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信號解碼、傳輸的角度上說,從播放器里調小音量(小輸出),外接音箱調大音量(大接收),在相同響度情況下,能提高音質嗎?

不知道我的問題說清楚了么


「小輸出」「大接收」,這是所有「影、音」專業工作者的基本原則。

不管你是視訊,還是音頻。都是一樣的道理。

至於問題中所提到的「音質」,那是很難被改變的,任何一端(輸出、或中間處理、或後端)都可以修飾,但,基本的「質」是不可能被「無中生有」地「變好」。換言之,「小輸出 + 大接收」不是為了「信號變好」,而是要防弊。

之所以要謹守「小輸出 + 大接收」的原則,是為了要避免「原始信號中的缺點,被放大」。

比如「擴大機上,音量開大,而喇叭上的音量旋鈕,關小」,會如何呢?

如此逆向操作,原始信號中的缺點,會因為「大輸出」而放大,原有信號中的「壞東西」,會因此而被「強調」了。(比如說「基底噪音」。)

不過,說實話,人的耳朵很敏感,也很包容,一般人是聽不出太大的差別。影響比較大的,是「影像信號」。影像信號如果逆向操作(大輸出 + 小接收),常見的惡果,比如混合信號(composite)中的「輝度」就會過度,正常的畫面,會變白,輝度會吃掉彩度,整個畫面的品質會劣化,也就是行內人的俗語:「會變糙掉」。

最好的例子,國內很多地方電視台,輸送出來的有線電視信號,就是犯了基本的技術錯誤,導至影像劣化,正常的作法,應該是壓低輸送信號,最後在接收端(家庭),再作放大的動作,可是地方電視台的工作人員,卻以為放大輸送信號,可以讓影像變得更好,結果適得其反。

造成的結果,就是你家的電視畫面,對比過高(其實是輝度過高),白蒙蒙一片。

總之,不管專業,或是非專業,一定要謹守「小輸出 + 大接收」的基本法則。


聲音的來源處儘可能地放大,越到輸出端越應當減少功率放大,這是一個總的原則,主要的考慮是信號傳輸時的失真,但是信號流經各個設備時,還要依據該設備的特性來進行一定的區別對待。

另外,小型的放音系統(比如Home Studio)和大型的放音系統(室外演出)在這方面的考量是有區別的,這裡講的只是一個總的原則。

對於你的問題來說,可以從「傳輸」的角度說,從「解碼」的角度就沒有必要了。一般來說只有涉及到數字處理才會需要解碼,在整套系統中通常都是輸入源解碼(如CD播放器),之後就全是模擬信號了(當然,也可以在其後再附加數字處理器進行2次轉換後處理,但很明顯這種做法對音質不利)。因此,在比較考究質量的場合,通常都儘可能在回放前做好所有必須的數字處理。

=====

以上都很理論(但都沒錯),現實中在回放設備鏈路中加入數字設備2次、3次、4次……處理的實例比比皆是!普通聽眾的耳朵根本沒那麼好,只要不是太過分的處理,損失就損失點了。


簡單來說,這樣做的話理論上音質會變得更差:

1,因為音效卡輸出音量變小了,但是音效卡底噪還是一樣大,這時候調大音箱的音量到之前的同等響度的話,就會連同音效卡的底噪一起放大。如果音效卡品質不夠高的話,這樣做的音質劣化是會比較明顯的。

2,在數字音頻的概念里,有一個概念叫做位深度(bit),CD的標準是44.1KHz,16bit,簡單的說就是把音頻信號的振幅量化為2的16次方個等級。以一段0dB的音頻為例,如果播放器的音量開到50%的話,這時聲音所用到的實際bit數就是15bit,音量越低實際比特數越低。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過低的播放器音量在理論上也會引起音質的劣化。

這是其中的兩個方面,這還跟音效卡的AD/DA質量有關,大家補充~~


調反了


還是不太懂,如果想獲得姣好的音質,音樂播放器,電腦自身音量和音箱音量都應該如何調整、。?


推薦閱讀:

大家會不會在自己項目中使用Android新推出的DataBinding?
在食品的銷售中如何利用專業知識?
在中國,大多數做技術的人的出路是什麼?
「翻轉課堂」和學校教育兼容嗎?
大量飼養龍貓(毛絲鼠)的前景?

TAG:音樂 | 技術 | 科技 | 音量響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