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日本韓國很多正式場合都全標著漢字?

比如選舉背景文字,海上保安廳船隻等,而平時的報紙雜誌中漢字比例較少。


  • 假名用的多會給人一種「給小孩子看的東西」的感覺

  • 漢字省空間
  • 漢字表達效率也高
  • 沒有「全」標著漢字,該假名的還是假名,日語里不少話沒有對應漢字(不討論古代日語

  • 漢字單詞字數更有規律,容易排版對齊做logo之類的
  • 或許也沒有這個為什麼,電腦里打出來就直接給你選好漢字了……就選了……日本人做的時候一般不會去想要不要漢字的問題

韓國聽說是除了姓名幾乎見不到漢字了


漢字流傳到日本後日本人的活用能力非常強,漢字的表意效率高,排列整齊,藉助漢字日本人創造了很多新詞。現在日本正式場合清一色的漢字(有漢字辭彙的前提下),不過在非正式場合,片假名泛濫。片假名的書寫效率非常高,但是這麼做會造成語意不明的問題,因為同樣的發音可能對應很多個漢字辭彙,某些語境下很容易判斷出是哪一個,但也有些時候很難判斷,會引起歧義。就好像中文用拼音書寫一樣,雖然能讀懂,但有時不能完全字字對應。韓國和越南會用漢字的人越來越少了,因為本地文字能滿足需求,漢字又不好寫,國家廢除了漢字,正式場合很難看到(或者說除了給中國遊客看的以外看不到別的了)漢字了。另外,日語的漢字很多辭彙用法和一些寫法和中文有明顯不同,要簡單的筆談可以,但沒有日語基礎的人完全看懂日語文章是幾乎不可能的。

最後說一下日語有全世界最「混亂」的書寫系統,一個句子可以有漢字、平假名和片假名(甚至還有英文字母字母)摻雜在一起,他們各有各的用處。這種極為混亂的書寫帶來的好處是非常易讀,但劣勢是不易書寫,從美觀來說也有所欠缺。


韓國不太了解,可能是為了表述專有詞語。

日本的話,詞本來就是漢字,自然不會用假名。比如圖片背景「自民黨総裁選」,肯定不會寫成「じみんとうそうさいせん」。

另附今天朝日新聞頭版。


一,對於大部分的日本人來說,一個人書寫的文章中當用漢字使用的多少以及正確度是體現一個人文化素養高低的點。明治維新前後的日本知識分子是全寫漢字的,我看到上本五十六寫給天皇的請求轟炸珍珠港的信件中全是漢字連一個假名都沒有。所以,為了表現自己的文化素養大部分人還會努力寫漢字的,尤其是在商業場合。

二,當用漢字的"傳意"效率比假名要高很多倍。

三,就像因為中文漢字有四聲你不能只看拼音去理解意思一樣,日語中同樣的假名也有很多意思,而一旦用漢字表現出來就鎖定了他的意思。不易引起誤會。


在韓國上學那會兒,翻以前的文獻,裡面的動詞和名詞都是用漢字,我讀起來反而比我的韓國同學要快一些。我的碩士論文封面,除了介詞以外也都是漢字。在一些正式的場合,出現漢字的話,有一種高大上的感覺。其實韓國廢除漢字並沒有多久;倒是朝鮮,印象裡面50年代就廢除漢字了。


當時朝鮮兩班士大夫認為只有蒙古、西夏、女真、日本之類的國家才各有其字,這些國家都是夷狄,無足道耳。歷代中國皇朝都誇讚朝鮮「有箕子遺風,文物禮樂比擬中華」,如今拋棄漢字,自行創作諺文,就等於舍中華而自同於夷狄之邦,如同拋棄蘇合香丸,而取蜣螂的糞團。


看來很多人不了解上個世紀的韓國漢字


關於韓國的情況,

一是為了照顧中、日的遊客。

二是為了節省空間(青瓦台→青,朴槿惠→朴,美國→美,中小企業→中)。

三是為了避免同音異意詞(??→水道/首都/修道)。


韓國古代用的就是漢字,由於漢字複雜,有文化的都是貴族,文化普及不到平民,韓國古代窮人家也學習不了,後來有個皇帝組織了幾個大臣發明了自己的文字。比較簡單,類似符號。韓國很多古代文書都是漢字。 (應該可以百度,網上也有很多講這個的節目)


韓國和日本的情況完全不同。

在韓國,漢字僅限於較古老、儀式化的場合。比如祭祖、葬禮等場合,一般由老一輩的人來主掌,所以可能還會有漢字。年輕一輩已經非常少用漢字了。

在日本則是屬於日常語言的一部分,只是源於漢字的辭彙在較抽象的名詞以及較正式的語域(政治、文化)中更常用。所以在非正式的流行文化中更少見到漢字。不過近年來隨著西方文化的強勢,越來越多的日常用語以及新的概念也是直接採用片假名拼寫的外來語了。


漢字更加有內涵吧,海上保安廳 三星 格調高


在現代日語文章中,漢字多為表義,而假名多為表達語氣、時態以及連接等沒有實際意義的助詞。你所說的正式場合往往不需要用一句話描述,因此往往用漢字組成的複合辭彙描述就足夠了。


推薦閱讀:

度過千禧年(2000年)是怎樣的一種體驗?
人是否生來就有傳承文化的責任?
「矮丑窮搓擼」與「地富反壞右」這樣的當代文化現象的思維方式是原舊意識形態的延續,在中國當代社會的事物與現象還有哪些?
名字好聽,是種怎樣的體驗?
如何評價派大星?

TAG:日本 | 語言 | 文化 | 語言文化 | 韓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