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說中國航母整修工程艱難,其難度甚至超過了重新建造一艘新艦,那我國為什麼還是選擇了購買老瓦這條路?
01-04
維護別人的代碼 其實比自己寫代碼麻煩多了 特別是在參數標註不明的情況下更是
請注意:是重新建造,而不是設計
雖然遼寧艦(瓦良格)設計比較奇葩,也被拆得七七八八了,但總歸是一艘現成的航母,買回來等於是做逆向工程用的。這樣有很多東西就不需要走彎路了,譬如鋼材的強度……瓦良格買回來時亂成一團,問題不少,確實改造比建造的難度還大。 因為中國毫無建造航母的經驗,我們的工程師已經習慣了仿照吸收改進的科研道路,買回來參考借鑒很有好處,少走彎路也是好事。第二艘航母充分吸收了遼寧艦的優點,也融合了自身的一些技術,進步非常大。
船廠工作。船舶設計經驗性比較強,船舶設計依賴的是一種叫【規範】的東西,而這個東西以前大都是船舶出現海難後對海損船進行分析,再修改的,當然現在都是軟體代勞。別人做了那麼多了,拿來看下也是不錯的參考。比如明斯克上有12個電站,考慮的是受到打擊後不能失電,但為何是12個,而不是更多或更少?還有把這12個電站擺哪裡的問題就有難度了。
從建造的角度來講,目前在中國國營私營很多船廠建造的船舶的噸位和施工難度都超過了航母。
@潘翔的回答其實挺有道理,不過缺了後半句,也許正是因此而被摺疊了
維護別人的代碼,其實比自己寫代碼麻煩多了,在變數標註不明的情況下更是。但是,如果確實你沒做過這個東西,那麼學習他的最好辦法就是閱讀別人的代碼,把別人實現過的東西重新實現一遍。中國建造航母的最大問題就是在那麼大的船,艙室管線這種東西都該怎麼布局,例如:彈藥庫放哪,宿舍食堂怎麼放,機庫怎麼設計。要知道在航母發展史上這些看似簡單的問題都是經過幾十年的應用實踐才得到了最佳的答案,中間走了多少彎路,進行了多少論證就不用多說了。
中國如果再要把這些彎路走一遍顯然得不償失,畢竟一艘航母的建造使用周期都很長,成本又高。造一艘,用著不舒服,總結問題再造,這得耗去多少個十年啊。而且一開始造成的航母用么彆扭,不用么浪費,怎麼辦? 所以遼寧號的最大作用還是讓中國能快速學習了解航母的布局,順便快速上手使用起來。
中國不缺少建造大船的能力,但是沒有設計大船布局的經驗,不像商船,人家可以把圖紙扔給你,你也可以先代工後自主。之前驅逐艦也是,先買了人家的現代級,然後立馬自己的6000噸以上的大驅就開始出來了,這裡面難保沒有關聯關係。說整修比造容易的人,那是沒讓他親自去造。很多設計人員確實覺得改還不如重新弄,但那是很熟悉的領域。而造航母,不想都知道這裡面多少坑。就說最開始的航母設計都是大直板,現在錯開也是經過二戰的經驗才總結出來的。那些覺得航母就是個大鋼板的 實在太自信了。買航母的關鍵還有那40噸的圖紙,這才是關鍵。是人家幾十年的積累,就這麼被無視了。也不知是國內哪位航母專家說的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震電式戰鬥機?
※戰列艦為什麼不能像坦克那樣裝備炮射導彈?
※如何評價馬島戰爭?
※在不發射的情況下,分裝式彈藥如何將已裝填的彈頭/前段彈藥卸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