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英語考試(CET)的等級系統是怎樣的?為什麼考完四級考六級,為什麼不考五級?


受重視的不是四六級水平,而是四六級測試,因為只有四級六級有國家級的測試和證書。

首先《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對大學生英語水平的要求有了分級。

然後又有了教材,教材是根據要求編寫的,教學用,有好多版本,但是基本上都是一本一級。

最後又有了考試,用來測試達到級別與否,測試誰都能出,期末也算。考試最早不是全國統一的,都是學校自己組織。

結果八十年代的某一天,教育部考試司的人在某大學考察時發現這個大學對英語要求很高,讓大家都去測試英語。後來又調研又開會,再加上改革開放越來越深入,於是領導們決定把英語學習重視起來,都要學都要考。水平就定在四級水平,四級是基礎,實際上又不怎麼夠用,更高一點的就定在六級水平。

水平定下了,就要按照這個水平進行測試了。從此之後教育部牽頭的大學英語測試就朝著四級和六級這兩個坎兒發展,建立體系也是抓住這兩個水平建立的。

所以說,總體上看,其實是在等級劃分不變的基礎上,領導們把水平定在四級認為合理,於是才大力發展「四級測試體系"。如果當年覺得三級或者五級夠用,那現在就在考三五級或者五七級了。


的確是當年有四本書,每本一級,每學期教一本。

教育部在87年春天找了六所學校的一年級本科生一共一萬多人做標準化四級考試的樣本。72分為數學期望,1個西格瑪(16%)為12分。明確的說,就是如果你考了72分,說明你在這個一萬多人的樣本中,位於50%的位置;如果你考了60分,那麼你只比樣本中34%的學生考得好。當然了,你如果考了84分以上,說明你超過數學期望1個西格瑪(優秀)。

當年教育部的想法很好,但是時間推移,問題出現了:百分制直接會導致大家把60分當及格分。一些學校自認為不比樣本學校差,為了面子,強令學生要達到四級一次過線率;更不好的是很多與樣本學校差距過大的學校也要求四級過線率了。一些牛校又覺得當年那批學生英語水平低,四級水平已經遠遠達不到要求了。於是現在重新選擇樣本,重新計算分數。

當年六所樣本高校是: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中科大,上海交大,西安交大。(排名不分先後)


參考英語專業的四級和八級,是在大學的第四個學期和第八個學期考。CET4/6也是在大學的第四個學期和第六個學期考的。但是後來時間提前了,但名稱還是保留了下來。還有快來快來數一數,24678。


1年學2本書,1本書是1級,我是這麼感覺的,求真解


因為一共有四本書

所以本科是四級

研究生有兩本

所以是六級


四六級考試都十多年了。主要針對非英語專業的大學生的英語等級考試,精讀1-4冊,學完就應該是4級水平,5-6冊學完,應該是6級水平


推薦閱讀:

每天堅持在圖書館學習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如何看待本科護理專業?
國家法律允不允許學生帶手機?
在澳洲和歐美國家留學最大的不同是什麼?
孩子拿自己要挾父母,怎麼辦?

TAG:教育 | 英語 | 考試 | 大學 | 大學英語等級考試 |