比南方融合的東北亞人少很多,北方人多堅挺啊,南方人才是被別族入侵了!基因騙不了人
東部是維吾爾,西部是烏茲別克.祖源根本不一樣.
混血民族必然的結果
搞的漢族差別就不大了
參考印度、土耳其、中亞國家的各民族相貌差別。
目前不管是新疆維族還是湖南維族,應該都有一定的漢族基因成分吧,如果因為政治原因或者是宗教原因迴避這一現實,也很無奈。
推薦閱讀:
※回鶻和九姓烏古斯的是怎麼個關係?
※現在維吾爾是否有游牧成分?是不是有部落成分?是不是保留有一些游牧傳統?
※如何看待土耳其跟中國的關係?
※相比藏族、維吾爾族,建國以來蒙古族和諧團結的基礎是什麼?
※維吾爾族民族服飾和歷史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